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李群玉是一位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宗法屈宋,追慕南v,融个人坎坷与时代 灾难于一体,疏淡清美,自成体格。枫江兰浦,多咏湘中风物名胜:荡思摇情, 清唱南国秀山丽水。这种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成就了李群玉,使其成为有唐一代 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对其研究主要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人们初 步探讨了李群玉的生平及其诗歌艺术特点和成就。然而就整体而言,当今学术界 对李群玉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现行文学史对其鲜有论及,对他的研究也缺乏全面、 深入、高水平的成果。本文力图把李群玉的诗歌创作放在特定的时代、地域、人 文背景中,从具体作品入手,探本逐源,重点探讨李群玉诗歌的悲剧情怀、艺术 风格及其地位影响等问题,以期较全面地展示李群玉诗歌创作的成就,进一步拓 展与丰富唐诗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李群玉悲剧情怀艺术风格 ab s t r a c t l i q u n y u w a s a f a m o u s p o e t o f l a t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 h e p u t h i s p e r s o n a l f ru s t r a t i o n s i n t o th e e p o c h c a l a m i t y t h a t l e a r n e d fr o m q u y u a n a n d s o n g y u , a n d r e m i n i s c e d t h e s o u t h e rn d y n as t y . f o r t h i s r e a s o n , h i s p o e m s a p p e a r f r e s h a n d d e l i c a t e .h i s p o e m s p r i n c i p a l l y d e s c r i b e t h e f a m o u s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g r e a t r i v e r s , t h e p l a c e s o f h i s t o r i c i n t e r e s t a n d s c e n i c b e a u t y i n h u n a n o f t h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 . l i q u n y u w a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p r o m i n e n t d e le g a t e s o f h u x ia n g c u l t u r e i n t a n g d y n as t y b e c a u s e h i s p o e m s p r e s e n t s t r o n g l o c a l c u l t u r e c o l o r . i t i s s in c e 1 9 8 0 s t h a t l i s w o r k s h a v e b e e n f u rt h e r s t u d i e d , a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s m a i n ly a b o u t h i s p o e t i c f e a t u r e s 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 b u t o n t h e w h o l e , t h e p r e s e n t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 d o n t p a y e n o u g h a tt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c u r r e n t l i t e r a ry h i s t o ry d o e s n t a t t a c h m u c h d o w n h i m e v e n t h o u g h t h a t t a l k l a c k s o f t h o r o u g h , p e n e t r a t i n g a n d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s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a u t h o r a tt e m p t s t o t a l k a b o u t h i s p o e m s f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p a rt i c u l a r r e g i o n a n d b a c k g ro u n d , s t u d y t h e t r a g i c e m o t i o n , s t y le , t h e g r e a t i n fl u e n c e t o o t h e r s b y c o m p a r i n g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 a n a l y s i s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e x p e c t t o s h o w h i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 h i s p o e t r y ,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a n d a n d e n r i c h t h e a c a d e m i c s p a c e o f t a n g p o e m s . k e y wo r d s : l i q u n y u t r a g i c e mo t i o n s t y l e 论李群玉的诗歌创作 引言 李群玉 ( 8 1 0 -8 6 2 ) , 字文山, 行四, 澄州澄阳( 今湖南渣县) 人。 性旷逸, 不乐仕进,专以吟诗自 适。亲友强赴举,一上而止。早岁即有诗名,好吹笙,善 急就章。与杜牧、段成式、方千有诗篇往来。裴休观察湖南, 厚延致之。及为相, 以诗论荐。群玉乃诣胭,进诗三百篇,仆射令狐绚奏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解 任归洋阳,终于荆襄间。昭宗光化三年,以左补胭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关于其 诗集, 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 李群玉诗三卷, 后集五卷。三卷者,为宣 宗大中八年所进呈的作品:五卷者,当为大中八年以后的作品。现存最早版本为 南宋临安府棚前睦亲坊陈宅书籍铺刻本, 四部从刊本即据此影印。 全唐诗 编诗三卷。现存群玉诗,剔除明显窜入的他人作品后,有二百六十余首,今人整 理本有羊春秋辑注 李群玉诗集 。 纵观上世纪唐诗研究,晚唐诗坛上一些中小作家,特别是以描绘乡土风物见 长的作家极少受到关注, 难以进入研究者的中心视野。 李群玉被唐末周朴誉为“ 群 玉诗名冠李唐” 2, . 他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有着重要意义。 但学术界对其缺 乏整体、系统的研究,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广阔天地。因而,本文 拟从现有资料出发,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把李群玉放回那个 “ 正在沉沦、渐进 薄暮”的晚唐,回溯其生存的文化时空,从整体上审视李群玉的诗歌创作活动, 在全面展示其诗歌创作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其在唐诗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和影响,做出符合实际的评判.这必将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唐代沉湘诗人的群体认 知,进而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晚唐诗歌那种悲凉凄清、寄慨深远、荡气回肠、 摇曳多姿的独特审美意味。 一、悲剧情怀 李群玉一生历唐宪宗迄慈宗,凡七朝。当其生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 党之争等诸多矛盾加速了大唐帝国的衰亡, 盛唐的辉煌一去不再。 朱光潜指出: “ 情 绪的性质一部分由 人的 特质决定,另一部分由 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 c 晚唐 李群玉这辈诗人,当他们雄心勃勃地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却己经失去了盛唐文人 风云际会名动九州的际遇。李群玉自然无法回避这个既让人伤心又难以割舍的社 会现实, 一种被命运捉弄的悲凉, 在诗人心灵深处升腾,再加上自 身的 坎坷遭遇, 李群玉的人生之旅,始终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诗人情感受到磨难,心灵受 到戏害,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 我的精神索求,守望着自己的灵魂,清唱出 一曲曲 荡 思摇情的悲歌。 1 、怀才不遇的悲愤 “ 学而优则仕” , 中国历代文人大都将为官从政视为实现自 身价值的最佳途径。 唐代文人自 不例外。李白立志要 “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杜甫在诗中表达过 “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的雄心抱负。 李群玉同样渴望建立功业, 施展政治才 能, 期盼着 “ 巍巍致君期,勋华将比崇”们 时机的到来。然而诗人所置身的晚唐, 是一个有志之士虚负凌云之才,襟抱难开的时代。诗人出身寒微,他在 进诗表 中称: “ 臣宗绪凋沦, 丘山 贱品,幽沉江介, 分托渔樵。 ” 5 为求仕进, 诗人寒窗苦 读,卷轴盈旗 f屈心干渴,远赴京举。然而在仕进的道路上,他却备尝艰辛,与晚 唐众多士子一样,没能避免仕途僵赛的命运。 青年时代的李群玉胸怀壮志,发愤自 强。 他诗中写道: “ 小子书代耕,束发颇 自 强。 ” ( 自 澄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又称“ 古书千卷要穷通” ( 自 遣 ) 。他有过 “ 遐想鱼鹏化,开襟九万风” ( 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 )的热烈憧憬, 自以为 “ 男儿白日间,变化未可量。所希困辱地,剪拂成腾骤”( 自 澄浦东游江 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期待着大鹏展翅时机的到来。文宗大和元年 ( 8 2 7 ) , 他曾满怀壮志赴京应举,却落得失意而归,这是他人生中首次遭受重大挫折。此 时,仕进的道路己严重堵塞。科考舞弊,历朝有之,晚唐尤甚。 旧唐书卷一七 六记载杨虞卿 “ 每岁栓曹贡部,为举选人驰走取科第,占员闻,无不得其所欲, 升沉取舍,出其唇吻” 。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才艺进取则难乎其难。对此,诗人感 到郁郁不平: “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 “ 朱门待媒势,短褐谁榆扬”( 自 澄浦 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 ,他深感环境的压抑,以至 “ 中夜恨火来,焚 烧九回肠” 。尽管如此,诗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对于未来,还有一定幻想,认为 “ 骚雅道未消,何忧名不彰” .他期待转机的到来, “ 所希困辱地,剪拂成腾骤” 。 此后,诗人为求仕进而屈心干渴,希望得到援引。 “ 短褐后飞者,前攀莺鹤翔” , 明白表露干渴心迹。在 献王中垂中,以张仪、韩信自 诩, “ 张仪会展平生舌, 韩信哪惭胯下羞。 他日图勋画麟阁,定呈肝胆始应休” 。 在 投从叔中写道: “ 可 惜出群蹄,毛焦久卧泥。孙阳如不顾,骇骥向谁嘶?”诗人把自己比作骇骥,把 从叔比为伯乐,希望得到举荐,从而摆脱 “ 毛焦久卧泥”的赛厄处境,却未能如 愿。 宣宗大中八年 ( 8 5 4 ) , 李群玉“ 以草泽臣来京, 诣网上表, 自 进诗三百篇。 ( 裴) 休适入相,复论荐。上悦之, 软授弘文馆校书郎” 。 司 尽管只是一个替皇家整理书 籍的小官,仍使他喜出望外,昔日的苦闷一扫而光。他在 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 中写道:“ 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昨 in巫相召,扬鞭指冥鸿。 ”淋漓尽致地表 现出兴奋无比的心态,以为从此可以鸿图大展.但官场的尔虞我诈,朝政的腐朽 污浊,与诗人洁身自 好、不同流俗的性格,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诗人难以立 足于握凝的官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匆匆请告南归.个中原因绝不仅像他诗 中所说的 “ 十口系心抛不得”, “ 桂玉愁居帝里贫”( 金塘路中 ) 。此时朋党之 争异常激烈,五代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就有 “ ( 李群玉)乃清介高洁之人, 非 轻率之士,疑为同人所谤”的记载。方干 过李群玉故居 :“ 评直上书难遇主, 衔冤下世未成翁。 琴蹲剑鹤谁将去, 惟锁山斋一树风。 n (1 ) 从中可知群玉上书获罪, 招致谗毁。对此,诗人愤怒地控诉道: “ 惨惨心如地,营营舌似蝇。谁于消骨地, 一鉴玉壶冰。 ”( 宵民 )表现了诗人被尬蝇之辈陷害,蒙诬受屈的愤慨。 “ 凤兮衰 己尽,犬也吠何繁! 轻重忧衡曲,妍娃虑镜昏”( 吾道 ) ,残酷的现实使诗人从 政的理想一再破灭。他失官离京时写下了 出春明门 : “ 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 情意在樊笼。鹿裘黎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三载为官,只落得怅然南归; 多年向往,竟成了一场春梦。诗人内心的苦痛、愤慈分明蕴含在表面的自 我排遣 之中。经过这次重大打击,诗人对仕途心灰意冷,转而对 “ 误入仕途”进行忏 悔: “ 但笑一尺绳, 三年绊骥骥。 ” ( 登宜春醉宿景皇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 ) 在 渺茫暗淡的人生中, 他只得“ 浮生暂寄梦中梦, 世事如闻风里风”( 自 遣 ) ,归 向释道,借诗酒消忧解愁,从自 然山水中寻求慰藉。观照诗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踌躇满志,遭到挫折,仍不甘沉沦;期待通达而又杳不可期,从而再度失望,千 思百虑郁结于心,怀才不遇的悲愤在诗句中自然流淌。 2 、羁旅行役的痛苦 由于仕途失意,李群玉在寒困赛厄的流浪中度过一生。他带着失望,一腔惆 怅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自我放逐,其游踪颇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读其诗作, 仿佛看到穷苦潦倒、满面愁容的诗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踊蹈独行的身影。诗人家境 清贫, “ 无灯假贫女,有泪沾牛袁” ( 将离澄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仲三人联登 高第 ) , 遭夭折, 兄弟离散, “ 骨肉萍蓬各天末,十度附书九不达”( 寄短书歌 ) , “ 稚女如花堕晓枝”( 哭小女凝儿 ) ,以致身心受创,难禁的痛苦 爱女又 ,辛酸 的眼泪便涌入笔端。 故其诗作, 多悲苦之辞, 穷愁之思, 老病之叹。 “ 平明梁山泪 缘枕沾匡床”( 自 遭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 , “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 风回首泪阑千”( 重经巴丘 ) ,眼泪或许能冲淡片时的悲凉,却难以涤除永久的 哀愁。 诗人天性敏感,见花落泪, 遇秋增愁, “ 摘花把酒弄秋芳, 吴云楚水愁茫茫” ( 醒起独酌怀友 ) , “ 黄叶下空馆,寂寥寒雨愁”(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 , “ 暮水 绿杨愁,深窗落花思”( 盛春),眼中景物皆染上了主观色彩,成为个人情感的 载体。 “ 行人陌上不留情, 愁香空谢深山雨”( 山释梅花 ) , 那无人欣赏的梅花正 是诗人穷愁不遇的自 我写照。 李群玉诗中充满着岁月空流、一事无成的感叹: “ 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 梁甫吟”(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 , “ 岁暮空叹息,年华逐遗踪”( 秋怨 ) , “ 年 光东流水,浩叹伤羁心”( 将离澄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仲三人联登高第 ) 。 同时, 他擅长以生动形象的比 喻来描写抽象无形的哀愁,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 雨夜呈长官 :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愁穷重如山,终日 压人头。 朱颜与芳景,暗赴东波流. 蜂翼侯风水,青云方胆 修. 孤灯冷素艳,虫响寒房幽。 借问陶渊明,何物号忘忧。 无因一f a t ,高 枕万情休. 凄清的秋夜,诗人独自一人投宿在荒山古寺之中。房内惟有寒灯相伴,屋外只听 冷雨敲窗,雨声里是忧思难掩伤心独任的个人天地,无限心事涌上心头。想岁月 白白流逝,青云之志受阻,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元辛文房 唐才 子传卷 七认为 “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 曲尽羁旅 坎埠之情, 。明谢棒 四溟诗话卷三则云: “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观此 悲感,无发不皓。若后削冗句,浑成一绝,则不减太白矣。 ” “ 请量东海水,看取 浅深愁”这两句诗,历来与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中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 之谁短长” ,李 a 虞美人中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提 并论,这种以水喻愁的比喻,凝练含蓄而又意味悠长。 李群玉描写羁旅行役的诗作,善于以细腻的笔法, 进行细致微妙的心理刻画, 把自己饱尝漂泊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 九子坡闻鸭鸽 : 落照苍茫秋草明,鹤鸽啼处远人行. 正穿屈曲崎呕路,更听钩轿格碟声.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 此时为尔肠千断,乞 放今宵白 发生. 这首诗采用画家烘云托月之法,曲尽愁苦之致。清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卷八称此诗为 月纳认为: “ 绝世才子之笔” ,并认为 “ 哀苦诗自来无逾此篇” 。 “ 悲伤既是时代的特征,他 ( 按:指艺术家)在事物中所看到的当 然是悲伤. ”【幻 李群玉身世飘零, 遭际坎坷, 种种不幸时时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挥 之不去。如 湖寺清明夜遣怀 :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 每因时节忆团国. 杨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这首诗抒发了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悲苦愁怀。柳暗花香本是惹人心醉的美好景 色,由于诗人心里充满了悲愁,以至于眼前景物皆着作者之忧伤。凭栏远望,沙 鸟飞还,自己思念亲人却不得聚首,孤寂凄楚的悲感阵阵涌上心头。诗人对亲人 的思念之情诚挚感人, “ 十口系心抛不得, 每回回首即长蟹”( 金塘路中 ) , 倾诉 了清贫与共的心声。 “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 中秋广江骚示韦益 ) ,思念亲 人以至无法入睡,凄苦动人。 “ 病久欢情薄,乡遥客思孤” ( 九日 越台 ) ,重阳节 本是家人登高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孤苦伶仃,疾病缠身。 “ 三年音信凝肇外,一 曲哀歌白发生”( 寄短书歌 ) ,长期的羁旅生涯,使诗人过早地愁白了头发。- 种言说不尽的悲哀,长期积压在诗人心头,沉淀为诗人的悲剧情怀。 3 、咏史怀古的感伤 “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造成 的” 。9 1 咏史怀古诗在中晚唐大量出现,自 非偶然。中唐咏史诗尚存重回盛世的中 兴梦想,每每有浑融豪宕之气:时入晚唐,咏史诗的创作己经丧失了匡时辅弼的 动机,多有哀怨愁绝之气。李群玉现存十多首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别有一种无可 奈何的感伤悲凉。 由于现实的严峻和仕途的困厄。诗人在登山临水之际,除了抒发思古幽情外, 很自 然地要将历代遗迹与个人身世、现实艰辛联系起来。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咏史 与述怀的结合,个人感情与国家兴废的联系,使他的咏史怀古之作蕴籍强烈的现 实因子,染有浓重的感伤情调。“ 霸业随流水,寒芜上古城”( 石头城 ) , “ 霸业 没荆棘,雄图成古丘”( 登章华楼 ) ,这类题材通过历史今昔盛衰的对比,产生 一种深邃悠远的历史沧桑感。 株陵怀古可称这类诗的代表作: 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敬风。 龙虎势衰佳气歇, 凤夙名在故台空. 市朝变迁秋芜绿,坟家高低落照红. 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 曾作为六朝繁华之都的株陵,龙虎之势、凤凰之台, 而今已烛灭风散、坟家郁埋, 再无半点昔日豪华踪影。 “ 这种自然的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的对照” ,被席勒称 为“ 诗意的真实性” 。【 阁 它立足于一个审美对象 于苍凉悲壮的景物描写中烘托出兴亡倏忽之感, 思, 价道 还溶进了诗人理想成空的哀叹。清赵臣缓在 却扣合了两个时代的兴亡。诗人 隐含着对大唐帝国盛日 难再的悲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 :“ 去尽 、 独来 在一些咏史诗中, 史在这里并非关注的中 晚 : 汉阳抱青山, 白云蔽黄鹤, 凭高送春日, 遐想称衡才, 诗人从入目景物写起, 白云悠悠,鹦鹉洲畔, ,一开一合,备极淋漓之致。 ” 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悲。历 心,而成了引发诗人自我抒情的契机。代表作如 汉阳春 飞楼映湘诸。 绿树藏鹤鹉. 流恨伤千古. 令人怨黄祖. 登高望远 绿树郁郁, 浴目幽蔚,青山环抱,诸楼交映,黄鹤楼头 描绘了一幅幽丽的汉阳景观图, 称衡尚气傲物,被曹操忌恨, 接着笔锋一转 引出凭吊才辩杰出的称衡的情怀。 因冒犯黄祖被杀,年仅二十六岁。 为刘表不容 诗人认识到这并非某一时代独有的悲剧 吟咏:“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 竟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 ,终 反复 卑湿 长沙地,空抛出世刁 . ”( 读 ) “ 赵壹赋命薄,陈思多世忧。 ”( 将之京 国赠薛员外 )诗人引古人以自 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怨情怀,同时表达对污浊社 会扼杀人刁 的愤慨. 诗人还借咏史怀古, 对现实政治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答。 例如 石门戍 : 到此空思吴隐 之,潮痕草艾上幽碑. 人来皆望珠现去,谁泳贪泉四句诗. 东晋吴隐之曾任广州刺史,听说石门有水曰 “ 贪泉” ,饮之怀无厌之欲。他饮贪泉 后, 感赋 酌贪泉诗 : “ 古 人云此水,_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 , 酌贪泉诗虽历代被传颂,但那些到岭南为官的,却还是中饱私囊,任意搜刮 民脂民膏。李群玉到广州游历,对此进行有力的鞭挞: “ 人来皆望珠矶去,谁咏贪 泉四句诗” ,愤怒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二、艺术特征 刘鹉 文心雕龙 。 物色 云: “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 王勃 越州秋日宴山亭序谓: “ 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公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 屈平之气。 ” 我国古代诗文论中, 有一种优秀作品得 “ 江山之助”的说法。自屈原 流放沉湘,感物抒怀,写下了 离骚 、 九歌 、 九章等不朽杰作后,沉湘大 地即被视为优秀作品的摇篮。宋黄彻评价唐代张说贬官湖南之后的作品 “ 得助于 江山” .i 12 陆游在 偶读旧稿有感中称 “ 挥毫当 得江山 助, 不到潇湘岂 有诗” 。 这里的 “ 江山”不仅是指潇湘神奇瑰丽的自 然山水, 还包括浪漫感伤的南楚文化。 班固云: “ 凡民函五常之性, 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 故谓之风; 好恶取舍, 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 故谓之俗。 n i ij 这里所谓 “ 风”即先天自 然 地理环境,所谓 “ 俗”即后天人文地理环境。而潇湘山水正是以其独特的自 然地 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了李群玉的诗歌创作。 当 然, 作家的创作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不仅受地理坏境的影响, 还受到 时代社会思潮,创作主体的学识、秉性、气质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同样,影响 李群玉诗歌创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探讨其诗歌受屈宋的影响。 1 、宗师屈宋 李群玉诗歌宗师屈原,遥承宋玉.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七在 “ 李群玉传” 末尾写道: 夫沈浦, 古骚人之国. 屈平仕遭讲毁, 不知所诉, 心烦意乱, 赋为 离 骚 .骚,愁也.已矣哉,国无人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委身鱼腹,魂 招兮不来.芳草英蔺,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群玉继案修能, 翱翔 大化,人不知而不恤, 裸不及而不言.望漆阳之亡极,艳杜兰之绪馨,款 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 这里把李群玉同屈原相比,李群玉心怀壮志,却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以致幽 沉江介,分托渔樵。屈原忧国忧民,却得不到楚王的重用,导致忧愤沉江。他们 的怨愤心境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李群玉所生活的沉湘澄浦,与屈原创作楚辞的 自 然环境大体相同。李群玉饮沉湘之水,采芷兰之芳,他的作品为屈魂感召,深 受楚风影响。 李群玉诗中多次提到屈原。纪念屈原的诗如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 鲸奔电逝三千儿, 彩舟画揖射初晖。 喧江雷鼓蜂甲动,三十六龙街浪飞. 灵均昔日 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料烟日 篆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据说端午节赛龙舟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诗作采用了以 欢景衬悲情的手法,深化了 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深缅怀之情。 凭吊屈原的诗如 湖中古愁三首其二: 昔我睹云梦,穷 秋经泪罗. 灵均竟不返,怨气成微波. 莫桂开古祠, 膝胧入幽萝。 落日 潇湘上,妻凉吟九歌。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漫步到屈原当年沉没的泪罗江畔,悲凉地吟诵着屈原的 作品。在吊古伤今中,诗作中 注入了诗人自己强烈的身世之悲。 李群玉诗中多处化用屈原作品。如卷下 晚莲 : “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掉歌。 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化用了 涉江中的 “ 余幼好此奇服兮” 。卷上 大 云池泛舟中诗人写道:“ 渔父一曲歌,沧浪遂知名。未知斯水上,可以灌吾缨。 ” 化用了 渔父中的 “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吾足” , 明确表达了诗人宗师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屈原在 “ 众人皆醉我独 醒”的环境中,仍然保持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精神 以及 “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气概,对李群玉的人格也有深远的影响。他虽有 不得志的苦闷,如 “ 孤醒立众醉, 古道何由昌” , “ 巴歌掩白 雪, 鲍肆埋兰芳” (自 澄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 。但仍执着于个人道德的完善, “ 兰秋香不 死,松晚翠方深。各保芳坚性,宁忧霜霞侵”( 赠元级 ) 。 李群玉诗歌艺术方面深受楚骚文化的熏陶, 蕴含着诸多屈赋艺术的审美特征。 宋代黄伯思 翼骚序说: “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谓之 楚辞 。 ” 清王夫之说: “ 楚, 泽国也。 其南沉湘之交, 抑山国也.叠波旷宇, 以荡遥情,而迫以圭嵌戍削之幽苑,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盗发,江山光怪之气, 莫能摸抑。 14 李群玉诗中的 许多名篇如 黄陵庙 、 湖中古愁三首 、 人日 梅花 病中作 、 玉贞观 、 晚莲等,都体现了楚骚的遗风余韵。 湘君 、 湘夫人 中的神话传说色彩,在李群玉的一些山水诗里都有体现。 如 裘 黄陵庙二首其一: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 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苹竿. 回风日幕吹芳芷,落日山深啼杜鹃. 犹似含擎望巡狩,九疑愁绝隔湘川. 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了 舜与二妃的历史传说,诗中的“ 小姑洲北浦云边” ,即 湘 君 、 湘夫人中的 “ 中洲”与 “ 澄浦” ;“ 芳芷” ,即 湘夫人中的 “ 沉芷, 。 这首诗虽然继承了 湘君 , 湘夫人中的神话传说色彩,但是,一个描写 “ 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入画秋景,一个描写春风回吹,春草竿竿的暮春 图画:一个表达等候恋人不至的眷眷怀恋,一个表达死生永别的绵绵长恨,二者 的意境、情调虽然不同,然而屈赋楚骚的影响清晰可见。 李群玉诗歌同屈赋有着艺术上的血缘联系,在形象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明 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这种继承,无论从风格而言,还是就旨趣来说,都不是完全 的模仿。 离骚之旨,在于抒发忠怨之情, 忧国忧民,即使理想破灭,也是虽九 死而未悔:而李群玉的哀愁感伤,主要是慨叹个人境遇的困顿。从某种角度讲, 在楚骚的两位大家中,宋玉对他的影响更为直接。 李群玉和宋玉都是经历坎坷、遭际不幸的文人。刘向 新序说宋玉 “ 事楚 襄王而不见察” ,习凿齿 襄阳誉旧记说他 “ 求事楚友景差” ,作过楚王的 “ 小 臣” 。后来连这也 “ 失职”了,尝尽了羁旅的孤寂凄凉。李群玉自 称 “ 宗绪凋沦, 丘山贱品”( 进诗表 ) ,由于时局的昏暗,一生落拓不偶,羁泊穷年,亦为衰颓 时世失意贫士的典型。李群玉除了当过不到三年的弘文馆校书郎,替皇家整理书 籍外,大部分时间就在吟咏山 水中度过,毕生以诗文为业。他们皆兰质慧心、醉 心于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在作品的意蕴上,两者都表现了悲秋伤春的感情基调。 宋玉的 “ 悲秋”历来被认为是文人多愁善感的典型。宋玉在代表作 九辩一开 头,就触景兴感,发出 “ 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他通过对深秋萧瑟景象的 描绘渲染,来抒发去职的悲怨、羁旅的孤寂,表达对现实环境的凄凉感受。杜甫 说“ 摇落深知宋玉悲” ( 咏怀古迹五首 之二) 。 摇落之悲, 亦即悲秋, 是贯穿 九 辩的主旋律,其中蕴含着对时代环境、政治局面的悲感,而其核心,则是对个 人境遇的悲怨。这种以个人身世之感为核心的摇落之悲,也深深渗透在李群玉诗 歌创作中,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感情基调。由于人生的困厄和骚怨风气的浸染,李 群玉的诗作风格清幽悲凉,多抒写悲苦愁怨情怀。笔者据羊春秋辑注 李群玉诗 集统计,李群玉诗中直接点出“ 愁” 字有5 6 次。他善于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 多方面地展示抽象的哀愁。“ 愁穷重如山,终日压人头”( 雨夜呈长官 )形容愁 之 “ 重” : “ 吴云楚水愁茫茫”( 醒起独酌怀友 )言愁之 “ 广” ; “ 春与春愁逐日 长”( 送客往渗阳 )形容愁之 “ 长” ; “ 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深”( 客愁二首 其一)言愁之 “ 深” ,均给人以 鲜明印象。诗人或望雁生愁, “ 摇落江天欲尽秋, 远鸿高送一行愁”( 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或听雨增愁, “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 雨滴愁更向深”(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 ;或闻笛添愁,“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 幽远愁江鬼”(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 ;或见风生愁 “ 瑟瑟凉海风,西来送愁 容”( 秋怨 ) 。他不仅见悲景生愁情,而且见乐景也添愁绪,如 “ 柳暗花香愁不 眠”( 湖寺清明夜遣怀 ) , “ 风暖草长愁自 醉”( 长沙春望寄浑阳故人 ) ,这是诗 人悲情心理的自 然流露。无论是伤悼故交,怀念亲友, 还是行旅羁浪,平居宴饮, 随时随地都能触发诗人的悲感愁绪。李群玉的多愁善感和宋玉一脉相承,由宋玉 的伤春悲秋发展为李群玉的外物皆着我之愁,都是衰颓时世怀才不遇的文人凄寒 感伤心态的典型表现。 在抒写艳情的题材中,李群玉频繁运用宋玉 高唐赋 、 神女赋的故事情 节、人物形象、语言词汇,并吸取了其华美奇幻的意境,创作出 同郑相并歌姬 小饮 、 醉后赠冯姬一类艳诗。李群玉诗中直接提到宋玉的有两处: “ 行云永绝 襄王梦, 野水偏伤宋玉才。 ” ( 九日 ) “ 曾留宋玉旧衣裳, 惹得巫山梦里香。 ” ( 赠 人 ) 均将宋玉和宋玉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李群玉的诗作中还多次用到巫山神女的 典故,如 “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醉后赠冯姬 ) , “ 云雨无情难管 领, 任他别嫁楚襄王” ( 赠人), “ 巫云多感梦, 桂揖早回旋” ( 送友人之巫峡 ) , “ 莫令巫山下,幽梦惹云雨”( 送郑京昭之云安 ) , “ 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 入锦表”( 戏赠魏十四 ) 。从中可看出二者之间的承传关系。 此外。李群玉的山水诗里也运用了巫山神女的神话,如 宿巫山庙二首 : 寂寞高堂别趁君,玉人天上逐行云 停舟十二峰峦下,幽 佩仙香半夜闻 庙闭春山晓月光,波声回合树苍苍。 自 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口。 鲁迅指出: “ 然虽学屈原之文辞, 终莫敢直谏。 盖掇其哀愁, 猎其华艳, 而 九 死未悔之慨失矣 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 如 离骚 ,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u s l 这里不仅揭示出屈、宋的异同,也揭示 出宋玉创作的几个主要特征。所谓 “ 哀愁” 、 “ 凄怨” ,即贫士失职的不平与感伤; 所谓 “ 华艳”即以华美的文辞抒写艳情绮思,亦即“ 绮靡” 。李群玉与宋玉之if a i 的 承传关系,正可借用 “ 掇其哀愁” 、 “ 猎其华艳”来概括。 2 、清美风格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美感范畴, “ 清”表示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它是古代文 艺美学中一个主流性审美主题,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有着特定的内涵。胡应麟 诗蔽 外篇卷四云: “ 诗最可贵者清。 ” “ 格不清则凡, 调不清则冗, 思不清则俗。 清者,超凡绝俗之谓。 ”他将清定义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气质,可谓深得 清之三昧。 “ 清”是一种人格境界,也是唐人的一种美学追求。司空图 二十四诗 品列有 “ 清奇”一品,晚唐诗僧齐己 风骚旨 格. 诗有十体列第八体为 “ 清 洁” , 可见作为诗美概念的“ 清” 在唐代诗学中非常活跃。李白标举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的审美理想,杜甫提倡 “ 不薄今人 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戏为六绝句其五)的审美追求。李群玉诗歌同样 具有 “ 清”这一审美风格。 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 、 李群玉诗歌的清美风格,唐宣宗在救 旨中评为 “ 吐妍 元辛文房称他的诗 “ 格调清越” i6 “ 诗思清逸而冶真”旧 。李群玉诗歌清美风格的产生与其气质、 思潮的影响有关,同时还与诗人物象描写、意境创造相一致。 明袁中道称赞他 人生态度及社会 “ 清”首先是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生命意趣,一种与世俗纷扰相对立的超脱境 界,一种尚清远浊、全性葆真的品格特征。这种人生意趣主要得之于道家,李群 玉对老、 庄常怀有景仰之情。 他在诗中称颂道: “ 吾家五千言, 至道悬日月。 ” ( 别 尹炼师 ) ,给老子 道德经以无比崇高的地位。 “ 鹏娟喻中消日月,沧浪歌里放 心神”( 卢逸人隐居 ) , “ 渐觉身非我,都迷蝶与周”( 半醉 ) , “ 达生书一卷, 名利付春冰”( 杜门 )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庄子厌弃名利权势,追求避世 隐逸的思想对李群玉颇有影响。李群玉虽内心崇儒,志欲经世,但由于生活在腐 朽衰败的晚唐时代,正道已堵塞不通,自我价值无法实现,便由对外在事功的追 求转变为寻求内心的超脱。受孟子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影响, 他企图寻找一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和诗境,通过隐逸林泉,栖心禅悦,来表示对污 浊、 黑暗现实的厌恶与回避。 湘楚大地上早就有着隐逸避世的传统, 论语 . 微子 章中记载的楚狂接舆的故事,反映了楚国隐士身处乱世则退隐以全其德的思想。 自 晋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问世以后, “ 桃花源”便成了文人向往归隐的理想国的 代称。李群玉受到了这种隐逸传统的影响, 桃源诗云: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 紫云白鹤去不返,唯有桃源澳水流. 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神往的精神家园,也是诗人向往的 理想国度。陶渊明的诗风和人格均为李群玉所欣赏。 “ 新诗山水思,静入陶谢格” (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归女几 ) ,既是赠人也是诗人自 道。 “ 何当五柳下,酌醋 吟庭绮;( 同张明府游楼水亭 ) ,是诗人的精神追求。陶渊明把仕途比作尘网、 鱼池、 樊笼, 李群玉诗中亦体现了这种思想. “ 本不将心挂名利, 亦无情意在樊笼” ( 出春明门 ),“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钻钩”( 放鱼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 腰的节操也为诗人所仿效。他在校书郎任上,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而请 告南归, “ 不胜庚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 ) 。 李群玉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形成与他受到佛理道法的浸染有关。 探求诗人的心路历程,我们会发现诗人每至一处,对所在寺院颇感兴趣,或临山 观景,入寺餐宿,瞻仰佛祖,或与名钠促膝交谈,或与高僧共相唱和。写下了不 少描绘佛寺景观, 表达阪依意向的诗作, 如 龙潭寺西斋 、 题金山寺石堂 、 湘 西寺鬓夜等。在对某些佛门高僧的歌吟中,表现了诗人对佛门的虔诚和敬意。 如在拜渴法性寺六祖戒坛时,诗人吟道: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警俗生真性,青莲出污泥.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法性寺六祖戒坛) 寥寥数语,道出了南宗的基本教义,可谓得其要领。末句有力地肯定了慧能在以 心相传佛法的禅宗发展史上的地位。 湘中别成威阁黎一诗对成威阁黎更是满口 赞美。开篇吟道:“ 至哉彼上人,冰霜凛规矩。 ”然后从多方面进行称颂。这种对 佛门人物的虔诚,反映了 诗人对佛教的认可。李群玉与道人尹炼师、卢逸人等均 有交游之谊。在一些赠别道人的诗作中,表现了他超脱自守,向往归隐的倾向。 如 别尹炼师中写道: “ 愿骑紫盖鹤,早向黄金娜。城市不可留,尘埃秽仙骨。 ” 在登临道观时,诗人写道: “ 层城烟雾将归远,浮世尘埃久住难。 ”( 玉贞观) 诗 人厌恶喧哗,追求心神栖息。道家讲 “ 虚无” ,反对 “ 有所待” ,追求 “ 逍遥游” 佛家讲 “ 空无” ,追求无有生灭的涅盘境界。由于自 然观和人生观的接近,道家和 佛家经常走在一起。李群玉能够融汇二教,取其主静去欲、重内轻外的人生态度, 营造一个事功无望时藉以超脱的心灵避难所,并兼取二教的自 然观,在对山水的 观照中,淡化现实的痕迹, 从而排遣尘嚣乱绪,用造化之美养其性情之真。 令狐绚在 荐处士李群玉状中称 “ 李群玉放怀丘壑,吟咏性情,孤云无心, 浮馨有韵” ,元辛文房在 唐才子传卷七中称赞他 “ 清才旷逸,不乐世进,专以 冷咏自 适” ,都指出了诗人远绝名利、根性淡泊的一面。李群玉有着清洁自守、不 附流俗的可贵品质。他在诗中引兰、荷、松、梅一类高洁物象为同调, “ 兰秋香不 死,松晚翠方深” ( 赠元级 ),“ 八月白露浓,芙蓉抱香死”( 伤思 ) 。他在近 体诗的应用价值高于古体诗的时代,却大量创作古体诗, 在晚唐诗坛保持自己的风 格。贺裳称 “ 文山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言古诗颇有素风”f w 。 杜治 谷认为李群玉 “ 于晚唐诸家, 最为超迈” p s 薛雪评其诗 “ 脱尽晚唐蹊径”lzib 诗 人自 称“ 性野难依 俗, 诗 玄自 入 冥” ( 东 湖二 首 其一) , “ 境寂凉夜深, 神 思 空飞越”( 湘西寺霎夜 ) ,厌恶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善处清境,喜欢一种宁静 淡泊的生活方式。听泉、品茗、弈棋、赏月、踏雪、望云、弹琴等,都是诗人喜 欢的清兴雅趣.姚合 寄李群玉 : “ 九衙名与利,无计扰闲人。道远期轻世,才 高贵重身。 ”( 全唐诗卷四九七)从中可以想见诗人的高致。 清是一种风格,一种风神韵致,在诗歌创作中,须通过具体的话语形态来体 现,如作品的意象、词语、修辞、意境等。李群玉诗歌的清美风格,表现在诗人 描写的多是品性高洁的物象,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方面。 “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 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 (z il 李群玉描写的物象多 具有清冷、高洁的特征。在他的山水诗中,诗人从大自 然的物象中摄取最多的要 算月亮了,他诗中直接写到月的就有五十多首。与晚唐诸家相比,足以名列前茅。 他信手拈来,却道尽了明月的千姿百态。写初月: 胞花流光浅,涓涓泛露轻. 云间龙爪落,帘上玉 钩明. 初月二首其一 淡云轻露,光浅钩明,宁静安详的氛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之美。 写残月 紫府空歌碧落寒,晓星冬亮月光残. 一群白鹤高飞散,唯有松风吹石坛. 紫极宫斋后 晓星寥亮,月光渐残,白鹤高翔,风摇松动,除了宁静以外,还增添了一种清空 高绝的感受。在他的写月诗中,晴朗之月是 “ 朗抱云开月”( 长沙陪裴大夫登北 楼 ) ,雨中之月是 “ 野云将雨渡微月”( 湖寺清明夜遣怀 ) ,写海月有 “ 海月出 银浪”(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 ,写湖月有 “ 明月洞庭上”( 将离澄浦置酒野屿奉 怀沈正字昆仲三人联登高第 ) ,江月是 “ 相与缘江拾明月”( 落帆后赋得二绝 其二) ,其诗中还有对山月、池月的描写等等。这千变万化的月,使得诗人的山水 诗自 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清空宁静的物象美。除月之外,诗人描写物象较多的是云、 鹤、 松、竹、梅、荷、菊一类高洁脱俗的意象, “ 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气吹 朱夏转,声扫碧霄寒”( 题竹 ) , “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 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 ) ,这些物象大都具有宁静清幽、风格 高绝的特征,正是李群玉诗歌清美风格的意象特征。 古人认为诗歌中“ 清” 的意境主要得之于自 然。 司空图描写清境: “ 涓涓群松, 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展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 古异, 淡不可收。 如月 之曙, 如 气之秋。 ” ” , 李 群玉诗 歌题 材近一半得之于自 然,山水诗更能代表其诗歌 “ 清”的审美风格,呈现出澄明清远的意境。如: 晓发洛援辛,夜宿洛援水。 风笠扫石瀚,琴声九十里. 光奔觉来眼, 寒落梦中 耳. 曾向三峡行,巴江亦如此. 卢澳道士 风吹竹摇,琴声悠远,寒光照眼.落泉惊梦,这一切给人一种远离尘俗、意境清 冷之感。唐汝询评此诗: “ 清响自 超,不落常调。 n s:u 李群玉诗的 “ 清”还表现在语言的明晰省净。吴乔称: “ 文山虽生晚唐,不染 轻靡僻涩之习。五古有素风。 ” ( yn ) 李群玉诗中最具主体审美意味的几个字依次是 “ 空、清、寒、幽、寂、独” ,其中 “ 清”字出现频率较高,从中可看出他的审美 趣尚: 九月莲花死,萍枯霜水清. 大云池泛舟 清如南吏丝,韵若黄钟吼。 ( 赠方处士兼以写别 遥想潘园里,琴禅兴转清. 湖阁晓晴寄呈从翁 二首其二 长啸凌清晖,裸情当 雪涤, 送魏硅视 滩声起鱼眼, 满鼎漂清霞. 龙山人惠石厚方及团茶 雨过琉璃宫, 佳兴浩清绝。 湘西寺雾夜 以上诸句,分别从风景之清、声律之清、兴致之清、心境之清、氛围之清、境界 之清等不同视角写清,展示了“ 清”作为一种趣味,一种品格,已渗透在诗人细 致入微的感受中。 三、地位影响 在唐诗灿烂的星空中,李群玉的诗歌成就,不能与同时代的名家杜牧、李商隐 等人相提并论。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