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接过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的大旗 对历史进行了反思。作家们在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时颠覆了以往革命历史 小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使民国叙事脱离了政治的影响,从国家民族层面转到市井小巷的层 面。“新历史小说”颠覆了以往关于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步的历史观,重新发现历史的偶然 性和不确定性。解构以往历史的神圣和肃穆,反映出对人本身的人性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 坚守。“新历史小说 把英雄还原成普通人,把个人的历史从大的历史遮蔽中挣脱出来,对 神圣的历史进行戏仿和调侃,对崇高和理想进行了叛逃。“新历史小说”把历史的真实性悬 置起来,通过个人化的书写去建构作家心中的历史,历史被他们改写成个人史、心灵史和家 族史。“新历史小说 让偶然性去支配历史,操控人物的命运,使历史成为偶然性的碎片和 非连续性的历史。“新历史小说”将人的欲望作为推动人行动和历史运动的内因,阐释了“一 切历史都是欲望史的历史观。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解构; 欲望; 主体精神;非理性;戏讽历史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l a t t e rp a r to ft h ee i g h t i e si nt h el a s tc e n t u r y , t h en e t ) -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t o o ko v e rt h e b a n n e r st or e f l e c tu p o nh i s t o r yf r o ms e a r c h f o r - r o o t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a v a n d - g a r d ea n dt h en e o - r e a l i s m w r i t e r so ft h i sg e n r es u b v e r t e dt h ev a l u e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c e p t i o n sc o n v e y e di np r e v i o u s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sw h e nt h e yn a r r a t et h eh i s t o r yi nt h ep e r i o db e t w e e n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a n df o u n d a t i o no f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t h e yg e tr i do fp o l i t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 sa n dw r i t e a b o u tt h i sp e r i o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c o l n t n o np e o p l er a t h e rt h a nf r o mt h a to ft h es t a t eo rt h e n a t i o n n e o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i s t sa b a n d o nt h ep r e v i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i o nt h a th i s t o r ym o v e r f o r w a r da l lt h et i m e t h e yr e f l e c tu p o nh i s t o r ya n dh i g h l i g h ti t sa c c i d e n t a l i t ya n du n c e r t a i n t y b y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h o l i n e s sa n ds o l e m n i t yo fh i s t o r y , n e o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i s t ss h o wt h e i rh u m a n i t a r y c o n c e r n sa b o u tm a nh i m s e l fa n dt h e i rp e r s i s t e n c eo n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i nn e o -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s , h e r o e sa r ev i e w e da sc o m m o np e o p l e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sh i g h l i g h t e do u to ft h e s h a d o wo ft h eb i gh i s t o r y i nt h i ss e n s e ,t h en e o -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i sap a r o d yo ft h eh o l yh i s t o r ya n da r e b e l l i o na g a i n s tt h en o b l ea n dt h ei d e a l i nn o v e l so ft h i sg e n r e ,w r i t e r sp a y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r e a l i t yo fh i s t o r yb u tc o n s t r u c tah i s t o r yt ot h e i rh e 棚nf r o mt h e i ro w np e r s p e c t i v e s h i s t o r yi s r e d u c e dt oah i s t o r y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t h a to ft h es o u la n df a m i l yh i s t o r y i nn e o -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s , a c c i d e n t a l i t y d o m i n a t e sh i s t o r ya n dd e t e r m i n e st h ef a t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s h i s t o r yb e c o m e s i n c o n t i n u o u sa n df u l lo fa c c i d e n t a lf i a g m e n t s w r i t e r so ft h i sg e n r ev i e wh u m a nd e s i r e s 部t h ei n n e r m o t i v et h a td r i v eh u m a nt oa c ta n dh i s t o r yf o r w a r d ,a n dt h e i rw o r d si l l u s t r a t et h e i r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c e p t i o nt h a t 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i sah i s t o r yo fd e s i r e s , 9 9 k e yw o r d s : n e o h i s t o r i c a l n o v e l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i s t o r y o fd e s i r e s ; 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 ; p a r o d yo fh i s t o r y ;t h em a ns p i r i t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张? 鼢签字吼。1 年f 月哆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雠文储张辑 签字日期: 。0 1 年占月冯日 导师签名:菡式办咯 签字日期:。0 ) 年歹月哆日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引言 “新历史小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以来,被称为是1 9 8 9 年至1 9 9 3 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 的作品,如红高梁、枣树的故事、花腔、米、婴粟之家、故乡天下 黄花、故乡相处流传、预谋杀人等等。但对此的研究却是自2 0 世纪9 0 年代后才真正开始且并不充分,歧见分呈。我将在论文中系统而详尽的梳理“新 历史小说产生的时间范围以及它的界定和它产生的背景,这将在论文的第一章 中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了缩小范围以便研究,我所分析的“新历史小说”集中在 以民国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叙事作品范围。 在第二章中重点分析“新历史小说”与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及这种逻辑结构是如何演 进的。论文试图从人文方面切入分析不同流派的作家转而写“新历史小说”的原 因,阐释“新历史小说”产生的根源。 论文第三章是具体分析“新历史小说 创作特色,主要将“新历史小说 与“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小说对比进行分析,具体从“新历史小说”的小人物 化、消解崇高、解构真实以及“新历史小说 是如何将“阶级斗争史改写成“欲 望史”等方面作具体分析。 最后一章是对“新历史小说”的衰败进行反思。从主体精神的缺失到寻找 新精神资源的失败等方面分析“新历史小说”走向衰落的原因。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界定与背景 第一节“新历史小说 的范围及其界定 “新历史小说 是上个世纪末文坛上最引入瞩目的文学现象之一,参与的作 家之多及发表的作品之多都极文坛一时之盛,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到了上 个世纪后期,尽管“新历史小说 差不多是繁华落尽,但对“新历史小说”的研 究却并未停止。自从1 9 8 6 年莫言的红高梁和乔良的灵旗发表以来,当 代文坛逐渐涌现出一批与以往的历史小说不同的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对于这种 新的创作倾向,批评界很多人都做出了反应,写了大量的批评文章,取得了大量 的成果,但对于“新历史小说 的定义和范围却众说纷纭。 李星在新历史神话:民族价值观念的倾斜对几部“新历史小说 的别 一解中率先提出“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对“新历史小说作任何 界定。洪治纲是最早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批评家,他认为“大约从1 9 8 5 年起, 新时期文坛上陆续出现了下n d , 说:冯骥才的“隆事奇谈系列,莫言的红高 梁系列,周梅森战争与人系列,张廷竹的我父亲系列,叶兆言的夜 泊秦淮系列,乔良的灵旗,格非的迷舟敌人,苏童的妻妾成群 红粉,权延赤的狼毒花,方方的祖父在父亲的心中,林深的大灯 等等。这些小说叙述的都是一些作者及其同时代人不曾经历过的故事,若从题材 上进行简单的归类,它们都明显超越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某些既成规范,显示出许 多新型的审美意图和价值取向,潜示着历史小说发展的某些新动向。因此,我把 他们称为新历史小说。” 大体上来说对“新历史小说 ,批评家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界定:一种是 从“新历史小说”反映的时间跨度为界限来划分“新历史小说”。最早的代表人 物是陈思和,他在关于“新历史小说 中说到:“新历史小说是笔者对近 年来旧题材小说创作现象的一种暂且的提法。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 大致是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乜1 ,另外他还进一步解释了党史题材和非 党史题材:“从文学史的源流看,党史题材与非党史题材的根本区别,不在取材 而在创作观念与创作视角 d ,。雍文华在此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就 n 1 洪治纲:论“新历史小说”,浙江师大学报( 社科版) ,1 9 9 1 ,( 4 ) 2 1 陈思和:( 关于“新历史小说”,文汇报,1 9 9 9 9 2 2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其表层特征而言,所写内容主要是为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所忽略、所遗漏、所回 避的现代历史生活;就其深层特征而言,主要是在探求历史进程和人物命运中摈 弃某些传统的历史观念,重新思索历史。 n 1 另一种对“新历史小说 的界定则更多的是从“新历史小说”创作的特色, “新历史小说”创作所表现的思想层面上来界定。这种界定对时间的划分要更为 宽泛与含糊,所包含的作品也就更多。例如1 9 9 3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彪 编集的“新历史小说 论,王彪把“在往事叙说中始终贯注了历史意识和历史 精神 ,“以一种新的切入历它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 ,“用现代的 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着历史 的相关小说都归属为“新历史小说 。丁帆和许志 英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则定义为:“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新历史小 说之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而言的,其新主要 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 表现手法。口1 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批评界就把一切作品中有关于历史形态的故 事,包括从虚构的远古到文革时期,只要采用的是个体的视角,借历史来表现当 下的生命体验和对历史的认知都统统归入到“新历史小说 的大旗下,这其中包 括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方方、池莉等新写实小说作家所创作的 作品。 另外有一种把“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联系起来界定“新历史小说 也不容忽视。苏晓认为:“新历史主义这一概念来自西方,所以这两年文坛出 现的新历史小说,是一次有观念在先的创作实践。”“新历史小说的产生 是与后现代文学的语境的催化直接相关。 口3 舒也认为:新历史小说在某种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持下正日益炫人眼目,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任何阐释都是 人们的主观理解,人们所理解的历史也就成了主观的历史而非历史本身,这样 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也就找到了十分充足的理由来重构历史。川们应该说把“新 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 联系在一起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从表面上看两者有 太多的相似之处,但仔细研究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之处: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流派于1 9 8 2 年出现在西方,其最早的发起人是 美国加州大学的斯蒂格林布特,主要代表人物有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 利莫尔,海登怀特等。其主要贡献是“进行了历史一文化转轨,强调从政 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 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雍文华:“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文艺报,1 9 9 3 2 2 0 。 2 1 丁帆许志英:(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下) ,丁帆许志英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8 8 页。 3 苏晓: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又一种写法,文艺报,1 9 9 4 7 2 1 川舒也:“新历史小说”:从突围到迷遁, 文学研究,1 9 9 7 6 3 硕士学位论文 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 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历史主义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同物质实践活动的关系问题,这与当代中国的“新历史小 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新历史主义兴起于1 9 8 2 年,而“新历史小说的 代表作红高梁灵旗发表于1 9 8 6 年,尽管“新历史小说 创作晚于新历史 主义,但当时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尚未译介到中国。中国最早介绍新历史主义理论 的著作是王逢振于1 9 8 8 年所著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我国学者对新历史 主义研究开始于1 9 8 8 年,直到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才进入全面评价和广泛的研 究层面,而“新历史小说肇始于1 9 8 6 年,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1 9 8 7 1 9 9 1 年,之后虽然仍有作品加入但已经逐渐衰亡。从时间上看,我们不能排除新历史 主义对莫言、叶兆言、格非、刘震云等“新历史小说 创作者的影响,他们所创 作的“新历史小说在新的历史精神方面的确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有一些相近之 处,例如对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的怀疑,以边缘对抗主流,以小历史解构大历 史,历史都是个人抒写史等等,但我们更应注意到“新历史小说”的形成时间 早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引进,而且我国本就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对历史有 本能的热衷。应该说“新历史小说是作家自身在对各种西方思潮吸收、沉淀之 下的自觉思考的产物,所以把这些小说命名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显示得有些牵强附 会。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了便于研究现将本论文中关于“新历史小说 的研究作 一个限定:1 从时间范围上:我的这篇论文里研究的对象采取陈思和先生对“新 历史小说”时间上的界定。我的研究范围仅限定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 间,重点关注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为背景所写的“新历史小说 ,尤其关注与“十 七年 文学中所描写的历史背景重叠的“新历史小说 ,如莫言红高梁、刘 震云“故乡”系列、格非迷舟、大年等。2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本文主 要采取三个方面来选择文本进行分析:一是对历史的消解与解构的作品,这些作 品颠覆了以往关于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步的历史观,重新发现历史的偶然和不确 定性,解构以往历史的神圣和严肃感,让历史成了游戏和荒涎剧;二是反映对人 本身的人性关怀。如红高梁米敌人大舟等;三是展现文化保守主 义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宣扬的作品如白鹿原等。以上所说是从表现的思想 内容方面来划分,所有属于表现这三个方面内容的,又是以民国至抗日战争这一 历史时期为创作背景的,都属于我论文研究的范畴。 本文涉及的“新历史小说 主要包括以描写民国时期为主,体现作者对历史 新的理解的作品,包括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题材小说不同的非党史题材的小说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同东教育出版社1 9 9 9 第1 5 7 1 5 8 页 4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如灵旗丰乳肥臀故乡天下黄花,有站在民间立场来书写历史的小说如 红高梁等;有站在历史叙事视角用个人史、家族史来替代国家史、民族史的 如妻妾成群追月楼状元镜十字铺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温故一九 四二白鹿原旧址家庭古船祖父在父亲心中等;还有一些消解 历史的作品如故乡相处流传花腔等;同时还包括一些对人性的关注和生 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作品如迷舟大年敌人米半边营活着罂 粟之家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檀香刑军歌冷血预谋杀人苍河白 日梦等。本文将重点关注莫言、刘震云、苏童、格非、叶兆言、陈忠实、李锐、 李洱、周梅森、乔良、余华等作家所创作的“新历史小说 。 第二节产生的背景 众所周知,社会重大变革会对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学对社会的“反映论” 是任何时代和历史都通用的。事实上,无论从史记至现如今的描写历史的小 说都告诉我们,对于历史的描写往往都是在社会处于一个特定的重大历史转变之 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历史纪元的产生文学必然会作出回应( “十七年的文学就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 首先是被记录的,文学家笔下的历史必然会深深地烙上文学的色彩。文学的历史 化和历史的文学化从来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历史都是被后人所记录的历史,必 然会打上作者所处时代的烙印。因此文学家所写的历史往往是借历史之名而抒写 自己的个人史、心灵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国家。与历史短暂的民族和国家 相比,中国人可以很自豪地关注历史,因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文学提供了丰富 的资源。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难分你我也是由来已久。“十七年”文学中那些 产生过轰动效应的小说几乎都属于历史题材,如保卫延安红岩红日红 旗谱青春之歌等。新时期的文学更是和历史有解不开的联系,当一个民族 从一场劫难中走出来,总是会回过头来看看刚刚过去的历史。“伤痕文学 被视 为向后看的文学也说明了“伤痕文学同历史的关系。但“伤痕文学”对历史的 反思是不成熟的,面对沉重的历史灾难,作家们却并不能提供新的厅j 史见识。反 思文学出现后作家们开始进入历史反思,但这种反思只是停留在政治反思的层面 上。自从1 9 8 6 年红高梁灵旗问世以后,中国的作家们开始不满于政治意 识形态的束缚,进入了对人性的反思和文化的反思上。 进入9 0 年代后,先锋小说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文坛上只是昙花一现。 先锋小说创作群体们的思想是借鉴西方的,而他们所表现的生活则是东方式的, 硕士学位论文 这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裂隙使得先锋小说表现的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不是中国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先锋小说中的生活只是一种文化虚构,成了一个符 号而已,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社会大众对先锋文学的抛弃。因为“在中国文化背景 下生长起来的民众,不能在先锋文学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真相,体会不到自己的生 活真实面貌,他们是不可能对先锋文学予以青睐的。 【l 】到了9 0 年代,许多先锋 作家也意识到了这点,在表现内容上不再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生活,而转向中国 的历史。只要是生活在中国的民众多少都是知道些历史的,这样就解决了先锋小 说表达心中的思想与表现的内容脱节的状况。但先锋作家转向中国民众所熟知的 历史只是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钱大潮下文学滑向边缘,文学不再受人关注 的一种妥协而已。他们希翼通过描写大众所了解熟悉的历史来唤回大众对文学的 关注,但他们又不甘心文学成为大众的附庸品,于是他们在描写历史的时候仍然 倾注自己的想法,抒写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观念,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他 们认为历史是虚无和荒涎的,通过借历史之名来浇心中不灭的先锋思想的块垒, 继续在作品中表达对人性中绝望的本能和死亡的恐惧,以及人生的孤独与虚幻等 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作家转向“新历史小说”,除了个别作家是主动、自 觉外,大部分作家是由于外在接受群体的压力和九十年代金钱至上的社会压力促 使的。这是先锋作家对外在社会压力的一个折衷,但对于文学史而言未必不是一 件幸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新历史小说”,我们才有了一个新的对待历史的态度, 又增加了一个观察和反思历史的角度。 在金钱取代政治大潮下,知识分子的中心地位迅速滑向边缘。相当一部分知 识分子意识到这种失落,他们不再关心现实生活,而把关注焦点转向历史。他们 在对历史的改写中抒发自己的愤懑和失落,他们中有的希望能在“新历史小说 中找回失落的知识分子的中心地位和人的价值,而有的则纯粹是为了满足大众的 娱乐和消遣的口味去游戏历史,戏讽历史。对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作家们纷 纷转向“新历史小说 ,颜敏作了很好的分析:“新历史小说几年来一直在延 续,只不过特定的文化语境引发了更多的作家趋向历史,从而形成新历史 小说趋向中的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如果说西方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对形式 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的主动反驳,那么新历史主义小说则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 被动逃遁。从直接的语境来看,一九八九年的社会动荡对当代文化是一个强烈的 刺激,随之而来的文化审查和意识形态控制,客观上促使文化自身进行调整。新 时期以来逐渐解脱的政治依附心态和逐渐加强的个人人格的作家,也因文化氛围 的过度紧张而彷徨失措,文学面临着存在方式的再选择。历史叙事正好提供了一 个远离现实而又不为意识形态中心完全识别排斥的话语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说 1 1 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湖( 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 ,第1 2 8 9 页。 6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新历史小说隐含着对特定政治文化的回避与逃遁。 【l l 八九十年代作家纷纷转向“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究其原因, “新历史小 说 作家中有一部分来自先锋作家,而在当时先锋小说因其自身与现实与中国人 的生活与人民大众相隔甚远而日渐式微。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先锋作家们纷纷转 向“新历史小说 ,以求在社会和接受群体间找到一个共通点。“新历史小说 的 另一创作群来自于新写实小说。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新写实小说对大众审美的过 度迎合使其丧失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权和自主意识,这些作家也不满意自 己的这种“媚俗 ,于是不再描写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转向广阔的历史天空,通过 对历史的描写来找回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独立的意识,重新回到知识分子对于 现实的批判和对现实的超越上来。 ”颜敏:破碎- 9 重构一第四章:颓败的历史景观:新历史主义小说,( 创作评谭, 1 9 9 7 ,( 3 ) 第5 4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影响与构成 “新历史小说 的创作特色不一,因此创作主体受各种文学流派的影响也 不一,所以“新历史小说 才有多种阐释的空间,但细心研究分析这些作品,我 们不难发现“新历史小说 创作主体还是受着各种流派影响。这其中对“新历史 小说”创作主体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分别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写实文 学。我所列出的这三大文学思潮并不能涵盖所有“新历史小说”,仅仅是就其主 要影响而言。“新历史小说创作主体深受这三大思潮或流派的影响,他们的作 品中或多或少地承袭了这些流派的创作特色,甚至他们中的有些人本身就是这三 大文学思潮的创作主将,因此他们创作的“新历史小说 打上之前流派的烙印也 就不足为怪了。如刘震云本是“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在新写实阵营中,还有方 方、池莉等,他们都创作了“新历史小说 。他们把在新写实小说中的叙述手法 带到“新历史小说中来,他们十分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对琐细的生活倾注了大 部分的热情,对人性的那些卑微猥琐的下意识乐此不疲。在刘震云的故乡天下 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温故一九四二以及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池莉 的预谋杀人等作品中把一切应该赞颂的人物都变得平平淡淡了,没有英雄尽 是些凡夫俗子,他们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反思。 “新历史小说另一大创作主体来自先锋小说作家群,“新历史小说 的创 作主将中有很多人本身也是先锋小说创作的主将,如余华、格非、苏童等。他们 创作的“新历史小说”继承了先锋小说的某些特质:有对叙事手法的重视;对于 生活中的残酷、冷漠、血腥的迷恋;对于刑罚的津津乐道;对于死亡的一次又一 次叙述。先锋文学对于自“五四”以来形成的对现实的真实性描写产生怀疑,认 为文学可以创造真实。当他们转向历史题材创作时,历史的真实他们并不关心, 只是借历史的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苏童的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先锋作家在创作 “新历史小说时的心态:“什么是过去? 什么是历史? 就是一杯水已经经过沉 淀,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它看清它。什么是过去和历史? 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 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我可以以 历史关照现实,也可以不关照,我可以以历史还原现实,也可以不还原,因为我 给自己留下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的写作也便获得了一个宽广的世界。 另外,还有一些作家,他们可能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但他们的“新历史 1 1 苏童:寻找灯绳,转引自苏童研究资料,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陈晨编选,山 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版,第2 2 页。 8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小说 却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是一部关于家族 文化的小说,更多的是在文化守成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而文化保守主义与上世纪 的寻根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共通性。因为寻根文学是希望能从中华民族的 原始文化中去寻找文学的根、民族的根,确立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新 历史小说 的代表作白鹿原展示了家庭、宗族文化在中国的根,强调儒家思 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仍然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稳固和秩序。陈忠实借民国这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为我们找寻了家族、宗族、儒 家文化之根。 第一节“新历史小说刀与寻根文学 如果说先锋小说作家们还在受着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影响的话,寻根小 说的作家们则退守到反启蒙的文化立场上,试图摈弃“现代性”,对文化保守主 义情有独钟。寻根文学受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希望能从中华民族快被遗忘的原始文化中去寻找文学的根、民族的根。只有找到 了这个根,我们的民族才能枝繁叶茂。寻根文学紧接“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 牢牢地抓住“人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文学都必须关注“人 的生存和“人” 的发展,为“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精神向导和动力,文学要能帮助人竖 立起精神主体地位。寻根文学对“五四的启蒙话语提出质疑,而五四文学是启 蒙文学,大力抨击封建传统吃人的本质,认为只要是封建社会遗留的都是黑暗腐 朽毒害人的,它导致整个社会麻木不仁不思进取。这些我们不难从五四作家的作 品中找到踪影,如鲁迅的孔乙己祝福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寻根文学 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并非只是表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残忍一面。如果传统 文化仅剩下吃人本质,那么传统文化不可能流传至今绵延几千年,养育了几千年 的炎黄子孙。传统文化的存在肯定是有它的合理性,它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也 逐渐形成了中国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的中国人的“国民性 。不管鲁迅等一批五四 作家如何批判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劣根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出来的独特的东西,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寻根文学的这些观念在当时是颇获人心的,因为它的出现正是文化困惑、文 化选择的历史的焦点时刻。 “新历史小说 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寻根文学的思想要旨,在经历了先锋 小说对西方各种理论、各种主义的模仿和借鉴之后,发现这种模仿永远只能停留 在表面,我们可以从形式上学习到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描写手段、叙述策略, 但中国作家却无法从内容上、思想层面上去模仿西方的作品。如果说成功地借鉴, 9 硕士学位论文 那也只能说是技术层面的成功,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不光要有形式更要内 容。于是作家们纷纷转向传统文化,出现了一批以民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为背景 的作品,旨在突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 化反思或是文化保守的小说,这其中白鹿原就是代表。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白鹿原实际上更像是一部家族文化小说, 它表达的是对于延续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反思。其光辉灿烂、残酷无情都被 陈忠实毫不留情地展示出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展示了儒家的宗族文化对 人的影响有多深远,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儒家伦理为常纲的文化。无 论人如何的离经叛道,如何地蔑视糟蹋它,但最后却是希望能得到这种宗族文化 的承认来确认自身,小说中黑娃和孝文的回乡认祖就是很好的证明。吃人的宗族 家规让他们吃尽苦头,但无论他们是如何地憎恨这种规则,无论他们曾偏离儒家 正统有多远,他们都逃脱不了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儒家宗族文化的憎恨 正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这种文化的承认而已,一旦他们获得了能够得到儒家思想认 同的资本时,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带着这种资本衣锦还乡。没有家族的承认,进而 正统文化的承认,他们多大的成功也都不算成功。 陈忠实借白鹿原展示了儒家家族宗族文化在中国的根。无论时代如何变 化,这种根还是牢牢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之中。这种宗族文化不管它有 多么的藏污纳诟,但它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基,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 年的稳定和秩序。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了主心骨,而不是如无根的浮萍一 样飘浮于世。所以如果我们要寻民族的根的话,就应该抱着宽容的心,不仅看到 我们民族那些优秀的品质和地域文化,更加刁、能忘记养育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正统 文化儒家文化。以往的寻根文学多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去寻我们 偏远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根,寻的大部分是中国人所并不熟悉的根,认为越是 陌生的、原始的、未经文明开化的则越是民族的。这种寻根与其说是寻中华民 话的根,不如说其只是寻某个地区的特色而已。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还是 汉民族的文化。汉民族文化的根则是儒家文化,是延续几千年维护民族安定团结、 民众生养的宗族文化。陈忠实借民国这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为我们找寻了我们从 没有留意却对我们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绵延几千年的家族、宗族、儒家文化之根。 其它的“新历史小说 也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出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他 们认为儒家文化尽管有其迂腐和糟粕的一面,但也有其宝贵的一面。甚至儒家文 化教人进取,以家国为天下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里更显得是弥足珍贵。从这一点 上来说,社会的向前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传承下来的 过程中,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在衰亡。 叶兆言的小说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夜泊秦淮 系列中的追月楼里丁 老爷是一位前清遗老,作为前清的进士他面对日兵入侵时,他和那些和他一样的 1 0 在“小”与。大”之间:新历史小说论 前清遗老们坚持失国不失节,宁死不做亡国奴,不被利益所动,对汉奸深恶痛绝。 丁老爷受的是中国正统的儒家教育,他身上有着最传统的封建思想,如男尊女卑, 长孙为重,拥有着三妻四妾,在家族里是封建大家长。他专制、独断,每天守在 故纸堆里吟诗作画,但丁老爷也有一些现代青年所没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心。国 难当头时,丁老爷临危不惧誓死不进难民区不做亡国奴,宁可住在追月楼上不出 来以明志,至死都没有失掉知识分子的气节等等。尽管丁老爷迂腐顽固不化,但 对比丁老爷,年轻的人中没有一个有这样气节的:大女婿明轩身为大学教授受过 新式教育,在日军入侵后慌忙躲入难民区,时局缓和后接任汉奸委任的校长职务, 是一个唯唯诺诺希望各方面都能讨好却没有一方面能够讨好的入;长孙伯祺是个 平庸的职员,为着家庭的生计奔波,他理解爷爷的举动,却也要为日常生计而不 得不低头向爷爷索要字画以讨好上司;爷爷曾抱以希望的孙子仲祥曾是进步青 年,也去过内地参加了革命,但最终一事无成堕落成了一个家贼,变成一个靠卖 家里字画换酒喝的酒鬼;其他人如小妾小文,以及小文爸爸,汉奸少荆这些不能 算十恶不赦的人,都是些小市民而已,为了活着而庸庸碌碌,没有民族大义,唯 一担心的是亡国后自己的境遇会不会变差,每个人都只关心眼前的生活。他们活 在当下,活在自己的利益里,没有理想抱负、气节,民族大义对他们来说太虚幻 了,过好眼前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总之,“新历史小说”沿着寻根文学的足迹向传统文化回归,重新思考我们 民蔟的根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进行了追问,这是对历史文化空间的重新 开拓。 第二节“新历史小说 与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五四以来至“伤痕”“寻根 文学中对现实 所谓的客观描写产生了怀疑,这种领先个体生命体验去如实反映生活的创作让先 锋作家们质疑。他们认为写作除了记录现实的真实之外,艺术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作品不仅要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更多的是要表现作家内心的真实。先锋小说那 种强烈的怀疑精神和不可知论使得他们在转向写新历史小说时产生了对历史的 特殊理解和态度。蔡翔曾经说到对这种现象的理解:“终极真理的消失,使个人 获得探险的权力。因此,先锋小说大都具有一种类似探案的性质结构。在拒绝对 世界的经典性诠释之后,个人面对的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遗案。他的返身其 间,却又深深地感到真实性的不可能把握。这时,历史就成了一座迷宫,左冲右 突不得其门而出,每次的探险都以失败而告结束。 因此先锋文学通过叙事 ”蔡翔:诘问和怀疑,当代作家评论,1 9 9 3 ,( 6 ) 1 1 硕士学位论文 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文学可以创造真实。余华曾经这样说到:“当我发现以往 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 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 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先锋作家的这种真实观让他们在描写历史时能够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历史本 来的真实是什么样子的,先锋作家并不关心,先锋文学借着历史的背景描述的 却是在历史的天空里小人物的命运以及先锋作家们对历史的看法而已。所谓的现 实主义不是说描写真实的现实生活就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而是作品所反映的内涵 是什么。作者透过作品传递的精神应该能反映这个时代的问题,作家虽然处在边 缘,但要关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先锋小说强调叙事的作用,在先锋小说里我们可以读到一种纯粹的故事美 学,故事的情节紧张、严密,场面动人,里面有被夸大之后的残酷性。这种残酷 不仅是客观的事实,更是作家的主动选择。很多作家善于描写残酷的画面和故事, 他们热衷于生活中的残酷、冷漠和颓废,余华、苏童等将故事美学发展成残酷美 学。先锋作家对刑罚有一种近乎迷恋的感情,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大量地描述了刑 罚的内容。这些刑罚描绘之细致、手段之残忍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对刑罚描写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余华,在一九八六年和往事与刑罚中,他冷静而又 残忍地写出了刑罚的过程:在铁匠铺里他抓起铁块往脸上贴去,“一股白烟从脸 上开腾出来,焦臭无比”;他在街上盘腿而坐,用钢锯锯着自己的鼻子:然后用 钢锯锯膝盖,用石头砸生殖器,给自己施行宫刑。最后砍大腿,施行了“凌迟”。 在往事与刑罚中“人类的全部智慧里最杰出的部分便是刑罚。”刑罚作为一 个词语一再被反复的表现,这是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定位的思考,对于刑罚之后 的人性及权力的反思。 无独有偶的是许多先锋作家都在作品里大量描写了这种刑罚暴力和血腥的 画面,展示了一种畸形的令人恶心的、无比残忍和震惊的故事美学。在苏童的米 中,米可以作为宣泄仇恨的工具被五龙塞入与他发生关系的女性的下身。苏童在 米中将人性的丑陋展现无遗,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厮杀,在作品里 只有审丑没有美的存在,更没有崇高。莫言在檀香刑里写了凌迟、腰斩、檀 香刑等等刑罚。尤其是对凌迟和檀香刑,莫言将残忍叙事手法发扬到了极致。以 他异乎常人的坚强神经,极尽描写之能事,仅凌迟一刀一刀地写就足足写了二十 几页,而檀香刑整个过程则拉得更长。檀香刑中赵甲对钱雄飞的五百刀凌迟, 莫言写的是一曲三叹,让读者虚汉淋淋,檀香刑中从人身上割肉这样残忍的 画面铺满整个纸张。先锋作家在暴力场里流连忘返,在淡化现实环境后想要表达 的是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品中都是病态的社会:战争、荒年、世事的无常。 1 1 余华:虚伪的作品,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8 。 1 2 在“小”与“大”之问:新历史小说论 在抒写暴力的背后,一种与理性相悖的快感则从作品中开腾出来,暴力穿透压制 和沉默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真实从而成为一种体验。 先锋作家普遍地描写了各种近乎变态的人和血腥,以及令人惨不忍睹的场 景。先锋小说中贯穿了大量的对于死亡的描写,几乎每个先锋作家都迷恋死亡主 题,但他们笔下的死亡主题与传统文学却并不相同,先锋作家笔下的死亡多是些 非正常的死亡,先锋作家们只描写死亡却并不解释死亡,死亡成了笼罩作品的挥 之不散的浓雾。这其中最典型的作家要算格非了,敌人中赵伯衡家的一次次 突发性的非正常死亡使死亡的迷魂阵不断扩大,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复杂之处在 于格非的叙事手法,从故事的开始设下迷团,一系列的暗示到结尾,作者不断地 设置悬疑,并搁置悬疑。一开始赵家的大火暗示赵家是有仇人的,家里不断有黑 影的出现更是坚定了赵家有仇人,直至赵家又接二连三地有人神秘死去才最终将 这种恐怖的气氛渲染至了高潮,就在读者都在猜疑仇人究竟是谁时,杀人者竟是 最不可能的赵少忠。从来也都没有什么敌人,这迷宫般的死亡指向一个神秘的世 界,一个以杀人擅长的父性的世界。先锋小说通过象征、隐晦、暗喻等叙事手法 来表达对死亡的理解。先锋小说在处理死亡问题时几乎没有民族、国家、集体的 背景,死亡只是个人的事,也是得不到解释的事。 同样死亡在苏童的笔下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在1 9 3 4 年的逃亡中, 死亡贯穿着整个作品,饥荒时女人们因争夺死人塘旁边的野菜而变得毫无人性, 人变得凶恶而又残暴。无数的人因饥饿被扔进死水塘,到最后祖母蒋氏也被陈文 治强暴后也扔进了死水塘。总之,令人悚惧的死亡笼罩在整个作品的上空,成为 小说的主题,( 1 9 3 4 年的逃亡就是在讲述1 9 3 4 的死亡。家族里的成员一个接 一个地死亡,死亡被渲染成恐怖的、令人窒息的氛围萦绕在作品里,显得阴森恐 怖。死亡在这里是不由人选择的,死亡的方式或许是偶然的,但死亡却是必然性 的。 第三节“新历史小说刀与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在叙述手法上已不同于先锋小说的“游戏迷宫”叙述,而接近自 然主义的叙述了。它十分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对琐细的生活倾注了大部分的热情。 新写实小说对人性的卑微猥琐的下意识尤为热衷,新写实作家的这些创作特色在 转向写“新历史小说”时也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上,“新历史 小说 摈弃了“高、大、全 的宏大叙事,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些不被人关注的, 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中有的是土匪,有的是农民,有的是手工业者,这 些都与传统历史小说描写帝王将相大不同了。新写实小说对生活琐事的关注也在 硕士学位论文 “新历史小说”中有所体现。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刘震云的唠叨、琐碎叙事在转向 历史题材时,这种创作风格仍然得到延续,如在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 传中不论历史的朝代如何更迭,所描述的总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同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