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外篇》的“治道”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外篇》的“治道”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外篇》的“治道”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外篇》的“治道”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外篇》的“治道”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h e o r yo fg o v e r n a n c ei n z h u a n g z iw a i p i a n ,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l iw e n ju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h o uh a i c h u n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c h i n a 舢88 肼47舢3 洲7川川i1舢y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危i 崩 日期:2 0 1 0 年4 月2 0 日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 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 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务 吩u 鸟惫 日期:如口彳r 一 日强:坳f o 弓垧p p 摘要 所谓“治道”,简而言之,就是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理论。在我国古代, “治道 特指孔子之道。纵览历史,但凡缔造治世局面的君王,大都因为遵循孔子之道。 到了汉代,儒家学说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绵 延不绝,影响之深远,其它学说难以望其项背。道家“治道”虽然没有像孔子的治国之 道那般光芒四射,但也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老庄道家的政治理论中,“无为 被看作是“治道”的最高境界。庄子在阐述其 “治道 思想时,以崇尚自然为根本前提,提出“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的政治主张。在庄子看来,“绝圣弃智 是作为统治者所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而理想 的世界,则是“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至德之世。历经千年,道家的“无为思 想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和政治智慧,在当代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至于统治者如 何保持自然常性,如何识人和用人,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闪烁于其中的智 慧之光。 本文拟对庄子外篇的“治道”进行阐释和研究,探讨道家的“无为”思想在 古代政治领域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庄子外篇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内容,来探讨道家治道所折射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关键词:庄子;治道;自然;“无为 a b s t r a c t g o v e r n a n c e ,i ns h o r t , ,i sa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yo fh o wr u l e r st og o v e r nt h ec o u n t r i e s 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w o r d g o v e r n a n c e p a r t i c u l a r l yr e f e r s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w a y k i n g si nt h e h i s t o r yw h om a i n t a i nt h ep e a c e f u la n dp r o s p e r o u ss i t u a t i o na r et h o s ew h of o l l o w i n gt h ew a y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h i c hh a sn o to f f i c i a l l yb e c o m et h eo r t h o d o xt h o u g h to ff e u d a ls o c i e t yi n c h i n au n t i lh a r t d y n a s t y a n d o v e rt h e l o n gh i s t o r yo ft h en e x t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u n m a t c h e dw i t hi t se n d l e s s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l i c a t i o n s g o v e r n a n c e o f t a o i s m ,t h o u g hn o ts og l a m o r o u sa st h es t a t e c r a f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so n eo ft h em o s t w o n d e r f u la n dm a g n i f i c e n t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u w e i 9 ( r e f r a i n i n gf r o mv i o l a t i n ga c t i v i t yt on a t u r e ) 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h i g h e s ts t a t e o f g o v e r n a n c e i nt h et a o i s t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y z h u a n g z i ,i nh i ss t a t e m e n ta b o u t g o v e r n a n c e , a d v o c a t e s “o n eh a db e t t e ra d o p t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p o l i c yo f “w u w e i i fh ei s o b l i g e dt ob e m o n a r c h ”b a s e do nr e s p e c t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n a t u r a lw a y s f o rz h u a n g z i :,o n es h o u l d a b a n d o nt h ec o n c e p to fa u t h o r i t ya n ds e et h ew o r l do b j e c t i v e l yi n s t e a do fb e l i e v i n gb l i n d l y a n y b o d y sv i e w p o i n t t h i si sa l s ot h es p i r i t u a lr e a l mw h i c hr u l e r sm u s ta c h i e v e , a n dt h e s o _ , c a l l e di d e a lw o r l di sa c t u a l l yt h ev i r t u eo f “l i v i n gi nh a r m o n yw i t he v e r y t h i n g t h o u s a n d s o fy e a r sl a t e r ,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n dp o l i t i c a lw i s d o mc o n t a i n e di n w u w e f 。t h o u g h t ss t i l l e x e r ts i g n i f i c a n t i m p a c t o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 s u c h t h o u g h t sa sk e e p i n gan a t u r a l n o r m a l i t y ,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a n de m p l o y i n gp e o p l e ,a n db a l a n c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i n d i v i d u a l sa n ds o c i e t ye s p e c i a l l yc o n t a i ni n f i n i t et a o i s tw i s d o m t h et h e s i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n de x p l a i n s g o v e r n a n c e i n “z h u a n g z iw a i p i a n ”,e x p l o r e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ft h e “w u w e i ”t h o u g h t si nt h ef i e l do fa n c i e n tp o l i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g o v e r n a n c e o ft h et a o i s t “w u w e i :”t h o u g h t s ,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r e f l e c t e db yt a o i s tg o v e r n a n c e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 a t t i t u d e so fn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m a n a g e r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c i e n t i f i c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p o l i t i c s ,p o l i t i c a lg o v e r n a n c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k e y sw o r d s :z h u a n g z i ;g o v e r n a n c e ;n a t u r e ;“w u w e i ” l i 目录 引言1 ( 一) 选题的提出1 ( 二) 研究的意义1 ( 三) 文献研究综述2 1 、道家“治道”的研究2 2 、对庄子“治道”研究的新视角3 ( 四) 研究方法5 ( 五) 研究内容5 ( 六) 创新及不足之处5 一、“治道 之理解7 ( 一) “政道 与“治道”7 ( 二) 儒、道、法的“治道 9 囊 1 、儒家之德化“治道 9 2 、道家之道化“治道 9 3 、法家之物化“治道1 0 ( 三) “治道”之我见1 1 二、庄子外篇“治道”的主要内容1 3 二 ( 一) 理想“治道 之基础万物合于自然之道1 3 1 、作为人之常性之“自然 1 3 2 、作为天地五常之“自然 1 4 3 、在“自然 的王国里求“同”存“异 1 5 ( 二) 理想“治道 之实施“无为 而治1 6 1 、崇尚“无为”,批判“仁义”1 6 2 、“无为 的管理智慧1 8 3 、“无为”的政治智慧2 1 ( 三) 理想之治者“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 2 2 1 、善于保持自然常性2 2 2 、善于识人和用人2 3 i i i 3 、善于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 5 ( 四) 理想之世界“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2 6 三、“无为 治道的局限性与道治文化的现代性2 8 ( 一) “无为 治道的实践及其优缺点2 8 ( 二) 道治文化的现代性3 0 四、论“治道 的现实意义3 5 ( 一) 无为政治与科技:去除“机心 的科学技术观3 5 ( 二) 无为政治与环保:“无以人灭天 的环境保护观3 6 ( 三) “无为 而治对创建有限政府的启示3 8 ( 四) “无为”而治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3 9 结语4 2 参考文献4 3 致谢4 6 i v 引言 ( 一) 选题的提出 引言 关于“治道”,牟宗三先生在其著作政道与治道中谈到:“治道,就字面讲,就 是治理天下之道,或处理人间共同事物之道,其本质就是自上而下的。 谈及我国 古代的治道,大多特指儒家的“礼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除了影响最为 广泛的儒家学说之外,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学说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道家“治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治道”理论可以 说是整个道家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源,是道家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从 传统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对道家的政治思想研究明显有所欠缺。 不可否认,传统政治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道家的政治思想给人的 印象往往是“小国寡民”等“倒退”的历史观和“消极”的治世方式,而蕴藏在道家政 治文化背后的自然主义信仰、对自由的追求等政治伦理的深刻内涵,则被忽略甚至歪曲。 就目前道家政治思想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老子和黄老学派政治思想 资源的探究上,对于庄子政治思想的系统论述和深入研究的著述很少。对庄子思想体系 的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界对庄子“治道 理论的研究大都从属于庄子思 想体系的阐述,而缺乏专门性的研究著作,而且对庄子内篇的研究也多于外、杂 篇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探讨庄子外篇的“治道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本文试图对庄子外篇的“治道 理论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粗浅的探讨。 ( 二) 研究的意义 道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派别之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穿越千年,至 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治道 之所以值得更多地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研究多于道家的 政治思想研究,儒家的“礼治 和法家的“法治”,一直被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两条 主要线索被反复研究、讨论,而道家的政治思想则往往被简单地称为“小国寡民”,被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3 页。 湖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判定为消极的倒退而弃置不顾。事实上,道家“治道”理论中所蕴涵的异质性和独特性 恰恰是有待开发的思想宝藏。其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儒、法、道等各家的文化与思想已经共同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 存的文化根基。道家讲求无为白化、崇尚自然和谐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 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对道家政治文化的研究。道家的“无为 潜藏着“民主 的意识,而其崇尚“自然”的理念则对现代的科学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都 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 三) 文献研究综述 1 、道家“治道”的研究 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哲学界,对庄子的研究从来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时 至今日,很多学者的研究热情依然高涨。在探讨庄子外篇的“治道”之前,先来 关注一下目前学术界对道家“治道 的研究情况。 道治与自由对“道治 的研究 对庄子一书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如火如荼。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新的视角 在研究中不断被发现,被采用。商原李刚先生在其著作道治与自由一书中就采用了 全新的视角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道家。我们知道,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自 然 、“无为”,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可以说是这一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道家道教政治伦理阐微 在此书中,作者吕锡琛先生集中探讨了“道德力”对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作为“文化力”的核心,“道德力”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而产生,进而作用于社会。 在对道家道教政治伦理与中国政治的互动关系的考察过程中,作者将思维焦点集中于探 讨“道德力”对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正是此书的道家治道问题在学术研究上 的创新。 黄老治道及其实践 作为黄老道家的代表作,黄老帛书的思想主旨就是“治道 。学界普遍认为,帛 书在道论上坚持了老子的思想,“道 作为帛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对其为治之 思起着导范和规式的作用。而本书作者张增田先生则认为,“道”只是帛书治道的一重 理据,其治道理论同时又是依据“天道 建构而成的。这样,帛书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治 2 引言 道理据。这一观点是此书的研究灵魂之所在,全书对黄老“治道”的研究,皆以此为主 导。 试论“治道 与中国管理哲学 本文作者程宇宏先生针对牟宗三先生所提出的“政道 与“治道 说,考察了中国 传统思想史中“治道 的概念和内涵,阐释了中国古代学者由对“治道 的探讨而形成 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并认为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传统 治道思想,也是可能的。 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置于西方现代管理学的视野下进行重新认识和阐释,是一种尝 试,更是一种创新。正是这种勇于探索新领域的研究精神,才使得传统哲学的研究在新 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2 、对庄子“治道刀研究的新视角 庄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是上世纪7 0 年代末以来庄子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庄 子研究的老问题在新时期的重新诠释。建国以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由于政治的干扰,对于庄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始终态度一 致,认为庄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这一时期的庄子研究,主要强调的是庄子社会 政治思想的落后反动性质,凸显其消极的一面。新时期以来,本着学术研究的立场,一 些学者开始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对庄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解与阐释。 对庄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再探讨 钱安琪先生在试论庄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文中,总体反驳了过去十分流行的把 庄子思想视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观点,对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再探讨。作者 认为:“庄子是生当乱世、处境穷困的知识分子。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追逐权利,不阿世媚俗,耿介正直,超然独处,表现出旧时代知识分子高尚节操。他 不受传统的束缚,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他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独特的创造思维和想象 力,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敢于大胆探索,对当时沉浊的现实,敢于无情揭露;他不满当 时的社会,却又能够提出治理这个社会的理想主张,表现现出勇敢的开拓精神和批判精 神。这些不可能是没落的悲观绝望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特征。” 庄子社会思想中的社会批判与理想社会 崔大华先生在其著作庄学研究一书的第五章专门论述了庄子的社会思想。他认 。钱安琪:试论庄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4 期,第7 页。 3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为,庄子的社会思想主要表现为社会批判和理想社会这两个方面。在“庄子的社会批判 这一节中,作者指出,作为思想家的庄子,他更加深入地思索着造成人们社会生活不幸 的原因,并且从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理论立场上判定,与无阶级的、自然的、原始社会 相比,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堕落中的社会。庄子的这一社会批判思想或理论立场,可以 分解为“无君论”、“无为论”和“返朴论”。 庄子在自然主义立场上,用“无为”的理论观点观察并抨击了战国时代阶级社会的 主要方面,最后,庄子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朴论来作为这种社会批判 的结束。作者认为,庄子返归自然的主张,主要是通过其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中 表述出来的。他的“返朴论”,主张的是抛弃人类已经取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明成 就,自觉地返回可以免除被文明所困扰的那种原始的、朴素的自然状态。 崔大华先生对庄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阐释,既切中肯綮,又跳出了之前庄学研究的藩 篱,可以说是新时期在庄子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的一大力作。 庄子权谋与无为并重的政治观 张松辉先生在评庄子的无为与权谋并重的政治观一文中,从庄子权谋与无为并 重的矛盾出发,揭示出庄子及其社会政治思想的另一面。在文中,作者认为这种无为与 权谋并重的政治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向往混沌社会,反对社会现实,希望 当一名治国大医,彻底改变现状,这是最鲜明的政治态度。 圆其二,“庄子积极入世的 政治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理想上,更体现在他的具体政治措施上。” 由无为与权谋并重的政治矛盾观出发,作者对庄子本人做出了一番评价。最后,作 者得出结论:“与其说庄子是一位隐士,倒不如说他是以为热心但未得志的政治家,至 少是一位政治理论家。 这篇论文旨在通过分析道与技的两个不同层面的特征,力图凸显二者的矛盾之所 在。对庄子政治思想研究另辟如此蹊径,正是此文的新颖之处。 庄子自然主义的政治哲学 宋惠昌在论 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一文中指出,庄子一书对政治问题 是持一种自然的、自由的、浪漫的态度,从本质上来说,它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哲学是一 种自然主义的政治哲学。 4 页 页 4 4 第 第 期 期 第 第 年 年 9 9 修 侈 究 究 研 研 子 子 羽 孑 观 观 治 治 政 政 的 的 重 重 并 并 谋 谋 权 权 巧 巧 为 为 无 无 的 的 。子 子絮舭子辉。辉庄松上松0张同张 。圆 国 引言 自然无为的政治思维方式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庄子中很一个重要的政治哲 学思想“无治主义”。最后,作者就庄子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个观 点自由主义的政治境界。作者认为,庄子所宣扬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本质主 要有两层含义,“自然 和“自由 。说具体一点,它主张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政治思维 方式,完全个性化的治国之道,以及高度自由的政治境界。 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使得庄子书中所包含的独特内涵被不断地挖掘、提炼, 那些热爱自然、维护个性的思想,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 四)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体现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 相统一的特点,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 基础上,对庄子外篇“治道 理论的逻辑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力求用简要 的笔触勾勒出庄子外篇“治道”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对其内容作了较深入的 阐发,指出其富有创见性的地方。 ( 五)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治道”之理解;二、庄子外篇“治 道”的主要内容;三、“无为 治道的局限性与道治文化的现代性;四、论“治道 的 现实意义。 ( 六) 创新及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在于:本文在对庄子外篇“治道 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注 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重庄子外篇“治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庄子外篇 “治道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理论准备。因此在阐述时,并没 有囿于庄子“治道”理论的本身,而是通过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关系以及时代联系来建立 庄子“治道”理论的研究体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具体分析,力图准确探究和还原庄子 的“治道 理论。 2 、确立庄子外篇“治道 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庄子在中国 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其“治道 理论的地位却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视。通过庄子外篇“治道 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庄子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 识,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庄子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庄子外篇“治道 理论的还原和文本选择尚缺乏足 够的准确性,对其评介和现代价值的发掘和比较研究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和 说服力。 6 一、“治道”之理解 一、“治道之理解 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治哲 学。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中国社会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而哲学无论怎样都 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由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政治,所以中国哲学可以理解为对政治 的一种反思;其次,政治在中国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哲学也要受政治的支配,哲学必须从 根本上服从于某种政治目的,并且为其服务。两种原因的结合,使得中国哲学成为一种 政治哲学。 谈及政治哲学,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政治理论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有学者把 政治理论分为“政道”和“治道”两个方面,“政道”指的是关于政权问题的理论,“治 道”指的是关于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的理论,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形态。 ( 一) “政道 与“治道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以“政权 与 “治权 的二分法解析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提出了“政道 与“治道”之说,在学界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道与治道一书中,牟先生指出,政道是相应政权而言的, 简而言之,政道就是关于政权的道理。不同的政治形态,对应不同的政道。治道是相应 治权而言的,就字面讲,就是治理天下之道,或处理人间共同事务之道。政道与治道是 离是合,决定了治道是否客观、合法。 人类自有史以来,经历了封建贵族政治、君主专制政治、立宪的民主政治等几种政 治形态,每一种形态都各有其政道。封建贵族政治与君主专制政治的政道有相似之处, 即政权皆由帝王来掌握。一个人想要获得政权时,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正义 与理想,同时还得有使其正义与理想广被于天下的武力,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帝王之梦。 获得政权之后,无论愿意与否,帝王总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王位或帝位的延续。 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帝位的延续主要通过世袭,而改朝换代则主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 完成。汉代以前,多为世袭。采取革命的方式来变更政权、取得政权,始于“马上得天 下”的汉高祖刘邦。由世袭而革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象征着封建贵族政治 的正式结束,君主专制政治的正式开始。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政权,“德”与“力”都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此,牟先生分析如下: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论是封建贵族政治还是君主专制政治,其政权的获取总是寄托于个人或氏族部落 的“德”与“力 上。最终称帝为王的那个人,几乎都拥有足以服众之德,足以驭众之 力,在现实中无人与之抗衡。这样的人,自认为自己的力量无限,命与天接,为了统治 的需要,往往宣称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命于天,而天命是不可违背的。以这种方式获取政 权的统治者,必须保证其“德与“力 时时不衰,否则就会给革命者以可趁之机,丧 失统治地位。 显而易见,这种只可寄托在具体的个人或氏族部落上的政权有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 局限性,即在这种政治形态下不可能有客观合法之轨道来产生作为统治者的帝王。牟先 生此处的“客观合法之轨道 ,应当是指后来的立宪民主政治形态下所产生统治者的方 式,即经由政法机关依法选举产生,而绝非由某一人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由此,牟先生 谈到政权与治权的关系,“如其有客观合法之轨道以产生作为元首之帝王,则政权即与 具体之个人或氏族部落分开,而在具体之个人或氏族部落以外必别有其所在,而作为元 首之帝王之出现亦不必靠着打矣;而天命、革命、受命等观念,亦废弃矣。且有一重要 之含义,即此时作为元首之帝王只有治权,而并无政权,政权与治权离矣。政权与治权 离,则相应政权有政道,相应治权有治道,而治道为客观化之治道。若政权与治权合, 政权之取得唯是靠着打,唯寄托在具体之个人或氏族部落上,则相应政权无政道,相应 治权有治道,而治道不能客观化。 由此看来,如果有合法的渠道来产生帝王或元首, 则政权必然要与个人或氏族部落分开。如此,便是民主社会的政权。这种元首的出现, 不必通过革命或战争,也无须裹上“君权神授 的华丽外衣。最关键的一点,由此途径 产生的元首只有治权,而没有政权。牟先生认为,政权与治权相分离,行使或握有治权 的政府首长必经由政权机关依法选举,当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牟先生关于“政道”与“治道 的关系:“政道 是维持 政权与产生治权的宪法轨道,而“治道 则是一种在民族集团所共有的政权下处理共同 事务的“运用之道。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牟先生认为,“有政道之治道,是治道之客 观形态,无政道之治道,是治道之主观形态,即圣君贤相之形态。中国以前无政道,而 于治道则言之甚透,且亦正因无政道,而其治道为圣君贤相之形态,故于治道已透至最 高之境界,在自觉讲习中己达至无以复加之极端微妙境界:此是顺治道之主观形态而同 质地已发展至其极者。圆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4 页。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2 页。 8 一、“治道”之理解 牟宗三先生采用“政权”与“治权 二分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并且 指出传统思想中存在着某些不利于民主政治产生的理论缺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尽 管这一理论是否完善,还有可商榷之处,但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探讨方向和研究 视角。 ( 二) 儒、道、法的“治道 在论中国的治道一章中,牟先生着重讨论了中国以往的“治道”:儒家的德化 “治道”,道家的道化“治道 以及法家的物化“治道”。 1 、儒家之德化“治道” 儒家的德化“治道 ,重点在一个“德 字。牟先生认为,儒家的“德是以亲亲、 尊尊、伦常、性情、道德的心性( 仁义礼智) 来规定的,它既不是道家的“德,也不 同于西方所讲的抽象的义务。德化是性情人格的完成,其根本目的是要唤醒个体避恶向 一 善的德性之心,延及德治,则最终要归于每一个人自身人格的站立及完成。秦汉统一后, 君主专制的政治形态成立,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形态下,政权与治权无法分离,皇帝在 权与位上成为一个超越无限体。“儒家讲德化的治道,使皇帝由德性的觉醒而完成其为 纯德无限之人格以法天,正是要拆散他现实上权位之无限之抓紧把持与胶固,而使之让 开一步。 让开一步的结果,就是使“物各付物,名正性命 ,这样一来,通过打天 螽 下而取得政权的帝王,因为集政权与治权于一身,导致相应政权无政道,治权无法实现 客观化,但因为其德性的觉醒,治权的客观化得以实现。此处的客观化只是道德形态的 客观化,而非法律形态的客观化。 天地之德在儒家看来,无限而绝对。德化的“治道 最终走向法天,它只能是一种 超政治的、神化的“治道 。 2 、道家之道化“治道” 谈及道家的“道”,牟先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外在的形式。道家把 仁义礼智看成是束缚人性的桎梏,认为这些外在的东西会导致人无法自适其性,是人的 大痛苦。为了获得人生的幸福,人必须从这些外在形式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人为的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8 页。 o 同上。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待。道家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决定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态度,他们认为等差之礼只是人为 的虚妄分别,有分别即有对待,有对待就无法超然自足。因此,获得人生幸福的另外一 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冲破这些人为的对待,息事宁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自适其性的 “性”不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之“德性之性”,而是“自然之性 ,是一种无自觉或超 自觉的混沌。道家所提倡的这种自然主义反对人能,反对有为,最终归于“无为”。道 家的“无为”可以理解为绝圣弃智,休养生息,“一任生息所可能有之自然限度之自适 白化”。 牟先生认为,道家对“道”的如此理解如果用于治道,有其一定的作用。庄子所说 的“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其根本意义就是道家“治道”的极致让物物各适其 性,各化其化,各然其然,各可其可,一体平铺,归于现成。这种重在个体的思想同儒 家一样,它可以让统治者忘掉权位的无限,“进而成为道化人格的圆满自足之绝对与无 限。 这与儒家用“德性的觉醒 来将帝王推向“无限”,从而达到“让开一步”的目 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人格的“绝对与无限 使得道家的道化“治道”同儒家的德化 “治道 一样,最终只能走入神化的境界。 3 、法家之物化“治道”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政治转变期,最主要的变更就是贵族的没落和井田制的瓦解。这 一变更直接导致政治格局走向客观化,“法”由此应运而生,成为政治运用客观性最突 出的表现。“法 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针对的是公共全体,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施的时候,法所依靠的是信赏必罚。不同于儒家和道家的超政治境界,法家一般能 够注重社会现实,具有客观的理智,因而可以“为政以法 。由于政治的本质就是客 观性、依法而行的东西,所以“为政以法”的“治道直接符合政治的意义,它表现的 是客观精神,这一点不同于儒道的天地精神,已然达到了政治意义的境界,而非超政治 的境界。 牟先生认为,法家在“治道 上成为“物化的治道 ,始于前期法家向后期法家的 转化。转化的结果就是,往日所认为的德、贤、性善、民智等人间的光明在君术的笼罩 下变得昏暗,所有的一切都随之物化。人民成为“物民”,犹如复杂的机械上一颗毫不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9 页。 o 庄子齐物论。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3 0 页。 国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3 5 页。 1 0 一、“治道”之理解 起眼的螺丝钉。所以牟先生说,“韩非之教是极端愚民、独裁、专制之教。 在他看来, 法家发展成物化的“治道”是一大不幸。因为它单从“治道方面用心,而不知从“政 道 方面用心。相应政权无政道,同样不能维持。 综上所述,牟先生认为“治道 有主观化与客观化两种,当政权与治权相分离时, 治道为客观化之治道;当政权与治权相合时,治道为主观化之治道。主观化之治道体现 的是君主个人的意愿,是为个人或部落服务的;而客观化之治道则不然,它更加接近现 代的、民主的统治方式。 ( 三) “治道之我见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治道”其实就是关于统治者如何治理国 家的一种政治理论。“治道”一词,首见于墨子兼爱中,原文如下: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 这里提到的“治道 即治理天下之道,其意与后世使用者相仿。 不同的政治家对“治道”有不同的理解,理解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他们采取不同的措 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不过,无论从哪一角度出发,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统治的 长治久安。“治道 之目的只有一个,所不同的仅仅是统治者在各自的为政之道上或孤 独或喧嚣地一步步向目标接近着,靠拢着。 二 从儒家的德化“治道”到道家的道化“治道”,再到法家的物化“治道 ,一直到我 们现在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何种“治道,都是统治者或国家领导人维护 统治、贯彻其治国方针的最真实体现。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庄子外篇的“治道”理 论,就整本庄子而言,作为古代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所蕴含的“治道 理 论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比如对人之本性的呵护、对“机巧”的批判以及万物平等的思想, 即使在2 1 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崇尚天地自 然的治国之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观竟然存在 着某些暗合之处,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欣喜和安慰。欣喜的是,在那样一个远古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如此开阔的意识;安慰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意识犹如无法 割断的血脉一样代代传承。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追求和谐的民族,一个热爱 自然的民族,虽然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刷,依然没有改变对和谐、对自然的执着与偏爱。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3 7 页。 1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今,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在党的十六大中被列为国策,而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 已经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通览庄子,有很多地方都涉及到崇尚自然的治国之道。在天道篇中,有这 样一段对话: 昔者舜问于尧日:“天王之用心何如? ” 尧日:“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日:“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尧日:“然则何如? ” 舜日:“天德而土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亦” 尧日:“胶胶扰扰乎!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 天地 而已矣。 从舜和尧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黄帝尧舜都十分欣赏天地之大。他们认为,古来治理 天下的,不必要再做什么,只要顺着天地法则就行了。崇尚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以及 由此而引发的对“无为 的追求,成为庄子一书中最为闪亮的政治理论。 以下部分,主要论述庄子外篇中所蕴含的“治道”思想。现存的庄子, 只有晋人郭象所注的3 3 篇本一种。在唐代以前,一般都认为庄周即为庄子一书的 作者。从唐代开始,一些人开始怀疑某些篇章并非庄周本人所作,比如盗跖、说剑。 到了宋代,更多的文章被怀疑非庄子所作。这些受到怀疑的篇章主要集中在外、杂篇, 于是渐渐形成这样一种看法:今本庄子内篇为庄周所撰,而外、杂篇则由庄子的弟 子及其后学所作。但是,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在学术界仍然是仁者见 仁,歧见纷呈。 崔大华先生认为,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著述汇集,对庄子各篇章,可以从 内容是源或流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他认为,庄子内篇所反映的思想,特别是人生 哲学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是庄学之源。而外、杂篇中超 出内篇核心思想之外的思想观念,是庄子后学在他家思想影响下变异了、发展了庄子思 想,是庄学之流。这种分析很合理、也很有说服力。在下文论述庄子外篇的“治 道 思想时,为了行文需要,拟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统一表述为庄子的思想,而不再 加以具体的区分。 1 2 二、庄子外篇“治道”的主要内容 二、庄子外篇“治道 的主要内容 “治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特有的范畴,形成于秦汉时期,后被历代思想家、政治 家所广泛使用。“治 指的是国家治理得当、政治清明有序的状态,与“乱”相对。“道 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方法、技艺、规律、事理、学说、道德等多重含 义。把“治”和“道 结合起来,首见于墨子兼爱中。前文有所解释,此处不复 赘述。 庄子认为,万物自有其本性,合乎其本性的治国方式才是最为优良的“治之道 。 他心目中真正理想的治国之道,是无治于天下,无治于人民,放任人民自然朴真之性, 使人民按照天道自然自足的原则和状态生存发展。但是就庄子所处的时代而言,完全放 弃社会治理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提出“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的理想统治模式。在庄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使百姓可以各安其性命之情,而不 是使他们适应于某个外在的规矩或者想法。简而言之,理想的“治道 就是要顺应自然, “无为 而治。 、 ( 一) 理想“治道”之基础万物合于自然之道 “自然”在庄子哲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虽然在文本中直接出现的次数 很少,但在很多章节中,都蕴含着遵循“自然的治道思想。在庄子哲学中,“自然”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其二是指天地自然之道。庄子认为,“自 然”是至善、至美的,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和谐共处。违背了自然 之道,于普通民众,则丧失本性;于君王天子,则丧失天下。 1 、作为人之常性之“自然 庄子是一个极具浪漫气质的哲学家,他的一生始终都在追求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 生活。对人之常性的维护与坚持,在庄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骈拇有云: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岐;长者不为有余,短者 不为不足 “那些合于事物本然实况的,不违失性命的真情。所以结合的并不是骈联,分枝的并不 是有余,长的并不是多余,短的并不是不足。圆 庄子认为,与其他所有人为的修饰相比,只有自然的本初状态才是最令人留恋的。 o 庄子在宥。 o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上册) ,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第2 7 8 页。 1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分还是合,是长还是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