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2 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也是中国近代 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版业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而以中华书 局为代表的近代民营出版业则为文化的保留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书局在继承传 统文明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出版了规模宏大的古典书籍,如四部备要、古今图书 集成、二十四史辑要等,另有许多种工具书,例如中华大字典、辞海。而尤以 其古籍出版情况突出,却至今仍是涉足不多的一个领域。笔者不揣浅陋,在概述出版业 发展的同时,突出中华书局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存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其出版 概略、基本特点、对于古籍整理和出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精 神和中华书局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将成为现代出版业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中华书局,古籍,二十世纪上半叶 a b s t r a c t h a l f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c h i n ah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dm a j o r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p u b l i s h i n gi n d u s t r yw a s o nt h e g o l d e na g e t h ep u b l i s h i n gi n d u s t r yi sn o to n l ya c o 咖e r c i a la c t i v i t y , b u ta l s o ac u 上t u r a lc o 姗u n i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z h o n gh u ab o o ks t o r ea s p u b l i s h i n gi n d u s t r y m a d eas l g n i f i c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r e t e n t i o na n d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c u i t u r e z n o n g h u ab o o ks t o r em a d ea n 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t p u b l i s h e dal a r g e - s c a l ec l a s s i c a l b o o k s ,f o r e x a m p l e , a n ds oo n a n d s o m et o o lb o o kf o re x a m p l e i t sh i g h l i g h ti s p u b l i s h i n go fa n c i e n tb o o k sa n di t i ss t i l la na r e ao fb l a n k ,i o v e r v i e w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u b l i s h i n g i n d u s t r y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z h o n g h u ab o o k s c o n t r l b u t i o n s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p u b li c a t i o no fg e n e r a l ,b a s i cf e a t u r e s 。 f o rt h e c o 工协t i o na n dt h e 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p u b l i c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 b o o k s i n p a r t i c u i a r ,s c h o l a r sh a v es e r i o u sa n dr e s p o n s i b l ea t t i t u d e 。t h e yw i l l b et h e g o a lo fm o r d e np u b l i s h i n gi n d u s t r v 。 k e yw o r d s :z h o n gh u ab o o ks t o r e ,a n c i e n tb o o k s ,h a l f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嗑如k 日 期:五翠- ;o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指导教师签名:蠊 日期: 工作单位:盖挝匪过莹良毽 通讯地址:_ 厶堪厶皇日j 竺髦乙一 血归。 电话:笙z 芝z 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 中华书局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 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思潮动荡的时期,它以坚定的信念,选择了“中西并重”这样一种出 版理念,其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情况至今还没有专题研究,所以本文对于中华书局古籍出 版情况的研究,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时代意义:2 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期间战 火不绝,内战频繁,天灾人祸。与此是时也是中国近代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版业 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而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近代民营出版业则为 文化的保留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书局的掘起,改变了民营出版业的局面,增大 了龙头老大商务印书馆的压力,双方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壮大了民族资 本出版业的力量,自然就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中华书局的发展几经风雨,包括社 会动荡不安、“民六危机 、同业竞争、日本侵略等等。将研究时段定在2 0 世纪上半叶正 是出于以上考虑。 二、中华书局本身的研究价值:中华书局在介绍西方文化、继承传统文明方面做出 了杰出贡献,出版了规模宏大的古典书籍,如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 史辑要等,另有许多种工具书,例如中华大字典、辞海,特别是辞海的编纂, 经历百余人,历时2 0 年,于1 9 3 6 年完成,具有开创意义,第一次以“词条”形式出现, 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被称为“现代辞书编纂的最突出成就”,“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具有 开创性的意义,可谓是高水平的文化工程,从1 9 1 2 到1 9 4 9 年,中华书局出版种类图书 达到5 7 0 0 种以上,出版期刊杂志达到2 0 余种,从2 5 ,0 0 0 元资金,到1 9 3 7 年资本4 0 0 万元,在各地高分局4 0 多处,而且,中华书局人才济济,名家闪耀,如陆费逵,戴克敦, 田汉,张相,张闻天,范源廉,左舜生,舒新城,钱歌川,文化名人有郁达夫,巴金, 梁启超等,正是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才使他们“于营业之中发展教育及文化,于发展教 育文化之中,维持营业。够 三、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众多研究著作把重点放在整个出版业的研究上,或立足于 商务印书馆,或整体概括中华书局的发展,或强调中华书局作为教科书出版单位的教育 机能,或只把视角放在陆费逵本人身上。对于建国前中华书局到底搜集了多少古籍,整 理出多少古籍,出版了多少古籍,其出版过程如何,其反响又如何呢,这些问题虽有研 究者谈到,但只是蜻蜓点水,未能系统而综合地研究,详情可见研究现状部分。 四、现实意义:如今的出版业问题重重,高伟杰的中国图书出版现状忧思录( 出 参见张翮 1 9 1 2 - 1 9 4 9 年中华书局的经营研究,河南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5 东北师范大学硕二i ? 学位论文 版广场1 9 9 7 0 3 ) 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出版业的问题:选本的杂乱、选题的 重复却令人大倒胃口,过分强调包装,强调刺激人的感观,却会恶俗不堪,令人唾弃。 有些出版社貌似在出版古典文献,实则哗众取宠。 对于文化和科学的传播依然是出版业的重要任务,面对这样的使命,以史为鉴,从 中华书局的近代发展史中我们受益匪浅,在那样动荡的战争与转型时期,在陆费逵领导 下的中华书局是怎样以现代企业为基础在文化与商业的激流中搏击,从而推动上海出版 产业发展的? 以陆费逵为首的学术人士是怎样搜集整理古籍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 了哪些杰出的贡献,我们能够得到诸多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中国出版史的研究还是比较关注的,对于近代出版业的研究也投入了心 血。海外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刷史方面。并且他们也将视角投入到 商务印书馆身上,例如1 9 7 2 年,法国的戴仁( j e a n - p i e r r ed r6g e ) 以商务印书馆为题, 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l ac o m m e r c i a lp r e s sd es h a n g h a i ,1 8 9 7 1 9 4 9 ( 上海商务印 - 懈( 1 8 9 7 1 9 4 9 ) ) 。由此可见,对于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与此同 时,国内出版理论界人士对于近代出版产业化及中华书局的研究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缺乏对此背景下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的纵深研究。国内出版界也对于商务印书馆的张元 济等一批老出版人研究兴趣十足,一些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研究者对“商务 也情有独钟,有张元济的传记,有以王云五为研究对象的,对于中华书局的研究,则更 是与这个大书局在上曾有的地位极不相称。 但学术界并不是没有关注到中华书局及陆费逵,例如,1 9 4 1 年8 月,商务印书馆总 经理王云五在香港写成悼念陆费伯鸿,回顾了陆费逵先生在中华书局的经营中所创下 的伟大成就。吴永贵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首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书局获 得出版界第二把交椅的原因,包括重视印刷,重视人才,不惟利是图。李侃的中华书 局的十七年对中华书局的成立、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出版情况做了介绍。2 0 0 2 年1 月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问世,书中的“怀念与研究”目录中收了2 4 篇关于陆费逵和中华 书局的学术性论文,反映了最新的学术成果。陈伟同在陆费逵与民初教育中着重论 及陆费逵在开创和发展国民教育思想方面的成就,吴迪在陆费逵与中国现代出版业 中主要谈陆费逵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起到的重要作用,俞筱尧在陆费伯鸿与中华书局 中全面论述了陆费逵的创业及出版情况,可谓回顾性著作的代表。陆费逵的生平简介, 他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教育家和出版家,其早年苦学,创办书局,团结同人,果敢决断, 救世情怀,亦儒亦商,他不平凡的一生也受到学术办重视,因而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简要 叙述。 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时,出版了回忆中华书局上下两编,由在书局工作多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老职工以及一些老先生写成的一些回忆性文字,在上编中收了二十四篇文章,讲述了 中华书局自成立至1 9 4 9 年有关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 ( 2 0 0 4 0 4 0 1 ) ,作者周其厚,详细地谈到中华书局的创立与发展,中华书局对中西方文化的 传播,中华书局与近代教育等等,其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出版业与近代文化的互相促进关 系。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一一近现代上海出版产业研 究( 2 0 0 4 0 4 0 1 ) ,作者吴燕,其研究重点在于探究中华书局的发展历程。还有,河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陆费逵教育思想研究( 2 0 0 4 0 6 0 1 ) 作者郭俊朝,主要研究了陆费逵的教育贡 献。单说前两篇,均把立足点定在中华书局的发展上,更加关注其教育机能及对于教科 书的出版,虽然他们都在论著中涉及到古籍的出版,但均没有深入研究和系统归纳。近 5 0 年来中国古籍出版研究( 2 0 0 1 6 1 ) 是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王育红,其研究难 得可贵地完全立足于古籍出版,遗憾的是其研究并未以中华书局为核心,且立足于近五 十年的出版业。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转型时 期,中华书局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对于古籍的态度、研究、搜集、整理、出版以及社会 反响,均需要专门研究。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综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一方面罗列出所出 版的一般古籍,另一方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古籍,例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备要等, 进行详细分析,对比与商务版异同,以说明中华书局为保留和传播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 献。 本文立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出版业,在概述出版业发展的同时,突出中华书 局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特别是对于古籍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精神 和中华书局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将成为现代出版业学习的目标。 本文占据有限的文献资料,研究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情况确显不足,但本人致力于 综述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事业,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使中华书局的古籍出版情况成为 一个专题研究,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史料:在思考问题上注意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借鉴出版学理论以开阔思路,对中华书局所出版的古籍进行分析,对 中华书局的地位做出客观的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华书局古籍出版情况概况 中华书局以“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为宗旨,特别注重文化积累与学术质量,据统 计,中华书局在解放前共出版图书5 7 0 0 种,包括教育类、语言类、文学类、历史地理类、 艺术类、经济类、自然科学类、政治法律类、哲学类、技术科学类、农林牧业类、医药 卫生类、社会科学类、文化体育类、军事类、综合类,其中古籍整理类图书4 0 0 多种, 占出书种类的7 。 第一节古籍出版情况概述 由于近代的诸多变故,许多珍贵古籍被毁,清朝洋务派官僚成立官书局对于古籍出 版的成绩微乎其微,2 0 世纪初,四库全书频经战火,古今图书集成本来仅存的三 种印本也不见流传。中华书局深感挽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传播西学的同时也出版 古籍。 中华书局从1 9 1 2 年开始排印聚珍仿宋版四部备要,第一集出版后,陆费逵于一 九二四年十月撰写了校印四部备要缘起,此书分为五集,共收经、史、子集、各种古 籍三百五十一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分订线装二千五百册:一九三四年又出版布面 精装十六开本一百册,纸面平装十六开本二百八十册。这是一部内容比较完备,方便适 用的大型古籍丛书。从一九三四年开始,又影印古今图书集成,此书系根据雍正铜活 字本影印,全书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册。影印时用三开本,共五万余页, 分订八百册,予一九四零年全部完成。陆费逵在影印古今图书集成缘起中称它为“洋 洋大观之中国百科全书。”圆 中华书局选印古书精华 自1 9 1 4 年,中华书局选印古书精华:例如史记汉书老子庄子列子 管子墨子淮南子文选古文辞类篡等十余种。1 9 1 5 年推出的“学生丛书, 约集著名学者谢无量、吕思勉等编著孔子韩非苏秦张仪关岳合传朱子学 派阳明学派等。1 9 1 6 年出版由张相选辑的古今文综,全书4 0 册,选自三代,止 于近世,共6 部,分为论著、叙录、书牍、赠序、碑文、墓铭、传状、志记、诏令、表 奏、辞赋、杂文等1 2 类,计3 6 纲、4 5 5 目,选文2 3 4 4 篇。起自三代,止于近世,内容 广泛,不分骈散,可谓“古今名文应有尽有,各种体裁无不具备,且于每类每目之前略 述文体源流,而于体制作法尤为注意,洵空前最精最备之古文选本 。1 9 1 8 年,又印行五 朝文简编2 8 册,选自唐文粹宋文鉴南宋文范元文类明文在清朝文录 张翮( 1 9 1 2 - 1 9 4 9 年中华书局的经营研究。河南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李侃 中华书局的七十年,中国图书馆学报,1 9 8 2 年4 月1 日。 8 东北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等书。同年出版的谢无量编中国大文学史,共l o 卷,分述上古、中古、近吉以至近 世清代各期的文学史,到1 9 4 0 年时印至1 8 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随后中华书局把出版影印大部头古籍丛书的任务提上同程,四部备要古今图书 集成成为主要工程,其出版的二十四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竹简斋版二 十四史共2 0 0 册,是中华书局早期影印的大部头古书,于1 9 2 3 、1 9 2 4 分两年出齐;( - - 十四史辑要,共3 0 册,附有二十四史全目并提要6 册,1 9 2 8 年出齐;聚珍仿宋版- - 十四史,共5 0 0 册,1 9 3 0 年至1 9 3 6 年分五期出版;1 9 3 0 年出售殿版二十四史,此 书对当时的图书馆运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出版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1 9 3 0 年) 、 中华学术思想文选( 1 9 3 3 年) 等。圆 中华书局出版古籍举要,可见表2 2 : 书名时间备注 四部备要1 9 2 2 - 3 4 年陆包含经史子集1 1 0 0 0 余卷,分订2 0 0 0 余册, ( 1 - 5 集)续出版二十四史均在内。 四部备要1 9 3 6 年出版。 1 6 开,精、平装,甲种精装t 0 0 册,乙种精 聚珍仿宋版洋装1 0 0 册,丙种平装2 8 0 册。本书据中华书局出 装本。除二十四史版的线装排印本4 页合1 页,分栏缩印而成。两 书的子目相同。 1 6 开,精、平装,甲种精装7 8 册,乙种精装 7 8 册,丙种平装2 3 0 册。本书是不包括二十四史 的四部备要,其余部分与全套四部备要的 j 点句本册数相同。 1 9 2 7 年出版。2 5 0 0 册,1 2 开,线装,全书共3 5 1 种,1 1 3 0 5 重印聚珍仿宋版卷,取经史子集最重要之书,据善本排印,其中 加句点者占半数。 四部备要1 9 3 6 年出版 1 1 9 册,1 6 开。本书从四部要籍中精选1 2 6 洋装点句本)种( 二十四史全部包括在内) 。正文、注释,均加 句点,便于初学古籍。 二十四史辑1 9 2 8 年出版“共计3 0 册,附有二十四史全目并提要6 册。 要 清史列传1 9 2 8 、1 9 2 9 年共计8 0 册,清国史馆原稿。 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第6 6 页,北京师范大学2 0 0 4 年博士论文。 同上。作者所列中华书局版古籍、丛书的资料来源于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 1 9 1 2 1 9 5 4 ) ,中华书局 2 0 0 2 年;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1 9 4 9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 中华书局图书总目( 1 9 1 2 - 1 9 4 9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转自: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第6 8 页, 北京师范大学2 0 0 4 年博士论文。 9 东北师范大学硕二l 二学位论文 分两次出齐。 袖珍古书读1 9 2 9 年出版。聚珍仿宋版,仿巾箱本,2 0 4 册,5 0 开线装, 本 选辑经史子集3 0 种加句读,为研究我国家古籍之 一般入门读本。 古今图书集1 9 3 4 - 1 9 4 0 年三开本,以原书九页合印一页,计五万余页, 成出版。线装,分订8 0 0 册,后附考证2 4 卷( 8 册) 。原定 1 9 3 6 年底出齐,由于加工编稿和制版工作,复杂 艰巨,很难完全按照预期进行,复受“八一三 战事影响,时停时续,以致从1 9 3 4 年1 0 月出版 第1 期6 2 册起,至1 9 4 0 年2 月出齐。共印1 5 0 0 部,其中个别分典,如艺术典、医部等有多印1 0 0 0 部者。 国学必读1 9 2 4 年4 月出2 4 开,精、平装,钱基博著。本书上卷为文 ( 上下卷)版,1 9 2 6 年4 版。学通论,下卷为国故概论。 国学指导二1 9 3 6 年3 月初3 2 开,梁启超著。本书包括“国学入门书要 种( 饮冰室专集)版。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两部分。 中国通史1 9 3 7 年初版。金兆丰著。仿通志例分总论、地形、食货、 职官、刑法、兵政、选举、外交、文学、学说等 1 0 卷,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历史。 二、古籍丛书的编辑出版 中华书局所出的众多丛书基本也都涉及古籍,例如“中国文学精华丛书”“光华大学 丛书”“大学丛书”“史学丛书 等,为普及传统文化,还出了“国学丛书”“历史丛书” “民众常识丛书t 99 以及各种文库、丛刊等,含有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典章制度、文 物等内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从1 9 3 6 年开始出版的“中国文学精华丛书”,选自经史 子集、总集、选本,共6 8 种8 0 册。许多名篇例如孟子精华战国策精华史记精 华李太白诗杜少陵诗方望溪文龚定庵文也在其中,并且这套丛书采取新 标点,这在古籍出版上可谓开了先河。 第二节经部古籍的整理出版 长期以来,中华书局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存,对于经部书籍的出版比较重视。 所谓“经力,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 参见胤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第6 7 页,北京师范大学2 0 0 4 年博士论文。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f :学位论文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由于书目众多,笔者不 能一一列举,仅就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 1 9 4 9 ) 中所列书目为参考,对经部书籍 的整理如下: 周易古义全二册,杨树达编,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科学的易,丁超五著,1 9 4 1 年初版,2 3 开。 公羊家哲学( 全二册) ,陆柱尊著,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诗经学篡要,徐澄宇著,1 9 3 6 年5 月初版,2 4 开。本书系历代研究诗经的 学说篡要。共分正名、原始、采删、诗序、六义、四始、正变、诗谱、诗乐、诗教、三 家、毛郑、训诂、声韵、词章、汉学、宋学、清学等2 2 部分,文言体。 檀弓精华,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8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选 收礼记中“檀弓 7 8 篇,每篇附评语,眉端有注释。 公羊传毂梁传精华( 汉) 郑玄注,( 晋) 刘兆注,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8 月 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包括公羊传精华、毂梁传精华两部分,分别从公 羊传、毂梁传中各选文4 0 余篇,眉端有评注。 第三节史部古籍的整理出版 “史 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 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根据中华书局图 书目录( 1 9 1 2 1 9 4 9 ) 中所列“历史类”书目为参考,对中华书局在1 9 1 2 年1 9 4 9 年间出版史部古籍简列如下: 国语精华,中华书局辑注,1 9 3 7 年3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自 国语中选文6 7 篇,加有注和眉批。 战国策精华( 上下册) ,( 宋) 鲍原注,中华书局辑注,1 9 3 7 年3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分两卷,选收战国策中的文章1 0 0 多篇,眉端有评注。 史记精华( 全四册) ,( 汉)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辑注,1 9 3 7 年3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自史记里选收文章1 0 0 多篇,眉端有评注。 汉书精华( 全四册) ,( 后汉) 班固著,( 唐) 颜师古注,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 1 2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有注释。 - - 十四史辑要,赵华基编,3 2 开,铅印线装3 6 册。 二十四史传目引得梁启雄编,1 9 3 6 年1 2 月初版,1 9 4 0 年再版,3 2 开,精装。 史记论文吴齐贤评点,3 2 开,线装8 册。 史记精华3 2 开,线装8 册。 出自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 1 9 4 9 ) ,第2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 出自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 1 9 4 9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 l l 东北师范大学顶士学位论文 中国历朝统系图,王亦鹤编篡,1 9 2 5 年5 月初版,8 开,自盘古至民国。 纪元通谱,史襄哉,夏云奇编,1 9 3 6 年6 月初版,1 8 开,本书以表格形式把自 黄帝至民国2 0 0 0 多年来历代帝王年号、年数详细列出,旁附相应的西历及干支,但不载 历史史实。书前有梁启超、顾颉刚序,编者弁言,凡例等。书末附录:l ,春秋战国,2 , 晋末十六国,3 ,唐末十国。以及参考书目、索引等。 历代建元考( 历史丛书) ,陶栋编。1 9 4 1 年6 月出版,2 3 开。本书包括上自西汉 下至清代的历代建元考证。 帝王春秋( 国学丛书) ,易白沙著。1 9 2 4 年1 月初版,1 9 2 4 年7 月再版,1 8 开。 本书摘引史记后汉书旧唐书左传周礼等史籍中有关历代帝王残害百姓 的罪行记载,以表示著者对袁世凯称帝的不满。全书分人祭、杀殉、弱民、媚外、虚伪、 奢靡、愚暗、严刑、奖奸、多妻、多夫、悖逆1 2 部分。文中有著者加的按语。书前有章 炳麟的易白沙传、易培基的亡弟白沙事状以及著者的帝王春秋序,书名页书 名为孙文题签。 国史研究六篇( 饮冰室专集) 梁启超著,1 9 3 6 年3 月初版,3 2 开。历史研究论 著,收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 王业春秋载记战国载记6 篇,有地理及年代等3 篇附录。 春秋时代之世族( 史学丛书) 孙曜编。1 9 3 1 年4 月初版,1 9 3 6 年9 月再版,2 3 开,本书分世族之起源,形质与精神,世族之教育,世族制度下史官之地位,世族制度 下经济状况之一斑,平民状况之推测,世族之衰因,各国世族之概略等部分,附录春 秋各国世族表。 国语集解( 仿宋版) 徐之浩编,3 2 开,线装6 册。 元史学( 史学丛书) ,李思纯著,1 9 2 6 年1 2 月初版,1 9 2 7 年1 2 月再版,1 9 3 1 年2 月3 版,1 9 4 0 年1 月4 版,2 3 开。本书内容有:元史学之鹄的,过去之元史学及其 史料,元史学之各项问题,元史学之将来。 清史,华鹏飞编,1 9 1 2 年1 2 月初版,3 2 开,本书分5 0 章,以编年史方式简要 叙述清王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部历史史实。书名前题“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书 。 清朝全史( 日) 稻叶君山著,但焘译,1 9 1 4 年初版,1 9 2 9 年1 4 版,4 册,3 2 开。 1 9 2 5 年1 0 月1 0 版,1 9 3 0 年1 2 版,2 册,3 2 开,精装,清代1 2 朝历史,附图5 3 幅。 清史篡要,刘法曾著,1 9 1 4 年初版,1 9 4 0 年9 版,2 5 开,内分清史概论,崛兴 时期,极盛时期,衰弱时期,改革及灭亡时期,清世文明史等。 清史概略,陈怀著,1 9 3 1 年2 月初版2 4 开,本书分为崛兴时期,隆盛时期,衰 弱时期,灭亡时期,简要地叙述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部历史。 清史列传( 全十册) ,中华书局编,1 9 2 8 年1 2 月初版,3 2 开,精装。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节子部古籍的整理出版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 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笔者参考中华书 局图书目录( 1 9 1 2 - 1 9 4 9 ) ,对于先秦子部书籍的整理出版列举如下: 四书集注( 全三册) ,( 宋) 朱熹集注,1 9 4 4 年8 月重排初版,3 6 开。 论语( 上下册) ( 初中学生文库) ,( 宋) 朱熹集注,1 9 3 6 年2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3 版,3 2 开,影印。 论语要义,王向荣著,1 9 3 9 年6 月初版,3 2 开。 论语能解,余家菊著,1 9 4 4 年5 月初版,1 9 4 7 年2 月再版,3 6 开。 孔子( 饮冰室专集) ,梁启超著,1 9 3 6 年3 月初版,1 9 4 1 年3 版,3 2 开,本书分 “孑l 子事迹及其时代、“研究孔子学说所根据之资料 、“孔学提纲、“孔子之哲理论与 易”、“孔子之政治论与春秋 、“结论 等6 节,介绍研究孔子及其学说。书末附著者世 界伟人传第l 编孔子一文残稿。 孔子,童行白编,1 9 3 6 年初版,1 9 3 6 年1 0 月再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 初 中学生文库) 。1 9 4 7 年1 2 月初版,3 2 开( 中华文库,初中第一集) 。 孔夫子( 中华文库民众教育第一集) ,何天行编,1 9 4 8 年6 月初版,3 6 开。 大学中庸,( 宋) 朱熹集注,1 9 1 4 年初版,3 6 开。 大学通解( 武昌中华大学三十周年纪念丛书) ,余家菊著,1 9 4 4 年5 月初版,1 9 4 7 年3 月再版,3 2 开,书末附录:大学次第;石经本次第;注疏本次第。 大学中庸新义,丘良任编,1 9 4 6 年9 月初版,1 9 4 7 年9 月再版,3 2 开,内容对 大学、中庸每段作了解释。卷首有朱熹序。 孟子精华,3 2 开,线装。 孟子学说研究,杨大膺编,1 9 3 7 年初版,3 2 开。 苟子精华,3 2 开,线装。 苟子学说研究,杨大膺编,1 9 3 6 年5 月初版,2 4 开。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本书分“性论”、“欲论 、“礼论 、“乐论 、“正名”、“解蔽 等1 3 篇章,对他 的思想学说详加研究。书前有蒋维乔序。 吕氏春秋汇校( 光华大学丛书) ,蒋维乔等著,1 9 3 7 年2 月初版,2 3 开,附录: 佚辑校;补校宋本太平御览;旧本序跋。书末附:补孝行览义尝篇;补佚文辑校。书前 冠:引用要目;版本书录。 老庄哲学,胡哲敷著,1 9 3 5 年2 月初版,2 5 开。本书包括绪言、老庄与老庄书、 老庄哲学源流及其分野、宇宙观、人生观、知识论、方法论、实践与道德、政治论、养 出自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1 9 4 9 ) ,第2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 1 3 东北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论等1 7 章。书前有蒋维乔的序及著者自序。 老子精华,3 2 开,线装。 ( 增补) 老子古义( 全三册) ,杨树达编,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老子现代语解,、陆世鸿著,1 9 4 4 年1 1 月初版,1 9 4 7 年3 月再版,3 2 开。 列子精华,3 2 开,线装。 庄子精华( 全二册) ,3 2 开,线装。 淮南子精华( 全二册) ,3 2 开,线装。 一 淮南集证( 全十册) ,刘家立篡,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墨子精华,3 2 开,线装。 墨辩讨论( 子学社丛书) ,栾调甫编辑,1 9 2 6 年初版,3 2 开。 子墨子学说( 饮冰室专集) ,梁启超著,1 9 3 6 年初版,3 2 开。本书内容包括墨子 之宗教思想、墨子之实利主义、墨予之兼爱主义、墨子之政术、墨学之实行及其学说之 影响、墨学之传授等。 墨经校释( 饮冰室专集) ,梁启超著,1 9 3 6 年3 月初版,1 9 4 1 年3 版,3 2 开。本 书是著者十多年读墨经的签注汇辑。共分4 卷。书前有自序、余记等;书末有胡适后序。 墨子学案( 饮冰室专集) ,梁启超著,1 9 3 6 年3 月初版,3 2 开。本书分“墨子之 根本观念兼爱、“墨子之宗教思想”、“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 、“实行的墨家”、“墨 家之论理学及其他科学 等八章。书前有自序两篇;书末附录:墨者及墨学别派;墨子 年代考;墨经通解叙。 墨学源流( 大学用书) ,方授楚著,1 9 3 7 年4 月初版,1 9 4 0 年再版,2 4 开,精、 平装,本书包括墨子之生平及其学派、墨子之姓氏国籍学说辨两卷,共2 4 章,卷首有自 序。 墨子( 中华文库,初中第一集) ,陆世鸿编著,1 9 4 7 年4 月份初版,3 2 开,1 9 4 7 年1 2 月再版,3 2 开,本书分七章:墨子的新认识、墨子的身世考、墨子思想的渊源、墨 子的学说、墨子的事迹、墨子的徒众、杨墨的关系。书前有著者白序。 鲁辩新注,鲁大东著,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墨子刊误( 附墨子刊误刊误) ,陈柱尊重刊,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公孙龙子悬解( 全二册) ,王瑁著,2 5 开,线装( 仿宋版) 。 中国法家概论,陈启天著,1 9 3 6 年6 月初版,2 3 开,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 法家的历史;下编为法家理论,共1 1 章。书前有作者自序。 管子精华,3 2 开,线装。 管子探源,罗根泽著,1 9 3 1 年4 月初版,2 4 开,本书共8 章,有附录3 篇。作 者参考先秦两汉各家书典及前人见解,对管子各篇进行考辨、论证。作者认为管 子一书并非管仲所著,而是战国时人记他行事言论之类写成,也不是出于一人之笔。 韩非子精华,3 2 开,线装。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韩非子参考书辑要,陈启天编,1 9 4 5 年初版,2 3 开。本书包括书目、学述、纪 载、序例、考证、评论等。 韩非法治论,曹谦编著,1 9 4 8 年6 月初版,3 2 开。本书是研究韩非的专著,全 书分3 编,共1 0 章,论述韩非学说的渊源,思想观点、道德观念、法治理论以及历代哲 学思想家对韩非的评价。书末附录韩非传略及韩非子参考书目。 朱子学派( 学生丛书) ,谢无量著,1 9 1 6 年初版,1 9 1 9 年9 月3 版,1 9 2 7 年6 月7 版,1 9 3 2 年1 2 月9 版,3 2 开。 孟子精华( 战国) 孟轲著,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8 月初版,1 9 3 9 年9 月再版, 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包括梁惠王篇、公孙丑篇、滕文公篇、离娄篇、万章篇、 告子篇、尽心篇。有注释。 老子列子精华,( 春秋) 李耳,列御寇著,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1 2 月初版, 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 管子精华,( 春秋) 管仲著,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1 2 月初版,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包括幼官、法禁、兵法、大匡、霸言、戒、侈靡、心术上、心术下、正、 任法、明法、治国、禁藏、九守、桓公问等篇,内有眉批及音释。 墨子精华,中华书局辑注,1 9 3 6 年1 2 月初版,1 9 4 1 年4 版,3 2 开。本书包括所 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尚贤上、尚贤中、尚贤下、非攻上、节用上、天志上。 内有眉批及简单音释。 庄子精华,( 战国) 庄周著,中华书局辑注,1 9 3 7 年3 月初版,1 9 3 9 年9 月再版, 1 9 4 1 年1 月4 版3 2 开。本书包括庄子的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外篇: 骈拇、马蹄、肢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 方、知北游, 的编辑特点 四部备要的编辑以满足读者阅读需要为己任。四部备要的编辑主要依据宋元 明清善本,尤其是清代精刻本,并未一味追求珍本、孤本,主要是为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中华书局有选择地刊印经、史、子、集中的有用之书,例如十三经注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清人注疏段洋说文二十四史正续资治通鉴以及朱陆王全书、宋明学 案、各大家文集、诗文词选集等,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 四部备要着眼点在于普及传统文化。其选书采用清代学者的精校本,使初学者 入门较快,其价位也适应社会承受能力,使得古籍广为流传。 四部备要的出版从社会举办图书馆的藏书需要出发。四部备要受到人们的青 睐,奉天省当局购置了五集九十余部,分别颁给省立学校和各县图书馆;京,津,沪, 粤纷纷预约购置多部捐赠故乡的学校或图书馆。可以说中华书局为古老文明的延续做着 不懈的努力。 l 、四部备要( 聚珍仿宋版洋装本) 中国书局辑校。1 9 3 6 年出版,1 6 开,精平装, 甲种精装1 0 0 册,乙种精装1 0 0 册,丙种精装2 8 0 册。本书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排 印本4 页合1 页,分两栏缩印而成。两书的子目相同,现以精装子目分类为准序列如下 : 转自:张翮( 1 9 1 2 - 1 9 4 9 年中华书局的经营研究,第5 页,河南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陈旭、陶如军中华书局百年沉浮录,中华遗产2 0 0 7 年第7 期。 出自中华书局图书目录( 1 9 1 2 1 9 4 9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 2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册,十三经古注( 上) 、 第2 册,十三经古注( 下) 第3 册,十三经注疏( 一) 第4 册,十三经注疏( 二) 第5 册,十三经注疏( 三) 第6 册,十三经注疏( 四) 第7 册,清十三经注疏( 一) 第8 册,清十三经注疏( 二) 第9 册,清十三经注疏( 三) 第1 0 册,清十三经注疏( 四) 第1 l 册,清十三经注疏( 五) 第1 2 册,经部。经义考三百卷,原缺卷二百八十六、卷二百九十九至三百。 第1 3 册,经部 第1 4 册,经部 第1 5 册,二十四史( 一) 第1 6 册,二十四史( - - ) 第1 7 册,二十四史( 三) 第1 8 册,二十四史( 四) 第1 9 册,二十四史( 五) 第2 0 册,二十四史( 六) 第2 l 册,二十四史( 七) 第2 2 册,二十四史( 八) 第2 3 册,二十四史( 九) 第2 4 、2 5 册,二十四史( 十) ( 十一) 第2 6 、2 7 册,二十四史( 十- - ) ( 十三) 第2 8 册,二十四史( 十四) 第2 9 、3 0 、3 1 、3 2 册,二十四史(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4 - l k ) 第3 3 册,二十四史( 十九) 第3 4 册,二十四史( - - 十) 第3 5 、3 6 册,二十四史( 二十一) ( 二十二) 第3 7 、3 8 、3 9 、4 0 册,史部 第4 1 、4 2 册,史部 第4 3 册,史部 第4 4 册,史部 第4 5 册,史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 6 册,史部 第4 7 册,史部 第4 8 册,史部 第4 9 册,史部 第5 0 册,史部 第5 1 册,史部 第5 2 册,子部 第5 3 册,子部 第5 4 册,予部 第5 5 册,子部 第5 6 册,子部 第5 7 、5 8 册,子部 第5 9 册,子部 第6 0 册,子部 第6 l 册,子部 第6 2 册,子部 第6 3 册,子部 第6 4 册,子部 第6 5 册,子部 第6 6 册,子部 第6 7 册,汉魏六朝别集 第6 8 册,唐别集( 一) 第6 9 册,唐别集( 二) 第7 0 册,唐别集( 三) 第7 l 册,唐别集( 四) 第7 2 册,唐别集( 五) 第7 3 册,宋别集( 一) 第7 4 册,宋别集( 二) 第7 5 册,宋别集( 三) 第7 6 册,宋别集( 四) 第7 7 册,宋别集( 五) 第7 8 册,宋别集( 六) 第7 9 册,宋别集( 七) 第8 0 册,宋别集( 八) 第8 1 册,金元别集 2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8 2 册,明别集( 上) 第8 3 册,明别集( 下) 第8 4 册,清别集( 一) 第8 5 册,清别集( 二) 第8 6 册,清别集( 三) 第8 7 册,清别集( 四) 第8 8 册,清别集( 五) 第8 9 册,清别集( 六) 第9 0 册,清别集( 七) 第9 l 册,总集( 一) 第9 2 册,总集( - - ) 第9 3 册,总集( 三) 第9 4 册,总集( 四) 第9 5 册,总集( 五) 第9 6 册,总集( 六) 第9 7 册,总集( 七) 第9 8 册,总集( 八) 第9 9 册,总集( 九) 第i 0 0 册,诗文评 2 、四部备要( 聚珍仿宋版洋装本) ( 除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辑校。1 9 3 6 年出版,1 6 开,精平装。甲种精装7 8 册,乙种精装7 8 册,丙种精装2 3 0 册。本书是不包括二十四 4 史的四部备要,其余部分与全套四部备要的点句本册数相同。 3 、:四部备要( 洋装点句本) ,中华书局辑校,1 9 3 6 年出版,1 1 9 册,1 6 开,本书从 四部要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