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潍坊话的“了”.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潍坊话的“了”.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潍坊话的“了”.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潍坊话的“了”.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潍坊话的“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坊话的“了” 中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研究潍坊话“了 的方言语法论文。在对近几十年来潍坊话“了”的研究 综述的基础上,采用描写与对比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潍坊话“了”的用法。在本 文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的一些工作: 1 、首先根据性质的不同,将潍坊话的“了 分为五类,并从语音、句法和意义等方面 对各个“了 作出鉴别,用以确定“了”是什么,什么是“了 。 2 、在分类的基础上,从分布、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等方面对各个不同性质的“了 进 行细致地描写,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了”本质。这是全文核心的部分; 3 、最后本文把潍坊话的“了 与普通话的“了 以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更好地来把握潍坊话的“了”。 关键词:潍坊话嘣了能性时体语气 论文类型:方言语法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e 刀o ft h e w e i f a n g d i a l e c t a b s t r a c t n i si sat h e s i so fw e i f a n gd i a l e c t a l 鲫m a fo n “l e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s e a r c h e so f “l e ”i n w e i f a n gd i a l e c t ,w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i n v e s t g a t e l e b yw a yo f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a s i o n t 1 l e 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0 f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 i l lt h ef i s np a r t ,w ec l a s s i f y “l e a sf i v et y p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p r o p e n y ,a i l dd i s t i n g u i s h t h e mf r o mt h ea s p e c t0 f p r o n o u n c i a t i o n ,s y n t a 】【觚dm e a j l i n gi no r d e r t 0d e t e 咖i n e “l e ” i l lt h es e c o n dp a r t ,w es p e c i a l l yd e s c r i b et h es y n t a c t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n t a c t i cf u n c t i o n 觚d 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o f l e i nd e t a i l b yt h i sw a y ,w ea r el o o l 【i n g f o n a r dt 0r e c o 印i z i n gt h e n a t u r eo f “l e f i n a l l yw em a l 【eac o m p a f a s i o n o f l e b e t 、) l ,e e nw e i f a n gd i a l e c ta n dm a i l d 耐nc h i n e s e ,a n d d i s c u s st h e i rs 锄e 锄dd i 骶r e n c ei no r d e r t oh a v eaf u n h e ru n d e r s t 锄d i n go f “l e ”i nw e i f a n g d i a l e c t k e yw o r d s :w 色i f a n gd i a l e c t l e m o d a l i t y t e n s e a s p e d m o o d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n :名词( 包括名词短语) v :动词( 包括动态形容词) n l :方所名词( 包括方所短语) 0 :宾语 c :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 n 处:处所名词 主要符号表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荔日期:口宫矗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储虢a 勃聊签名期:u 泌 吵 零引言 零引言 潍坊话中的“了”使用频率很高、表达负担比较重。大致说来,“了”在潍坊话中主要 有两个读音,我们分别记为1 i q 、l i o ,这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因为大多数人对潍坊 及潍坊话了解甚少,所以我们先对潍坊的地理、历史沿革以及潍坊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面貌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对已有的潍坊话“了的研究成果以及邻近方言中“了的研究 现状,也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0 1 潍坊概述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地跨北纬3 5 。3 2 至3 7 。2 6 ,东经1 1 8 。1 0 至1 2 0 。0 1 。 南倚沂山,北濒渤海,东连海港名城青岛、烟台,西接工矿重镇淄博、东营。市境东西最 大横距1 6 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 8 8 公里,总面积1 7 3 0 2 平方公里。现辖八个县级市五个 市辖区:青州市、诸城市、安丘市、昌邑市、昌乐市、寿光市、高密市、临朐市、潍城区、 奎文区、开发区、坊子区、寒亭区。 潍坊市历史悠久,是我国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发样地之一。域内有潍河,故 以“潍 字冠名。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 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 5 9 6 年) 于下密县置潍州。 大业二年( 6 0 6 年) 州废,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 6 1 9 年) 复于北海县 置潍州,八年州废,北海县属青州。北宋建隆三年( 9 6 2 年) 于北海县建北海军,乾德三年( 9 6 5 年) 仍为北海县,为潍州治。金、元均为潍州治。明洪武十年( 1 3 7 7 年) 省州,改称潍县, 为潍县治,属莱州府。清末属登莱青胶道莱州府。1 9 1 3 年属胶东道。1 9 2 5 年属莱胶道。1 9 2 8 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 9 2 9 年至1 9 3 1 年将清末潍县的1 6 个区划为1 0 个区,今潍城区为第 一、二、三区大部和第十区一部。1 9 3 8 年潍县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 9 4 2 年1 2 月, 中共将潍县北部第四、五两区与寿光县第九、十两区合并建立寿潍县( 1 9 4 3 年9 月始建寿潍 县抗日民主政府) 后,潍县其余八个区改为潍南县( 未建县政府) ,今潍城区为潍南县一部分。 1 9 4 5 年1 0 月,潍南县政府成立,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1 9 4 8 年4 月潍县城解放,于潍 城、坊子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 华东局时驻益都 县) 。同年7 月昌潍专区成立,潍县属之。1 9 4 9 年6 月3 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辖于 山东省。1 9 5 0 年,潍坊市撤销,1 9 5 1 年重建潍坊市,为县级市,属昌潍专署。1 9 6 7 年3 月 1 3 日,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 9 8 1 年7 月,昌潍地区改名潍坊地区。1 9 8 3 年8 月撤销潍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坊地区,设置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同年1 0 月,将原潍坊市和原潍县 辖区划为三个区,其中将原潍坊市的城关、东关、南关三个办事处,东郊、西郊、二十里 堡、红星四处人民公社和原潍县的望留、符山、杏埠、于河四处公社划为潍城区。1 9 8 7 年, 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1 9 8 7 年4 月2 0 日,撤销诸城县,设立诸城市。1 9 9 2 年1 2 月7 日,将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管辖。1 9 9 3 年6 月1 日,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1 9 9 4 年1 月1 8 日,撤销安丘县,设立安丘市。1 9 9 4 年5 月1 8 日,撤销高密县,设立县级高密 市。1 9 9 4 年6 月1 0 日,撤销昌邑县,设立县级昌邑市。1 9 9 4 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原 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 ,故名奎文区。 0 2 方言概述 我们今天虽然已无从了解远古的潍坊市方言的情况,但从寒亭鲁家口、青州肖家庄、 五莲丹土村等占遗址所发掘的器皿( 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铜器等) 可以想见,当 时的语言应已相当发达。我国方言研究最早的记录是扬雄稻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在这部著作中,潍坊市的方言应划在东齐方言的范围之内。对潍坊市方言进行专题描写的 要数本市的一些地方志,有1 9 3 1 年潍县志稿民社志卷十五、十六的“方言”,1 9 3 5 年临朐续志卷十六“方言”,1 9 3 6 年寿光县志卷十八“方言”等,都是方言词汇的 记录。此外,近代日照人丁惟汾俚语证古,对潍坊近邻口照一带的方言词汇进行考证, 他的另一著作方言音释在对扬雄方言的诠释中也多次举到了日照等地的方言词汇。 1 】 p 3 4 喇】 潍坊市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就山东省来说,是属于山东东区方言的东 潍片。山东东区方言,也就是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的部分。东潍片东临黄海,南至莒南, 西到蒙阴、沂源、青州,北沿渤海菜州湾到莱州、平度、即墨,总共二十五个县市。潍坊 市位于胶莱河之西,是潍河、泺河的流经地,其所属十二区县全部在东潍片的范围之内, 处于东潍方言片中间偏西的位置。与毗邻的青岛、日照、临沂三地市语言相近,与淄博、 东营差别稍远,与烟台差别最大。 奎文区原属潍城区以东部分,后独立城区,成为潍坊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 所在地区的方言可作为潍坊话的代表。本文所说的潍坊话即指原潍城区现奎文区所通行的 j 一j 一 刀吾o o 2 1 语音简述 ( 一) 声母( 2 6 个) p 布p 怕m 门f 飞 2 零引言 t 到t 太n 南女 伍祖伍醋 可争 玎巢 蛇蒸可2 潮 鄙精经够秋丘 k 贵k 开 日岸 ( 二) 韵母( 3 7 个) a 爬蛇i a 架 9 波舌i a 茄 1 资、支知 9 r 耳i 地 盖 i s 介 盂 l s 歹r e i 妹刻百墨 。保i o 条 铷收i 9 硼流 s 苏 拿生 莘2 声1 9 修休 x 化 l 蓝扔 乙日如 a 言午元闰 u o 花 u 9 过歌y 9 靴 u 故y u 居 u 8 怪 矗含i a 间u a 官 y a 权 爸根 i e 心 u 爸魂 y e 云 a 习党i a 习讲u o d 床 钓庚i 习星u 日红翁列习胸 ( 三) 声调( 4 个)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值 2 1 4 5 35 53 1 例字诗衣乌愚时移无鱼使椅五雨 是意务遇 o 2 2 词汇特点 潍坊话的词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 丰富的后缀 潍坊方言的后缀比普通话丰富的多,而“子”尤为突出,如:头发根子、舌头根子、 1 1 、啦组是稍带舌叶色彩的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较后的部位向上颚靠近,贴得较松。这组音跟可组十分相近。青年人 两组已经混同。 2 、合口呼零声母时,u 介音实际是v 。 3 、n 声母拼齐、撮两呼时实际读珏。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腮帮子、耳朵眼子等等。潍坊方言常用而普通话少用或不用的其他词尾还有很多,如: 朝巴( 精神不正常的人) 、哑巴、痴巴( 痴呆的人) 、爷巴( 同朝巴) 。 ( 二) 古语词保留较多 古语词,特别是近古白话文中的词,普通话没有保留下来,或二者意义有差别,但 潍坊方言里却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如:旺相( 有生气) 、待( 将,要) 、夜来( 昨天) 。 ( 三) 构词富有想象力,词义生动形象 抓住事物的形状、特征或用途等来命名,使词义生动形象,与普通话词汇相比,庄 重稍逊而土俗色彩明显。如:鸭子的嘴扁扁嘴,蛇细而长长虫,猫头鹰的头似 猫而在夜间活动夜猫子。 0 2 3 语法特点 本区方言的语法词类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其语法上的特点有: ( 一) 指示代词 潍坊方言指示代词有“这”、“乜 、“那”三个。“这 是近指;“乜”和“那”都是跟 “这”相对而言的,一般都是远指。下面的四句话中,近指用“这 ,远指用“乜 用“那 都可以,例如: ( 1 ) 这是俺家,乜( 那) 是张平家。 ( 2 ) 俺不要这个,要乜( 那) 个。 ( 3 ) 这块地的麦子不强起乜( 那) 块。( 这块地的麦子不比那块强。) ( 4 ) 夜来俺这里下雨了,恁乜( 那) 里下了没? ( 昨天我这里下雨了,你那里下了 吗? ) 但是“乜”和“那”也有区别,主要是在当需要有近、中、远三级区分“乜 就成了 介乎“这”和“那 之间的中指。例如: ( 5 ) 你是要这个啊,是乜个啊,还是姥娘家的那个啊? ( 6 ) 屋里这个是老大,大井里的乜个是老二,街上的那个是老三 此外从语体色彩看,“乜 显得比较土,口气有些随便;“那 则显得文雅、郑重一些。 ( 二) 比较句 潍坊方言的比较句虽然也有跟普通话相同的一些说法,但是最通用的还是用“起 ( 寿 光、临朐用“的”) 引进比较的另一方置于性状词之后的一种方式,即“甲十性状词十起( 或 “的 ) 十乙 的格式。其与普通话的明显不同是语序上性状词位于“起 字结构之前,比 较:他比我强他强起我。这种格式可用于肯定句、否定句及疑问句。例如: ( 7 ) 一天热起一天( 一天比一天热。) 4 零引言 ( 8 ) 他不高起我。( 他不如我高。) ( 9 ) 他考得不好起你? ( 他考得不如你好? ) ( 三) 疑问句 1 反复问 普通话反复问句用肯定与否定并列的方式表达,例如:“去不去? 去没去? ”“去了没 有? ”潍坊方言的反复问旬较为常用的说法是“动词十啊吧 。例如: ( 1o ) 中啊吧? ( 行不行? ) ( 1 1 ) 甜啊吧? ( 甜不甜? ) ( 1 2 ) 有啊吧? ( 有没有? ) ( 13 ) 去回儿北京来啊吧? ( 去过北京没有? ) 2 是非问 是非问在普通话里一般在旬末用语气词“吗”。潍坊话除此之外,有时不用语气词, 疑问语气常常只用语调表示,其方式主要是旬末语调上扬和最后的音节略为延长。例如: ( 1 4 ) 你不抽烟? ( 你不抽烟吗? ) ( 1 5 ) 你拿动了? ( 你拿得动吗? ) ( 1 6 ) 他上回儿北京来? ( 他去过北京吗? ) ( 1 7 ) 恁那边种稻子? ( 你们那边种水稻吗? ) o 3 研究现状 解放后正式发表的有关潍坊方言的论文不少,大部分是以语音或词汇作为研究对象, 如:丁志坤( 1 9 5 6 ) 乜1 将诸城话与标准语音进行系统比较,董遵章( 1 9 5 7 ) 髓1 介绍了山东寿 光方言里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曹正义( 1 9 6 1 ) h 3 主要介绍了山东安丘方言的语音与词汇 特点,钱曾怡、罗福腾、曹志耘( 1 9 8 4 ) 璐1 详细描写了山东诸城、五连方言的声韵特点,钱 曾恰、罗福腾、曹志耘( 1 9 9 2 ) 1 又进一步描写了山东诸城方言的语法特点,张树铮( 1 9 8 9 口1 和1 9 9 0 嫡1 ) 较为细致地观察并描写了寿光方言的指示代词和山东寿光方言的形容词。这些 论文涉及语法现象的论文很少,更未涉及“了 的研究。最早提到“了 的用法的是张树 铮( 1 9 9 5 ) 嗍,他讨论了寿光方言中的“了、着、过”这三个助词的用法,并与北京话的“了、 着、过 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文中涉及的“了”除了与体有关的用法外,还提到了两种比 较特殊的用法:一是“了”用在表处所、方向的补语中,相当于普通话的“到”。例如:“扔 了水里。 ( 扔到水里) ;二是“了 表示可能时,相当于北京话做可能补语的“得了。例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那么大馒头你吃了( 吃得了) ? 在最近几年里,对“了”有所提及的潍坊方言语法 论文只有一篇,于萍( 2 0 0 5 ) n 帕分析了青州方言助词“着、了、过,分别对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中“了 的用法做了简单的描述。我们发现,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潍坊方言 中的“了 是不够的,进而把视野扩大到邻近方言乃至整个山东方言。随着对方言语法的 不断关注和汉语体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一些学者也从体的角度对方言中有关虚词进 行探索。孟淑娟( 2 0 0 1 ) n 1 1 对淄博话中的体貌系统从语法形式及其所涵盖的语法意义方面 进行描写分析,其中涉及到虚词“了 和“嚏 ,认为动态助词“了 可用于动词后表示动 作、行为的完成或实现,也可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性质变化的实现;虚词“嚏 用在句尾, 表示将要出现新情况或己经出现了新的情况或变化,近似普通话的了: 。钱曾怡先生( 2 0 0 1 ) n 2 儿呻8 2 。2 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山东方言中虚词“了 的用法,另外在描写反复问句的时候,涉 及到“已然”和“未然”的问题。不过,书中并没有将“体”作为一个专题来阐述。对涉 及山东方言的体系统研究的是学者唐娟华( 2 0 0 4 ) n 引,她在文中对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进 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了各种表达手段,建立山东方言动词完成体的表达系统,进一步 推进了山东方言的研究。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外对潍坊话以及邻近方言“了”的研究不多,对于“了”所涉及 的语法现象至今没有做出一个系统、详尽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散见于各种语 法书和论文中,并且只是对“了的单个或者部分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因此,本文力图通 过全面细致的观察、描写,把潍坊话“了 的真实面貌展示出来。 o 4 研究方法 全文通过大量的例旬对潍坊话的“了 作详细描写,运用描写、分析、对比相结合, 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 ( 一) 描写法。对潍坊话的“了 的语音形式、意义、所具有的句法功能进行客观地 描写。这是分析和比较的基础。 ( 二) 分析法。在描写地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对“了”进行 全面的研究。包括类与类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是通过怎么样的鉴别式,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 ( 三) 对比法。在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注意将方言中“了 涉及的语法现象和邻 近方言、普通话中的现象进行比较,以发现潍坊方言中“了”独特的用法。 6 零引言 0 5 语料来源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潍坊话是本人二十多年所说的母语,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 所以本文的例句主要来自两部分:第一,本人自省。通过内省所得语料,都由同乡好友确 认过;第二,田野调查。通过搜集记录邻里、朋友、亲戚家人日常话语所得。本文所用方 言语料真实可信。方言调查合作人情况如下: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经历 王益伟男 5 3 工人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王金英女 5 2 医生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王冠吉 男 5 6 技术干部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王落英 女 5 5 工人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王晓英女 5 l 技术干部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陈兰该女 7 9 退休教师在潍坊生活将近6 0 年 李强男 2 6 中学教师在潍坊出生,曾在外地读大学四年,后在潍坊 王凤文 男 8 6 退休干部在潍坊生活将近7 0 年 王坤男 2 9 公司职员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 韩欣欣女 2 5 公司职员在潍坊出生,后一直在潍坊工作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了 的分类 潍坊话中的“了 不仅具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实义动词的用法,同时也具有一些虚词的 用法,这些形成了“了 在潍坊话中纷繁复杂的局面。潍坊话“了”的这些用法中,有的 与普通话“了的用法相同,有的则是在语言发展变化中产生的较为特殊的用法。本章首 先对潍坊话中的“了 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了”进行鉴别。 1 1 “了一的分类介绍 本节根据“了”的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类,分别标写为:了动、了介、了体助、了情助、 了语。 1 、了动l i o :用于句中,可以单独使用充当谓语,意义为“了结、终结 ,是实义动 词;也可以用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可能补语,例如: ( 1 ) 今门我就和你l 了体助这事儿。( 今天我就和你了结了这事儿。) ( 2 ) 夜来后晌这案子就l 了语。( 昨天晚上这个案子就了结了。) ( 3 ) 吃不了动不要紧,明天再吃。( 吃不了不要紧。) ( 4 ) 我去不l 他家了语。( 我去不了他家了。) 2 、了介l i 3 :用于句中动词后,与方所词语组合,意义相当于“在 或者“到”,是 一个介词。例如: ( 5 ) 把这个东西搁了介这里就行。( 把这个东西搁到这里就行。) ( 6 ) 今后晌上俺睡了舟你屋里。2 ( 今天晚上我睡在你屋里。) ( 7 ) 坐了介炕上暖和。( 坐在床上暖和) ( 8 ) 钱存了糯行里了语,。( 钱存到银行里了。) 3 、了体助l i 3 :用于旬中动词( 包括动结式短语) 或形容词后面,标记某种动作、状 态的实现或动作结果的实现,是实现体助词。例如: ( 9 ) 去年学校开工垒熊好几个老师。( 去年学校开除了好几个老师。) ( 1 0 ) 听说他找着工丛个工作,干得还不错。 ( 1 1 ) 我就光去俺爷爷家呆了体助一天。 ( 1 2 ) 这本书我看工堡堕一半,那本书看工丛一遍半。 4 、了情助l i 3 :用于动词( 包括动结式或动趋式短语) 或形容词后,如果带有宾语则 2 潍坊话中,“我”和“俺”都是第一人称单数,两者通用。 8 第一章“了”的分类 位于句末的位置,表示发生或出现某种动作行为、事件的能力或可能性,我们称为能性 意义,具有揣测的意味,是情态助词。例如: ( 1 3 ) 这么些东西我也吃了叠垃助3 ( 这么些东西我也吃得了。) ( 1 4 ) 这块石头我搬动了情助。( 这块石头我搬得动。) ( 1 5 ) 我一个人去了动上池。( 我一个人去得了上海。) ( 1 6 ) 他爬上这个树来了情助。( 他爬得上这棵树。) 5 、了语1 i o l i q :用于句末,包括分句句末。按照读音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我们分别标写为:了语。、了语。 了语。l i q :处于句末位置,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表达说话人的一种 主观判断的态度,有完句的作用。例如: ( 1 7 ) 我对这个东西都没什么印象h 。 ( 1 8 ) 那个人现在听不着了语。吧? ( 1 9 ) 白跑了谱。! ( 别跑了! ) ( 2 0 ) 太厉害了语,! 了语:l i 3 :可以出现在以下三个格式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出现在否定的祈使旬式“白+ v + ( o ) + 了语: 中,整个格式的意义表示否定开始做某 事,“了语: 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例如: ( 2 1 ) 白跑了谱:! ( 别跑了! ) ( 2 2 ) 白说了语:! ( 别说了! ) ( 2 3 ) 白弄了语:! ( 别弄了! ) 出现在肯定的祈使句末尾,用于动词或动宾短语后。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或愿望, 具有招呼对方做某事的语气。例如: ( 2 4 ) 看球去了语:! ( 2 5 ) 玩游戏了谱:! ( 2 6 ) 吃饭去了语:! 用于“俺的十名十了语。”的格式中,后面往往带有后续句,表示一种感叹语气,具有 呼告的意味。例如: ( 2 7 ) 俺天工丝,你怎么放的东西啊,都快掉下来了语,! ( 2 8 ) 俺的妮( 闺女) 了语:,放这么多盐1 3 “了动堋。”是在“v 了动了彻”格式中作补语的“了动一和表示能性的“了精助”发生合音后的形式,但是在意义上承担补 语和能性意义。详细分析请看第四章。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9 ) 俺的娘工越,你真能操操( 操心) 1 1 2 各个“了”的鉴别 本节主要以读音、意义和句法标准来分别鉴别“了动 、“了介”、“了体助 、“了情助、“了语 。”、“了语: ,用以确定“了”是什么和什么是“了”,为下文对“了 的进一步讨论奠定基 础。 通过以上1 1 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了动”、“了介”、“了体助”位于句中的位置,“了 情助”、“了语。、“了语。”则位于句末。因此,下面我们将分两部分分别鉴别“了动 、“了介”、 7 :t :r 7 7,7 j 体助制j 情助、j 语i 、j 语2 o 1 2 1 “了动 、“了介 、“了体助刀的区另 本节分别介绍“了动 与“了介”、“了体助 的区别以及“了介 与“了体助”之间的区别。 1 2 1 1 “了动一与“了介 、“了体助”的区别 “了动 :可以单独用于句中,也可用于句中动词后,意义为“了结、终结”。具有两种基 本的句法功能: “了动可以单独使用充当谓语。主要体现在格式“了动+ n 中。 “了动”单独作谓语时,它的前面可以出现能愿动词,后面能够出现“了体助”;也可以 出现在连动句、兼语句当中,充当谓语;n 限于“事情、事儿、心事、活儿、工作、差事、 案子、公案”等少数名词。n 4 儿9 酬有时候n 可以提前到句首。例如: ( 3 0 ) 俺大姨终于l 了体助一桩心事。( “了体助”用于动词“了动”后,表示动作的 实现) ( 3 1 ) 这件事儿早晚得l 。( “了动”前出现能愿动词“得”) ( 3 2 ) 我帮你l 了律助这个案子。( 连动句中,“了俳琦”用于动词“了动”后,表示 动作的实现) ( 3 3 ) 这事儿还没了动。 充当谓语这一语法功能是“了动区别于“了介”和“了体助 最为关键性的标准。“了介” 和“了体助”都不能单独作谓语。例如: ( 3 4 ) a 他整天躺工企床上,啥事也不干。( “了介”与“床上”构成介宾短语作“躺” 的补语,意义为“在”) b 他整天王席上,啥事也不干。( “了介”不能单独作谓语) ( 3 5 ) a 我又买了体助本练习题,准备看看。( “了体助”不充当任何句法成分,表示 1 0 第一章“了”的分类 “买”这一行为的实现) b 幸我又了体助本练习题,准备看看。( “了体助”不能单独作谓语) “了动 也可以用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主要体现在格式“”了动+ n + 了情助”和格式 “v + 不+ 了动+ n 中。这两种格式是潍坊话中构成可能补语的肯定方式和否定方式,“v + 了动 + n + 了情助 对应普通话中的“v + 得+ 了+ n ”,“v + 不+ 了动+ n ”对应于普通话中的“v + 不+ 了+ n ”。 在格式“v + 不+ 了动+ n ”中可能意义是由整个格式表达的,“不 只用来表示否定,详细讨论 见4 2 节。例如: ( 3 6 ) 俺吃工生这碗饭工业。( “了动”作“吃”的补语,“了情助”表示可能性,普通 话译为“我吃得了这碗饭。”) ( 3 7 ) 俺可吃不工立这碗饭。( “了动”作“吃”的补语,“吃不了动”表示不可能, 普通话译为“我吃不了这碗饭。”) 如果宾语提到句首,以上例句变为: ( 3 8 ) 这碗饭俺吃血。( “了动”与“了侪琦”发生合音,“了情助”表示可能性的 同时兼职承担“了动表示“了结、终结”的意义,普通话译为“这碗饭我吃得了”。) ( 3 9 ) 这碗饭俺可吃不了动。( “了动”作补语,“吃不了动”表示不可能,普通话译 为“这碗饭我吃不了。”) 可见,潍坊话的“了动 只能在构成可能补语格式的情况下才能充当补语,因此,尽管 “了体助”也位于动词后,但是并不能进入构成可能补语的格式。这也是“了体助 与“了动 的一个区别。 “了体助 不能进入构成可能补语的肯定格式“”了动+ n + 了情助 ,例如: ( 4 0 ) a 俺吃工生三碗饭i 避。( “了动”作补语,“了情助”表示可能性,普通话译为 “我吃得了三碗饭。一) b 掌俺吃工焦生三碗饭i 熊壁。( “了体助”不能与“了情助”共现) c 俺吃工丛三碗饭工皿。( “了体助”表示“吃三碗饭”已经实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例( 4 0 a ) 中“了情助”读音为l i o ,例( 4 0 c ) 中“了语。 读音为1 i q 。 因此,通过读音就可以区分两句的意义,例( 4 0 a ) 表示对行为可能性的判断,例( 4 0 c ) 表示对行为实现的肯定。例( 4 0 b ) 中“了体助 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经实现,“了情助”表示动 作行为可能实现,两者不能共现同一个句子中,因此句子不成立。 如果宾语提前,以下例句会有歧义: ( 4 1 ) a 三碗饭俺吃了情助。 b 三碗饭俺吃了体助。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更多讨论见第四章4 3 节。 “了体助 不能进入构成可能补语的否定格式“v + 不+ 了动+ n ”,例如: ( 4 2 ) a 俺吃不了动三碗饭。( “了动”作补语,“吃不了动”表示不可能实现“吃三 碗饭”这一动作行为,普通话译为“我吃不了三碗饭。 ) b 事俺吃不了体助三碗饭。 c 俺没吃三碗饭。( “没”位于动词前表示否定,“了体助”不能与“没”共现。 整个句子表示没有实现“吃三碗饭”这一动作行为。) 1 2 1 2 “了介 和“了体助 的区别 “了介 用于句中动词后,与方所词语组合,用符号表示为“v + 了介+ n l ”,意义为“在 或“到。“了体助”则不能直接构成“”了体助+ n l 这样的格式。例如: ( 4 3 ) a 他把花放了介窗台上了语,。( 他把花放在窗台上了。) b 宰他把花放了体助窗台上了语。 ( 4 4 ) a 你怎么让小王留了舟家里了语。? ( 你怎么让小王留在家里了? ) b 木你怎么让小王留了体助家里了诗。? 1 2 2“了情助一、“了语l 、“了语2 一的区别 本小节分别介绍“了情助”、“了语。”和“了语:”之间的区别。 1 2 2 1 “了彻 和“了爵。”的区别 “了情助 不能出现在祈使旬和感叹句中,这是它与“了语。 在语法环境上最大的区别。 例如: ( 4 5 ) a 宰白跑工监盟! b 白跑了语。! ( 正在跑,不要继续跑下去) ( 4 6 ) a 宰你太感情用事工监堕! b 你太感情用事了谱,! 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通过读音就可以区分“了情助和“了语。 。“了情助”的读音为l i 3 , “了语。 的读音为1 i o 。读音的不同造成句子的意思也不同。例如: ( 4 7 ) a 我爬上这棵树工监堕。( 我爬得上这棵树。“爬树”这个行为还未发生,表示 存在一种可能性) b 我爬上这棵树了谱。( “爬树”这个行为已经发生) ( 4 8 ) a 小王搬动那张桌子工丝堕。( 小王搬得动那张桌子。“搬桌子”这个行为还未 发生,表示存在一种可能性) 1 2 第一章“了”的分类 b 小王搬动那张桌子了语。( “搬桌子”这个行为已经发生) ( 4 9 ) a 你爬上这棵树工垃熊? ( 对对方是否“能爬上这棵树这一行为的能力产生 怀疑) b 你爬上这棵树了语。? ( 对对方已经“爬上这棵树”这一行为产生怀疑) ( 5 0 ) a 小王搬动那张桌子工煎堕? ( 对对方是否“能搬动桌子”这一行为的能力产 生怀疑) b 小王搬动那张桌子工韭? ( 对对方已经“搬动桌子”这一行为产生怀疑) 1 2 2 2 “了情助 和“了语: 的区别 “了情助 和“了语: 读音一样,但是出现的句法环境不同。“了情助 不能用在祈使句和 感叹句当中,例如: ( 5 1 ) a 奎白跑了情助! b 白( 别) 跑了语:! ( 没有跑,不要跑) ( 5 2 ) a 掌白弄工丝堕! b 白( 别) 弄了语:! ( 没有弄,不要弄) ( 5 3 ) a 掌看球去了情助! b 看球去了语:! ( 说话人招呼听话人一起去看球,“看球”这一行为尚未实施) ( 5 4 ) a 掌玩游戏了情助! b 玩游戏了语:! ( 说话人招呼听话人一起玩游戏,“玩游戏”这一行为尚未实 施) ( 5 5 ) a 俺的娘了情助! b 俺的娘互盥,你真厉害啊! ( “俺的娘了语z 表示对对方不满所表达的感叹) ( 5 6 ) a 奉俺的祖宗工熊堕! b 俺的祖宗了语:,快点起床啊! ( “俺的祖宗了语:表示对对方不满所表达的 感叹) 1 2 2 3 “了语。 和“了语。刀的区别 “了语。 和“了语: 最大的区别是读音不同:“了语。”读1 i o ,“了语:”读1 i o 。另外, 两者出现的环境也有所不同。“了语。”可以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了语。 则不能。例如: ( 5 7 ) a 我只剩下五块钱了语,。( 对“我只剩下五块钱”的肯定判断) b 宰我只剩下五块钱了语:。 ( 5 8 ) a 他离开学校工虬吗? ( 对“他离开学校”的肯定判断,疑问语气由“吗” 承担) 1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宰他离开学校了语:吗? “了语: 只能出现在“俺的十名十了语: 格式的感叹句中,“了语。 也能出现在感叹句 中,但是不能进入“俺的十名十了语。 格式的感叹句句中。例如: ( 5 9 ) a 俺的姐姐工型,你穿得真多! ( “俺的姐姐了语:具有呼告意味,“了语: 加 强感叹的语气) b 俺的姐地,你穿得真多! ( 6 0 ) a 今门太热工盟! ( 今天太热了! ) ( “了语。”表示对“天气太热”的肯定) b 謇今门太热了语:! “了语。 和“了语: 都可以用于祈使句构成“白+ v + ( 0 ) + 了语。 和白+ v + ( o ) + 了语。 , 两个格式的意义并不同。例如: ( 6 0 ) a 白( 别) 跑了语。! ( 正在跑,不要继续跑下去) b 白( 别) 跑了谱:! ( 没有跑,不要跑) ( 6 1 ) a 白( 别) 说了语,! ( 正在说,不要继续说下去) b 白( 别) 说了语:! ( 没有说,不要说) 通过以上对比,格式“白+ ”( o ) + 了语。 表示否定继续做某事;格式“白+ v + ( 0 ) + 了语。”表示否定开始做某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体了解了潍坊话中“了的整体情况。它们既有语音上的差 别,也有句法上的差异。如下表: 表1 1 1 4 了动了介了体助了情助了语l了语2 读音 l i 3l i 3l i 3l i 31 i ql i 3 充当谓语 + 充当补语 + 出现在陈述句 + 出现在疑问句 + + + + 出现在感叹句 + 出现在祈使句 + 位于句中 + 第一章“了”的分类 由于“了动”的用法与普通话中实义动词“了 的用法基本相同,以下各章我们分别来 具体分析“了介、“了体助 、“了情助、“了语。”和“了语2 ”。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格式“v + 了介+ n l ”和“了介刀 2 1 “了介 的句式分布 经过我们的考察,潍坊话的“了介”能出现在以下的句式中,一般不能独立成句,如果 带有后续成分方可成立。 辽) n 施事+ v + 了介+ n l + ( n 受事) 例如: ( 1 ) 他跑l 屋里了语。( 他跑到屋里了。) ( 2 ) 他们住了游馆里了语,。( 他们住在旅馆里了。) ( 3 ) 我地桌子上一盆花。( 我放在桌子上一盆花。) 如果出现宾语,宾语前必须带有数量短语,不能是光杆的名词或带有非数量短语修饰 语的名词。例如: ( 4 ) 宰我地桌子上花。( 我放在桌子上花。) ( 5 ) 幸我放了舟桌子上小王送的那盆花。( 我放在桌子上小王送的那盆花。) 参n 受事+ ( n 施事) + v + 了介+ n l 例如: ( 6 ) 书搁了介柜子上了语。( 书搁在柜子上了。) ( 7 ) 帐我记l 纸上了语,。( 帐我记在纸上了。) ( 8 ) 鸟搁l 园子里了语- 。( 鸟搁在园子里了。) 受事如果出现在句首,前不能加数量短语,但可以前加指示代词“这、那 ,或带有其 他修饰语。例如: ( 9 ) a 一本书搁了夼柜子上了语。 b 这本书搁了介辛巨子上了谱,。( 这本书搁在柜子上了。) c 小张还你的书我搁工巨子上了语t ( 小张还你的书我搁在柜子上了。) 爹n 施事+ 把+ n 受事+ v + 了介+ n l 例如: ( 1 0 ) 小刘把钥匙放了介兜里了语。? ( 小刘把钥匙放在兜里了? ) ( 1 1 ) 我把钱藏l 鞋里了语。( 我把钱藏在鞋里了) ( 1 2 ) 他把球踢了介墙根儿下了语。( 他把球踢到墙根儿下了) ( 1 3 ) 我把麻袋子拽了介屋顶上再走。( 我把麻袋子拽到屋顶上再走。) 1 6 第二章格式“v + 了介+ n l ”和“了介” n 受事+ 被+ ( n 麓事) + v + 了介+ n l 例如: ( 1 4 ) 面被邻居扛i 水豫里了叠。? ( 面被邻居扛到他家里了? ) ( 1 5 ) 肉被黄鼠狼子拖已窝里了语。( 肉被黄鼠狼子拖到窝里了。) ( 1 6 ) 文件被锁l 橱子里了语h ( 文件被锁在橱子里了。) 以上例句中的受事成分必须是定指的。 n 麓事+ v i + 了介+ n l + v 2 例如: ( 1 7 ) 我躺了础上歇歇。( 我躺在地上歇歇。) ( 1 8 ) 你坐了介沙发上玩吧! ( 你坐在沙发上玩吧! ) ( 1 9 ) 咱住了蒜馆里休息休息。( 咱住在旅馆里休息休息。) 2 2 格式“v + 了介+ n l 的语义 在潍坊话中,格式“v + 了介+ n l 的语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例如: ( 2 0 ) a 留了介家里 b 送了介家里 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 2 1 ) a 留了介家里一一留在家里 b 送了介家里一一送到家里 通过以上的对应,我们可以看出,“了介 的意义有时相当于“在 ,有时相当于“到, 这跟“了介”前面的v 有很大关系。如上例动词“留”具有 + 方位 + 附着 的语义特征, 所以“留了介家里”的语义只能是“留在家里”,而不能是“留到家里”。再如例动词“送” 具有 + 终点 + 趋向 的语义特征,所以“送了介家里 的语义只能是“送到家里 ,而不能 是“送在家里 。也就说,动词“留 的语义特征与“在”的语义特征相符,动词“送 的 语义特征与“到 的语义特征相符。因此,我们初步认为由于动词的不同语义造成格式“v + 了介+ n l 的语义不确定,可以通过对动词语义的分析明确格式的语义。 再看以下例子: ( 2 2 ) 趴了介桌子上 ( 23 ) 站l 过道里 我们发现,以上两个例子都可以对应两种理解: ( 2 4 ) 岖桌子上一一趴在桌子上趴到桌子上 1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5 ) 站了介过道里一一站在过道里站到过道里 也就是说,当动词分别兼有 + 方位 + 附着 和 + 终点 + 趋向 这两组语义特征中的 一个特征时,格式“v + 了介+ n l ”的语义仍旧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借助特定的 语言环境或上下文才能确定格式的语义。以“趴了介桌子上 为例。 如果“趴了介桌子上”用在陈述句中,例如: ( 2 6 ) 他老是趴了介桌子上。 其中,“了介”我们可以理解为“在 。 如果“趴了介桌子上 用在祈使句中,例如: ( 2 7 ) 趴了介桌子上! 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可以通过追加后续小旬看出来: ( 2 8 ) a 你趴了介桌子上! ( 不用站起来) b 你趴了夼桌子上! ( 别老蹲在地上) 例( 2 8 a ) 中说话人是让对方保持“趴 这种状态,“桌子上”表示的是人所在的位置。 预设为:说话人在说话以前,对方处于“趴 这种状态;例( 2 8 b ) 中说话人希望对方改变 原来所处的位置,“桌子上是运动趋向的终点。预设为:说话人在说话以前,对方没有趴 在桌子上。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动词的语义不同和语境的不确定,格式“v + 了介+ n l 可以分化为 “v + 在+ n l ”和“v + 至0 + n l ”。 2 3 “v + 了介在到+ n l 一的结构分析及“了介一的性质 既然格式“”了介+ n l 可以依靠语境分化为“”在+ n l 和“v + 到+ n l ”两个格式,因 此,我们打算先从格式“”在到+ n l 的结构入手,主要是借鉴前人对这两个格式结构层 次研究的方法,进而分析“v + 了介+ n l 的结构层次,确定“了介 的性质。 在现代汉语中,语法学界对“v 在n p 结构的内部层次和结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层次切分也就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如“住在北京 和“落在我们的肩上两句,黄伯荣、 廖序东( 1 9 9 7 ) n 钉b 3 蚓将其切分为述补结构,把动词后面的“在”看作介词,介词与其后面 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充当动词的补语,即“住在北京 、“落在我们的 肩上”;因此,按照这种观点,如果“在、到”不读成轻声,那么,以下分析是成立的: ( 2 9 ) a 坐在炕上 b 坐到炕上 并且可以将以上两个格式进行转换: 1 r 第二章格式“”了介+ n l ”和“了介” ( 3 0 ) a 坐在炕上一一在炕上坐着 b 坐到炕上一一到炕上坐着 转换以后所表达的语义特征很不一样。由于受汉语组织信息原则的影响,同样一个介 词短语,出现的句法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截然对立:就“在 引介的介词短语而言, 谓语动词前的只能诠释为行为动作发生的场所,之后的则只能理解为行为动作达到的终结 点。显然,终结点指示的是行为动作的结果状态。就“到 引介的介词短语而言,出现在 动词谓语之前,表示达到某一地点才开始做某事,即不是表示动作的终结点,出现于谓语 之后的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一新的地点,并暂时在该点上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胡裕树( 1 9 8 1 ) n 6 m 娜1 和文炼( 1 9 8 4 ) 1 7 m 1 7 。1 町的观点不同于黄廖,他们将其切分为述宾 结构,即“住在北京 、“落在我们的肩上”,并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