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摘要 科技人员自身需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是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基础环节。从学科领域来看,科技人员自身需要研究主要涉及科技 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从研究内容来看,科技人员自身需要研究 主要涉及到科技人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两大方面。本文以科技人员自身需求作为研究 对象,以管理学的“内容性激励理论”为主线,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的 方法对其展开研究与分析。全文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序言。该部分主要阐明科技人员自身需要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 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内容性激励理论 及其剖析。该部分在对“内容性激励理论的国内外研 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剖析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内容性激励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 新的人类需要:生存需要、生理和爱情需要、安全需要、交往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 要。 第三,科技工作者需要探析。该部分在需要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科技工作者 自身特点和工作特征对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做出了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五部分:1 科技工 作者的生存需要。2 科技工作者的安全需要。3 科技工作者的交往需要。4 科技工作者 的尊重需要。5 科技工作者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对我国科研激励体制的启示。该部分是在对科技工作者的需要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别从与科技工作者需要紧密相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 度出发,分析并提出了对科技工作者展开有效激励的举措。在经济方面,建议我国加大 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起完善的科技研发融资体系和符合科技发 展规律的科研薪酬体系。在政治方面则建议我国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符合科 技主题成长规律的科技奖励机制;积极推动非赢利科研组织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 转化机制。在文化方面,主要围绕科技工作者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和组织文化展开论述,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工作人员;内容性激励理论;需要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i i p h y s i c a ln e e d s b a s e do nt h en e e d s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a sa n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b j e c t ,t h i sp a p e r w i l l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s i s ,w h i c hc o m b i n e ss c i e n t i f i cp s y c h o l o g y , s o c i o l o g y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s c i e n c e ,b yt h e “c o n t e n ta c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 ”a st h ec o r e t h e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r t s : f i r s t l y , t h ep r e f a c e t h i s s e c t i o nm a i n l y e x p o u n d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p u r p o s e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m e t h o d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i n c e n t i v et h e o r ya n dc o n t e n t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o nt h ee x p o u n d i n ga n d 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i sp a r tw i l ls u m m a r i z et h ef o r m e rc o n t e n to f t h et h e o r y , a n dt h e ne l i c i ts o m en e wh u m a nn e e d s ,s u c ha ss u r v i v a ln e e d s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l o v e n e e d s ,s e c u r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n e e d s ,s e l f - f u l f i l l m e n t a n d r e s p e c t a b l ed e m a n d s t h i r d l y , d e e p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t h i ss e c t i o ni s b a s e do n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c o m b i n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a n dt h e i rw o r k ,t od o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w o r k e r sf o ra n a l y s i s i tc a nb e 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s e c t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1 t h ee x i s t e n c en e e d s2 s e c u r en e e d s3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n e e d s 4 r e s p e c t i n gn e e d s 5 n e e d sf o rs e l f - f u l f i l l m e n t f o u r t h l y , r e v e l a t i o no fo u rs c i e n t i f i cs t a f fi n c e n t i v es y s t e m t h i sp a r tw i l lb eo nt h e b a s i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sn e e d s ,c o m b i n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o fo u rc h i n a ,a n d a d v i s eo u rc o u n t r yt oe n c o u r a g es c i e n t i f i cw o r k e r se f f e c t i v e l yb yr e l a t i n gt o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o f t h e i rn e e d s t h em a i ni d e ai n c l u d e s :1 e c o n o m i c s 2 s o c i e t y 3 c u l t u r e i nt h e e c o n o m i ca s p e c t ,is u g g g e s tt h a t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i n c r e a s et h ei n v e s t m e n to f i i i 一一型婴堂壁箜量茎丝鏖婴壅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f u n d s ,a n di m p r o v e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e x p e n d i t u r e ,su s i n g t h e n , e s t a b l i s hp e r f e c t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f i n a n c i n gs y s t e ma n ds u i t a b l e c o m p e n s a t i o ns y s t e mf i t t i n gt ot h er u l e so f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 i np o l i t i c s ,t o i n t e n s i f y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a n df o u n d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i c a lp r i z e sp a t t e r nt of i tt h e g r o w t ho fs c i e n t i f i ct h e m e t o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n o n p r o f i t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t oe s t a b l i s hp e r f e c t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i nt h e a s p e c t so ft h ec u l t u r e id e s c 词) e m a i n l ya r o u n d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u l t u r ew h i c hi sr e l a t e dt o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 t e c h n i c a lw o r k e r s ,a n dp o i n to u ts o m e d e f e c t s ,t h e ng i v es o m er e l a t i n gs u g g e s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c o n t e n ta c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 ;r e q u i r e m e n t i v 1 1 选题背景及意义1 1 2 研究方法1 1 2 1 文献法1 1 2 2 调查法:i 一l 1 2 3 比较分析法1 1 2 4 案例分析法2 1 2 5 历史追溯法2 1 3 本文的创新点一2 第二章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剖析3 2 1 内容性激励理论国外研究状况3 2 1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 2 1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3 2 1 3 麦克利兰的“习得性需要激励理论 4 2 1 - 4 阿尔德福的“生存一关系一成长( e r g ) 理论 ;4 2 2 内容性激励理论国内研究状况5 2 2 1 冬青的“c 型需要层次论”5 2 2 2 何建文的“人类需求模型的新解”5 2 3 内容性激励理论的归纳6 第三章科技工作者需要分析8 3 1 科技工作者的生存需要8 3 1 1 谋取方式的时代差异8 3 1 2 满足度的群体性差异9 3 2 科技工作者对安全的需要9 3 2 1 影响安全需要的广泛因素9 3 2 2 满足安全需要的交易成本1 0 3 2 3 影响安全需要的“隐形杀手”一一职业病1 l 3 3 科技工作者的交流需要1 2 3 3 1 无国界的交流1 2 3 3 2 专业性的交流1 3 v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3 3 3 广泛影响的交流1 3 3 4 科技工作者的成就需要1 3 3 4 1 强烈的成就需要1 4 3 4 2 成就需要的时限性1 4 3 4 3 基于合作的成就1 5 3 4 4 依赖科研设备的成就1 6 3 4 5 依赖市场的成就1 6 3 4 6 成就与权力1 8 3 5 科技工作者自我实现需要1 9 3 5 1 追求成长:2 0 3 5 2 自我潜能的发挥2 0 3 5 3 实现个人理想2 1 第四章对我国科研激励体制的启示2 4 4 1 对经济层面的启示2 4 4 1 1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2 4 4 1 2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融资体系2 7 4 1 3 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薪酬体系2 9 4 2 对政治层面的启示3 2 4 2 1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 2 4 2 2 设置符合科技主体成长规律的科技奖励机制3 3 4 2 3 积极推动非营利科研组织发展3 5 4 2 4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3 7 4 3 对文化层面的启示3 8 4 3 1 社会文化3 8 4 3 2 科研组织文化4 0 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致谢4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 1 v i 表4 3 部分国家科技工作人员工资实际价值3 5 v i i 4 6 7 剖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工作者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发现者。中 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历经数十年发展,现已在科技人才总量上跃居世界第一,截止2 0 0 5 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 2 4 6 万人,比美国的4 2 0 0 万人略多,仅次于欧 盟的5 4 0 0 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如果只计算单一国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但是,在看到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科协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 2 4 6 万科技人力资源中,其中有 近八成人员选择赴美以谋求发展;可以被称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6 1 9 6 左右;有近4 0 的科技人才“荒废了,并没有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工作。并且自1 9 0 0 年以来,全世界 出现了四千多名高频次被引用论文的科技型学者,我国大陆只有3 人。圆这些问题产生 的原因固然是多元化的,但能否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却不 容忽视。对此本文从管理学的“内容性激励理论”出发,通过对“内容性激励理论 的 重新审视,确立人类需求的新框架,并将这一需求框架与科技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结 合科技人员自身特点及其工作特征,系统研究了科技人员的需要。其理论意义在于为科 研管理理论发展尤其是科研激励理论发展增砖添瓦: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科技工作者 自身需求的界定以满足我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之需,进 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图书、期刊资料以及从互联网搜集相关文献和研究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 坚实的理论基础。 1 2 2 调查法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现场访问等方式取得反映科技工作者现状等资料。 1 2 3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本文所涉及到的部分理论、案例的比较以增强本文观点的可接纳性。 中科协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e b o l h t t p :i 飞娟t s t a g d c n n 2 2 6 9 c 7 。a s p x ,2 0 0 8 0 5 0 4 o 佚名硕士质量下降成国家创新瓶颈人才“荒废” e b o l h t t p :w w w c n r c n j y j r y w 2 0 0 8 0 5 t 2 0 0 8 0 5 1 6 5 0 4 7 9 0 4 5 5 h t m l ,2 0 0 8 0 5 1 6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1 2 4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以及现实事件的分析来增强本文观点的说服力。 1 2 5 历史追溯法 通过对科技史的追溯,将读者“带回到过去 让读者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事件,借 以增加论点的合理性。 1 3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是:1 紧密围绕“需求”一词,对管理学中的“内容性激励理 论 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麦克莱兰的“习得性需要激励理论、阿尔德福的“生存一关系一成长( e r g ) 理论 、冬 青的“c 型需求层次论”和何建文的“人类需求模型的新解 重新予以了归纳,克服了 这些理论自身的缺陷,将人类内省的需要与社会性的需要有机结合了起来。认为人类完 整的需要应该为:生存需要、生理和爱情需要、安全需要、交往与相互尊重需要、自我 实现需要。2 结合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及其工作特征对其自身的需要进行了较为系统、 全面的分析。3 在深入分析科技工作者自身需要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个纬度出发,对我国现行科研激励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 进建议。就该部分创新性内容而言,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建议我国积极改变科研畸形 投入体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研发融资体系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际化科研薪酬体 系;在政治方面则建议我国非盈利科研组织要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 理”的转变,而政府则要以科技发展的服务者、科技政策的制定者的角色来积极推动我 国非赢利性科研组织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主要分析了组织文化之于科技工作者自身需 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2 第二章内容行激励理论及其剖析 第二章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剖析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即通过发现和满足主体的需要来达到激 励主体的效果。在该理论看来,所谓需要( n e e d ) “就是指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 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o 因此满足主体需要就能够对主体形成有效的激励。 2 1 内容性激励理论国外研究状况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内容性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 格的“双因素论”和麦克莱兰的“习得性需要激励理论”以及阿尔德福的“生存关系成长 ( e r g ) 理论”。 2 1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h i e r a r c h yt h e o r yo fn e e d s ) 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其最 早可见于马斯洛( a b r a h a m h m a s l o w ) 于1 9 4 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在 该书中,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情需要、受尊重 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马斯洛看来,这五种需要相互联系,并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序 列排列。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会因人、因情景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最占 优势的目标独占全部意识,并趋向于自动地组织机体内各种智能的运用,占次优势需要 的作用被减至最低程度,甚至被遗忘或否定。但当一种需要已相当好地得到满足以后, 占此优势的需求( 更高层次需求) 就会出现。 同一时期,同一主体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决定主体行为。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暂时的满足或更 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但其对行为的影响力却大大减小。 2 1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 f h z b e r g e r ) 在对2 0 3 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访问的基 础上提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或者对激励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因素,它 们是彼此独立的,且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因素,一类叫做保健因素 ( h y g i e n ef a c t o r ) ,一类叫作激励因素( m o t i v a t i o nf a c t o r ) 。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 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说,这类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 导致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反之,这一类因素处理得当,则能防止 斯蒂芬p 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 m 孙健敏,杨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 0 0 4 :4 5 2 oa b r a h a m h m a s l o w ,at h e o r yo fh u m a nm o t i v a t i o n m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 w ,1 9 4 3 : 5 0 3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指和工作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 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赫茨伯格根据1 7 3 5 个数据绘出了 满意与不满意因素比较图( 见图2 1 ) 。 满意的蹦囊 使职1 :不满意的闪誊 ( 根据1 7 3 5 个数据) ( 根据1 8 4 4 个数据) l l认可 ir 作本身 亡_ 责任碴 亡 一笈j l e 一成长 公司致镶与_ i 政管理 监督l 一 与j 三管关系匕_ l :作条件r - - - - - 薪金 与阿级天系 个人,e 话l 与f 属关系一 地位c 一 安全c 图2 1 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的比较 2 1 3 麦克利兰的“习得性需要激励理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 d c m c c l e l l a n d ) 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 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并对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 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习得性需要激励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划分为三种类 型 :一是对权力的需求。指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某种权力或权威来影响、支配他人的倾 向。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求。指人们通过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 欢乐和满足的需要。三是对成就的需求。即人们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己所预设目 标的需要。 2 1 4 阿尔德福的“生存一关系一成长( e r g ) 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福( c p a l d e f f e r ) 1 9 6 9 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 一文中,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e r g 理论。他把人们所有的需要归纳为三 种:( 1 ) 生存需要( e x i s t e n c en e e d ) ,即人们生理方面的需要;( 2 ) 相互关系需要( r e l a t e d n e s s f h z b e r g e r o n em o r et i m e :h o wd oy o um o t i v a t ee m p l o y e e s ? j h a r v a r db u s i n e s sr e v i e w , 1 9 6 8 ( 1 2 ) :5 3 - 6 2 od c m c c l e l l a n d ,d h b u r n h a m p o w e ri st h eg r e a tm o t i v a t o r j ,h a r v a r db u s i n e s sr e v i e w , 1 9 7 6 ( 0 3 0 4 ) 1 0 0 1 1 0 ;m c c l e l l a n d a na d v o c a t eo fp o w e r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 i l a n a g e m e n t , 1 9 7 5 ( 0 7 ) :2 7 2 9 oc l a y t o n 1 d e r f e r e x i s t e n c e 、r e l a t e d n e s sa n dg r o w t h m n e wy o r k :f r e ep r e s s ,1 9 7 2 4 第二章内容行激励理论及其剖析 n e e d ) ,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3 ) 成长需要( g r o w t hn e e d ) ,即人们对个人成 长和能力增长的需要。阿尔德福认为,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虽然会遵循由低 到高的层次上升的原则,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表现了一种挫折退步的原则,即如 果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可能会重新回到已经达成的较低级的需要 之上。 2 2 内容性激励理论国内研究状况 一。 从国内研究状况来看,内容性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冬青的“c 型需求层次论”和何建 文的“人类需求模型的新解”。 2 2 1 冬青的“c 型需要层次论 。“c 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结合我国 意识形态,总结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一方面 是领导、组织对职工的关心,尽量满足职工的五种基本需要( 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 ; 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启发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速最高层次需要的形成。两者的 结合就是职工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较佳模型( 如图2 2 ) 。 颂导、组织对 职工的关心 五种基本 需要的满足 辩证唯物主义历ll 崇尚理想社 史观的输入,高尚l、i 会实现需要 品德的培养 i7 l 的形成 职工积极性创 造性充分的最 佳模式 图2 - 2c 型激励理论模型 2 2 2 何建文的“人类需求模型的新解” 我国学者何建文则在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 需求模型的新解”,其修改后的模型如下图( 图2 3 ) 。 冬青论“c 型激励理论” j 行为科学,1 9 9 1 ( 0 6 ) :4 - 7 0 文珠关于人类需求模型的新解 j 管理现代化,1 9 8 2 ( 0 3 ) :2 5 5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图2 3 人类需求模型新解 2 3 内容性激励理论的归纳 通过对内容性激励理论的逐一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都在通过不同的角度来 研究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人的需要以达到激励人的效果。但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 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固然开辟了人类需要研究的先河,但该理论一方面过分的强 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内省和内在价值,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则没有将生存 和生理进行区分,容易使人将生存和生理混为一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虽使人 们对于激励因素与满意因素有了明晰认识,但该理论是以统计学为基础而得出的,因此 人们一直对于该理论的建立方法以及普遍性深表怀疑;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虽 说是建立在马斯洛需求之上而提出的,但该理论过分的强调了人的社会需要,而没有将 人的自我意识和内在价值体现出来,因此该理论只能视为马斯洛理论的补充;阿尔福德 的“e r g 理论依旧没有将生存与生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且还忽略了人的自我实 现需要;冬青的“c 层次需求理论”虽比较完善,但该理论是否应该划分到“内容性激 励理论”尚存在争议,因为该理论存在太多的“行为主义 元素;何建行的“人类需求 模式新解 虽将生理与生存进行了科学划分,但美中不足的是该理论用“献身精神”代 替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这不仅缩小了“自我实现 的真实含义,更错误的将人类 自身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当作了目的本身。 针对上述理论存在的缺陷,本文本着扬弃的态度认为,人类的需求应该分为如下五 类: 1 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全部需要的基础。它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为了维 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此马克思有着深刻的论 述“人们为了能移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 6 第二章内容行激励理论及其剖析 以及其它东西。 2 生理和爱情需要。生理需要广义上包含生存需要,但生理需要又有其特殊性。 比如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而绝非个体生存的需要。但没有了生存,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我们必须对马斯洛的生理需要进行了划分,将生理需要中的“吃、穿、住”归为生 存需要,而“性”这一特殊的生理需要只能单列出来与人们对爱情的需要联系起来。 3 安全需要。安全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现状以及未来不受到威胁的一种信心。它包 括了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 4 交往和尊重需要。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交友、家人团聚、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等都可以使个人的交往需要获得满足。尊重 的需要则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 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用马斯洛的话就是:“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它 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其满足依赖于前四种需要,但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又可以对前 四种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控制。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3 2 转引自孙耀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m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5 :1 2 9 7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第三章科技工作者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节的论述,我们已经将人类的需要总结为了生存需要、生理和爱情需要、 安全需要、交往和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在本章,我们主要结合科技工作者自身 特征及其工作特点,紧密围绕与科技工作者紧密相关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展开分析,试图归纳出科技工作者需要的特征:一 一 3 1 科技工作者的生存需要 “仓廪实而失n :t l 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住、行不仅是作为生物体的人 维系其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重要基础。科技工作者作 为“人 的属性就决定了其生存必须要依赖于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将科技工作者的生存 需要概括为科技工作者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 件。它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工作、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脱离物质生活,一切科 学活动都将成为虚幻。生存需求是人的本性,但每个不同群体的生存需求又有着差异,表 现出独有的特性。科技工作者的物质生活需求往往因自身条件和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程 度而呈现出如下特征: 3 1 1 谋取方式的时代差异 科技工作者生存需要的时代差异主要是因社会对科技的认知程度而产生的。按照社 会对科技的认知程度,科技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小科学”和“大科学”两个不同时代。 “小科学 时代是指1 6 世纪到1 8 世纪的科技,这一时期人们认为科学只是一种有闲阶 级的业余爱好,人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一种好奇心和兴趣。因此这一 时期科学家的物质生活谋求手段主要依靠前人财产的继承、政府或教会的支持以及贵族 的帮扶来予以实现。但伴随着人们对科技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科技逐步从“小科学 迈向了“大科学 ,这一时期的科技不再是什么业余爱好, 而是重要的生产力。科技工作者也成为了这一“生产力”的天然缔造者和拥有者,成为 了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核心生产要素,科技自身也成为了一种职业。这一切都象征着“科 学家有独立生活资产或者可以依靠副业为生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他们的研究工作已不再 是供一位英国绅士消遣的适当工作了腹;圆他们开始以“知识型员工 的身份投入 到了社会化大生产中,依靠依附于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而供职于政府、企业以 及其他组织,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来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 管仲管子 m 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 2 6 8 0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m 陈体芳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 1 5 8 第三章科技工作者需要分析 3 1 2 满足度的群体性差异 科技工作者在“大科学”时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雇于政府、企业 或其他组织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他们都属于生产要素之一 劳动力,因此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报酬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伴随着科技在生产中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科技工作者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也逐步高出了其他群体。根据我们 对中国6 家大型高科技企业作过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技术研发部门员工对物质的诉 求远远高出了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及其他非技术部门,其中研发部有9 7 员工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8 0 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收入与自己所作贡献不对称、6 0 员工 将导致自己跳槽的原因归于收入。对于在调查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归 于两大原因:1 科技工作者的培养投入远远高出其他群体。科技工作者二般都必须接 受高等教育,从时下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从事科技工作者至少应该具有硕士学位, 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工作者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这部分成本在当代主 要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在承担这一部分投入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牺牲了太多物质生活, 有的甚至透支了未来的物质生活。2 市场规律促生了科技工作者对物质的需要。市场 规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遵循供求定律,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自然要 上升。科技工作者作为一种资源,伴随着社会对科技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出了“供小 于求 的现象,因此科技工作者的身价以及科技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预期也就不断攀升。 3 2 科技工作者对安全的需要 安全是个体对自身的现状和未来不受到侵害的一种信心,是个体出于对自身生命、 事业、财产不受到威胁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所追求的 基本层次需要,也是根本层面上的需要。但不同群体的安全需要又因其自身的特征而 呈现出差异。 3 2 1 影晌安全需要的广泛因素 “科学和社会的关系是完全彼此交互的尽管科学本身的初次滋长是经过经济 和政治因素的结果,但科学一旦被树立为巩固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一种手段,科学的进步 就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因素。任何国家和阶级不利用或不能利用科学,并充分发 展科学,就注定要在今天的世界上衰落并灭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正在不断增强地影 响到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全部型式 。贝尔纳对科学系统的、精辟的分析使我们明白 科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的。而且伴随着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不断 增大,与科学相关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一趋势必然会导致影响科技工作者活的因素更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m 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1 :6 8 5 6 8 6 9 科研激励的需要维度研究 加复杂化、多样化6 安全需要作为科技工作者最根本层面的需要,影响它的因素也会因 与科学相关因素的增加而增加。科技史也记载了大批科学家受外界因素而影响自身安全 需要的悲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苏斯因提出“无理数 的概念而被该学派抛进大海 的事实则说明了科学家安全需要与信仰的关系;布鲁诺因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而殉难于罗马鲜花广场的事实证明了宗教之与科学家安全需要的关系;拉瓦锡被革命者 砍去“法国再过一百年也长不出的头颅的悲剧告诉了我们科学家安全需要与政治之 间的关系。 3 2 2 满足安全需要的交易成本 在看到科学家安全需要所涉及因素广泛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伴随着科学影响 力的不断扩大,各个国家、政府、政党以及其他组织都在积极吸引科技工作者。这不仅 意味着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在不断增加,更意味着科技工作者追求安全需要的“交易成本 也在不断下降。“交易成本这一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科斯( r c o a s e ) 提出, 科斯认为 i f 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 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圆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 驹其他方面的成本。将“交易成本 用于科学家追求安全需要是指科学家在追求安全需 要过程中付出的成本。科学家在“大科学 时代无疑是稀缺的人力资源,因此各个国家、 政府及组织都在谋求这一稀缺资源,也就是说科学家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科学家的最 基本的安全诉求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轻易得到满足,而且科学家在追求安全需要过程中付 出的成本远远低于普通群体。这一点在二战期间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战时期,以希特 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并荒谬地把科学按人种划分为雅利 安人的科学与非雅利安人的科学( 包括犹太人的科学)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犹太人纷纷 求助西方盟国,但均遭到了英美等国的拒绝。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虽然拒绝了普 通犹太人的求救,但对于科学家却“另眼相待 。美国不仅派出了一支被称为“阿尔索 斯”的间谍队深入德国境内抢夺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还组建了一支包括一个伞兵师、 一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师的作战部队,其任务就是要掩护间谍队,确保所有的科学家和 工程师能够安全抵达美国。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社会各界纷纷发表宣言,谴责纳粹德国 的种族理论和压制科学的行为,他们甚至将纳粹德国压制科学的行为视为对民主的挑 衅。他们坚定地宣告:“任何对一个思想领域自由的攻击,即使是对像理论物理学这样 的非政治领域,也是对民主自身的攻击 。这一举动为德国犹太科学家指明了获取安全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2 7 1 0r c o a s e ,t h en a t u r eo ft h ef i r m j e c o n o m i s t ,1 9 3 7 :载于 h t t p :j j r e n s d u t e d u c n a r t i c l e p h p ? i t e m i d = 1 3 5 2 1 0 第三章科技工作者需要分析 需要的捷径,一时间大批科技人才纷纷流向美国。根据巴伯的估计,在二战爆发前的5 年间,约有1 8 8 0 位一流的科学家从德国和奥地利的大学流亡。这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 爱因斯坦( a l b e r t e s n s t e i n ) 、丝迈特纳( m e i t n e r 1 s s e ) 、卡f - ( t h e o d o r ey o nk a r m a n ) 、迈耶 尔( g p p e r t m a y e r m a r i a ) 、弗兰克( f r a n e kj a m e s ) 、希拉德( s z i z a r d ) 、数学家埃米( e m m y n o e t h e r ) 等科学家。美国对科学家和普通人在生命、财产等受到极大威胁时所采取的截 然不同的态度,就足以证明科技工作者追求安全需要的交易成本远远低于其他群体。 3 2 3 影响安全需要的“隐形杀手 一一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劳动中由于职业环境以及工作特征而引发的病症。人 类早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老普林尼,他记述了奴工用猪膀胱预防熔 矿烟气的办法。继此之后,职业病的研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受到重视,瑞士医 生帕拉切尔苏斯提出铸造及熔炼中的劳动卫生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