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中文摘要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洛阳白马寺享有“祖庭十古”之称,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首座官方寺院,经 历千年沧桑之后,寺院屋顶上留下了历代的雕饰艺术作品,包括正吻、脊刹、脊花、 垂兽、仙人走兽、瓦当、滴水等等。这些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汇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的建筑艺术精华,又在浓郁的汉传佛教文化熏陶下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集中国大 屋顶雕饰艺术与佛教文化于一身,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就从白马寺既是古建筑又 具有佛教文化这一特点出发,以查找文献、实践调研、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进 行论述,探寻白马寺院在汉传佛教影响下屋顶雕饰艺术的特殊个性,揭示它的佛教文 化内涵以及与其他类型屋顶建筑雕饰的异同点,进一步突出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的个 性特征。 关键字:洛阳白马寺汉传佛教屋顶雕饰艺术特点 作者:赵一丽 指导教师:徐百佳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o o f c a r v i n ga n dd e c o r a t i n gf e a t u r e so f t h ew h i t eh o r s et e m p l ei nl u o y a n g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w h i t eh o r s et e m p l ei nl u o y a n ge n j o y s ”t h et e n a n t i q u i t i e si nt h ea n c e s t o r 。s c o u r t ,”i t ss a i d ”t h ef i r s to f f i c i a lt e m p l e ”a f t e rt h ei n d i a nb u d d h i s mc a m et oc h i n a e x p e r i e n c e dv i c i s s i t u d e so fh i s t o r y , t h et e m p l eh a sl e f tl o t so fr o o fa n c i e n tc a r v i n ga n d d e c o r a t i n gw o r k so fa n ,i n c l u d em a i nk i s s ,s p i n e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 p i n gs p e n d i n g ,h a n d i n g d o w nt h eb e a s t ,f a i r ya n i m a l ,e a v e st i l e ,d r o l e ta n ds oo n t h e i rc o l o r f u l ,i nat h i c ko ft h e h a nc u l t u r e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b u d d h i s ma l s oh a sa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ea r t i c l ei s f r o mt h ew h i t eh o r s et e m p l e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b u ta l s o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b u d d h i s t c u l t u r e ,t of m d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p r a c t i c er e s e a r c h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s y n t h e s i s , 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d i s c u s s e d ,a n de x p l o r i n gt h ew h i t eh o r s e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i nt h er o o f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a r to fc a r v i n ga n dd e c o r a t i n g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 i tr e v e a l s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a sw e l la sw i t ho t h e rt y p e so fc a r v i n ga n dd e c o r a t i n gr o o fi n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t of u r t h e rh i g h l i g h t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w h i t eh o r s e t e m p l e k e y w o r d s :t h ew h i t eh o r s et e m p l e h a nb u d d h i s m r o o fc a r v i n ga n d d e c o r a t i n g a r tf e a t u r e s i i w r i t t e n b yz h a o y i l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x u b a i j i a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盘二醯 e t 期:丝! 墨。圣:垒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p 研究生签名:势二殓e t 期: 铷龇纽 知曙多、af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引言 引言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宗教信仰和弘 传的需要,宗教建筑随之而生,宗教建筑融宗教理念与民族文化于一体,集技术、艺 术创作之大成,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形成于汉朝。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 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儒家礼治和宗教文化开始融入建筑文 化。古代帝王利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借助迅速发展起来的建筑技术,在大兴土木修 建宫室和住宅的同时,极力崇奉佛教文化、不断推动佛教建筑活动。从中国第一座佛 教寺院白马寺产生时起,包括佛寺、佛塔、经幢和石窟寺在内的佛教建筑就成为中国 古代建筑的主要内容之一,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和推崇。佛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始终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佛教建筑在等级上虽然比不上宫殿建筑,但是在建筑规 模和建筑艺术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数量、规模和材料可与宫殿建筑媲美,而且 综合了多种造型艺术手段,比宫殿建筑具有更加广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珍贵的 审美价值。中国佛教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着它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中崇高的 地位。 国内关于古建筑屋顶建筑雕饰研究的书籍不少,如汤德良前辈撰写的屋名顶 实,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大屋顶建筑中屋顶的构成形式、技术章法、建造参数等。 谢玉明前辈的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按屋顶、构架、墙体、台基、铺地、装修、 雕饰、匾联、彩画分类,以大量的照片及墨线图,并辅以少量的文字简练说明了中国 传统建筑的细部结构及做法。张驭寰前辈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容有古城建筑 文化、楼阁文化等,对中国佛寺和佛塔的建筑等做了深入浅出的研究。白化文教授的 汉化佛教与佛寺,里面以佛教的视点阐述了佛像与佛寺、山门与天王殿、大雄宝 殿、塔与经幢、受戒与戒坛等等,对佛寺里面的布局和具有佛教意义的建筑作了扼要 的解释。除此之外还有张道一、唐家路两位前辈共同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砖雕,路 玉章前辈的古建筑砖瓦雕塑艺术,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砖瓦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瓦作艺术、砖作艺术和砖瓦雕花艺术,并附有大量图片。 在众多的屋顶雕饰研究著作中,不乏研究寺院建筑艺术的书籍,但是这些研究寺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 引言 院建筑的文章,一般多注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寺院建筑。如建筑物的建筑年代、建 筑风格、殿内佛像的雕塑风格特点,或着重于描写寺院壁画等等。而关于佛教寺院屋 顶雕饰艺术的研究,却多与其他类型的建筑雕饰同类说明,没有将它们作明确的区分, 目前特地研究佛教寺院屋顶雕饰艺术的专著还未出现。实际上,虽然佛教寺院的建筑 格局、建筑雕饰、装饰纹样等等都与中国古建筑有相似之处,但究其根源,它与佛教 文化不无关系。寺院建筑在佛教文化长久的影响下,在很多方面有它自己的鲜明特点。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早期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享有“祖庭十古”的美称, 汉传佛教两千年来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文章就从白马寺既是古建筑又具有佛 教文化这一特点出发,按各部位的细部分类,详说白马寺古建筑屋顶雕饰艺术的特殊 个性,挖掘它所具有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及与其他类型屋顶建筑雕饰的异同点;同时配 以大量的图片,使读者对白马寺屋顶雕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 一) 洛阳白马寺始创起源与历代兴衰简述 1 、洛阳白马寺始创起源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 2 公里处,是中国第一座汉传佛教寺庙,也是中国 官方营建的最早的寺庙,更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菩提道场,素有中国第一 古刹的美誉,号称中国的“释源”或“佛寺之祖 。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公元 6 8 年) ,距今已有1 9 0 0 多年的历史。 现置于白马寺山门内东侧的碑楼上刻有洛京白马寺祖庭记,记载了白马寺的 由来:“上梦金人,自西飞来,身光辉,以迟旦告诉梦于臣下”,说的是东汉明帝 刘庄,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位金人,十分高大,头顶有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明帝问 群臣,一位叫博毅的大臣告诉他说,这是西方之神,叫佛,形如所梦。于是明帝于永 平七年( 公元6 4 年) 遣人赴天竺求佛法。这些人行至大月氏( 今阿富汗) ,遇到印度 的两位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一同来中国传教。永平十年( 公元6 7 年) , 求法的一行人,用白马驮佛经、佛像,历尽艰辛,带两位印度高僧回到洛阳,居住于 东汉外交官署鸿卢寺。 “寺”在汉代本为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中高级官署统称,里面采用的是中国官式 的宫殿建筑布局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主体建筑,高大华 丽,轴线两侧的建筑围绕主体建筑对称排开,构造相对简单,平面布局呈院落式。“鸿 卢寺 的名称若干年后改为“白马寺 ,从此以后中国各地佛教建筑均沿用“寺 的 称谓,佛教文化在皇室的支持下迅速的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2 、洛阳白马寺历代兴衰简述 洛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白马寺院刚刚创建约1 0 0 多年,在东 汉末年的战乱中便遭到了破坏。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2 2 0 ) 年,曹丕逼汉帝刘协“禅 位”,自立为帝。当年1 2 月,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新建立了洛阳宫,古都得以恢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复。在曹魏都洛阳的4 6 年中,魏明帝曹睿又曾在青龙二年( 2 3 4 年) 年大兴土木, 营造宫殿、台观、大修园林,白马寺又得到恢复。但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长期的战火之中,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公元4 2 6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行了中国史上的第一次灭佛运动,白马寺没有 幸免遇难。北魏太和十七年( 4 9 3 年) ,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兴佛教,白马 寺再次兴旺。公元5 7 5 年,即建德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 动,他下令禁止佛道传播,令僧道一律还俗,没收僧道的财产和寺院的土地,充做军 用,销毁铜佛像和铜钟用以铸造铜钱和兵器,白马寺又遭劫难。 隋唐两代,我国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唐太宗派遣玄奘去天竺取经,武则天主政时 期大修龙门石窟,唐玄宗迎取佛骨,唐代宗、肃宗在宫里开设道场等等事迹,推动了 佛教的发展,并呈现出空前的宗教热潮。武周垂拱元年( 6 8 5 年) ,武则天敕修白马 寺,将白马寺建造为空前雄伟壮观的大寺院。这是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传说曾 占地3 0 0 0 多亩,山门几乎直抵洛河北岸,因僧舍距离山门遥远,故有“跑马关山门” 之说。 唐代天宝十四年( 7 5 5 年) 发生的“安史之乱”和九十年后唐武宗的“会昌法难”, 对洛阳破坏非常严重,白马寺也没能幸免。“三武灭佛”给佛教以重大打击,但“释 源”、“祖庭”白马寺仍然受到后世各代统治者的重视,唐武宗之后继位的唐宣宗及后 来接连继位的皇帝都对佛教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洛阳白马寺籍由历来的盛名很快 恢复了自己的规模。 宋代淳化三年( 9 9 2 ) ,宋太宗敕修白马寺,并敕翰林学士苏易简撰重修西京白 马寺记以记之。重修西京白马寺记里描绘了此次重修后的白马寺,殿堂辉煌壮 丽,8 0 尊造像神圣庄严,幡幔悬垂。此后白马寺进入了平和的发展期。 4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 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 - - ) 洛阳白马寺建筑格局历代演变 洛阳白马寺建筑格局演变过程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洛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在不同时期亦呈现出不同特点:由东汉时期以塔为主体、塔居寺中 心、殿为附属建筑,发展为北魏时期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格局。至唐代,则代之以 楼阁为中心、以庭院为单元的组群形式。最后演变为明代以佛殿为主体的多重庭院布 局,即唐宋以来极为盛行的“伽蓝七堂”制度。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 伽蓝”,即其中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佛教各宗派对其解释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山 门、佛殿( 不止一种) 、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 厕所) ,其特点是严格按中 轴线布置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宫廷、邸宅形式。这是佛寺向普及化、专业化发展的标 志。从现代观点看,它将佛寺划分为布教区( 山门、佛殿、讲堂) 和生活区( 方丈、 食堂、浴室、东司) ,又可再分为基本和外加两大部分。在布教区内,基本建筑部分 山门、佛殿( 寺内主佛殿) 、讲堂不能缺少,否则就不称为寺,但简陋或豪华都 无所谓。外加部分一塔、其他佛殿等可有可无,说明这个时期的塔在寺院的位置已 经下降,有塔无塔都可称为寺。伽蓝七堂发展到近代,佛殿作为寺院的主体部分得到 充分的发挥,并且建筑布局规范化。 2 、目前洛阳白马寺建筑格局 今日白马寺的建筑布局,是明嘉靖三十四年( 1 5 5 5 年) 黄锦主持整修时确立的。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建筑群,总面积约4 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 布局合理,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下设三个圆拱门,在寺 内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各殿的建筑在 长方形的台基上,台基以砖砌成,从前到后,以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清凉台、毗卢 阁雄踞其后,使主要建筑层次分明。中轴线两侧为附属建筑,山门内有钟楼鼓楼左右 对称,整个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如图1 。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6 图l 白马寺现有建筑布局 图片来源:个人绘制 3 、未来五年后洛阳白马寺建筑格局 1 山门 2 天王殿 3 大佛殿 4 大雄殿 5 接引殿 6 毗卢阁 7 清凉台 8 钟楼 9 鼓楼 1 0 新建钟楼 1 1 新建鼓楼 1 2 藏经阁 1 3 法宝阁 1 4 摄摩腾殿 1 5 竺法兰殿 白马寺现正在筹划扩建。这次扩建,是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第一次大规模的扩 建。扩建白马寺的想法在洛阳市政府历史已久,2 0 0 4 年7 月,洛阳市政府提出了把 白马寺打造成国际一流佛教文化区的构想。2 0 0 5 年4 月1 1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 问印度时商定,印度将在白马寺修建一座印度风格的佛殿,作为2 0 0 6 中印友好年的 一项特别活动。2 0 0 6 年2 月,洛阳市政府决定以建造印度风格佛殿为契机,对白马 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在修建印度风格佛殿的基础上,白马寺在周边新征地5 0 0 亩, 根据初步规划,西侧要建国际佛殿荟萃苑,将一些佛教国家有代表性的殿宇集于一区,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一、洛阳白马寺院建筑发展简述 突出佛教国际性。东侧1 7 6 亩地上建设佛教研究中心、佛学院办公区等,使其成为佛 教研究中心。寺院北侧的3 4 6 亩地内建白马戒坛、万佛殿、法堂、三身塔等,这些建 筑与白马寺现有的主体建筑处在同一中轴线上,使其成为白马寺的核心区和精华区。 整个佛教文化区建设有望在3 年至5 年内完成。整个建设工程完工后,白马寺的占地 面积将达到8 0 0 亩。加上广场和周边控制面积,白马寺景区的面积将达到1 2 0 0 亩, 可以与北京的故宫相匹比。 7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二、洛阳白马寺屋顶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二、洛阳白马寺屋顶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为主,还 有叠顶、盔顶、十字脊顶、勾连搭顶、平顶、拱顶、半坡顶等,屋顶形式又有单檐、 重檐、多层檐及卷棚、尖山之分,也有的屋顶做成圆形、扇形、多边形以及套方、双 环及各种不同形式屋顶的组合,形成了变化丰富、多姿多彩、各种风格的新型屋项形 式。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这五种最主要的屋顶形式中,除庑殿顶形式没 有之外,其余四种均在白马寺中有建。 ( 一) 白马寺歇山顶建筑及其特点 歇山屋顶是四面排水,是庑殿和悬山结合的一种形式,但与庑殿顶不同,结构比 庑殿顶结构相对复杂一点。在专制时代,歇山顶是仅次于庑殿的次高级形式,多用于 宫殿和寺院。单檐歇山顶一共有九条屋脊,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在 宋代也被称为“九脊项”。整个屋 面造型,上部是“人 字形双坡面, 在双坡的左右两面是两际的山花, 具有丰富的装饰美感,在双坡的四 面是四个坡面,前后于双坡自然相 连,呈现反字形制,下垂到檐口时 微微起翘,左右在两际山花之下, 与山花的连接呈折线状,其檐口与 屋面的前后檐口自然相连,并处于 同一水平线上。这一屋顶的屋脊曲 直有致,变化生动,如图2 。重檐 图2 单檐歇山顶建筑简图 图片来源:个人绘制 歇山顶多用于宫殿之入口,如“北京天安门”或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或藏经楼。白马 寺内歇山顶建筑按南北顺序排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毗卢阁、法宝阁和 藏经阁,其中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为单檐歇山顶,毗卢阁、法宝阁和藏经阁为重檐 歇山顶。 8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 二、洛阳白马寺屋项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1 、单檐歇山顶 1 、1 山门 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上以灰色筒瓦覆盖。寺的山门为对称形式,下设 三个圆拱门,形态庄重。现存白马寺山门中间门洞高3 0 8 米,宽2 3 5 米,深3 6 0 米。 三门洞都用黑砖和青石砌成,部分券石上还刻有工匠的名字,如左仲、李伯等,此种 券石为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山门所镶青石匾额“白马寺”三字, 为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太监黄景重立。另一木刻匾额上题“白马寺”,为中国佛教协 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 9 8 6 年亲笔书写。白马寺的山门建筑开创了中国佛寺山门建筑 的先河。此后的中国佛教寺院,山门均采用此种形式,见图3 。 图3 自马寺山门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1 、2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第一层大殿,单檐九脊歇山式,东西面阔五间,长1 7 8 4 米,进深 四间,宽1 1 6 8 米,建于长2 6 米,宽1 4 5 0 米,高0 9 0 米的石砌直壁式台基上。此 9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二、洛阳白马寺屋顶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殿是元代建筑物,明清时候重修过。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 脊刹,“佛光”两旁雕 有龙纹脊花,两端饰正吻。脊正面有“风调雨顺 四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 四字, 天王殿两侧博风板下饰有惹草装饰。此殿端庄稳重,儒雅大方,见图4 。 图4 天王殿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1 、3 大佛殿 大佛殿,单檐九脊歇山式,筒瓦覆盖,东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长1 9 6 0 米, 宽1 3 2 5 米,大殿建于长2 2 6 0 米,宽1 6 3 0 米,高0 8 6 米的石砌直壁式台基上。大 佛殿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时间与天王殿相同,为1 9 3 5 年德浩法师 主持重修。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脊刹,脊背上饰有6 条浮龙与莲花浮雕,正面有 “佛光普照”,背面有“法轮常转 四个大字,正脊两端饰吻兽。大殿造型与天王殿 造型相似,为南方建筑风格。 2 、重檐歇山顶 2 、1 毗卢阁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中轴线上唯一的重檐歇山顶古建筑,也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 初建于唐朝,明代重建,位于白马寺内最后面的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 l o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二、洛阳白马寺屋顶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毗 卢阁东西面阔五间,长1 7 0 3 米,南北进深四间,宽1 1 。0 7 米,建于高0 。7 5 米的石砌 直壁式台基上。殿顶正脊两端饰吻兽,南北两侧饰花卉图案砖雕。毗卢阁内供释迦牟 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 毗卢阁前东西配殿,分别为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殿内分塑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像。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 4 , 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两株古柏,蓊 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释如秀曾撰联道:“台洒 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唐诗人王昌龄也曾咏自马 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 ( 洛阳市志p 1 3 3 ) 2 、2 法宝阁与藏经阁 法宝阁与藏经阁位于毗卢阁左右,这两座建筑历代均有重修,现存的两座阁楼是 1 9 9 5 年新建,样式相同:重檐歇山顶,青色筒瓦覆项,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法宝阁 中有印度拉奥总理于1 9 9 3 年赠给白马寺的铜质释迦牟尼站相,泰国赠送的铜质镀金佛 像及缅甸、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所赠送的法宝等。藏经阁内藏白马寺两千年来流传 下来的佛经书籍,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 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众阅藏修学的地方。 ( 二) 白马寺悬山顶大殿及其特点 悬山屋顶前后排水,山墙处将 屋面挑出6 0 厘米左右,以保护山 墙免受雨淋。它的屋顶造型是 “人 字形,两坡式屋面,两坡 交界处是单脊,其上往往以瓦片 或砖铺砌防止渗水。北方明清官 式悬山顶建筑一般在两际山墙檐 际的垂脊上设有仙人、走兽等雕 塑装饰,如图5 。 白马寺内第三重大殿大雄殿 正脊 图5 悬山顶建筑简图 图片;来源:个人绘制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二、洛阳白马寺屋顶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为悬山顶建筑。大雄殿初建于元代,明清时重修,现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四间, 宽1 1 5 5 米,建于长2 2 7 米,宽1 4 2 米,高0 9 8 米的石砌直壁式台基上。屋顶正脊中央饰圆 形“佛光”,“佛光 两旁雕刻卷龙与宝相花。大雄殿内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 皆为元代“夹纶干漆 造像作品( 所谓“夹纶干漆”工艺,就是先用泥、沙等做成原 胎,然后以麻、丝、棕等裱裹,再行涂漆,如此反复裹涂,最后绘彩描金、并脱去原 胎。此种造像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潮防腐,结实牢固) , 是一组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 ( 三) 白马寺硬山顶大殿及其特点 硬山屋顶同样也是前后排水,是“人”字形屋顶的另外一种形式,形制与悬山顶 有些相近,但级别较低。屋面两坡交界的地方也以瓦片或砖铺砌成单脊,出檐较短, 山墙处屋面不出挑,檐与屋面齐 正槿 平或略微高于屋面,常以砖墙封 山,或砌作方砖博风板,靠近屋 角的地方则以砖叠砌做成樨头花 饰。它的产生于砖的大量使用有 密切的关系。主要在明清两代广 泛运用于民居建筑中,官式建筑 的硬山顶大多数沿山墙设置垂 脊,级别较高的脊上装饰有“仙 图6 硬山顶建筑简图 图片;来源:个人绘制 人指路”、走兽等雕塑装饰,如图6 。 接引殿即是硬山式建筑,为寺内最小的一重殿。该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 光绪年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长9 2 7 米,南北宽7 4 7 米,建于一双层砖石 包砌直壁式台基之上。殿顶正脊中央为双龙首形基座,上置狮子驮宝瓶脊刹。殿内供 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主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边是大慈大悲的观世 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位于毗卢阁前的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也是硬山式建筑, 两殿均为三开间,同等大小,南北长7 9 0 米,东西宽6 1 0 米,石砌台基。 1 2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经历了数不清的朝代更迭、数不清的战火烽烟,白马寺的佛殿建筑融合了几个朝 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殿顶上的雕饰物更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白马寺屋顶雕饰按其 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 ,正脊雕饰正吻、脊刹、正脊脊花;2 ,垂脊、 戗脊雕饰垂兽、垂脊脊花、戗兽、合角兽、仙人走兽;3 瓦当、滴水、惹草。 ( 一) 洛阳白马寺屋顶正脊雕饰图案及特点 1 、正吻雕饰图案及特点 正吻,又称“龙吻”、“鸱吻 、“鸱尾”。正吻所处的位置,是屋顶正脊与垂脊相 结合的关节点,其最初的功能是为保护脊檩处木构件的节点,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 正吻,集功能与装饰于一体。鸱尾是正吻的初级形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当时 的正脊两端微微起翘,无龙头装饰,仅成鱼尾形,此形的由来与佛教的摩羯鱼传入有 关:摩羯鱼在佛经上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装饰在屋脊两头可以灭火消灾。鸱尾演 变为鸱吻,约出现于中唐或晚唐, 鸱尾与正脊结合处本为平接,而 后前端变为兽头,张口吞脊,形 成了“吻 的形式。元代以后多 用龙头龙尾,明清时龙形状的吻 极为普遍,于是尊称为龙吻或吻, 又因只用于屋顶正脊,故通称为 “正吻”。正吻的组成部分主要 有,张口吞正脊的龙头、上部圆 形的卷尾、龙口与卷尾之间雕刻 的仔龙、仔龙后面插的剑把、吻 兽后部的背兽及正吻下的吻座等, 如图7 。白马寺位于中轴线上的大 图7 正吻结构图 图片来源t 中华神龙艺术p 9 1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殿均有正吻装饰,由于几经修葺,各正吻造型均不相同。 1 1 天王殿正吻: 天王殿虽是元代建筑物,但在明清时候 重修过,殿顶正吻是1 9 3 5 年德浩法师主持 修建白马寺时新雕刻之物。此吻完整无缺, 刻画精细,但雕饰风格已于清朝有异。最为 明显的就是采用了鱼尾形式。正吻虽是由印 度的摩羯鱼演变而来,但是自从唐以来多用 龙尾,元明清时期鱼尾更是鲜有出现。而此 吻龙头鱼尾,严格的说应该叫“鸱吻”。鸱 吻的头部刻画气魄,怒张的嘴部利牙外出, 眼睛圆睁,脸颊饱满,上饰四个向右的螺旋 纹,龙须飞扬,大大度超过了鸱尾的高度。 吻身采用清朝龙吻惯有的卷曲形式,先向外 曲再弯向内,丰满扭动的鱼尾加强了吻身的 弯曲度,增加了可看性。鸱吻全身有鳞,刻 画细腻有余、灵气不足。见图8 。 1 2 大佛殿正吻: 大佛殿建造、重修时间与天王殿大致相 同,但此吻与天王殿鸱吻有所不同,没有鱼尾, 采用了清朝惯用的龙尾。龙身布满鱼鳞,身体 中部的鱼鳞各各翘起,至尾部时渐渐变平。面 颊扁平,舌头刻画简单,脸颊上鬓卷螺旋纹较 小,因此龙头显得有些单薄。此龙有一特殊地 方:龙耳不是在眼睛后方而是在眼睛的正上 方,令人匪夷所思。龙须飘扬伸向前方,似有 微风吹动,龙尾翻卷向内。吻身上无仔龙装饰, 无龙爪,尾部无箭把。见图9 。 1 4 图8 天王殿正吻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9 大佛殿正吻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 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1 3 大雄殿正吻: 大雄殿正吻刻画的饱满浑厚,体态丰富。 龙嘴大张,但象征机灵的龙舌却不见踪影,颌 下龙须随风飘动,上下唇成波浪式张开,浑实 厚重的圆锥形牙齿更显得龙吻铮铮有力,脸颊 外鼓,鬓卷向后飘扬,浮刻在四个玲珑的球体 上,颇有创意。眉粗,向上卷起,吻身饰有一 仔龙,张口吐珠呈腾飞状,刻画细致入微,周 围有如意云纹飘浮,尾内卷,上插箭把。正吻 身上的剑靶出现于明代,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 多不插剑靶,因元代后吻身越造越大,其重量 也越来越重,为保护吻的稳定性,尾部需灌注 实物固定,后因美观的需要演变为箭把形式。 明清两代龙吻上的箭把杂外形上也有区别,明 代剑靶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 图1 0 大雄殿正吻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或如意莲花为装饰;清代箭把外形也是剑柄,但上部 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因此根据箭把的造型,可以推测此吻建造于清代。见 图1 0 。 1 4 接引殿正吻: 接引殿正吻在时间的腐蚀下 只剩龙头在上,龙纹和尾部全部 脱落,但其威武豪迈的气势却丝 毫不减。见其龙嘴大张,将盖脊 瓦、通脊、群色条整个吞其口中, 给人一种气吞江河的豪迈气概, 象征避邪的牙齿塑造的威武雄 劲,象征长寿的龙眉围绕眼球向 后飘起,龙眼用叠加的雕刻手法图1 1 接引殿正吻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项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使得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神态俱现。耳朵外露,脸颊突起,上以小圆圈作为皮肤机 理,代替了鬓卷的装饰手法,状似鳄鱼皮。雕刻风格浑厚大气。见图1 l 。 1 5 毗卢阁正吻: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明代重建。 此吻尾部高高翘起,向外翻卷后收 于内侧,龙鳞刻画细腻,正吻身上 一仔龙从吻底部腾起,至箭把处龙 头曲向内侧,怒目张口,三趾龙爪 雄劲有力顺势伸向上方,龙鳞清楚 可见,片片张开,周围云纹缠绕。 正吻头部爆满,眼珠外出,叠加在 眼球上,眉长向后飘扬,两缕龙须 翻卷向上,耳朵外露,上唇翻卷, 呈象鼻状,鬓卷刻画凸鼓。根据箭 把呈如意云纹和上唇向上翻卷的塑 造特征可以推断此正吻建造于明 代。见图1 2 。 2 、正脊脊刹纹饰雕饰图案及特点 图1 2 毗卢阁正吻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脊刹纹饰多出现在宗教建筑上,并且是在正殿中使用,帝王宫殿建筑较少安置正 脊脊刹。佛寺建筑的脊刹常用佛光、宝塔、宝珠、宝瓶等,或用二龙戏珠、大象驮宝 瓶、狮子驮宝塔、莲花显佛或法轮、梵文或者琉璃阁龛等做脊刹,形式多种多样。在 白马寺内的脊刹纹样中,佛光脊刹占了很大比例。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 殿和毗卢阁五个大型建筑中,天王殿、大佛殿和大雄殿都为佛光脊刹。除佛光脊刹外, 白马寺接引殿用的脊刹为狮子驮宝瓶等。 1 6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1 1 佛光脊刹 以佛光作为脊刹有佛教独特的意义,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经 书里说常被佛光照耀不但能增长智慧、获得佛力挟持等等好处,最终还可以得生净土。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第一章“忉利天宫神通品第 一”里有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 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 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 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佛光不但含有如上种种意义,还是释迦牟尼 法身的象征,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告诫众徒不许为他造像。释迦牟尼涅磐后不久,印 度其他教派大兴造像,收效显著,随后佛教徒才开始营造佛像,但因距离释迦牟尼涅 磐年代已久,无人记得其模样,佛教信徒用佛陀的脚印、遗物、佛光等来代替佛像, 寄托对释迦牟尼的眷恋。再后来发展为以印度贵族中年健康男性为原型,创造了释迦 牟尼“三十二相”和“四十八种好”的造型特点,自此开创了佛教造像之始,并沿用 至今。后世因为看到佛光的机缘非常难得,所以白马寺在最重要的三重殿上都采用佛 光脊刹,用此象征释迦牟尼永在、佛法永存、佛光永照万物。 天王殿、大佛殿和大雄殿三个脊刹的装 饰元素相同,由上至下的顺序是:三叉戟一 一佛光莲花底座。这三座佛殿脊刹各有 特点:天王殿佛光脊刹的莲花座是睡莲花的 i 。 造型变化,花瓣较小,分为六层,层层相叠,。一、 。 紧紧托住圆形佛光。睡莲的花瓣数目逐层递 , 、 增,最底层五瓣莲花,第二层六瓣莲花,第k 、 三层七版莲花,上面三层被覆盖在佛光之下 。? 4 j :芝赫 只露出若干瓣。佛光圆盘上部有光辐,分为 “ i ,9 ,篡;,麓。i 5 ;0 一。 三层,最中间一层光辐最高,然后南北各一 - i 。;| i 0 :;轰袅妻、三芝 层,较矮,紧紧依附在佛光圆盘边际线上。 7 ,。: 蠢晏i 熹。,凳爱二鬣1 。j 这样的三层光辐一方面有视觉上的层次感, 一。一:。一一一。一 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保护了较高光辐的稳定 图1 3 ,天王殿佛光脊刹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1 7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性。佛光圆盘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反光,红色的光辐清晰可见,莲花底座留有金黄 的颜色,可以想象最初建成时的佛光脊刹在阳光的照耀下是多么的引人注目,见图1 3 。 大佛殿的佛光也是安置在莲花座上,不 同的是此莲花座为莲花侧平面图,上下共两 层花瓣,每层九个花瓣,九为极数,上下两 层共十八瓣,花瓣根部着脊,中间洼陷,稍 部起翘,内刻有筋,上层和下层的莲花也有 不同,上层莲花正中间的瓣压在两侧花瓣之 上,下层正中间的花瓣压在两侧花瓣之下, 整个莲花的层次感由此显现出来。此莲花下 还有一片微卷的荷叶和两只含苞未放的莲 花苞,另有莲瓣随佛光圆形大盘攀附而上。 佛光上部的光辐因年久失修无法探其真实 面目,不过根据其右上方未脱落的泥片来 看,其上方原本的造型应和天王殿佛光脊刹 的造型相似,为佛光呈发射状的装饰物,见 图1 4 。 大雄殿的佛光脊刹同样坐落在莲花宝 座上,而此莲花座与前两种莲花座又有不 同。此莲花共十一个花瓣,采用了抽象的手 法,吸收了菊花的形态特征,拉长了花瓣长 度,使其呈弧形衬托着上面的圆形佛光。象 征佛光的圆盘已经剥落了许多,佛光上的光 辐用十三根呈发射状的铁枝表现出来,铁枝 微微弯曲向外扩散,似乎光芒正从佛光中源 源不断地发射出来,非常形象的演绎了佛光 的照耀。大雄殿上的三叉戟与前两个不同, 它的形状较小,呈倒三角的形式,见图1 5 。 l 誊j ji 澎,l | ; 甍一差7l 套怨二- i 鳞n t 一- ,彳塑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1 2 狮子驮宝瓶脊刹 接引殿佛光脊刹与前三者截然不同,脊刹上表现的是狮子驮宝瓶。狮子和宝瓶这 两者都由从印度传入中国,狮子本是兽中之王,佛教里将佛誉为人中狮子,寓意佛毫 无怖畏,声震十方,后来狮子在中国演变为一种瑞兽,象征吉祥。宝瓶在佛教里面是 供养佛菩萨等的器具,用来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及香水等,传入中国后演变为 财富无穷尽的含义,说其盛满财宝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中国,“瓶”是“平”的谐 音,宝瓶寓意着“保平( 安) ”;“狮”是“事”的谐音,于是狮子驮宝瓶便寄托了人 l 图1 6 接引殿脊刹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1 7 毗卢阁脊刹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们“事事平安”的吉祥愿望,见图1 6 。 我国国内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上鲜少有见狮子驮宝瓶脊刹,多为象驮宝瓶,而在河 南狮子驮宝瓶脊刹却屡屡出现,如河南郑州城隍庙脊刹、洛阳关林庙大门脊刹、洛阳 关林碑亭脊刹、周1 :3 关帝庙戏台脊刹等,这也许与中原地带长久的战争带给人们的恐 惧心理有关,是当地人民祈求平安的心理表现。 1 3 毗卢阁脊刹 毗卢阁脊刹仅为一支象征佛法的三叉戟,三叉戟之下一块竖长形的石碑镶嵌在上 面,两侧各一仔龙在其旁边蜿蜒而上,碑上字迹已被风化无法识别,推测应该足写“毗 1 9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卢阁”殿名,见图1 7 。 正脊脊花雕饰图案及特点 1 i 龙纹脊饰纹样 以龙吻为题材出现在屋脊上,是要经过皇帝特赦的,在传统思想里,皇帝是“天 子”、“龙之骄子”,只有皇帝居住的地方可以用龙纹作为装饰。但是宗教建筑除外, 中国佛教寺院和道教的道观允许饰龙,这也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 白马寺屋顶正脊上的装饰纹样,主题为龙纹纹样的占有很大比例。龙纹通常都与 其他花卉纹样组合表现,如龙与莲花的组合、龙纹样与牡丹的组合、龙纹样与宝相花 的组合,或是龙与多种花卉纹样的穿插组合等。白马寺现存正脊龙纹脊花有天王殿、 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按常规说应该也是龙纹脊饰,但因年代久远,正脊上纹饰全 部脱落。这三组龙纹清代作品据多,清代龙身常做蛇形,清初龙纹较明代秀细,混身 具有力量感,富丽而有威严之气;晚期龙纹形象弛豫,缺乏飞腾活跃之势。“九似龙” 的写实风格完善,两眼突出,四肢相对在身长三分之一处,龙鳞刻画均匀,背鳍整齐 有序,尾鳍加大。龙纹脊饰纹样整体艺术特点:构图饱满,雕刻精细、装饰手法繁缛 复杂。见图1 8 图2 5 。 图】8 天王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图1 9 天王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2 0 天王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2 1 天王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2 1 图2 2 大佛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黼 图2 3 大佛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蕉乏黪辘: 罗、奄:,“;= :带登! 图2 4 大雄殿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l 饕羹鏊囊一 1 2 花卉脊饰纹样 除去以龙纹为主题的正脊脊花,白马寺内以花卉作为正脊脊饰纹样也大有存在。 题材主要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忍冬纹等。 莲花脊饰纹样是白马寺中不可或缺的纹饰,这由莲花自身独特的含义所决定。莲 花是佛教圣物,佛以莲花喻妙法,各种净土均称华藏世界,又称莲花国,佛菩萨在此 中的日常座位就是莲花台,甚至佛寺也称“莲刹”,以喻西方净土所在。 牡丹象征富贵,历来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捧,在洛阳,自古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 的佳句,因此牡丹更是此地人们最喜爱的花,在白马寺脊饰纹样中,不但牡丹花频频 出现,连牡丹的叶子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在脊饰中大量的运用。 宝相花大概是最富丽堂皇的花了,它聚集莲花的纯洁、牡丹的富贵、菊花的丰富 于一体,又象征着佛法的圆满,在佛教的寺院里作为吉祥的纹样而高频率的出现。 忍冬纹,又叫卷草纹,是最早出现的缠枝纹,俗呼“金银花”、“金银藤”,凌冬 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叶片变化多样:有单叶的,有双叶的,有双叶顺向的,也有两 叶相背的。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取其“益寿”的吉祥含意。 这些花卉纹样,或单独成型,或穿插组合,其构图形式有散点式、连缀式、重叠 式等多种。见图2 6 图3 1 。 图2 6 宝相花纹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2 7 忍冬纹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2 8 牡丹纹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2 9 莲花、宝相花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自马寺屋项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图3 0 莲花、宝相花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 - - ) 殿顶垂脊、戗脊雕饰及特点 图3 1 宝相花纹脊花纹样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在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屋顶中,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都称 为垂脊。在歇山顶建筑中,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称为戗脊,戗脊和垂脊在平 面上看成4 5 度,因对上方的垂脊起支戗作用故称为戗脊。重檐屋顶的下层檐( 如重檐 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 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相应的,垂脊上 的兽称为“垂兽 ,戗脊上的兽称为“戗兽”。重檐下层博脊转角处两个互成9 0 度的龙 形装饰构件,根据转角的阴阳角称为阳合角吻和阴合角吻。这三类兽数目繁多,造型 多变,装饰风格各异。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1 、垂兽、戗兽、合角兽 图3 3 侧房垂兽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位于毗卢阁垂脊上的垂兽装饰风格独特,整体造型用凸鼓的线条表达,这种手法 类似于现在绘画中的沥金线,装饰风格明显。兽体结构明确,简练大方,塑造形象, 神情傲然,见图3 2 。图3 3 中的垂兽眼睛炯炯有神,嘴巴紧闭,昂首翘尾,颌下胡须 沿下唇形状规则排列。从颈开始有翻卷流畅的如意云纹装饰至尾部,给威容森严的兽 体增添了一份柔美。 接引殿前还遗留有一块琉璃垂兽,此兽犄角、 眉、耳、眼、鼻、唇、牙、草胡、卷毛、爪等一 一 应俱全,刻画详细,实在难得。垂兽的上唇明显, o 拉长,向上翻翘,眉长,盖过耳朵,颌下刻有纹 一 j i , 饰,草胡成火焰纹向后飘扬。此兽足有四爪,前 。 三后一,古建筑中带足的垂兽非常少见,而此接 _ 引殿垂兽刻画有爪,且塑造的雄劲有力,应是为 了表达接引殿的重要性,赞扬阿弥陀佛接引众生 的慈悲和大度,见图3 4 。 1 ,。 另有各种雕饰风格各异的垂兽,见图3 5 _ 3 8 。 。图3 4 接引殿垂兽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三、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图案及其特点 图3 5 玉佛殿垂兽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图3 7 齐云塔院垂兽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黼 游融 图3 8 侧房垂兽 图片来源:个人拍摄 由于屋顶破损情况严重,19 3 5 年白马寺内的天王殿和大佛殿大规模重修,德浩 法师采用江南建筑风格重新添置了屋顶装饰物。遗憾的是这两座殿堂以前的建筑装饰 没有留下可考证的资料,因而无法考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