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f j 学化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从类的角度,对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进行多角度考察。在 考察过程中,我们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 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揭示出这三个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及其历时来源。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料来 源和标注格式,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二部分分析“几乎、险些、差点儿”的语义特征,及其对动词性成分的语 义选择限制。这三个副词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表否定、表程度和表主观态度,当 然这三个副词在语义上也存在差异;这三个副词都要求其后动词性成分包含结果 义或者表述一个完整事件,同时这三个副词对其后动词性成分的语义色彩的选择 存在倾向性。 第三部分考察“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句法位置。这三个副词主要用于主 谓句中,并表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共现顺序纷繁复杂,但 也受制于最基本的语序原则;与否定副词“没( 有) ”连用时构成的羡余否定式具 有主观表达功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或主观认识。 第四部分探讨“几乎、险些、差点儿 的历时来源。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了 “几乎、险些、差点儿”这三个副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并对这三个副词构成的 羡余否定式进行历史溯源,考证其生成机制。 关键词: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语义;位置;语法化 硕l j 学f t 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r e ea d v e r b s “j i h u ( 几乎) , x i a n x i e ( 险些) ,c h a d i a n e r ( 差点儿) f r o ms e v e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si nt e r mo fk i n d 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em e t h o d so fc o m p a r i s o nc o m b i n e dw i t h a n a l y s i s , d e s c r i p t i o nc o m b i n e dw i t he x p l a n a t i o 行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c o m b i n e dw i t h 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f ea d o p t e di nt h ep u r p o s eo fr e v e a l i n g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s y n t a c t i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d i a c h r o n i cs o u r c eo ft h e s et h r e ea d v e r b s t h ee s s a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r e a s o n st oc h o o s et h et o p i c ,r e s e a r c hs c o p ea n d m e t h o d s ,t h ed a t as o u r c e sa n dl a b e lf o m a t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ab r i e f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i s g i v e n t o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a n a l y z i n gt h e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t h r e e a d v e r b sa n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 i rs e m a n t i c so fv e r b a l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s e m a n t i c f e a t u r e so f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a r et h a tt h e yc a nb eu s e dt oe x p r e s sn e g a t i v e ,d e g r e ea n d s u b j e c t i v ea t t i t u d e st h o u g ht h e yh a v ea l s os e m a n t i c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 w h e nm o d i f y i n g v e r b a lc o m p o n e n t s ,i ti sr e q u i r e dt h a tv e r b a lc o m p o n e n t sm u s tc o n t a i n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 v e r b a io re x p r e s s e sa ne v e n t a n d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t e n dt oc h o o s es o m es e m a n t i c m e a n i n gv e r b a l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t h i r dp a r tm a i n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s y n t a c t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 t h e y a r e m a i n l y u s e di n s u b j e c t p r e d i c a t e a n de x h i b i tc e r t a 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l e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a r ei n u s i n gw i t hs o m eo t h e ra d v e r b s ,t h e c o m p l e xo r d e r so fa d v e r b ss u b je c t st o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o fs e q u e n c e w h i l eu s i n gi n r e d u n d a n tn e g a t i o nw i t ht h e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m e i ( 没) ”,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 a l w a y s e x p r e s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ei n t e n t i o no rs u b j e c t i v ec o g n i t i o n t h ef o r t hp a r te x p l o r e st h ed i a c h r o n i cs o u r c eo ft h et h r e ea d v e r b s a n a l v s e sa r e g i v e no n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s et h r e ea d v e r b si nt e 珊o fg r a m m a r t h ed i a c h r o n i cs o u r c eo fr e d u n d a n tn e g a t i o ni st r a c e da n di t s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i s a l s or e s e a r c h e do n k e yw o r d s :a d v e r b ;j i h u ( 几乎) ;x i a n x i e ( 险些) ;c h a d i a n e r ( 差点儿) ; s e m a n t i c ;s y n t a c t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h 硕f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 。 二 “几乎、险些、差点儿 是现代汉语中一组较为常用的副词,它们在义项上 存在交叉重合之处。现有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 2 0 0 5 ) 和现代汉语八百词 ( 1 9 8 0 ) 对这三个副词的释义就采用了互释的办法。事实上这三个副词在使用过 程中,也确实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如: ( 1 ) 这一质量上的滑坡,几乎使长岭垮台。 叶 险些差点儿 ( 2 ) 差点你就赶不上了,可别再自吹自擂。-险些 ( 3 ) 他差点儿考上了大学。( 不能用“几乎、险些替换) ( 4 ) 目前,蓝鲸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 不能用“险些、差点儿”替换) 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副词之间有时能互换,有时又不能; 有时三个词之间相对应,有时某两个词之间相对应。那么,这三个副词之间复杂 的对应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它们之间能互换的条件是什么? 能互换的,替换前与 替换后的句子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 工具书限于篇幅未能做出详细的论述与分析。而在相关研究论文中,或者把它们 作为一个类来整体阐述,或者举“差点儿以赅“几乎、险些”。因此,很有必要 对这三个副词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 同时,“几乎、险些、差点儿”还是现代汉语中一组较为特殊的副词,它们既 能用于肯定句中,也能用于否定句中,但是有时肯定式和否定式所表示的意思却 一样。因为“几乎没v p 、“险些没v p ”和“差点儿没v p ”既能表示肯定意义,也 能表示否定意义。如: ( 5 ) 他成绩很好,却差点儿没读成高中。( 差点儿没v p 差点儿v p ) ( 6 ) 马老先生拉过张椅子来,在小茶几前面坐下;把脊梁往后面一仰的时候, 差点儿没把电话机碰倒了。( 差点儿没v p = 差点儿v p ) 以上两个例旬中,“差点儿没v p 表示的意义正好相反,例( 5 ) 中“没”表 示了否定意义,“差点儿没读成高中是指读成了高中,例( 6 ) 中“没”是羡余 成分,“差点儿没把电话机碰倒了 与“差点儿把电话机碰倒了”意思基本相同, 都是指没有把电话机碰倒。用两种格式表示大致相同的意思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 则,它们之间至少在语用上存在某种差别。那么,这种差别是什么? 由此是否可 以探讨出羡余成分“没”的生成动冈? “几乎没v p ”、“险些没v p ”和“差点儿没 v p ”又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要求对“几乎、险些、差点 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 儿”这三个副词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 第二节以往研究概况 一、性质与归类 现代汉语副词的再分类,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就“几乎、 险些、差点儿而言,由于各家划分副词次类的标准不同,往往被归入了不同的 次类;就是依据相同的标准,有时也被归入了不同的次类。 ( 一) 根据语义来划分 赵元任( 1 9 7 9 ) 把“几乎、差点儿( 没) 既归入范围和数量副词,又归入 可能与必然副词。 李泉( 1 9 9 6 ) 从意义入手,尽量采取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副词进行再 分类,把“几乎、差点儿归入程度副词,把“险些归入语气副词。 李科第( 2 0 0 1 ) 把“几乎 归入程度副词,把“险些 归入时间副词。 冯传强、方颐( 2 0 0 2 ) 认为应把“几乎 归入程度副词,因为“几乎”在所 有的用例中都表示一种事实的接近,也即表示达到“接近于”事实的程度。 史金生( 2 0 0 3 ) 从语义功能出发,认为“几乎、差点儿”是对事件或情况接 近某种程度的推测,属于知识类语气副词。 岳中奇( 2 0 0 7 ) 认为“不完全饱和 的度量意义是“几乎”在句法结构中所 表述的句法范畴意义,而这一句法范畴意义决定了“几乎”只能是一个程度副词。 杨德峰( 2 0 0 8 ) 以意义为主,句法功能为辅,对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 中的3 3 7 个副词进行再分类,把“几乎、差点儿”归入语气副词。 ( 二) 根据句法功能来划分 张谊生( 2 0 0 0 ) 认为以往的语义分类对全面系统地认识汉语副词是不够的, 副词的分类标准应该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相关意义为辅助标准,以共现顺 序为参考标准。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张文把“几乎 同时归入了程度副词和范围 副词。李泉( 2 0 0 2 ) 也尝试从分布( 形式) 入手,对6 6 6 个常用副词进行了再分 类。其中,把“几乎归入程度副词,把“险些、差点儿归入表语气的情态副 词。 “几乎、险些、差点儿 在各家副词再分类系统中归属不同,一方面反映了 副词再分类研究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界对“几乎、险些、差点儿”语 义、句法功能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分歧。如对于副词“几乎”,冯传强、方颐( 2 0 0 2 ) 认为其是一个客观副词,归在语气副词罩是不合适的,而王风兰( 2 0 0 6 ) 通过与 “差不多”的比较分析,认为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史金生( 2 0 0 3 ) 、杨德峰( 2 0 0 8 ) 更是将其归入语气副词。 2 硕l :学化论文 二、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汉语中存在以下现象:a 类,肯定式“差一点打破了 和否定式“差一点没打 破”意思一样,都是表示否定意义;b 类,肯定式“差一点及格了 和否定式“差 一点没及格”意思却不一样,肯定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式表示肯定意义。这类 现象江蓝生( 2 0 0 8 ) 称之为肯定否定不对称,石毓智( 1 9 9 3 ) 、张谊生( 2 0 0 1 ) 称 之为羡余否定。而对于“差一点没打破”这类语言形式,马黎明一( 2 0 0 0 ) 称之为 “悖义”结构,张谊生( 2 0 0 1 ) 称之为羡余否定式。 ( 一) “差点儿( 没) v p 肯定否定意义的区分 朱德熙( 1 9 5 9 、1 9 8 0 ) 用企望与否来区分“差点儿( 没) v p ”是表示肯定意 义还是否定意义,并总结出两条规律:其一,凡是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管 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其二,凡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 则是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种从“企望 的角 度来分类的方法往往会遇到下面的难题:第一,有些事情对说话人来说是无所谓 企望发生或不企望发生的;第二,有些事情从文字表面看不出来是说话人企望发 生的还是不企望发生的。因此,不少学者试图从其他角度来辨析“差点儿( 没) v p 句式。 石毓智( 1 9 9 3 ) 用“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来分别代替“企望发生的事” 和“不企望发生的事 ,因为前者强调普遍性、稳定性,后者则是随说话人的主观 愿望而变化。但是,石毓智也提出同一个成分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其积极性和消 极性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在摔跤比赛中,“摔倒”就成了积极成分。 渡边丽玲( 1 9 9 4 ) 认为应把这些“希望实现”、“不希望实现”、“无所谓希望 实现或不希望实现 的项目减成两项,即“意图性和“非意图性”,并得出这样 的结论:“差一点j = 一j ”为“差一点 句的基本形式,但当j 为否定式、非意图性 时,亦可用“差一点一j = 一j 的形式来表现。 董为光( 2 0 0 1 ) 从语言认知心理出发,认为“差点儿”实际表示两种不同的 成果趋向:事件趋向和成果趋向,并以“趋向 为主线划分“差点儿d j 结构的 小类。 周一民( 2 0 0 3 ) 认为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 p 旬式比朱德熙描写的要复杂。 北京话罩存在两种重音形式的“差点儿没v p ”句式,表示否定意思的句子,动词 本身说得比较重,“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轻;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动词本身 说得比较轻,“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重。采用何种句式取决于客观事实,而不 是主观企望。 不管是“仓望与否”,还是“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以及“意图性与非意图性”, 实质上都是从语言以外的因素来归纳“差点儿( 没) v p ”句式的形义对应规律。 3 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区分的现象。比如在足球比赛中,甲乙两方球 员的企望不同,积极性不同,意图也不同,如果不能确定“差点儿没踢进去出 自哪一方球员之口,就不能准确判断“差点儿没踢进去 的意义。 ( 二) 羡余否定式“差点儿没v p ”的生成 朱德熙( 1 9 5 9 ) 、董为光( 2 0 0 1 ) 和张东华( 2 0 0 4 ) 都认为是说话人为了强调 事情没有发生这一点,而在v p 前加一个“没 ,一于是产生了表示否定意义的“差 点儿没v p 。 一 张谊生( 2 0 0 1 ) 则认为副词“差( 一) 点、几乎、险些 等构成的羡余否定 式是由前面的客观表述同后面的否定性主观意愿紧缩而成的。因为根据对“差( 一) 点、几乎、险些”的考察,发现凡是可以出现羡余否定式的,该句子所表示的事 实都是幸好没有发生的否定性结果或但愿不要发生的否定性事件。 任鹰( 2 0 0 6 ) 从生成理据方面解释“差点儿没v p ”是两个意象在说话人头脑 中的映现,“差点儿”是对一种状况几近出现的印象,“没”则是事情的结果,说 话人把头脑中两个最为突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反映了整个事件。江蓝生( 2 0 0 8 ) 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是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意义( 加强语义强度、突显主观 情态等) ,就有意地将“没v p ”这层语义明示到句法平面来,从而整合为羡余否定 式“差点儿没v p 。 刘永耕( 2 0 0 7 ) 认为b 式( 羡余否定式) “差( 一) 点儿没v p ”是“差( 一) 点儿v p ”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而这种句式的语法化主要表现为语用新义的固化 和传承。 可以看出,学者们是从共时的层面对羡余否定式“差点儿没v p ”的生成做出 推导和解释。但是据考察,由“几乎、险些、差点儿构成的羡余否定式并非只 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存在于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呈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对这类羡余否定式进行历史的溯源,有助于考证其生成 机制。 第三节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目前学界对“几乎、险些、差点儿”这三个副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几乎、险些、差点儿 在副词次类中的归属仍 没有取得共识和实质性进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的现象上, 缺少对“几乎、险些、差点儿 的句法、语义分析;多注重共时平面的研究,较 少将共时的分柿差异与历时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末研究;多针对某一副词进行分析, 缺少从类的角度进行概括研究和比较研究。 4 硕i j 学位论文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几乎、险些、 差点儿进行系统考察:( 1 ) 语义上,分析这三个副词的语义特征以及与动词性 成分组合时在语义上的选择限制。( 2 ) 句法上,掌握这三个副词在相关句型中的 出现位置以及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共现顺序,并着重探讨它们与否定副词“没” 连用时构成的羡余否定式的语用功能和生成动因。( 3 ) 考察这三个副词及其构成 的羡余否定式的历时来源和发展演变。 在进入正文写作之前,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1 ) 我们是把“几乎、险些、差 点儿”作为一个类来研究的。而副词“几乎”有两个义项:表示非常接近,差 不多;表示眼看就要发生而结果并未发生,差点儿。( 现代汉语八百词,1 9 7 页) 因此第一个义项的“几乎 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正文中的“几乎”均 指第二个义项的“几乎”。如有特殊情况,会做出相应的说明。( 2 ) “险些”也作 “险些儿、“险乎”,“差点儿 也作“差点”、“差一点”、“差一点儿 。为了行文 方便,避免混乱,本文一律用“险些”、“差点儿,举例除外。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如认知语法、语法化理论等,采用比较和分析 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副词“几 乎、险些、差点儿”这三个副词进行多角度考察。 第四节语料来源和标注说明 一、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 ) 由学术机构建的在线语料库。本 文所用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 c l 语料库,搜索时间为2 0 0 8 年1 0 月3 0 日,网址为h t t p :c c l p k u e d u c n 厂y u l i a oc o n t e n t s a s p 。( 2 ) 词典。从现代 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收集例句,作为补充。 二、标注说明 在论文写作中,凡引自词典的语料将一一注明出处;凡引自在线语料库的现 代汉语语料一概不作加注,古代汉语语料则都注明书名。 本文的撰写,参考和借鉴了前修时贤不少的研究成果,详见文后“参考文献”。 文中出现的参考文献一般采用( 姓名,年份) 的方法标注,直接引用的观点或不 宜采用( 姓名,年份) 标注的内容,则以脚注的方式在当页底部注明。 副词“几下、险止匕、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 第二章语义特征与组合中的语义选择 第一节语义特征 “几乎、险些、差点儿 的基本语义是表示k 事情眼看就要发生而结果并未 发生 。如果用v p 表示受“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的词语,那么“几乎v p ”、 “险些v p 和“差点儿v p ”都包含两个基本语义成分:“接近v p 与“非v p ”。 同时,“险些”还能表达说话人“庆幸的主观态度,“几乎、差点儿 能表达说 话人或“庆幸”或“惋惜”的主观态度。因此,结合对语料的考察整理,我们把 这三个副词的语义特征概括为:表否定、表程度和表主观态度。 一、“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否定义 沈家煊( 1 9 9 9 ) 推导了“非v p 是“差点儿v p 的衍推义: ( 1 ) a 黑桃差点儿全了。( 沈家煊l9 9 9 用例) b 黑桃没有全。 如果( 1 a ) 为真,( 1 b ) 也为真;如果( 1 b ) 为假,黑桃事实上全了,( 1 a ) 就为假。但如果事实上黑桃没有全,即( 1 b ) 为真,( 1 a ) 不一定为真,离全可能 还差得远。因此,( 1 a ) 衍推( 1 b ) ,即“非v p ”是“差点儿v p ”的衍推义。 用“几乎、险些”替换例( 1 ) 中的“差点儿”,以上推导过程也是合理的,“非 v p ”也是“几乎v p 、“险些v p 的衍推义。而衍推义是一种纯逻辑推导义,是句 子固有的、稳定不变的意义成分( 沈家煊1 9 9 9 ) ,所以说“几乎、险些、差点儿” 都具有否定义,一经它们修饰,v p 所表述的事态就会被否定。如例( 2 ) 至例( 4 ) 中,“几乎夭折一不等于“夭折了 ,而等于“没有夭折”;“险些冻死”不等于“冻 死了 ,而等于“没有冻死”;“差点儿冻僵了不等于“冻僵了,而等于“没有 冻僵”。 ( 2 ) 但当时希腊政府财政拮据,并遭到首相特里库皮斯的反对,筹备工作几 乎夭折。 ( 3 ) 这个叫高原的线路工在躲避熊的袭击时险些冻死,当他不得不离开岗位 时,他选择了开邮车。 ( 4 ) 他们半路上遇到寒流,人身马身都挂满冰霜,两人差点儿冻僵了。 “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否定含义可以概括为:对动作或性状实现过程的 否定。根据石毓智( 2 0 0 0 ) 的定义,“实现过程”是指词语所代表的行为、动作、 性质、状态等从时间位于其出现前的某一“点”( 简称“前时点”) 到自身出现的 发展过程。如例( 2 ) 中,“夭折”是从自订时点行为筹备工作顺利进行”发展而 来的,它有一个明确的实现过程,而“几乎 用在“夭折”前边表示该实现过程 6 硕l j 学位论文 没有完成或事实上没有发生。 “几乎、险些、差点儿”表“否定动作或性状实现过程已经完成”的语法意 义,还可以从它们与动念助词的共现限制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现代汉语中的动态 助词主要有“了、着、过”三个。根据我们检索的语料,“几乎、险些、差点儿” 都只跟动态助词“了”共现,尤其是修饰单音节光杆动词时,动词后都要带上“了 , 其修饰层次为“几乎( v + 了) ”、“险些( v + 了) ”、“差点儿( v + 了) 。例如; ( 5 ) 据说,他曾在一天内遏上7 0 种有毒的植物,好多次几乎断送了性命。 ( 6 ) 有一次由于伤病长时间缠身,险些断送了自己的排球事业。 ( 7 ) 于是我很想家,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了。 ( 77 ) 于是我很想家,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 石毓智( 2 0 0 0 ) 认为,有无“实现过程”是词语能否加动态助词“了”的充 要条件。可见,“几乎、险些、差点儿 否定的焦点正是“了所要求的语义特 征。而“着”和“过”都不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过程”,而是指动作行为在“实 现点 之后的状况,所以它们不可以跟“几乎、险些、差点儿”共现。 二、“几乎、险些、差点儿”的程度义 “几乎、险些、差点儿还都有“接近v p ”的语义成分,即v p 所表述的事态 虽未最终实现,但有明显的、强烈的实现态势或倾向。“几乎摔倒、“险些摔倒” 和“差点儿摔倒”都表达了事态的发展趋势离“摔倒”已经很接近了。因此,“几 乎、险些、差点儿 都具有一定的程度义,表“动作或性状的实现过程接近完成 。 ( 8 ) 军官和士兵们争先恐后地离去,互相碰撞,几乎摔倒。 ( 9 ) 当这一宣判的话音一落,全斗焕的左腿突然一软,险些摔倒,头部也渗 出滴滴汗珠。 ( 1o ) 这记猛烈的耳光打得他差点儿摔倒,他的脸刷地变白,他犹豫了一下, 但没有把手举起来。 “接近v p 也是“几乎、险些、差点儿 的衍推义,因为在任何使“几乎v p ”、 “险些v p ”或“差点儿v p 为真的情况下,“接近v p 也都为真。但是,“接近 v p ”作为“几乎v p ”的衍推义不同于“接近v p 作为“险些v p 、“差点儿v p ” 的衍推义。沈家煊( 1 9 9 9 ) 认为,一个词语可以有若干个衍推义,但它们的主次 并不一样,有的是主要的、突出的,有的是次要的、背衬的。“接近v p ”对于“几 乎v p ”是主要的,对于“险些v p ”、“差点儿v p ”是次要的,正如“非v p ”对于 “险些v p ”、“差点儿v p ”是主要的,对于“几乎v p ”是次要的。 ( 1 1 ) 今天的美国,由于现代化的教育、交通、通讯等的普及,城乡区别几 乎消失殆尽了。 ( 12 ) 许多人几乎忘掉了年龄、职务以至国界的差别,讲到她时总称她为邓 大姐。 7 副i i j j “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 ( 13 ) 就在1 2 个小时之前,麦特和我曾濒临死亡的边缘,几乎送命。 例( 1 1 ) 中,说话人并不强调事情的发生与否,而只强调事情接近发生,句 中的“几乎”不可以用“险些、差点儿来替换,例( 1 2 ) 中也是如此。例( 1 3 ) 中的“几乎”可以用“险些、差点儿”来替换,替换之前强调“送命”这件事情 接近发生,替换之后更加强调“送命”这件事情接近发生而最终没有发生。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分析,我们也发现,可以用“险些、差点儿”来替换“几 乎”的实例,一般表达的是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几乎较少用于表达说话 人企望发生的事情。从语言认知心理来 兑,对于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人们倾向于 强调其没有发生,因而此时句中的“几乎 可以用“险些、差点儿 来替换。从 言语的交际意义来说,当企望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时,人们只要说它没有发生就 可以了,这是关注的焦点,而不会说它接近发生,所以很少有“几乎考上了大学”、 “几乎就买着了 这类说法。 三、“几乎、险些、差点儿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因此,研究语义就不能不研究语言的主观性。 吕叔湘( 1 9 8 0 ) 指出,依据希望或不希望等不同情况,“差点儿 或表示庆幸或表 示惋惜。马真( 2 0 0 0 ) 认为“差点儿”既能表示庆幸没有发生不如意事情的语法 意义,也能表示为没有能达到预期或希望的结果而惋惜的语法意义;而“险些 只表示庆幸没有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的语法意义。“几乎、险些、差点儿”的主观性 表达如表2 1 所示。 表2 1 “几乎、险些、差点儿”能表示的主观态度 ( 说明:“几乎、险些、差点儿”能用于某种语用环境并表达庆幸或惋惜的主观态度,则 用“+ ”来表示,否则用“一”来表示) 从表2 1 来看,“几乎、险些、差点儿 后边跟肯定形式时,对语用环境的选 择是不同的:“几乎 很少用于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险些一般不能用于说 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差点儿 既能用于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也能用于说话 砂 i j 学位论艾 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例( 1 4 ) 至( 1 8 ) 中,前三个实例都是表示说话人不企望 发生的事情眼看就要发生而结果并未发生,含有庆幸的意思,而后两个实例表示 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眼看就要发生而终于没有发生,含有惋惜的意味。 ( 14 ) 不是你提醒我,我几乎忘了。( 现代汉语词典,下例同) ( 15 ) 马往旁边一闪,险些把我摔下。 ( 16 ) 1 2 年前他老伴因煤气中毒死亡,这一突然打击差点要了老爷子的命。 ( 17 ) 事情几乎就要办成了,最后又起了变化。( 现代汉语八百词) ( 18 ) 男子1o o 米自由泳差点成为哈萨克斯坦队在亚运会金牌榜上的第一个 立足点。 “几乎、险些、差点儿 后边跟否定形式时,都既能用于说话人企望发生的 事情,也能用于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并且含有庆幸的意味,如“几乎赶不 上”、“险些没得到那两百万英镑”、“差点儿没摔倒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副词 后边跟否定形式,并且用于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时,表达的却是否定的意思 ( 如“差点儿没摔倒”是“没摔倒”的意思)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续章节再详 细讨论。 显然,“几乎、险些、差点儿 的主观性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用环境, 即说话人的主观企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的事情,企望不企望,会 因人而异。如“他考了第一名”这件事情,是张三企望发生的事情,是李四不企 望发生的事情,因而同样一句话一一“他差点儿考了第一名”,张三说出来和李四 说出来所表达的主观情感就不同:张三感到惋惜,而李四感到庆幸。第二,有的 事情,脱离更大的语境很难说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还是不企望发生的事情。如孤 立地看“我差点儿报考北大历史系 ,就很难判断是含有庆幸还是含有惋惜的主观 情感。第三,有的事情,对于说话人来说,无所谓企望或不企望发生。例如: ( 1 9 ) 昨晚,冬奥会的冰上舞蹈比赛几乎重现了一个月前欧洲锦标赛的结局, 金银铜牌得主仍然是那三对老牌选手。 例( 1 9 ) 是来自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在这例中,说话人只是客观报道冬奥 会的比赛情况,是否重现欧洲锦标赛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无所谓企望发生或不企 望发生的事情,因此也就不蕴含有庆幸或惋惜的主观情感。 第二节组合中的语义选择 在具体使用中,“几乎、险些、差点儿 由于自身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基础,同 其他词语的组合与配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本节我们主要考察这三个副词 与动词性成分( v p ) 组合时在语义上的选择限制。 一、共性选择 “几乎、险些、差点儿”这三个副词的基本语义相同,都是表示“事情眼看 9 副词“几乎、险蝗、差点儿”的多角度z 察 就要发生而结果并未发生”,因此在与v p 组合时就存在着语义选择上的共性,它 们都要求后面的v p 或者包含有结果义,或者表述一个完整事件。下面依次分析。 ( 一) 光杆动词 能够直接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的光杆动词非常有限,大致可以分 为两个小类: 一 a 类:消失减少 缩小提高下降离开 放松灭亡丧失实现 恢复削弱沉没 一 b 类:倒闭牺牲忘记爆发 翻覆残废 丧生亏本送命离婚 结婚流产及格上当破产下岗发疯入狱失手毙命摔倒跌倒 晕倒昏倒解散遇害失败夭折 ( 2 0 ) 他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参加战斗,便被一颗子弹击中面部,墨垩连仝。 ( 2 1 ) 美国名将詹森在5o o 米速滑中险些盐型,痛失夺冠良机。 ( 2 2 ) 厂里派人连跑几个地方都没有便宜价,弄得该厂差点倒闭。 a 类动词的过程结构为后限结构,b 类动词的过程结构为点结构,加“了 都表示动作的结束。它们的共同点是动作行为本身就蕴含有某种结果,动作行为 的完结即意味着结果的实现。如“摔倒”包含着一个变化的必然结果“倒 以及 向着这一结果演进的实现过程,因而可以被“几乎、险些、差点儿 修饰限定, 表示该实现过程近于完成而最终没有完成的语法意义。 以上两类动词都能够直接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但是带上动态助 词“了后更符合语感,如“差点儿摔倒了 。需要指出的是,b 类动词里包含了 一些通常所说的动宾式离合词,如“送命、离婚、上当 等。这些动词可在前后 语素之间加上动态助词“了”,再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如“差点儿送 了命”。但一般不说“差点儿送命了 、“差点儿送了命了 。 ( 二) 光杆动词+ “了” 带上动态助词“了 后能够被“几乎、险些、差点儿 修饰的光杆动词,也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a 类:忘 丢 关 吃泼洒扔碰砸 摔 磕撞伤毁跑 输走废灭垮破吐碎 b 类:醒病瞎哭疯倒到断瘫 ( 23 ) 不是你提醒我,我童工。 ( 2 4 ) 耀邦乘坐的小船被水浪摇曳得险些翻了。 ( 2 5 ) 于是我很想家,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儿哭了。 a 类动词一般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后面的“了”表示该动作行为有了某种结 国有关“后限结构”和“点结构”的论述,参看郭锐( 1 9 9 3 ) 。 l o 硕f j 学位论文 果,跟动词后的“掉”很相似。如“忘了”相当于“忘掉”,包含有结果义,结果 就是对某件事情的记忆的丧失。这样,那些与“了”结合后不能表示动作结果的 动词,往往不能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限定,如“,i = 差点儿写了”、“:l c 差 点儿打了”。 与a 类动词不同的是,b 类动词所指的并不是某一具体的动作行为,而是某动 作行为的结果,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找到导致该结果状态的动词。如例( 2 5 ) 中, “哭”是“想家 的结果,而“哭了”表示该结果状态的实现,被“差点儿”修 饰限定后,表示该结果状态最终没有实现的语法意义。 以上两类动词的差异表现在句法上,便是a 类动词后可以补上一个结果补语, b 类动词前可以补上导致其结果状态的动词,而保持基本语义不变。例如:“差点 儿忘光了”、“差点儿想得哭了”。 ( 三) 述补短语 现代汉语中,“几乎、险些、差点儿虽然可以修饰带结果义的v c ( 述补短语) , 却不能修饰其中的v ( v 后没有其他后续成分,如动态助词“了”,且本身不带结 果义) 。比如: ( 2 6 ) 过去一年多,我们差点儿饿死呢。 幸过去一年多,我们差点儿俄呢。 上例述补短语“饿死”中,“饿表示动作行为,“死”是对“饿”的补充说 明,表示由“饿”引起或造成的结果。当“差点儿”修饰该述补短语时,其实也 就是对该述补短语所蕴含的结果进行限制。因此一旦失去了补语,“差点儿也就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就说明“几乎、险些、差点儿 对其后述补短语的语义限 制是包含结果义。 正因为“几乎、险些、差点儿 对其后述补短语的语义限制是包含结果义, 所以含结果补语的述补短语( 述结式) 受这三个副词的修饰很自由,如“差点儿 冻僵 、“差点儿撞翻”。然而,并非单单只有述结式具有结果义,含趋向补语、时 地补语、可能补语的述补短语也具有结果义,能够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 饰。例如: ( 27 ) 李克用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昏过去。 ( 2 8 ) 眼前一黑,他险些栽在地上,心惊肉跳,冷汗淋漓。 ( 2 9 ) 他又瘦又弱,戴着一副眼镜,连球棒也险些拿不稳。 含可能补语的述补短语可表述为“v 得不c ”。一般说来,“v 不c 比“v 得 c ”更容易受这三个副词的修饰,从表2 2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我们检 索的语料中,只有一个“差点儿”修饰“v 得c ”式述补短语的用例,并且还是“没” 与“v 得c ”连用的形式: ( 3 0 ) 写毕,差点没忍得住哈哈大笑,才扬长而去。 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考察 表2 2“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v 得不c ” ( 说明:本表统计的范围仅限于c c l 语料库所收集的现代汉语语料) 此外,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的述补结构不能是含程度补语的述补 结构,因为程度补语往往表示的是不确定的量,很难有一个衡量其是否实现的标 准。例如: t 书差点儿想极了坏透了饿得慌摔得很重看得清清楚楚 ( 四) 述宾短语 述语是述补式的述宾短语可以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限定,例如: ( 3 1 ) 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盟主丝鲍壁薹。 ( 3 2 ) 当时离木星只有4 万3 千公里,险些撞上木星。 ( 3 3 ) 艳春从自己房间里娉娉婷婷出来,辣椒倒抽一口气,她差! 量丛丕出自 垂鲍盘! 生王。 以上三例中,如果去掉述语中的补语成分,变成简单的“动+ 宾”形式,它们 就不能再被“几乎、险些、差点儿 修饰。例如:“木几乎射他的膝盖”、“水险些撞 木星”、“木差点认自己的女儿 。 “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动+ 了+ 宾”形式的述宾短语很自由,例 如: ( 3 4 ) 无论他怎样解释人家都不信,弄得很尴尬,心理上一下子就比人家矮 了半截,几误了大圭。 ( 3 5 ) 四战四平,又险些当了烈士,一块弹片至今还嵌在肺尖上。 ( 3 6 ) 为了能出来见您,她今天差点儿垩了自己的金! 以上三例中,动态助词“了 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去掉“了 ,变成简单的“动 + 宾 形式,就不能再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限定。例如:“术几乎误大事、 “牢险些当烈士 、“半差点儿要自己的命 。 从以上分析来看,“几乎、险些、差点儿 对述宾短语的语义限制也是必须包 含结果义。简单的“动+ 宾结构一般表示活动,本身没有内在终结点,而补语成 分和动态助词“了 的引入使动作有了内在的自然终结点,使整个述宾结构有了 明确的结果义,从而能够被“几乎、险些、差点儿 修饰。 然而,我们发现少数“动+ 宾”结构有时也可以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 饰限定。比如,某些表示人的心理或意念活动的动词( 如“想、以为”) ,表示动 作趋向的动词( 如“去、来 ) 以及终结动词( 如“变成、成为”) 直接弓f 导的动 宾短语可以被这三个副词修饰。例如: 1 2 硕l :学位论文 ( 3 7 )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 3 8 ) 上个月我差一点去上海。( 朱德熙19 80 用例) ( 3 9 ) 此举导致乌中央政府增派部队到克里米亚,险些造成武装冲突。 “变成、成为 是终结动词,“去、来 是趋向动词,它们直接引导的动宾短 语之所以能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结果义,动作 行为一完成便呈现相应的结果。至于“想、以为”等心理活动动词直接引导的动 宾短语之所以能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是因为它们表示的是行为主体 心理状态的变化,这可以看作是动作行为的广义的结果义。 ( 五) 连动短语 “几乎、险些、差点儿 可以修饰带结果义的连动短语,例如: ( 4o ) 猜想着那样的情形,当时我几垩出童大笑起盎。 ( 4 1 ) 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枪来枪毙那个白人上尉。 ( 4 2 ) 陆建设再一次差点上车溜走。 ( 43 ) 我差一点跳起苤搂盖堡当丝的畦子。 根据我们检索的语料,“几乎、险些、差点儿”所修饰的连动短语,连用的动 词或动词性短语一般为两个,分别记为v p 。和v p :。只要其中的v p 。或v p :具有结果 义,整个连动短语便具有了结果义,从而能被“几乎、险些、差点儿”修饰。如 例( 4 0 ) 中,“大笑起来 具有结果义,因而可以说“几乎出声大笑起来”,但不 能说“几乎出声大笑”。 一般说来,“几乎、险些、差点儿”否定的焦点是v p :,即句末重音所在。但 如果前面有对比重音,它们否定的焦点也可以是v p 。下面是“差点儿”否定的焦 点不同,意义不同的例子: ( 4 4 ) a 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报失。( 没报失) b 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报失。( 打电话报失了) ( 六) 兼语短语 “几乎、险些、差点儿可以修饰带结果义的兼语短语( v p + n p + v p :) ,例如: ( 4 5 ) 这一质量上的滑坡,几乎使长岭垮台。 ( 4 6 ) 不料,一场大病险些使李国安再也站不起来。 ( 4 7 ) 我们当时差点盗公蜀的堡师提交近讼。 以上例中的v p 。,吕叔湘( 1 9 8 0 ) 把它们归为“含有使令意思的及物动词” , 并把它们的词义都解释为“致使”。而由它们所构成的兼语短语都蕴含有致使结果, 从而能够被“几乎、险些、差点儿 修饰。 如张黎( 2 0 0 9 ) 认为,汉语中有表示动作结果和动作过程两类动词,“去、来”等属于前一类型。 o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日j 书馆,1 9 8 0 年版,第3 4 贞 副词“几乎、险些、差点儿”的多角度之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