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行为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行为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行为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行为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蓬勃开展,儒家思想倍受关注,各种有关孔子言语的研究成果如 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蔚为壮观。可是,稍作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成果多从哲学、伦理和 文化角度展开论述,从语言学角度,尤其是从现代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孔子言语的成果廖廖 无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对 论语中孔子的5 1 9 次言语行为做了系统分析,展现了一位作为卓越言语实践者的孔子。 本文首先根据论语中大量的言语事实,总结出孔子的语用观,认为孔子的语用观 与人们日常使用语言无关,只限于伦理政治一类大事如何言谈的问题,所以严格说来是孔 子的伦理政治语用观。孔子提出了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语言使用的原则和方式。然后,在 孔子的语用观基础上,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分析了孔子的言语,从功用角度把孔子 的言语划分为八类:阐释类、称赞类、批评类、指令类、承诺类、询问类、感叹类、应酬 类言语行为。最后,本文又从显露程度角度,把孔子言语分成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 为,并举例分析了孔子的会话含义式间接言语行为和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语特点进行探究,拓宽现 代语用学理论的应用范围,检验其理论适用性,同时也为论语及孔子的解读提供新角 度。 本文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为主要今译文本,对孔子的言 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总结归纳法、抽样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制定图表法等研究方法, 重在通过举例来说明所论述的问题。 本文从动态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语加以探究,打破了静态分析的传统,有助于 缩小人们与论语及孔子的距离,使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快速地理解、领悟孔子的微言 大义,从而推广儒家经典,普及人们的国学知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巩固群众基础。 关键词:言语行为;孔子:论语;间接言语行为;儒家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 b u i l d i n g 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i n i t i a t e d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t t r a c t i n g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a l lt h ew o r d so fc o n f u c i u s ,t h er e s u l t sa r es p r i n g i n gu ps h o t ,s p e c t a c u l a r h o w e v e r , l i t t l ea n a l y s i sc a nb ef o u n d ,t h e s er e s u l t sm o r ef r o ma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e t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p o i n to f v i e wt os t a r td i s c u s s i o n ,f r o mt h el i n g u i s t i cp o i n to fv i e w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m o d e ml i n g u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o fs p e e c ht h em e a g e rr e s u l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n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o n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u s i n gt h ec o r eo ft h em o d e mt h e o r yo fp r a g m a t i co n e - s p e e c ha c tt h e o r y , ”t h ea n a l e c t s ”o fc o n f u c i u s519t i m e st od oa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fs p e e c ha c t s ,w h i c hs h o w s a ne x c e l l e n ts p e e c ha sap r a c t i t i o n e rc o n f u c i u s f i r s t l y ,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a n a l e c t s ”al o to fw o r d st h ef a c tt h a tc o n f u c i u ss u m m e du pt h e p r a g m a t i c v i e wt h a tt h e p r a g m a t i c v i e w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t h e e v e r y d a y u s eo f l a n g u a g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o n l yo n ec l a s so fm a j o re t h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i s s u eo fh o w t h ed i s c o u r s e , s os t r i c t l ys p e a k i n gc o n f u c i a np o l i t i c a le t h i c sp r a g m a t i c s c o n f u c i u sp r o p o s e dar e g u l a t i o nt o u s et h el a n g u a g eo f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e t h o d s t h e n ,i nt h ec o n f u c i a np r a g m a t i c v i e w , t h ep a p e r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 st h eu s eo fs p e e c ha c tt h e o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sw o r d s ,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 t oe i g h tc a t e g o r i e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c l a s s , p r a i s e dt h ec l a s s ,c r i t i c i z e dt h ec l a s s ,i n s t r u c t i o nc l a s s e s ,c o m m i t m e n tc l a s s ,a s kc l a s s ,l a m e n t i n g c l a s s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o fs p e e c ha c t f i n a l l y , a n df r o mt h ee x p o s u r e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w o r d so f c o n f u c i u si n t od i r e c ta n di n d i r e c ts p e e c ha c ts p e e c ha c t ,a n da ne x a m p l eo ft h em e a n i n go f c o n f u c i u s s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w i t hi n d i r e c ts p e e c ha c t sa n di n d i r e c ts p e e c ha c to f s p e e c h 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u s es p e e c ha c tt h e o r yo f ”t h ea n a l e c t s ”o fc o n f u c i u se x p l o r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p e e c h ,m o d e ml a n g u a g e ,w i d e n i n g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 o r yu s e dt ot e s tt h e 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o ft h e i rt h e o r i e s ,b u ta l s oa s ”t h ea n a l e c t s ”a n d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u st o p r o v i d e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i nt h i sp a p e r , y a n gb o j u nt h e ”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译注”( z h o n g h u a ,19 8 0 ) a st h em a j o r m o d e mt r a n s l a t i o nt e x t ,t h ew o r d so fc o n f u c i u s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s u m m a r i z e db yt h em e t h o d , s a m p l i n gs t a t i s t i c s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d e v e l o pc h a r t sa n do t h e r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f o c u s e s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t h r o u g ha ne x a m p l e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p r o b l e m f r o mt h ed y n a m i c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 ”a n a l e c t s ”o fc o n f u c i u s sw o r d st oe x p l o r e ,t ob r e a k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a t i ca n a l y s i s ,h e l pt or e d u c et h ep e o p l ea n dt h e ”a n a l e c t s ”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t h e d i s t a n c es ot h a tp e o p l ec a na c c u r a t e l ya n dq u i c k l yu n d e r s t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dt h es u b t l em e a n i n g o fc o n f u c i u st op r o m o t e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p o p u l a rp e o p l e sk n o w l e d g e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 t oc o n s o l i d a t et h em a s sf o u n d a t i o nf o r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s p e e c ha c t ; c o n f u c i u s ;a n a l e c t s ”; i n d i r e c ts p e e c ha c t s ; c o n f u c i a n i i 目录 绪论吖1 ( 一) 孔子言语的研究现状1 ( 二)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2 ( 三) 本文框架2 1 研究对象和范围2 2 研究思路及方法2 一、孔子的语用观3 ( 一) 言谈的原则3 ( 二) 说话的方式4 二、孔子言语行为的功用分类6 ( 一) 阐释类言语行为6 1 孔子对“孝”的阐释7 2 孔子对“仁”的阐释8 ( 二) 称赞类言语行为1 0 1 孔子对古圣贤王的尊崇1 1 2 孔子对弟子的称赞1 1 3 孔子对古时候的仁人志士、忠臣良相等的赞扬1 3 ( 三) 批评类言语行为1 5 1 孔子对当时的邦君与士大夫的的批评1 5 2 孔子对学生的批评1 6 3 孔子对当时社会人们的不良心态的批评1 8 4 孔子对其他类别的人物及事物的批评2 0 ( 四) 指令类言语行为2 0 ( 五) 承诺类言语行为2 2 ( 六) 询问类言语行为2 5 ( 七) 感叹类言语行为2 7 ( 八) 应酬类言语行为2 9 三、孔子的间接言语行为分析3 0 ( 一) 会话含义式间接言语行为3 1 i i i 1 会话含义式间接言语行为简介3 1 2 孔子的会话含义式间接言语行为分析3 2 ( 二) 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3 4 1 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简介3 4 2 孔子的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分析3 4 3 孔子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辞格统计与分析3 5 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4 7 致谢4 8 孑l 子的言语行为研究 绪论 孔子( 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 华民族的文化始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论语被称 为“中国人的圣经 ,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内化为民 族性格,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孔子及论语的 世界影响日益加深,孔子学院的数量逐渐增加,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可以说,孔 子及论语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 但是,孔子的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中国古代话语特别是先秦话语的传 统研究范式倾向于从哲学、伦理道德和文化方面对相关文本进行研究和阐释,受这一范式 的影响,人们习惯性地会从哲学、伦理和文化等方面对孔子的巨大影响力作出解释。如果 我们对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话语实践稍作探究,就不难看出这些解释远远不能说明问题。在 孔子时代,世事混乱,没有统一的话语标准,诸子百家竞相宣传自己的救世思想。这个时 候,任何人想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必须通过话语交锋和语用策略,取得话语主动权, 以达到让大众理解并接受其思想的目的,所以出现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的情况。孔子要 宣传他的救世思想,实现他的抱负,也绝对逃脱不了作为一个话语实践者的身份,通过话 语活动,让他身边的人理解并接受自己思想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孔子和论语不但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而且以 其独到的语用思想和精彩的语用范例改变与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钱冠连先 生甚至在汉语文化语用学( 2 0 0 2 年2 月第二版) 中把孔子及儒家人物的言谈作为影响 中国人言语行为的文化传统与美学渊源之一,他说:“文学艺术、儒家人物的言谈及禅门 公案的言外之意,培养了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味道,使我们把这些审美味道延伸到言语行为 田”【l 】 = o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运用作为现代语用学核心理论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探析孔子是 如何使用话语来教育弟子、说服当政者、影响当时诸侯列国的。 ( 一) 子l 子言语的研究现状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论语中孔子言语的研究,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这方 面的论著尚无。虽然有很多研究孔子言语的论文,但是它们主要是从修辞观、语言观、语 言哲学观方面进行的论述。比如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池昌海写了孔子的修辞观,北京大 学的陈汝东写了也谈孔子的修辞观、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的胡长月做的硕士论文从( 论语) 看孔子的修辞思想与修辞策略;聂长建发表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孔子的语言观和语言美,朱茂汉发表在修辞学习上的 孔子语言观简论,李克坚发表在河西学院学报上的试论孔子的语言观,上海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的万玲华写了孔子的语言思想和政治伦理;彭传华、宋喻写了孔 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韩东晖写了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当然,也零星有一两 篇涉及到语用学或言语行为理论的论文,但其内容不是落脚于修辞学、就是归结于哲学、 政治学。不可否认的是张晓芒、毕富生发表于孔子研究上的孔子“正名 思想的语 用学意义及社会功用和徐英发表于电影评介上的( 论语) 中的语用学思想确实 已经或深或浅地运用当代语用学理论来分析孔子的言语。但是运用作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 理论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孔子言语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 二)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语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论语孔子的言语进行分析,为孔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以加深对孔学思想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孔子儒学思想,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印证言语行为 理论,加深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认识,将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推向更深层次。 2 丰富我们对汉语表达方式的认识,更好地认识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人们的思维 方式与表达习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言谈方式与汉语成长的关系,了解孔子话语 是如何影响其弟子、时人乃至后人的。 3 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同时对汉语文教 学以及跨文化交际都有重要的意义。 ( 三) 本文框架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文研究对象是论语中孔子的言语。研究者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选 取孔子的所有言语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此书为主要语料来源, 四书集注、论语 正义作为补充,对于标点、注译有异议的地方,经过讨论与思考,只选择其一。经统 计,总共从论语译注中收集到孔子话语5 1 9 例。选择孔子话语的标准一般是论语译 注中由双引号和“日:标志出的一次言语行为。( 说明:有的章节虽然没有双引号或 “日: 标志,但经过研究发现它确实是孔子所说的话的,也被选为语料) 。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孔子话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本研究的 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框架。第二部分,从“言谈的原则”、“说话的方式两个方面阐 述了孔子的伦理语用观。第三部分,首先对言语行为理论作简要介绍,对孔子言语行为分 类的标准作出说明,从而分出了阐释类、称赞类、批评类、指令类、承诺类、询问类、感 叹类、应酬类等八大类型言语行为;在对言语行为理论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结合论语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2 月第2 版 宋 朱熹阴书集注 m 湖南:岳麓书社,1 9 8 7 年6 月第l 版 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2 中的大量实例进一步深入分析孔子的八种类型言语行为。第四部分从问接言语行为理论的 角度进一步透视孔子话语的微言大义,领略孔子话语的无穷魅力。第五部分小结,总结全 文,并指出本文存在的缺陷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孔子的语用观 语用学( p r a g m a t i c s ) ,通常认为是研究语言符号跟使用语言符号的人之间的关系,或 者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如何做到说话得体的问题。我们暂持后一 种理解来探讨孔子的语用观。结合用例,论语里孔子所谈到的“言”或“语”都与人 们日常使用语言无关,只涉及伦理政治一类大事如何言谈的问题。从这方面看,笼统地讲 孔子的语用观是不恰当的,勿宁说是孔子如何教育弟子注意伦理政治方面的言谈或说话 的。因此,或可以把我们研讨的问题限定为孔子的伦理语用观。 ( 一) 言谈的原则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正是“礼坏乐崩”、西周宗族制度逐渐解体的时代。他为了拯 救崩溃的宗族制度,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要纠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那种违礼的现象,在意识形态上提倡仁德,要达到“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5 2 4 ) 的境地。因此,他以“仁以为己任( 8 7 ) 和“克己复礼为仁”( 1 2 1 ) 的信条来约束 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行,于是他在言谈准则上提出“正名 ( 1 3 3 ) 和“非礼勿言”( 1 2 1 ) 的伦理政治标准。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m u l l 乐征伐白诸侯出。( 1 6 2 ) 所以“正名 ,就是为了“复礼”,即把当时“天下无道 而搞乱了的名份关系按照周卒l i l i 0 度复兴起来,天下才得以太平,这是“为政”的要道。否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从而会引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 的连锁反应。简言之,“名不正则言不 顺9 9 9 “非礼勿言”,这是孔子为拯救行将崩溃的西周宗族制度而提出的“言谈”( 说话) 最 高原则,违背这一最高原则的话,不管你多么会说话,都是不合时宜的违礼行为。 与言谈的最高原则相悖,尽管如孔门中善于辞令的代表人物宰我、子贡,孔子都持指 责的态度。宰我欲改“三年之丧”,孔子斥之为“予之不仁也! ( 1 7 2 1 ) ;子贡“欲去告 朔之饩羊”,孔子表示出“赐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3 1 7 ) 的原则分歧。因为“三 年之丧 、“告朔之饩羊”是西周时代的古制,改变古制的言论,不管你讲得多有道理,都 是“不仁”和“非礼9 9 0 这说明违背“仁 、“礼 原则的言谈,孔子一概持否定态度。同 时也说明,孔子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地评价言谈,而是依据言谈的内容( 仁、礼) 作为臧 否人物的准则。如果说“言为心声”、“言如其人”是至理名言,那么孔子早就提出了“知 言”是“知人”的前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2 0 3 ) 。他把“知言”同“知命”、“知 礼并提,更可看出他对言谈的重视程度。 由于明确限定了言谈的伦理政治原则,孔子进一步提出“慎言的规定。论语记 载了孔子提出“慎言 的语录很多,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 1 1 4 ) ,虮溪言其余,则寡尤 ( 2 1 8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 2 4 ) ,“仁者,其言也切 ( 1 2 3 ) ,“君子于其 言,无所苟而已矣”( 1 3 3 )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 1 9 2 5 ) , 等等。这里的“讷于言”、“其言也切”,都指的是说话要谨慎。这些规定是孔子教育他的 门人,要做一个“复礼”的君子,说话要特别谨慎。如果随便说话,言过其实,不仅犯错 误,遭人耻笑,而且是严重的违礼行为。 与“慎言 相对,孔子十分痛恨“巧言 。他厉声斥责“巧言令色,鲜矣仁”( 1 3 ) , “巧言乱德”( 1 5 2 7 )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 2 5 ) ,“恶利 口之覆邦家者 ( 1 7 1 8 )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5 5 ) 。“利口”、“口给”, 都是说“口辞敏捷”,与“巧言”同义。由此看出,孔子认为,长于辞令、口才敏捷的人 是“鲜仁 、“乱德”甚至“覆邦家”的罪人,是社会动乱的祸根。这从反面又证明,孑l 子 的语用观不是凭言谈的表达形式论好坏,而是以说话的内容是否符合伦理政治原则定是 非。 当然,孔子也主张说话“辞达而已矣”( 1 5 4 1 ) 。孔子这句话常被引用作为修辞的准 则。皇侃义疏说:“言语之法,使辞足达其事而已,不烦美奇其言以过事实也。”这自然无 可非议。但我以为,根据上述孔子的伦理语用观,他不是抽象地谈使用语言的表达形式, 做到“辞达而已”;而是一方面与“慎言”相契合,不多说话;另一方面,与“巧言”相 对立,反对“美奇其言以过事实,这才符合“讷于言”的“君子”、“其言也切”的“仁 者”的思想。 ( 二) 说话的方式 说话是有目的的使用语言的行为。要使说话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考虑说话者的身份 和说话的对象、场合、时间、地点以及说话环境诸种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通 俗地说,就是必须考虑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分场合,才能做到说话得体。 孔子是一位恢复周礼、维护西周宗族制的君子人物,是兴办教育( 立私学) 的师长, 有他高贵的身份和教养。所以他总是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说话,而绝不失身份地 说出与“仁”、“礼”无关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 7 2 1 ) ;或者“小人 常说的 话,“子罕言利”( 9 1 ) 。“言利”是“小人 经常挂在口边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4 1 6 ) 。可见孔子说话原则界限分明。孔子言传身教,并用这一原则教育他的学 生。上面说到的“言谈的原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里不赘述了。 在遵守言谈原则,不失“君子”身份的前提下,对于说话的方式孔子是很讲究的。孔 子很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 便言,唯谨尔 ( 1 0 1 ) ,“恂恂”,温和恭顺的意思;“便便”即“辨辨”,“便便言”意即 善于说话。这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显得温和恭顺腼腆,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而 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事的场合,却善于说话,只是说话比较谨慎罢了。“朝,与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阎阎如也。君在,跛躇如也,与与如也”( 1 0 2 ) 。“侃侃 ,形 4 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阎阎 ,和颜悦色的样子。“跛躇”,恭顺而不安的样子,“与 与 ,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是说,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同上大夫说 话,和颜悦色。当君主在场的时候,显得恭顺而不安,小心而谨慎的样子。根据不同对象 和场合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是孔子严格遵守“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的“君 臣有敬”、“尊卑有序”的周礼原则说话的。 说话也要注意环境。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气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言谈气氛,都得考 虑该说什么话和怎样说话,这就是注意说话的环境。孔子在这方面也有讲究的。“邦有道, 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 4 3 ) 。“危作“直”解,“孙”同“逊 。这是说,国 家有道,就直言直行;国家无道,仍旧直行,但说话要随和谨慎。这潜在的意思或是避免 “忠言逆耳 带来的不幸。“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 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 6 6 ) 。“愆 ,罪过,过失。“瞽”,盲人。这里的“君子 , 应指在位者。这是说,侍奉君子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三种过失:当君子还未说话的时候, 你先说,就是急躁;当君子已经说了,你还不说,就是隐瞒( 自己的观点) ;不看( 君子) 脸色而贸然说话,就是瞎子。这说明孔子很注意说话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说 话方式。 孔子根据他“克己复礼为仁 的伦理政治标准,通过言谈,网罗人才,提出“不失人, 亦不失言”的原则。论语卫灵公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里的“知 同“智”。就是说,可以同他说话的人却不 同他说话,就是失掉了( 同道的) 人才:不可以同他说话的人却同他说话,就是说错了话。 聪明的人既不失掉人才,又不说错话。这段话除了表明注意说话对象外,还要善于把握住 说话时机,意即当说而不说,错过了时机,不对;不当说而说,也不对。孔子对公叔文子 ( 卫国大夫) “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 1 4 1 3 ) 的话持肯定态度,就是说,该说话的时 候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这更足以证明孔子注意把握说话时机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食不语,寝不言 ( 1 0 1 0 )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 1 0 2 6 ) 的戒 条。这也是遵循周礼、保持“望之俨然”的“君子”风度;但同时也启示人们注意说话的 地点,不是说话的地点,就不宜随便说话。 综上所述,孔子的语用观是他为振兴西周宗族制度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统治阶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法宝,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烙印。但是,如果把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载体来观察,孔子作为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认 识到了语言使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语言使用的原则和 方式,这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如果我们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孔子的语用观对我们仍 有启发和借鉴作用。【2 j 孔子言语行为的功用分类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 u s t i n ) ,在其系列讲座h o wt od ot h i n g sw i t hw o r d s 中,提出 了言语行为理论( s p e e c ha c t s )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说话就是用语言做某件事,完 成一定的行为,例如,可以用说话来完成陈述、请求、提问、命令、许诺、恐吓、宣告、 感谢、道歉、祝贺、断言等等。说出的语句有两种意义,一是命题意义,二是施为意义, 它产生了施为作用( i l l o c u t i o n a r yf o r c e ) 。一个学生对另一个伙伴说:“我铅笔头断了”。这里, 他执行了“陈述”与“请求行为,听话的那个伙伴便递出一个削笔刀。这就是说,说话 人是在用一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这些行为使听话人做了某些事情以 作为反应,这便是施为作用产生的后果。直接进行的言语行为叫直接言语行为。“我铅笔 头断了”的直接言语行为是“陈述( 铅笔的状态) ,间接言语行为是“请求”帮助( 讨铅 笔刀) 。进而,奥斯汀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一分为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这是语用学的基本理论。l j j 美国哲学家塞尔( j r s e a r l e ) 的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完善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 行为分为五大类:一、承担性的,指说话表示将要干什么,如许诺、恐吓等,如“明天还 你钱是许诺:二、宣告性的,指能改变世界上某种事态的言语行为,如教师面对一个小 学生,眼睛却扫着全班高声说:“从现在起,你就是班长了”;三、指示性的,指具有使对 方做某事的功能的言语行为,如建议、请求、命令等;四、表情性的,在这种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等等:五、描述性的,指描述世界上 的状况或事件的言语行为,如断言、主张、报告等,如“昨天大盘下挫、“沪股下跌”。1 4 左思民在汉语语用学中又在塞尔分类基础上概括出询问类、应酬类、感叹类【5 】, 这还是比较符合汉语文化实际的。并且左思民进一步指出,“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说一句话只实施一种行事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它占行事活动总数的比例可能比一 般所认为的要小 【引,很多行事行为可以用多种复合方式实施,以言行事具有复杂性和多 样性,“行事句字面意思和行事行为之间既具备一对一的关系,更具备一对二、一对多的 关系;既有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确定的一面,又有关系不容易简单确定,而要高度依赖语境 的一面。”【_ 7 】因此,在孔子的5 1 9 次言语行为中有大量的兼类现象。另外,由于孔子实施的 宣告类言语行为极少,据笔者统计,仅有1 例,所以我们不再单独进行论述。这样的话, 我们将对孔子的8 种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即阐释类、称赞类、批评类、指令类、承 诺类、询问类、感叹类、应酬类言语行为。 ( 一) 阐释类言语行为 该类型主要包括陈述、描绘、报道、断言、说明等等。事实上,“按照塞尔对以言行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 1 1 7 ) 由于孔子实施的主要是称赞类和批评类言语行为,所以我们把表情类言语行为一分为二,以方便展开论述。 有的译为“断言类言语行为”。 6 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做出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假判断。 1 8 】 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适应方向是言语到世界,所表达的心理状 态是信念。各种阐释类言语行为的语旨目的不同,只是在语力的其他特征方面不同。对孔 子话语研究的前提是要明确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话语是以宣传自己的伦理政治观念为目 的的,这又势必造成孔子话语中阐释类言语行为的比例占大多数。孔子不厌其烦地语重心 长地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根据不同的语境,在论语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系统阐释 他终生追求的“仁 政学说、“恢复周礼主张,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及时人,乃至于 绵延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具体说来,孔子儒学思想是由以下范畴构成,即: 仁、义、礼、智( 知) 、信、德、禄、利、行、君子、道、孝等等1 9 j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 能一一讨论,下面仅就孔子对“孝”与“仁 的阐释性言语行为进行举例分析,以期总结 出孔子阐释类言语行为的特征。 1 孑l 子对“孝的阐释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 1 i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日:“何谓也?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5 ) 孟武子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2 6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 2 7 )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 2 8 ) 以上五例孔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孝”。可以看出,孔子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及具体 语境对“孝进行了表面上不同实则一致的阐释。其实,这反映出孔夫子很重视遵循能成 功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准备条件,一般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地位、能力足以 保障相应的言语行为:本质条件,是指交际双方,特别是说话人应处于可完成相应言语行 为的情景中;等等。孔子作为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夫子、古代文化拥有者,有资格、有 能力、甚至有责任对自己的弟子或晚辈进行“孝”道教育。同时也因为听话人的身份、社 会地位、能力有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例中,孟懿子( 即孟孙何忌) 虽 然是孔子的弟子,但同时也是当时鲁国的三家上卿大夫之一,在履行“孝”道方面,就不 应仅仅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奉养父母与尊敬长辈范围,而应该通过“孝 道进一步实现孔 子“恢复周礼的主张。纵观五个例子,孔子对“孝”的阐释分为不同的层次,从人性的 自然本能到伦理政治的诉求进行论述,最终目标是实现他的“仁政”理想与“礼治追求。 在语效行为方面,我们提出一对新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对语效行为的进一步分类,即 显性语效行为和潜性语效行为。所谓显性语效行为,是指对交际双方及其所在的当世社会、 有的译为“语力行为”、“施事行为”、“言外行为”。 7 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思想、感情、行为方式诸方面影响的言语行为。所谓潜性 语效行为,是指在显性语效行为的基础上由于它具有的普遍概括力而使它对后世社会、政 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思想、感情、行为方式诸方面影响的言语行为。说明一下, 显性语效行为不一定比潜性语效行为大,实际上,有时候潜性语效行为要大于显性语效行 为,并且有可能在显性语效行为所起作用微乎其微甚或有负面作用的情况下潜性语效行为 却影响巨大与深远。这就要求人们实施言语行为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当前的局部的显性语 效上,要积极开发潜性语效言语行为,当然这又取决于交际主体的自身条件( 包括准备条 件、诚意条件等) ,需要交际主体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与人文道德情怀等,从 而实施具有永恒普遍价值魅力的言语行为,留给人类文明史具有无穷的愈发强大语效的话 语行为。其实古人一直把“立言作为人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 即“立德”、“立功”、“立 言) 之一。比如太史公司马迁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文学与历史巨著史记,曹雪芹写出 了价值随时间而不断增加的红楼梦。当然反面例子就是当前的一些低级趣味的言情小 说与充满迷信、诱惑色彩的“精神鸦片,它们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将被历史淘汰。联 系当前我们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它更注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长远发展 与健康发展,有时候可能会相对降低同期发展比率,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协调发展、全面发 展、健康发展,在发展当时社会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提高科技含量等潜在 发展要素,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发展低水平经济,因此能可持续地全面健康而绝对 快速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在提出显性语效行为和潜性语效行为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孔子的阐释 类言语行为所取得的语效。例至例中提出的“孝”的标准应该说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 是对一般性的能体现人类本性的“孝”道价值观,因而不但指导了孔子的弟子如何行“孝”, 改变了当世社会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华名族做人 以孝为本的心态。历史上的晋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隋唐科举制度实行之前的“举 孝廉”的选拔人才制度将“孝作为选拔任用官吏的首要标准,甚或当代农村人们在长辈 去逝时贴的丧联写着“三年无改”、“以礼事亲 等等。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或 者由于对论语解读的偏差,也产生了负面的语效,比如“顺者为孝”的观念,对父辈 做法丝毫不能改变的想法,等等。这种负面效应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孔子与论语, 批判地继承其思想,针对当前对孔子及论语解读的主观随意化泛滥的局面,更应该提 出的是必须科学客观地解读孔子与论语,还其本来面目,祛除封建社会以及当世某些 人打着“仁见仁智、百家争鸣 的幌子对它的歪解,匡正孔子思想,擦除污秽而使其金子 般的思想光芒四射、照耀万物苍生。 2 孑l 子对“仁”的阐释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 道德的基本根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晃。根据现存史料,在孔 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最高哲学概念提出来过。( 按:虽然不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仁 8 的概念,比如杨伯峻先生依据左传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 的含义”【l o 】。) 孔子提出“仁 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 会发展的状况。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 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有点积极性,不再逃亡,使他们 能“近者悦,远者来”( 使近处的老百姓感到喜悦,远方的人也闻讯而来) ( 子路) ,以适 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 下,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以便使社会平稳地 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因此,孔子提出来,应该把他人当成“人 看。他 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别看只是简单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包涵的意 义重大。“爱人 ,对劳动者来说,就是统治者也应把劳动者当“人 来爱护。对调整统治 者的内部关系来说,就是要“克己复礼 。因此,汤一介先生说:“从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 想家看,根据论语可以把他的学说叫作仁学。”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讨 论“仁”的地方很多,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 地方共1 0 9 次【l l 】,看来孔子的“仁 意义很广泛,几乎包括做人的全部道理。下面仅举一 些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e l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