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doc_第1页
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doc_第2页
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doc_第3页
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doc_第4页
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良性局灶性病变:分类:根据病变起源进行分类。1.肝细胞来源性肿瘤(肝腺瘤及肝腺瘤病、巨大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节状再生性增生);2.胆管细胞来源肿瘤(胆管细胞腺瘤、胆管细胞囊腺瘤、乳头状瘤);3.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髓样脂肪瘤、血管内皮瘤、血管瘤、婴儿血管瘤、炎性假瘤、孤立性肝内脾种植、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间叶组织错构瘤、假性脂肪瘤、神经鞘瘤、孤立性坏死结节);4.假性肿瘤(局灶性肝岛、局灶性脂肪肝) 肝内局灶性恶性肿瘤:分类:1.肝细胞来源肿瘤a肝细胞肝癌 b纤维板层肝癌 c肝母细胞癌2.胆管细胞来源肿瘤a胆管细胞癌b胆管细胞囊腺癌3间叶组织来源肿瘤a血管肉瘤b上皮样血管内皮瘤c淋巴瘤4.肝转移瘤一、 肝血管瘤 1. 概况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发生率为120。女性为男性的2-5倍。病变大小可从数毫米至超过20厘米,但一般小于5cm。约50患者肝血管瘤为多发性。本病多为临床静止型,常为其它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仅约10肿瘤较大或破裂出现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或压迫其他器官。病理学上按结构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毛细血管瘤四种,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理学上由互相连节德血管或血窦及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呈海绵状,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这些间隔常不完整,呈指状突入腔内,基质内可见钙化。肝血管瘤德血供来自肝动脉系统,内部血流缓慢。较大血管瘤内可出现血栓、钙化基瘢痕形成及动脉-门脉分流。随访病变大小一般无变化,少数可缓慢增大。MRI检查对肝血管瘤检出最敏感。2. CT特点 CT诊断肝血管瘤的标准是:1.平扫呈低密度;2.增强扫描早期周边强化;3.延迟扫描病灶向心性增强。不典型CT表现包括三期扫描均为低密度,或动脉期及静脉期呈低密度,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内部不同程度纤维化。3cm以下肝血管瘤超过60表现为CT增强扫描动脉期全部强化。3. MRI特点 MRI对肝血管瘤检出的敏感度明显超过其他技术,对1cm以上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超过90。肝血管瘤MRI特征包括:1.信号均匀、边缘清楚;2.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3.GdDTPA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注药后90s左右达到最明显的向心性强化;5.强化内缘呈波浪形的结节状;6.无信号不均或边缘廓清征。总的来说,肝血管瘤CT与MRI增强可分为三种类型。I型: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延迟期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II型:早期周围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性向内充填及结节状强化融合,最终为均匀性对比剂填充;III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性向内充填,但最终中心仍为低信号,即使延迟15min以上中心瘢痕也不出现强化。第II型最为常见,5cm血管瘤几乎均为第III型强化。这种血管瘤强化类型与大小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瘤内血管腔大小、有无纤维化、出血及血栓形成以及患者血液循环状态。有些肝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还可见肿瘤周围异常强化,包括引流静脉强化、瘤周肝实质楔形或结节状强化、静脉过早显影及相应肝实质强化。肝血管瘤可摄取超顺磁性对比剂,因此,注射SPIO后T2WI可有中度下降,而肝转移瘤无信号下降,可资鉴别。CT、MRI上不典型肝血管瘤表现 1.大而不均匀血管瘤,超过4cm的血管瘤常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及信号。CT平扫可见中心低密度,增强扫描也见早期周边强化,但延迟扫描对比剂不能完全充填肿瘤。MRIT1WI上可见中心裂隙状低信号,T2WI则为明显高信号,病理学基础为中心囊变、液化及黏液样变。2.快速强化的血管瘤:约占16,主要是小血管瘤(1cm)。CT与MRI表现为动脉期迅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延迟扫描仍保持高信号或高密度,T2WI呈很高信号。3.缓慢强化的血管瘤:在CT多期增强扫描上呈低密度或仅见点状强化,约占10。4.钙化的血管瘤:肝内血管瘤钙化罕见,可位于中心或周边,呈多发点状,也可为大块状,此种血管瘤一般强化不良,非钙化区仍为T2WI高信号。5.透明变性的血管:可能为血管瘤的晚期阶段。T2WI上仅表现为轻微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早期强化征象,晚期可见轻微边缘强化。6.囊性变或多分叶状血管瘤:罕见,可能为中心血栓或出血所致。7.伴液-液平面的血管瘤。8.带楴的血管瘤:罕见,CT多平面重组及MR易于诊断,其密度及信号特点同典型血管瘤。9.血管瘤伴动脉-门静脉瘘:动态增强CT或MR显示局部肝实质及门静脉过早增强/充盈。10.伴肝包膜皱缩的血管瘤:罕见,CT与MR表现为局部肝轮廓内陷。二.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1.概况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仅次于血管瘤的肝良性肿瘤,发生率为1%-3%,约占原发肝肿瘤的8%。各年龄段及男女性均可发病,生育期女性多见,可能与性激素有关。FNH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高达20%。本病常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肿块较大者可触及肿块与腹痛。 2.病理学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是局部血管异常所致的增生。好发于右半肝,常位于肝包膜下,多单发。病理学上由排列异常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厚壁动脉、胆管及中央瘢痕及辐射状纤维组织构成,肿块境界清楚,但常无包膜,瘤内无正常门脉结构。肿块大小为1-15cm,但多3cm者多见中央瘢痕;3-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4-肝门静脉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5-延迟扫描呈等密度,而中央瘢痕因粘液基质呈高密度;6-MRP及3D后处理可显示FNH供血血管。 4.MR特点 MR检查诊断FNH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CT,星状中心的瘢痕显示率接近80%。其特点:1-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瘢痕为低信号;2-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瘢痕为高信号;3Gd对别酒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呈均匀高信号,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为等或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分别为稍低及高信号。 5.FNH不典型CT与MR表现 1-脂肪变性,可能为脂肪肝浸润所致,MR同反相位显示最佳;2-伴出血及坏死,CT与MR上密度及信号不均匀,可见不同时期出血改变,坏死区不强化;3-钙化,发生率1%;4-中央瘢痕小或无中央瘢痕;5-不典型中央瘢痕,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不强化;6-假包膜,出现率10%-20%,其基础是周围血管及肝窦扩展,假包膜有延迟强化,T2WI为高信号。 6 肝FNH可同时见到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腺癌及纤维板层癌7 鉴别诊断 包括各种富血供肿瘤。1-肝细胞腺瘤,无中央瘢痕,因出血等信号及密度不均匀,动脉期强化较弱且不均匀,肝细胞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