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摘 要 道德情感对于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道德情感问题的 研究历来是伦理思想史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的儿童道德教育中,也应 重视道德情感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 我国儿童存在着道德情感缺失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儿童道德水平的下降。本文主要针对 0 - 1 2岁儿童, 从其道德情感问题本身入手,对其内涵、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儿童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概括了儿童道德情感培 育的内容和原则,提出了具有可做做性的儿童到的情感培育的途径。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对儿童道德情感的基本情况给予说明。 首先阐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和 意义,其次对于儿童道德情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最后说明了本论文所运 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理论创新点。 第二部分对道德情感的内涵及特征给予说明, 同时阐述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内 涵、特征、功能以及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情感影响着 儿童道德培育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道德情感引导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并引发儿童 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第三部分对我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 道德情感缺失直 接导致儿童道德水平下降。首先,阐述了儿童道德情感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儿童 道德义务出现麻木感和冷漠感,儿童缺乏对道德关怀对象的义务感,儿童缺乏自 主性的道德情感以及儿童的伦理取向出现功利性倾向。其次,阐述了我国儿童道 德情感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从观念、 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最后,对我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儿童道德情 感缺失与儿童道德培育中忽视儿童情感培育、 道德行为的负效应以及伦理取向功 利性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四部分提出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内容、原则以及途径。道德情感的培育需 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家庭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强化道德 认知,激发儿童的道德需要和培养儿童的道德责任感。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加 强情感沟通,开辟道德实践,促进儿童的移情共鸣,推动儿童的情感升华,强化 儿童的道德情操。社会需优化环境并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以此来渗透而同的道德 理念,陶冶儿童道德情操,最终实现培育儿童道德情感的目标。 关键词: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ii probe into cultivation of children s moral sensibility abstract moral sensi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good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for a child. the studies on the problems of moral sensibility have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focuses in ethics.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moral sensibility should also be paid attention to.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re has been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children s morality sensibility results in the children s lacking in morality and leads to the moral standard of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has descend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appearing on the morality itself,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a in education of children s moral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ain cause, so as to advance the content, principals and ways in cultivating children s morali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in cultivating children s morality in our country.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has been expounded first and secondly, the paper states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ies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implications on the theories presented.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ality. the connotation of children s moral sensibility,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the its role and status in cultivating morality has been explained as well. moral sensibility has influences on realiz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hildren s morality. on one hand, moral sensibility can steer children s moral perceiving ability which will appeal to children s moral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moral sensibility may boost the consolidating of children s moral cognition and action. the third part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moral sensibility in our country. firstly, the symptom of lacing morality has been expounded. secondly, the main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the moral sensibility have been focused from three points: concept, content and method. at last,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all these problems. neglecting cultivating children s sensibility, negative effects of moral behavior and the utilitarian of ethnic tropism bear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s lacking in moral sensibility. the last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 principal and method in cultivating iii children s moral sensibility. for family, it should build a good moral atmosphere which can consolidate children s moral cognition, inspire children s moral need and inspire their moral responsibility. as for schools, it should enrich its campus culture, enhance th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and pioneer the moral practice in order to develop children s empathy resonance, promote their sensi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ir moral sense. the society needs to optimize the whole environment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is help, children may be implanted with moral sense and their sentiment will be cultivated well. the aim to cultivate children s moral sensibility will finally be realized. key words: children moral sensibility cultivat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1 引 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论文选题的提出主要源于对我国目前儿童道德情感培育工作实效性低这一问 题的思考。由于道德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向来重视德育在教育 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 根本,发现主要是在道德培育的理念上及方法论上尚存在偏颇。道德情感培育是 儿童道德发展的途径之一,属于广义的学习的范畴,是指主体在生活中通过与外 界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其道德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这是一个非正规、非 系统、内隐的学习过程。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 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情感培育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 值,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受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 曾指出: “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 ”诺尔曼丹 森在情感论中也指出: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 心 理学家普拉切克( 1 9 8 0年) 说过,如果把人格特质确定在人的关系范围内,那么在 人格特质与复合情绪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同。伊扎德也提出,在人格系统中, 情绪处于核心位置。道德情感的培育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儿童做什么 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是回避不了并必须解 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 对外交流。纵观当今世界物质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人的道德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已 经明智地意识到并发出呼吁,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并不能自行解决人的道德 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建立,由此引起社会政 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相互间冲突,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商品经济形态 文化与自然经济形态文化、产品经济形态文化并存。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教育 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 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 淡化,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一部分人急功近利、物欲膨胀、见利忘义, 传统和外来道德中的腐朽部分或沉渣泛起,或乘虚而入,毒化儿童的灵魂,使他 们善恶不分,是非不辩,民族道德水平下降,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追求。邓小平同 志曾说: “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这些不正常现象,对正 处于道德情感培育关键期的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儿童成才的问题上,家长受市场经济文化影响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倾斜现象。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2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商品经济运作规律的制约,许多家长高度崇尚知识和技能型人 才。导致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他们以“神童” 教育替代早期开发、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以精英教育替代素质教育,把家 庭教育视为纯智育,进而把智育视为提高学习成绩;把儿童的智力发展置于首位, 忽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忽视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总之,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在人类精神由理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文 化大潮中, “生活德育”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道德培育如何回归 生活、回归于人,如何把握时代的生活意义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在 这个理论课题中,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分支,这不 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二)选题的意义 1 . 从理论上看,本研究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教育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多角 度的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进行探究。同时针对目前我国以往的道德情感培育中的 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科学的、道德的儿童道德情感培育体系, 实现对以往历史上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总结、扬弃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利于我们 认清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发展趋势,掌握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发展规律,深化儿 童道德情感培育的理论研究,以求在理论上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一些问题进行 澄清,对实践有所启迪。 2 . 从现实上看,在以往的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研究中,情感常被当作认知的派 生物、附属品,道德情感研究往往局限于认知领域,而没有还原其本来面目,人 们难以看到情感在儿童道德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因其本质内涵难以把握, 致使道德情感培育实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本文概括了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内 容和原则,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育方式,希望可以为教育者有效地实施儿童 道德情感培育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现状 我国从古代开始,儿童的道德发展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儒家思想是以忠 孝为核心的。所谓“仁、义、礼、智、信” 、 “温、良、恭、俭、让” 、 “忠、恕、 孝、悌”都是从不同侧面诠释着以“忠孝”为中心内容的道德文化体系。 三字经 中有: “香九龄,能温习” ; “融四岁,能让梨” 。贾谊在其胎教篇中引易经 之语: “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必慎始。 ”古人将事物起 源的始端看作是决定事物发展过程及其趋势的关键因素,并且认为事物一旦在初 始形成某种势头,今后就很难由一般的人力加以改变。 国语晋语中记载春秋 时胥臣对晋文公之语: “人生而学,不学不入。 ”也是强调教育应自初生时就开始。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3 还有专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主要有性理字训 、 续小儿语 、 名 贤集 、 增广贤文等。还有一些名言警句如“己不正,何以正人”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上梁不正下梁歪”等都是关于父母对孩子道德行为影响的认识。 而今天,物质文明高速发达,在一些重智轻德的家庭中,对孩子道德发展的 关注的比重却越来越少,就更谈不上家长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关注。父母平时 与孩子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他们的学习、前途和出路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家庭都重智轻德。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逐渐开始意识到孩子道德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自身的素质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不了解孩子道德 培育的过程、方式以及影响因素,所以不能用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孩子施加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教授对儿童道德的发生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主要有:1 、 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构建。 “一方面,儿童在 运用其内部结构建构外部规则的同时并作为外部规则建构的结果,儿童又总会对 其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建构,此为内部方向的建构,它形成新的道德认识结构, 使道德认识水平得到发展。 ”2 、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道 德情感的构建。儿童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时刻感受着外界的一切, “这种感受是一 种主客体的相互构建,这种相互构建的结果,就是儿童把感受到的外部道德主体 的道德情感逐步构建为自己的道德情感。 ”3 、个体道德发生过程中作为中介的动 作:从外显到内隐。 “道德认识的发生以及道德情感的发生,要通过个体的动作与 外部道德主体的动作相互构建才能实现。随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外显的动作可以 逐步内化为隐蔽的动作。 ”4 、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即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宏云对个 体道德的发生进行了探讨。他着重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社会学的角度,对个体道 德发生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进行了阐释。他认为, “社会关系与交往实践是个体 道德发生的客观基础,主体认知的发展是个体道德发生的主观前提,环境教育是 个体道德发生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还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道德发生的 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究。 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性是 0 . 5 5 ,而教师与学生的相关性仅为 0 . 0 3 ,前者大大超出后者,所以,家庭是道德 培育的重要场所,作为第一教育者的父母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言行举止、 对人对事、对孩子本人教育的态度,对善于模仿的孩子无不产生重要的影响。美 国布朗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丹蒙的著作有道德的孩子 (t h e m o r a l c h i l d ) 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 “道德是通过儿童群体内部以及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接触而 自然地发生的;成人的作用只在于如何促进儿童道德的这种自然成长。 ”威廉丹 蒙认为,道德是一套外在的标准,不能莫明其妙的塞给一个不懂事的儿童;儿童 的道德反应是由儿童的交往性质决定的, “儿童与伙伴的密切关系和与成人的交往 关系,自然地对儿童的道德培育起着作用。 ” “儿童通过一定的社会经历,就会自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4 然地发展出某种程度的道德意识,成人可以通过许多事情,直接地和间接地 扩展儿童的早期道德认识,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威廉丹蒙的观点是主张 儿童道德的自然成长,而不是成人灌输或填压的结果。 有道德的孩子被认为是 关于儿童道德成长知识的权威论著,同时提出了许多促进儿童道德自然成长的方 法。黑格尔指出: “对意识来说, 最初的东西、神的东西和义务的渊源, 正是家庭的 同一性。 ”家庭是人类伦理发展的基本阶段。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早期家 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他说: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 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 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 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受到巨大冲击,对于“什 么是对,什么是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了道德 评价标准的紊乱。道德情感培育环境受到“污染”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环境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勿庸置疑,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大家都在努力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力争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温馨的道德情 感培育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全社会都会致力于促进儿童 道德情感培育的发展。 纵观目前的研究,在伦理学界,国内外专门研究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理论和 实践方面的成果是非常少的,但一些研究成果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或多或少都有 一些关系,从而为本文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文文献主要来源于一些相关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书籍、论 文以及报刊杂志的有关报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专著和文章,从已有研究中提取 理论、发现线索,以提高本文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本文笔者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问题从伦理学、教育 学等视角进行理论梳理的同时,联系当前社会变化以及人们的观念变迁、现状, 归纳总结出影响我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方式。 3 多学科综合分析法。对于当前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相关的动态问题进行综 述,提炼。运用伦理学基本原理和教育伦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对同一问题从多个 领域进行综合解读。 4 历史和比较分析法。本文主要以当代作为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在这一 特定背景下,对我国历史上关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观念进行总结,并对西方典 型的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观念进行梳理。此外,关于对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的道德 情感培育观念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史代论,史论结合的阐释了儿童道德 情感培育的相关问题。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5 (二)理论创新点及写作难点 创新点在于,从伦理学角度对儿童情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运作方式及作用 进行了分析,并对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价值作了重新审定以及对儿童道德情感培 育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概括了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内容和原则, 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基本方式。 写作难点在于关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方面著作很少,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使 论文的进行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本人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有限,因此对 上述问题的把握分析存在诸多不足,仍需进一步丰富完善。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6 第一章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概述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与特征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 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几千年来为人们所关注、探究。为了阐明 论文的中心内容,本文将就作者在研习各家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以下几个概念的定义和 特征作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便行文中概念的统一。 1 情绪与情感 孟昭兰老师在其所著的人类情绪一书中写道“情绪与情感即是在种族进化过程中 发生的,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于在这样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多层次质变 的现象,想用一个术语来加以标志是困难的。 ” 1 情绪与情感都是有机体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 所以,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两者混用的现象。纵观各家之说,人们对两者的区分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情绪为人类和动物共有,但情感只有人类具有;二是情绪侧重于感性 反应的过程和表现形式,而情感则注重内容;三是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 性,而情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虽然情绪与情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运用中 经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说某种感受性反应因为具有一种特征就判断其为情绪或情感。 朱小蔓教授在总结了古今中外对情感的表述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 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 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映选择。其中,以需要满足和价值体现为情感体 验的对象和前提;以大脑皮层和丘脑网络调节及腺体激活、各感受器官的协调活动为情感 的生理基础;以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为情感活动的内在 机制;以语言、行为、表情反应形式为情感的态度表现。 ” 2 这一概念从反映对象、生理基 础、运作机制、外在表现几个方位较全面地揭示了情感的本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2 .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 关于道德情感,以往有多种解释,常被界定为“从社会形成的道德出发,用道德原则 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的所有情感。 ” 3 近年来,有关情感的研究对这类 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定义是长期以来把情绪、情感作为认知的副现象和逻辑结果的 产物,其思维方式是把道德教育引向唯认知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道德情感不是依附于道 德认知的产物,而是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在道德的发展和教育中有着道德认知难以替代 的价值和地位。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相比,其在道德发展中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道德情 1 孟昭兰著, 人类情绪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 1 2 页。 2 朱小蔓著, 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1 4 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第 4 2 卷,第 1 2 4 - 1 2 5 页。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7 感是以人们的共同感受和移情来进行社会道德的传递活动,以心灵相融、情感沟通的方式 实现价值互渗,从而建构一种从自身需要出发的主体力量。感受、体悟与认同是道德情感 形成的主要方式。二是道德情感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感形式,既是人对道德关 系认知、评价的结果,同时也是人对道德关系直接感受、体验的结果。它可以使个体不借 助于理论、观念等手段,不通过逻辑思维等中间环节而直接通过直觉、想象,依靠情绪记 忆中的生活积累进行道德判断,对道德现象与关系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道德情感的发 生既包含了人的逻辑思维活动形式,也包括人的感性知觉形式。 综上所述,道德情感是个体对于客观的道德事实、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 体验,是主体内蕴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的情感反应。朱贻庭在伦理学大辞典中 将道德情感定义为“道德情感也叫做道德感 ,是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在 社会实践中伴随其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 僧等心理活动。 ” 1 基于此定义,我认为道德情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道德情 感是道德意识的组成部分。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 “知”即道 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 “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 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僧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 “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 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没有道德情感, “知”与“意”就缺乏相互联接的桥梁。 第二,道德情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道德情感是人们在一定时代和社会中,根据自己实际 遵循的道德信念、要求和准则而在道德实践中而产生的。如正义感、良心感、是非感、义 务感、责任感、荣辱感、尊严感等,都是道德主体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不断体验并逐渐形 成的。第三,道德情感是一种心理活动。道德情感是通过情绪直接的、本能的做出反应。 它主要包括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而又有迅速 定向作用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即联想起事件及后果的较自觉的道德情感;理性 的道德情感,即伴随道德理论的思维活动的更为自觉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这三种表 现形式处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道德情感的特征 道德情感是人情感中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一般情感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 1 .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道德情感既具有理性特征,也具有感性特征。道德情感的理性特征表现在:人能够对 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进行认识与评价,并且能够在内心建立起进行道德评价的内在观念和 价值标准。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道德情感是建立在对一定道德准则的理性认识 基础之上的,是儿童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和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理性 支撑的、深沉的情感。同时,道德情感也是在情绪基础之上产生的情感,具体表现为:道 1 朱贻庭: 伦理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年,第 4 2 页。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8 德情感是通过喜好、信任、同情、痛苦、厌恶等情绪加以表现的。可见,儿童道德情感既 有一般情感的感性特征,同时也具备理性的特征,是理性与感性因素的统一。 2 . 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从道德特性角度看,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它维护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说: “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 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1 可见,利益是道德 的基础,是道德产生的深层根源。因此,道德具有功利性。作为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受道德理性的导向和制约,倾向于对一定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维 护,因而道德情感也具有功利性。同时,道德又超越功利性,因为道德具有以或多或少的 自我牺牲为前提的特性,这就是从微观上说明道德情感具有非功利性。现实生活中,常有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鲜活的事例,这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善的成分,从而体 会道德的非功利性。道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道德情感也因此而具有了超功利性。正如徐 启斌所指出的: “如对个体道德情感活动作微观考察就会发现,真正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冲 动并不是由主体的物质占有欲所驱使,并不带有狭隘的实用利己目的,而常常呈现出主体 主观动机的非功利性。 ” 2 可见,道德情感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从儿童本性的角度看,他们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儿童的自然属性 决定了其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能源的占有和利用以及不断与外界进 行物质、能量交换以实现其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发展。道德情感是以健康的生命体为物质 前提的,不能脱离物质前提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情感具有功利性。马克思说过: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 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 事实际活动的人。 ” 3 由此可见,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 在。儿童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道 德情感是一种社会情感,它是儿童的一种超功利性体现,并促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 道德义务,心怀他人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情感具有非功利性。因此,道德情感 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3 .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一定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在道德领域里就表现为道德关系的相对稳定性,道 德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儿童的道德需要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道德需要的稳定使得个人 在相似的道德现象的刺激下,可以产生性质类似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主体经过这种道德 情感的反复体验,最终形成具有稳定性特征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 德情感将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这些道德认知概念逐渐演变成好恶、爱僧等情绪体验,并 逐步构成深层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好恶、爱憎等情绪体验便积淀成为具有稳定性的道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 1 3 3 页。 2 徐启斌: 论道德情感的基本特征 , 江西社会科学 ,1 9 9 7 年第 2 期。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 3 0 页。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9 德情感。同时,道德情感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异己存 在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为 道德情感具有人的自然情感多变的特性,再加上道德主体处于一个多维的社会中,所以, 道德情感也随人的年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生活环境等诸多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可见,道德情感具有发展性,是稳定性与发展型的统一。 二、儿童道德情感的内涵及特征 (一)儿童道德情感的内涵 儿童道德培育旨在将一定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儿童的道德素质,实现社 会道德向儿童道德的转化。它既是社会道德实现自身的必由之路,也是儿童在社会中得以 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感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儿童对于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另一方面对于儿童道德意 识向道德实践转化以及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儿童道德情感 的培育也是儿童道德培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道德情感的培育不仅需要个人做到知行统 一,也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只有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培育 儿童道德情感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儿童道德情感的特征 1 无意识性 无意识性是 0 - 6 岁儿童的道德情感的首要特征。在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过程中,儿童 自己几乎意识不到的,因此,无意识性是儿童道德情感的本质特征。强调道德情感培育的 无意识性,并不是意味着道德情感培育中所获得的道德观念永远不能被儿童自身的意识触 及。在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发现,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动态发展,内隐学习远 非无意识那么简单,意识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 1 同样,道德情感培育也远非无意识那 么简单,意识可能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2 内隐性 “内隐”的概念来源于“内隐学习”这个概念, “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 家 a . r e b e r 于 1 9 6 5 年提出。他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外显学习,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 都属于外显学习;而“内隐学习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 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 但却都学会了这种规则。 ” 2 没 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的潜在结构,但也能了解和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这就是内隐性。曾 1 郭秀艳著: 内隐学习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 4 7 页。 2 郭秀艳著: 内隐学习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 4 7 页。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10 经有教育者试图以灌输的方法来达到道德培育所固有的目标,结果不仅脱离了儿童的生 活,而且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化的过程。而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过程和内隐学习很类似,0 - 6 岁的儿童都是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的情况下,自觉的、非正规的培育道德观念,并按照 这种观念去行动,培育道德习惯。其实,杜威早就明确提出,学生从正式学习中所学到的 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与“正式”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它比正式学 习更为重要,他把这种学习称为“同时学习” 。其内涵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获得的 理想、情趣、兴趣和意念。 3 可迁移性 “内隐学习的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获得的是抽象的规则知识,因此能够在深层结构保 持不变而表面特征不同的情景下,能够发生迁移。 ” 1 同样,儿童道德情感也在不同的情景 下发生迁移,因为道德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能迁移,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儿童道德情感具有可迁移性。 4 可理解性 内隐学习的理解性是指“内隐学习所培育的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 ” 2 虽然 并非所有的内隐知识都可以被意识到,但是意识仍然可以接近它。同样,儿童道德情感具 有意识和无意识兼容性的特质,这也就意味着道德情感也具有可理解性。虽然在儿童道德 情感培育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无意识在发生作用,但是当儿童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大概在 6 - 1 2 岁,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规范加以认识并指导行为。 5 独立性 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不受年龄的影响。无论是三岁还是五岁,无论 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他们的确从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学习了大量的道德观念,虽然他们自 己往往也意识不到。 三、儿童道德情感的功能 道德情感是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之一,是人类维系道德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 道德实践中,道德情感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使个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人的全部道德 活动的枢纽。因此,全面深入地考察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移情功能 移情是指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 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这个能力主要是 6 - 1 2 岁较大儿童所具备的。移情是人的天性, 亚当斯密认为,即使是自私的人,他的自然倾向中也有关心和怜悯之情。孔子的“忠恕” 1 郭秀艳著: 内隐学习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 9 9 页。 2 郭秀艳著: 内隐学习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 1 0 0 页。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11 之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 就是移情功能的 积极发挥。移情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并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人的心灵不仅易于 感受同情的兴奋,它也深深地渴望把自己的情感交流给其他的心灵并得到他们对于这些情 感的反映。当我们高兴或痛苦时,我们渴望人们都表现出人们的快乐或痛苦;当我们在爱 或恨、崇敬或轻蔑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痛苦。 ” 2 移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感染着 周围的人和事物,儿童对周围道德现象的喜怒哀乐,同情或怜悯,自然流露出他们的道德 品质和伦理情怀。移情还有“度”的考量,一旦超过了“度” ,任何情感都可以起消极作 用,比如,有些心怀叵测的较大儿童利用他人的善良情感,做出骗人的把戏。亚里士多德 的“中道” ,儒家的“中庸之道” , “过犹不及”等都是对道德情感“度”的肯定。 (二)评价反应功能 道德情感是由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决定的,当某一道德现象满足儿童的某一需要 时,他便表现出高兴、得意、满意等肯定性情绪反应;当某一道德现象未满足儿童需要甚 至损害他的利益时,儿童便表现出憎恨、厌恶、义愤、痛苦等否定性情绪反应。儿童道德 情感的两极性是儿童对道德现象认识和评价的反应。由于儿童道德情感总是包含着道德实 践活动经验和道德知识,所以这种评价方式赋予道德评价以浓烈的情感色彩和主观性。 “比 如当一个人想到善、正义这类道德范畴时,就会在内心产生某种共鸣、敬畏、抑制、尊严 等心理的、情感的或理性的震荡,并使这种震荡融合到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过程中去。 ” 3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定范围内,当儿童道德情感的评价反应高涨到一定程度,便 能化作行动。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评价反映的形式不能完全表现出来,只能处于“敢 怒而不敢言”的情形。 (三)调控维系功能 儿童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要与他人交往和联系,道德情感的传递、感染、交流 可以促进人际间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和谐的道德氛围。在一个集体中,如 果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儿童就会倍感他人可亲可信,进而增强对他人的亲近感和对集体 的归属感,增强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活动中的诚信、公平、助人为乐、家庭和 睦、互敬互爱等,无不体现着道德情感的协调维系功能。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古人 对道德情感的调控功能极为重视。孟子主张以“仁政”为“得民心”之道,他提出“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 4 等政治主张; 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5 ( 管子牧民) 。这些论述 1 杨伯俊: 论语译注 m .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 2 佛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 m . 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8 . 1 8 9 ,5 1 0 . 3 商戈令: 道德价值论 m .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第 9 9 页。 4 章诗同: 荀子简注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5 赵守正: 管子注译 m .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探究 12 都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情感的社会调节作用。 (四)动力导向功能 当儿童对道德现象做出情感反应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或者消极的情感,二者对儿童 道德行为具有动力导向功能。当儿童持有积极的道德情感时,道德情感的功能被放大和强 化,从而激励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而持有消极的情感时,儿童就会否定、拒绝或贬抑, 从而采取消极的行动,甚至无动于衷。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儿童道德活动具有激励、强化、 导向的功能,消极的情感则会使儿童丧失信心和勇气,而一败涂地。 “哀莫大于心死” ,情 感的动力指向是强大的,它能使一个人绝处逢生、意气风发、积极进取,也能使一个人万 念俱灰、了此一生。从某种意义上看,儿童的行为选择取决于道德情感的力量和信念,因 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培育儿童的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在家庭、学 校、社会中都充满理解、关心、同情的气质,对无情、冷漠等道德行为应加以谴责,使儿 童在良性的社会情绪范围内,感受到道德的崇高和尊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出发 点和基础,而道德情感的产生对道德认识的深化增进了驱动力,正是在情感力量的驱动下, 儿童对真理、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另外,由于道德情感源于儿童的道德需要,而道德观 念、价值准则的多元化及儿童情感志趣和个性特点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儿童对同一道德现 象持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心态,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从而采取不同的道德行为。 (五)塑造人格的功能 人格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呈现的诸种特质的综合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