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丫 6 1 7 7 9 3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摘要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研究生褚小山指导老师张桂权教授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马克 思以前的传统哲学是知识论哲学,在那里,普遍说来 “ 知识之真”先于 “ 生存之 真” , 后者从前者那里获得自 身的存在根据。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实现了 对传统知识论哲学的超越.在马克思看来,不是人的观念决定其存在,而是人的 存在决定其观念:物质生产活动组建着人的源始的生存世界,而观念只是人们对 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人的存在意义不在于到超验的理念世界去寻求,而就在变 革现存世界的现实运动中即在共产主义的实现当中。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实现这 一 转向 的 历 程、 其生 存论思 想的 主 要内 容、 马克思与 海德 裕尔生 存论思 想的比 较 以及马克思这一转向的意义。 论文共分五部分,包括引论和正文四节。在引论中,本文阐明何谓知识论哲 学、何谓生存论哲学、生存论哲学的两条不同路径、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研究的缘 起及其研究状况。在第一章中,本文阐明知识论哲学的发展脉络、其主要特征以 及知识论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生存论路向的开启。在第二章中,本文阐明马克思 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过程就是生存论哲学对知识论哲学的超越过 程,其后是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海德格尔 “ 此在”哲学生存论思想之比较,着重指出两人在异化根源、异化摆脱途径认识 上的根本差异处,从而道出两位哲人思想境界的迥异处:关注大众的生存状况与 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的对照。第四章阐明马克思实践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意义 ( 理 论的与现实的) , 最后指出传统知识论哲学的两种超越的秘密都在实践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实践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 ( 对现实的历史性超越) 。 关键词:知识论哲学生存论哲学实践哲学“ 此在” 哲学转向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摘要 o n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t u rn o f ma r x s p r a c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s p e c i a l t y :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ma r x i s m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 c h u x i a o s h a n t u t o r : z h a n g g u i q u a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b e f o r e ma r x h a v e o n l y in t e r p r e t e d t h e w o r l d i n v a r i o u s w a y s , t h e p o i n t h o w e v e r is t o c h a n g e i t . t h a t i s to s a y ,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i s t h e p h i l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w h i c h t h e t r u t h o f k n o w l e d g e i s p r i o r t o t h e tr u t h o f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t h e f o rme r i s j u s t i fi e d f o r t h e l a t t e r i n g e n e r a l .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t u rn o f ma r x s p r a c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t r a n s c e n d s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y o f k n o w le d g e . i n ma r x s v ie w , i t i s n o t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m e n t h a t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 i r s o c i a l b e i n g , b u t , o n th e c o n t r a ry , t h e i r s o c i a l b e i n g t h a t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 i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t h e m o d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m a t e r i a l l i f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o r i g i n a l w o r l d o f m e n s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t h e i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 i z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i r r e a l l i f e ; th e s i g n i fi c a n c e o f m e n s e x i s t e n c e i s n o t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wo r l d o f i d e a s b u t i n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c o mmu n i s m. t h e d i s s e r ta t i o n i n t e n d s t o e x p l o r e : t h e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m a r x s s h i f t ,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f m a r x s e x i s te n t i a l i d e a s a n d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w e e n ma r x s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d e a s a n d h e i d e g g e r s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d e a s . t h i s d i s s e rt a t i o n in c l u d e s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th e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s t o e x p l a i n : w h a t a r e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t w o d i ff e r e n t ro u t e s o f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r e a s o n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m a r x s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d e a s a n d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i t s s t u d y a t p r e s e n t . c h a p t e r 1 i s t o e x p l a i n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i t s m 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s ; t h e c r i s is 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y o f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t h e b i rt h o f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c h a p t e r 2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p ro c e s s o f ma r x s c r i t i c i s m s o f h e g e l s a n d f e u e r b a c h s p h i l o s o p h y i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s t r a n s ce n d e n c e o v e r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a f t e r w h i c h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f ma r x s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d e a s a r e e m p h a s i z e d . c h a p t e r 3 i s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摘要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d e a s b e t w e e n m a r x s p r a c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h e i d e g g e r s d a s e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k e y d i f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o r i g i n o f a l i e n a t i o n a n d i n t h e r o u t o f o v e r c o m i n g a l i e n a t i o n s h o w t h e m a i n d i f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m a r x s r e a l m o f th o u g h t s a n d h e i d e g g e r s : f o c u s o n e x i s t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p e o p l e a n d f o c u s o n i n n e r f e e l i n g s o f th e i n d i v i d u a l . c h a p te r 4 i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r e a l i s t i c m e a n i n g o f m a r x s s h i f t . f i n a l l y ,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p r a c t i c e i s t h e k e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w o t y p e s o f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s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t h a t th e p r a c t ic e o f t h e p e o p l e w i t h t h e g u i d e o f m a r x i s m it s e l f i s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 a s f a r a s r e a l i s t i c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i s c o n c e rn e d ) . k e y w o r d s :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o ry o f k n o w l e d g e p r a c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d a s e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tu rn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专 业 硕 士 论 文_ 引论 现当代哲学发生了一场整体性的和历史性的转型, 实践哲学、文化哲学、 发展哲学、 价值哲学、 交往哲学的出 现就是这种转型的表现。 这些哲学尽管称 谓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从传统的超验性、 本体性的抽象存在论向奠基于现实生 活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转换,这一转换即“ 生存论转向” 。我们将 转型前的哲学称为“ 知识论哲学” , 其视闽是逻辑的、 抽象的“ 超验世界” , “ 超 验世界” 作为超时空的终极尺度裁定人的生存、 生活; 我们将转型后的哲学称 为“ 生存论哲学” , 其视闽是前逻辑的、历史的、 经验的“ 生活世界” :人的价 值、意义不在彼岸,而就在其中. 马克思实践哲学增列后者。 我们可以 把马克思哲学中揭示和阐释人的生存 的全面丰富内涵并具有存在论承诺意义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生存论。 之所以 选定 实践生存论为论题, 原因有三: 其一, 有感于传统知识论哲学的根本弊端: 传 统知识论哲学将真与善让渡给超验世界, 它以“ 上帝” 般的“ 形上” 理念为人 的生存提供信念、 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正当性提供根据。 这只是将现实世界的困 境掩埋起来并在上面筑墙盖屋, 使人自以为有“ 家” 可居而心安理得, 其实于 事无补。 其二, 针对于有学者对“ 实践生存论转向” 这一命名持有异议. 通观 哲学的生存论转型这一整体,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派由尼采开其端绪, 而在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那里蔚为大观, 他们秉承向内转的理路即通 过个体的内心体验、 觉知来获得人之为人的意义; 一派由马克思开其端绪, 西 方马克思主义继往开来, 他们主要通过对社会制度的 分析和批判来寻求异化摆 脱的途径。 有的学者像孙伯续等人执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 法论同存在主义的诗性之思的根本区别,耻于与生存论 “ 沾亲带故” ,担心单 纯范式的类比会使问题的讨论偏离历史的真相, 把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强行放 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中,造成脱离文本语境的非法的“ 过度诊释” 。这样的担心 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生存论思想是否为存在主义所专有?笔 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 马克思不但有生存论思想, 而且与海德格尔的 生存论思想相比较有其超卓之处. 其三, 有感于当今社会的异化现实。 资本的 无限渗透导致了人的无家可归, 人寄居在资本话语为自己安的“ 家” 中, 按照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资本的逻辑行事,人却带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正 “ 缺席” ;同时,技术理性 的过度扩张也促成了 人的无家可归, 技术理性把达到特定目 的的手段当作自己 的视界中心,追求当下的功利而遗忘人的生存目的,更逗论对人的终极关怀。 总之, 阐述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着更为重要 的现实意义。 时下多有谈论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者, 诸如邹诗鹏、 张曙光等学者, 但多 为篇幅较小的单篇论文, 如邹诗鹏的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 当代性 、 生存论转向与当代生存哲学研究 ,张曙光的 生存实践哲学:现 代哲学的发展趋向 、 建构面向2 1 世纪的生存哲学 。张曙光的 生存哲学 是当下仅有的较为系统地研究生存论思想的专书。 当然, 有些学者在阐述马克 思哲学本体论的范式革命时, 也不乏生存论思想的到场。 但是普遍来看, 现在 关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研究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在这篇关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论文中,作者主要想解决以下几个问 题: 首先, 阐明马克思所超越的传统知识论哲学的主要特征, 为马克思生存论思想 的到场作铺叙工作;其次,着重阐述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这是本文的重点; 再次, 通过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与海德格尔此在哲学的生存论思想的比较, 彰显 他们的共同点与根本差异、 最后, 阐明实践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意义与现实 意义。 关于 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 研究才刚刚起步, 作者在此略陈管见, 以就教 于方家。若能抛砖引玉,实乃万幸。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一知识论路向 的 传 统哲学 任何哲学变革或转向皆不是踏虚而来、 凭空产生的, 都有其产生的历史之 据、 现实之基。 我们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实现了哲学根本性质上的 改弦更张,那么在哲学史上这一变故的分野中就定然存在某种 “ 对照” ,这就 是哲学的知识论路向与生存论路向的“ 对照” 。要全面洞察马克思实践哲学的 逻辑演进、 其中蕴涵的生存论向 度及其变革意义, 马克思生长其间、 受其濡染、 并最终对之超越的传统知识论哲学, 作为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 语境” 是不 可或缺的一维。 ( 一)传统哲学的知识论路向回眸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这句 简洁的话标示出两种不同旨趣的哲学:哲学的知识论路向与哲学的生存论路 向。 传统哲学, 无论是古代存在论哲学还是近代认识论哲学都没能逸出哲学的 知识论理路。 为何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从根 子上说是因为他们认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 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而在于他们有意识、 有理性、 有思想。 在他们看来, 人是理性的人, 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就是意识的存在方式, 整个历史便是理性 的认识史与意识形态的创造史, “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 的存在方式, 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行动. 因此, 只要意识知道某 个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就成为意识的对象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 对象性的 关系。 ” 。 因 此,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接是他们关注的 焦点。 而在思维与存在的 同一化即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语言作为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扮演了重要角 色,由于它“ 具有这样的神圣性质,即它能够直接地把意谓颠倒过来, 使它转 甲 “ 知识论路向” 不同于 “ 知识论” 或 “ 认识论气 它是与 生 存论路向, 相对的术语.一般认为,西 方哲学到近代才实现了“ 认识论转向气 但是在古希腊, “ 自 然” 、 “ 本原. 、 “ 理念月 、 “ 实体”等也是作为 知识的 对象来把握的.就此而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古希腊的哲学也是走在知识论的 道路上.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版,第5 7 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7 0 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变 成 某 种 别 的 东 西【 即 共 相1 . 11 。 由 此 语 言 确 立为 感 性 确定 性的 真 理, “ 语 言 是 思想的直接现实。 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 他们一定要 把语言 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在哲学语言里, 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 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的问题, 变 成了 从语言降到生活中的问 题。 ” 。 哲学通过语言, 把世界变成了 知识内 容。 传 统哲学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到知识论上去了, 甚至使存在论、 知识论和逻辑学 融为一体。恰如海德格尔所言: “ 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在理性思维及其范畴中显 示自 身, 也就是说, 真实之物与真理是在理性中得到把握和保证的。 西方形而 上学建立在理性的这种优先地位基础之上, 如果对理性的澄清和规定可以而且 必须被称为 逻辑学 , 那我们就可以说: 西方形而上学是 逻辑学 : 存在者 之为存在者的本质是在思维的 视界内被确定的. ” 简言之, 形而上学就是“ 存 在一理性一逻辑学” 。既然知识论构成了形而上学的唯一存在方式,因此,西 方传统哲学一直走在知识论的道路上就不足为奇了。 传统哲学由古代存在论到近代认识论的变迁过程是柏拉图主义日益精致 化、 系统化的发展过程, 其间的分 水岭是自 我意识崛起与否。 恰如图 根特哈 特 所言: “ 如果人们想对古代希腊哲学以及超越出希腊化一 后古代和教父学一 经院 论的近代哲学进行比 较, 那么希腊哲学的特征在于: 它缺少自 我概念, 而这个 概念对于近代哲学来说即使在它想对主体性哲学持反对态度的时候 是基础性的。 ” 古代存在论哲学表现为追问存在者是什么, 知识的内容是其关 注中心, 虽然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断言涉及到主体、自 我, 但 那是感觉论意义上的而不是理性意义上的主体。 尽管如此, 作为知识结晶的 观 念、 概念却潜在地确证着知识的主体性、 属人性. 在这种意义上说, 泰勒斯的 “ 水” 、 赫拉克利特的 “ 火”与柏拉图的 “ 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 “ 实体, ,不 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在逻辑层面上都是一致的, 皆是人化的抽象本体。 近 代哲学真正达到了知识主体的自 我意识, 笛卡尔是其肇始者, 他的著名论断是 “ 我思故我在” 。由此,哲学问题再也不可能仅仅是:什么是存在者?第一哲 学的问题这时变成为: 人通过何种途径自发地和自为地达到第一性的不可动摇 。黑 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 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1 9 7 9 年版,第7 3 页。 a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 第5 2 5 页。 海德格尔: 尼采上卷, 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 第5 2 8 页。 u转引自 倪梁康: 自 识与反思 ,商务印 书馆2 0 0 2 年版,第3 9 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的真理?黑格尔对此评价道: “ 他 ( 笛卡儿引者) 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 带头重建哲学的基础的英雄人物, 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后, 现在才回到这个基 础上面。 ” 。 “ 从笛卡尔起, 我们踏进了 一种独立的哲学。 这种哲学明白 ; 它自 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 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 在这里, 我们可以说 到了自己的家园, 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 高呼 陆 地 。 ” 。 这一基础、 “ 陆地” 便是 “ 我思” , 所有真理都 被放置到人类主体的自 身确信的基础之上。而黑格尔的名言 “ 实体即主体”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 不仅要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达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达为主体” . ) 不 但将知识的主体性推至无以复加的 地步, 而且把知识对象与主体统一起 来了: “ 实体性自 身既包含着共相 ( 或普遍)或知识自 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 存在或作为 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 ” 。 但是, 黑格尔的知识( 主体) 与对象 的统一实为幻觉: 对象不过是精神 ( 主体)自身产生出来的虚假对象, 所以其 统一也是虚幻的。 至此, 同 属知识论路向 的 “ 它是” 的古 代存在论哲学与“ 我是” 的 近代 认识论哲学的错谬性暴露无遗。 ( 二) 知识论哲学的特征 1 .客体本体化客体本体化或实体化是指把客体区分为现象和本体 ( 或实 体) , 将现象看成是不真实的东西,而将本体或实体作为知识追求、把握的对 象。 这一 倾向开始于巴门尼德对“ 存在” 与“ 非存在” 、 “ 知识” 与“ 意见”的 。黑格尔: 哲学史 讲演录第4 卷,贾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版,第6 3 页。 。同上,第5 9 页.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f 卷.第1 0 页. 印间 卜 .第 1 0 页. 。 “ 它是” 与“ 我是. ( 或“ 我思,) 是 对古代本体论哲学与近代认识论哲学根本差异的称谓. 从“ 它是” 到 “ 我是” 的 转变, 是西方哲学从客体性原则向主体性原则转变的内 在逻辑。 康德对这一转变的内 在逻 辑描述道: “ 纯粹理性要求我们给一个事 物的每一个属性寻找属于它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本身也必然仅 仅是一个属性, 然后再 给它寻找它的主体, 这样进行到无穷。 但是, 这样一来, 其结果是: 我们所能达 到的任何东西 都不应该被视为最终的 主体 即使把全部自 然界都给它揭露无遗也不行. 因为我们的理 智的特性在于论证地. 即通过概念.也就是单纯通过属性, 来思考一切: 而这些周性必然永远缺少绝对 的主体. 现在, 在我们对自 己的惫识 ( 能思的主体) 里似乎是有这种实体性的东西,当然是在一种 直接的直观里; 因为内感官的一切属性都涉及自 我作为主体, 而且我不能把我自己 想成任何别的主体的 属性. ” ( 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 庞景仁译, 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版, 第1 1 2 - 1 1 3 页) 这样, “ 我是” 便取代 “ 它是. 成为主体性的东西,主体成为人的专名. 5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划分, 他认为“ 存在者存在, 不可能不存在” (是者是, 不可能不是” ) 是“ 真 理” “ 真” ) 之道。 “ 存在” 是永恒的, 非生成的, 唯一的, 不可分的, 不动的。 柏拉图 继承了巴门尼德的思想,他把世界分为 “ 理念”与 “ 可感事物” 。 他认 为,理念是一、整体,是绝对的、完善的、永恒的、不动的,理念才是思想、 知识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还是本质 ( 形式) 的问题 上动摇不定, 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 把把握形式( 本质) 、 一般作为知识对象,甚至设想一个超感性的、永恒的神圣实体. 本体 ( 实体)作为知识对象具有如下特征: 首 先, 本体。 的超验性。与 现象相对的 本体、实体或本质是超感性的, 其 存在者的存在被标识为先天性, 存在论也因此成为一种关于超感性本体世界的 先验原理系统。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有理由断言: “ 自 柏拉图以降的一切哲 学都是 唯心主义 ( i d e a l i s m u s ) 这是在一种清晰的词义上来讲的, 意即 人们是在理念中、 在观念性的和理想性的东西中寻找存在, 因此, 从形而上学 的莫基者角度出发, 我们也可以说: 一切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和柏拉图主义本质上意指 着同一 个东西。 ” 。 其次, 本体是绝对的、自 在自 因的、 超时空的。 柏拉图的“ 理念” 是绝对 的、 超时空的, 因为现象才在时间和空间中, 而时空中的东西就有产生、 变化、 消灭。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使物运动而自己不动的本体 ( 实体) 便是至善而永 恒常在的“ 理性神” , 其存在特征就是无所需求, “ 完全不需要其它存在者而存 在的东西就在本真的意义上满足了 实体概念” 。黑 格尔的 绝对精神也是自 因 的,是超时空的。 最后, 本体是绝对真实 和无限完善的. 超感性的本体是在现象背后并规定 着现象的纯粹的超验本质领域, 是避免了任何虚假错谬站污的本质存在, 它是 这样一 个领域: “ 在这里人们可以 脚踏根基,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 它 是超时空的至善与至真的统一体, 它将提供永恒的真理, 提供价值原则与价值 框架,为正义、美德和善行等奠定一劳永逸的最后基础。 。这里的 “ 本体. 泛指与现象相对的“ 本质气“ 实体气 尤其指唯心论路线上的超验事物。 ,海德格尔: 尼采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第8 5 2 页。 。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王 庆节译,三联书 店2 0 0 0 年版,第1 1 4 页。 理查, 罗蒂: 哲学与自 然之镜 ,李幼燕译,三联书店 1 9 8 7 年版.第2 页。 四川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2 . 本体主体化 将知识对象 本体或实体主体化经历了 漫长的过程。 在巴 门 尼德、 柏拉图 那里, “ 存在” 、 “ 理念” 、 都还是异于主体的 存在. 近代认识论 哲学则不然, 一切表象及其被表象者的立足点和持存性都被置于“ 人” 这一基 础上 , 人 成 为 别 具 一 格 意 义 上的s u b j e c tu m 一 般 主 体 1 , 现 在 主体 这 个 名 称 变 作表示人类的专名, 这样一来, 一切非人的存在者 ( 包括本体、 实体) 都成为 对“ 人” 这一主体而言的客体。 如果说古代存在论哲学将“ 它是” 视为存在者 是其所是的根据, 那么近代认识论哲学则宣称“ 我思” 是知识的阿基米德支点。 从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到康德的“ 人为自 然立法” 再到黑格尔的“ 实体即 主体” ,所有这些都洋溢着对人或主体的确信和自 觉,此时 “ 我作为表象者而 存在, 不仅我的存在本质上是由这种表象规定的, 而且我的表象作为决定性的 r e - p r a e s e n ta tio 表 象 决 定了 每 一 个 被表 象者的 现时 在 场 ( p r a s e n z ) , 也即 决定 了在表象中被意指的东西的在场状态, 也就是说, 决定了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存 在者的 存在。 这个定律说的是:表象,本质上已 经向自 身被表象出来的表象, 把 存 在 设 定 为 被 表 象 状 态 ( v o r - g e s te l l th e i t) , 把真 理设 定 为 确 信。 ” 人 类的 任 何 一种表象都是一种自身表象、自 身意识。知识从根本上变成我思 “ 我思” ,知 识客体的本体化与其说是“ 它是”自 身的是其所是, 毋宁说是本体的主体化或 者主体的本体化。因为就知识形态说来, 一切客体 ( 本体) 都是为主体而存在 的, 本体 ( 客体) 被主体化了, 但被主体化的本体 ( 客体) 仍然是本体, 这样 1 体 、 客体 ( 本体) 相互确证于知识中。 3 .主体与客体在知识中的建构原则 首先, 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主义原则与还原主义原则。 绝对主义即客观主 义、 基础主义、 本质主义, 其共同信念是: 必定有某些恒久的模式或框架,以 之我们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与善行问题, 其间的潜台词即所谓的“ 笛卡尔 式焦虑, :除非我们能以一种严格的方式奠定知识的基础,否则就不能避开激 进的怀疑论主张。 这种焦虑折磨着诸多哲学家, 因为哲学缺乏稳如磐石般的支 点所造成的耻辱持续如此之久, 以至于去填补这种欠缺便成为哲学家们的一个 经常性的工作, 而且他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己经成功地这样做了: 巴门尼德找 。海德格尔: 尼采下卷, 第7 9 4 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到了“ 存在” ; 柏拉图 发现了“ 理念” ; 斯宾 诺莎相信他从“ 实体” 获得了 基点, 他正 作做欧几里德为几何学所做的工作: 黑 格尔坚信, 他以“ 绝对精神” 为本 质、 本体, 解决了知识的基础与真理性问 题。 还原主义是传统哲学实现这一任 务的恰当方式,恰如艾丽西亚 朱阿蕾罗断言:传统哲学保留着 “ 根的神话” 以 及由之而来的系谱性。 所谓“ 根的神话” 是指: 系谱之所以 可以说明, 只是 因为系谱终止于一种超自 然本源, 而且唯有终止于此系谱才可以进行说明: 同 样哲学说明之所以可以 进行只是因为它们可以从逻辑上追寻至第一原理, 而第 一原理之所以 可以说明是因为它们把现象基于非现象。 这正如黑格尔所说: “ 前 进就是回溯到根据, 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 被用作开端的东西依靠这种 根据, 并且实际上将是由 根据产生的。 ” 。 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具有逻辑上先在 的本源性和基础性, 它是第一的和最高的, 一旦达到了 对这种最高的、 先天的 本体的把握, 其他的具体存在者都可以从中推演出来。 哲学谱系 ( 体系) 成为 建基于还原主义方法之上的终极本体的演绎系统。 其次, 静观高于行动、 逻辑高于生存实践的唯理主义原则。 静观与思辨高 于行动的唯理主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粗具雏形。 亚氏认为: “ 就其自身的思想, 是关于就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而思想, 最高层次的思想, 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 想。理智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 身。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思想的对象, 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 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 对实体的接 受。 在具有对象时思想就在实现着, 这样看来, 在理智所具有的东西中, 思想 的现实活动比对象更为神圣, 思辨是最大的快乐, 是至高无上的。 ” 。 到了黑格 尔,唯理主义达至巅峰: “ 精神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活动。精神 的事业就是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 这个在德尔斐智慧神庙上的蔑言, 表 达了 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 ” 总之, 静观高于行动, 逻辑高于生活实践是传统 哲学的基本取向。 再次, 在两极对立中寻求单极统一性的一元论原则. 这是传统哲学的 形式 特征,它具有一种压制性的等级结构:其中一方是单一的、积极的和核心的, 与之相对的另一方是复合的、 消极的和边缘的。 它首先确立占 优势的自 我( 本 。黑 格尔 逻辑学r .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 1 9 7 , 年版, 第5 5 页。 形而 字分 , 苗力田译, 亚笔 士多 德全集第7 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2 7 8 - 2 7 9 页。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 书馆1 9 9 7 年版, 第3 6 页。 吕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质、 真理等) , 然后再规定受支配的非我 ( 偶然、 无常等) ,自 我作为非我的价 值尺度统治后者. 可见, 它是一种在两极对立关系中寻求一元统一性、 在二元 等级关系中寻求单极绝对权威的理论范式。 最 后,非时间、 非语境的非历史 原则。 .哲学保留了“ 根的神话” 说 明之所以可能, 是因为根, 无论是时间的还是逻辑的说明, 都与非时间的和非 现象的“ 起源” 联系起来,因为起源是不朽的和无差异的, 所以“ 起源” 成为 第一原理。 有了第一原理才能够从不同的逻辑平面上进行说明。 传统哲学抛弃 了说明中的时间和语境, 其表征是说明的形式由 神话的叙事形式转变为哲学的 定义与逻辑演绎,实质却是“ 根” 或终极本体的非时间化与非语境化。哲学家 们也相应地获得了一种可叫做“ 神日 观” 的真理把握方式: 本体的内 涵“ 从一 开始就预设了一种上帝眼光的真理观, 或者说得更确切些, 一种没有人的眼光 的 真 理 观( n o e y e v i e w o f t r u t h ) 把真理 看成 是同 观察 者完 全无关的。 ” ( 三)知识论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生存论路向的开启 知识论哲学标榜知识的唯理性、 先验性、自 足性而贬抑认识的经验性、 境 域性、由 他性, 推崇德行的义务性而宣扬幸福的彼岸性, 这种颠倒导致了最高 价值的自 行贬黔即虚无主义的降临与蔓延。 这一结果是知识论哲学的宿命。 哲 学不摆脱知识论路向 将导致自 身的消亡。 j洽 在这时, 哲学的生存论路向开启了。 叔本华可说是这一路向的探索者和 不自 觉的开拓者,但他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尼采对他这样评价道: “ 他是 一 个恶作剧式的天才尝试, 为了 虚无主义地根本贬低生命, 却把正相反对的判 决, 生命意志的伟大的自 我肯定,生命的蓬勃形态,引出了场。 ” 在他那 ,任何概括都有以偏概全的 嫌疑, 这一概括也不例外。 例如, 人们可以以 赫拉克里特和黑格尔哲学作为 反例. 对此, 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赫拉克里特没有将本体与现象分割开来, 他的哲学不在我们的论述 之列。 关于黑格尔哲学似乎 是一个例外, 恩格斯曹经谈到黑格尔哲学的 “ 巨 大的历史感” .但是,思格 斯的观点与我 们的 观点并不矛盾。黑格尔哲学具有 “ 巨大的历史感” ,这是没有问 题的. 但是.黑格尔 的“ 绝对精神” 本身却是非历史的, 他所谓的 “ 发展” 不过是绝对箱神自 身的 演变, 而自 然界和人类历 史 本身是没有 演变的, 它们只是稍神的外化形式。时间对于黑 格尔来说只是精神表现于外 ( 现象) 的规 定. 逻辑学就是没有时间的范畴推演, 是其哲学的核心: 而自 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不过是应用逻辑学而己, 其中包含了时间和偶然性。 。 希拉里 普 特南: 理性、 真理与历史 , 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 1 9 9 7 年版,第6 3 页。 ,尼 采: 偶像的黄昏 ,周国平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8 3 页. 9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里, 至上的 理性沦为生命意志的工具。 但是, 在欲求与无聊间摆渡的此岸的生 之苦痛, 使得叔本华又把认识 ( 知识) 视为弃绝意志的救命稻草, 沉浸于得知 天命的悲剧观照中,无怪乎尼采说他在这方面又是基督教解释的继承者。 继之而起的马克思与尼采才是哲学生存论路向的真正开启者与奠基者。 这 里只概要地说明一下尼采的哲学生存论思想, 而有关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我们 将在第二节中给予详细阐明。 尼采从学理上探讨了 传统哲学走向虚无主义的历史, “ 真正的世界”如何 终于变成了寓言的历史: 在柏拉图那里, 真正的世界是有德者、 虔信者、 智者 可以 达到的。 在中世纪, 真正的世界变成基督教式的, 是现在不可达到的, 但 许诺给有德者、虔信者、智者。而到康德那里, “ 真正的世界不可达到、不可 证明、不可许诺,但被看作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 ,它 “ 本质上仍 旧 是旧的 太阳, 但被雾和怀疑论笼罩着: 理念变得崇高、 苍白、 北方味儿、 哥 尼斯堡味) l a。其后又出 现了 理性的第一个呵 欠即实证主义的鸡鸣, 悬设的 最高价值受到质疑。再其后是偶像的黄昏也即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阶段. 尼采认为,把世界分为 “ 真正的世界”和 “ 假象的世界”是诽谤、蔑视、 怀疑生命的表征,是颓废的一个预兆。 尼采认为, 到他那里, 随同“ 真正的世 界”一起, “ 假象的世界”也一并被废除了,此时是正午:阴影最短的时刻, 最久远的错误的终结, 人类的顶峰。 尽管尼采的批判有些极端, 但是尼采的狂 妄性也从一定程度上确证了 传统知识论哲学的某种根深蒂固的执迷不悟。 尼采是通过他的“ 权力意志” 诊释学来批判传统哲学并彰显其生存论理念 的。 他认为, 传统哲学的信念是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 概念偶像的侍 从先生们缺乏历史感、仇恨生成观念、察持埃及主义, “ 几千年凡经哲学家处 理的切都 变成了概念木乃伊; 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活着逃脱他们的手掌。 ” 现实性被他们误放到对渴望和欲望的否定中去了 ( 即置入虚无) 。与之相左, 尼采认为整个世界是狄俄倪索斯的世界、 权力意志的世界, 此外一切皆无。 由 此他消解了传统哲学中认识 ( 知识) 的纯粹性、自 在自因性,阐明了认识的为 他性、境域性。他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权力感的提高、相信于权力意志有利, 认识与其说是认识, 毋宁说是信仰: “ 认识就是判断! , 但是, 判断乃是一种 尼采: 偶像的黄昏 , 第2 9 页。 同上,第2 2 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论文 认为某物是如此如此的信仰! 而不是认识! 一切认识都在于带有普遍有效性特 征的综合判断之中 ( 即事情在一切场合都表现为如此, 而非别样) ,带有必然 性的 特征 ( 这种说法的反面是不可能有的) .信仰认识的合法性总是被当成前 提。 ” 。 任何认识都是近视的, “ 为什么”的问 题不是为原因而原因而是为权力 意志。 因此, “ 这是什么 的提问, 就是从他人出发设定的意义。 真髓 、 本 质ft 俱是远景式的东西, 它们以多为前提, 基本的问题一直是 对我来说这 是什么?简言之,一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 此物的见解而己 ,或甚 至可以说, 这个所谓 它关系到本来就是 它是 ,这个唯一的 这是 。 ” 自 在的事实是没有的,我们就是原因。 眷顾生命,确立生命的此岸真理是尼采哲学生存论路向的核心与落脚点。 尼采猛烈抨击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高等教育将人变成机器, 片面强调义务论的 利他主义与贱视个人的权利与独立的禁欲主义盛行。 最让尼采不能容忍的是基 督教的禁欲主义生命被视作怪胎。 他认为强调逆来顺受、 贞节忘我、 绝对 服从的基督教是一切弊端的根源, 上帝的存在是对生命的最大非难, 基督教只 是弱者的道德哲学,是 “ 群畜本能”的体现。与之相反, 尼采倡导 “ 我要” 而 不是“ 你应”的“ 超人” 哲学来张扬生命。 但是, 尼采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具 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