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 教学做合一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1页
初中教学论文 教学做合一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2页
初中教学论文 教学做合一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3页
初中教学论文 教学做合一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做合一,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它以培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探究活动为重要形式,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这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一致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求在做中学,把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课内外结合,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以“做”为中心的。即注重科学实验,注重儿童科学创造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要在“做中教”,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而要“做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一、在观察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要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当儿童完全是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观察发现了事物的秘密后,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喜悦和自豪感会进一步提高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独立自由观察活动中,自动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在观察过程中学习眼与心的有机结合,通过无数次的观察经历逐渐掌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揭开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方法和技能。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训练学生运用多感官观察,真正做到“眼”与“心”的有机结合。例如开花了,结果了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自行认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会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等科学概念时,我事先采集了几种植物的花。上课前,便将装有花朵的小盒放在实验桌上,当讲到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时,让学生观察各种实物。首先不要提出任何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带着对花朵的神秘感和好奇感自由去观察,学生在观察花朵的活动中,喜欢用眼看,鼻子闻,手去摸,甚至有的控制不住还将漂亮的花朵一片一片地扯下来观察,对学生的这些活动,教师不要加以干涉制止,只要他们是在进行观察花朵的活动,不论观察方式如何,其实都是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感性认识,并自行获取知识,增强探究能力。再如在教学六上年级找拱形一课,观察塑料瓶的形状。我选择饮料瓶,虽然饮料瓶是学生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用到的,但对于它的形状设计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却一无所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饮料瓶的上部、中部和底部各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再用手把它压凹下去,感觉用力的大小。比较哪里更硬,哪里更软。最后把它剪开,观察各部分的厚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再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二、在实验活动中创新实验教学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创造,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不可,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实验中,只有不断“设疑动手观察质疑探索讨论解疑结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1)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又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2)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3)讨论交流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如在教学光的传播一课,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做完小孔成像实验后进行讨论交流时,一学生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我们小组在屏上看到了蜡烛火焰的倒像。”这时,另一小组的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不对,我们小组也在黑纸片上挖了孔,但没看到屏上的成像,因此光不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在黑纸片上挖了许多小孔,屏上出现了许多蜡烛火焰的倒像,你们小组的孔肯定挖的不对”学生七嘴八舌的辩论了起来,他们极尽所学来说服对方,他们的潜力让笔者感到惊诧。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显得极其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三、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在探索中长知识,增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把更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课堂纪律良好不再意味着只有老师一人在说话,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仅仅止于老师和黑板,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地学习,有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保证,才能玩得尽情尽兴,探究也就更加深入有效。在上课时,教室里到处能听见学生的欢呼声,“老师我的蜗牛缩进去了。”忽地又一声“哇,又出来了!”学生个个兴趣浓厚,热火高涨。在活动中,不停留在单一的最佳方案上,允许学生多元思维并存。要宽容学生探索中的错误,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如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时,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推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顿时教室热闹起来,说用味精水、白糖水,、酱油、醋、肥皂水、洗衣水、洗洁精水,有的说还可以用酒、用白开水等等,同学各抒己见,方案一个接一个。于是我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味精水、糖水等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这样,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究中长知识,增能力。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任何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坚持先将行与知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科学实验教学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启发学生探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在探究奥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一张画着美丽花朵的图画纸盖在铁板上,课上,我让几只蝴蝶飞进画面,没有胶水,蝴蝶等怎么没有掉下来?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越强,创造的潜力越大,从而把实验、分析、综合形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创新性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创生的新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其生活性、综合性的课程内容,自主性、探究性的运行方式,个性化、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像开展生命之源水综合实践活动,以“水资源,水环保,水的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