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pdf_第1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pdf_第2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pdf_第3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pdf_第4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保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一个永恒的 课题,这是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和谐旅游社区建设等内容密切相关。影响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且复杂,本文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 居民、建筑迁移为例,探讨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旅游社区建设、旅游扶贫、景区内居民迁 移及补偿规则等内容,以致力于达到保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真实 性”和“完整性”。 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旅游发展及其城镇化状 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武陵源景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原因和 倾向,并说明了武陵源景区城镇化发展是因为旅游快速发展造成的。 第三章介绍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 移的动因,迁移方案介绍,迁移过程,讨论了迁移的代价并对迁移 效果进行了评价。 第四章主要对武陵源景区迁移居民的态度调查。利用问卷、座 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迁移居民和隐蔽居民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第 一手资料,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了迁移的成功经 验和良好效果,同时也指出了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进一步解 决的难题、问题。 第五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根据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 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调查的结果,指出进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 迁移应该重视旅游环境建设、建设和谐旅游社区、重建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之道,结合迁移工作将迁移和扶贫、旅游阳光区建设有机地 结合到一起,并总结出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 移的补偿机制。 第六章指出不足之处和对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 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居民迁移,建筑拆迁 h a b s t r a c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s t u d y ,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i v e sa n dm e t h o d o l o g yo ft h i ss t u d y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f o rw o r l dn a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 i t e s w u l i n g y u a n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r e n d sa r ea n a l y z e d , p o i n t so u tt h eb a s i cs t a t u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c a u s e s a n dt r e n d so fw u l i n g y u a ns c e n i c ,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w u l i n g y u a ns c e n i c a r e ab e c a u s eo f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r e n di sar e s u l to f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o u r i s m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w o r l dn a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i t e sw i t h i n t h e w u l i n g y u a ns c e n i cb u i l d i n gd e m o l i t i o n ,t h er e s i d e n t s o f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t o m i g r a t e ,m i g r a t i o np r o g r a m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i g r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e dt h ec o s to fn a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t om i g r a t ea n d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m i g r a t i o ne f f e c t c h a p t e ri vm a i n l ym i g r a t e dw u l i n g y u a ns c e n i ca t t i t u d es u r v e yo f r e s i d e n t s ,t h e u s eo f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d i s c u s s i o n s ,i n t e r v i e w s ,e t c m e t h o d s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r e l o c a t i o no fr e s i d e n t sa n dc o n d u c t e da s u r v e y o fr e s i d e n t si n h i d d e n ,g a i n e df i r s t h 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s t a t i s t i c a ld a t a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s u c c e s s o fm i g r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a n dg o o dr e s u l t si n 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 m i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n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s o m ep r o b l e m sn e e dt ob ef u r t h e r a d d r e s s e d ,t h ep r o b l e m i i l c h a p t e rvt h em a i n as u m m a r yo ft h ef u l lt e x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w o r l dn a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i t e sw i t h i nt h ew u l i n g y u a ns c e n i cb u i l d i n g d e m o l i t i o n ,t h er e s i d e n t sm o v e dt h ef i n d i n g s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t h e d e m o l i t i o no fb u i l d i n g sw i t h i nt h es c e n i ca r e a ,t h er e s i d e n t ss h o u l d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 m i g r a t e t o u r i s m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o r g a n i c a l l yc o m b i n e dt o g e t h e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h a r m o n i o u st o u r i s m c o m m u n i t y ,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a na n dn a t u r el i v ei nh a r m o n yw a y ,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i g r a t i o na n dp o v e r t yr e d u c t i o nw i l lb er e l o c a t e d , t o u r i s ms u n s h i n ed i s t r i c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s u m m e du pw i t h i nt h e w o r l dh e r i t a g es i t ei ns c e n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d e m o l i t i o n ,t h er e s i d e n t so f t h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f o rm i g r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o fav a r i e t yo f s c h o l a r s ,p u t s f o r w a r di n n o v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o nt o u r i s m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a n dh a r m o n i o u st o u r i s mc o m m u n i t ys t r u c t u r eo fw o r l dn a t u m l h e r i t a g es i t e s ,t o u r i s ms u n l i g h tz o n ei no r d e rt oo f f e rr e f e r e n c ef o r w o r l dn a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i t e st o u r i s mr e s e a r c ha n d a d dal i t t l et o u c ht o k e yw o r d s :w o r l dn a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o u r i s m ,r e s i d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m o v e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m 少 矽7 年,月万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蟛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i 胁日期:砷孵,月多日 导师签名:乞医鬈多扩日期:矿专年p 月扩日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绪论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基本上都存在着环境保护的问题,但 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和一直是被认为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且是 一种被动行为。1 9 9 8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限令张家界武陵源景 区必须全部拆除景区内破坏性、污染性建筑,否则,张家界就有可能被 永远地摘去世界自然遗产这面金牌1 1 1 。截至2 0 0 8 年l o 月,中国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有七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 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 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 山、黄山、峨眉山与乐山大佛、武夷山景区。 从黄山景区到张家界景区,再到2 0 0 8 年刚刚申遗成功的三清山, 遗产地内景区居民、建筑对自然遗产的环境、生态有什么不良影响? 是什么原因造成世界遗产地出现这些破坏性建设的出现,造成了遗产 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被损? 为什么要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做出 警示之后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来进行迁移? 景区居民迁移之后各方 面的情况又有哪些变化?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1 1 1 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内“屋满为患 对我国遗产地风景区来说,“人满为患已习以为常,更严重的 是“屋满为患”。风景区内,甚至在核心区( 生态保育区、文化遗产区、 特殊景观区) 内,大兴土木,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顶闹市,武陵源建 观光电车、电梯,黄山建豪华宾馆饭店、高坝水库等等,把具有世界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级价值的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区,改造成为灯红酒绿、吃 喝玩乐的山区小集镇1 2 1 。“人满为患 ,踏坏了草、灌木,还有恢复的 可能:“屋满为患”,则工程所到之处,彻底破坏岩石、地形、土壤、 植被,并造成视觉污染和精神损害。因此,限制利用,首先应严格限 制风景区遗产地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减少服务设施是减少观光客 的有效办法。限制的标准就是不影响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也就是保存大自然和祖先的原作。 然而,近二十多年来武陵源景区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兴 建了许多旅馆、商店;人造的“天上的街市”也竟然出现在景区,破 坏了资源和环境。为此,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发出“黄牌警告”, 为了拯救风景区,保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位,当地政府决定将景 区内近3 4 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恢复原貌,为此得花费上十亿 元,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3 l 。 这类情况在其他一些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也时有存在。近年来一 些地方已开始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着手拆除商业性+ n 1 1 三遗产建 筑物和构筑物,尽量恢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 i 。但从整体上做好 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对自然遗产地景区内的居民而言,居住在景区内可以“近水近台 先得月”:可以建旅馆留宿旅客:可以搞“特色餐饮”野味;可 以节约能源烧柴火;可以节约土地到处都是“地 由 于是世居居民,他们也许没有认识到这些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 这种破坏可能是不可修复的。显然,现在大家对这种世居居民的“破 坏活动”有所认识,用迁移来解决问题。 如果说游客对旅游地的“破坏”是暂时的、可修补的,那么,居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民因生活、生产、建设等行为对景区的不良影响则是长久的、无法修 补的 5 1 。特别是在自然遗产核心景区内,世居居民、建筑对自然遗产 的“真实性刀和“完整性”的损害是相当严重的【6 】。 1 1 2 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处 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调节入与人的社会关系。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构建两大和谐,即人与人和谐和人 与自然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 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 计【7 1 。 在自然遗产地景区内由于不适宜建筑的存在,有碍瞻观,形成了 “视觉污染 ;由于原居民的生产活动造成植被、生态的损毁,生活 垃圾的出现,造成了景区的环境污染。这些都暴露了世界自然遗产地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处。 1 1 3 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索道建设无法可依 依目前的情形来看,迁移还没有完成解决,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却 又添“新丁 索道。对于风景区是否修建索道的问题是各界一直 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在风景区修建索道是合理的,尤其是 山岳型风景区,在提高接待水平、加速游客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 面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另一些人则从遗产的保护方面来看,认为 风景区修建索道将会给遗产带来不可恢复的破坏。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游客都是沿着迂 回曲折的石阶道路徒步游览的,一般两个景区( 点) 之间、山上与山 下之间都有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差或者3 至4 公里的游程,费时3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至4 小时,游客感到费时费力,使人望而却步。因此,黄山、泰山、 华山、张家界等国内知名景区都建有索道。我国现有旅游客运索道近 3 0 0 条【8 i 。 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破坏地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破 坏植被与生态毁掉大批树木,尤其是原生植被将无法恢复;破坏景观 的自然美由于架空索道强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不协调性,成为山水审 美中的刺眼物和视觉污染物;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导致容量有限的 山顶人满为患,环境严重恶化。山顶成了污染源,危及全山,根本改 变了遗产原作面貌,改变了遗产的性质;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 道而驰,以牟利为目的的索道等经济开发工程,都是与自然文化遗产 的社会公益性质及精神文化功能相矛盾的,混淆了性质,必然导致破 坏后果。 依据清华大学等高校通过对黄山游客意愿调查得知,充分利用索 道的运力,减少了这部分床位数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所以索 道替代了山上的建筑,这是黄山索道最积极的作用( 何建华,2 0 0 7 ) 。 此外,由于高山区气候多变,景区发生自然灾害,游客突发疾病 和意外受伤是难免的。在游客和景区发生特殊情况时,有了索道就可 以提供有效的应急服务。 游客对于索道、电梯等享受型交通工具的需求态度模糊,因此,游 客的这种需求需要引导。这一结论对“为了满足游客需要”而提出的 各种开发建设理由提出了挑战,因为游客有时根本不知道他们需要什 么,对于世界遗产地这类高度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管理者应该适当地 限制游客需要、引导游客需要,而不是一味地满足游客需要引。 1 1 4 创建旅游社区,提高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社区居民作为旅游服务的影响者,其感知和利益需求却往往被很 多旅游景区在规划和发展管理中忽视。当社区居民并没有从旅游中受 惠时,随着对自身利益维护的摸索,他们最终会采取行动来维护自身 利益。如果社区居民无法选择或者无法控制他们以何种方式参与旅游 业中获益,那么可能选择其他有利可图的行为或土地、旅游资源的利 用方式来获取利益,因此,一些景区门口发生的兜售门票、拉客欺客 现象就在所难免了。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旅游 发展的其中一项基本原则是,应以当地社区生活质量为前提和归宿, 兼顾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只有当地居民的利 益得到保证,才能使他们产生自觉的保护行动。因此,聆听和重视社 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接受其观点并采纳到旅游发展形式中,很有现实 意义( 郭贞,2 0 0 7 ) 1 1 0 】。 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和积极性。社区旅游是 由多个旅游景点( 区) 组成的旅游综合体,景点( 区) 作为吸引物,吸引 旅游者,社区是旅游活动的强大支持系统。在社区旅游景点( 区) 中, 世界遗产景点( 区) 是最重要的吸引物,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的动力是 遗产旅游的发展,通过建立起世界遗产旅游和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社 区居民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将在环境改善、就业、尊重、素质提高等 方面享受更多实惠他们会认识到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是遗产地社区旅 游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而提高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i l l l 。 1 1 5 居民迁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致性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农村,建设“旅游社区 就是建设“新 农村 。 我国自然、人文资源多分布于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地区,自1 9 8 2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年以来,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 1 9 处,有近 l 2 分布在贫困地区;在全国旅游景点总数中,贫困地区占l 2 以上。 在景区内或周边有许多居民生活劳作【1 2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我国的 世界自然遗产地实际上就是位于农村,所以发展世界自然遗产旅游, 也就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关。 1 1 6 保护自然遗产地原住民利益原则 成为自然遗产的标志之一就是须较好地保持自然景观资源的真实 性,维持极富特色的自然遗迹的原始风貌是保存自然遗产真实性价值 的重要前提,这也就意味着要始终将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控制在 最小限度。但在我国,放弃开发并不必然导致贫穷,政府可以通过财 政转移支付、遗产基金补贴、对口扶贫、特种产品开发、特色工艺品 加工以及发展特色旅游、开发民族艺术等方式使自然遗产地原住民早 日富裕起来。在现代旅游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不能否认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对原住民的冲击,对于他们正常的致富欲望不 能嗤之以鼻。许许多多国内外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经验教训证明:遗产 地原住民是保护自然遗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漠视他们的正常利益需 求只会给自然遗产地带来更大的破坏,因此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必须与 维护遗产地原住民的正当利益紧密结合1 1 3 1 。 1 2 文献综述 1 2 1 旅游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告诉我们,世界自然遗产地 内居民迁移、建筑拆迁是与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要保证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目标的协调统一1 1 4 1 。由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我们可以得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 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 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 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 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早在1 9 9 5 年“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上通过的“可持续旅 游发展宪章”就指出: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 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 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必须考虑旅 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在制定旅游发展战 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要注意维护地方特 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十多年过去了,但我们现在甚至以后还要谈论这个话题,充分说 明“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在其高度概括的理念中, 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居民、建筑迁移的指导意 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建筑迁移的最基本 的理论依据,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而且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世 界自然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是完全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居民、建筑迁移对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使命。 j m 埃丁顿( j o h nm e d i n g t o n ) 和m a 埃丁顿( m a n n e d i n g t o n )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1 5 j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调只有保护生 态才能有效地减少旅游带来的环境破坏。另外,约翰利( j o h nl e a ) 以肯尼亚为案例验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 6 1 。 国内旅游业对环境影响的研究。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旅游区的 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环境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意识到了旅游业对 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从而涉足旅游环境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保继刚等对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的探讨;郭 来喜等以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为例说明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旅 游资源的消耗、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失衡和传统文化的改观: 王资荣、郝小波等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研究;汪 嘉熙的苏州园林的环境研究等。9 0 年代之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 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定格为国家级战略,旅游环境研究向系统化 发展,更多的学者对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萌生了兴趣,一大批 成果相继问世,例如国内出版了两本旅游环境学教材( 孙根年, 西安地图出版社;李爱贞,山东科技出版社) ;此外还有刘鸿雁、吴 必虎的旅游生态研究,楚义芳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崔风军的旅游环 境承载力研究,以及陆林对山岳景区的环境效应研究。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 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 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王勇,彭庆艳,张鹏,2 0 0 9 ) 1 1 7 l 。 在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是谁造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质量的下 降? 一般认为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等,但我们还应进一步认识到景区 内的居民、建筑也是相关者。 李梅,杨静,再次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 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 对环境的影响。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 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所以,在开发 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埔1 。 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环境保护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可持续 发展理论、环境伦理理论和人地协调理论来指导旅游开发,实现旅游 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同时,应从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 系、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和建立旅游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制 度等方面为旅游发展的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汪朝辉,2 0 0 8 ) 1 1 9 j ,这 是认识到近年来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其观点的先进之处是采取了“加强公众 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和建立旅游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制度 等有效措 施,但并没有指明“公众 是谁,也没有指明“公众 在环境保护中 的责任。我们认为对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公众是指旅游者、旅 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当然也包括现在还在景区内的居民。作者虽 然指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深入地明确各自的责任。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2 0 1 ( 倪文新,2 0 0 7 ) , 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中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 的观念还较流 行。这是站在“生态旅游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由于世界自然遗产 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所有旅游资源中的杰出代表,我国世 界自然遗产地就是“原生态景区”,是生态旅游的榜样。但要在世界 自然遗产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 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途径和发展方向2 1 i ( 杨效忠:张捷原,2 0 0 7 ) 。 在研究旅游环境质量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中,王良健 ( 2 0 0 3 ) 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2 2 i ;潘夏宁 ( 2 0 0 6 ) 提出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了环境水平及环境保护能力等指标来说明问题【2 3 1 :邹统钎( 2 0 0 7 ) 则 从定性评价的角度出发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 评价1 2 4 j : 宋菠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详细的论证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 相关定义及概念体系,初步探究了其确定与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其 基础上针对偏离最适值的超载和疏载两种状态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 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2 5 1 。 崔哲浩,李英花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就旅游承载力 的概念、影向因素、容量测定和容量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以期能为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2 6 i 。 对旅游环境的定量分析主要是将旅游环境体系分为生态容量,空 间环境容量,设施容量,社会环境容量,采取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得 到数据。同时还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质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等。 旅游环境的定量计算方法的出现,说明了旅游活动对环境有真实的影 响,是看得见,模得着的:更加有有利于说明我们对旅游环境的重视 程度。 同时,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浓厚,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 提供了好的氛围。张宏乔,张捷,陈友军,梁莉,( 2 0 0 5 ) 指出不同 统计特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环境意识的各层 次也表现出各不同程度上的差异f 2 7 1 ,不同环境意识的旅游者,对旅游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同,指出了基于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分析对于景 区环境管理的意义。 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带来的恶果也日趋严重i 2 8 1 ( 孙翠 芳,2 0 0 9 ) 。另外,由于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 加大了景区环境管理的难度,为了减少旅游业不对当地景区环境产生 负面影响,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景区旅游的保护意识已 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不管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还是管理,如果仅仅站在旅游者 或旅游企业的角度来谈旅游环境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 分认识到景区内和周边居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己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大家从 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对处理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这对处理世界自然遗 产地的“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世 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居民、建筑迁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 2 2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质量研究 1 2 2 1 空气质量 吴楚材,刘云国,黄艺,邓金阳,何平【2 9 1 在1 9 9 4 年的研究中发现武陵源 风景区中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为一级,整个水系质量为 轻度污染,土壤未受到污染,结论为“目前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但 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威胁主要来源于锣鼓塔旅游生活区的废水,废气 的不合理排放 。 张家界市环境监测站资料显示,1 9 9 9 - - 2 0 0 2 年,张家界空气污染 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武陵源风景区2 0 0 2 年平均值为0 0 0 3m g m 3 , 1 1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n 0 2 为0 0 0 2 m g m 3 5 一1 2 月可吸人颗粒物0 0 0 4 m g m 3 ,最高值达 0 0 7 5 m g m 3 。按国家空气质量级标准衡量,各项因子均未超标,但 部分因子已接近或达到标准,结论为:武陵源风景区空气质量呈轻度 污染状况。 郑群明p o i 研究指出截至2 0 0 1 年1 1 月大拆迁之前,张家界国家森林 公园及其周围武陵源风景区住宿设施床位总数达到31 0 0 0 多张,其 中,星级宾馆2 6 家,床位5 8 1 7 张。住宿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定区和武 陵源区,核心景区内及其上游地带,有7 9 家宾馆、饭店、招待所, 床位数已达到7 5 8 5 个,此外还有6 1 2 家商场、店铺,5 2 家管理服务 机构,3 2 5 家宿舍民居。多年来,这些设施以煤为主要燃料,每年有 近6 0 0 t s 0 2 ,超过7 0t 粉尘直接排入景区大气。张家界市环保局监测 数据,显示了大气污染指数从1 9 9 1 年起,连年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 量一级标准。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1 9 8 2 年以前是一个鲜为外人知的深山老 林。1 9 8 4 年,大庸县环保局组织进行的背景值调查时,绝大部分地 区仍保持着原始风貌。锣鼓塔、黄石寨、水绕四门等处的大气环境质 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仅为:锣鼓塔0 0 2 m g m 3 , 黄石寨0 0 1 m g m 3 。琵琶湾、金鞭溪、谢家峪、水绕四门等地的水质 优良,达到国家一级( i 类) 标准。 石强,贺庆棠,吴章文p 1 i 在2 0 0 2 年的研究表明,旅游开发建设己对张 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 公园接待区的燃煤锅炉,污染物主要为s 0 2 。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庄大春,邓祥征,战金艳于2 0 0 4 年的研究说明景区内的住宿设施 对环境的影响,比其它游乐设旌更为明显,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 游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3 2 i 。 钱益春在2 0 0 7 年的研究中指出【3 3 l ,但随着公园内接待设施的拆除, 这种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从总体上看,张家界国家森林 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较好。 武陵源景区空气环境质量连续全年达优良以上。有关资料显示张家 界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 2 1 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8 7 9 ,武陵源景区空气环境质量通过监测发现,每年优良天数从 2 0 0 5 年的2 9 0 天提高到2 0 0 8 年的3l8 天。 张家界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从2 0 0 9 年4 f l 份起几个月来的监测结果 表明,景区内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达两万个立方厘米,在森林茂密、 人烟稀少、溪流和瀑布分布处及空气流动性好的区域,空气负离子浓 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根据监测结果,在宝峰湖景区,空气负离子最 高浓度达1 4 万个立方厘米。 1 2 2 2 水系质量 1 9 9 2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高级顾问验收武陵源,认为5 5 4 0 m 长的金 鞭溪有清澈的溪水,完好的植被,长地段不见人烟,这在亚洲是十分 少见的。然而,1 9 9 8 年世界遗产官员再次检查武陵源时,认为“在峡 谷人口区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深度尚 不清楚的影响”。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 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张家界环境监测站1 9 9 8 m 2 0 0 2 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对金 鞭溪,索溪6 个断面的监测资料显示,金鞭溪,索溪均呈有机型污染,特别 是总磷污染比较严重,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饱和率,非离子氨,亚 硝酸盐氮在各断面年均值均超过地表水类标准,除清洁对照断面外,总 磷2 0 0 0 年1 0 0 超标各断面资料反映:总磷的污染变化趋势与旅游淡 旺季相对应,1 9 9 8 n 2 0 0 0 年污染严重程度排序:2 0 0 0 年、1 9 9 8 年、1 9 9 9 年,这也与各年旅游人数变化相对应依据水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水体 呈严重污染状态。 石强,郑群明,钟林生在2 0 0 2 的研究表明【3 4 1 ,在过去1 5 年中,金 鞭溪锣鼓塔段和金鞭岩段的水体质量等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 9 8 4 年,锣鼓塔段的水质仍为一级,但到1 9 8 6 年,其水质已降为二级自那 以后,除1 9 9 6 年幂n 1 9 9 7 年外,该段水质一直为二级1 9 9 6 年和1 9 9 7 年,该段水质转好,恢复到国家一级水质。1 9 8 4 年至1 9 8 8 年,金鞭岩段 的水质为国家一级,但至u1 9 9 3 年以后,该段的水质均为国家二级。从多 年平均情况来看,锣鼓塔段和金鞭岩段的水质为国家二级,而紫草潭和 沙刀沟的水质为国家一级。 第一期迁移不久后的2 0 0 3 年的观察发现,景区的固体垃圾比一年 前减少了8 5 ,金鞭溪水质好转,索溪水清流重现。 吴鹏,袁正新,杨成刚,李佩耕p 5 1 在2 0 0 5 年对武陵源风景区水体 富营养化现状和演变趋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总磷为武陵源风景区 水体首要污染因子:金鞭溪、索溪水库、索溪组成的主干水体己处于 富营养化状态,且呈上升趋势。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王立新,黄学锋1 3 6 1 于2 0 0 6 年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大拆迁过后景 区水体水质进行了监测,认为在森林公园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景区水 体水质虽会有所改善,但也难以恢复到国家i 类标准水平。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环境保护工作评估报告( 2 0 0 6 ) 显示,由于环 境保护措施得力,武陵源景区水质日益得到不断改善。 武陵源区地表水源2 0 0 6 年l 1 2 月达标情况 单位:m g l 月份;黄龙洞 l 吴家峪e l水绕四门 ;“ 1 月 ii i 类|i 类|i 类 j 毫一专一去”t 2 月i 类 |i 类i 类 | j ,”“一“:? 一一一每一一一,i 一一一一”毫 3 月i i 类 ii 类ii 类 j ,- 一w m ”i 一一j m ”一“m 一”一一一 ; 4 月i i 类 |i 类 i 类 皇一毫一一”一w ”南w - | ; 5 月;i i 类 ;i i 类i1 类 ; 1 1 月 ; i 类 | i 类 i 类 r 西肓r ”i 奚r 1 f 奚r f 美。l 到2 0 0 7 年时观察,水绕四门、吴家峪口两个断面水质全年大部分 时间可达到国家i 类水质标准,黄龙洞断面为i i 类水质; 1 。2 2 3 声环境质量 武陵源风景区旅游开发前,这里曾是一片宁静的天地,然而,随着大 量游客的涌人,各种机动车辆的增多,景区的开发,这里由清幽山谷变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成了繁华闹市,交通噪声,生活噪声逐年增加,张家界环境保护局监测 资料显示,2 0 0 0 年,武陵源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 9 9 , 一类区超标率达2 4 8 ,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 3 8 ,一类区超标率达 11 9 ,2 0 01 年,2 0 0 2 年噪声污染呈加重趋势。 陈军山,尹华光( 2 0 0 1 年) p 7 1 研究指出严格的噪声控制管理措施和 良好的环境本底状况,使景区内很少有噪声污染,声环境质量良好。 现在,景区内产生噪声污染的主要是运输车辆和索道,景区内使用的 是环保车,声环境质量应该是良好的。 1 2 2 4 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积重难返 如果说武陵源风景区的水质量、空气质量与旅游者和景区建筑、居 民有关,那么,景区内污水的产生则要归咎于景区内建筑、居民的行 为,现在景区内仍存在的居民、服务设施、配备设施、运输设施等是 产生生活垃圾的主体。锣鼓塔旅游接待区和张家界村居民、核心景区 内分片集中隐蔽安置户、天子山快餐店每天排放的污水量仍然很大, 景区沿线有l o 多个厕所,其中金鞭溪旁3 个,这些厕所都是普通水 冲式厕所,纳污水体仍是金鞭溪和索溪,对景区的水环境仍然构成了 危害。虽然管理部门意识到应该进行处理,如在2 0 0 2 年1 0 月武陵源 投入6 0 0 0 多万元正在建设锣鼓塔和索溪峪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但 仍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到目前完成的大拆迁只是针对一些只是几 家大型宾馆被拆迁了,如果不对居民进行彻底的搬迁、不解决锣鼓塔 旅游接待区这个源头问题,要想解决武陵源风景区旅游环境的质量问 题恐怕是纸上谈兵罢了。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研究 国内、外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观点可以说是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 的关系问题、生态旅游、旅游社区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特别 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强调要保持“真实性”和“完 整性 ,还鲜有涉及在可持续发展视觉下关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 建筑迁移的研究。 那么,根据可持续发展定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我们不难总 结出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持世界自然遗产地永 久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证满足当代人以及不损害子孙后 代的旅游需求的能力。 1 2 3 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研究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 特定含义的,它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 态p 8 j ( 孟华,2 0 0 6 ) 。 周元祥等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等为例,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中如何追求和实现绿色和谐,搞好旅游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 行了研究p 9 1 ( 周元祥,查珍,黄志斌,钱家忠,2 0 0 4 ;李凡,金忠民, 2 0 0 2 ;鲁政,周浩明,2 0 0 4 ) 。 张薇,王九位,张浩提出解决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 所造成的自然、文化危机,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环境指标体系,如明确 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度指标,建立保证人与文化遗产资源和谐度的规 范机制,确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度指标等【4 0 i 。 _ 古往今来,人地精神关系的内涵在不断发生演化,作为名山的中 国山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目前在人地精神关系上的突出功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能是游览、审美陶冶、创作体验:重要功能是科研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基础的发展,实质是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观点对如 何对待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居民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站在文化的 角度人地精神关系来看问题。但如果能将景区内居民和景区外居 民迁移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来研究,将会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 义。 其观点强调的是世界遗产地的利益结构和管理体系,现实意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