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倾向研究 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位申请人:王若竹 指导教师:岑国桢 中文摘要 情绪分享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当这些事件发生后,人们普遍倾向于自愿地与他人诉说、 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自从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情绪分享受到了 学者们的系统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以一般生活事件为背景,且多以成人为研究 对象以道德事件为背景、以儿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尚为罕见。鉴于道德问题的 特殊性,以及儿童的发展特点,本研究拟研究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希望 为心理学有关领域积累资料。 本研究选取6 岁、8 岁、l o 岁共1 0 2 名儿童为被试,编撰符合我国儿童实际 生活的道德情境故事,运用个别访谈,对每一被试讲述故事后要求其作出反应。 情境故事的效度经过心理学专业人员确认,年龄取样以预为调查结果为参考。共 编撰4 个情境故事,分别为公j 下的财物分配、不公正的财物分配、公正的荣誉分 配、不公正的荣誉分配。向被试讲述四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后要求被试分别在一 般投射和角色投射下作答,分别与父母和好友进行情绪分享。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呈现年龄发展趋势,年龄越大 情绪分享的倾向越低。在公正的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倾向显著大于在不公正的 道德事件;进一步分析发现,6 岁和8 岁儿童公正事件的分享倾向都显著大于不 公正事件,但1 0 岁儿童未达显著水平。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倾向在性别、 故事内容及两种投射方式上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儿童情绪分享道德事件一般生活事件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a b s t r a c t e m o t i o ns h a r i n gi sac o m m o np h e n o m e n o ni ns o c i a ll i f e i ns o c i a ll i f e ,v a r i o u s e m o t i o n a le v e n t sh 印p e na ta l lt i m e sa n da l lp l a c e s a f t e rt h e s ee v e n t s ,p e o p l ei n c l i n e t ot a l kv o l u n t a r i l ya b o u tt h e s ee v e n t sa n dt h e i rf e e l i n g sw i t ho t h e r s s i n c et h e19 9 0 s , e m o t i o ns h a r i n g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b u tm o s to ft h e s es t u d i e st o o k g e n e r a ll i f ee v e n t sa sb a c k g r o u n d s ,a n dt h e ya i m e da tt h ea d u l t s t h es t u d i e sb a s e do n m o r a le v e n t sa n da i m i n ga tc h i l d r e na r er a r e i nv i e wo ft h es p e c i a l t yo fm o r a le v e n t s a n dc h i l d r e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s t u d yi sg o i n gt os t u d yc h i l d r e n s e m o t i o ns h a r i n ga f t e rm o r a le v e n t s ,i nh o p eo fp r o v i d i n g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er e l a t e d f i e l d so f p s y c h o l o g y i nt h i ss t u d y , w et o o k10 2c h i l d r e no f6 ,8a n d10y e a r so l da ss u b j e c t s ,w r o t em o r a l s c e n e r ys t o r i e sw h i c h w e r eq u i t es u i t e dt oc h i l d r e n sd a i l yl i f e ,a n db ym e a n so f i n t e r v i e wa s k e dt h es u b je c t st or e s p o n s e t h ev a l i d i t yo ft h es t o r i e sa p p l i e di nt h e s t u d yw e r ee n s u r e db yp s y c h o l o g ym a j o r s ,a n dt h es u b j e c t s a g e sw e r eb a s e do l lt h e p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f o u rs c e n e r ys t o r i e sw e r em a d eu p a f t e rl i s t e n i n gt oe a c hs t o r y , t h e s u b j e c t sw e r er e q u i r e dt or e s p o n s eu n d e rb o t hg e n e r a lp r o j e c ta n dr o l ep r o je e t ,s h a r i n g e m o t i o nb o t hw i t hp a r e n t sa n dw i t hf r i e n d s 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i ss t u d y :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s h a r i n gp o s s i b i l i t yd e c l i n e sa st h e i r a g e si n c r e a s e c h i l d r e ni n c l i n et os h a r et h e i re m o t i o nm o r ea f t e rl i s t e n i n gt oj u s t m o r a le v e n t st h a nu n j u s to n e s i n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 ,w ef o u n dt h a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j u s ta n du n j u s tm o r a le v e n t sa p p e a r e da m o n g6 - y e a r - o l dc h i l d r e na n da m o n g 8 - y e a r - o l dc h i l d r e n ,b u tn od i f f e r e n c ea m o n g10 一y e a r - o l dc h i l d r e n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g e n d e r , s t o r yc o n t e n t sa n dt y p e so fp r o je c tw e r en o tf o u n d k e yw o r d s :c h i l d r e n e m o t i o ns h a r i n gm o r a le v e n t s g e n e r a ll i f ee v e n t s 2 上海师:也人学2 6 0 9 届硕匕学位论义声i l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诺、p :疋刀罗丫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名狮签名考,旗期:文邓丫 5 5 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倾向研究 第一部分综述 l 情绪心理研究 1 1 情绪心理研究中行为取向 在情绪心理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在不同的取向中,心理学家研 究的切入点、研究方法、术语的使用都有所不同。乔建中( 1 9 9 6 ) 对这些研究取 向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生理取向,认知取向,动机取向,行为取向及进化取向 f i l 。其中,与本研究的主题“分享 联系最密切的应属行为取向的研究。感兴趣 于情绪行为的心理学家,尤为注重情绪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情绪研究应主要研究 外显行为,因为外显行为可以直接观察到和直接测量得到,但他们也不否认情绪 体验和情感的存在。他们认为,因为情绪行为是可观察得到的,因此比不可观 察到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更为“科学”。于是,在分享或者更广义的亲社会行为及 与之有关的情绪体验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亲社会行为,来试 图发现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情感的关系(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对亲社会 行为的表现界定有所不同。国外一般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分享、合作、 帮助、抚慰等【2 】【3 】。国内则一般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合作、共享、谦让、抚慰、 礼貌等【4 】 5 1 ) 。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 2 移情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列举有关研究为例,以进一步说明移情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很多心理学家( h o f f m a n ,1 9 8 1 6 1 :郭瑞媛,1 9 9 1 7 1 ) 都认为,认识能力的发展 和与他人情绪的共鸣反应能力的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前提。所以,“观点采 择”和“移情”成为心理学家最关注的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观点采择是一种 社会认知技能,指儿童判断他人的动机、社会观点并表现出相应行为的能力( 王 蕾,1 9 9 4 ) 1 8 。r u b i n ( 1 9 7 9 ) 【9 1 和e i s e n b e r g ( 1 9 9 4 ) i o l 的研究表明,观点采择与亲 社会行为的相关,只有当儿童年龄足够大,获得了观点采择的最基本能力时于是 显著的。与之相比较,在儿章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心理学家又特别强调移情的 作用。 h o f f m a n ( 1 9 7 5 ) i l l 】,m i c h e a lc h a p m a n ( 1 9 8 7 ) u 2 认为,亲社会行为有三种重 要的动机源:一是无私的利他的动机源,即以他人为中心的动机源:二是以规则为 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以坚持规则或原则为目的:三则是移情的动机 源。 迄今为止,心理学界已达成共识,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b a t s o n ,t u r k ,s h a w ( 1 9 9 5 ) u 3 ,认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 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这即 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可以形成对移情对象在情感上的共鸣 反应,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b a t s o n ,m a t t e w 和b r a n n e c t ( 1 9 9 5 ) 1 4 】 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移情能构建自己同他人的情感体验,同他人福利 的普遍联系。移情不仅能增强帮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b a t s o n l 9 9 5 ) 1 1 5 1 ,还能 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e i s e n b e r g ,m i l l e r1 9 8 7 ) 1 6 】h o f f m a n ( 1 9 5 4 ) 1 7 1 研究认 为,具有判断他人情绪状况的能力是亲社会反应的前提。 1 3 移情与亲社会关系的研究 国外研究幼儿移情能力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技术 手段测量的幼儿移情能力,然后将这种能力划分为若干等级;同时用若干指标测 量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般而言,国外常用的移情测量亲社会行为的指标主要有 生理指标、语言指标及在实际情景中测得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并把这些指标划分 为若干等级。然后在测得的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进行相关研究i 博】【1 9 】。而 国内对移情的测量指标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的移情训练法对 儿童亲社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张其龙( 1 9 9 0 ) 2 0 】曾进行了幼儿移情教育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让幼儿 观看一系列情景表演( 由教师表演) ,让被试通过讨论、回答一些问题,体验其中 角色的情感,然后再让幼儿扮演类似的角色,自由抒发他们所理解的角色的感受。 结果表明,移情训练有效地增加了幼儿的安慰、分享、保护、仗义等助人行为的 6 发生。 李白珍( 1 9 9 1 ) 2 t l 通过移情榜样训练、情绪追忆训练和情感换位训练、对他 人情绪的敏感性的训练等方式对幼儿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移情训练,结果表明, 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助人、分享、礼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魏玉桂、李幼穗( 2 0 0 1 ) 1 2 1 】比较了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等两种移情训练法 对儿童分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移情训练法对儿章的分享行为均有 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情境讨论法的训练效果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提高:角色扮演法 在幼儿园中班训练效果最好。 廖全明、郑涌( 2 0 0 7 ) 2 2 i i :t 较了情境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归因训练对儿章分 享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训练法对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均有明显作用,其 中角色扮演法效果最好,情境讨论法次之,归因训练法最差。 2 亲社会行为分享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分享行为与 利他有关,还涉及对自我利益的牺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行为,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和享受社会带给人们 的各种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分享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意义重 大,所以在各种社会、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中,分享行为都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 值。大约从上世纪7 0 年代中后期开始,分享行为受到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 化人类学家等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此后,涌现出很多有关儿章的分享行为的研究。 2 1 分享观念的研究 w d a m o n ( 1 9 7 7 ) t 2 4 1 研究了处于童年早期和中期的儿章的分享观念的发展。 发现4 岁儿章就能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意义,但他们分享的原因经常是矛盾的、自 私的:“我分给她,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她就不和我玩”。进入童年中期后, 儿章则具有了更成熟的、公正的分享观念。d a m o n 概括出4 - - 8 岁儿章分享观念发 展的三个水平:( 1 ) 平等分配水平( 5 至u 6 岁) 。这时的儿童懂得,当资源较匮 乏时,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同数量的资源,每个人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这种同 等指在资源数量上的同等,而不考虑其劳绩和需要,例如钱、食物或玩游戏的次 数。( 2 ) 劳绩( 即按劳分配) 水平( 6 至1 j 7 岁) 。在这个水平上的儿章能考虑劳 绩和相互关系,认为分配的基础是他人做了好事、努力工作或个人品质( 如智力) , 7 应该对那些工作特别努力的人,或以特别的方式进行工作的人进行额外的奖赏。 ( 3 ) 仁慈水平( 约8 岁以后) 。达到该水平的儿童认为,应该对那些条件不好的 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应该多给那些没有或少有零钱的孩子一些零钱。但这 种观点只适用于在与朋友的交往。而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则更多地遵循平等分配 原则。d a m o n 认为,平等式的同伴交往使儿童对他人的观点更为敏感,这反过来 促进了儿童公正的分享观念的发展。在公正的分享观发展较成熟的儿童,解决社 会性问题、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时往往也做得较好。 n e i s e n b e r g 认为儿章早期到青少年时期,在亲社会两难问题的推理能力上 的发展依次经过5 个水平。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达到快乐主义水平以上的学前 儿童更倾向于向他人提供帮助,并自发、主动地与其同伴分享贵重物品。对年龄 大一些的被试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在高中生样本中,成熟的道德推理 者常常会帮助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 即使他们并不喜欢的这些人) ,而不成熟 的道德推理者则倾向于对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需要表现出忽视f 2 5 ,2 6 】 r w h u n t s m a n 用间接故事法对4 0 0 名4 l l 岁儿童分享观念的发展进行了, 结果发现,儿童的分享行为似乎是由不同的情境因素决定的,其发展曲线仅显示 出量的变化,而看不出质的差别2 7 1 。 我国学者岑国祯、刘京海对中班幼儿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各3 0 名共1 2 0 名儿童,男女各半进行了分享观念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 1 ) 物品件数和分 享人数两者相等时,我国儿童都倾向于“均分”;物品数量和人数不等时,则都 倾向于“慷慨”。这说明,我国儿童最迟从5 岁起“自我中心现象就已基本消 失。( 2 ) 在“慷慨分享 上,我国儿童对一般物品的分享大多以“需者 为指 向,此倾向在9 岁开始占优势;对荣誉物品则经历了从指向“能者 到指向“需 者的发展过程,其转折在7 9 岁之间【2 8 1 。 2 2 分享行为的研究 早在2 0 t 蟛? , 5 0 年代,u g u r e l s e m i n l 2 9 】就对4 1 6 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 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在其研究中让2 9 1 名被试与对方分享一定数量的坚果,发 现“吝啬 倾向在4 - - 6 岁达到高峰,该倾向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 向到5 6 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直至7 8 岁。“公平分享倾向呈现慢慢渐进的 8 发展趋势,至1 1 1 2 岁达到高峰,8 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 后期的一些研究还发现,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鼓励他们的分享、安 慰或助人等行为。研究资料显示,从生命的第二年开始,儿童就表现出某些分享, 例如1 2 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与同伴分享玩具。 在1 8 个月的儿童中经常可见他们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 母亲、父亲或陌 生人) 。年幼儿童确实能表现出分享、助人或利他行为。例如,研究者在家庭中 开展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甚至两岁以下的儿童都能对他人表现出分享行为 ( 如分享玩具) ,帮助妈妈做家务,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现的情感焦虑做 出反应。两三岁儿章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怜悯, 但他们并无真正的自我牺牲反应。如果成人经常要求儿童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 儿童就更容易表现出分享和其它友善的行为。或者当一个同伴提出这样的要求或 威胁时,也会诱发儿童的分享行为,例如,“要是你不给我,我就不跟你好了”。 但就总体而言,自发的自我牺牲行为在婴儿和年幼的学前儿童中较少见。 多数研究发现,年龄s h jl , 章分享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年龄大的儿童较愿 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3 0 3 。但是这种年龄发展与分享对象有关,例如,在 l i e b e r t 和g i l l 的研究中,6 至f j 8 岁和9 到1 l 岁两组儿童,在与那种不受欢迎、没有人 缘的儿童的分享意愿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实际上比年龄较 大的儿童更为慷慨【3 2 1 。 在世界各国文化中进行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小学初期以后的儿童,日益普 遍地表现出分享、助人和其它形式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在土耳其曾开展过一项 研究,被试是一组4 1 2 岁的儿童,要求其中每个人都要与陌生的一个同龄儿童分 享奇数个好东西,如果儿章分给别人的比留给自己的多( 或者拒绝分剩下的零头, 两人平分) ,就被认为属于利他组,如果留给自己的比分给他人的多,就被认为 属于自私组。研究结果表明,分享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多。6 9 的6 至1 j 7 岁 儿童,8 1 的7 :蛰j 9 岁儿章,9 6 的9 至u 1 2 岁儿章采用了利他性的分配方式,而只 有3 3 的4 到6 岁儿章选择了利他性的分配方式。在以色列、美国、英国、只本和 中国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3 3 1 。 在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为( 或逐渐 变得更加) 爱帮助人、慷慨或富有同情心,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论点。虽然 9 女孩有时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面部表情表达| 一j 情,然而,绝大多数的研究发现, 在他们所报告的同情他人的数量上,或者在安慰、助人、与他人共享的意愿上, 女孩、成年妇女与男孩、成年男人并无显著差异【3 4 】。 2 3 分享行为与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 我国学者许政援、吴念阳【3 5 1 的研究探讨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其的稳定的亲 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其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具有亲 社会观念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显得果断。例如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主动分享的幼 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 ,“不给小朋友吃东 西是娇气的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而那些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亲社会观念的儿童, 行为就犹豫。如那些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往往会说“你问阿姨行不行? 我 怕阿姨说我。 ,以此解释其行为。实验还表明,幼儿的分享行为也因其在分享 食品和分享玩具时遵循的原则不同,而有所区别。 2 4 分享影响因素研究 2 4 1 认知因素 ( 1 ) 角色采择 角色采择能力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 a n n o t t i 发现助人行为和 情感方面的角色采择相关【3 6 1 。一些研究证实了角色采择与利他性之间的因果联 系,例如,让儿童分别扮演助人者和被助人者的角色,结果发现,这种训练可以 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还表明,与没有接受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 受到角色采择技能训练的儿童和青少年随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 更关心他人的需要【3 7 1 。由此看来,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2 )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仅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关,而且社会规范和社会期 望也对其亲社会行为起到调节作用。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社会规范主要有三种: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应得性规范。社会责任规 范指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相互性规范指要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 得性规范指帮助那些应该得到帮助的人。 l o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s t a u b 和s h e r k 的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该 研究中,让四年级的儿童与伙伴分享彩笔,结果这些儿童更乐意与以前在分享糖 果时对他们慷慨的儿章分享彩笔。f i s h b e i n 和k a m i n s k i 的研究也表明,儿章更 倾向于帮助那些自愿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不是在实验者监督下才帮助自己的人。 m a s t e r s 发现,早在四五岁时,儿童就能在对与他人分享物品时就能对应得性规 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识。l o n g 和l e m e r 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参与一项任务得 到了过多的报酬时,如果告诉他们应该把自己得到的报酬分给其他没有参与任务 的儿童,这些儿章都慷慨地与其他儿章分享自己所得的报酬【3 8 - 4 0 l 。 ( 3 ) 自我概念 有研究者认为,个人是否为他人的福利而愿意做出牺牲,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他自己对利他性的看法。j g r u s e c 在其一项研究中让5 岁和8 岁儿童完成 以下活动:( 1 ) 向可怜的儿童捐赠弹子,( 2 ) 与没有铅笔的伙伴共用铅笔,( 3 ) 帮助实验者完成一件乏味而重复性的任务。儿童一旦捐赠,或开始干乏味的工作, 就告诉他们,他们是“友好的”或“乐于助人的”( 自我概念训练条件) ,另一 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 控制条件) 。一两周后发现,自我概念训练对8 岁儿童所 产生的影响远比对5 岁儿童的影响大。被告知是“友好的”或“乐于助人的8 岁 儿章比控制组儿童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 为生病的孩子画画) ,与他们分享自己 的东西【4 1 1 。 2 4 2 榜样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行为榜样能明显地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r o s e n h a n 和w h i t e 让 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男女学生玩一种滚球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会赢得一种可到 玩具店换礼物的代币。让一组儿章看到一个成年人把他所赢得的的一些代币投入 “特伦顿孤儿基金 箱中,箱上画着穿破衣服的儿童。结果观看了成人捐献的儿 童中有4 7 5 的人后来在他们单独一个人时也做出了分享行为,而另一组没有看 到成人榜样的儿童,无人做出分享行为【3 6 j 。 r u s h t o n 的研究发现,当年幼儿章看到慈善或助人的榜样行为时,他们自己 一般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这个榜样是他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 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岁4 。 榜样的影响可能是长久的,观察了做出慈善的榜样行为的儿童观察了慈善的 比那些观察自私的榜样行为的儿童,在后来表现得更慷慨,甚至在两三个月以后 测量也是如此【4 2 1 。可见,利他行为的榜样确实能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2 4 3 移情的影响 以往有关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许多理论家都 认为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个中介因素,因为它使得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建立 在自愿的基础上,从而成为助人者的重要动机源。h o f f m a n 认为移情会逐渐变成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年幼儿童身上,移情和亲社会 行为的相关非常小;而在青少年前期到成年期,两者的相关较高【4 引。m u s s e n 也 提到移情有助于亲社会行为,但相关很低【4 。 e i n s e n b e r g 和m i l l e r 认为,移情和利他行为是相关的,但是这种关系取决于 对移情进行测量的方式和被试的年龄。在让儿童对故事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发表 感想来评价移情的研究中,研究者几乎没有发现亲社会行为和移情之间的联系。 然而,教师对儿童的移情敏感性和儿童自身对他人不幸的面部表情反应进行评 定,似乎可以更好地预测亲社会行为【删。总体而言,对学前儿章和年幼的学龄儿 童来说,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似乎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对前青少年期的儿 章和成人来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则要强得多。 3 情绪分享 3 1 情绪分享的概念 除了属亲社会行为范畴的分享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层面 的分享情绪分享,同样具有研究价值。情绪分享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 象,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随时随地地发生,当这些事件发生后, 人们普遍倾向自愿地与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2 0 世纪 9 0 年代,以砥m 6 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并用情绪 分享( s o c i a ls h a r i n go f e m o t i o n ) 这一概念标记这种现象4 5 1 。“当前,心理学越 来越关注情绪的社会构成特征以及情绪的社会功能,因此,研究作为个体情绪体 验与情境交流方式的情绪社会分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 4 l 1 2 3 2 情绪分享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情绪分享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情绪分享的影响因素的 研究是有关情绪分享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 2 1 情绪事件的强度 有研究表明,情绪事件的强度影响情绪分享行为。l u m i n e t 等( 2 0 0 0 ) 通过 实验证明了情绪事件的强度是影响情绪分享的因素。他们通过操纵电影的情绪刺 激强度,诱发被试产生高、中、低三种强度的消极情绪体验,然后研究被试在不 同强度情绪体验下的分享行为【4 6 1 。结果发现,观看高情绪刺激强度电影的一组被 试,比其他两组被试表现出了较多的分享行为,而且,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越高, 越显著地表现出较多的分享行为。 c h r i s t o p h e 和r i m 6 ( 1 9 9 7 ) t g 证明了情绪事件的强度与情绪分享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被试的情绪再次社会分享行为与在分享中体验到的情绪强度相关,在 分享高、中、低三种情绪强度的情绪事件中,分享高强度情绪事件的被试比其他 组被试显著地表现出较多的再次分享行为,而中等强度组和低强度组之问无显著 差异1 4 7 】 而r i m 6 ( 1 9 9 8 ) 则指出,事件情绪强度与分享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 系,总体上来说,情绪强度与分享程度( 以分享的次数和人数为指标) 之间正相 关,然而,( 1 ) 这种相关关系在数量上表现出阶梯函数的特征,即在所有的强 度水平上,都发生分享行为,但是,当情绪体验的强度达到一定的强度水平后, 分享行为显著增加;( 2 ) 在情绪体验的强度非常高时,分享程度表现出天花板 效应【4 8 1 。 3 2 2 情绪事件的道德属性 情绪事件的道德属性也是影响情绪分享行为的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虽然表 明,大约有9 0 的情绪事件得到了分享,但是还有大约10 左右的情绪事件没有 得到分享。f i n k e n a u e r 和r i m 6 ( 1 9 9 8 ) 设计了两个实验,以探测未得到分享的 情绪事件与分享的情绪事件的区别【4 9 】。结果表明,没有得到分享的事件比得到分 享的事件使被试产生了强度较高的羞愧和内疚感受,此外,没有分享的情绪事件 比分享的事件在责任归因上被较多地归因于自我,即认为自我应该为事件负主要 的责任。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主观上体验到的羞愧或内疚是导致情绪事件不 愿外泄的主要原因,因为羞愧和内疚是两种直接与自我相关联的具有道德属性的 情绪,所以,情绪事件的道德属性影响了情绪社会分享行为是否发生。 3 2 3 分享对象的反应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人 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对象的反应影响人们对分享效果的评价。z e c h ( 2 0 0 4 ) 总结了分享对象的哪些行为有助于情绪分享的发生,这些行为具有以下 特点:( 1 ) 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 2 ) 提供信息支持 ( 比如建议) 和重新评价;( 3 ) 给予互动或者移情性行为( 如分享自己的体验, 体验到同样的情感) ;( 4 ) 表达依恋或者安抚行为( 比如空间距离接近、安慰、 让对方感到安全可靠等) 5 0 l 。此外,人们除了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情 绪分享外,还会依情绪内容的领域特殊性,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l a u r e n s ( 2 0 0 0 ) 对1 3 3 名护士的研究发现,这些护士在对病人产生情绪性问题时,更倾 向与专业人士( 如同事或心理学工作者) 进行情绪分掣5 1 l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 发现,人们进行情绪分享是为了从分享对象的反应中的至i j 某种需要的满足,如亲 密、支持等。如果预期分享对象的反应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则倾向与其进行分享。 4 小结 在心理学研究中,儿章亲社会行为层面上的分享研究已经较成熟,相关的研 究已有不少。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的情感的研究,则主要是从移情的角度 展开的。也就是说,已有的关于儿童分享和情绪的结合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上角度 进行的,但是儿童情绪与分享的另一个角度的结合情绪分享的研究则较为少 见。 另一方面,已有的有关情绪分享的研究多以一般生活事件为研究背景。例如 r i m e 等( 1 9 9 8 ) 在一项情绪分享的跟踪研究中,以5 类情绪事件为背景,这五 类事件为亲人死亡、学业考试、第一次献血、第一次见习尸体解剖、第一次操作 尸体解剖【5 列。考虑到道德生活事件较一般生活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更容 1 4 易引起羞愧感或自豪感,并且,已有研究表明,情绪事件的道德属性是影响情绪 分享的因素之一( f i n k e n a u e rl ,硒m 6b ,1 9 9 8 ) 1 4 9 】,我们设想,道德情绪事件的 分享较一般生活事件的情绪分享很可能具有自身的特点。 此外,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情绪分享发展特点的研究在国内心理学领域 也尚属首次。因此,研究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其研 究结果将为情绪分享研究主题主要积累资料。 第二部分实证部分 1 问题提出 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一般生活事件为背景的情绪分享,自9 0 年代以来至 今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而且以儿章为 研究对象的情绪分享的研究则较为薄弱。道德事件不同于一般生活事件,它们 由于与道德情感关联密切,所以分享主体在道德事件后与他人进行情绪分享过 程中,其情绪体验已经不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例如,一 个人在一般生活事件后体会到的负性情感可能仅为痛苦、恐惧等,而在道德事 件中,他所体会到的负性情感更多地会涉及耻辱、羞愧等。在这种情况下,分 享主体在道德事件后很可能较一般生活事件后更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情绪分享。 另一方面,儿童又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因此,研究儿童的道德事件后的情 绪分享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拟对我国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倾向 作一研究。 7 0 年代中期以前,品德心理研究主题主要是“公正 问题【5 3 1 。! h p i a g e t 对儿 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和探讨,如对规则的意识、对行为责任的认识、对过失行为 的惩罚,这些几乎都与公正有关。在p i a g e t 看来,公正观的成熟是个体道德成 熟的主要表现,公正观成熟的人才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公正地行事。 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道德事件拟围绕“公正“问题展开。 正因如此,被试年龄的选择主要依据个体公正观的发展。有关儿童公正观 发展的研究已经不少,已有研究表明,6 1 0 岁是儿童公正观发展十分重要的时 期。另外,由于研究必须建立在儿章对情境的理解基础上,因此被试的年龄的 选取也要考虑到其理解能力,经过初测,得出结论,6 岁儿章是能够理解相关情 境的最小年龄。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取6 、8 、1 0 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各 年龄的儿童男女各半,以考察儿童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的年龄发展特点。 已有的以一般生活事件为背景的情绪分享的研究表明,事件的情绪强度【4 6 1 、 分享对象的反应【5 0 1 、事件的道德属性【4 9 1 等都影响情绪分享。但由于本研究的篇 幅有限,本文只选取分享对象作为研究变量,并把事件强度都保持到中等的强 度。考虑到在儿章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当属家长和要好的小 1 6 朋友,所以把分享对象这一变量的两个水平定为父母和好友。 尽管以一般生活事件为背景的情绪分享之研究表明,情绪事件中情绪的正 负性并不影响情绪分享的发生,如,r i m 6 的调查研究表明,9 3 7 的被试无论 是对积极体验还是消极体验,都选择了分享4 5 1 。但考虑到道德事件引起的情感 多为更高级的情感道德情感,故本研究中仍然考察道德事件所引起情绪体 验的j 下负性( 即积极、中性或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情绪分享的影响。结合事件 的“公正”这一主题,对情绪体验的正负性这一变量就通过事件的公j 下或不公 正来考察,因为公工f 的事件引起的情绪是正性或中性的,而不公正事件所引起 的情感是负性的,例如,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会感到委屈,甚至有被侮辱感等。 总之,把事件的公正和不共正作为故事的两种背景,是本研究要考察的另一个 变量。 在儿章的日常生活中,分配问题是常见的事件,为了把儿童生活概括的全 面,本论文涉及的情绪事件的内容包括财物分配和荣誉分配。因此故事内容即 财物分配一荣誉分配是要考察的又一个变量。 本研究还拟对两种投射,即一般投射与角色投射下道德事件的情绪分享进 行考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际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论文并没有直接研 究情绪分享行为,而是通过情境故事研究情绪分享的倾向。但是有情绪分享倾 向并不意味情绪分享行为一定发生,这其间还要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 因此根据有关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本研究假设有: 第一,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可能呈现年龄发展特点。 第二,依照快乐主义原则,儿童在公正的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应该 大于不公正道德事件后的分享倾向,即儿童的情绪分享倾向在故事背景上存在 差异。 第三,儿童在道德事件后,与父母进行情绪分享的倾向大于与朋友进行情 绪分享的倾向。 第四,在不同的故事内容( 财物分配一荣誉分配) 上,儿童的情绪分享倾向 可能存在差异。 第五,由于在一般生活事件中,情绪分享无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儿章在道 1 7 德事件的情绪分享倾向也无性别差异。 第六,在两种投射下,儿章的情绪分享倾向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 一,探讨儿章在道德事件情绪分享倾向的年龄发展趋势; 二,探讨儿童在公正的道德事件后和不公正的道德事件后情绪分享倾向 是否有差异; 三,探讨儿童在道德事件后与不同分享对象分享倾向是否有差异; 四,探讨儿童道德事件后的情绪分享在性别、故事内容、投射方式上是否有 差异。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被试随机抽取上海市青浦区豫英学校6 岁、8 岁、1 0 岁小学生,其中,6 岁组 3 2 人,男女各半;8 岁组3 8 人,男女各半;l o 岁组3 2 人,男女各半( 被试最小年 龄的确定详见“方法 部分) 。 2 2 材料 2 2 1 编撰道德情境故事 根据要考察的变量,编撰情境故事,情境故事包含两个维度:故事背景( 公 正一不公正) ,故事内容( 财物分配一荣誉分配) ,由于每个维度都有两个水平, 故共有4 个情境故事,举其一为例,其它详见附件。 故事一( 荣誉分配、公正) 与你一样,远远、丽丽都是() 岁的小朋友,他们她们都知道拣到东西 要交还失主或者交给老师。今天,远远和丽丽在教室拾到一支笔,他们不知道笔 是谁的,于是把笔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远远和丽丽。 2 2 2 确定情境故事的效度 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确定故事的结构,以保证情境故事的结构效 度。为保证故事中的情境确实是儿章生活中熟悉和经常发生的,故事的内容由若 干小学班主任审核。 2 3 方法: 研究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研究者担当主试,对被试进行逐个访谈。 2 3 1 确定被试年龄的个别访谈 为了确定正式访谈时被试的起始年龄,首先选取5 岁和6 岁儿童各2 0 名,男女 各半。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向被试讲述四个故事( 故事详见附录) ,在每一个 故事后都问第一个问题,即被试是否感到公平及原因。结果表明,大部分被抽取 的5 岁儿童对情境故事不能完全理解。6 岁儿章绝大部分都能够理解情境故事及问 题。因此,正式的个别访谈中,被试的最小年龄确定为6 岁。 2 3 2 正式访谈 让被试听四个道德情境故事,然后问被试情绪分享倾向,分享倾向从强到弱 分为9 个等级,分享倾向最弱选1 分,最强选9 分。 为了确定被试是否理解有关情境,在每个故事讲完后都问被试:故事中的主 人公( 蓝蓝、彬彬等,以下以蓝蓝为例) 觉得公平吗? 要求被试回答是否以及为 什么这么想。 在确认被试理解了故事后,再继续问如下问题( 以其中一个故事为例,其它 详见附录) 。 蓝蓝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的可能性有多大? 让被试按可能性 的大小打分,分数从1 分n 9 分,可能性最小打1 分,可能性最大打9 分。 蓝蓝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感受告诉好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让被试按可能性 的大小打分,分数从1 分n 9 分,可能性最小打1 分,可能性最大打9 分。 以上两问题考察被试在一般投射下的反应;接下来两个问题考察被试在角色 投射下的反应 假如你是蓝蓝,你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的可能性有多大? 让被 试按可能性的大小打分,分数从1 分n 9 分,可能性最小打1 分,可能性最大打9 分。 假如你是蓝蓝,你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感受告诉好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让被 1 9 试按可能性的大小打分,分数从1 分n 9 分,可能性最小打1 分,可能性最大打9 分。 2 4 资料处理 收集到的数据是从1 n 9 的数字,因为数据分布基本属常态,因此认为其为连 续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如下比较:被试情绪分享的年龄差异;性 别差异;在两种故事背景( 公正一不公正) 上的差异;在两种故事内容( 财物分 配一荣誉分配) 上的差异;在分享对象( 父母一好友) 上的差异:以及在两种投射 ( 一般投射一角色投射) 下的差异。 数据处理使用s p s s l 6 o 。 3 结果与分析 3 1 各年龄被试情绪分享倾向的结果 个年龄被试在两种投射下的情绪分享倾向结果见表1 。表1 表明,在一般投射 下,各年龄被试的分享倾向有显著差异( f = 4 2 9 0 ,p 0 0 5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