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包括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7 0 0 0 - - - 4 0 0 0 年) 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演变过程 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来探讨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依据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起河套地区新石器时 代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其次依据各典型遗址或样品采集地点地层的对应关系, 建立可与考古学文化对比的环境考古地层堆积序列。最后,分析探讨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河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位置恰好在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 渡带上,因此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研究全新世以来环境气候的变迁, 是我们深刻理解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乃至以后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变化及其时代特征 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是仰韶时代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受大暖期黄河中游仰韶时代诸文化的大 扩张影响。其中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出现与大暖期仰韶文化的北进和后岗一期文 化向西北迁徙密切相关;仰韶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发展也与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 一次次的北进导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有关。 三是龙山时代的降温事件,导致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化与空间分布格局的 改变。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址数的激增和河套地区石城聚落的出现均与降温事件造成不 同地区人类文化的迁徙、文化的冲突有关。此外,石城带空间分布的变化与气候的变化 而导致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的移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 n c l u d i n gn o r t h w e s to f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a n d s o u t h e r na r e a so fn e i m e n g g u p r o v i n c e sn e o l i t h i c ( 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s i n c e7 0 0 0 4 0 0 0 b c ) t os t u d yt h e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 s c a l e sb e t w e e nl o n g s h a ne r aa n dy a n g s h a oe r a sa r c h e o l o g y s o u g h ti nt h er e g i o no ft h e a r c h e 0 1 0 9 y c u l t u r e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 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h u m a nn a t u r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f i r s ta ta 1 1 o v e rt h ey e a r sb a s e do n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a n d 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 t h ee s t a b l i s l m l e n to ft h en e o l i t h i ch e t a oa r e as c h o o ls e q u e n c eo f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e c o n d l y ,b a s e do nt h et y p i c a ll o c a t i o n o fs a m p l ec o l l e c t i o ns i t e s ,o r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b e t w e e ns t r a t a , t oc r e a t eac o n t r a s tw i t h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e q u e n c e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a c c u m u l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6 e 臼榭f 羽场ec u l t u r a l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i nt h en a t u r a l a n dr e a c h e dt h ef o l l o w i n gr e c o g n i z e s : f i r s t ,t h en o r t hl o o pa r e ai ss i t u a t e di nt h em i d d l eo ft h ef a r m i n g p a s t o r a lz o n e ,t h e l o c a t i o ni u s ti nt h es u b 。h u m i d ,s e m i a r i dz o n e so f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z o n e ,t h e r e f o r e ,e c o s y s t e m s i sf r a g i l e a n dt h ec l i m a t es e n s i t i v et oc h a n g e s i n c et h es t u d yo fh o l o c e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i nt h ec l i m a t eo fo u r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r e g i o na n dt h es u b s e q u e n th i s t o r yo f t h en e o l i t h i cp e r i o do fh u m a nc u l t u r ea n di t s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o n e o ft h e b a s e s s e c o n d l y ,t h et i m e sy a n g s h a oh e t a on e o l i t h i cr e g i o nb yt h e m i d d l er e a c h e so ft h e y e l l o wr i v e rm e g a t h e r m a ly a n g s h a oa l lt i m e st h ei m p a c to f c u l t u r ee x p a n s i o n l o o pr e g i o n s i nw h i c h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n e o l i t h i cc u l t u r em e g a t h e r m a l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a n d t h en o r t h a n do n ea f t e rt h eh o u g a n gc u l t u r e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m o v e m e n tt ot h en o r t h w e s t ;y a n g s h a o e r a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a n dy a n g s h a og u a n z h o n gr e g i o n ,t h e a d v a n c e d c u l t u r eo ft h ef i r s tm e e t i n go ft h en o r t hi n t ot h el e a do f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a n di n f l u e n c e t h i r d l v ,t h el o n g s h a nl o wd a m pe v e n t s ,r e s u l t i n gi nt h el o o pa r e ao ft h en e o l i t h i c c u l t u r ec h a n g ea n dt h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p a t t e r no fc h a n g e 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l o n g s h a ne r a s u r g ei nt h en u m b e ro fs i t e sa n ds e t t l e m e n t sh e t a os h i c h e n g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 t h er e g i o na r e r e l a t e dt oc o o l i n ge v e n t si n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o ft h em o v e m e n to fh u m a nc u l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a l c o n f l i c t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h i c h e n gw i t hc h a n g ea n d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c a u s e db ys u b - h u m i da r e a sa n ds e m i a r i dr e g i o n so ft h ed i v i d i n gl i n e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 m o v e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o r d o sr e g i n ,n e o l i t h i ca g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e o l o g y 插图目录 图1河套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2 图2凉城老虎山及榆林三道沟地层柱状剖面示意图9 图3 调角海子地层剖面6 图45 0 0 0 , - - 一2 0 0 0 b c 温度变化与考古学文化1 4 图5 王墓山坡下遗址出土陶器1 6 图6白泥窑子t 地点陶器1 7 图7 河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陶器1 8 图8龙山时代晚期内蒙古南部与陕北典型陶器比较2 0 图9 准格尔旗小沙湾石城址的石墙剖面图2 1 图1 0 河套及周边地区史前石城分布示意图2 1 插表目录 表1 典型遗址或地点环境考古地层对比表11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a -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翅扭! l 丞 指导教师签名: 2 0 0 9 年月f 6 日2 0 0 9 年6 月膨日学位论文作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二己 思。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气习插,艮 矽竹年月彤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的时空范围 第一章绪论 “河套”地区,一般指是指黄河“几 字形弯包围的地区,即“大河三面环之,所 谓河套也。(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何丙勋先生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 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 东复折而南,至府谷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日河套。 地理上的河套,位于北纬3 7 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 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 宁夏平原) 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 属宁夏、内蒙古、陕西【l 】。( 图1 ) 本文论述的河套地区,以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为主。其中,内蒙古中南部主要 是指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部分涉及到黄河北岸、东岸和岱海地区;陕北,通常是指长 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白于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本文重点研究与内蒙古中南 部相邻陕北北部地区,即现今榆林市所属范围。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区域被东、西、北 三面被黄河流包围,大体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河套平原等,海拔8 0 0 - - - 1 8 0 0 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从现今地貌来看,更新世以来广泛堆积的黄土的被流 水常年冲蚀切割,地表破碎成千沟万壑,形成特殊的黄土梁、峁地貌。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栖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发现著 名的“河套人 及其文化遗存。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先后在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发现 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特别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等活动的广 泛开展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相继公布,许多学者对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了卓有 成效的研究,使这一地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黄河流域重要的史前文化分布区域之一。 2 0 0 7 年,笔者在参加陕北有关考古调查时,感受到这一区域位于我国北方气侯变化 的敏感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遂 收集河套地区的相关资料,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 ( 距今7 0 0 0 - - 4 0 0 0 年) 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以求教于学术界各位专家。 第一章绪论 图1 河套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 2 史前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2 1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始自2 0 世纪5 0 年代,李逸友、汪宇平先生等在郡 王旗、伊金霍洛旗、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清水河县 首次发现了仰韶时代的白泥窑子遗址【2 j ,从而揭开了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序幕。 2 0 世纪6 0 年代,在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的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发现 了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确定为仰韶时代的。随着研究资料的增多, 人们认识到,“这里的仰韶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以贫河口遗址为代表,另一种以海生 不浪遗址为代表”p j 。 2 0 世纪7 0 年代,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试掘【4 j ,是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其中大口二期的确认,为了解这一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特征提 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在陕北神木县石峁遗址也首次发现了龙山时代的遗存【5 1 。 2 0 世纪8 0 年代,先后发掘了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6 1 、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7 】和 凉城县老虎山遗址【8 】,为进一步了解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 资料。此外,陕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也逐渐开展,在无定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 址7 0 余处【9 】,在神木窟野河流域发现龙山时代遗址1 0 余处【1 0 】。此外,对神木石峁遗址 【l l 】和绥德g d , 官道遗址【1 2 】进行了发掘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河套地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蓬勃开展,先后发掘的重要遗址 有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1 3 】和永兴店遗址【1 4 】,陕北神木寨峁1 5 1 和新华遗址【16 1 、 府谷郑则峁遗址【1 刀和靖边县五庄果梁遗址【1 8 】等。上述发掘大大丰富了河套地区新石器时 代考古研究的资料。 在上述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田广金【1 9 1 、魏坚【2 0 1 、崔璇川等许多学者对内蒙古中南部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谱系进行了研究;吕智荣 2 2 1 、王炜林【2 3 1 、孙周勇【2 4 】 等对陕北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命名等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魏坚【2 5 】、孙周勇【2 6 】 对河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史进行了回顾。这些研究基本建立了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发展的框架,并对于进一步认识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等的诸多方面问题奠定 了基础。 1 2 2 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河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北方由半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 带,也是环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这一地区 人类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河套地区是研究环境气候的变化与考古学文化的 关系的理想之地。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考古研究的逐步开展和环境考古的兴起,许 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北方环境考古研究,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对于深刻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与古文化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9 9 1 年,田广金等发表了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一文,首次对 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 论述,探讨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史前文化的影响【2 7 l 。不久又发表了中国北方长 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问题, 指出这地带环境演变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因此造成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的地域分异 2 8 1 。 第一章绪论 方修琦、孙宁研究了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中断的原因。提出距今4 3 0 0 年老虎山文化 的突然中断与强降温事件是同时发生的,由于温度比现代降低3 ,热量条件已无法满 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导致原始农业文化结束。由此认为,降温事件正是老虎山文化中 断的原因【2 9 】。 张兰生等通过分析内蒙古大青山调角海子剖面以及麦里剖面的孢粉浓度,认为北方 农牧交错带距今8 5 0 0 - 8 0 0 0 年的增暖变湿和距今4 0 0 0 - 3 5 0 0 年的变冷变干事件,分别标 志着全新世暖期的开始与结束,这与内蒙中南部及东南部的文化演化规律与环境变迁有 很好的对应关系【3 0 】。 李学芝等认为,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 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 动力与机制。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 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3 1 1 。 魏峻分析了全新世大暖期不同时段上古文化的特点和生计方式的变化,并从沙地进 退、湖面升降的视角探讨了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对于塑造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古文化的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 【3 2 】 a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许多学者们的艰辛努力,河套地区的史前考古 和环境考古学研究,均已取得了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这一地区所 涉时空范围跨度较大,新石器时代考古和环境考古起步稍晚,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相对 较少,故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基础,试图对新石器 时代环境考古方面的问题再做探讨。 1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是在现有史前考古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 环境考古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探索。2 0 0 7 年7 1 1 月,笔者在参加陕北有关考古调查期 间,对陕北的史前文化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查阅了大量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地区 的史前考古和环境考古资料,完成了前期论文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环境考古学初 步观察。在此基础上,拟对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的相关问题再做探讨。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应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的方法,梳理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和文化的发展序列;应用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整理已有的环境 考古学研究成果,努力重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气候的演变过程。在上述基础之上, 对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在研究思路方面,首先,依据河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 化发展序列提供的时间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复原这一区 域新石器时代环境气候变化的过程。其次,努力探索不同时期环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文 化的影响,力图寻找二者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2 1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目前河套地区尚未发现距今7 0 0 0 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命名等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大体可分为早、晚 两大阶段,分别相当于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现简述如下: 2 1 1 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河套及周边地区仰韶时代遗存,既有一些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相似的因素,又有明 显的地域性特点,可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仰韶时代早期遗存( 距今7 0 0 0 , - - - 6 0 0 0 年) ,主要分布在东流及南流黄河两岸上和 岱海周边地区,代表性遗存有包头市阿善遗址第一期、准格尔旗鲁家坡、官地一期、窑 子梁、阳湾遗址,清水河县岔河遗址,凉城县红台坡下、王墓山坡下等,在陕北无定河 流域的一些遗址也有少量发现【3 3 1 。上述遗址发现有圜底彩带钵、鱼纹盆、红顶钵、小口 瓶、小口壶、弦纹罐、敛口瓮等。石器多数为通体磨光,有石铲、石锄、长条形石斧和 磨盘、磨棒等,还有一定数量的细石器。农业经济似乎已经出现,但狩猎采集经济 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一时期文化中有仰韶文化半坡期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因素,可能是 黄河中游诸文化北上融合而成的。 仰韶时代中期遗存( 距今6 0 0 0 5 5 0 0 年) ,分布在北起大青山,南至陕北,东至岱 海的广大区域。典型遗址有清水河县白泥窑子、岔河口遗址,准格尔旗窑子梁、坟堰遗 址等。陶器常见重唇口尖底瓶、侈口罐、敛口瓮以及鼓腹或斜腹盆等,彩陶数量增加, 有弧线三角纹等纹样,有若干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磨制石器的种类与阿善一期 文化相近,但细石器少见或不见。聚落的数量略有增加,面积也更大些,在王墓山坡下 发现有面积达8 7 平方米的房址。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为主,并有长足发展,渔猎亦占一 定比重。 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距今5 5 0 0 , - - - 5 0 0 0 年) ,遗址数量大幅增加,面积增大;在岱海 南岸、黄旗海南岸,准格尔东部和大青山山前形成了聚落群。经发掘的遗址有托克托县 海生不浪,准格尔旗周家壕、寨子上、南壕,察右前旗庙子沟、凉城县王墓山坡上、包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头市九原区阿善和西园等和陕西靖边县五庄果墚遗址等。有学者称之为“海生不浪文化 【3 4 1 ,也有学者命名为“庙子沟文化”【3 5 1 。陶器有小1 2 1 双耳鼓腹罐、喇叭1 2 1 尖底瓶、钵 和夹砂灰陶折沿罐、直壁缸、敛口瓮、筒形罐等;彩陶较为发达,纹饰纹样有平行线、 网格双勾纹等。生产工具的基本类型同白泥窑子文化相似,惟细石器的增加,其中最常 见的是凹底三角形镞。经济形态仍以农业为主,渔猎和狩猎亦占有一定比重。 2 1 2 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河套及周边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范围北起大青山南麓,东达岱海 周边和晋西北,南至陕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以包头、岱海及鄂尔多斯地区较为密集。可 分为早、晚两期: 龙山时代早期遗存( 距今5 0 0 0 - - 一4 5 0 0 年) ,典型遗址还有准格尔旗小沙湾、寨子上、 白草塔等,在陕北绥德小官道、吴堡后寨子峁和横山瓦窑渠等遗址,也发现属这一时期 的遗存。有学者以包头市阿善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称这为“阿善文化”【3 6 】。陶器中 的典型器物有折沿鼓腹罐、直口或敛口瓮、喇叭口篮纹尖底瓶、粗柄豆等,不见鼎和三 袋足器。细石器的数量较“海生不浪文化”时大幅增长,骨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这时期文化最突出特征是石城堡的出现,它们成群分布在大青山南麓和准格尔南流黄河 的两岸【3 7 】。房屋建筑除半地穴式外,还出现地面石砌房址。经济形态仍以农业为主。 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距今4 5 0 0 - - 4 0 0 0 年) ,主要分布在南流黄河两岸和陕北等地。 典型遗址有准格尔旗永兴店、大口、寨子塔、白草塔、二里半等,伊金霍洛旗朱开沟, 清水河县后城嘴等;陕北有神木石峁、寨峁、新华、大柳塔,府谷郑则峁,边城峁,吴 堡关胡圪塔、高家梁,佳县石摞摞山等遗址。有学者认为永兴店遗址内涵单纯而丰富具 有代表性,命名为“永兴店文化 3 8 】,还有学者以陕北的相关遗存为代表,命名为“寨 峁文化【3 9 1 、“新华文化” 4 0 1 等。这一时期各地的遗存虽有若干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 的特点,如流行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陶器中三袋足器发达,典型器有鬲、三足瓮、盆、 豆和带耳罐等。 2 2 新石器时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河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位置恰好在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渡带 上,因此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从自然地理方面看,河套地区可划分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为两个大的区域,即西部沙漠丘陵区和东部梁峁沟壑丘陵区,东、西部降水及地理状况 有较大区别。河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是这一区域史前文化发生、发 展、演变的基础。 2 2 1 河套及周边地区环境考古地层堆积序列研究 一个地区的环境考古研究,首先要确定各典型遗址或样品采集地点地层的对应关系 及其在文化堆积序列中的位置,建立可与考古学文化对比的环境考古地层堆积序列;然 后才能利用、综合有关学者的孢粉分析、动物骨骼的发现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对该地区 环境气候演变规律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河套及周边地区已做过环境分析的遗址或地 点剖面主要有内蒙古凉城老虎山、岱海盆地9 9 a 孔、大青山调角海子、陕西神木新华等, 现将它们的地层的性质、年代分析和对比如下: 2 2 1 1 凉城老虎山剖面 内蒙古中南部的岱海地区,分布着丰富的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遗址,多年来的考古 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做了较多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其中凉城老虎山 剖面具有典型性,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有关学者合作对这一剖 面进行了研究。老虎山剖面自上而下分1 4 层( 图2 ) ,其中第8 层年代为距今4 0 5 0 年左 右,第1 2 层底距今6 3 0 5 + 9 0 年,第1 3 层应在距今7 0 0 0 年前,这些堆积大体相当于仰 韶时代和龙山时代,可反映了距今7 0 0 0 年以来环境气候的变迁过程。此外,老虎山剖 面还可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三道沟剖面【4 1 】相比较。 目北 学碗论女 ( 1 ) 凉城老虎山( 2 ) 椅林三道淘 图2 赢城老虎山及榆林三道沟地层柱状剖面示意圈 自= 生,方修琦史镕军等我固| 匕方女牧交镕带垒* 世环境捕娈球变化与我国来束臼勺生存环境 # i 气蒙版社,1 9 9 6 ( 7 ) ) 2 2 12 岱海9 9 a 孔剖面 对凉城县岱海盆地地层和环境的研究还町参考许清海等学者对岱海盆地9 9 a 孔地 层的孢粉分析h “。9 9 a 孔1 1 0 1 m 以上的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5 个孢粉组合带,孢 粉带i ,深1 1o l 1 07 9 m ,年代为距今1 18 5 6 1 1 0 0 0 年。孢粉带】i ,深1 07 9 1 00 4 m , 年代为距今1 1 0 0 0 7 9 0 0 年。孢粉带i i l ,深1 00 4 58 1 m ,年代为距今7 9 0 0 4 4 5 0 年, 可细分为5 个孢粉亚带,o j i i i a 带深1 00 4 96 5 m ,距今7 9 0 0 7 2 5 0 年;i i i b 带,深 96 5 79 9m ,距今7 2 5 0 6 0 5 0 年:l l l c 带,深79 9 65 7 m ,距令6 0 5 0 5 1 0 0 年:i i i d 带,深65 7 62 1 1 2 1 ,距今5 1 0 0 48 0 0 年,i l l e 带,深6 2 1 58 1r r l ,年代为4 8 0 0 4 4 5 0 年。孢粉带,深58 1 4 1 4 m ,年代为距今4 4 5 0 一2 9 0 0 年,本带叮以分成3 个孢粉证 带,其中i v a 带,年代为距今4 4 5 0 3 9 5 0 年。孢粉带v 深41 4 0 m ,年代为距今2 9 0 0 年,本特中部木本植物花粉又有所增加本带又u j 以分成3 个饱粉亚带。 t 蝴 黼 一 埘 一 砂 粕 豳图|霪圈圈口一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2 2 1 3 大青山调角海子剖面 1 9 9 2 年,有关学者在内蒙古大青山调角海子( 北纬4 1 。0 7 ,东经1 1 2 。3 4 ,海拔高 剖面( 图3 ) ,并对剖面反映的的气候状况进行 簿一麓篙 强侧 研究【矧。剖面底部约距今1 1 4 5 0 年。当时按1 c m ,。【睦手;i 二! :z 。i ,t ;o 士1 ,? 。o 圜裂 间隔取样,每个样品的时间分辨率最高为 2 0 巨纂章l3 0 4 5 生7 0 匕d 殄砾石层 ll ! := : 一 】o 矶胍,最低为1 7 0 a c m ,一般为4 0 8 0 舭m 。 3 。 阙3 3 6 3 7 2 。5 :士7 7 5 0 囹粉细砂屡 在深6 2 6 4 c m 处出现第二层由植物残体构成4 0 隧篇2 b 。,:8 。园砂质桔土 的为分解泥炭层,1 4 c 年龄为距今7 0 6 0 9 5 年。 5 。 簪荔判6 m 毒9 。曰凝泥 深5 0 5 1 c m 处为第二期冰楔开口处,泥炭发育6 0 黼7 0 6 5 国轱土 在5 0 c m 处中断:冰楔开口宽度为5 c m 左右。 ,。 陵j 目 囫牙曩委 弓t b 2 _ t1 2 c m 处泥炭的年龄为距今6 3 3 0 8 0 翰:饲 囫泡发 9 0 年,开口处年龄为距今6 0 0 0 年以后。因而可 9 0 鼹角姐3 “n 。 - :- q 曩亮化石 以推断深度5 i 6 0 c m 的地层年代应为距今 ,。 黼l o o l 乳1 2 。l 一取徉意 6 7 0 0 - - 6 0 0 0 年。剖面中深铝c m 处年代在距今 一嘲1 0 1 1 5 士1 2 0 圆寒豫勰 5 8 0 0 年左右。研究显示,“距今5 4 0 0 4 6 0 0 巨割l 0 9 s 州3 5 孢粉浓度再次普遍明显下降,木本花粉百分含 1 4 0 l 三到,o o 毒。3 5 量明显降低,出现较多的冷杉花粉,显示出变 。5 。l 冷变干的过程。由于古土壤信息显示出距今 图3 调角海子地层剖面 5 1 0 0 - 4 8 0 0 年发育了一期古土壤,属于一个温 波动研究地理研究1 9 9 8 ,1 7 ( 2 ) ) 距今4 8 0 0 - 4 6 0 0 年两个寒冷事件。”降1 距今4 6 5 0 年之后,剖面中再次出现泥炭沉积, 以松占绝对优势的木本花粉含量增加至8 0 以上,孢粉浓度再次普遍明显上升,油松、 栎等花粉浓度均较高,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距今3 8 0 0 年。 2 2 1 4 新华遗址 位于陕北神木县大保当镇东北,1 9 9 6 年和1 9 9 9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 管会先后两次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是一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时期重要遗址。从 2 0 0 1 年开始,王辉等在遗址区一处人工取土形成的剖面进行了孢粉采样和相关环境分析 【4 5 1 。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该剖面自上而下分为7 层,其中第1 - - 3 层棕灰或深灰色砂层,含有钙结核和假菌 丝体,应是全新世大暖期形成的,估计距今8 0 0 0 - - 5 0 0 0 年,大部分时间相当于仰韶文 化时期;第5 层灰黄色砂层,含有大量陶片,为龙山时代晚期到夏时期的新华文化层, 依据该文化的1 4 c 年代,约形成于距今4 0 0 0 年前后;第4 层的灰黄色砂层形成年代应 在距今4 0 0 0 - - 5 0 0 0 年之f b q - , 约为龙山时代早期。 比较上述地点或遗址特别是老虎山、岱海9 9 a 孔和新华地层,做出地层对比如表1 。 从中我们可看出,气候变迁与考古学文化演变序列大体相符。 表1典型遗址或地点环境考古地层对比表 地层对比关系 考古分期年代 老虎山遗址新华遗址9 9 a 孔 龙 晚 第8 层 第5 层a 带4 5 0 0 - 4 0 0 0 a b p 山 时 第9 层 代 早 第4 层i i i e 带5 0 0 0 - 4 5 0 0 扭p 新 第1 0 层 石 器 时 晚第1 1 层 i i i d 带 5 5 0 0 5 0 0 0 a b p 代 仰 韶第1 2 层 时 由 第1 3 层 i c 带 6 0 0 0 5 5 0 0 a b p 代 旦 i i i b 带7 0 0 0 6 0 0 0 a b p 第1 3 层 2 2 2 新石器时代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 依据上述环境考古地层序列显示的各个阶段气候牲和相关的环境考古研究成果,这 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环境气候演变大体可分为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两大阶段。现分述如 下: 2 2 2 1 仰韶时代气候特征 依据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仰韶时代约为距今7 0 0 0 - - - 5 0 0 0 年。河套地 区的环境考古研究显示出仰韶时代总体上为较为暖湿,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宜期,但其 间也有过冷暖的波动。 仰韶时代早期( 距今7 0 0 0 - 6 0 0 0 年)内蒙古大青山调角海子地点孢粉研究【4 6 】显示, 距今6 9 0 0 - - 6 3 0 0 年乔木植物百分比迅速上升到7 0 8 0 ,草本和灌木植物百分比相应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地迅速下降。根据孢粉组成分析,此期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性乔木为桦、松,其 中混生栎、云杉、榆、椴等。草本和灌木中耐旱、盐的麻黄、藜百分比下降,蒿等草本 占居主要地位。而满足这些树种生长的年均气温为2 3 ,降水量至少为5 0 0 ,- - - 5 5 0 m m 。 因此,当时气温比现在高2 - - - 3 c ,降水量至少高于现代1 5 0 - - - 2 0 0 m m 。表明此期进入全 新世以来的水热条件较好的时期。但在距今6 0 0 0 年前后发生寒冷事件。反映在大青山调 角海子剖面还出现了冰楔现象,深度5 0 - - 5 1 c m 处为第二期冰楔开口处,泥炭发育在5 0 c m 处中断,冰楔开口宽度为5 e r a 左右。开口之下l 2 c m 处泥炭的年龄为距今6 3 3 0 9 0 年, 推断冰楔的发育经历了5 0 1 0 0 年【4 7 1 。反映了一次气候明显变冷的过程。 仰韶时代中期( 距今6 0 0 0 , - - 一5 5 0 0 年)这一时期总体上仍较暖湿,但仍有气候波动。 岱海盆地9 9 a 孑l 孢粉i i i c 带( 约距今6 0 5 0 - - - 5 1 0 0 年) 年显示,松花粉增力h ( 1 7 3 - 5 4 7 ) , 蒿花粉下降( 1 7 7 - - 4 3 4 ) ,显示出气候较为湿润。调角海子地层中孢粉浓度出现一谷 一峰【4 8 1 ,谷值年代在距今6 0 0 0 - - - 5 8 0 0 年,反映植被为疏林草原,可看出之前降湿事件的 影响;峰值出现在距今5 8 0 0 - 5 6 0 0 年,在深4 8 c m 处( 距今5 8 0 0 年左右) 孢粉浓度普遍明 显回升,榆、栎油松等花粉均明显增加,木本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为针阔 叶混交林,标志着降温事件的影响已经结束,环境开始好转。 仰韶时代晚期( 距今5 5 0 0 5 0 0 0 年)本阶段与以前相比,气温仍有波动,但总体 上仍不失为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期。从距今5 5 0 0 年开始,毛乌素沙地在总体趋势上就处于 一种扩张状态,这与当时日益趋于干凉的气候是相对应的。但其间也有过波动,如新化 遗址剖面第3 层的深灰色砂层为陕北全新世地层中习见的砂质黑垆土型古土壤,又称黑 砂土,“是沙丘固定的背景下,温凉偏湿的草甸草原或典型草原成壤化的产物”【4 9 1 。老 虎山剖面又形成了第1 1 层的黑沙土层,则显示曾有过一个湿暖湿润的时期。但在距今 5 0 0 0 年前后,岱海盆地9 9 a 孔i i i d 带( 距今5 1 0 0 , - - 一4 8 0 0 年) ,松花粉又有所减少,蒿花粉 有所增加,显示出气温又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结束这个暖湿期的是出现于距今5 0 0 0 年前后的降温事件,这次降温事件使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了冰缘地貌。调角海 子剖面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古冰楔,据推测当时调角海子气温比现在低6 左右。 2 2 。2 2 龙山时代的气候特征 依据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龙山时代约为距今5 0 0 0 - - 4 0 0 0 年。这一时 期的气温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向干凉的方向发展。但期间也曾有过冷暖的波动。 龙山时代早期( 距今5 0 0 0 - - 一4 5 0 0 年)气候曾有过几次冷暖波动。毛乌素沙地第一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的扩张为距今5 1 0 0 - - 4 3 0 0 年,萨拉乌苏河的滴哨沟湾剖面和乌审旗陶利沙丘剖面均可 见到这一时期厚厚的风成砂沉积【5 。岱海盆地9 9 a 孑l i i i e 带( 距今4 8 0 0 - 4 4 5 0 年) ,松花 粉再次增加,草本花粉略有减少。大青山调角海子距今5 1 0 0 - - 4 8 0 0 年发育了一期古土壤, 属于一个温暖阶段;距今4 8 0 0 - - 4 6 0 0 年则显示出一个冷期;距今4 6 5 0 年之后,剖面中再 次出现泥炭沉积,以松占绝对优势的木本花粉含量增加至8 0 以上,孢粉浓度再次普遍 明显上升,油松、栎等花粉浓度均较高。 龙山时代晚期( 距今4 5 0 0 - 4 0 0 0 年)气温继续下降。距今4 3 0 0 年后,陕北黄土高 原北部主要位于冷高压控制下和反气旋的运行路径上,连同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由西北到 东南出现干冷多西北风的干旱荒漠、干旱荒漠草原及半干旱干草原生物气候带。“黄土 丘陵地貌单元上沉积了较厚的马兰黄土或风成砂夹层,西北部风蚀作用加强,流沙广布, 是沙漠化强化阶段,大部分可能是荒漠草原环境”1 5 1 1 。榆林火石梁遗址龙山晚期到夏 代早期动物遗存研究结果显示,动物群以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为主,说明“当时 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5 2 1 。老虎山剖面第9 层以上出现的黑沙土填充砾石层,显 示出进人了冷湿气候阶段。大青山调角海子剖面距今3 9 0 0 年( 校正年代距今4 2 8 0 年) 前后 油松、栎等花粉浓度显著下降,一度消失的冷杉花粉的再度出现。“此时期油松花粉浓 度的下降程度与有小型冰楔发育的距今7 0 0 0 、6 0 0 0 年时基本相当,由此推断距今3 9 0 0 年降温幅度亦与距今7 0 0 0 、6 0 0 0 年大致相同,其温度比现代低3 左右”【5 3 】( 图4 ) 。然 而从新华遗址第5 层( 4 1 5 0 - - - 3 9 0 0 ab p ) ,磁化率和粒度数据均表明该层是一个气候较好 的时期,孢粉浓度较高也说明了草原植被的繁茂,“似乎看不出曾有过降温事件 【5 4 1 。 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大概与气候事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有关。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4 乱 罢 5 苕 6 , 7 & 9 1 d ” 0 l o o 9 “ 1 | 41 5 1 r 2 一3 co c 2 托 温度。c 图45 0 0 0 - 2 0 0 0 b c 温度变化与考古学文化 ( 据张兰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地学前缘,1 9 9 7 ( 3 ) )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