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在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方面, 仍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在回顾前人关于中小学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新 型道德教育模式交往道德教育模式。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交往理论和 交往伦理思想对于中小学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人们较多地关 注交往教育和交往教学,尚未对交往德育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在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 交往伦理思想为指导,同时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交往伦理思想,较为系统地探讨了 交往道德教育问题,建构了交往道德教育模式,重点分析了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的概念和价 值,提出了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实麓原则、主要实施方法和实施的保障条件。 本文将“交往道德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 定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共同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及有效性的德育规范,并主要 借助于语言媒介,通过主体间精神层面上的交往,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从而实现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道德的共同提升。交往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在交往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 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德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 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构建道德交往情境、进行道德论证、开展以交往活 动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活动、实现师生道德的共同发展;其实施原则主要有平等性原则、真 诚性原则、语言中介性原则、交互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理解性原则;实施方法主要 有谈话法、辩 a 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这四种方法应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交往 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下条件作为保障: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营造宽松的人性化的 道德教育氛围、促进师生主体问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相互理解、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充实和丰富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道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 提出了一个新的交往道德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该模式的提出,列于改革中小 学道德教育现状,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但是,本文主要 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建构交往道德教育模式,其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在具体的实施 方法、途径等方面也还有挖掘和拓展的空问。 关键词:交往;交往理论;交往伦理思想;交往道德教育;交往道德教育模式 v i i a b s t r a c t w ea r ei nak e yp e r i o do f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 t h e r ei ss t i l lav e r yb i gg a pi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t oa d a p t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i ss t u d ya t t e m p t s t oc o n s t r u c tan e wk i n d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o nt h eb a s i so fr e t r o s p e c t i n g t h e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si nt h ep a s t t h i ss t u d ym a i n l ya d o p t s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m e t h o da n dc o m p a r i s o ns t u d ym e t h o d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a n dc o m p a r i s o ns t u d y ,i ti sf o u n dt h a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e t h i c a li d e o l o g y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i ne d u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h o w e v e r ,p e o p l e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e d a g o g y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h a sb e e ni g n o r e d u n d e r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t h i c a l i d e o l o g yo fm a r xa n dh a b e r m a s ,t h i ss t u d ya t t e m p t st os t u d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c o n s t r u c tan e wk i n d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a n a l y z i n g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p a t t e r na n dp r o p o s i n g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m c t h o d s 、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i nt h i s s t u d y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s :p e d a g o g u e sa n d e d u c a t e e sa r ea l lp r o t a g o n i s t sd u r i n g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 s o c i a la n dp e r s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r o t a g o n i s t sf o l l o wt h el a w so fv i r t u e f o r m i n ga n dc r i t e r i a 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a c h i e v em u t u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oa s t op r o m o t et h em o r a l i t yo fb o t h p e d a g o g u e sa n de d u c a t e e st h r o u g hl a n g u a g em e d i u ma n d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ns p i r i tl e v e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i sas e r i e so fs t a b l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a n d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s y s t e m ,w h i c hi si n s t r u c t e db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i n c l u d e s :s e t t i n gu p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s i t u a t i o n ,c a r r y i n go u tm o r a la r g u m e n t ,c a r r y i n g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b a s e d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i n gt h ec o m m o ng r o w t ho ft h em o r a l i t yo fb o t h t e a c h e r sa n d s t u d e n t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s i n c l u d et h e e q u a l i t yp r i n c i p l e ,s i n c e r i t y p r i n c i p l e ,l a n g u a g em e d i u mp r i n c i p l e ,m u t u a lp r o t a g o n i s t sp r i n c i p l e ,p r a c t i c a l i t yp r i n c i p l e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b i l i t yp r i n c i p l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m e t h o d si n c l u d et h ec o n v e r s a t i o nm e t h o d , a r g u m e n tm e t h o d ,e m o t i o n a l i z i n gm e t h o da n dp r a c t i c em e t h o d t h e s ef o u rk i n d so fm e t h o d sw i l l c o m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h e r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i n c l u d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m o r a l i t y - t r a i n i n go f t e a c h e r sa n d s t u d e n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l o o s ea n dh u m a n i s t i c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t m o s p h e r e , a c c e l e r a t i n gm u t u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w h i c hb a s e do nd e m o c r a c ya n de q u a l i t y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 a n ds t u d e n t s ,r e t u r n i n ga c t u a ls o c i a ll i f e t h i ss t u d yb e n e f i t st oe n r i c ht h es t u d y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s t u d y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an e wk i n d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i th a s o b v i o u sc r e a t i v ef e a t u r e s i ta l s oh a s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i nr e f o r m i n gt h ea c t u a l i t i e so f 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a c t u a le f f e c t so fp r i m a r ya n d m i d d l e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t h i ss t u d ym a i n l yc o n s t m c t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f r o m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a s p e c t ,i t s e f f e c t sw i l lb et e s t e d b yp r a c t i c e ,i t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w a y ss t i l lh a v es p a c et ob es t u d i e d k e y w o r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t h i c si d e o l o g y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i x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后果由本人承担。 1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3 小,) 哟曰期:切占年r 月胗日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授权广州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广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乏 j 、小榴 导师签名 日期:b p g 年,月世日 日期:切p 石年r 月日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缘起 第一章绪论 1 ,1 1 当前的社会转型向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道德教育 模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种现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小学道德教育模 式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经济成分单一的局面形成了经济多元发展的格局,从而导致 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 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肉:市场经济的完 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同步进行,促进了国人开放进取意识的生成,同时在东西文化的融合 与冲突中,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青少年学生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等等。社会经济转型也 动摇了原有道德体系生存的经济基础,道德体系随之开始转型,转型的方向是形成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重集体而轻个人,重视集体利益的实 现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满足,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并恪守中庸之道,不提倡竞争, 而现代的道德观念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明确肯定正当的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满 足,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并认为通过公平竞争更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抱负,等 等。这些观念不仅给原有的道德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而且对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 新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教育强调向学生灌输一套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忽视 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唤醒道德成 长主体的内在自觉,通过师生主体问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中小学道 德教育更应该做出回应,进行调整和革新。 当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无论是在面向未来的需要,还是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方面, 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说,现在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还深受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 从主流方面看,尚处于种传统的模式之中。【1 j 这种模式过分强调学生对道德规范与原则 的认知和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把本应当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德育当代转型笋思考 j :教育研究,2 0 0 0 ( 7 ) :3 第一章绪论 能动性的、枯燥无味的灌输与说教。2 0 世纪后期,我国有许多学者意识到这种道德晚教的 弊端,构建了一些新道德教育模式,如活动道德教育模式u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模式比j 、 欣赏型道德教育模式j 、“选择一养成”道德教育模等等。尽管这些模式为中小学道德教 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 之处,如他们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生主 体性的逐渐成长,达到各个具体的道德教育目标,从而发展和完善个体道德人格,却忽略 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足一个“自然而能”的过程,它 要以一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毕竟有限,这就决定了他们在 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颓审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建构新的交往道德教育模式, 将会是有效实施中小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道德教育和交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道德教育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是个体对德育影响不断感受、积淀进而重组经验,生 成新的意义,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它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是主 体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成新的共识,对原有 道德规范进行超越。道德教育还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它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 甘= | 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然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真正的交往,即教师和学生只有在 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1 1 2 交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以及教育研究领域对交往理论的移植和 运用,使得我们从交往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成为可能。 自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交往概念逐渐进入了国人的学术视野,成为中国哲学论 坛中的一个“关键词”。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国内主流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即人类学 思维范式的突显有着内在的联系。l 4 0 与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实践方式的转换相匹 配,这一时期的中国主流哲学亦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本体论思维范式到2 0 世纪8 0 年代 的认识论思维范式,再到2 0 世纪9 0 年代初以来的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转换。对于不同的思 维范式来说,交往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本体论思维范式和认识论思维范式全然未注 意到个体丰体与社会主体之间所包含的极为深刻的交往或主体间性问题,人类学思维范式 从人类的存在出发,认为理性的确定性根源于人类存在自身,人类存在在喜接性上是以诸 多感性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理性的确定性便只能根基于诸多个体之间的交往,这样 一种理性不同于本体论思维范式中的客观理性和认识沦思维范式中的二e 观理性,它是一种 具体的人类理性、社会理性或交往理性。也有学者认为,交往话语的浮现是当代中国马克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 j j教育研究,1 9 9 9 ( 6 ) :6 9 2 肖川 主体性道德人格:概念与特征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1 9 9 9 ( 3 ) :2 8 f 3 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一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利版 2 0 0 2 ( 2 ) :1 0 4 下南涅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 j 求是学刊2 0 0 8 ( 3 ) :4 2 第一章绪论 思主义哲学范式或理解视野在对话与争鸣中两次大转变的产物,uj 第一次转变可视为“实 践观”的转向,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突显出来,第二次转变便是“交往”、“主 体际”及“交往实践观”的转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产物。当中国经 济体制从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加速转变的时候,人们在哲学上反思的结果之 就是:前者在实践结构上是单一主体( 中央计划主体) 与无数工具客体( 地方与企业) 的关系 模式,而后者是以多元利益主体( a a 法人) 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 个多元主体问平等竞争的交往社会。因此,中国学界便开始重新考察马克思关于“交往” 的思想与理论,重新认识当代西方学者从胡塞尔( e d m u n dh u s s e r l ,1 8 5 9 1 9 3 8 ) 到哈贝马斯 ( g u e r g e nh a b e r m a s ,1 9 2 9 - - ) 等关于“交往”理论的研究成果。 交往问题不仅成为中国哲学晃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备受关注的一个 研究领域。我国教育学者对“交往”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他们从交往理 论这一新的哲学理论视角重新考量教育活动,揭示教育本质,认为“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1 教育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 立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他们还从交往的视角考察教学活动,认 为“交往教学已成为教学实践发展的共同指向”,l 3 1 师生交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 有师生交往就没有完整的教学,教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冲突等都是人际关系 的不同表现形式,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 与交往教育、交往教学的研究相比,人们从交往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少。 实际上,交往理论也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它不仅为学校道 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为学校道德教 育提供了实施途径通过人们之间基于相互理解基础上的交往互动达成道德规范的认 可和维护。这些思想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建构新的交往道德教 育模式。 1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在评述前人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的基础 上,针对当前人们较多地关注交往教育、交往教学,尚未对交往德育给以足够的重视这一 现状,以马克思( k a r lm a r x ,1 8 1 8 - - t 8 8 3 ) 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及交往伦理思想为理论指 导,充分考虑道德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尝试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交往道德教育 模式,以期对改善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任平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 j 求是学刊2 0 0 0 ( 3 ) :2 2 2 叶澜教育概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4 0 3 【;l = | 汉族交往教学论 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2 9 第一章绪论 1 3 研究意义 1 3 1 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建构一种交往道德教育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和理解来开展道德 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接纳道德规范,逐步完善道德品质。这不仅顺 应了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助于确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主体地位,有助于道 德教育回归师生的生活世界,有助于促进师生道德的共同成长。该模式的提出对于改革 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 1 3 2 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考察道德和教育的起源发现,不仅道德产生于人类的交往实践,而且教育 的形态也起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用 交往的理念作为指导,重构一种交往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充实和丰富道德教育的研究成 果,道德教育目的由仅仅让学生接受、服从道德规范转变为通过道德主体之间对道德情景 和道德规则的理解,实现共同的道德提升:道德教育过程从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注 重道德交往实践;道德教育方法由传统的灌输浼教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该模式的 提出,推动了道德教育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1 4 研究方法 1 4 1 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对于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的一种研究方法。【j 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先从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吸取营养,批判地继承 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本研究文献资料收集的范围主要涵盖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首先通过查 阅教育学方面的有关资料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之不足,然后借鉴哲学、伦理学的 有关知识,从理论层面构建交往道德教育模式。 14 2 比较法 比较法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 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d _ i 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 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2 7 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个别 l i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疗法( 钔北京:人民教育m 版朴1 9 8 6 :1 3 6 2 李兼德上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版矧,1 9 8 6 :1 0 5 第一章绪论 事物,纳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当前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优点和缺陷,指出其在道德教育实 践中的不适应性,从而为建构交往道德教育模式提供现实的依据。 1 5 关键术语的界定 1 5 1 交往 从词源上看,交往(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来自于拉丁语的c o m m u n i s ,起初意指共同的、通 常的,现在人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分享思想与感情,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不同学科对 “交往”概念的理解不同,在心理学上,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由 此达到一定的认知:在语言学上,交往表示人与人之间依一定规则进行的语言符号的交流; 在信息科学和传播学上,它是指一个特定信息由信源经过信道到达信宿并不断反馈,从而 实现相互沟通目的的传播过程:在社会哲学上,交往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 实现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的目的,通过媒体中介而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在教育学上,交往是 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其功能是建立与发 展人们相互间的社会接触,满足心理需求,传达知识、经验、情感,影响人的态度、情绪、 行为。【2 1 近年来,随着对交往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范畴也做出了各 种各样的说明和界定。 本研究主要借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对交往的理解,认为交往是指在定的历史条件 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卧调的互动所达成的相互理解和 致的行为。 1 5 2 道德 道德( m o r a l i t y ) 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中国伦理史上,“道德”二字合用,始于 战国的荀况,他在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 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就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 德的最高境界。j 有学者认为,理解“道德”这个概念,可参考下列四个特征:道德判断 乃是一种决定,对于作出这个决定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原则的事情,而这个原则就是他要 使自己做出一定类型的行为,或诚恳地把该决定推荐给其他人;与他们有关的那些道德原 则和决定,比其他行为的动机或理由需优先考虑:道德的原则是普遍的,它们公平地适用 【1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一当代交往理论探索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i 2 2 j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z 上海:上海教育版社,1 9 9 0 :1 0 8 3 刘克、朱宁康、施福升、孙发祥主编德育知识词典 zj 上海:t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 9 8 7 :1 0 0 5 第一章绪论 于一切;可以把道德观点看做是对个人和社会理想结构的一种接纳,而个人和社会的这些 理想便形成了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和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综合观点。u j 本研究对“道德”的界定是:道德是主体基于自身人性完善和社会关系完善的需要而 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规范及其实践活动,它具有文化性、价 值性、应然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内 心坚定信念的力量来实现的。 1 5 3 道德教育 尽管人类从古至今都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古代却没有使用过“道德教育”这一概念, 直到英国学者斯宾塞( h e r b e r ts p e n c e 1 8 2 0 - - - 1 9 0 3 ) 在教育论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 为“智育”( i n t e l e c t u a le d u c a t i o n ) 、“德育”(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 和“体育”(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道德教育”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名称。该词在2 0 世纪初 传入我国,1 9 1 2 年,中国国民政府颁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 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l 2 在我国,不同的辞书对“道德教育”概念的界 定备不相同,如德育知识词典中认为,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 是一定社会依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或是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或是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教育;口1 而在教育大辞典中的界定是:道德教育是指形成 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它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道德 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1 4 j 本研究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教育 方式,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 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 理解和沟通,共同实现道德认识、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建构和提升。 1 5 4 模式 “模式”( m o d e l ) 是由“模型”一词转化丽来的,“模型”源于拉丁文“m o d u l u s ”,其 本意是“尺度”、“样本”和“标准”。但“模式”一词真正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流行起来, 则是受信息沦、控制沦、系统论等自然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中,建立某种模式或模型 常常是其科研结果的表达方式之一。中两方学者对“模式”的定义略有差别,现代汉语 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5 j 美周学 者比尔( b i l l ) n 哈德格雷夫( h a d g r a v e ) 对模式的定义足:“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 美 霍尔、戴维新著,陆有铨、魏贤超评道德教育的理硷与实践m j 杭卅l :浙江救有出版社,2 0 0 3 :5 2 2 郭纬、马爱民德育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解决 j 大学教育利学,2 0 0 4 ( 4 ) :3 8 【3 刘克、朱宁康、施福升、孙发祥主编德育知识词典f z l 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 9 8 7 :1 3 1 f 4 颇1 9 j 远j :编救育大辞典 zjl 海:1 i 海教育版社,1 9 9 0 :9 8 5 叫j 周朴会科学院语著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 m 1北京:商务e 粥馆,】9 9 2 :8 0 0 6 第一章绪论 简约化的形式。”l 1 1 可见,中国学者是从静态的方面去揭示它的典型性和可供模仿性的特 点,而西方学者是从动态方面定义,是从理论的简约性和对现实过程f 或结构) 的再现性来 谈模式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模式词的“源”与“义”的分析,我们认为,模式是一神概括化的构架, 它比概念化的理论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客观原型 的复现,它是经过人们思维上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行为 范型。 1 5 5 道德教育模式 有关道德教育模式( p a t t e m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 研究,比较权威的是理查德哈什 ( r h h e r s h ) 、约翰米勒( j o h nm i l l e r ) 矛d 格林菲尔t ( g r e e nf i e l d i n g ) 。他们在道德教育 模式一书中把道德教育模式界定为“思考教育背景下关心、判断、行动过程的方式,强 调一种模式包括种人在道德上如何发展的理论或观点,以及一套促进道德发展的策略或 原则。”l z j 在本研究中,道德教育模式是指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内的 德育实施体系,它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是道德教育理论的范型化,又是具体 经验的概括化,是联结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一 般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又分为理论基础( 如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或社会 学基础等) 和基本原理( 如概念、特征和价值等) ;实践部分包括模式的实旌过程、实旅原则、 和实施方法等。r 如表1 - 1 所示1 表1 - 1 道德教育模式构成示意 t a b l e1 - 1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理论基础( 如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基础等) 道德厂理论部分j 教育il 基本原理( 如概念、特征和价值等1 模式j 的构lr 模式的实施过程 成1 实践部分j 模式的实施原则 。 l 模式的实施方法等 f i 张忠华对道德教育研究模式的反思 刀现代大学教育,2 0 0 4 ( 6 ) :6 4 2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 m 台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1 :2 3 8 7 第二章当代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第二章当代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以德教民”,1 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 a c o m e n i u s ,1 5 9 2 - - 1 6 7 0 ) ,在大教学论中说:“虔信与德行 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1 当前,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由科学技术的滥用、社会危 机等因素所带来的种种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对道德教育的关注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中 西方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不同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设计了不同的道德 教育模式,在进行本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此作简要回顾和梳理。 2 1 当代中国主要道德教育模式述要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r 作者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先后构建了几种不同的道德教 育模式。下面分别对这些德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作以简要介绍。 2 1 1 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 在我国,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强调灌输。灌输就是借助定的权威或外部力量 迫使受教育者不加批评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舰则系统和方法,它是以教育者具有正确的 思想观念、道德与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的“注入”,并强调受教育者的接受 与遵循。灌输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大辞典中对“灌 输”作了如下解释:“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相对于自发论而言,学校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灌输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等于主张采用教条手义注入式的方法,需要通过启发、讨 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2 j 在朱智贤 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则对“德育的灌输式教学法”作了这样的解释:“传统 的道德教育方法之一,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收能力,单方面强迫性地向儿童灌 输道德概念、提出道德要求的教育方法。该方法对帮助儿窀了解道德知识,形成道德概念 有一定作用。但其弊病更多。” 3 有学者指出,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同启发、引导相 对立的种传统教育方法。有学者却认为不能把灌输和思考对立起来,“灌输并不是对思 想的束缚,也不是思考的对立物,而恰恰是进行正确思考的前提和基础。”h 还有学者引用 1 】 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z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0 :9 8 ,1 3 6 3 4 1 转引自:肖川建构主义。可道德教育中的灌输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9 ( 1 0 ) :1 0l j 第二章当代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对“经济派”崇尚“自发论”的批判中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 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点,试图在方法层次上对 灌输给予否定,而在目的和内容的层次上对灌输给予肯定。i x 】 笔者认为,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有其可取的方面,因为人的道德的形成、发展与完 善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自然实现的,要借助于自觉的、有系统的教育。然而,灌输式道 德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性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在目的上,它 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 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内容上,它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 可的、具体的道德规则规范;在方法上,它基本上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 灌输过程,教师以道德的权威者、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这实质上是一种僵化 的教育,它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 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进行道德传授,往 往缺乏感情色彩,没有以整个人格与学生交往,学生长期处于受控制的地位,会逐渐对教 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德育内容产生反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道德准则、规范的 内化。 随着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我 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和价 值取向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的道德意识已经被冲 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价值选择的务实化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 特征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发展。在如此重大的社会 变革和如此强烈的社会要求下,这种以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模 式,由于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 唤,而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并在实践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责难,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 式呼之欲出。 2 1 2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是在反省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试图建立一种倡导主体 性的道德教育哲学。比j 这种模式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其实质在 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活动是个体 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实施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就是通过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 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 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学生加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