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城中村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对其改造成为当今 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热点之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规) 作为规划体系 中承上启下的层面,与城中村改造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本文选取城中村发展过 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成长型城中村阶段作为研究对象,从控规角度出 发,通过对其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特点的归纳,确定其改造需解决的关键问 题,并提出控规指标体系中相应的技术措施,最终通过实例研究加以验证。论 文分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指出本论文研究背景和选题动因,提出并界定成长 型城中村的概念,确立研究内容、意义、方法和框架:并对与其相关的理论研 究做出总结归纳。为论文第一章。 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主要针对成长型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及特 点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寻村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论文第二章。 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为论文的第三、四章。其中,第三章在现状分析基 础上,总体论述控规层面进行成长型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及任务,提出相应的改 造原则,并确定改造的关键问题:第四章则由改造任务出发,依据控规体系分 类,从土地使用、环境容量、设施配套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成长型城中村改造的 具体技术措施。 最后,在上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论文研究结论,并提出由此引发 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土地使用;环境容量;设施布局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v i l l a g e si nt h ec i t ya p p e a r e ds p a r k e das e r i e so f s o c i a l , e c o n o m i c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 ,i t sm o d i f i c a t i o nn o wb e c a m eo n eo f t h ef o c u s e so nh o ti n t h ef i e l do f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r e g u l a t o r yd e t a i l e dp l a n n i n g ( h e r e i n a f t e rr e f e r r e dt oa s t h ep l a n n i n gs y s t e mr e g u l a t o r y ) a s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l e v e l ,i s m o s tc l o s e l yl i n k e di nu r b a nv i l l a g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p a p e rs e l e c to n eo f t h ec r u c i a ls t a g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v i l l a g e s g r o w i n g - u pv i l l a g e ss t a g ea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t h ep a p e rs t a r t s 劬mr e g u h t o r y , t h r o u g hi t sc a u s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s e a r c h , d e t e r m i n ei t s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n e e d st oa d d r e s s k e yr e g u h t o r yp r o b l e m s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i n d e xs y s t e m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o l u t i o n m e t h o d ,e v e n t u a l l yc a m ed o w ni nc a s es t u d y p a p e rp o i n t sf o u ra s p e c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q u e s t i o n , 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i s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a n dp u t f o r w a r da n d d e f i n i n gt h et o p i cm o t i v a t i o n , t h ec o n c e p to fg r o w t h - o r i e n t e dv i l l a g e s , e s t a b l i s h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 a y sa n df r a m e w o r k ;a n dt h er e l a t e d 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m a k ei n d u c t i o n f o rp a p e r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oa n a l y z ep r o b l e m s ,m a i n l ya i m e da tt h ec a u s e so f g r o w t h - o r i e n t e dv i l l a g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f e a t u r e so f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 ,a i m st oe x p l o r ev i l l a g e sd e v e l o p i n g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f a c i n gt h e 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f o rp a p e b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f o rp a p e r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dc h a p t e r4 a m o n gt h e m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s t a t u so fg e n e r a ld i s c u s s i o no nf a s t - d e v e l o p i n gc i t yr e g u h t o r ya s p e c t so fv i l l a g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g o a la n dt of i n i s ht a s k s ,a n dp r o p o s e s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k e y p r o b l e m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o nb y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a s k ,a c c o r d h a gt ot h ec h s s i f i e a t i o no f r e g u l a t o r ys y s t e m , a b s t r a c t t h eu s eo f l a u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a p a c i t y 硒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m a t c h i n gf a c i l i t i e sf o r f a s t - d e v e l o p i n gc i t yp u tf o r w a r dc o n c r e t em e a s u r e so f v i l l a g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i n a l l y ,i n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c l u s i o n s ,i t i sc o n c l u d e dt h a t ,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t h i n k i n gi n i t i a t e d k e y w o r d s r e g u l a t o r yl e v e l ;g r o w i n g - u pv i l l a g e ;l a n du s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a p a c i t y ;, f a c i l i t i e s l a y o u t 引言 1 引言 1 1 研究缘起 1 1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随着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扩展与乡村城 镇化同时推进,不断的改变着中国的区域 空间格局。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我国 的城镇化率已由1 9 7 8 年的1 7 9 2 上升到 2 0 0 9 年的4 6 5 9 ,但与世乔发达国家水 平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各国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 0 0 o - - 7 0 图i 1 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图 的瓯是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据此嘉警耄裂蒹器嚣。乒国 可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今后一段时 间内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向外扩张的速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城市的迅速扩张必然会不断的把城市周围的部分村落纳入城市用地范围, 使其被城市建成区包围或半包围,在空间上逐渐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产业 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农村有了较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城 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绝大多数村落在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情况下,村民 依然保留着农民身份。村庄在土地归属、行政措施、规划计划、市政布局等方 面与城市相应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景观风貌上更是与城市建成区格格不入, 最终成为“城不象城、村不象村”的城中村【1 1 。而且我国所处发展阶段,致使城 中村问题将会成为城市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且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 1 2问题提出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及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推进,城中村现象也已 经越米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解决城中村问题,关系到城市综合竞争力能否 引言 进一步提升,中国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 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1 2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从规划学 科角度研究城中村的改造,是有必要的。 “从规划的层面来看,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总体 规划被视为战略层面,详细规划属操作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个层面的衔 接,同时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其作用举足轻重”【3 】。总规由于其全局性和战略 性的特点,难以关注城中村的局部特征和特殊问题,在这个层面也难以全部完 成城中村的改造。而控规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 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 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 划的编制”【4 1 。所以在规划层面上,控规是与城中村改造联系最为紧密的阶段, 土地的合理利用也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政府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推动力量。 因此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去探讨成长型城中村的改造 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2 研究对象与意义 1 2 1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于城中村的类型,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李立勋( 2 0 0 2 年) 从城中村的 空间位置、发育程度、与城市用地关系等方面把城中村分为初生型城中村、成 长型城中村和成熟型城中村【5 】: ( 1 ) 初生型城中村( 形成中的城中村) :位于城市建成区外围,城市规划的 发展区内,靠近规划区边缘,城市用地刚开始侵入的村庄; ( 2 ) 成长型城中村( 扩展中的城中村) :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建成区边 缘,与城市用地相交错的村庄: ( 3 ) 成熟型城中村( 成熟的城中村) :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靠近城市中心区, 完全为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 本文研究对象特指成长型城中村,定义如下: 成长性城巾村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多数农业用地被城市建设征用, 村属用地与城市建成区交错的村庄。是一种在地域上已完全融入城市,也已兼 2 引言 具部分城市特征与功能,但在景观形态、管理模式、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方 面仍保持较强农村特性的特殊社区。 选取“成长型”这一名词界定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 ( 1 ) 城中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中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仅 是区位上的变化,其深层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文化内涵都有相应的区别和 紧密的联系; ( 2 ) 成长型城中村是相对于成长型及成熟型城中村出现的概念,它们 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村庄各方面发展程度的不同;作为城中村发展阶段之一,具 有城中村的共性,但也有阶段所属的特殊问题及优势; ( 3 ) 成长型城中村阶段是城中村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空间关系处于 不断的变化与形成中,城乡矛盾逐步显现与增大,因此,以“成长”二字来形 容这个阶段,是较为合适的。 控规中城中村具体的改造措施不仅仅与规划技术相关,与改造模式的选择 及政府政策也联系紧密。对于成长型城中村而言,由于此阶段集体经济还不够 发达,村民没有足够的投资实力,所以进行局部改造时( 即不对在整体格局作 重大调整,仅对问题严重、迫切需要改造的区域以及交通、消防、排污等重点 要素进行重点改造) ,可以依靠村集体的力量完成。但整体改造应以市场力量为 主体,鼓励开发商参与。政府应则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通过统一 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本文在假定进行整体改 造及引入开发商参与的基础上,探讨控规各项指标的制定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1 2 2相关概念的辨析 1 2 2 1 初生型、成长型、成熟型城中村 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而城市的扩展也必然会带来村庄 的消亡。在城市发展较为缓慢的时期,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各种要素的更替也是逐步进行的,所以矛盾表现并不是很明显,村庄会在一个 较为缓和的环境下被城市逐步吸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化周期缩短, 矛盾集中化后凸显出来,出现城中村这一特殊现象。城中村是快速城镇化必然 付出的代价,是传统村落非农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而初生型、成长型、成 长型则是城中村这一特殊现象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3 引言 传统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自然村社为单位、以传统威权及血 缘地缘亲缘关系连接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活上相互协调功能的人群聚合体”【6 1 , 其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维系着天然的整合。村庄是单纯的农 村居住地与农用地,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收入低下,生活环境和公 共设施条件较差,社会关系联系紧密,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需求方面有着极大 的一致性,村庄存在明显的农村社区特性。 初生型城中村:城市用地不断拓展,一些村庄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在 区位上有了城市属性,部分耕地、林地、果园等农业用地被城市建设征用,成 为城市建设用地。但村庄仍有大量农用地存在,村民生活来源仍以农业生产为 主,其文化传统及组织关系还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城中村问题也不突出。这个 阶段可以称为城中村的初生阶段。 成长型城中村: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使村庄失去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道路、 水电、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断向农村延伸和完善。由于政府招商需要或其 他因素,城乡用地普遍会呈现相互锲入,犬牙交错的现象,城市建成区与村庄 在用地、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影响的扩大,使土地的价值 被村民发现,城市级差地租收益成为村民受益的一部分,也带动一批村办企业 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此时只有小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非农行业得到迅速发展, 工商业逐渐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来源。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传统文化观 念受到冲击,村庄乡的属性降低,城的属性增加。作为村庄经济快速发展的代 价,村民自身的生活空间逐渐被压缩到狭窄的村落内部,行政建制上的村镇属 性使得村民在生活方式、经济来源初步城镇化以后,仍然不能在其他方面享受 城市居民待遇,城乡冲突问题出现。这就是成长型城中村阶段。 成熟型城中村:在此之后,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干预,城中村自身会有进 一步的发展。直至村庄耕地几乎全部被城市征用,村庄只剩下完全被城市建成 区包围的村民居住用地,村庄发展至典型的成熟型城中村阶段,城乡冲突问题 严重。此时村庄农业完全消失,大多数的村办工厂也由于城中村区域条件的变 化,和出租房屋的高收入对村民观念的影响而破产,市场对低成本居住空间的 大量需求使出租自营物业成为村民的普遍收入来源。人口的涌入使城中村治安 更加恶化,城中村出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城市风貌等方面的问题。更出现 了“在物质生活上表现出非生产性、寄生性以及在精神生活上缺少寄托的具有 双重性、边缘性特征”的“二世祖”群体【7 】。但城中村在行政上还属村镇建制, 4 引言 村民在户口上也仍然是农民身份,没有实现同步城镇化,成为政府规划和管理 的灰色地带。 从上述可知,成长型城中村是城中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成长型城中村 的“城中村”属性已经形成,所有城中村特有的问题也己出现,但相比于成熟 型城中村,其问题没有激化,解决和改造条件也较为宽松。所以在此阶段对其 发展进行及时的引导,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城中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 通过相关政策与措施,防止成长型城中村向成熟型城中村的转化。 s 引言 譬一酚段第:盼段纂三阶段第四阶段 图1 2 一段时间内城中村演进过程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1 1 城中村发展阶段对比 区域位置土地利用状况 产业结构 管理体制 生活方式传统文化 发展问题 传统城市以居住和农业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单调的温饱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力水平低 村落 规划区外 生产用地为主 为主 体制 型生产和日 传统文化,宗下,生活环境差, 常生活,基族亲缘观念较缺少文化生活 本没有文化强,有明显社 生活区属性 初 城市居住和农业用 农业生产 农村管理仍以生产为传统文化仍占生产力水甲低 生规划区边缘地为主,少最为主体制主,文化生主导地位,社下,生活环境差, 型城市建设用地活缺乏区属性仍存在缺少文化生活 成城市 村民居住用 农业、工 农村管理由温饱方式传统文化受到土地利用犬牙交 长 建成区边缘地,农业用地 业、三产 体制向追求更多城市生活和消错,产业结构及 型和其他城市建混杂消费转变,费观念冲击,传统文化都发生 设用地混杂文化生活缺但仍起关键作变化,发展方向 城 乏用 不确定 中 成靠近城市中以居住为主三产为主 农村管理 不从事劳动形成以地缘关城乡冲突严重, 村 熟心区 体制或从事少量系及共同利益环境、治安、文 型 劳动的单纯为纽带的新型化等一系列问题 消费,文化城中村社区类 凸显 生活缺乏型 城城市建成区承担城市各项适合门类 城市管理工作与丰富 缺少较为丰富缺少社区文化营 市 功能用地体制多彩的文化 系统的居住或 造,千篇一律缺 生活城市文化少城市特色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6 引言 1 2 2 2 都市村庄与城中村 在对城中村的研究中,国内曾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都市村庄”或“都 市里的乡村 。但作为一个舶来的名词,“u r b a nv i l l a g e ”在内涵上与“城中村” 有本质的不同。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 r j j o h n s t o n ) 在其主编的人 文地理学辞典中将都市村庄定义为:“一种居住社区,居民具有相同的或相似 的文化或种族特征,常位于内城或转型地带。 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 沙利文则认为都市村庄是现代城市位于郊区的次中心,它的发展本质上是城市 郊区化和零售业、写字楼在郊区集聚的结果。近年来美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社 区设计中,也沿用“都市村庄”这一概念,指的是“在生活、工作、游乐中,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地方”。所以,都市村庄作为一 个专有名词,已具有其确定的内涵,与国内所研究的“城中村”完全不同。城 中村是特殊的村庄,在日常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村庄的原住民农 民,环境条件较差,生活方式也更接近于农村;而都市村庄则是利用部分城市 居民对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生活方式的追求,在城市边缘营造的高 收入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其居住者多为追求村居环境的大财阀、公司 秘书、退休金较高的工人和部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因此两者不可混淆。 1 2 3研究意义 1 2 3 1 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控及新规划法的出台,城乡统筹已经被纳入国家工作重 点,城中村问题的严重性也在近二十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基于这种 社会背景和规划意识的强化,典型的成熟型城中村在今后的发展中已经不太可 能出现。但我国仍处在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 的会形成成长犁城中村。成长中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各种城乡矛盾 逐渐显露并不断加剧,需及早控制。但与成熟型城中村相比,成长型城中村矛 盾较为缓和,改造的成本、障碍要小的多,为规划中的各种尝试提供了更为宽 松的条件,对它的改造更有助于在城市发展中遏制成熟型城中村的出现以及城 中村的最终消除。 但各地所现行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多数都没有区分成熟性与成长型城中村, 并且基本上都以成熟型城中村为对象制定相应改造政策,并没有针对成长型城 7 引言 中村的特点及需要进行改造,改造代价较高且效果一般。本文以成长型城中村 为研究对象,从控规层面探寻它的改造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2 3 2 理论意义 过去对城中村的研究多集中在成熟型城中村,本文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 看待城中村现象,研究城市膨胀过程中村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选取其从村庄 转变为城中村的关键阶段成长型城中村加以详细研究,并提出控规层面的 具体改造措施,以期对城中村改造理论和特殊类型的控规理论都有所补充。 1 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 3 1研究方法 1 3 1 1 文献资料查阅法 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研读大量相关理论研究的书籍和论文,对现有城 中村改造相关政策和实例进行分析,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抽取,上升为论文的 理论支持及论证依据。 1 3 1 2 系统分析法 把成长型城中村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改造目标,对控规层面各改造系统要素进行综合 分析,找出解决成长型城中村问题的可行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依据和帮助。 1 3 1 3 实例研究法 通过对郑州市密垌村及巩义市常庄村的实地踏勘、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及 相关资料收集等,为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措施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多次 阶段性成果的汇报及与规划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沟通,不断总结归纳改造原 则及方法。 1 3 2研究框架 8 引言 论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出发,融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点,系统 研究控规层面成长型城中村改造的内在机制和关键问题,着重从规划手段和管 理手段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构建文章逻辑框架,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以郑州市密垌村城中村改造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实际案例进行应用论证。同时,结合巩义市杜甫路片区控制性 详细规划( 即对巩义市常庄村所在片区的改造规划) 中的研究经验弥补单一实 例普适性的不足,将小城市中的成长型城中村也纳入研究范围。 图1 3 郑州市密垌村区位图 资料来源:郑州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1 4 巩义市常庄村区位图 资料来源: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 。密垌村位于郑州市南三环与长江路交叉口附近,大部分在三环以外,小部分在三环以内。郑州市政府公 布的郑州建成区范围为:“三环路以内中心城区、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北部组团、 东南部组团、须水组团、惠济新区”因此密垌村可以作为本文的实例研究对象。巩义市常庄村位予巩义 市石河道片区以南、东南片区以西,石河道及东南片区控规编制已经结束并实施,而常庄村现状还未有规 划实施,也可为本文提供实例研究。 9 引言 由此可知,本文研究框架如下: 图1 4 论文框架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1 0 引言 1 4 相关研究综述 1 4 1城中村 对城中村的定义并不统一,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建明( 1 9 9 8 年) 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 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 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f 8 】。郑静( 2 0 0 0 年) 认为: “城中村是城市边缘区,乃至城市内部,普遍存在的农村自然居住聚落现象”1 1 9 1 。 蓝宇蕴( 2 0 0 5 ) 认为:“广义而言城中村是指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的、 且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非农化的中心村落;狭义而言城中 村特指那些农用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也已经转制为城市建制、只是习惯 上仍称为村的社区聚落”【l o 】。李立勋( 2 0 0 2 年) 则将城中村定义为“城市发展 用地范围内转型的农村居民点”】。韩潮峰( 2 0 0 4 年) 认为:“城中村内涵主 要是指它身在城市,却仍在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 1 2 1 1 。 虽然不同学者对城中村的定义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内涵上都有一定的 相似性。首先,都认为城中村的出现是与城市快速扩张有关的,城中村的基本 特征是兼具“城”和“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其次,均认为城中村的实质仍是 一种农村聚落,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末期阶段。 而对于城中村的类型,郑静( 2 0 0 0 年) 在广州市城中村的研究基础上,以 城中村演变的过程为依据,把城中村分为农村居住聚落阶段,半城中村、城乡 接触阶段,城中村、城乡冲突阶段和城中村瓦解、城镇化阶段【1 3 】;李培林( 2 0 0 4 年) 通过对广州市1 3 9 个城中村的研究,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繁华 市区、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二是处于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 落;三是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1 4 】;张建明( 2 0 0 3 年) 在广州市 天河区、海珠区4 4 个城中村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认为城中村可分为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和土地资源充足型;游宏 滔( 2 0 0 4 年) 在小城镇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城中村在小城镇的空间地域分布上 具有不同特征的三种类型:位于老城区内、位于新建城区内和是处于城镇边缘 区,城乡结合部的村庄i l5 1 ,李立勋把城中村分为初生型城中村、成长型城中村 和成熟型城中村,即本文所延续的分类方法。 1 1 引言 可以看出,在进行城中村分类时,多数学者都是依据以下三点进行: ( 1 ) 城中村在城市总体中所处区域地理位置; ( 2 ) 城中村内现状土地利用情况; ( 3 ) 城中村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建议。田莉( 1 9 9 8 年) 从 “加快临近城市的村镇的规划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统一城市向外扩展方式, 及早改造城市周边城镇,制定城中村相应法规,完善城中村改造后社会保障” 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造城中村的设想【1 6 】;敬东( 1 9 9 9 年) 以“可持续的经济、 社会、政治和政策、空间物质形态发展模式”理论为基础,从“城中村更新的 目标、政策、规划方案等三个方面提出高、中、低三个方案,在土地利用、形 体规划、工程规划领域加以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1 7 】。李晴和常青( 2 0 0 2 年) 在对珠海吉大村的改造规划过程中,对社会和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研究,并提出了“保留优秀的建筑遗产”,“对部分街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引 导社区新风尚的形成”等改造措施【1 8 】,这有别与之前的仅针对物质层面及空间 形态的改造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李培林( 2 0 0 4 年) 认为,城中村的改造 “实际上是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村民三方面利益的平衡,为了防止城中村 改造带来的房屋供应过剩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城中村改造要有步骤、分阶段 进行【19 1 。 以上这些城中村改造措施的共同特点是基于社会学和政策方面研究较多、 内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但对具体的规划措施研究涉及较少,并普遍缺少对 土地价值、传统文化及转型后管理问题等方面的关注。 1 4 2d e s a k o t ar e g i o n 1 9 8 5 年,加拿大学者麦吉( m c g e e ) 提出在印尼爪哇、泰国、印度、中国大 陆和台湾的经济核心区域等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与西方的大都市 区类似,但形成机制又完全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他将其命名为“d e s a k o t a ”, 具有“乡村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的含义,用来特指这一类“农业活动与 非农业活动的高度混合,延伸于城市核心之间的廊状区域”。并指出d e s a k o t a 区 ,玉该词取自印尼语,d e s a k o t a s i 。d e s a 相当于乡村( r u r a l ) ,k o t a 相当于城镇( u r b a n ) 1 2 引言 域有密集的人口和季节性的农作物种植、中心城市的工业扩散和乡村非农产业 的发展、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交错布局、密集且非高技术的运输手段、女性劳 动力所占比例的提高以及行政管理上的灰色地带等主要特征。同时,麦吉提出 了一个假想的亚洲城市的空间结构:1 主要都市:2 边缘都市区域;3 d c s a k o t a ; 4 密集人口的乡村区域; 5 零星人口的边缘地区。 这个简化的亚洲城市模 型极好的说明了东西方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 区别。 国外城乡边缘带研 究中,d e s a k o t a 模型是所 提出的与成长型城中村 最为类似的地域现象,两 图1 5 亚洲国家 乡村城市混合区域 模式理论示意图 图1 a 业硼图尔i 夕利碱丌】7 昆苜匹碱j 幌a 理比不忌图 者均位于城市建成区的边缘 资料来源:m c g e e t g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d e s a k o t a 地带,在形成机制上均与城市 r e g i o n si na s i a ,1 9 9 9 快速蔓延有关系,在经济结构上也都存在农业与非农业活动的混合现象。 d e s a k o t a 区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其不着重于城乡区别,而是从城乡联 系与城乡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研究空间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聚居形式和经 济行为的影响的理论思路,对成长型城中村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 4 3精明增长 二战后,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和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美国率先步入了郊区城 镇化加速阶段。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体系,造成了就业岗位的分散和居住的低 密度扩散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精明增长”理论的出现, 正是为了应对这些弊端。 “精明增长”由美国马里兰 f h f h 长格兰邓宁在1 9 9 7 年提出,其初衷是寻找 一种州政府指导城市开发的合理手段,并使政府财政支出能够对城市发展产生 正面影响。1 9 9 8 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将“精明增长”作为其总统竞选纲领, 提出了它是“2 l 世纪新的可居住议程”。至此,精明增长理论逐渐被学者们所接 受,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精明增长在线”提出了1 0 项规划原则: 】3 “混合式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垂直的紧凑式建筑设计:能在尺寸样式上满足不 同阶层的住房要求;步行式社区;创造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居住场所感觉;增 加交通工具种类选择;保护空地、农田、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区;加强利用和发 展现有社区;做出可预测、公平和产生效益的发展决定;鼓励公众参与”【2 0 1 。 其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建设相对集 中,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 精明增长理论着眼于城市扩展中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而城中村的形成 与城市扩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该理论所提出的混合式土地利用、居住场所的营 造、公众参与等原则,都可以用以指导成长型城中村改造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1 4 4贫民窟改造 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贫民窟是西方国家中在外在表现上与城中村最为接 近的社会现象。贫民窟是“穷人住宅的集聚地,通常以多户混居和拥挤为特征” ( 英国地理学者苏珊麦西( s u s a n m a y h e w ) ,1 9 9 7 ) 。欧美的贫民窟改造运动开始 较早,但初期以现代主义理论的形体规划思想为核心,把城市看成静止的事物, 贫民窟毫无保留的全部拆除,并按照建筑师们绘制的美妙的城市形体规划总图 在原址建设能够提供高税收的项目。 这种彻底的新旧置换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结果,人们发现这种改造“只是 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更糟糕的另一方面是,它消灭了现存的邻里和 社区”【2 。于是许多学者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大规模贫民窟改 造方式,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探索。1 9 6 1 年l 芒福德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 中指出:“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 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人的尺度”【2 2 1 ,而巴洛克式的“巨大”和“宏伟”的 城市改造计划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j 雅各布斯则从社会学的视角和经济学理论 方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和贫民窟改造中的不足。她认为: “指导现代贫民窟改造运动的那些形体规划思想实际上都是反城市的( a n t i 1 i 【”,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 2 3 1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而大规模改造计划因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 阶层,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1 2 4 1 。因此,她主张“小而灵活的规划, 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2 5 1 。 1 4 引言 虽然贫民窟与城中村的形成原因、社会背景完全不同,而且城中村由于涉 及到特殊的土地政策和多方利益的协调更为复杂。但两者在景观表现和人口组 成等方面相似,并且都有一定的对外封闭性,与相邻社区隔离。所以贫民窟改 造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经验。 1 5 第二章成长型城中村概述 2 成长型城中村概述 成长型城中村是城中村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它的出现与特定 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有关,因此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也不同于城中村其 他发展阶段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也对其改造提出了具体要求。 2 1 成长型城中村的特征 成长型城中村作为城中村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一些不同于成熟型和初生 型城中村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2 1 1土地状况复杂 与成熟型城中村相比,成长型城中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这是其更易进行 改造的优势之一。但由于发展初期政府征地的任意性、村集体和村民对土地的 无计划使用以及某些地方所采用的不合理的用地返还政策,使成长型城中村的 土地使用性质及土地权属状况都更为复杂。在土地性质方面,成长型城中村土 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拼贴状,村镇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有所穿插,农业用 地和非农业用地混杂交错,界限模糊,村域内厂房、仓库、农田、村民住宅等 布局混乱,环境恶劣,在城市边缘形成一种犬牙交错的“花边”区域;在土地 权属方面,国有土地、村集体土地及国有土地转让用地( 国有企业) 、村集体土 地私自流转用地并存,利益冲突问题严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 和农村两种形态过渡时期的特点,是成长型城中村的重要特征之一。 2 1 2城乡混杂度高 成长型城中村存在于城市与乡村交接的地带,所以它兼具两者的部分性质, 出现城市和乡村混杂的局面。混杂外在的表现为城市与农村用地交错,城市道 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城市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等方面, 深层的混杂却体现在成长型城中村的发展更加明显的受到来自于城市和乡村两 个方面的作用。城市的发展需要通过向周围边缘地带推进而膨胀,在这一过程 中边缘地带的村庄由村镇向城市转变,出现成长型城中村;与此同时村庄生产 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并通过这一过程带动村镇自身的城镇化。成长型城中村是 1 6 第二章成长型城中村概述 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互动式发展的结果,是城市与乡村二元复合结构的表现。 这种混杂性使成长型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与城市用地扩张、经济发 展、政策转变息息相关。 2 1 3发展状况不稳定 成长型城中村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很 不稳定。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农业必将消失,但二、三产业的发展却与大的 经济环境和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有极大关系。村庄有可能将大量村办、民营企 业发展下去,成为村庄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有可能向成熟型城中村发展,最终 多数人靠出租房屋生活;在人口结构方面,村庄改造会导致一批租房者离开, 但区域因改造而带来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员,人口数量和类型都 难以确定,并且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较大的变化;在文化观念方面,环 境和经济来源的改变也会带来村民观念的改变,有可能真正接受城市文化、融 入城市,也有可能产生对外封闭、不思进取的城中村思想,出现只知享受的“二 世祖”阶层;在社会功能方面,也会因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并且,由于成长型城中村的发展对城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城市的经 济发展和相关规划对其有巨大影响。“由于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即扩 张、过热、收缩和再扩张的过程,因此生产建设和城市的扩张随着出现周期性 的变化”【2 引。所以,成长型城中村的发展速度也是难以确定的,城市扩张加速 阶段成长型城中村大量土地被迅速征用,村庄发展快速;减速阶段城乡作用力 相对均衡,城中村发展速度也较为稳定;静止阶段城市扩张基本停止,村庄发 展也出现停滞。 2 2 成长型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2 2 1形成环境 成长型城中村形成的大环境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 申克龙指出,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制约条件不同与现代化起 步较早的发达国家,这也使二者的现代化过程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 程基本上是一个从集聚到扩散、从侵入到接替的自然过程;但发展中国家却是 一个以政策推动为主导力量的计划型现代化。这种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的城 1 7 第二章成长型城中村概述 镇化过程,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必然会造成当地社会、经济、文化 等的急剧变革,并遭受各方面原有结构的对抗,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城中村就是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城镇化快速进程是城中村出现的大背景,也是成长型城中村出现的外在推 动力量。快速城镇化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 改变村落的相对区位,优化其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从而导致 村庄土地价格的提升。并且由于成长型城中村处于城市边缘区,“其土地利用受 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影响,与一般土地相比具有更大的活动程度、更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价格条件,因此,成为土地使用者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1 2 7 1 土地效益刺 激了农民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他们更主动的将农用地转化为付租能力更高 的非农业用地。农用地快速减少,用地政策的宽松和不确定性使各种用地混杂 交错,一些飞地出现,使成长型城中村从土地组成上出现区别于传统村落和城 市的特殊形式。 ( 2 ) 快速城镇化的地区一般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高速经济发展,从而 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的集聚,为成长型城中村的产生提供人口基础。我国城市 建设中“重生产、轻生活”的一贯方针使得政府没有相关政策来满足这部分务 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居住需要,城市建成区也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人口 压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低端出租房市场缺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及交 通工具的多样化,处于城市边缘的成长型城中村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这个市场的 主战场,而这一现象也进一步的改变了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思想。 2 2 2 内在动力 成长型城中村出现的内在动力是村民对经济利益的非理性追求。我国宪法 总纲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 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 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就意味着在城市版图 扩大的过程中,城市边缘区村落的土地就面临着被“征收、征用”而不是“买 卖”的命运。但自从实施征地补偿政策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年产值倍数的补偿 方式。虽然国土资源部2 0 1 0 年6 月2 6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 作的通知中要求“实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方式,但除 沿海发达地区除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区片综合地价的重视依然不足。所以即 1 8 第二章成长型城中村概述 使补偿的年产值倍数逐年提高,但这种传统的“依据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予以 补偿”的过程,是“对土地改变用途后给农民带来的增值收益的剥夺”【2 8 】也是 对村民由城市发展而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剥夺。并且在土地征收中的收益进行分 配时,由于暗箱操作、私自交易等现象的存在,村民得到的赔偿费用一般都远 远不能保证其今后长期时间内的生活需求。 而且政府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总是将村民转市民的政策保障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