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专业论文)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pdf_第1页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pdf_第2页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pdf_第3页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pdf_第4页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弓形降液管内流场研究和数值模拟 摘要 降液管作为板式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体力学性能对塔板性能 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弓形降液管在工业上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因 此对弓形降液管的流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直径为1 2 0 0 r a m 、板间距为6 0 0 r a m 的有机玻璃塔内,以空 气一水为实验物系,对堰长为8 0 0 r a m 的弓形降液管内的流体力学性能 进行研究。用计算流体力学( c f d ) 软件,对降液管内的流场及气含 率分布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实验过程中控制气液工况,使降液管底部产生明显的清液。采用 热膜风速仪对不同工况下的降液管内流体的时均速度进行测量,得到 了降液管内流场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与堰长平行的截面上,中 间位置的速度比两侧位置的速度小1 8 9 3 5 7 ,而且截面中间位置 的速度方向垂直向下,两侧位置的速度方向斜向下指向两侧;与堰长 垂直的截面上,沿从上往下的高度方向,靠近塔壁处的液流速度逐渐 减小,而靠近堰壁处液流速度逐渐增大。近塔壁处到近堰壁处的液流 速度逐渐增大,速度矢量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也逐渐增大;降液管 底部拐角处存在缓流区,且在液速较大的情况下,缓流区面积变小。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 l u e n t 6 1 及其前处理器g a m b i t 2 0 ,选用标 准k 一占湍流模型及s i m p l e c 算法,模拟了液体流过降液管底部的流场 分布,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得较好。 采用欧拉两相流模型,对与降液管堰长垂直的截面进行了空气一 水两相模拟,考察了该截面上的气含率分布与两相的速度分布。结果 表明,降液管底部气含率低,且增长较为缓慢,中部的气含率增长显 著,上部的气含率较高。而且近堰壁处的平均气含率比近塔壁处低了 4 4 ;液相对气相有很强的夹带作用,同时气相的浮力对于液相流动 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将模拟结果与文献进行对照,两者吻合较好。 证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对于降液管内流体流动状况的模拟是合适的。 关键词:弓形降液管,热膜风速仪,液体流速分布,气含率,c f d f l o wf i e l ds t u d i e sa 卜t dc f d s n 仉i i a t l 0 no fs e g a 征:n t ai d o w n c o 匝r a b s t r a c t s e g m e n t a ld o w n c o m e ri st h et y p em o s tc o m m o n l yu s e di nd i s t i l l a t i o n c o l u m n s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t os t u d yt h eh y d r o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t h es e g m e n t a ld o w n c o m e r t h eh y d r o d y n a m i c so fs e g m e n t a ld o w n c o m e rw e r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l y s t u d i e dw i t ha l lm r - w a t e rs y s t e mi nam1 2 0 0 m mp l e x i g l a sc o l u m nw i m p l a t es p a c i n go f 6 0 0 m m t h ef l o w r a t e so fa i ra n dw a t e rw e r ec o n t r o l l e dt om a k et h ec l e a rl i q u i d e x i s ta tt h eb o r o mo f t h ed o w n c o m e ri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t h ea v e r a g el i q u i d v e l o c i t yi nt h ed o w n c o m e rw a sm e a s u r e db yc o n s t a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h o t f i l ma n e m o m e t e r ( c t a )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v e l o c i t y i nt h ec e n t e ri nt h es e c t i o nt h a ti sp a r a l l e lt ot h ew e i rw a ss m a l l e rb y 1 8 9 3 5 7 t h a nt h a to nt h eb o t hs i d e s a n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v e l o c i t y a tt h ec e n t e ri nt h es e c t i o nw a sv e r t i c a ld o w n w a r d ,w h e r e a s ,t h ed i r e c t i o n o ft h ev e l o c i t yo nb o t hs i d e sw a si n c l i n e dd o w n w a r dt ob o t hs i d e so ft h e d o w n c o m e r i nt h es e c t i o nv e r t i c a lt ot h ew e i r , t h ev e l o c i t ya tt h et o w e r w a l ld e c r e a s e dg r a d u a l l yf x o mt o pt ob o s o mi nt h es e c t i o n ,w h e r e a s ,t h e v e l o c i t ya tt h ew e i rw a l li n c r e a s e dg r a d u a l l y m o r e o v e rt h ev e l o c i t ya tw e i r w a l lw a sg r e a t e rt h a nt h a ta tt h et o w e rw a l l ,a n dt h ea n g l eb e t w e e nt h e v e l o c i t ya n dv 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w a st h es a m et e n d e n c y t h es t a g n a n tp o o l e x i s t e da tt h eb o t t o mo f t h ed o w n c o m e r a p p r o a c h t ot h et o w e rw a l l ,a n dt h e s i z eo f t h es t a g n a n tp o o lr e d u c e dw i t hi n c r e a s i n gl i q u i dr a t e t h e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v e l o c i t y f i e l d i nt h ed o w n c o m e r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f l u e n t 6 1a n dg a m b i t 2 0 t h es i m p l e ca l g o r i t h m w i ms t a g g e d n gg r i ds y s t e mw a su s e di nt h es o l u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o ft h e d i s c r e t i z e de q u a t i o n sb a s e d0 1 1t h ec o n t i n u i t ya n dm o m e n t u m e q u a t i o na n d t h es t a n d a r dk _ m o d e l t h es i m u l a n tr e s u l t sw e r ec o m p a r e dt o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i nd e t a i l a n dt h es i m u l a n tv a l u ea g r e e dw e l lw i n l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v a l u e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o f as e c t i o nv e r t i c a lt ot h ew e i r w a sc o n d u c t e dw i t he u l e rm u l t i p h a s em o d e l t h eg a sh o l d u pa n dv e l o c i t y f i e l do fb o t hp h a s e si nt h i ss e c t i o nw e r e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g a sh o l du pa tt h eb o t t o mo ft h ed o w n c o m e rw a sv e r yl o wa n d i n c r e a s e ds l o w l y , a n dt h eg a sh o l du pi nt h ec e n t e ro ft h eh e i g h to f d o w n c o m e ri n c r e a s e ds h a r p l y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o fh e i g h t , a n dt h eg a s h o l du pa tt h et o pw a sv e r yh i g h t h ea v e r a g eg a s h o l d - u pa tw e i rw a l lw a s h i g h e rb y4 4 t h a nt h a ta tt o w e rw a l l l i q u i dh a dg r e a te n t r a i n m e n tt og a s a n dg a sh a dar e s i s t i n gf o r c et o l i q u i db e c a u s eo ft h eb u o y a n c y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w e f ei na g r e e m e n tw i t ht h a ti n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e g m e n t a ld o w n c o m e r , h o t f i l ma n e m o m e t e r , l i q u i d v e l o c i t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g a sh o l du p ,c f d 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浙 江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膨日期:印6 年石月歹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吼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日期:加,年歹月 d e t 日期:口吲年t 月甜日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c 。c nc t 2c4 e e 。 。 h t 工 凡 彤 吃 g h k k 盯 符号说明 标准k s 模型参数 单位质量气泡受到的浮力, 单位质量气泡受到的曳力, 两相流模型中第q 相受到的外部质量力, 两相流模型中第q 相受到的升力, 两相流模型中第q 相受到的虚拟质量力, 塔板间距,m 降液管内液体流量,脚3 s 热膜热电阻,q 热膜冷电阻,q 气泡直径,r z l 重力加速度,m s 2 降液管高度,埘 塔板上的平均液层高度,m 塔板的入口清液高度,脚 降液管出口阻力,m 湍流动能,m 2 s 2 x 方向的平均速度,m s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 v , y + 峰 o i o d “ 局 p g p q s r 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允许流速,m s 壁面函数中表示速度的无量纲参数 y 方向的平均速度,m s z 方向的平均速度,m s 壁面函数中表示距离的无量纲参数 湿板气相压降,m 标准k 一占模型参数 分子粘度,n s m 2 运动粘度,m 2 s 湍动粘度,n s m 2 液体密度,堙m 3 气体密度,瞎埘3 第q 相流体的密度,堙所3 湍流动能耗散率,研2 s 3 v o nk a r m a n 常数 浙江工业大学硬十论文 第一章前言 降液管是错流式板式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板间液体传输及传输过程中气液 两相分离的主要场所,同时为塔板入口的液体提供初始分布。因此,降液管设计 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精馏塔的分离效果。 降液管从结构上看,存在多种形式,而在工业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弓 形降液管。众多研究者对弓形降液管内的表观液速、停留时间、清液层商度等流 体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降液管的设计提出准则,但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 和依据个人试验数据上,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往往显得不尽合理。 随着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分离效果的追求是必然结果,这种凭经验的 宏观设计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降液管内流场进行细致 的考察。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这足以说明研究降液管内流场的难度及 其必要性。 本文在直径为1 2 m 的有机玻璃塔内进行冷模试验,采用丹麦d a n t e c 公司生产 的恒温式热膜风速仪对降液管底部流场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其不同工况下的时 均速度分布,并绘制出了降液管底部的速度分布图。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 c f d ) 软件f l u e n t 6 1 对降液管进行单相( 水) 模 拟,得到了降液管内流场分布,一方面,可以与试验数据相互对照;另一方面, 通过模拟结果,更加细致地考察降液管内的流场分布及变化。另外本文利用 f l u e n t 6 1 对降液管内气( 空气) 液( 水) 两相进行数值模拟。对其气含率及气 液两相的速度分布进行研究,并与文献1 1 1 1 2 试验结果进行对照,以验证c f d 技术 在降液管研究和设计中的可行性,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工作为从更微观、更本质 的角度对降液管的设计优化提供初步的参考及思路。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二章文献综述 2 1 气液传质设备 气液传质设备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用以进行蒸馏、吸收、解吸、增减湿等过程 的单元设备。这些过程大部分受相平衡关系的制约,因此要求设备中气液两相得 到良好的接触。在工业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设备。此外,还有许 多工程上的问题需要考虑:如压降、操作弹性、耐腐蚀、耐污垢及堵塞、安装及检 修情况等。 气液传质设备在2 0 世纪5 0 8 0 年代发展较快。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存 在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这种分类不仅反映了塔内件的结构特征,同时也反映 了两者所涉及的不同两相流动和气液接触特点。 填料塔属于微分接触逆流操作,塔内以填料作为气液接触基本构件。填料塔 主要包括塔填料和塔内的气液分布器。塔填料简称填料,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 型:环型、鞍型、球型、规整填料。填料又可分为通用型填料和精细填料两大类, 通用型填料效率较低,但适应性较好精密填料效率较高,但要求苛刻,在很多场 合下其适应性受到限制。塔填料配以设计合理的气液分布器,其优良的性能才能 得到发挥。 板式塔属于逐级接触逆流操作,塔内以塔板作为气液接触的基本构件。板式 塔最早产生于1 8 1 3 年,在传质设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上世纪8 0 年代, 具有高通量、低压降的填料塔得到充分发展,大有取代板式塔的趋势,但是由于 填料塔固有的不适宜处理含固体或粘性较大的物料,也因填料生产成本较高,且 对初始分布敏感,以及填料塔对于加压物系传质效率较低,从上世纪末,人们又 重新开始关注板式塔的改进,综合地从塔板和降液管两方面进行研究开发。 2 2 板式塔分类 板式塔按气液流动方式可分为如图2 一l 所示的逆流、错流和并流三大类。 i 液体l f 气体f a 肾l i c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1 气液逆流类塔板【3 】。气液逆流类塔板主要是穿流类塔板,如图2 1 ( a ) 。穿流 塔板是最早的板式塔,其气液流型为气液逆流操作,气体和液体同时穿过塔板上 的开孔,是一种鼓泡类板式塔设备,其塔板开孔率很大,具有处理能力强,抗污 能力强,造价低廉等优点,但传质效率较低,操作弹性较小。按塔板形式可将穿 流塔板分为穿流筛板,穿流浮阀塔板,穿流栅板等等。 2 气液错流类塔板【3 】。气液错流类塔板是板式塔的主流,如图2 一l ,由进行 气液传质的塔板和塔板间输送液体的降液管两部分构成,该类塔板构型的应用面 最广,常规意义的板式塔主要是指该类型。与穿流塔板相比,该类流型具有传质 效率高,处理能力大,操作稳定,不易发生湍振问题等优点,最突出的结构优势 是随着塔板上液流通道长度的增加,塔板的m u r p h r e e 板效率有超过1 0 0 的趋势, 这是穿流塔板所不能具备的。错流构型采用的塔板类型可以分为泡罩类塔板,筛 孔类及浮阀类塔板三大类。 3 气液并流类塔板。该类型的塔板属于新型塔板,如图2 - 1 ( c ) ,是利用气体动 能来强化气液传质,形成的气液表面在不断更新、扩展;而强制流动也使精馏塔 的生产能力不受自然流动所形成的液泛限制;由于这种塔板的特殊设计,使得液相 在塔板上形成小循环,增加了液相在塔板上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塔板的点效率【4 】。主 要的气液并流类塔板有n v s t 塔板【5 1 6 1 、喷射式并流填料塔板( j c p t ) 【刀【3 】和 c o c u r r e n t 塔板【9 1 1 0 l 等等。 2 3 降液管基本形式 降液管作为错流塔板特有的部件,依其截面形状可基本分为弓形、矩形、圆 形三大类。若按其外形则可分为垂直式、导管式和倾斜式三类,各种形式降液管 的结构如图2 之所示【1 2 】【1 3 1 。 弓形降液管是最为经典且应用最广泛一种降液管,如图2 - 2 ( a ) 所示,堰与塔 壁间的全部截面均作降液之用,塔截面利用率高,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 并能承载大负荷液量,因此,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降液管 下面 abc降液管 耀 上面塔板的 降液管 e 图2 2 降液管的形式 圆管降液管是另一类降液管,如图2 - 2 ( b ) 所示,用一根圆管连接上下两块塔板。 一般在液体负荷小或塔径较小时采用。根据流体流动负荷,有时也采用多根圆形 降液管。此种形式对于小塔制作较易。但由于降液管的容积小,限制了降液能力 和蒸汽的分离,不宜用于液量大及易起泡物系,且整个弧形截面中只有一个小部 分用作有效降液面,板面利用率低。 一 矩形降液管,是较为新型的降液管,如图2 - 2 ( c ) 所示,其结构是在塔板中间设 置一个或多个悬挂式的矩形通道。可以提供的溢流堰长比弓形降液管长好几倍, 因而尤其适应大液量操作的需求。浙江工业大学的d i j 塔板【1 4 1 1 5 1 就是一种具有矩形 悬挂降液管的塔板,特别适用于高液气比和加压操作。而且由于其降液管悬挂式 结构,液体从降液管底部直接流出,不必像一般常规降液管那样折转9 0 。流动,因 此没有缓流区和流动死区。 倾斜降液管如图2 2 ( d 、e ) 体现了塔截面的合理利用,其顶部提供足够大的空 间供气液相分离,底部的缩小使下层塔板的截面积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若处理的 物系为易起泡物系时,采用该形式的降液管比较合适。对于降液管占有相当一部 分塔截面时( 2 0 3 0 ) ,这种形式的降液管比较经济。因此该形式的降液管在 工业上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倾斜降液管的顶部截面积与底部截面积之比推荐取 1 5 2 0 之间( 通常取1 7 ) 。d a v i dc h a s e 将几种常见的降液管性能进行比较,列表 如下1 1 6 1 。 表2 1 常见降液管性能比较表 降液管形式降液管面积降液管周长有效降液管周长允许液速 ( 塔板面积- - - - 0 0 3 m 2 ) n 广mm n 1 ,s 厂、 o 9 6 x1 0 - 3o 1 l o 0 8o 1 6 ,尸 4 7 4 x1 0 - 3o 1 7o 1 7 o - 2 0 严- 吣 5 0 7 x1 0 3o 3 5o 1 7 o 1 9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 4 降液管作用 降液管作为塔板的最重要的功能配件,其操作性能直接影响着塔设备的操作 特性。降液管的作用主要有三类【3 】: 1 为塔板间传输液体;2 气、液相分离;3 下层塔板入口液体初始分布。 为塔板间传输液相是降液管的本征功能,也是错流式板式塔的一大特点,而 气、液两相的分离则是降液管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气液两相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 整个塔的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可将降液管中的气液分离过程分为三个区,如图2 3 所示。在整个 分离过程中,每个区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2 七降液管操作分区 1 气体脱空区:该区位于降液管上部。实际的气 液两相分离就是在这个区发生。当泡沫混合物从 ”。塔板上将气体送入降液管以及在降液管中发生 稳定泡辣区泡沫扰动时,由于气液密度差较大,气相向上溢 出,导致气体从泡沫混合物中分离。 孵般8 但是,降液管中的液体流速不能太大,否则 降液管液体中的气泡没有足够的时间解脱出来, 而且分离出来的那部分气体也可能被高速的板 上溢流液封住而受阻,造成过大阻力,可能形成 降液管阻塞液泛。因此许多研究学者对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及流速进行设 定,以维持正常的操作状态。 2 稳定泡沫区:这个区吸收了泡沫混合物的冲击能,该冲击能是由于板上液体流到 降液管中产生的,如果没有对冲击能量的吸收过程,大量的泡沫将流出降液管。 被夹带到下层塔板的气泡对下层塔板清液会产生湍动,对塔板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h o e k 和z u i d e r w e g l l7 j 对f r i 高压自巴胛c 4 体系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气 体夹带对塔板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加压状态下,对塔板效率的影响更为 显著的,并且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气体夹带及其对塔板效率的影响越大,见表 2 2 。 表2 2 降液管中气体夹带对板效率的影响 3 清液区:除了一小部分由于扰动影响偶然进入降液管的气泡以外,这个区几乎全 部是清液。该清液区很重要,不仅在降液管出口边缘上创造一个缓冲区,为下层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塔板的入口液体提供良好的初始分布,更重要的是在降液管底形成液封,防止气 体从降液管底部进入。 由上述可知,降液管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塔板整体性能。降液管性能的各种 参数中,降液管内停留时间、液流速度、降液管内清液层高度及降液管底隙等等 都是极为重要的。 2 5 降液管流体力学- 性能 2 5 1 降液管内停留时间 对于降液管停留时间的定义目前有两种【1 2 】:1 表观停留时间,表观停留时间 是整个降液管的体积与液体体积流率之比;2 真实停留时间,真实停留时间是降液 管泡沫层体积与泡沫体积流率之比,也可以表达为降液管清液层体积与清液体积 流率之比。 k i s t c r 认为【1 2 】表观停留时间便于应用及比较,若是采用真实停留时间可能导致 所设计的降液管过大。多数的学者在进行降液管研究的过程中,也都采用表观停 留时间来定义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 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对表观停留时间的规定,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必须足够大 以能够使气液分离,早在1 9 5 0 年,d a v i s 1 s l 在他的研究中得到最小表观停留时间为 4 秒的结论,并建议取5 秒作为设计标准。后来他又提出停留时间大于3 5 秒。此 后的多数学者b 2 1 也都认为降液管停留时间应在3 5 秒以上,对于易起泡物系,降 液管停留时间还要适当增大。 k i s t e r 总结归纳了文献中各种准则,根据物系的起泡倾向,提出了表2 - 3 所示 的准则【1 2 】,供设计选用。 表2 3 降液管中的最小停留时间 j a m i s o n 根据大量试验,归纳出降液管停留时问和气液两相密度差的关系图 u 9 】,他认为降液管内停留时间可按图2 - 4 估计。它对于塔板间距为6 0 0 m m 的筛板 降液管可获得准确而合理的结果。但可惜的是该图只适用于高压系统。 t h o m a s 2 0 2 1 等人则认为对于低压不易起泡物系,上述取值似乎有些保守。他 们认为,d a v i e s 之所以提出降液管停留时间应大于5 s 的设计准则,是因为在其试验 过程中,降液管中的液体己产生了相当大量的气体夹带。他们将自己测得的真实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停留时间与b o l l e s 等人的测得的表观停留时 间进行对照,列于表2 - 4 ,认为规定5 秒左右的 停留时间重要性不大,对不易起泡系统,即使 只有1 秒的停留时间,也可以使大部分被夹带 的气体从降液管中释放出来。而且他们对采用 表观停留时间来作为设计准则提出了疑问。因 为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是以整个降液 管的容积为基准计算出来的。而事实上降液管 中并不充满液体,因而得到的停留时间不过是 一种人为的判据而已,没有理论依据。 械 自 蔓 奄 - q 7 06 05 , 04 o3 0加 睁麓管停留时问t o 图2 - 4 气液密度差与降液管内液体停留时间 表2 _ 4b o l l e s 与t h o m a s 所测得的停留时间 徐崇嗣 2 2 1 2 3 1 也认为如果对起泡不大的物系,停留时间可以低于3 秒,特别对于 液流量较大的操作,液体在降液管内的停留时间有1 秒也能正常操作,这已为生产 实践证实。他和俞晓梅等人也认为采用表观停留时间作为设计准则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从能够反映降液管的流体性能来看,选定液体的流速更为合理。 2 5 2 降液管内液流速度 降液管最大允许液速值根据其易起泡程度一般取0 0 3 o 2 1 m s ,大多数认为 取0 0 9 0 1 5 m s 比较合适。然而t h o m a s 等人唧】贝u 认为对于低压不易起泡物系, 上述取值似乎有些保守。甚至有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降液管液速取o 9 m s 都是 可以的。国内对于降液管的设计一般推荐液速不超过0 0 8 0 1 0 m s ,该设计准则 对于常压和减压体系显得过于保守刚。 b 1 4 x m a h 等认为降液管中气泡上升速度约为0 3 m s ,而l o e k e t t 和g h a r a n i 2 5 】 则认为降液管中的流速应该小于气泡的上升速度,否则将引起大量气体被夹带。 因此,他们推荐:对于不易起泡的液体,降液管中液流速度取0 0 9 0 2 1 m s ;对 于易起泡的液体,液流速度更要取低。他们采用p a v l o v 管测定了降液管内的速度 分布。结果表明液体在降液管内的流速分布很不均匀。流速较低处为o 1 5 m s ,流 速较高处达0 3 7 m s ,已超过起泡的上升速度。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静 抽 旷 露 牛 导 抽 蜒 逝 静 加 圹 箍 世 酆 裂 篷 降液管液体速度( m s )降液管液体速度( m s ) 为降液管宽度为7 6 m m 时的测量结果。为降液管宽度为1 0 2 m m 时的测量结果 为降液管宽度为1 2 7 m m 时的测量结果 图2 - 5 降液管液体速度与气含率 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如图2 - 5 ,当液流速度低于0 1 m s 时,已开始有 气体被液体夹带出降液管;当液流速度超过0 2 m s 时,降液管底部液流的气含率 仅稍低于降液管中的平均气含率,表明限制降液管液速的重要性。 表2 - 5 降液管中的最大允许液速 生成例子降液管内清液的最大允许速度( m s ) 泡沫倾向h = 4 5 0 m mh = 6 0 0 m mh = 7 5 0 m m 低低压( 2 1 m p a ) 轻烃类、 0 0 6 o 0 7 50 0 6 0 0 7 50 0 6 o 0 9 胺、甘油、二元醇 在考虑了塔板高度及生成泡沫倾向等因素后,k i s s e r _ 【1 2 】总结归纳了众多学者对 于降液管中最大允许液速的研究成果,列于表2 - 5 ,他本人认为表中的数据有些偏 乐观,作为保守一点的设计,可以将表中所列数据乘一安全因子o 7 5 。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不只是提出液速的取值范围,并根据本身的试验情况, 将试验数据进行归纳,建立了降液管中允许液速的模型。虽然有些模型的适用范 围及准确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这是对降液管设计准则的一个突破,为今后 的研究指明方向。 b a r b e r 和w n n 【3 】对原油精馏装置作了测定,考虑了液体抛射距离和物系易起 泡性能,提出了计算降液管中,最大允许液速蚴的关联式: :竺笋( 玎 2 夸r 一【育j ( 2 - 1 )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式中: g 为重力加速度,m s 2 ; 忍为气含率; h 为降液管高度,m ;u 液体动力粘度,m 2 s ; p 液、气密度差,k g m 3 :n 为液体密度,k g m 3 。 尾野馨和寺本通郎口1 推荐了起泡性不同的液体在降液管中的流速如下: 对于不易起泡的液体,岛( 岛一& ) 0 2 ,即乳化态工况的两相流特性研究。试验结论 如下:沿降液管宽度x 向,近堰壁处气含率低于近塔壁处;沿堰长y 向,中部的气 含率高于两侧的;在离塔板不同高度上,气含率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越堰抛入的 高气含率区、气含率显著变化区和近塔板的低气含率区;降液管中的气含率随液 流率增加而增大。 l o c k e t t 等人【2 5 l 对降液管内气含率分布 进行了测定,他们采用,射线对降液管内部 不同高度的气含率进行了测定,所得结果如 图2 1 1 所示。由图可知,沿着降液管宽度方 向,中心气含率大于两边的气含率,近堰壁 处气含率低于近塔壁处,且沿降液管高度方 向,气含率自下而上逐步增大。 2 5 6 2 降液管内平均泡沫密度 降液管的平均泡沫密度实际上是降液 o | t _ e n s o - e s sc s ;o n c er _ d em i il 图2 - 1 1 降液管内气含率 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管中平均液含率,是降液管液泛预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但是,由于降液管流动 和体系的复杂性,关于降液管泡沫特性的研究极少。l o c k e t t 和g h a r a n i 2 5 】采用空气 水体系对降液管的泡沫密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液管的泡沫密度与降液 管流速相关。图2 - 5 显示的是降液管的平均气含率和降液管底部的气含率,由该图 数据直接反推出降液管的平均泡沫密度和降液管底部的泡沫密度。将图2 - 5 中的数 据范围画出大致的轮廓,如图2 - 1 2 ,可知降液管的平均泡沫密度和降液管底部的 泡沫密度大约在0 7 5 0 9 5 之间,并且和降液管的表观液速有直接的联系。 o 2 5 0 2 0 3 。1 5 , 、o 1 0 0 0 5 o o ,o t o o _ n 一 _ m r 1 图2 1 2 空气水体系降液管平均气含率和底部气含率与降液管液速的关系图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由于对降液管泡沫密度预测比较困难,实际塔板设计大多数采用一些经验规 则。一般来说,对于非起泡体系,降液管泡沫密度取0 5 的设计是极为安全的。对 于一般起泡体系需要考虑起泡因子。 2 5 7 降液管内泡沫高度 t h o m a s 等人【2 0 l 认为在操作 液量较低时,降液管内的液体是 “ 由靠近塔板底部的清液区及其上 至“ 部的低密度泡沫区构成,两个区 茎a 域之间的分界线十分明显;较高 ;。 的流速使液体产生更强烈的湍 动,但区域之间的差异依然很明 显,底部区域由分布着少量较小 起泡的液相组成,而上层区域包 括很少液体和大量的气泡。随着 液体流速的增加,板上会产生更 圈 jl - u o t i i df l o w - r a t e 算i ,r r m o 降液管宽度5 i n , v 降液管宽度3 5 i n 降液管宽度2 7 5 所降液管宽度1 7 5 伽 2 一1 3 泡沫高度与流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