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回归断点+传承与开拓——郭熙画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回归断点+传承与开拓——郭熙画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回归断点+传承与开拓——郭熙画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回归断点+传承与开拓——郭熙画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回归断点+传承与开拓——郭熙画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画的历史确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其被湮没的具有和当今时代特性相融 合的真价值亟需发掘、开拓。艺术的发展在于创造、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而对自然与传统的漠视和曲解,使今日山水画之“流习鄙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面对传统与创新,面对自然与自我对古代优秀的画学思想追 本溯源,从中汲取营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开拓和创新以真实的情感和技艺来 表现对新生活的真实感受。 本文通过对北宋画家郭熙画学思想的研究,系统阐述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 的思想内涵:从其以儒家思想为立论基础到以道家思想为意旨所归,从求理不懈 的绘画原则到怡情铭志的审美倾向,总结出其自然“拟人化”、平远的发展、高度 写实的画风以及文人画风格的倾向等独具特色的画学思想。并以其代表作品对上 述理论建构进行实例解析,将理论同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简单依靠史实材 料的罗列与转述,对郭熙画学思想作整体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以郭熙为画史断点进行切入,着重分析造成其艺术地位的不 确定性及模糊性的几个主要原因即:党争遗祸、画史不传、薪尽火灭及世之独绝。 第二部分:以郭熙理论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研究的方式对其画学思想的整体建 构进行详细分析,从其源头、流变及所归这样一个宏观过程来探析画家自身是如 何面对自然与自我,又是怎样进行绘画创作的,总结出其真正的审美价值所在。 即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将自然山川拟人化、以道家思想为旨归将三远发展至对平远 的追求、格法森严的求理实践将传统山水画的写实风格发展到极致、内修外养的 心性怡情最终将山水画又引向文人画风格等等,并结合早春图等代表作品从 实践的角度对上述理论思想进行印对,从理论及作品两个层面追述郭熙整体画学 思想的演变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以郭熙画学思想为契机,阐述当代山水画家应该如何面对自然与 传统,真切地面对自然与自己,诚实地表现自然与自我。传承其和谐交融的思想、 写物貌情的技艺以及积劫方成的绘画态度等传统绘画的审美精髓,以开拓新时期 山水画创作之新局面。 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画学思想传承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l r l ,m a n yr t m a i n a t i n gt h i n g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op a i n t i n gw h o s eh i d d e n v a l u e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8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啪n e c d sf d l e rr e a r e l aa n dd i s c o v e r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si st oo t c l l t ca n di n n o v a t e n oe l a a n g e s , n od e v e l o p m e n t s ” i i o w c v e l , i g n o r a n c ea n dm i s r e a d i n go ft h en a t u r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sm a k ei t1 3 , f a c tt h a t n o w a d a y s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h a sb e c 细c 缸i n e l e g a n ta r t t h u s , t h i sr 例l u i r c su st o r e c o n s i d e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sa n dc r e a t i o n , a n dt of a c et h en a t u r ea n dm a nh i m s d f wen e e d t ot r a c et h eo r i g i no fb r i l l i a n ta n c i e n tp a i n t i n gt h o u g h t s 1 e a r nf r o mt h e ma n dl n a k e c r e a t i o n so nt h i sb a s i s , 懿p 髑s i n go u l rt r u ef e e l i n g st o w a r d 槲l i f ew i t he m o t i o na n d s k i l l s b ys t u d y i n gt h et h o u g h to f t l a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m s t yp a i n t i n ga r t i s tg u ox i ,t h i s a r t i c l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x p l a i n s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o fh i sw o r k s l i n q u a ng a o z l a i f r o mh i sb a s i sa r g u m e n t0 1 1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t ot h ei n t e n t i o n so ft a o i s mf o r l l a t u r a l i z a t i o n , f r o mt l a ep a i n t i n gp r i n c i p l eo fn o n s t o pi r u t hp t n s u i t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t e n d m c yo fs o c k i n gp e a c ea n dt r a n q u i l i t y , t h i sa r t i e l es m m l l t i z l 篙h i su n i q u ep a i n t i n g t h o u g h to f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o f t l a en a t u r e :, t h ep u r s u i to fp e a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h i g l l l y r e a l i s t i ca p p r o a c ha n dl i t e r a t ip a l r i n gs t y l e m o r e o v e l , t h i sa r t i c l e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a b o v e t h e o r i e sw i t hh i sr e p r e s c n t a t i ww o i k s ,a n dc o m b i n e st h et h e o r i 筲a n dw o r k so r g a n i c a l l y , n o t o n l y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l i s to rq u o t a t i o no fs i m p l el a i s t o r i e a lm a t e r i a l s , b u tm a k i n g a n o v e r a l ls t u d yo fc a m sp a i n t i n gt h o u g h t sb yt h et e x tm o d e b a s e d t h i s , t h i sp a p e r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i :w j t hg u ox i f u s i o ns t y l oo ft h e w t ou n i q u e ”a ss t a r t u p s 。t h ea n a l y s i s f o c u s e so nt h em a i nl e l l s o n sc a u s i n gt h et m e e r t a i n t ya n da m b i g u i t yo f i t sp o s i t i o ni na n s : as t r a t e g yt h a tf e wc a u s e sh a r m , n o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 , t h ed e p r e s s i o n , a n dt l a ew t o i j n i q u e u 1 p a r ti i :b ya n a l y z i n gg u o 8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a n dh i st h e o r i e s ,t h i sp a r tm a k e sa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 h i so v e r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l a n f r o mt h em a c r op r o c e s so f t h es o u r c e , r h e t o r i c a la n dt h en a t u r a l i z a t i o n , t h i sp a r ta n a l y z e sh o wt h ea r t i s tf a c e st h en a t u r ea n d s e l f , a n dh o wh ec r e a t e sh i sp a i n t i n g s ,a n ds - t i mu pi t sr e a l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i t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t h e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o nt h eb a s i so f 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r e e “l o n g t e r mt ot h ep u r s u i to fp e a c e , t h em e t h o d i c a l s u u c t u r e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o fa r g u m e n t ss e e k i n g 协l i m i tt h er e a l i s t i cs t y l eo f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 t h eo u t s i d ea n di n s i d et r a n q u i l i t yl e a d i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t o 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a n da l s o ,w i t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i s “e a r l ys p r i n g ”a n do t h e rw o r k s , t h i sp a r tm a k e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a b o v et h e o r i e s ,a n dt r a c e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g u ox i s o v e r a l l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i e si n h i st h e o r i e sa n dh i sw d r k sw h i c hi st h ef o c u so f t h i sp a p e r p a r ti i i :w i t ht h ee x a m p l e so fg - u ox i s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i e s ,t h i sp a r te x p l a i n sh o w 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a r t i s t ss h o u l df a c et h en a t u r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s :t r u l yf a c e t h en a t u r ea n ds e l a n dh o n e s t l ye x p r e s st h en a t u r ea n ds e l f w es h o u l dm a k e h a r m o n i o u sh e r i t a g e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e s _ , l l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o s ep a i n t i n g , o fh i s t h i n k i n ga n ds k i l l sf r o mt h ep l o ta n dp a i n t i n ga t t i t u d et oc r e a t en e 嗽o fl a n , l 蚴p e p a i n t i n g k e y w o r d s :g u o x i l i n q u a ng a o z h i a r tt h o u g h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 i v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住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宄的课题有新酌见解。据我所知除 史中特别加d 说明、标注和致谢酌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i 之纳研完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蝻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缡学位论文( 纸质克本和电子交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壶是 2 0 口7 年易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蔷名:童;i 显遮 引言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及演变历史完全受制于作者的阅历、知识背景以及精神历 程。儒道思想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诗词文论的影响,是每一位有教养的古代画家挥 之不去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在山水画发展至北宋中期,对于自然近乎纯客观的 表述已然不是画家自身对心灵世界的唯一需求,因为向内心的探闯与表述更成为 象郭熙这样的画家在面对自然与自我的双重观照下所必须解决的课题。这就恰恰 形成了郭熙对于山水画在实用及审美功能中对儒、道思想的最新诠释,邵他以人 的方式设想自然,以人格化的自然景致来解构山水画的图式结构,以及将平远向 无限的飞跃作为对内心高逸情结的召唤。这是画家在反复于现实及内心世界双重 选择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画家的最初动机与潜意识的欲望中还是将自然的物 理外貌所唤起的对自然的想象与僮憬作尽可能真实性的描述因为在郭熙那里, 由情感的内在生命力支撑的对于自然之“理”的探求,最终成为其作品文人画风 格的趋向。并通过对理想世界的高度写实与抒发性情促使他彻底地回归内心。 郭熙的主要创作活动集中在宋神宗时期,近二十年倍受恩萌,随着政治风云 及皇帝爱好的变化,他的作品遭到厄运,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当时的画论、画评 对其概述的不足或偏狭。历代的画评及史料中均是。吉光片羽”,星星点点,非常 有限,且总是那些极少数文人士大夫因为自己的兴趣和标准支离破碎地记录着画 家的逸事和艺术,致使以后的研究者几乎无法离开这些文献的罗列与转引,直至 影响到现代。本文在分析描述中,尽量结合对于传统画论中经典文字的解释并从 郭熙的作品里寻找相对应的图式结构,避免一些研究中仅仅对于文字与史料的重 复罗列与循环,或仅仅对于其理论建构的偏重抑或反之的单方面的论述。并将其 画学思想的整体视为当代山水画发展亟待矫枉过正的关于正规之途与渐进之路所 应把持的艺术态度。 第一部分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纵观整个中国画史,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事实,而透过这些问题的背 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隐藏期间的真相。有些被时间的长河所湮没,而不能最终 大白于天下,而有些通过我们的整理、发掘、探讨与研究则会再现历史的辉煌。 郭熙就是这样一位在画史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确立自己真正艺术地位的大师。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郭熙都是山水画发展至顶峰时期最突出的代表 人物,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 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而继他之后 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骗、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但是细究 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 糊的。 郭熙艺术地位的不确定、模糊以至颠覆,在他生前及身后遭遇中就已然表现 出来了。郭熙生活和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北宋中期,特别是在宋神宗时期 ( 1 0 6 8 - - 1 0 8 5 年) ,郭熙的绘画艺术达到了鼎盛和备受尊崇的地步。据载,郭熙曾 多次为当时朝廷殿壁及官员府邸作画。宋诗话辑佚卷下载:“今玉堂中屏, 乃待郭熙所作春江晓景,禁中官局多熙笔迹。”石林燕语卷二载日:“官 制行,内省诸厅照壁,皆郭熙画树石”另据画继所载:“神宗好熙笔,一 殿专背熙作。”凡是宫廷中最重要的地方以及难度较大的画,神宗皆要郭熙去画。 郭熙曾画一幅朔风飘雪图,神宗一见大赏,以为神妙如动,即于内帑取宝花金 带赐郭熙,还说:“为卿画特奇,故有是赐,他人无此例。”( 林泉高致画格拾 遗) o 整个宫廷中全是郭熙的画,所以,中贵王有一首宫词云“绕殿峰峦合匝青, 画中多见郭熙名”。北宋文人( 包括苏轼父子、黄庭坚、文彦博等) 对其作品更是 再三咏之( 后详) 。由于郭熙画鉴极精,神宗曾把秘阁里所有汉唐以降名画,全 部拿出来令郭熙鉴赏并详定品目,郭熙因之遍阅天府所藏,并一一有所品第。郭 熙当时统冠画院并考校天下画生,自言:“中间吾为试官,出尧民击壤题。” 。林泉高致的引文据于安澜著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9 年 2 等等。这些材料充分表明,郭熙绘画为当时宫廷内外所一致推崇,可以说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 但当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后,郭熙的绘画却突遭贬抑,乃至沦为揩拭几案绢布 的地步。邓椿画继论近载;。先大父在枢府日,有旨赐第于龙津桥侧。先君 侍郎作提举官,仍遣中使监修必背画壁,皆院人所作翎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 一日,先君就视之,见背工以旧绢山水揩拭几案;取观乃郭熙笔也。问其所自, 则云不知又问中使,乃云:此出内藏库退材所也。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 作;上即位后,易以古图。退入库中,不止此耳! 先君云:幸奏知,若只得此 退画,足矣! 明日,有旨尽赐;且命舆至第中故第中屋壁无非郭画,诚千载之 会也!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家的艺术地位在其生前就经历这样大的反差是极为罕 见的。 而这种不利的状况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南宋以降,元、明、清以来的 绘画史,郭熙的艺术命运和地位仍然被遗忽、搁置和边缘化。无论是历代画家, 还是理论家,仿佛是商量好了,对于郭熙,大家都几乎是缄口不言。直至今日, 依然有学者评述“郭熙是个画家,然单就他的画而论,在山水画史上还不够一章 的地位”,。学古人,至少说,他的画连宋初的范宽都不及”,“在画的主题意 境方面,反映了相当浓厚的地主官僚阶级的思想情感。适合于企图逃避现实 的某些特殊人物的赏玩”以这样简单且排比的方式以论优劣,影响甚广i 纵观 整个山水画发展史,郭熙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相比真可谓形影相吊、孤单堪怜。 其真正的艺术地位好像成为一段悬疑的公案,成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断点o 。郭熙处于山水画发展的成熟转型时期,即从五代北宋鼎盛的。大山大水。全景式山水画风格 逐渐转向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的“诗意化”风格方向发展这是山水画历史上一次对绘画奉 体的质的变革郭熙是此变革中最坚定、最自觉的倡导者和践履者就其个人而言,其画学 思想的形成,转变是极其成功的按照正常的绘画史发展覆递变来看,都熙应是山水画发展 历史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但其艺术地位始终并不为后人所重,尤其是其高度融合呈 无比开放态势画风的继承与发展,更曼目趋式微的结果所以把郭熙真正的艺术地位置于山 水画吏的整体发展中去,我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被历史所断裂和遗忽的真正意 义上的大师,其思想的印记及作品的道韵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3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现状。郭熙的理论和作品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 价值,他的画学思想是怎样形成,发展、衍变的,对当今山水画创作又有着怎样 的指导性意义呢? 这是本文所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多种原因造成的历史断点: 细究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党争遗祸:郭熙从红透半边天,到作品沦为擦桌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使 人很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的新、旧党争。张安治先生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在神 宗死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起用旧党,罢除新法;郭熙的画马上遭受 到如此的劫运l 这决不是统治者自己爱好的问题,应当是由于郭熙在当时已经成 为与新派有密切关系的绘画方面的代表人物,在新派失势后受到排斥和漠视就是 很必然的了。”o 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又能发现郭熙同旧党人物也有千丝万缕的关 系。如郭熙为旧党中坚文彦博八十大寿画一望松图,与苏氏父子,黄庭坚等 元佑党核心人物的交好,他们在当时的画坛上都对郭熙的作品情有独钟,等等。 这都使得郭熙在当时的政坛、画坛上处于一种扑朔离迷的极微妙的地位。在新旧 党争你死我活的漩涡中,在两派相互倾轧打击之下,郭熙这种模棱两可的游弋于 二者之间同新旧两党人物同时交好的政治态度,使得他必然会受到当权者的打压。 郭熙可能太过于接近政治中心,也许他未必倾向于新党或旧党的政治观点。但却 在思想旨趣上与当权的势力不和,这就可能种下了日后之祸。 砸史不传:宋代画史,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图画见闻志,画继 及宣和画谱等。其中图画见闻志与宣和画谱评郭熙之言比较相近, 后者多取前者之言。但图画见闻志成书肘( 约为熙宁七年) 距离郭熙过近,对 其艺术成就可能还未有充分的认识。而宣和画谱中对郭熙的评述多为描述性 文字,且从其收录的郭熙作品倾向中可看出:一是遗忽了郭熙不少重要作品,例 如传至如今的( - 9 - 春图等;二是数量上只有区区的三十几幅,这恐怕与郭熙平 。张安治郭熙见历代画家评传宋香港:中华书局1 9 7 9 年5 页 4 生旺盛的创作力以及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是不相符的o 特别令人关注的 是,画继除了在。杂说”一栏内记述了郭熙绘画遭遇以及“以手枪泥于壁”, “干则以墨随其形迹”等画法之外,而在许多重要的章节,如。轩冕才贤”,。山 水林木”居然无一字记载。与此相对照,与郭熙同一时期的不少书画家如苏轼、 米芾、李公麟,晁补之都赫然在目,并占有较大篇幅加以评述。按照邓椿所言, 画继记述的从神宗熙宁七年( 1 0 7 4 年) 开始至南宋孝宗乾道三年( 11 6 7 年) 为止, 在时间跨度上完全覆盖了郭熙整个刨作生涯及身后半个多世纪。这样来看,邓椿 对郭熙的遗略乃是很不公平的宋代以降,不少画史著述对于郭熙的评述极少, 且也多为引用前代人的论言。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董其昌“南北分宗”论中,除 了有几处提到郭熙“论画山”以及郭熙“画石如云”等一般画史常识之外,在他 重要的“南北分宗”所开列的两派谱系中,郭熙的名字却隐而不见了英南派 有王维j 张躁、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元四家、沈周、 文徵明;北派则有李思训父子、赵干、赵伯驹、赵伯骤、李唐、刘松年、马远、 夏圭,再加上明代的仇英一这表明无论是在南派或是北派中,郭熙似乎都未能 占有相应的地位。o 薪尽火灭:与宋代不少山水画家相比,郭熙不仅在当时的传人甚少,而且在 后世几乎也谈不上有多大影响据载,在郭熙受到神宗恩宠时,曾奉命考校天下 画生,可以想象在画院内外模袭郭熙画作应当蔚然成风。但后来他的画风却并没 有因此而行之广远,并没有形成所谓的郭熙传派。据画继所载,郭熙的孙子 郭道卿“颇有家学”,可视为传人而郭熙之子郭思为其父编撰林泉高致集, 算是从“画理”上继承家学,从他所作序文来看,应该也通画法。有的编著认为( 据 邓椿画继所载) ,北宋后期由于受到郭熙的影响,已然形成了一个郭熙山水画 派,其中有郭道卿、游卿、宋处、李远、赵林、郭铁子、李希成、田和、和成忠、 o 顾复评生壮观善七记蘸二宋神宗喜河阳画,宫殿之垣,艨饰,皆其笔也且享长久,妙速 良多至今掷撇真目佳料数焉昔 i 如叼甜画最少者营丘,最多者柳日,皆晦声于熙宁” 。参见樊波北宋山水画南北分野与郭熙的审美取向裁中国书画美术史论版 2 0 0 4 年1 期 5 郝孝隆、朱锐等传人。这一说法似乎夸大了郭熙的影响。邓椿在画继的“山 水林石”一节提到这些人时指出,他们大都取法李成,但并没有明言师承郭熙。 他们皆以李成为师宗,只能算作李成画派,却不能归之于郭熙名下。值得注意的 倒是元代黄公望有一则记述,表明郭熙的画法对他可能有过启发,他在写山水 诀中写道:“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彩,即是山头者景物。李成、郭熙皆用 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是也。”然而今观黄公望的山水画作,似 很难看出郭熙的影响痕迹。清代石涛甚至对此产生了质疑和贬语:“人云郭河阳 画宗李成,能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余生平所见十余幅,多人中皆道 好,独余无言,未见有透辟手眼。”( 清 石涛自题庐山图) 在明代受到郭 熙影响的画家同样寥寥无几。据载,“浙派”中的马轼、李在似与郭熙有一些关 联,明画录说马轼“画宗郭熙,高古有法”时称“山水精妙”、“与戴进 并重京师”。但其实只是二流画家。中麓画品说“李在其源于郭熙”。无 声诗史则说他“精工山水,细润者宗郭熙”,如此等等。单凭这两人的地位和 水平即可知,郭熙的画风在明代画坛中根本未成气候。继而我们看到,以摹古著 称的清代“四王”,在他们的笔下,从唐代王维,五代两宋的荆浩、关仝、董源、 李成、范宽、惠崇、许道宁、赵大年、二米、江参一直到元明时期的赵子昂、黄 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几乎连篇累牍,一 一涉猎,惟独很难见到临仿郭熙的踪影。翻检多部“四王”画集,似只有王晕一 人的 雪晴运粮图题有仿“郭河阳”之语。真可谓形影相吊,孤单堪怜。由此 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览北宋以来的元明清的整个绘画历程,郭熙似乎一 直未能走出被遗忽的命运。回 世之独绝: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郭熙绘画的一段评语,会使人感到 它似乎带有某种谶言的意味:“工画山水”,“施为巧瞻”,“能自放胸臆,巨 障高壁,多多益壮,今之世为独绝矣”。其“独绝”二字既为郭熙绘画格调之鉴 。樊波北宋山水画南北分野与郭熙的审美取向栽中国书画美术史沦版2 0 0 4 年1 期 6 评,然亦可引申为其对后世影响寥微境况之写照。这是造成郭熙艺术地位的不确 定和模糊的更深层的原因。 纵观郭熙作品,其主要特点是高度的融合性与统一性。这种融合、统一不仅 体现在绘画语言、绘画技法的刨造和运用上,更彰显于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心境 之中,形成了郭熙所特有的鲜明、独特的风格品质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两宋时期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而且还出现了重要的 审美分野,这就是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以董源、巨然 为代表的南方山水。从审美境界和气象( 或趣味) 来讲,北方山水显然偏于阳刚之 美( 壮美) ,南方山水则偏于阴柔之美( 秀美) 。这两种美的形态逐渐由地理( 地域) 范畴转变,提升为审美范畴者为繁复雕饰之美,一者则为自然平淡之美。 应该说,在北宋山水画坛中,这种审美分野只是初见端倪而已,到了南宋李唐、 马远、夏圭时期,这种分野就十分明朗了,特别是当山水画的两大基本。语言” 范式披麻皴和斧劈皴( 董、巨之披麻皴,李唐,马远、夏圭之斧劈皴) 确立后, 这种审美分野,这两种美的形态在山水画中就日益显著,并最终巩固起来了。而 后来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说只不过是借助禅宗理论形式探本溯源,从而将这种 分野作了系统的美学阐发而已郭熙的山水画正处于这一审美分野开始形成的历 史过渡时期。郭熙在艺术创造中试图缩小乃至模糊北宋山水画已然开始出现的审 美分野,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特点是既不偏于。北”,也不偏于“南”,既不 偏于阳刚,也不偏于阴柔。他对当时山水画坛出现的种种偏向一一作了批评,将 这种偏向称之为“专门之学”。而且力求在审美创造中,消除“南”、“北”差 距,从而做到“风骨”与“秀媚”的统一,“浑厚”与“奇秀”的统一,“阳刚” 与“阴柔”的统一应该说,郭熙山水画风格正是在这种统一中呈现出既“岩岫 蠼绝”又“峰峦秀起”之“千态万状”的面貌。 郭熙的这种努力,我们在北宋其他画家那里也可以看到,但无论是从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郭熙乃属最为突出的一位。正是这样,使他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 兼融并包的审美气度。但也正是这样,从北宋至南宋日渐明显的南北分野的艺术 7 发展趋势来看,郭熙的种种努力及其风格建构则呈现为一种不确定状态。打一个 比喻:北宋山水画初见南北分野之端倪,发展到郭熙时期,仿佛处于一个十字街 口,仿佛要求郭熙作出选择,而他的选择乃是既非南也非北,而是两者综合。但 后来的艺术发展却打破了这种综合,采取了一种分道扬镶的势态,直到元明清遂 成一种无可更改的审美局面。尽管后来有人( 比如王晕、石涛) 也想扭转这种局面, 但毕竟时过境迁,于事无补了。因而当人们回过头来瞻顾历史之际,就会发现郭 熙的努力已然成为一种记忆,他的绘画面貌在“南北分宗”的视野中,也变得不 确定和越发模糊起来回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郭熙在画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完全达到他应有的高度,甚 至有一些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和风格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而后来的研究者又往往沉 溺于对历史记载的文字材料的罗列与转引,在诠释方式上大多集中于其理论的范 畴作概念性的阐述与总结,而多少忽略了对其画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即郭熙的理 论著作 林泉高致同其作品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基础及绘画实践两个方面同时 对其画学思想进行梳理和发掘,并与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现状相联系,传承古代优 秀的绘画传统中最有价值的营养,以开拓山水画创作之新局面。从狭义上讲,这 是深刻把握郭熙画学思想的关捩所在;更在广义上会对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 与发展有借鉴之功。 郭熙不仅以其超凡脱俗的画作卓立于当时,而且更以超拔深邃,玄妙前瞻的 系统画论饮誉于后世。这既是他长期绘画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其艺术精神的集 中体现。林泉高致中集中体现的画学思想,因其文辞玄奥且贯以大量的僻典, 周折暗喻,反复排比,虽可妙悟,亦足曲解,故往往因个人所取角度不同,又常 常衍生出众多歧义。以下是针对郭熙整体的画学思想包括对林泉高致思想的 探析及对其作品艺术特色的研究。 第二部分画学思想管窥 。樊波北宋山水画南北分野与邦熙的审美取向栽中国书画美术史论版2 0 0 4 年l 期 8 北宋时期,绘画艺术相当繁荣。总体上看,为宫廷服务的院体画和封建士大 夫借以抒情遣兴的所谓文人画都有很大发展。这两支发展的脉络不但并不孤立, 而且相互影响。北宋画院中有:黄居宗、赵光甫、董羽、燕文贵、高克明、崔自、 郭熙等,他们的作品中以形似为主但同样重视传神、抒情和写趣。而著名的士大 夫画家和方外画家中,李成,董源、米芾、郭恕先、宋迪、赵昌、易元吉,文同、 苏轼、李公麟等,他们大多数以写意抒情为主但也一样讲究法度,强调形似。因 此,形,神、理、情兼备的绘画成为宫廷画家与文入画家都乐于创作和欣赏的绘 画而这样的美学思想,逐渐地占据了统治地位 绘画艺术的繁荣,同时带来了绘画美学探讨的火热。重要的论著就有几十种国 在这样一个美学思想整体震荡发展的过程中,怎样保持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通 融古今,体涉百家,既能够获褥最高统治者、达官贵士的青睬,在太平盛世致身 仕途。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又能够与文人士大夫为伍,超越尘俗,保 持自己高洁的情怀,“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真正意义上说“如鸟双翼、兼而 有之”,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诠释。郭熙就坚定地走上了这 样一条。亦儒亦道、纵横中度;求理抒情,左右逢源”的画学之路并在此基础 上更发展为其独特而鲜明的“自然山川拟人化”、“从三远到平远的发展”、“高度 写实的画风”及。文人画风格的倾向”等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形式。 一、儒家思想为根基一自然山川的“拟人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它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本背景,制约着中国 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它所代表的世俗主义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很少在尘世以外的 地方去发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去寻找精神解脱,而总是在“人道”里发现。天道”, 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最高价值。口 。其中重要的论著有刘道醇圣朝名画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氖郭熙父子林采高致、 米蒂画史、赵佶主编l 宣和画谱趴韩拙l 山水纯全集董迥广川画跋李澄叟画 山水诀泛说邓椿画继此外,还有范宽论画的片段见解,沈括l 梦溪笔谈中的 论画见解,苏轼、黄庭坚,文同李公辟等反映在诗文中的论画见解等等 。王强包晓光等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 0 0 4 年1 2 2 页 9 从政治统治到社会关系和行为,直至人的精神心理世界,儒家思想构建起了 一个内外秩序条理井然、一以贯之的完整系统。儒学的宇宙观及其道德观点和价 值理念( 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与中国文化的总体风 貌和基本特征关系密切。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几乎始终处于官学和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其价值追求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及盛衰沉浮的历 史。而作为郭熙画学思想主要来源的林泉高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建立 起来的完整、缜密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为根基 郭熙作为一位画院画家,一个显扬于世的创作高手,在神宗熙宁元年( 1 0 6 8 年) 由宰相富弼推荐应招进京之后,极受神宗喜爱。他入朝为宫“为御书院艺学” 死后被追赠正议大夫,这已是文宫中较高的职位。所以郭熙与山林隐士不同,在 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尤其是他长期地处于政治中心的原故,儒家思想必定要成为 其“积极入世”的立足点回。否则他便不能永远地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始终保持在一 个崇高的地位之上( 哲宗朝郭熙的画作遭到厄运,从盛极一时到沦为抹案布,这 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他积极入世在党争中成为牺牲品的原故) 。细研郭熙生平,推敲 林泉高致的思想渊源,郭熙是将儒家思想作为其画学思想的根基,统领其理 论、作品及创作过程等各个方面。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哲学观,宇宙观的依据和支撑是“天人合一”。“天人合 一”意在探索宇宙、天、地、人之问的普遍本质规律,而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以此 为大基础,探索把握事理人道,为道德性的“人文化”寻求和确立哲学基础。这 其中包含了基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感悟的两个方面:一是规则、原则;二是 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 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有着极其深刻和合理的一 面,能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原则和智慧。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充分认识上述统一性基础上,主张达到种依 。来良志( 林泉高致) 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哲学研究版社会科学战线2 0 0 2 年5 期 l o 据天、地、人普遍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将其应用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社会 关系的调整、政治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谋略、道德的认知和修养、 人生价值的理想定位等方面由此延伸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的思维模式回 纵观林泉高致,通篇遍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根基去寻求和协调社会、 自然、人三者之问的既矛盾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关系郭熙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固,养素所常处也;采石,啸傲所常乐也;渔 楗,隐选所常适也;猿鹤,飞呜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 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 高蹈远引,为鸯世绝俗之行,而妊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 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 已而长往者也然删棒系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 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林泉高致山水训) 这段话中正说明了郭熙的本意,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君亲之心”与“林泉之心” 的对立达到缓解和平衡,从“尘嚣缰锁”中超脱出来,使整个心灵获得净化、休 息和“快人意”的美感。“君子”和“仁人”既有“君亲之心”又有“林泉之心”, 一为“堂筵”一为“泉壑”离世绝俗则可在丘园、泉石、渔楹、猿鹤之处见得“常 处、常乐、常适、常亲”,而不下“堂筵”则又会为。尘嚣缰锁,为人情所厌”, 二者经纬分明,判若东西而郭熙却以“妙手郁然出之”来解决矛盾,使得两者 获得有机的融合统一在这里儒家的立身处世思想同道家隐逸循世思想的矛盾得 到了解决。山水画本身被解释为隐逸者精神家园的理论,在这里变而为君子公务 之暇,无法亲身游历山水的替代品,烦琐生活的宽解品,郁闷情节的慰籍品。郭 熙从儒者的立场对山水画的功能进行了新的解释,人与社会的协调以个人内心的 行为与天地自然冥符契合o 他的这段话充满了“达则兼济天下”“天下有道则行”的儒家思想,在他看 。王强包晓光等缩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 0 0 4 年5 2 页 。朱良志 林泉高致) 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l 哲学研究版社会科学战线2 0 ( 2 年5 期 l l 来,隐于山水为人人所爱。然而,值此“太平盛日”怎么能忍心离开君、亲而独 隐山水呢? 人们向往山林,而不能隐于山林,如何满足人们的山林之思呢? 郭熙 认为,山水画作为实际山水的形象呈现则可当此任。不仅满足了君子的游历之思, 而且成了“获我心”“快人意”的对象,成了涤荡俗念。提升性灵的工具。在山水 画中,士君子的性灵得到了“存养”,这岂不正合于儒家“依仁游艺”的思想。向 往山林和入世这对矛盾在郭熙这里得到了解决。 郭熙重视的林泉山色,是首先于不知不觉中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居于庙堂 之高来考虑山水画的功能问题,这与宗炳、王微传统隐逸之士的山水画观不完全 相同。另外,六朝隋唐等诸多前代画论,绝大多数承袭“成教化、助人伦”的儒 学观念,与文以载道一样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功能。郭熙继承了这种思想并进一步 于其整体的画学思想建构中强调了山水画在新的时代的价值取向,即艺术对人生 的意义为何? 这是郭熙无论在审美价值,创作理念中不期然而然遇到的问题,更 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入其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之中。 郭熙认为山水画足以弥补士大夫的仕宦生活与山林情调的矛盾。这一方面是 因为他生当北宋盛时,少年虽“本游方外”,而后来又致身仕途。另一方面是山 水画在太平时代,已普及于士大夫之间, 的对山水画所作的评价,从某一点来说, “社会化”的浅化,是艺术影响的扩大。 成为一种风气。由此种背景所反映出来 或不负把它浅化了。但这是艺术价值的 同时,艺术对人生,社会的意义,并不 在于完全顺着人生社会现实上的要求;而有时是在于表面上好像是逆着这种要求, 但实际则是将人的精神、社会的倾向,通过艺术的逆的反应,而得到某种意味的 净化、修养,以保持人生在发展中的均衡,维持生命的活力、社会的活力于不坠。 山水画在今日更有其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此:顺着现实跑,与现实争长短的艺术, 对人生,社会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使紧张的生活更 加紧张,使混乱的社会更加混乱,完全失掉了艺术所以成立的意义。o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7 2 年3 4 1 页 1 2 为了不“以水济水”,。以火济火”,郭熙主张在山水画中一以贯之地强调 要以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统观全局。他在林泉高致 各部分中不断反复地将儒 家伦理纲常思想贯彻于内,紧紧地维系着。载道”,“教化”之功,不惜以。训” 为名,强调其重要的基础性原则如其言: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 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禾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蓐萝草木 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援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林表高致山水训) 大山为众山之主,长松为众木之表,其余冈阜林壑、藤萝草木则以奔走朝会、振 契依附之势紧紧围绕着宗主和师帅这便是郭熙在理论建构中把儒家伦理政治关 系作为社会核心和根本问题,融入到自己的画学思想之中每一个人既出于五伦 (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的关系网络之中,又同时处于整个国家一体 的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必须依一定规范,扮演一定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社会义 务责任,彼此相关联,相互制约,以维系社会井然有序,良性互动,稳定运转, 只有如此,才能维国家、社稷于不坠。从政治统治,到社会关系和行为,直至人 的精神心理世界,儒家思想构筑起了一个内外秩序条理井然、一以贯之的完整体 系包括社会基本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做人原则,例如上述五伦之则,以培养和健 全良好道德行为为根本和核心再有就是基本的为事之则,设计处理矛盾关系时 所需要认真把握的种种辩证关系和尺度,如大与小、群与己、义与利、进与退、 仕与隐、刚与柔、直与曲、实与虚、繁与简等等。 林泉高致画诀专讲山水画技法,同基本的为事之则一致,是处理各种矛 盾关系之法则。有关这种论述,郭熙认为: 凡经营下笔,必舍天地何谓天地? 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 中间方立意定景世之初学,据案把笔下去,牟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 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童于潇洒,晃情于高大哉!( 林泉高致画诀) 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