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清时期,独口通商,江西过境贸易繁荣,以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 城镇为中心的传统市场经济得以繁荣,相应地带动了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 全凼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定地位。五口通商,尤其是长江流域丌放后,全固贸易格 局和商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九江丌埠以后,江西商路和市场格局 也相应作出了调整:传统市镇衰落,新兴城镇崛起;传统市场近代市场过渡,经 济重心北移;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百姓生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新的变 化。本文着重从传统商路与江西市场的格局、九江开埠与市场结构的变化、近代 市场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变迁三个方而探讨江西地区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 些基本现象和特征。由此认为:区位优势的丧失,导致了近代江西贸易的边缘化, 以及近代江西市场的艰难挣扎对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过境贸易;商路;市场格局;商品流通;产业结构 a b s tr a c t d u r i n gt h eo n yt r a d i n gp o r t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j i a n g x i t r a n s1tt r a d ew a sr a m p a n t t r a d itio n aim a r k e te c o n o m yc e n t r e do nj in d e t o w n ,t l e k o ut o w n ,z h a n g s h ut o w na n dw u c h e n gt o w np r o s p e r e d ,w h i c hp r o m o t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a n do c c u p i e dc e r t a i np o s i t i o na m o n g n a tio n a le c o n o m icp a tt e r n a f t e r5p o r t so p e n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t h eo p e n i n g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v a lle y ,t h ew h o l en a tio n a lp a tt e r no ft r a d ea n dt r a d er o u t e sh a v ec h a n g e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 a n ds o ,w i t hj i u j i a n go p e n i n g ,j i a n g x im a r k e tp a t t e r na n d t r a d er o u t e sa l s om a d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d j u s t m e n t s :t r a d it i o n a lt o w n sw a s o nt h ew a n e ,e m e r g in gt o w n sr o s ea b r u p tly :t h ee c o n o m yc e n t r em o v e dt o n o r t h :u n d e rt h en e wm a r k e te n vir o n m e n t ,n e wc h a n g e sh a v ea p p e a r e di n 1 m p o r ta n de x p o r tt r a d e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p e o p l e1 i v i n g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b a s i cp h e n o m e n o n sa n df e a t u r e si nt h e p e r i o do fm o d e r ns o c i a lt r a n s i t i o ni nj i a n g x if r o mt h e s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 t r a d i t i o n a lt r a d er o u t e sa n dm a r k e tp a t t e r n ,j i u j i a n go p e n i n ga n dt h e c h a n g i n go fm a r k e ts t r u c t u r e ,m o d e r nm a r k e ta n dt h ec h a n g i n go fl o c a l 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l o s so fr e g i o n a l a d v a n t a g e sr e s u l t e di n t h em a r g i n a l i z a t i o no fm o d e r nj i a n g x it r a d e ,a n d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w h i c h c a m ef r o mr o u g ht r u g g li n go fm o d e r n j i a n g x im a r k e tt or e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itt r a d e ;t r a d er o u t e s ;m a r k e tp a t t e r n ;c o m m o d it y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支作者鲐房之子。签字魄肿f 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1 旧 之纠 ) 乃咱 名年 签q 巧 者p 作 : 、又期 沦 日 位字 学签 近代江两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江西在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是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百工技艺 之人江右为伙,浙直次之”。1 明嘉靖时,江西“岁额给路引九万五千二百张”, 2 大约是各省最多的( 路引主要给城镇商民) ,江右商人,数量可敌徽商。这种有 趣的历史现象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唐宋以来江西传统农业、手工业发达,二是 明清江西过境贸易繁荣。明初禁海,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年) 实行独口 通商,广州成为对外贸易唯一的通商口岸。江西赣江大庾岭商道成为国内最 重要的南北贸易干线,这一方面促进了南北物质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 带动了江西赣江及其支流水运和城镇的兴起。在清代,江西四大名镇勃兴:闻名 中外的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镇、闽浙赣枢纽河口镇、赣北咽喉一 一吴城镇,且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江西传统的市场格局。四镇成为江西有史以来 商品经济繁荣极盛的四面旗帜。 近代以来,随着五口通商,中国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变。上海取代广州成为 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全国贸易格局和商路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南北纵 向的贸易路线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西横向的贸易路线。过境贸易不再经过江 西,冲途变迂道,江西的传统区位优势已经丧失,赣江大庾岭商路日益萧条。 随着九江开埠,货流北逆,九江取代赣关成为江西直面世界的窗口;九江和南昌 经济崛起,促使全省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江西市场格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在明 清时承载着国际国内大市场桥梁作用的江西逐渐在全国经济结构中被边缘化了, 这种角色转换对近代江西影响甚大。 与沿海相比,江西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唯艰。赣省传统产业,如瓷器、茶 叶、夏布、烟草、苎麻业在全国虽然位居前列,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九江 开埠后,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风云变化,面临严峻的考验。传统产业在市场的大海 中沉浮不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江西绅商和政府当局为振兴本省经济,避免洋 人侵权夺利,试图革新传统产业,创办近代新式企业,绩效如何,值得考察。以 近代江西市场的若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上分析近代江西进出口贸易格局 1 张瀚:松窗梦话卷4 ,百工纪 2 明嘉靖江西省大志卷1 。 硕士学位论文 和传统产业的嬗变关系,探究近代江西市场与社会的互动等特点,有利于在宏观 上把握近代江西市场变迁的某些规律,对当前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借 鉴,因此它既具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1 9 世纪中期 至2 0 世纪初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上限定在1 9 世纪中期,是缘于鸦片战争后五口 通商及九江开埠,江西步入近代;以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下限,是缘于当 时江西近代市场已基本形成。 可以说,将传统和近代江西市场的变迁作专题来进行考察,目前学术界的研 究尚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认为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研究区域市场经济史的论著很多,这里择其要概述之。单强先生的江南区 域市场研究、江南区域市场的历史考察,1 樊树志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2 王 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的区域社会研究( 1 6 4 4 1 9 1 1 ) ,3 张海英 的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4 ( 美) 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 结构,5 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6 等。这些论著阐述了区域 市场等级划分、层次结构、市场网络布局、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市场的特点及功 能、市镇经济等热点问题,对笔者把握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有关明清江西商业史的论著有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 商品经济,7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8 黄志繁、廖声丰的清代赣 南商品经济研究,9 许檀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m ,梁洪生的吴城商镇 及其早期商会,n 刘石吉的明清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堙胡水凤的繁华的 大庾岭古商道,1 3 萧放的明清江西四大镇的发展及其特点1 等。 1 单强:( 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江南区域市场的历史考察,载( 光 明日报1 9 9 7 年4 月8 日。 2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 3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一长江上游的区域社会研究( 1 6 4 4 1 9 1 1 ) ,中华书局,2 0 0 1 年 版。 4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5 ( 美) 施坚雅:( (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版。 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增订版 9 黄志繁、廖声丰: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学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许檀: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载( (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粱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5 年第1 期。 刘石吉:明清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 ( 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论文,台湾中央研 究院经济研究所,19 8 9 年。 胡水凤:繁华的大庾岭古商道,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6 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宏观论述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专著与论文有万振凡等的江西近代社会转型 研究,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2 陈荣华的2 0 世纪上半叶的江西近代经济, 3 温锐、游海华的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2 0 世纪江西经济研究、背离与错 位近代江西衰退落原因的再认识,4 赵树贵的近代江西经济落后的历史反 思,5 李先春的简析江西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等。6 陈荣华在文中认 为,进入2 0 世纪以后,江西社会以近代经济曲折、缓慢发展为基本特点之一, 继续朝着近代化目标演变,呈现出历史阶段性,并表现出明显的弱点与特点。江 西未能实现经济近代化的美梦,有其各种因素互为因果起作用,但主要原因还在 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封建主义及新旧军阀政府的压迫与剥削,缺乏一个 安定的社会环境。温锐则认为近代江西社会的衰落,首先缘于江西籍人在官场与 人文方面的式微,更本质的则是由于江西社会与以1 9 世纪中期为起点的历史新 时代的三重“背离与错位”,即赣地区位和社会客观环境与新时代的背离与错位: 江西人才层次和传统思维定势与近代社会巨变的背离与错位;江西社会和政府的 兴奋点与工商时代的背离与错位。这些背离与错位,事关的是方向性,全面性的 挑战,是历史机遇的丧失。 江西是个农业社会,相关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研究的论文也较多,学者多从土 地、人口、租佃、宗族、商品、市场等方面考察近代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如 徐晓望的清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7 温锐的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 经济以2 0 世纪初( 1 9 0 0 - - - - 1 9 3 0 ) 赣闽边区为例、清末民初赣闽边区土地 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8 李卫东的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其局限9 等。 温锐描述了近代农民的借贷情况,从不同角度指出传统借贷的某些积极因素;梳 理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农村广泛存在的土地租佃的特点,分析了地主与佃农对土地 租佃制作为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方式的经济选择,阐述了租佃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 影响。万振凡也有一系列成果,如论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论近代江西茶叶的对外贸易、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1 0 对江西农村市 1 萧放的明清江西四大镇的发展及其特点,载平准,第5 辑( 下) 2 万振凡: 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近代江西农村经 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陈荣华:2 0 世纪上半叶的江西近代经济,载江西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1 2 期。 温锐等: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 - 2 0 世纪江西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背 离与错位一近代江西衰退落原因的再认识,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5 赵树贵:近代江西经济落后的历史反思,载江西社会科学,1 9 8 8 年第6 期 6 李先春:简析江西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载( 理论导报,1 9 9 6 年第7 期。 7 徐晓望:清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一以2 0 世纪初( 1 9 0 0 一1 9 3 0 ) 赣闽边区为例,近 代史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清末民初赣闽边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载中 国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李卫东:( 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其局限,栽中国农史,2 0 0 1 年第4 期。 万振凡:试论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 江西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4 7 硕十学位论文 场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黄志峰、黄志繁的清 代赣南的乡族势力与农村墟市,1 施由明的论清代江西农村市场的发展,2 曹 学优的清代赣中地区农村市场初探,3 黄志繁的大庾岭商路山区市场边 缘市场清代赣南市场研究,4 白莎、万振凡的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 5 谢庐明的赣南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6 施由明分析了清代江西农村市场的 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发展动因和对当代农业发展的启迪。白莎、万振凡认为 2 0 世纪前3 0 年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这 时江西农村集市的商业设施普遍增加,商品吞吐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有了明显缩 短,已出现了专业性集市,集市的布局日趋合理,农村集市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当 时江西农村经济的发展。黄志繁则运用地方文献对清代赣南市场体系进行探讨, 指出其三个特点:即虽从属于赣江市场体系却与闽粤市场联系密切具边缘化特 征;虽受大瘐岭商路影响却影响有限具有自身的市场发展逻辑;虽有一定发展的 商品经济却受制于以糊口性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格局。谢庐明则认为以赣南为 例,认为明清赣南农村墟市网络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并 奠定了赣南粤边经济区的基础。1 9 世纪7 0 年代后赣南农村墟市数量锐减,渐走 向衰败,但农村集市体系并未突破,其经济功能渐向部分取代或完全取代社会功 能方向发展。墟市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墟市发展仍存在不稳定性,由于近 代社会的变迁和制约,赣南市场近代化走入了后续中的困境,表现了滞后的特点, 限制了商品经济在当地的深化。黄志坚、黄志繁从清代赣南农村墟市的建立、发 展与管理是与乡族势力维系入手,认为乡族势力对农村墟市的控制,不仅使家族 组织获得了控制地方社会的资源,而且使墟市的设立并不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呈 现出一定的非经济性。 关于近代江西关贸、商道、铁路、口岸、城镇工商业的市场研究也有许多丰 硕的成果。如廖声丰的清代赣关税收的变化与大瘐岭商路商品的流通,7 钟建 安的1 9 世纪中后期江西对外贸易对城乡社会经济的影响,8 姜良芹的成长在 期;论近代江西茶叶的对外贸易,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 9 9 5 年第1 期;论近代 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 9 9 8 年第3 期。 1 黄志坚、黄志繁:清代赣南的乡族势力与农村墟市,载江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2 期。 2 施由明:( 论清代江西农村市场的发展,载江西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9 期。 3 曹学优:清代赣中地区农村市场初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6 年第1 期。 4 黄志繁:( ,户部所颁全国三十三个因为“商贾 所集之处 而加增商税的城镇,樟树镇就名列其中。在明清时期,樟树镇是全国 闻名的的药都,药材加工贸易发达。樟树镇全盛时有药材行、号、店、庄近二百 家,其中本地商人开设的有一百来家,著名的有大源行、金义生行等。樟树药商 字号资本雄厚,并多有固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路线。如“广浙号”专营两广、闽 浙等沿海省份的药材,“西北号”则专营川、陕、冀、豫等省所产。汇聚樟树盼 外地药商也很多,有四川的附片客、湖北茯苓客、广东陈皮客、湖南雄黄客等。 1 道光浮梁县志卷8 。 2 万历歙志。 1 4 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樟树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有东西向三条主要街道、七坊、十 一巷。时人称:“商民乐业,货物充轫虽通都大邑无以复过。1 木材也是樟 树镇转运的大宗商品,赣南山区的南安、赣州、吉安、抚州等府所产木材,顺赣 江而下经樟树运往江南。 纸茶巨镇河口镇 河口镇位于赣东北广信府铅山县境内的信江和铅山河交会处,下连鄱阳湖出 九江或湖口可通长江,或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可抵广州; 由信江溯流而上经上饶到玉山沟通江浙;由铅山河上溯到武夷山北麓,经桐木关、 温陵关、分水关可通福建。如此优越的交通条件是河口在明中后期的短短九十余 年罩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河口从明嘉靖后期至万历年间,成为销售本地纸茶和 集散转运东南、中南各地商品的重要市镇,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市场之一。河口 的大宗商品一是茶,二是纸。河口所在地铅山县及相邻的武夷山区是主要的产茶 区,河口因这种农业的区域特点而成为茶业加工集散地,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 茶叶的过境转运贸易使河口在清代成为一个极繁荣的市镇。明清赣东北的广信府 又是我国的主要产纸区,邻近的武夷山区也盛产纸张,于是河口又成为纸张的集 散地,各路纸商麇集于此。到清代大批的闽浙粤流民涌入赣东北山区,从事纸业, 造纸规模更大,纸成品后由商贩运至河口。清代中期河口镇仅纸业一项,年销售 额达四五十万两2 。在清乾隆年间,河口镇纸茶贸易的繁荣使河口成为八省码头。 清廷在河口设置巡检司管理地方治安: 河口镇向系湖坊巡司,分理其时,后广信知府王廷钦,因该镇人居稠密,廛市纵横,商 贾云屯雨集,五方杂处,非巡司所能临驭抚绥,禀请将本同知移驻河口,时总督高巡梅允准 会奏奉。3 除纸茶外,粮食、丝、丝织品、棉花、棉布、杂货也是河口输入分销的重要 商品。 赣北咽喉吴城镇 吴城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赣江和修水入鄱阳湖处。由于修水为山区 性河道,水浅滩多,赣西北各地通过鄱阳湖入长江而外运的货物,或通过鄱阳湖 入赣江而运销江西各地的货物,须用小船运至吴城换大船,而运至赣西北的各县 的货物则需在吴城由大船换小船。赣江流域各种农副产品及由大庾岭商路输入的 洋广杂货北出长江,转销江、汉、皖、豫诸省也要在吴城转换大船出江,因而吴 城是修水和赣江入鄱阳湖的咽喉。吴城镇在明前期也是“居民鲜少,“店屋百十 1 道光清江县志卷3 ,市镇。 2 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铅山县 3 同治铅山县志卷7 ,建置 1 5 硕十学位论文 数耳”。明f 德以后,由于转运贸易的兴起,“商贾辐辏”、“市廛萦叠,几无隙地”。 到明后期已成为“舳舻十里,烟火万家”1 的发达市镇。到乾隆时期人口己达七 万,镇区由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组成。2 清朝人记载:“吴城,西江巨镇 也。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而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3 此时的吴城已是个相当繁荣的商镇了。乾隆至咸丰的百余年间,吴城的转运贸易 极为繁荣,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在吴城转输,其经济功能远超过省城南昌。吴城 转运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大庾岭商道输入并转销北方诸省的洋广杂货及江西本地 所产的木材、纸张、茶叶、苎麻等,还有淮扬而来销往江西各地的淮盐,江西所 产运往江苏、浙江、安徽的粮食。乾隆四十四年( 1 7 7 9 年) ,新建县在吴城设立 主簿署,行政级别与新建县城相等,因此,吴城镇又有“下新建”之称,成为县 境北端的一个中心。 第三节以四镇为中心的市场格局 明清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内市场空前扩大,边疆贸易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由以前传统的朝贡贸易为主 变为商业贸易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覆盖全国的商品流通网的建立,工商 业市镇蓬勃兴起,逐渐形成各种区域性商业中心。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下处于南 北贸易重要干线上的江西成为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联系的襟要之区,明人李鼎 言:“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 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4 处于赣江及其支流上之四镇过境转 运贸易一片繁荣,形成了以四镇为中心的市场格局。而以四镇为中心的江西市场 通过赣江及大庾岭商道与全国市场联系起来,把江西纳入全国的贸易格局。有趣 的是,四镇都不是省内的政治中心,而是商业经济有影响的的市镇。 ( 一) 明清江西传统商路 江西传统的商路是以赣江鄱阳湖为主径,以信江、饶河、修河、抚河四 大水系为支脉而组成的一个叶络状水运网络而构成的。其省际贸易亦十分频繁。 由传统四镇为中心,依托江西发达的水运网络体系,形成了若干条重要的商路。 ( 详见明清时期江西主要商路图) 大体情况概述如下: 梁份怀葛堂集卷4 2 道光( ( 新建县志卷7 ,坊乡o 同治新建县志卷 9 ,艺文志。 4 李鼎:( ( 李长卿集卷1 9 ,借箸篇 1 6 近代江两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l 、广东大庚岭赣州樟树吴城汉口。这条商道在鸦片 战争以前曾是国内长距离贸易的的黄金商道,也是江西省际贸易的主要渠道。其 中赣州、樟树、吴城三地构成江西货流的主要出入口和集散中心。 五口通商前,在这条商道上外运的赣货主要有米谷、瓷器、茶、夏布、纸、 麻、木材、水产、豆类等江西特产;运入的主要货物是盐、糖、棉纱、海产品等 商货。 2 、吴城鄱阳湖鄱江信江河口镇玉山码头常山码 头衢江富春江杭州。这条商路是以信江为纽带,以玉山、河口镇为 集散码头,是沟通福建、浙江与广州联系的重要水运线。在五口通商以前,该商 路极为发达。由于这些省份通过江西水路的过境物资的运输量占有很大的比重, 故黄赞汤在请预防失业民夫疏中称:明清时期以信江、赣江航运为生的省内 外挑夫、客店、小贩再加船民“不下数千万人”。 3 、赣县贡水、绵水瑞金、隘岭汀州汀江、韩江漳州、 潮汕。这是以万安十八滩以南的赣南区域的省际商路。这条商道是赣南地区连接 潮汕、厦漳泉地区的重要商道,也是由赣关商品流通派生出的一条商道,汀州是 主要的中继集散地。据史料记载,这条商路外运的货物主有稻米、大豆、烟叶、 夏布,另外还有吉安的布匹,樟树的药材,景德镇的瓷器:运入的货物有来自福 建的纸品、果品、最主要的是来自闽、粤的盐。与这条商道相伴的线路是赣县一 一贡水会昌筠门岭平远、下坝、罗塘、新铺嘉应潮洲,其 交易物资与上一条商路基本相同。 4 、吴城鄱阳湖鄱江鄱阳昌江浮梁徽州( 祁门、至 德、休宁、黔县) 。这条商道是徽州地区进入江西的重要通道,祁门等地的茶、 纸、竹木、漆,景德镇的瓷器、茶叶等货物皆以此路运出;运入的货物主要是大 米。鄱阳是这条路线的重要集散地。 5 、吴城赣江樟树袁江萍乡醴陵株洲湘江。 这条商道是湘赣贸易的主要通道,其间主要靠袁江和湘江相连,萍乡是重要的集 散地。从这条商路运出的货物主要有煤炭、宣表纸、夏布、土瓷、苎麻、牛皮: 运入的货物主要有米谷、黄豆、药材、糖、绸缎土布,以及销往万载的石硝、硫 磺等。相互贸易中原材料贸易是这条商道的特征,输入远高于输出。 6 、南昌抚河李家渡浒湾新城( 今黎川) 福建( 邵武、建 宁) ,这条商道运入的货物主要是海产品、食盐;运出的货物是纸、水烟、烟叶、 米粮。 以上货运较为集中的六条省际贸易路线,是明清时期江西货物出入的主要商 路,这些商路连接了三个经济区域,即万安十八滩以北连接汉口、沪杭地区,万 安十八滩以南连接闽南粤北地区,江西的物产通过这些线路纳入全国市场流通 1 7 硕十学位论文 网。这些商路也使中外商品汇聚江西,过境转运贸易一片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明 清时期江西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江西主要商路图 注:l 、景德镇,2 、樟树镇,3 、河口镇、4 、吴城镇,5 、赣州关,6 、九江钞关。 ( 二) 各具特色的四镇市场格局 明清市镇有两大基本类型:手工业型市镇和商业性市镇。商业性市镇又可分 1 8 近代江两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为产地市场型市镇、集散市场型市镇、零售市场型市镇。明清手工业市镇系因手 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市镇,这类市镇中的商业也是因手工业发展起来的,景德镇便 是此类典型。樟树、河口则集产地型与集散型于一身,吴城则完全是集散市场型 市镇了。 景德镇中外最大的瓷器市场 景镇处于“南浮线”上,从浮梁( 景德镇) 鄱阳滁槎南昌,全 长1 8 5 公里。景瓷发展到明清,从市场拓展范围上看,其产品“行于九域,施及 外洋 。明后期以来,景德镇瓷器行销“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 无所不至 ,1 瓷器销往全国各地。具体来说,在清朝“销路以湖广为最多,其次 为关东、天津等埠,再次为上海及宁波”,“其本省各地销路,多经九江、南昌, 统由江西行掌之,其他经汉口入四川者由湖北行掌之,经玉山入浙江者,由徽州 行掌之 。2 景镇瓷业的商品化,极大的活跃了同时期国内的商品经济,大批商人 聚集景德镇贩运瓷器牟利。这些瓷商中明朝时有徽商、江浙商、江右商等,“镇 民土著者十之一二,余皆商旅客寓。3 清代前期有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瓷商, 晚清近代则有二十六个商帮。据清光绪年间推算,清乾隆时期景瓷年产额约为 3 0 0 ,0 0 0 担,商品瓷值约5 ,0 0 0 ,0 0 0 万两。4 还有特制的外销瓷器溯赣江而上跨梅 岭以入广州,“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口人载市,式多奇巧,无定样”。 5 1 6 0 2 年一1 6 4 4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达4 ,2 0 0 ,0 0 0 件以上。自1 6 0 8 年一1 6 1 6 年( 缺1 6 0 9 和1 6 1 1 年) ,六年内经荷兰东印度公司 运入欧洲的瓷器共6 4 1 ,1 6 5 件,折合白银共2 3 6 ,7 4 3 两,以每石米4 钱折,值米 5 9 1 ,8 5 9 石,平均每年1 0 6 ,8 6 1 件,银3 9 ,4 5 7 两,折米9 8 ,6 4 3 石。到清代,英 国东印度公司掌握瓷器贸易大权,1 7 1 7 年,埃赛克斯号便运走了瓷器3 0 5 ,0 0 0 件,价值2 2 ,0 0 0 英镑6 ,而这些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造的。 据许涤新、吴承明统计,鸦片战争前,国内商品流通总额约为3 9 0 ,0 0 0 ,0 0 0 两左右7 。又据梁淼泰先生推算,景德镇贸易量是其1 5 一1 7 9 。景德镇在 1 8 世纪其主要商品流通额约相当于1 7 世纪英国每年的出口商品值,相当于法国 年出口商品值的1 3 强,其商品输出值是英国的2 3 ,法国的1 4 强,那是相当 1 嘉靖江西省大志卷7 ,陶书 2 清朝续文献通考实业九 3 康熙浮梁县志卷4 ,( ( 陶政。 萧放:( ( 宋至清前期景德镇的形成和发展概述,江西社会科学1 9 9 2 年第4 期。 5 蓝浦:景德镇陶录卷2 。 【日】吉田光邦:景德镇陶瓷生产贸易情况,白英译,南京博物院集刊,1 9 8 2 年第4 期。 7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2 6 页。 1 9 硕+ 学位论文 高的了。1 较高的商品流通额给景德镇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兴旺,有助 于明清时期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其实景镇与江西其它三镇相比,内河运输条 件稍逊,昌江、鄱江水道在秋冬二季,水道甚浅,须改在鄱阳湖内龙口换装成大 船。故能在清季,雄居江西四镇之首,与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并架齐驱,成 为全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实为国内外市场扩张的产物。 从该区域内部市场来讲,梁淼泰先生在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中估算: 浮梁及邻近各县输往景德镇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木柴、瓷土等农林产品和原料, 价值大约为2 ,3 4 0 ,0 0 0 银两:从祁门、婺源、休宁经景德镇输出的茶叶商品值约 为2 ,0 0 0 ,0 0 0 银两。这可以看出景镇区内市场与景镇区外瓷器贸易相比,其贸易 额是不大的。 河口繁华的赣东北纸茶市场 明清时期赣东北信江流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形成了以 河口为集散码头,沟通闽浙粤联系的重要运输线。铅山河在河口与信江相汇,舟 车四通,往南过分水岭至崇安入福建,循信江上游往东经玉山入浙江,沿信江而 西下鄱阳湖,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繁盛的商品集散地。民国江西通志稿是这 样记载的: 河1 :2 可通商福建,玉山可通商浙江自玉山起路过怀玉山,即达浙江常山县其路虽山 谷,而修治平坦,车马往来昼夜不绝自玉山至常山,华里仅九十里,上饶、钱塘二江遥遥 相对,故上饶江之货物至常山即可下钱塘江述杭州其货由江西输浙江者磁器、麻,茶、纸 为大宗,由浙江入江西者生丝、绢,布、盐,鱼及洋纱、洋布、杂货为大宗通过怀玉山货 物每日至少以千石计,故为水陆通商要道也。其自河口入福建崇安县下闽江即达福州,河口 崇安间虽路出大山,而两地距离仅六十六里,余皆水路,可通舟楫,故客货由此路者不少。 江西之货自河口分配于福建,福建之货亦自河口分配于江西,河口镇固隐然福建之集散场也 河口之出口货物要以纸为大宗2 河口地区成为沟通南北货流的交通枢纽,这极大地促进了赣东北地区市场与 贸易的繁荣。在独口通商时期,吴城鄱阳湖鄱江信江河口镇一 一玉山码头常山码头衢江富春江杭州商路极为发达。江浙一带 的生丝棉织品均由该商道进入江西,或于江西内地行销,或溯赣江而上入赣关转 大瘐岭商道而下广州出口。明清时运往浙中的货物主要是瓷器、夏布、烟丝、烟 叶、茶叶等。运入的货物主要有食盐、丝绸、棉纺织品及日用品。据统计常年在 这条商道上转运货物,每天运货万担以上,每天靠岸船只二百多艘。广信府河口 镇的造纸技术处于较先进水平,而且造纸规模也大,纸的品种也较多。河口纸业 1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增订版,第3 1 9 页 2 民国江西通志稿卷5 ,江西诸水考 2 0 近代江州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不但满足了阜室和朝廷所用,同时也活跃了本省和全国的商品经济。如造纸“所 用的构皮,为竹丝,为帘,为百结皮,其构皮出自湖广,竹丝产于福建,帘产于 徽州、浙江,自昔皆属吉安、徽州二府商贩,装于本地货卖”。在清康熙年间, 我国茶叶开始出口欧洲,出口的口岸有广州和上海。闽、浙、赣、皖四省的茶叶 都是先运至河口镇加工精制,然后再经信江、赣江、大庾岭至广州或经信江、玉 山、常山、杭州至上海。纸茶贩运是当时国内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口镇就是 因为纸茶转运贸易而兴盛,一些商人也因贩运纸茶而获利。万历时人描述当时河 口商品集散盛况是: 其货自四方来者,东南则福建延平之铁,大田之生布,祟安之闽笋,福州黑白砂糖,建 宁之扇,漳海之荔枝、龙眼,海外之胡椒、松木,广东之锡、之红铜、之漆器、铜器;西北 则广信之菜油,浙江之湖丝、绫,鄱阳之干鱼、纸钱灰,湖广罗田之布、沙湖鱼,嘉兴西塘 布、苏州青、松江青、南京青、瓜州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小中梭布, 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书坊生布, 还有棉纱净花各色丝布绢绸缎等。2 此时的河口镇显然已不是一个地方性的过载码头了,而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市 镇了。 樟树江西市场的内销中心 樟树镇居赣中赣江上游,其在江西省的地理位置趋中性特征十分明显。“通 八省之利,列肆多食货,杉材药物被服械器诸为民用者,百里环至,肩摩于 途;皂矾赤朱,綦巾大布,走东南诸郡 。3 晚清商部大员傅春官描述嘉道年间樟 树的商业盛况时,不禁感叹它超过了省会南昌。樟树镇是以中药材商品加工贸易 为主,同时该镇市场上集散的商品还有米谷、杉木、皂矾、大布等。中药材加工 贸易是其大宗,其药材原料除一部分来自本地种植外,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自 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实非土产。4 而且樟树药帮在全国各地 设立分庄或专店,樟树成为全国药材的总部、中心,时人称之“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樟树位于南昌和吉安之间,往东连接抚州、建昌府,向西可 通瑞州、临江和袁州府。药材从樟树分销全省各地,满足江西市场需要:从广东 越大庾岭,顺赣江而下的货物,运至樟树上岸囤积,这些物质要么分销江西省内 市场,要么装运吴城出口;来自于北方湘、鄂、皖、苏等省的商品也是运至樟镇 存放,然后分销四方。这些江广百货、南北药材的流通极大地活跃了樟镇市场, 据统计在明朝其年税银就达2 ,o o o 多两,是同一时期广东佛山镇的五倍,足称雄 1 王宗沭江西大志卷8 ,楮书 2 万历( 铅书卷1 。 3 乾隆清江县志卷2 8 ,艺文九;熊化:樟树镇记 崇祯临江县志卷3 ,土产 2 1 硕十学位论文 镇。1 樟树也为重要的米市,是附近萍乡、宜春、分宜、新喻及袁水流域等县的 米谷集散中心。每年经此地运往外地的米粮达1 0 0 ,0 0 0 担以上,“无樟树,不成 口岸”,在独口通商时期,“江西各处市镇,除景镇外,以该县( 清江) 所属之樟 树镇最为盛”。2 以赣江为经的江西内河主运道,其起点为赣关,中经樟树,北出 吴城。而这条商路恰恰就是以樟树为中心点,担负起江西地区的商品分销。 吴城江西市场的外销集散地 吴城镇地处鄱阳湖西岸,扼赣、修二水入湖之会。吴城是赣江入鄱阳湖的咽 喉,濒江而瞰湖,凡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的商船,一路所经过的航线上没有 大的商埠码头可转载,这样一来赣江流域各种农产品及由大庾岭输入的洋广杂货 北出长江,转销江、汉、皖、豫诸省皆要经过吴城发运或趸存,然后转口换大船 出江。从北方各地运来的货物一般也要在吴城上岸趸存,至樟树分销四方。在四 镇中,吴城是外销货物的集中点,而樟树是内销点,其集散的大宗商品有粮、柴、 木、盐、纸、麻、茶等品种,其中粮食、木材输出尤为重要。吴城集中赣江、修 水运来的木材,重新扎觯,运出湖口,转赴下江销售。吴城也是淮盐的集散点, 是江西淮盐总局下的两个分局之一,年销淮盐价值约为l ,3 0 0 ,0 0 0 两。茶叶来自 赣北各地;纸运自河口、靖安及其它产地;赣西、赣北苎麻多在吴城集散,如麻 庄苎麻在吴城市场上常达万数捆。3 此时吴城在经济功能上甚至超过了南昌,如 乾隆年间,清政府下令清理整顿各地集镇商税,新建等县的奏报便称,“吴城、 景德等镇,系货物聚集之所,若无牙行,难已评价 j 请将原有牙行、牙税 予以保留,而南昌等县则多奏请裁革。4 此时的吴城获得了“装不完的吴城,御 不完的汉口”的美誉。 ( 三) 四镇在市场格局中的关系 江西省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可称全国的富庶之区。其“茶叶之丰,米 谷之饶,瓷器夏布之工,则又天下著名者也 。5 明清时期,江西担负着国际国 内大市场通道的特殊功能,故赣江大庾岭商道在当时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的 意义。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江西形成了三个商品流通层面: 是以河口为集散中心的浙赣闽交易线。信江是其沟通的纽带,尤其是浙江的生 丝、福建的茶叶必须借道信江而入赣江出大庾岭南下广州出口,因而河口镇的集 1 崇祯临江县志镇税卷4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赋税卷4 2 傅春官:( ( 江西农工商矿纪略 3 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 钞档,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日内阁下户部。 5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 1 4 ,( 舆地十 2 2 近代江西市场若干问题考察 散作用十分明显。二是吴城出入江西与湖北汉口的商路,赣江则担负着广东洋货 入长江进入鄂、皖、湘、豫、晋、陕的输出以及鄂、皖、湘、豫、晋、陕的货物 南下广东的输入,吴城为其集散中心。三是赣江为经的江西内河主运道,其起点 是赣关,中经樟树,北出吴城,这条商路以樟树为中心,负担江西市场的分销, 吴城为极点,担负外销的任务。而赣州关,由于受独口通商的政策影响,外贸进 出口货物均要以此为集散,故往来生意亦十分繁忙。这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带来前 所未有的机遇。故咸丰之前,江西商务极盛,形成了江西商业集中而又发达的四大 名镇。四镇皆是区域性中心市场,虽然不是政治中心,但其繁荣远超过府治或县 治之所。如景镇之于浮梁县城、饶州府城;樟树镇之于清江县城、临江府城;河 口之于铅山县城、广信府城;吴城之于南昌、九江。以四镇为市场网结点,交织 成连接全省的商业交易网。这个市场网络,以量大面广的普通墟市和专业性墟市 为基础,向上层递为县级市场,再向上递进为象四镇那样的区域性大市场。由于 四镇地处江河之边,水运极为便利。如由九江入鄱阳湖可至吴城,由吴城可至南 昌、樟树。傅春官是这样描述樟树、吴城的商业地位的: 樟树居吉安、南昌之中,东连抚州、建昌,西通瑞州、临江、袁州,吴城濒江而瞰湖 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昊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 江西,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分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1 此外,由鄱阳湖入昌江可达景德镇,入乐安江可至婺源,入信江可到河口, 尽收瓷茶之利:溯赣江直达赣州,可得赣闽粤等省之物。在当时陆路交通运输十 分困难落后的情况下,四镇布局在这样畅通便捷的水陆交通线上,对于商务的开 发,形成以四镇为中心的市场格局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从市场的繁荣和 市场辐射影响力来说,景德、河口、樟树三镇比吴城要大,原因就是吴城周围的 市场没有形成,它仅仅是一个集散市场型市镇。而其它三镇都有自己独富特色的 物产,所谓景德以陶,豫章书陶政篇是也;河口以茶,皆土产;樟树以药,吴城 无土产,则贩通往来而已。这也制约了吴城的发展后劲和在区域市场中的辐射力。 1 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江西官报丙午年( 1 9 0 6 年) 第2 7 期,论说 硕十学何论文 第二章九江开埠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五口通商及长江各口渐次开放,全国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大宗货物的南北流向改道为东西走向。江西也由“向为要冲”,变 为“今为迂道”了。九江开埠,江西商路发生逆转,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市场结 构开始逐渐向近代转变。本章就是论述全国贸易格局嬗变对江西带来的深刻影 响。 第一节五口通商与全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1 8 4 0 至1 8 4 2 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处通 商口岸。五大口岸从广州起由南到北呈扇形分布,从此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大大 方便了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社会经济也开始由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 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多种经济成分混杂的结构过渡。在以后的贸易进程 中,上海取代了广州成为全国市场的重心,全国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一) 五口通商与上海的崛起。 正如前文所述,在五口通商之前或一口通商时期,中国传统的贸易商路是从 南北大运河而下,进入长江,再由鄱阳湖入赣江而逾梅岭进入广东而至广州的所 谓“京广大水道 ,呈南北纵向贸易格局路线。江西正好位于这条路线的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