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y ,9 7 9 9 3 3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岁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型墅 日期:塑丝:盟! 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刘孵 7 , 0 4 印z 中文摘要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典型地反映了晚唐时期的诗歌风貌,对当 时乃至其后的诗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温庭筠在当时新出现的艺术体 裁词上投注了大量心力,对词体的规范和词风的确立,均做出了极大贡献。 本文分六章探讨温庭筠诗歌艺术及其成就。先从晚唐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入手, 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第二章则重点分析其诗歌风格和渊源。将温庭筠丰富多 样的诗歌艺术风格主要分为“艳”和“清”两大方面,同时又细分为币农美铺陈、 侧艳轻丽、清峻深曲和清雅闲寂四种突出风格加以具体阐述。同时温庭筠的诗歌 语言也有着突出的个人风格,是其整体艺术风格的具体呈现,文章主要阐述了其 诗歌语言新美而瑰丽的风格特点。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温庭筠有着求新唯美的 艺术追求,他的诗歌色彩浓炽厚重,在艳丽的色调背后却有着浓浓的伤感情绪, 结合诗人身世,更可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味。温庭筠还十分讲究诗歌的结构和布 局,无论是在细节描摹还是整体的谋篇布局上都有独到之处。体物手法的纤毫毕 现之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婉曲和谐的特点。同时在意象的组合上,更兼有西 方蒙太奇手法的跳脱之致和东方美学的浑融和谐。温庭筠诗歌艺术的独特性还在 于他的诗歌创作对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对一代词风的开创和规范化做出 了贡献。其诗词创作在整体上有着共通的美学基础,但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体 表现形式,这在他诗词意象和意境的比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温庭筠诗歌艺术诗歌风格艺术技巧诗歌结构由诗入词 a b s t r a e t w e nt i n g y u n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si nt h ee n d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a sa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 , h i sp o e m st y p i c a l l yr e f l e c t e dt h em a n n e r so f 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 h i sp o e m sa l s o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p o e t sa tt h e $ f l l r l et i m ea n d l a t e r b e s i d e s ,w e nt i n g y u nm a d e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y r i c s t h i s p a p e rw i l ld e e p l yd i s c u s st h ep o e t r ya r to f w e nt i n g y u n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f i r s t l y , w i t h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p o e t sf a m i l yi n c l u d i n gh i sw h o l el i f ea s b e g i n , t h er e a s o n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o fw e nt i n g y u n sp o e t r ya r t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s t y l e so fp o e m sw i l lb ed e s c r i b e d i na l lh i sp o m e $ ,w e c o u l df i n dt h e e a r l yp o e t s i n f l u e n c es u c ha s t a oy u a n m i n g , m e n gh a o r a n , w a n g w e i ,l ih e w e nt i n g y u nl e a r n e d9 0 0 dq u a l i t i e sf r o mm a n ye a r l yp o e t s ,a n d f o r m e dh i so w ns t y l e sa tl a s t w ew i l ls t u d ym a n y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i nh i sp o e m sa n d w i l lc l a s s i f yt h e mi n t of o u rm a i np a r t s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w ew i l ls t u d yt h ea r to f l y r i c w e nt i n g y u n sl y r i ca r ta l s oc :a nb er e a da st h ea r to f b e a u t y a l lh i sl i f e ,h es e e k f o rt h en e wa n db e a u t i f u le x p r e s s i o n si nt h ep o e m s t h ef e e l i n gi nh i sp o e m s 撇f u l l o f s a d n e s s a n da l lh i sp o e m sr e f l e c tt h eb e a u t yo f t r a g e d y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a r to f p o e ml a n g u a g ei sav e r yt y p i c a lp o i n ti nt h ew h o l eh i sp o e t r ya r t t h ec o l o ro fh i s p o e m sa n dt h er e f m e n e s so fh i sl a n g u a g eb o t he x p r e s sp e r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o fa r t w e n t m g y u na r cg o o da tt h es i i u c t l 1 r i eo f p o e m n om a t t e rt h ep a r to f t h ep o e mo rt h e w h o l eo ft h ep o e m , h eb o t hm a k en o t i c et o h i sg o o dq u a l i t i e so nt h es t r u c t u r ea r c t y p i c a l l yo n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i i l l a g e $ h ea r r a n g e di m a g e sa sm o n t a g e w h i c hi s v e r yf e wi na n c i e n tp o e m s 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0 1 1l y r i c si sa l s oi m p o r t a n t h i sp o e m s i n f l u e n c e dt h ew r i t i n go f l y r i e s w e nt m g y u na l s om a r ct h ew r i t i n ga n d s t y l eo f l y r i c s c l e a ra n dd e f m i t e h er e a l i z e dt h ep o e m sa n dl y r i c sa r et w od i f f e r e n t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s j u s tf r o mw e n t i n g y u n , t h el y r i c sb e c a m eai n d e p e n d e n t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k e yw o r d s :w e nt m g y u n t h ea r to f p o e t r yt h es t y l eo f p o e t r yt h es k i l l s f r o mp o e mt ol y r i c s 2 前言 温庭筠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杰出诗人,世人以“温李”相称,他与李商隐 作为晚唐一代诗风的代表诗人,对同代及后代诗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 温庭筠更除了诗歌创作外,还致力于当时的新兴文学词的创作,并取得了很 大成就,被后世词人称为词之宗主。宋代之后,温庭筠所得到的关注渐渐不及李 商隐,“温李”并称的时代也随着他部分作品的失传而消逝。在对其诗歌评价方 面,人们的态度一直是大部分否定加上小部分的肯定,且主要肯定都集中在其脍 炙人口的几首和几句诗中。这与温庭筠在新旧唐书上颇为不检的行为举止以及其 诗歌过于华美的形式、风花雪月的内容不无关系。同时温庭筠诗歌在传承和风格 方面与李商隐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他的诗歌光芒很大程度 上都被李商隐诗歌所遮掩。 温庭筠存诗三百余首,以古体乐府见长,五七言律诗也很有成就,近代对于 他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证、笺注和鉴赏上。对其诗歌研究的突破始于八十年 代。1 9 8 1 年,林邦钧发表了温庭筠和他的诗,该文标志着学界对温庭筠诗歌 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开始。该文从思想和内容两方面切入,将其诗歌按题材分 类,并总结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为“典丽精工,婉曲含蓄”,乐府七古以富艳绚丽 著称,律诗以清峻工细见长。此后,陆续出现了从整体及不同侧面研究、分析温 庭筠诗歌的文章,其中重要的有王翊群、朱嘉耀的试论温庭筠诗歌的积极意义; 黄震云的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色;张晶的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审 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韫庭筠乐府诗散论;王希斌的论温庭筠乐府诗 的思想内容、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刘 尊明的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禅与诗韫庭筠艺术风格成 因新探;( 日) 山木敏雄的试论温庭筠文学的一个侧面时间流逝中的不安 定存在等。 近十年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角度还是从范围来看,也都 有了一些进步,但总体上进展有限,且研究点较为分散,较之之前的整体研究, 少有突破性成果。首先从范围来看,温庭筠笔下各类题材的诗歌都得到了关注, 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如他的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均有研究专文问世。 可见人们都认识到了温庭筠诗歌的丰富性。从角度来看,除了一贯地将他的诗歌 与李商隐的加以比较之外,对他本人的诗词所做的比较研究也很多,对其诗歌艺 术的研究则从风格、意象,意境、用典等具体方面深入下去,也有一定成果,如 东北师范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温庭筠诗歌中的用典。同时,温庭筠的诗 歌被引入世界文学范畴,其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相似之处,使 得两者之间的比较有了可能,并出现了两篇相关论文。这些尝试既是温庭筠诗歌 研究的全新领域,也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总体趋势的一个体现。 本文正是出于系统研究温庭筠诗歌艺术的目的,对温庭筠的作品成因和风格 渊源都做了梳理和总结,同时也深入研究了温庭筠诗歌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方 面,并对其诗歌创作和词创作之间的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探讨。 任何诗歌艺术都是时代和个人共同的产物,前者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后者则将 艺术风格领向更明确的方向。温庭筠诗歌艺术的成因与他的个人身世、性情爱好 乃至于容貌都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切磋 的个人看法。 温庭筠诗歌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以典丽精工、绮靡婉约而著称,但若 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他的诗歌风格其实是十分多样的。任何一位优秀并取得成就 的诗人都会大量汲取前人乃至同时期优秀诗人的精华,并经由自身努力而形成自 己的风格特色。这也是为何可以被人们称之为诗歌大家的作品风格从来都不是单 一的,而往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温庭筠的诗歌特色和艺术技巧是个人与时 代的双重产物,典型地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整体风貌,并体现出了向审美和艺术本 体回归的趋势。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本文主要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诗歌艺术技巧、诗歌结构、由诗入词的诗歌 特殊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并对其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歌色彩、诗歌语言、体物手法 和诗歌意象组合方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温庭筠求新唯美的艺术追求在其诗歌 色彩和诗歌语言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诗歌色彩以浓炽为主,同时也很讲究色调 的调和与总体所达到的艺术氛围和效果,并在整体上有着一种伤艳的倾向,这使 得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悲怆华美的审美特征。其诗歌语言的新美瑰丽历来都得到 诗论家的称道,笔者主要从其追求“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艺术上极度求美的 态度以及与西方巴洛克风格的相似性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4 温庭筠诗歌中具悲剧美的抒情基调和具形式美的表达方式,是他诗歌艺术的 显著特色,更是贯穿于他所有艺术特点的。而温庭筠诗歌在历史上的另一重要价 值则来自于他的诗歌创作对于一代词风的影响以及他在词风上的开启作用。尤其 是其诗词在意象和意境上,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能看出同 一种特色在不同体裁之下不同的演绎以及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开启词风之 外,温庭筠亦是有意识地在诗词分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完成了词从 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过渡,终使词成为一种全新的独立于诗歌之外的艺术体裁。 第一章植根于时代土壤的曲折心影 论温庭筠诗歌艺术成因 第一节盛放于晚唐土壤的艺术之花 晚唐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朝代唐朝的最后时期。对这段时期的诗人们而 言,盛唐前辈们的豪情壮志已在记忆中渐渐淡去,而中唐诗人们在诗歌上求新求 变,同时力图挽回时局的呼唤犹在耳畔。诗歌的高峰已然铸就,晚唐诗人们虽然 站在无数巨人的肩上,却发现,再也没有了可以肆意翱翔的天空。时代的低气压, 扼住了他们引吭高歌的喉咙,却无法阻止诗人们在诗歌艺术上继续求精求美。袁 行霈先生所说的“在沉沦中演进”o 无疑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总 体趋向。沉沦是相对前朝而言,受时代所限,无可奈何的趋势,而演进正是诗歌 自身发展规律所遵循的方向和诗人们通过各自努力在诗歌艺术等各方面做出的 杰出贡献。袁先生所界定的“沉沦”概念,除了指晚唐诗歌创作水平的总体下降, 主要指的是“诗人和诗歌地位下降,诗歌的题材、境界趋向狭小,以及对儒家诗 歌传统的背离”。圆诚然,晚唐诗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盛唐的风貌,同时无论是 就诗歌创作实践还是诗歌评论而言,都体现了对儒家传统审美标准的背离,即不 再把诗歌与政治教化的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不再以关乎国计民生的题材为诗 歌描写的主要内容。这些新趋势从儒家立场看来,当然意味着诗歌的沉沦,意味 着在思想价值上的不可取。而若从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晚唐诗歌更加注重诗歌 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性,透露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讯息,这正是诗歌成熟的象 征。同时就诗歌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在前代诗人们做出各类尝试、总结出无数经 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水平必然呈上升之态,只是在努力的方 向上,与前朝不尽相同,在风格的呈现上,时有低回婉转之姿。每个特定时代的 诗歌都有其特定的风格,若像严羽那样,一定要以“气盛”的盛唐诗为上乘,一 味贬低晚唐诗,说它是“声闻、辟支果”般的小乘,看不到晚唐诗歌艺术之精之 。袁行霈,l 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 ,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0 页 。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 ,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束诗词国际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杜,1 9 9 4 年。第1 9 1 页。 6 美,未免过于偏激了。正如吴调公先生所说,“初、盛、中、晚之花,各有其 美”。诗歌艺术植根于不同时代的土壤之上,折射着不同的时代之光,所呈现出 的美也应是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清代诗论家叶燮在这点上尤有真知灼见,“论者 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 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萧杀,滋生则繁荣,萧杀则衰飒:气 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 ”o 吴可在藏海诗话中说“唐末人诗,虽格不高,而有衰陋之气,然造语成 就”, 韩驹、范季随也在陵阳室中语里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 非诗则不可”。固细读之下就可发现,众人对晚唐的不满主要还是集中在它的格调 和“气”上,并未否定其诗歌的艺术价值。要在盛唐诗歌与晚唐诗歌之间分出高 下来,如同硬要在春秋两季中凭个人主观喜好而分出优劣来,说任何一个季节优 于或劣于另一个季节,无疑都是荒谬的。晚唐诗歌在“衰飒”之时代气下,亦有 其独特的艺术美,这也是盛唐诗歌之美所无法取代的。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又是词家的开山之祖,在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相当之地位。作为晚唐诗人群体中的一分子,他的诗歌较为典型地反映了那 个时代所特有的诗歌特色,同时因为其个性气质的独特性和倾向性,他的诗歌艺 术在晚唐诗坛上是很突出的。对他的诗歌艺术的研究,不仅要摆放在时代的大背 景之下去考察,更要注意考察他个人的身世背景与性情气质,这些情况正是为其 诗歌创作做出的注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挖掘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特点。 首先从晚唐的政局来看,甘露之变带来的政局变化,在诗人们的心里投下了 浓重的阴影,宦官把持朝政,党争持续不断,唐王朝呈现出的颓败倾覆之态越来 越明显。许多有才华的诗人在仕途上屡屡受到排挤打击,如初盛唐乃至中唐时“官 居高位而又领导诗坛的人物几乎不见了” ,而那些位极显贵的高官们,往往嫉 才妒能,热衷于党派斗争,既无诗歌才华也无宏大的政治抱负和使命感可言。在 政治上难有作为的晚唐诗人们,很自然地将创作视角向内转,向身边转,向细节 。吴调公,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齐鲁书社,1 9 8 5 年,第2 1 3 页 o 叶燮,原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第6 7 页 o 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 ,岳麓书社,1 9 8 5 年,第4 7 6 页 o 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 ,岳麓书社,1 9 8 5 年,第4 9 4 页 o 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刨作趋向,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1 页 7 转,更倾向于描绘个人的生活琐屑、内心体验。这样的创作视角虽有狭隘之嫌, 在具体创作上却表现出较为纯粹的艺术追求。同时在诗歌表现上,各自鲜明的个 性和感受的细致入微较之过去也更加突出了。其实晚唐诗歌的这一特点早在中唐 时候已经初现端倪,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坛,已经失却了盛唐诗歌特有的浑融大 气、热情进取,一方面有些诗歌沦入如元白等人的平滑圆俗,一方面又有韩孟一 派诗人,不断求新求奇,试图以险怪取胜,而所有这些诗歌实践在实际上都推动 着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唐的诗歌就整体而言,是更加精巧和工切了。与此 同时,在艺术上的苦心造诣、推敲和修饰,当时政局的暂时趋向稳定,一股奢靡 之风由上至下兴起,使得中唐诗歌中出现了一些绮靡的征兆。元和时期元镇、自 居易、刘禹锡、王建、李贺、张祜等诗人笔下都出现了绮艳之作,这说明绮靡艳 丽一派的诗风,在中唐大历、元和年间,虽然没有得到其发展最适合的土壤与气 候,但已经有了一定积蓄,为温庭筠、李商隐等晚唐一派导出了先路。说到底, 诗风的绮靡,一方面是诗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反复和回拨,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和 现实生活在诗歌中的如实反映。“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 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o ,中唐以来,生产力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 越来越繁荣,基于城市经济发达基础之上的世俗繁丽景象,丰富了中晚唐诗人的 审美感受,社会风气的繁华奢靡,影响着诗人们的审美趣味,并逐步形成了当时 社会上的审美风尚,与诗人们共同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们,一方面接受着诗人 们审美趣味的影响,一方面也继续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在审美趣味上作用于诗 人。以上种种,都决定了晚唐诗歌将呈现出与以往不相同的特色。 第二节投射于诗歌之中的个人心影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成长起来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无疑身上笔下都闪烁着时 代的特色之光,他个人的身世和性情也融入在时代背景之中,形成了独属于他的 诗歌风格。 温庭筠是唐宰相温彦博的裔孙,虽然至晚唐家道已没落,但正因其家族曾经 的显赫,家族对他的期望仍然是走封建正统的入仕之途,温庭筠无疑背离了这条 。丹纳,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第3 7 页 8 道路,把一条本己坎坷的以光耀中落门第为目标的道路走得愈发坎坷。实际上, 在晚唐如温庭筠般选择离经叛道之路的诗人并不在少数,杜牧在念昔游中所 唱的“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唱自为酬”,可视为当时许多诗人的写照。正如 吴调公先生所说,“中晚唐进士阶层的裘马轻狂以至于放诞不羁的生活是相当突 出的”。o 由此可见温庭筠所走上的坎坷道路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时代之下的一种 必然驱使。虽然他“少敏悟”o ,“苦心砚席,尤工于诗赋”,其诗歌才华也颇得 人们的推重,但当时出官入仕所依靠更多的是荐导与援引,而非才华。钱易南 部新书卷庚中曾提到,“令狐绚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吝其力,由是远近 皆趋之,至有姓胡冒姓令者”。当朝宰相如此用人,上行下效,晚唐官场风气可 想而知,本应是最公正的科举考试,也为当朝官员随意左右,足以令天下有才学 者悲慨莫名。性格决定命运一语虽俗,用在温庭筠身上却再贴切不过,在大环境 压抑下的诗人们,因各人性情的不同,也做出了相应不同的选择,有如李商隐忍 辱负重,隐忍的一生,也有如杜牧,应时转舵,只为求自保,而自恃才高而睥睨 尘俗的温庭筠选择的是“士行杂尘,不修边幅”的浪荡人生。袁行霈先生将之定 义为“浪子诗人”,“他背离了封建阶级为他们的子弟所规定的道路,置身于市井 之中,并从市井生活里汲取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写了许多封建文人未必不喜欢 却很鄙视的侧艳之词,并因此遭到打击”。 温庭筠的浪荡之中,有着他性情的肆意放达,也有着他不苟于世的傲气。顾 学颉先生指出“最有关系于飞卿之科第及一生荣桔者,厥为疏傲权贵之举”,正 是他这种目中无人的放达与傲气,激怒了有权有势的令狐绚,也招致了自己一生 的坎坷。他招来令狐绚怨恨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件是他替令狐绚撰写菩萨蛮 进献给宣宗,之后并没有遵照令狐绚的嘱咐“勿泄”,“而遽言于人”,并且讥笑 令狐绚无学,云“中书堂内坐将军”。此事无疑令令狐绚怀恨在心。另一件事记 载于唐诗纪事卷五十四:“令狐绚曾以旧事访于廷筠,对日:事出南华,非 僻书也。或冀相公燮之暇,时宜览古。绚益怒,奏廷筠有才无行,卒不登第。” 可见,本来就坎坷的仕途,本来或许还有些微渺的希望,因为飞卿恃才傲物的个 。吴调公,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齐鲁书社,1 9 8 5 年,第2 1 2 页 。凡有关温庭筠身世及相关问题均参考自顾学颉先生顾学颉文学论集 中的新旧 t g 庭筠传订补, 温庭筠交游考 及温庭筠行实考略三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 。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 ,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8 页。 9 性,变得希望全无。而飞卿本来也许是四五分的放浪形骸的劣迹,在权贵别有用 心的刻意描绘中,也被放大到了八九分。如新唐书卷九一中所载,“令狐绚 方镇淮南,廷筠怨居中时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 诉于绚,绚为劾吏。吏具道其行,绚两置之。事闻京城,庭筠自至长安,遍见公 卿,言为吏诬染”。此事在旧唐书文苑下中也有类似记载,想来在当时应 是传得沸沸扬扬,对温庭筠的名声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据顾学颉先生分析, 当是令狐绚因宿怨故意指使人折辱庭筠。即便如此,我们也应看到,飞卿自身行 为有瑕,才会让旁人有可乘之机。事到如今,飞卿“有才无行”的劣迹更加被放 大和坐实,有生之年再难翻身。温庭筠在病中书怀呈友人中写道,“赋分知 前定,寒心畏厚诬”,“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字字沉重,确是对自己半生 所经历之事极为沉痛的回顾和总结。等到温庭筠年岁渐长,而有悔意之时,发出 “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感叹,已是太晚了。当他再度投入歌台 舞榭,醉生梦死之时,已不是那个因好奇轻狂而纵情酒色的少年了,而更像是一 种自暴自弃,同时,在觥筹交错之间,“逐弦管之音,为侧艳之词”变成了他逃 避现实,忘却现实苦痛的法宝,更成了他极度失望的心灵之中的一种寄托。所谓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温庭筠正是被才华所误的典型例子,正 是因为才华和胜于常人的机敏和清醒,使得他不安于时又不苟于权贵,再加上对 待政治的态度未免天真而随性,这样的诗人在政治上往往不会有什么作为,而狂 放浪漫的性格和起伏多舛的命运却间接成就了他的诗歌。 温庭筠诗歌历来以“绮丽”而著称,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言“藻绮若庭 筠”,研究者也多将温庭筠视为晚唐唯美诗派的重要代表。温庭筠诗歌之唯美藻 饰的特点,固然是植根于晚唐时代土壤之上的产物,也是他个人依照性情喜好所 做出的选择。任何诗歌都是时代与个人的融合体,也都是时代与个人的双重折射。 温庭筠出生于唐朝末年,前辈诗人高山仰止,对于后辈诗家来说,既是资源,又 是阻力,盛中唐之交的诗圣杜甫已经发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呼声,而韩愈 更强调“惟陈言务去”,可以说,越到后朝,诗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诗歌语言创新 的重要性,如何言人所未言,又或者如何将人之所言言出新意和自己的特色,这 都是晚唐诗人们所努力的方向。他们读过太多前人的诗歌,感觉到了词语的重复 和乏力,力图用一种更新更美的语词,重新唤起诗歌的活力。而受时代局限,他 i o 们的这种努力,往往在内倾世界和细部世界作文章,从而将一种幽曲而绮艳的美 推到了极致。再参照晚唐政局,就更能体会晚唐诗人以艺术追求为寄托,实际上 是对现实的逃避。对比于他们所无能为力的现实世界,他们可以在诗歌艺术的领 域里,尽情地表达自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就个体而言,温庭筠这种对于诗歌美 的极致追求,未尝不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反映。据史载,温庭筠相貌十分丑 陋,人称“温钟馗”,恰与其诗歌之极美,形成鲜明对比,可谓是“诗如其人” 的一个反例。宋濂刘兵部诗序里说道,“诗,心之声也。是故凝重之人,其 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躁易之人,其诗浮而靡”。这正是“着 眼于文学特征与作家气质、性格的相符”。o 若从温庭筠的性情、气质出发,来看 其诗作,则两者还是有很大统一性的。同时庭筠对诗歌之美的追求之中确有一份 刻意的味道,这和他与生俱来的容貌不无联系。从心理学角度考察,正是他内心 深处对容貌不自信的表现,潜意识里希望人们将关注焦点放在其诗歌上的同时, 能够忽略他的外在缺陷,赞其诗美而忘其貌陋。如果说上天赐予的外貌是他的第 一张面孔,这是无法选择的,那么诗歌便是他自己为自己所作的第二张面孔,隐 藏于诗歌之后的他,俨然便是一位俊逸不群、才华绝艳的男子。先天美之缺憾也 使得温庭筠对美的事物更加敏感,对美的表现更有着一种细致入微的把握,对美 的形式更是追求到了极至,他也更懂得去体会和欣赏自然界之美、女性之美,并 对美的流逝发出真诚的叹惋。 以温庭筠在诗歌上的努力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才华,这条唯美和重形式的诗歌 道路,走得还是十分成功的。但他最取得世俗认同的却不是诗歌,而是词作。如 果说温庭筠作诗尚有刻意求美求好之嫌,致使他的诗作美则美矣,却不若李商隐 诗歌那么深情( 这也是后人诟病他诗歌的重要之处) 。然而在他的词作之中,在 所有他描写的女子背后,我们彷佛都能看到飞卿自己落寞的身影,对不同身份女 子的同情和对自身的叹惋,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精美的词作中,正是这些流露着 温飞卿无限才华,寄予着他深深伤感的“侧艳之词”,成为了他获谤于士大夫阶 层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奠定了他词宗的地位。温庭筠流连秦楼楚馆,喜爱甚至迷 恋着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市井音乐,这都为他填词乃至作乐府诗奠定了音乐基础。 刘永济先生在评论温庭筠的添新声杨柳枝词时说道,“庭筠本长于乐府也”。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1 9 5 页 1 1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选了温庭筠三十几首以“辞”、“谣”、“歌”、“行”、“曲” 为题的诗歌,归入“新乐府辞”之类。考究乐府来源,这些诗歌也应当是可以同 词一样入乐歌唱的。可见,飞卿擅长音乐性强的诗词创作,同时在晚唐新出现的 艺术形式词的创作上,花费了较多精力,大大分散了他的诗歌创作。胡云翼 先生说,“到晚唐时,唐诗发展到极处,亦就是发展到绝处。稍有才气的文入, 便转向词的方面,去求新创造、新发展了”。固没有受到时代诱惑而一生专心致力 于作诗的李商隐,在诗歌上取得的总体成就要胜过温庭筠,说到底,温庭筠还是 被才华所误了。 o 胡云翼,胡云翼说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碣页 1 2 第二章丰艳清峻的诗歌艺术风格 论温庭筠诗歌风格和渊源 历代多以“绮靡”、“绮丽”等词来形容温庭筠诗歌风格,实际上是很不全面 的,应该看到在温庭筠现存的三百余首诗歌中,题材丰富,形式和风格多样,这 与他宗法| j 辈,多方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不无关系。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 中指出,温诗瑰丽有之,淡远、雅正、自然等风格,亦有之。同时指出温庭筠的 诗歌全集中,有声色截然不同的现象。o 温庭筠存诗三百五十五首 ,共分为九卷,就内容而言,大致有抒怀、咏史、 女性题材、艳情等几种;就体裁而言,古体乐府诗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的近体诗 则有五七言绝旬和律诗等。不同体裁的诗歌,往往在总体上呈现出某一种风格倾 向,形式决定风格,这一点在温庭筠诗歌乃至词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诗人自 身的主要风格倾向,也相应地反映在他所创作的各类体裁中,如此便形成了带有 个人特色的诗歌风格。正如人本身具有多面性,反映着作者面貌的诗歌风格也因 此而具有了多样性,一位思想复杂、性格矛盾的作者,其风格也多是丰富多样的, 这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最终统一于矛盾性的个体之中。温庭筠身世经历的坎坷 和性格的复杂,以及他在各类体裁诗歌上所汲取的前人养分、做出的个人努力, 都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面貌不可能是单一的,但是否就是如施蛰存先生所说的, 截然不同的两面或者几个侧面,也要根据其具体创作进行深入的考察。 温庭筠诗歌在整体风格上而言有着“艳”与“清”两个大方面,但无论是“艳” 还是“清”的诗歌,都统一于其新美瑰丽的语言风格之下。这使得温庭筠诗歌风 格虽然丰富多样,在语词上给人的感觉都是精致而美好的。只是在不同风格的诗 作中,语词的精美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唐时期,李贺以其天才绝艳的诗作而在众多诗派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种 被人称为“长吉体”的七言乐府歌行诗,对其后很多诗人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 包括温庭筠、李商隐等名家,“按温飞卿乐府,出入太白、昌谷两家,诡丽惝倪”。 o 温庭筠在乐府诗方面用力甚勤,数量之外,质量也多为上乘,风格较为艳丽。 o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9 6 页。 o (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注,温飞卿诗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 。钱钟书,谈艺录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4 6 页。 1 3 近体诸篇中,大部分是咏怀诗和羁旅、登览即景之作,在这部分诗作中,温庭筠 不像是离经叛道的浪子,而更多地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委婉地表现了自己胸 怀抱负、伤时伤己以及悲天悯人的一面。同时这部分诗作,更重诗歌的意境之美 而韵味深长,没有乐府诗那么“艳”,也没有那么多藻饰。 诗人对自然景物、景致的偏爱则贯穿在他几乎所有体裁的诗作之中,这使他 的诗作在整体上给人以清丽的感觉,即使以浓艳为主的乐府诗,也常常夹杂着一 丝清新的调子,使之不同于一般俗艳之作。以才华自傲的温庭筠是很痛恨“俗” 笔的,一方面他的生活贴近世俗,而另一方面他力图以新艳的笔法和词藻来描绘 世俗生活,情愿被人诟病绮靡,也不愿被人说成是庸常平俗的,这也是中晚唐诗 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下面具体谈谈温庭筠不同体裁和内容的诗歌所呈现出的不同 风格面貌,以及不同风格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欷美侧艳的诗歌风格 在温庭筠的古体乐府诗歌中,“艳丽”的风格占了主导地位。这与他诗歌中 所描写的场景对象和所使用的词藻有着很大关系,同时七言古体诗在体式上的特 点,也决定了风格上的铺陈缛丽。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温庭筠此类诗歌也 并非全以“严妆”示人。他在向李贺等前辈诗人学习的同时,也对清新质朴的民 间乐府进行了借鉴,这使得温庭筠乐府诗中也呈现出清丽别致的艺术风格。本节 从穰美铺陈和侧艳轻丽两方面阐述其以“艳”为特色的诗歌风格。 一、袱美铺陈 在汉魏六朝乐府的基础上,唐代的乐府又有了发展变化,明代胡应麟说汉朝 乐府“矢1 3 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所以是最好的,而到了 魏乐府,有了文饰,差了一些,晋朝“变而排偶”,更加不如前朝,此后更是一 代不如一代。胡应麟没有看到不同朝代的文学都是那个朝代时代风貌的反映,同 时也否定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观点比较偏激。实际上,乐府诗在唐代几位大 诗人手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初唐的乐府,反对齐梁乐府的浮靡却不反对 讲究辞藻,盛唐乐府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无论是李白的乐府旧题还是杜甫的 1 4 新题乐府,都重风骨和兴寄,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李自在乐府旧题的诗作 中,展开了惊人的想象翅膀,远远超越了前人,杜甫则广泛吸取前朝乐府的描写 手法,将之变得更加细腻深入,极大地补充和推进了乐府诗的写作技巧。中唐乐 府在自居易和元镇手上持续发展,秉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旨意, 却无更大的突破。将唐代乐府诗带至一个新高峰的是李贺,他给乐府以及唐诗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幻色彩,突破了汉魏乐府而有所创造。在李贺的乐府诗中,还 可见屈骚和齐梁宫体诗的影子,风格瑰奇谲诡,词采艳丽。 到了晚唐,李贺的“长吉体”歌行成为许多人效仿的对象,对温庭筠也产生 了很深的影响,在温早期的诗作中,留下了模仿李贺诗作的痕迹,如“碧树一声 天下晓”( 鸡鸣埭曲) 化用“雄鸡一声天下白”( 致酒行) ;“塞寒如箭伤眸子” ( 遐水谣) 化用“东关酸风射眸子”( 金铜仙人辞汉歌) ;“宜男漫作后庭草” ( 生谋屏风歌) 化用“宜男草生兰笑人”。陈贻掀先生还指出“郭处士击甄歌 学李凭箜篌引,遐水谣学雁门太守行,晓仙谣学天上谣等等, 都是一些拙劣的习作”,。并说温对李贺的模仿,几乎是“一句钉一句地硬套过来 的”。温庭筠学习李贺“长吉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否真如陈贻掀先生所 说的“往往不知变化、痕迹明显”,还是令人质疑的。应该说,温庭筠化用李贺 诗句,基本上做到了得其所用与贴和实际,并不像陈先生说的那么死板,如果要 将他初期学习李贺的作品与李贺作品里上佳的相比,未免有失公平,今人王礼锡 说飞卿的七古受到了长吉的影响,不过“徒得其丽而不得其奇”。确实,后人对 于前人的借鉴都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中所体现出的就是个人的审美态度和 艺术个性。温庭筠的诗作与李贺相较,没有那么上天入地的想象力,也少了掷地 有声的少年热血气,而多了几分秀美、深曲的情致。黎简在李长吉歌诗集评 中说,“细读长吉诗,下笔自无庸俗之病”,可以说,避免庸俗是李贺与温庭筠等 优秀诗人共同的追求,只不过李贺为避俗而走了“奇”路,在诗歌中追求奇险, 而温庭筠为了避俗则走上了求美之路,去追求一种极致的美。同时在诗歌的质地 上,李贺好以“金石硬性物作比喻”,o 质地硬朗明艳,而温庭筠则好用自然界的 “风”、“花”、“月”类入诗,质地清润绵柔。再从诗歌的感情基调上来看,李贺 。陈贻煅,唐诗论丛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4 0 0 ,4 0 1 页。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档页。 1 5 之诗少年心性较重,多奇思幻想,抒情较为直接,且“缺乏世道人心之感”; 而 温庭筠落拓一生,诗中有一种悲悯和哀婉的情调。应该说,温庭筠是从学长吉入 手,而逐渐形成自己诗风的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 同样是师法李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乐府诗,风格有接近之处,也有可以区 分彼此的特点。与温庭筠相比,李商隐的乐府意蕴更为婉曲深远,在表现幽隐深 微的内心世界方面有突出表现,而他用力最勤且最能反映出这个特点的则是他的 七言律诗。仅就乐府而言,温李二人都受到了李贺的影响,而李商隐乐府在用力 和数量方面,皆不如温庭筠。 在温庭筠诗集的前两卷中,可以看到这些受到李贺影响的七言仿齐梁体乐府 诗,虽然题目大都是新的,但却多用旧事艳词渲染出齐梁古风,同时受到歌行体 制特点的影响,而多铺排与赋写,甚至比原来那些以五言为主的齐梁乐府还要铺 陈艳丽。从温庭筠年少时的经历来看,他年幼时即随父母迁居江淮一带,在诗中 俨然以“江南客”自居,并以江南为故乡,因此他对南朝的齐梁文风如此认同并 加以继承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需要说明的是,齐梁宫体诗历来因其题材而为 人所诟病,温庭筠诗歌虽然受到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无疑与题材狭隘、趣味低俗 的宫体诗有极大差别,他所吸取的是齐梁文风中注重形式和词藻之美的一面。在 乐府诗中,诗人着意于刻画带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春天、花草、山水、美人,色泽 鲜润,琢字造语、练句谋篇都尽量求美,呈现出变幻多姿的光彩。同时他绝大多 数乐府中,都流露着一种感伤的情调,这是晚唐诗歌所特有的基调和时代赋予的 特色,也是诗人自伤身世的隐秘表现。现以春洲曲和达摩支曲两首诗来 具体阐述温诗的这一风格: 春洲曲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鹚鹊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岸上扬鞭烟草迷。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达摩支曲( 杂言)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舂,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浸,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丸 。钱钟书,谈艺录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4 8 页 1 6 澜。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春洲曲是一首十分绮丽鲜艳的诗歌,以描摹江南的春景为主题,全诗铺 陈了各种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物,就连用色也极尽铺陈之能事,“翠”、“绿”、 “红”、“紫”、“金”遍布诗问,同时在色彩前还加以修饰,如“蛾翠”,“湿绿”, “鲜红”,如此铺陈雕琢,却不让人觉得过分,而只觉江南鲜美湿润的春天犹在 目前,不得不说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谋篇安排了。其中“苏小慵多兰渚闲”看似随 意的一笔将美人之慵与春色之美融为一体,竟有互文之妙,使人愈发觉得春天之 和暖慵懒和美人之鲜艳润泽,而两者在一起的画面是如此之活色生香。诗末两旬 用得较淡,全诗显得浓淡有致,疏密得当。达摩支曲也有类似的特点,全诗 以“捣麝”和“拗莲”为开篇,接下来一连铺陈了几个典故,用词也十分香艳, 看似杂糅的背后,却让人感到了百端愁思,有爱情无望之愁,有相思难断之愁, 有去国怀乡之愁,更有壮志难酬之愁、借酒浇愁愁更愁,而所谓的无愁天子高纬, “终为囚虏,求如苏武、文姬及身归汉,不可得也”,更让人觉得既辛酸愁苦又 可笑。这首诗构思曲折,比喻香艳,更混合了齐梁诗体和晚唐时代气息,隐晦地 抒发了诗人面对现实无法言说的愁苦与悲怆。历来诗家多说温庭筠诗歌无寄托, 是被他穰美铺陈的诗歌风格所迷惑了,先入为主地将之打入淫词丽曲一流。而若 结合时代背景和庭筠身世来看,这样一篇愁绪万端的乐府诗,实在是寄托良多。 温庭筠此类风格的诗歌有少数突破了艳情题材的局限,如咏史,怀古之类,在有 限的结构里曲折地表现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二、侧艳轻丽 温庭筠还有一部分乐府诗和描写女性的近体诗,用词没有那么穰艳,吸取了 早期民间乐府诗歌中清新自然的一面,同时较注重抒情。与李商隐幽微隐曲的情 感表达方式相比,“对情感世界的开掘则相对肤浅,善于以美丽的辞藻和隽永的 情味展示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o 正如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评论的“深着 语,浅着情”,呈现出轻丽的风格。而世人多称温庭筠诗歌为“侧艳”,个人认为, 温诗中的侧艳除了包括有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香艳意味,也是一种别致之艳,一 。刘宁,论唐末的香艳诗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唐 代文学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7 1 9 页 1 7 种轻俏而不流于凡俗的艳丽。 情感性的增强无疑是中晚唐艳情题材的诗歌突破齐梁宫体诗风最突出的地 方,而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就这点而言,温庭 筠和李商隐正好形成了一种表达方式上的微妙对立。前者走轻丽的路线,善于表 现欢娱之时的即兴观感和体悟,而后者则把缠绵的抒情之笔与内心自省的视角完 美结合,深入而细腻地呈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诗歌题材、技巧等各方面都有 着内倾倾向的晚唐,这两种风格无疑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互相交叠的一面,并非 截然对立,但相对而言,存在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