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两难问题.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两难问题.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两难问题.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两难问题.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两难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素质教育自从2 0 世纪8 0 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 题,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素质教育的实施 结果仍然忧多于喜,存在许多我们不能不正视的问题。“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是许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面对升学 率这一硬指标时,素质教育更是显得异常脆弱与不堪一击,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 句流行的工作口号和应付上级检查时的金字招牌。到底是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 素质还是扎扎实实地应付高考,在人们看来,俨然成了一个难以选择的“两难 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过 程进行深刻反思,剖析了当前学生素质培养与高考升学对立“两难 问题的起 因。本文认为,所谓的“两难”,只是由于人们没有洞悉矛盾的症结所形成的一 种浮于表象的认识,而在实质上,学生素质培养与提高考试成绩不仅不矛盾,而 且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下,高考成绩会更好,两者是统一的。最后,本文从转变观 念、改革高考制度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等层面上提出了解决“两难 问题的 具体策略。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以青岛二中作为案例,来把握素质教育在基层领域的 实施现状和“两难 问题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实践的变革, 以课堂为主渠道,实施素质培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双赢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等,来解决这个素质培养与高考升学的所谓“两难 问题,为素质教育的切实推 进提供帮助。 关键词:两难问题;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策略 a b s t r a c t 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 h o tt o p i ct h a ti sa t t e n d e dw i d e l yb yt h ee d u c a t i o nc i r c l e s a l lt h ew h i l es i n c ei ti sb e e np u tf o r w a r di n1 9 8 0 s ,a n db e c o m e sam a i nt u n e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c o u n t r y se d u c a t i o n b u ts e e i n gf r o m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t h ee f f e c t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q u a l i t y o r i e n t e de d u c a t i o ni sn o ts oo p t i m i s t i c t h i si st h ev e r i t a b l ep o r t r a i t u r et h a tm a n ys c h o o l si m p l e m e n t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f a c i n ge n t r a n c er a t e ,t h eh a r di n d e x ,q u a l i t y o r i e n t e de d u c a t i o nl o o k s v e r yf r a i la n dc a r l tb e a ro n eb e a t ,w h i c hi st h o u g h t f u lt ou s 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i sj u s ta f a s h i o n a b l e w o r k i n gs e n t e n c e a n ds i g nb o a r dt o d e a l i n gw i t hh i g h e r l e v e l s e x a m i n a t i o n i ti ss oh a r df o ru sw h e t h e rw es h o u l dc u l t i v a t et h es t u d e n t s q u a l i t i e st o m e e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e t y ,o r w es h o u l dg oa l lo u tt oc o p ew i t ht h ee n t r a n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a d o p t i n gt h ew a y so fd o c u m e n ta n a l y s i s ,t h e o r yr e s e a r c ha n dc a s es t u d y , t h i s p a p e rd e e p l yr e f l e c t so nt h ei m p l e m e n t i n go f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 ,m a k e sai n - d e p t h a n a l y s i so fh o wt h ep r o b l e me m e r g e s t h i sp a p e ri so nt h ev i e wt h a tt h es o - c a l l e d “d i l e m m a ”i sa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b e c a u s ep e o p l eh a v en o tb e e nc o n s c i o u so ft h er e a l i e a s o nw h yc o n t r a d i c te x i s t s i nf a c t ,t h es t u d e n t sw o u l dp e r f o r mb e t t e ra n dg e tm u c h h i g h e rm a r k si n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f o rc o l l e g ei fr e a lq u a l i t y - o r i e n t e de d u c a t i o ni s i m p l e m e n t e d a tl a s t , 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sd e t a i l e ds t r a t e g i e st os o l v et h e “d i l e m m a ” p r o b l e mf r o ma s p e c t so fc h a n g i n gc o n c e p t s ,r e f o r m i n g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f o r c o l l e g ea n de n r o l l i n gs t u d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i so nt h ea d o p t i o no fi n n o v m i o nt oq i n g d a on o 2m i d d l es c h o o la sa c a s e ,i no r d e rt og r a s p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i nb a s i cl e v e la n d s p e c i f i cs h o wo f d i l e m m a i nr e a ll i f e t h r o u g hi n t e r n a ls c h o o l st r a n s f o r m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a n dt e a c h e r s t r a n s f o r mf r o mc o n c e p tt ob e h a v i o r , i no r d e rt o s o l v e t h e d i l e m m a p r o b l e mb e t w e e nq u a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a n d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oa st op r o v i d eh e l p f u lu s e sf o rr e f e r e n c ea n dr e v e l a t i o n st ot h ep r a c t i c e o fo u rc o u n t r y s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d i l e m m ap r o b l e m ;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 ;e x a m i n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 s t r a t e g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 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 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 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 到灵 日期:0 闪9 年占月站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 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 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 位仍然为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随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日期:z 2 , o 夕年占月药日 日期:妒7 年占月砧日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4 7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是科学的 教育发展观。然而,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尽管素质教育推行 了这么长时间,人们至今仍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 没有上升到价值观念的调整。因此,实施多年的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 果,反而让广大教师陷入了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上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在 现实的以应试升学为价值导向的社会压力下,学校不得不坚持“应试教育 的一 些不恰当的做法:任意删减与升学无关的课时、刻板的教学、填鸭式的“满堂灌 、 逼迫学术死记硬背,以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维持学校的生存;与此同时,学校还 须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素质教育包括新课程实施的导向 和要求,力求革除现行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素质教育 的活动和相关课程因而应接不暇。而一旦学校的高考成绩不理想, 人们首先不是反思自己实行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是认为素质教育浪 费了时间和精力。结果导致“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 , “课内搞应试,课外抓素质乃的场景普遍出现在搞“素质教育 的学校中。 面对高考,是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 质,还是要在现实的以升学为导向的社会压力下,全力应付考试,更是当前学校 教育面临的棘手问题,以至于在人们看来,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还 是扎扎实实地应付高考,俨然成了一个难以选择的“两难”问题。所以,“两难 问题不除,素质教育就难以实施。那么面对高考,到底是要素质还是要升学? 怎 样才能同时保证升学的追求与素质的发展? 这是本文关注的议题。本文希望通过 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目前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面l 临的困境以及如 何走出困境,进而为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本研究课题选择的意义在于:从理论层面上看,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一次梳理 与充实,有助于明晰、深化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内在关系的 认识;从实践层面上看,基于对“两难 问题的原因与实质的分析而提出能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实施策略,对于我国中学教育走出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升 学的双重压力下一筹莫展、左右摇摆的尴尬境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研究现状 关于素质教育,国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研究视角: 1 、社会政策的研究视角。其研究对象是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目的在予考 察素质教育政策是否完备,存在哪些政策上的不足,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袁振 国主编的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研究从政策支持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的 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政策体系特别是就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学校政策、高 考政策、课程改革、教师政策、教育财政政策、教育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 分析,提出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求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和转 变政府职能、制定新的政策支持策略的系统意见。该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围绕者素 质教育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展开,为素质的发展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 此外,许多研究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素质教育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上。例如, 蒋建华提出了素质教育失真的命题,认为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政策转移、政策替 换和政策架空的现象,认为这是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但是研究只是注意到 了现象的表面,并没有对该现象产生的社会运行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留下了进 一步研究的空间。 2 、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关于素质教育的绝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教育学 的 研究框架之内,即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而开展,崔相录主编的素质 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这类研究的主要代表作。这类研究主要围 绕学校的运转、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展开。 3 、在实践层面上,朱小蔓“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调研课题组,对 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与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现 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从学生学业负担、考试评价、德育、体育、艺术、劳动 技术以及心理健康六个领域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的四种表现形式:即校际竞争过度,升学竞争明显提前;升学竞争由暗变明,从 地下到公开化;从教育内部扩展到社会,家长、媒体推波助澜;由于干预程度明 显升级,地方党政直接干预加强等等。认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教 师压力过大、学生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4 、此外,社会各界也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讨论,对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难 以实施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体制的原因,认为当前的 教育体制是素质教育的最大,最根本的障碍。这表现在,党政领导片面追求教育 升学率的政绩观、政策的倾斜、资金投入不均衡;政府教育政策的缺位、越位, 教育主体地位的不到位等;第二,社会环境的原因,这主要是指社会企业重学历 的人才观,用人观;媒体不健康的舆论导向;家长较高的教育期望与不科学的家 庭教育方式等;第三,文化的原因,认为我国传统的科举文化、官本位文化时期 2 第一章绪论 最根本的原因:第四,国情的原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优质教育资源少且分布不均衡是造成现状最重要的原因。 尽管这些研究或多或少的谈到了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问题,对我们进一步了 解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提供了有益的材料,但这些研究未能将理论建构与实证研 究结合起来,从理论层面来理解、分析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其不足主要表 现在: 首先,重视技术层面的研究,如单纯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条件等等, 但忽视了对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中正式的、非正式的影响机制 的分析;其次,注重研究政策本身,而缺乏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学校视角 下的实地考察;再次,多数研究为素质教育状况的宏观描述,缺乏以定性技术为 基础的微观的、深入细致的探究。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对某一事件的阐述,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从而对当前我国素质 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与高考升学对立的现状、人们的观点及问题的潜 藏、显现、爆发的过程进行深刻探讨。接着,着重剖析“两难 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素质教育实施成果突出的青岛二中的案例证明,只要素质教育搞得好,就会 被高校认可,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两难”问题可以解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和学习有关的理论专著,研究总结其他相关学者的研 究成果,在对相关文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整体的把握。 规范分析法:本文从理论上认真研究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两难 问题 产生的背景、表现及其原因。 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法:本文密切关注教育实践,对本地区素质教育实施成 果突出的青岛二中进行实地考察,与二中校长,老师及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深入 了解来自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把握素质教育在基层领域的实施现状和“两难”问 题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总结青岛二中在解决“两难 问题中的成功经验,力图 做到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理念 2 1 素质教育的提出 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素质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直接针对“应 试教育 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 任柳斌于1 9 8 7 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 一 词,他说:“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 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1 9 9 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总结教育改革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 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在1 9 9 4 年6 月召开 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乜1 同年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进适应时代发展、社会 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第一 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紧接着1 9 9 4 年1 1 月国家教委发布关 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意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 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克服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 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1 9 9 7 年l o 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 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在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为进一步适应新世纪的 需要,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势在必行。1 9 9 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 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 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适龄儿童和青 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 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讨论( n ) 中国教育报,2 0 0 2 1 0 1 9 第4 版 口1 柳斌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n )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4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理念 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川3 1 这次会议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 位,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次会议推动着素质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上述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表明,国家已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 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向 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 题。 2 。2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 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等问题提出了各种看法,如 “针对性概念论 、“基础教育本质论 、“通识教育论、“公民素质论一、 “人的素质发展中心论 、“基本素质论 、“主体性品质中心论、“人本思 想论 、“理想人格论 、“时代文明塑造论 、“素质补偿论、“本质要素 综合论 h 1 。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素质教育的统一界定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下面总结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凸现素质 教育的核心思想,对素质教育从总体上进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2 2 1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往的传统教育,过分注重选拔,面向少数学生,而这少数精英学生的成功 又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而素 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改变了应试教育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发展为代价 的教育现状,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发展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素质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 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所以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机会的平等,包括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平 等、受教育机会平等;具体到个人而言,则表现为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不 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2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 以往的“应试教育”最明显的弊端就在于过分地强调教育的单一功能,将人 的基本素质的各个要素割裂开来,只抓住了素质的一个方面智力的培养,这 一片面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教育的畸形,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综合素质得不 惜1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j ) 学习时报第3 4 5 期:7 h 1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9 版,1 0 8 1 1 9 页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总体提高,学生不能作为完整的入来受教育和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 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并且要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之间和谐的发 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素质教育的“全面观 引导树立 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不再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 ,而是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使各种素质协调发展,形成有机统 一体。 2 - 2 3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由、充分、主动的发展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和境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嫡1 传统 的应试教育往往对于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成为考试的机器,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而素质教育转变 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记忆和题库训练的模式,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对学 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 动接收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是把学生 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在内的完整的生命体。它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 2 4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素质包括掌握多少基础知识、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形成了创造、创新能力等相互贯通、逐层递进的三个层面。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以考试作为教学指 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下,按 照统一标准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学校。对于目前的考试制度来说确实能够 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但是,这种墨守成规的教育观念 和缺乏活力的教育模式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 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 素质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打破了以往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异于 现有知识背景的新见解,以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3 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解析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 学率的弊端提出来的。因此要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首先要从应试教育开始。本 嘲肖川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教育文摘( j ) ,1 9 9 8 ( 7 ) 第二版:2 6 6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理念 文首先对素质教育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作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界定,从而为展开讨 论打下基础。 2 3 1 “应试 与“应试教育 “应试 是一个中性概念,它表达的是一种事实判断。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 能够熟练、灵活、准确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地解决考试情境 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客观上讲,考试与应试是不可能二元分裂的。有考试必然 有应试,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其要求去应试, 从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走向进行制约,对人的培养质量加以规范。如果只有考试 而没有应试,或者说考试与应试是二元分裂、南辕北辙的话,那么考试也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应试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就在于是怎么样去应试。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一种方式,有其科学、合 理的一面,之所以沿用至今而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还会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根 源和现实原因。虽然这些年我们也做了许多改革,但事实上,在现存的客观条件 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代替考试。正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学会的一位教授所言:“虽然集体评议和考试各有缺陷和弊端,但现在还没有东 西能替代它们。一1 既然考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应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为了考出好成绩,做一些应试的准备,也是无可非议的。当前对于考试的批判 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同样的命题方式或同样的考试结果,对待 和使用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全然不同的效果。有的政府部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 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仍以地区、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部门政绩的重要依 据;社会上包括学生家长远未摆脱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一及“望子成龙 等陈旧 观念的束缚,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用人 制度中存在偏重学历而轻视个人素质的现象。这些做法赋予了考试分数特殊功 能,违反了教育规律,必然造成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负效应。 而“应试教育则不同,在我国教育的现实中,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并非泛指,并不是因为一种教育中只要有“应试的事实存在,它就是“应试教 育”。应试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 指 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它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 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根本目的,考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 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以少数“尖子生为主要对象;以填鸭式、 满掌灌为主要教育方法;以考试要求为内容设计课程,以“主科 重点教、考点 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增加作业量和学习时间上找出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以 升学率高低论奖惩。学生都向重点学校挤,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其本 1 华中一论应试教育( n ) 解放日报,2 0 0 0 2 2 6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是一种学科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短期 效应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应试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判断,揭示的是一种 考试与应试之间的错误的价值联系。它的缺陷在于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最高目 标,把考试和应试作为追求升学率的唯一手段,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突 出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 3 2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现在人们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语,是评价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概念。 然而什么是“素质 还真是没有人能讲得清。“素质 一词的最初意义是指“事 物的主要成分或质量 、“事物本来的性质 。现代辞书指出,“素 即构成的基本 成分,如元素、要素、素养等;“质 即事物的根本特点,如性质、本质、资质、 品质、质量等。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指素养、品质、资质。素养即平 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品质即人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 认识、品性等的本质;资质,即人的智力素质、人的天资、禀赋和为心理学所指 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8 1 关于素质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 解。狭义的素质,就是生理、心理学上所说的“素质 ,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某些 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指神经系统、脑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 剖生理特点。它是通过遗传获得,又叫遗传素质,或叫禀赋。狭义素质概念强调 素质的先天性。广义素质概念是指整个主体的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 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包括道德方面。广义的素质其言义已经超越了 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的质量或性质。 综合来说,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 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嘲 “素质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 0 年代后期,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 立场和角度出发,阐释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1 9 9 7 年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 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 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 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州训随后,1 9 9 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 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h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二持出版社,1 9 8 5 :5 2 5 阳1 周丽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隐形德育课程开发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7 蹭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 9 9 7 1 0 2 9 8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理念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 更是鲜明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尽管目前对于素质教育尚无完整定义,各种 表述也不尽一致,但基本内涵相同,即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 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基本目标,以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素质教育以 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有 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俱来的素质,使人的先 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不同 素质和品格。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素质教育中的“两难 问题 3 1 “两难刀问题的缘起 2 0 0 4 年全国高考评卷、录取工作结束后,南京教育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 尬。近几年,南京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方面走在全省 前列。市区各中学严格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下午4 :3 0 左右放学回 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作社会调查,写学术报告。 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等,全面提高了中学生的素质。如 南师附中为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开设了话剧表演、旅游文学等1 3 8 门校本课 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金陵中学的学生在 “研究性学习 中,自选题目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专题论文,令答辩组教师对他 们的创新思维潜能刮目相看。据一些高校反映,南京学生的学习、研究很有后劲, 爆发力强。但是,南京颇受中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模式在2 0 0 4 年高考中却败下 阵来。2 0 0 4 年7 月1 2 日,扬子晚报载南京的“高考 之痛,文章发出评论 的依据是2 0 0 4 年高考南京市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 0 0 人,比例列全省倒 数第一。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更有报纸引用一位同学的 诉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 0 的时间与高考有关,学校用上课时 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 多,但这些对高考没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一铺天盖地的指责形成 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素质教育 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和反对。许多 家长更是把子女转入南京周边“应试教育 成功的地方,以至于南京市教育局痛 定思痛于2 0 0 4 年1 0 月初出台了关于南京市中学节假日对学生开放教育设施和 开展教师校内教学辅导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学教师、学生周六到校上课。 南京市开始重新强调考试、分数、“教育质量 即升学率。面对社会压力,一些 中学校长发出中国学校的素质教育如果没有高的升学率做后盾,素质教育只能是 昙花一现的感叹。是继续走“素质教育 之路? 还是为了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 的升学率而回到“应试教育”的旧轨? 南京的素质教育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十字路 口。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其他省市搞“素质教育”的学校中。高考刺 痛了南京,也无情地刺痛了中国的“素质教育”。 在这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中,人们的矛头自然而然地指向高考升学与素质教 育的冲突上。认为高考制度的存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无法实施的。当前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主要是看它的升 学率。如果真的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那么,到底是高考 制度拖了素质教育的后退还是实施素质教育影响了高考成绩? 两者是对立的还 1 0 第三章素质教育中的“两难”问题 是统一的? 3 2 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刀 当今中国,高考无疑是最重要的考试。高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处于高等教 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连接处,同时也是广大考生人生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因此备受社会关注。它在我国教育考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其他考试无 法比拟的。 3 2 1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 高等学校都实行单独招生。1 9 5 1 年又提出各高等院校尽可能实行联考或单独考 试,各系可实行加试或复试。1 9 6 6 年起由于政治的原因,历经了长达十年之久 的废除高考由推荐制度代替考试的时期。自1 9 7 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就 一直在改革中前进,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 9 7 7 年到1 9 8 0 年是恢复期;1 9 8 1 年 到1 9 8 4 年是改革酝酿期;1 9 8 5 年到1 9 9 0 年,进入高考改革试验期:上海、浙 江先后进行了建立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试验;广东进行了高考标准化改革试 验,探索总结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大型教育考试的理论、技术与方 法,国家教委总结了上述两方面的试验经验,1 9 9 0 年正式确定高中毕业会考制 度并出台了相应减少高考科目设置的整体方案;1 9 9 1 年到1 9 9 7 年实现了标准化 考试的全面推广;1 9 9 9 年实施了“3 + x 科目设置改革方案,使中国的大学入学 考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自恢复高考以来,基本上实行的均为全国统一考 试,统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并负责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n 们 在此期间上海、北京等地,尤其是上海市进行了1 8 年的自主命题实践,有 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和测评手段,为在全国实行分省命题改革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于2 0 0 4 年又授权包括天津在内 的11 个省、市实行了高考自主命题,在高考改革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在取得 了初步的成功之后,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将自主命题逐步向全国推广,2 0 0 5 年又 增加了山东、安徽、江西三省,使自主命题的省市达到1 4 个,基本形成了国家 和部分省市有机结合、标准统一的高考命题工作新格局。2 0 0 3 年开始的高水平 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增至2 0 0 8 年的6 8 所,大力选拔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探索完善高水平大学多样化选拔评价机制。 3 2 2 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当前许多人认为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是 n 们刘君玲1 9 7 8 年以来高考政策的研究【山东人学硕士论文】,2 0 0 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万恶之源、罪魁祸首,素质教育与高考是非此即彼的,不废除高考就难以推行素 质教育。那么,废除了高考果真就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吗? 从文化素质看,历史 证明高考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升,考分高的人普遍比考分低的人文化 素质要高,高分低能和成绩差但素质好的学生毕竟只是极少数,在高考题型朝着 考能力发展的今天就更加如此。不经过考试就升学的做法可能导致素质更低,甚 至会造就出新文盲。从道德素质看,不经过考试竞争而升学,极易导致弄虚作假, 请客送礼等歪风盛行。事实上,高考是一个中性词,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是教育 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竞争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则,只要存在升学竞争,高考就 会合法地存在。高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人健康和谐的成 长,同时,高考的筛选作用能够帮助社会选择到适用的人才。可以说,高考是公 平、效益的保证,是一个社会团结、稳定、进步的重要标志。离开了教育,高考 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教育离开了高考,教育就会失去质量保证。教育造就了高考, 高考促进了教育。1 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统一的。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之间的纽带,它承担着双重任务。其一,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学生学习水平 起检验作用,促进中小学生努力提高素质,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同时高考可引导、 规范中学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方向,即“指挥棒 功能。其二,高考担负着高校选 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使命。客观上来说,高考在完成上述任务时,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当前我们强调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内容和形式,都是为 了使这个“指挥棒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更好地发挥对教学的诊断和促 进发展的功能。此外,从目的来看,高考的目标指向于为社会、国家、高校选拔 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旨在为社会、国家和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从手段上看,高考作为连接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成为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 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社会与高校的要求,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素质教 育不断发展。 n 张建伟“减负”应否成为高考改革的目标( n ) 中国教育报2 0 0 8 4 2 2 1 2 第四章“两难”问题的原因透析 第四章“两难”问题的原因透析 为什么会出现素质培养与应考能力培养的两难呢? 素质教育为何难以实施 并落到今天这个尴尬的地步? 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首 先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从理论上说明它,从而才能在实践上驾驭它。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两难问题出现的原因。 4 1 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由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对的概念,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影响 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因。因此本文从分析应试教育存在的社会因素入手来分析“两 难”问题出现的原因。 其一,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应试教育在目前条件下得以长期存在并愈演 愈烈的最本质原因,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障碍。应试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众 多学生家长、学校校长、教师、甚至学生本身,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的目标,其 背后都有某种利益的驱动。这个利益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利益。作为学生及其家长 来说,都希望通过应试取得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的资本,以便将来有一个收入 较高的工作岗位,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他们追求的是未来的经济利益。作 为校长和教师,则是希望通过“应试 提高升学率,来保证充足的生源,得到上 级教育行政领导的赞赏与重视,从而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和更优越的办学条件。 n 2 1 正是在学生及家长和校长与教师的双方经济利益驱使下,应试教育才不断滋生 和蔓延起来,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则不断受到干扰和抑制。 其二,教育具有选拔功能是应试教育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所谓教育 的选拔功能,是指教育具有对人才市场上的求职者的能力进行鉴别、筛选的功能 n 3 1 。不仅如此,教育也是人们获得各种稀缺资源的有效手段。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教育的选拔功能、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二元体制结合在一起,已 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势力场,具有超稳定的结构,而这种超稳定结构是很难打破 的。这是因为这三者之中的前二者几乎就是教育自身所固有的,根本不可动摇, 更不用说废除了:教育的选拔功能是教育系统自身所固有的属性,只要教育存在, 这种功能就必然存在,也就根本不可能废除。而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也是客观 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