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宣i i i i i i i i i - 一i i i i 中文摘要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经典,包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书中大量的论述 均围绕劝善戒恶这一主题而展开。作者还针对人们畏天祈福等心理特性来强化道 德教育的穿透力。学界在谈及太平经的伦理思想时,多从它所反映的农民道 德观念立论,本文试图探寻太平经伦理观的全貌,以就正于方家。太平经 的伦理观是一种带有神学特色的伦理观。从长生可致、成仙可能的前提出发,太 平经宣扬“重生”、“乐生”、“贪生”,并对“饮食男女”等人类的生理需求作了 充分肯定。从天人一体的感应论出发,太平经宣传善恶报应、善恶轮回,对儒 家忠孝等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证,并提出救穷周急、自食其力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 意志的伦理思想。太平经还对为善的修养方法进行了阐论,发挥了积善不止的 合理思想。研究太平经的伦理思想,对于深化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建构当 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劝善戒恶;阴阳中和;遵从天意;忠孝结合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i st h ee a r l yc l a s s i co ft a o i s mw h i c he m b r a c e sr i c he t h i c s m o r a l i t yt h o u g h t s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m a i n l i n et h r o u g ht h ew h o l eb o o ko f “t a i p i n g s c r i p t u r e ”l a r g ea m o u n to fd i s c u s s i n gi nt h i sb o o kw e r ed e v e l o p e df r o mt h es u b j e c to f e x h o r t i n go t h e r st ob eg o o da n dg u a r d i n gh i ma g a i n s te v i l t oa c h i e v et h i sp u r p o s e ,t h e a u t h o r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p e n e t r a t i o n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b yu s i n g t h em e n t a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a p p e a r e di nt h ep e o p l e sf e a r so fg o da n db e g g i n gf o rg o o df o r t u n e w h e ns p e a k i n go fe t h i c si n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m o s tr e s e a r c h e r sd i s c u s s e di tf r o mt h e p e a s a n tm o r a l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x p l o r e dt h ec o m p l e t ee t h i c si n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t h ee t h i c si n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h a ss o m et h e o l o g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e t t i n gt h ep r e m i s e c o m p l y i n gw i t hl o n g e v i t ym a yc a u s e d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s p r e a d e dt h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 e n j o yt h el i f e ,a v a r i c i o so fl o n g e v i t y ,a n dh a v es h o w e dp o s i t i v e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 h u m a nb e i n g sp h y s i o l o g yn e e d f r o mt h ei n d u c e dt h e o r yo fu n i v e r s ea n dh u m a n i n t e g r a lw h o l e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a r e ”h o l dt h ev i e wo fe v i lr e t r i b u t i o n ,g o o da n de v i l t r a n s m i g r a t i o na n ds a v i n gt h ep o o r s ,w o r k i n gb yo n e s e l f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p e o p l e sw i l l , p r o v e dt h el o y a l t ya n df i l i a ld u t yi nc o n f u c i a ns c h 0 0 1 “t a i p i n gs c r i p t u r e h a sa l s o e x p l a i n e dt h ew a yt ob e i n gg o o d ,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o fc o n t i n u o u s l y c o n t r i b u t i n gk i n d n e s s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n o w a d a y s ,s t u d y i n ge t h i c st h o u g h ti n “t a i p i n g s c r i p t u r e ”h a sg u i d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s t r u c t u r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e x h o r t i n gt ob eg o o da n dg u a r d i n ga g a i n s te v i l ;y i na n dy a n gn e u t r a l i z e d ; f o l l o wt h eg o d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l o y a l t ya n df i l i a ld u t y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帅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黑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们留纠月之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延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延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知当g 哦7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擀,r ( 月衫百 签字日期:砂归扩年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叶 l2 - b7 日 引 言 引言 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也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作者 对当时的腐败朝政非常痛心,指出整个国家处在一种富者沃野千里,而贫者无立 锥之地的贫富分化的严重局面,风土人情已经到达土崩瓦解的程度,在作者看来, 如果国家没有一种道德思想能够去指导民众,维系整个国家的统治,那么这个国家 就危险了。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太平经在继承前人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 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伦理思想体系来指导民众。 太平经制作流传的时代,e 是西汉王朝社会极不安定的时代。汉初,统治 阶级鉴于秦末暴政激起社会阶级矛盾全面尖锐化,从而导致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历 史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种政策使广大劳动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恢复战争创伤,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生产,出现了为人称道的“文景盛世”。到武 帝时,刘汉天下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当时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也就是从这时起, 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否定因素也全面萌发,社会的政治危机出现,地主、商贾、 豪强之间的矛盾动摇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以致于人心浮动,各思变革。 太平经的产生,除了社会的政治缘由而外,还有着深厚的思想缘由。自秦 焚诗、书百家语后,周易等卜筮、种树之书幸得保存,黄老思想亦得以 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武帝时,董仲舒投其所好,建言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学得以复苏。然而,当时儒学的骨子里依然流淌着黄老的精髓。它 的思想也体现了黄老道家神仙方术为主的儒家经世学说、墨家的社会理想和西来 佛教思想的杂糅。在哲学方面,它将易文化所奠定的阴阳学说付诸应用,且 于应用中进行生发,在一与两、一与多的关系问题上,在元气本原的问题上、在 养生哲学、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问题上,都有不少可借鉴的合理思想。尤其是,太 平经为尔后道教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和教典的编撰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史料。此外,太平经中所包含的民本思 想、民主思想、公平思想、社会改良思想、社会生态平衡思想,特别是书中强调 的伦理思想,都是我们今天进行批判借鉴的好资料。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二 s 。传浼东汉丁| 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奉其为要 经典。从道教的出现来看,太平经是道教第一部经。 第一节太平经的来历及作者 一、太平经的来历 据范晔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 1 2 6 1 4 4 ) 时琅琊天花乱坠宫崇献上太 平青领书1 7 0 卷,为期师于吉在典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其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 多巫觋杂语,当时有司奏告此书妖妄不经,于是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有此书。 又说,桓帝延熹九年( 1 6 6 ) ,襄楷又上书提到此书,认为该书奉天地,顺五行, 其中有兴国广嗣之术,汉顺帝没有实行,所以国家不得兴量。 太平经的卷数,传说不一。此书最早见于著录,是东晋葛洪抱朴子遐 览篇所载道教书目,其中有太平经5 0 卷,又有甲乙经1 7 0 卷。太平经 是其本名,甲乙经则因此书分为甲乙丙丁等1 0 部而得名。至于5 0 卷和1 7 0 卷 的卷数所以不同,料想当时就有两种传本。现在道藏中的残本太平经共 为6 7 卷宗,其中还包括太平经钞1 0 卷。太平经的实际卷数,较多的说法 为1 7 0 卷。近人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 7 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 平经合校,基本上恢复了1 7 0 卷的轮廓。此书于1 9 6 0 年2 月中华书局出版,成 为通行本。 太平经的流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在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的太平道兴起之前,这部书一向秘密流传。在历史上可考的传经人有甘忠可、夏 贺良、帛和、于吉、宫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于吉,前面已谈到他是受 经和演经的重要人物。自从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此书应当在民间还有流传,因为 抱朴子览篇中曾有著录。后一阶段,即太平经的再度出现,是在南北朝 时期,太平经复文序中说:“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 第一罩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法于溪谷问得太平本文。”从此太平经再传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 存下来。 一 此后道士还在讲习此书,比如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名道周智响。太平经复文序 中说:“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 这部书一直流传 到宋元时代,还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艺文志和元马端临文南通考中都曾 有著录,而且还都是完整的1 7 0 卷。太平经丌始残缺,大概是在至元毁藏之后, 明代已然不全,虽然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著录仍为1 7 0 卷,但是正1 到第 1 0 卷已非太平经原文,而为太平经钞。清代贺龙骧刊印钦定道藏全书总目 时,太平经仍存h 9 卷宗,他在国朝坊道书目录之中还著录了道藏以 外的坊刻本,太平经百余卷宗,可异今己不见。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 弟子) 问,神人( 天师) 答。太 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 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哗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 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 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 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 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 实即老子) , 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章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自 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 6 1 人; 从属3 万6 千人,部领3 6 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 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 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太平经中认为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 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太平 经中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 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太平经中要求 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中,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 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太平经中认为守一既久,可 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j 占b 、堪 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 同时,太平经中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 徒进行斋戒、首过、祈镶、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 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 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 三代 的祸福根源而占,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太 平经中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 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 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 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 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二、于吉的传说 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药无效。于是他每天清晨和 。 夜间虔诚焚香,祷告上天,请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动,命令仙 人帛和化作卖冻结翁出现在市场上。于吉见到帛和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 第二天鸡鸣时相会。于吉按约定地点到大桥北边木兰树下相见,没想到帛和已经 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来。于吉接受了教训,不敢怠慢, 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过了不久帛和也来了,见到他非常高兴。授给他一 部经书,并且对他说道:“你得到这部书,不单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长生,变化自 如,周行天下,望好自为之。于吉叩拜接受经书之后,疾病顿然消除。接着太 上老君又亲自降临,传授给他读经书的旨要。于吉就将经书扩充为1 7 0 卷,即太 平经。由于他领悟了书中要旨,内以治身,外以消灾治病,从此无不应验。在民 间三百年后,道成仙去。还有一种传说,三国之时,于吉往来江东吴地之间,立 第一章 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i 精舍,烧香读道书,用符水为人治病,当地人很多都崇信他。孙策嫉妒他的威望, 命令手下人将于吉绑在烈日之下,并要他求雨,马上大南如浇。孙策更为气愤, 就把他杀了。杀了之后,于吉尸体忽然不见。孙策杀了于吉之后,心中总觉有些 后怕。每当独坐之时,就感到于吉在他身边,从此精神有些失常。后来自己照镜 子,看到于吉在镜子时而再仔细看又没有了,这样反复出现多次,孙策吓得扔掉 了镜子,大嘴起来,导致旧疮迸裂,不一会就断了气。 关于太平经的作者,根据陈撄宁考证,认为此书脱胎于西书天官历包 元太平经。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为汉成帝时甘忠可造作,是根据秦汉之际燕齐 一带海上为秘密相传,目久年深,传经者各自运用手笔,逐渐使其内容增加,篇 幅扩大,遂成为后来1 7 0 卷的巨著。此书为张角利用,成为太平道的主要经典。 又据陈撄宁考证,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 现存太平经中曾有2 0 余处引用太平洞极经罩面的话。 太平经复文序列太平经传授渊源说:争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作太 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又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于 吉,领其扩为1 7 0 卷宗,编成3 6 0 章。混元圣纪卷一引后汉书佚文,也说 老君授于吉太平经。这些记载均认为于吉为太平经或太平青领书的作 者,后人们从太平经卷帙浩繁、内容丰实推断,此书定非一人一时所作,而 是经过众手长期编制、增扩而成。各种记载表明,于吉可能是太平经1 7 0 卷的 最后定型者。 第二节太平经的重要思想 一、道家易学向道教易学发展的重要桥梁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它是古代东方原始野蛮人走向文明的文化实践的结 晶。是各部落巫史文化的集大成,从而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逻辑元点,同时 也是传统文化的原典。换言之,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易文化传统。易的 主要功能是卡筮,为人们行事处世、趋吉避凶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它反映先民们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所处的特定果空环境下的认识经验水平。周易的阴阳奇偶( 一、一) 爻画 给了尔后道家、儒家哲学形一i - _ 学的建立以决定性影响。由周易而老子而易 传和由周易而孔孑而易传,遂成为一源双流,即道家易学和儒家易 学并行不悖、相资互补的对立统一的文化思想体系。道家易学以天地自然和人体 自身健康长寿为翔的起点,由之延及到人君南面之术,从而实现天地人事的阴阳 和谐,建立一种自然无为的中和的社会秩序。正如老子所说,由“修之身 “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而“修之天下”。因此,它更多地 着眼于人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诸于人身精、气、神的吐纳、治病延 年的药物烧炼以至于天文、历律、节候、地理等方面,所以又有科学易( 或象 数易) 学的说法。与之相对应,儒有易学主要以人际关系为翔的起点,由之延 及人类所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依然是统治秩序问题,希望通过有为 建立一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壳的、和而不同的等级制度化的中和社 会秩序。如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天下称其为“内 圣外五”之术。因此,它更强调人的“慎独”、“克已复礼 ,人的“恭、宽、信、 惠、敏 的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尊卑、长幼、贵贱等级秩序的构建、纲常伦理的论 证与维护。所以又有人文易( 或义理易) 学的说法。事实上自易传起, 儒道二家便相互渗透;汉易也呈现交叉形式而各相倚重。易传作为解“经” 之作,融汇了先秦诸子的易道观,而以道家易道观居首,儒家居次。通 过这种融汇,于是便有了“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这故”的主题。易之贲彖 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易传之作,目的在正规化成天下。所以它强调“崇德广 业”、“极深研几 。唯其如此,才能顺天道、察民故,实现以天地为法,与天地合 德的境界。这也即是“化成天下”的标准。易传所追求的这种境界,也就是人 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同阶级、身份的人之间和谐统一,变妈个人与群体与社会与 天地自然平衡协调。这其中道家意蕴,可谓浓矣。太平经的主要倾向显然是 道家易学,其于儒家易学方面也有明是的吸纳与表现。明乎此,则不至 第一章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i i 于有执偏之争。 太平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以“道”释易,借易明“道”。实际 上是将“太平”主旨建立在易理之上,是对先秦形成的道德传统的新发挥。 纵读太平经,不仅可以鲜明地感到一以贯之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 心而天下和平”的易道,同时还可以鲜明地感到易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 首先,对易变革之道的继承。 易六十四卦,正是靠最基本的奇偶( ) 爻画的变化推演来占断吉凶、 体咎的。诚如易传所方:“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预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 则通,通则久。”易的爻画所表示的刚、柔爻位的上下变适,正是易道的 基本原理和特色。所谓易,也正是取象于同月往来相推的变化。周易的变 化,并非外在力量的驱使和主宰,它的根本动力在于易卦自身矛盾着的阴阳双方 盈虚、消长,始终遵循着“物极则以 ,“穷则变 的自然法则。换文豪之,这种 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周易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事物新故相除的机制,特别强调 “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 。但是在方法论止它却陷入了循环论。它从直 观经验出发,认定事物的变化都是日月、寒暑、昼夜的代明错行,始终在一个固 定周期的模式中循环往复。这种背反,终致因扭同事物的本质而扼杀了辩证法则 的生命。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其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太平经的主旨,正是建立在“尚变”的易理基础之上。汉书李寻 传载,方士甘忠可诈造的包元太平经问世时便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 更受命于天”,他就是基于这种循环理论,名正言顺地授徒传播太平经的。甘 忠可终以“假鬼神罔上惑众 罪被治,病死狱中,但其书却继续流播。我们从东 汉经过民间流传扩演的太闰经年,这种物极必反的变化观多有反映。如说: “道弊末极也,当反本。夫古者圣人睹此知为末流,极即还返,故不失政也, 而保其天命。“积上者当返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 上;故有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夫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 。中华硕礴网( h t t p :w w c h i n a - b c o 神一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第l 页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也。但 “夫阳极者能生阴,阴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若寒尽反热,热尽反寒, 自然之术也。故能长相生也。世世不绝天地统也。”毫 在太平经看来,本未、上下、内外、寒热等等,举凡对立的范畴,如同 易之阴阳,“极即还返”,这是“自然之术”,是“天道”。易日:“一阴一 阳之谓道”。人类遵循这种自然之道,男妇阴阳和合,就能“长相生,世世不绝天 地统”;统治者遵循此道,就可以“不失政而保其天命。”太平经也认为,事物 的生存和发展,其机制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和斗争。 如说: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 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故线性地阳,则地不可尽成;纯 行阴,则天不肯尽生。”4 “自天有地,自同有月,自阴有阳,白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 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 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 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阴阳之枢机,神灵之至意也。 “阴气阳气更相主人翁有相生。 “夫一者,乃数之始起,故天地未分之时,积气都为一,分为二,成夫妇。” “夫大神不过天与地,大明不过日有月,尚皆两半共成一,夫天地各出半力,并 心同欲和合,乃能发生万物。昼夜各阒力,乃成一日。春夏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 岁。月始生于至十五日名为阳;过十五日肖,名为阴。各出阗力,乃成一月也。 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多出半力合为一, 乃后共成一。故君与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区区思同,乃成太平之理。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9 3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4 2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2 0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1 7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7 2 7 - - 7 2 8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7 0 1 页 第一章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太平经在这罩将易的阴阳之道具体化了。其一是指出了“天下凡事 的生养,阴阳二者不可或缺,它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其二是指出了万物相生,是 阴阳二气“更相摩砺”的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三是形象地提出了“一分为二”和 “合二而一”辩证法则,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易的阴阳学说。 太平经的阴阳变化论,由于受到易封闭体系的制约,也未能超越循 环的藩篱。如说:“故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何有解已! 也无极之政,周者 反始,无有穷己也。 譬如世间上的天、地、人,各分十六部,各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共 四十八部。从天上皇到人霸区组成一个治乱治的天道循环过程。天地人 同本子元气,分而为三,各有始祖: “故三皂者,其祖头也;五帝者,其中兴之君也;三王者,其平平之君也; 五霸者,其末穷劣衰,兴刑危乱之气也。故到五霸,乃四分有其一者,天道其统 几绝也。过此下者,微末不能复相拘制,比若大弱不能制强,柔不能制刚,少不 能制众,道且大乱,不能复相理。故更以上复起。”“更以上始,此天地自然之性 也。” 由祖头而中兴而劣衰,乃是一个循环周期,接着“更以上复起 ,“太平气至 , 然后又开始新一轮循环。把有声色的社会进化史,窒息在一个封闭循环的思维框 架中,而且说成是“天地自然之性”显然是曲说。这是对易道消极面对继承。 其次,对易中和之道的阐发。 易之变化,在于舍两极而求中。易经不足五千言,其卦辞直接涉及“中” 的范畴达数处;至于以“贞”、“正”为“中 者,在多有;而断卦时以“中 断 吉者比比皆是。即以位论,二、五为易卦上下体之中,如得位,则多断为吉。至 于易传之言中、贵中,更其表现明显。中和是中华易文化传统的精髓。 由易经衍生的道家易学和儒家易学,尽管所尚相歧,然对于“中 和”这一精髓,都是肯定、继承和发扬的。老子说:阴阳二者“冲气以为和”,“知 王明 太平经合校【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2 4 页 王明太平绎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5 5 2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3 4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同常,知常同明”:进而主张“和其光,同其尘,”告诫人们“多言数穷,不如 守中。”也尔后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养生、处世之道,强调“时 中”之论、“坏中”之旨。儒家孔子办倾心于易之中道观念,希望能够“得中 行而与之”。曲他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曲盛赞“中”为天下之“至德”,进而提 倡“执两用中”由的中之道。尔后思孟学派把这一思想发展到了极至,把“中和” 升华到了“天下之达道”的地位。 太平经内容虽然驳杂多端,但周易“中和”这一精蕴,却散见于全书。 或者说,太平经是以易的中和之道惯穿全书的。 太平经非常重视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的论题,不仅仅用这种思想说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而且用 以说明庶物以及人类的生成、殖养问题和社稷国家的统治权力的延续和安定问题。 太平经所谓的“兴国广嗣 之术,概言之莫非“中和 二字。太平经第四 十八卷三合相通诀对其“中和”观有过较集中的表述。它说: “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 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 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 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乎气至也。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宰术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凡物。 由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 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 平相通,并力同心,以传其类。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 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此皆本之元气自然,天地 授命。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 “故古者圣人深知天情,象之以相治。故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 上引均见老子 道德经 论语: 子路 论语:学而 论语:壅也 第一章 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mi ii ii im_ii 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 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丽行,不可无一也。” 显然,这种“三合相通的理论,是对易传天、地、人“三力”说和老 子“冲气以为和”说的继承和发挥。所谓“三合相通”,并非哲学上讲“一分为 三”或“三合为一”,而是在道分阴阳、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对“中和 和入的地位、 作用的强调。“中和 既是易道,又是太平经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矛盾 统一、同一、平衡的状态。举凡天地、刚柔、寒暑、高下、雌雄、男女、君臣等, 皆可比况“阴阳”,“阴阳相得,交而为和”。阴、阳与和的统一,就可以共养成万 物。所以,它说:“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 太平”如果“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甾 对于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向来有不同的批评,主要者是批评它的“阶 级调和”倾向。历史地讲,处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农民,希望有一个能体恤下民 的皇帝:希望有一个能反映民间疾苦,支持和监督挈帝统治,沟通上下情况的大 臣;希望人民能够自食其力,安居乐业,达到君、臣、民相互理解,这是合符情 理的。尤其在早期封建社会,皇权思想是一种进步因素。因为在封建社会,农民 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即便是两汉之季,无论绿林、赤眉、铜马的农民 起义,抑或黄巾农民大起义,也都是想取而代之,做个好皇帝。明代的朱元璋、 李自成皆是其例。中国封建社会绵长,封建经济能得到长足发展,与周易所 奠定的以“中和”为精髓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哲学地讲,诚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社会阶级矛盾斗争推动的。 但这种矛盾斗争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具有进步意义。其一是,当一个政权已经腐 败透顶,犹人之大疾,不能接受医治而更起,这时用斗争促其速亡便是合理的。 其二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关系取代 现存生产关系已经成历史之必然,这时用斗争促其速亡,也是合理的。矛盾斗争 并非目的,它只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但并非唯一方法。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目 e 明太甲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1 8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4 1 页 一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是在新的基础上的矛盾平衡,办即中和。譬如:国际均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 形成,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以至于生念平衡的维护,医疗的救死扶伤等 等,这些都是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可以用斗争的方法,但更多地是用谈判、 协调或自我调适的方法。太平经选择了后者。它一方面尖锐地指出了统治集团 的腐败,指出“中古多失治之纲纪,遂相承负,后生者遂得其流灾尤剧”。统治阶 级“四远怨结,实闭不通,治不得天心,灾变怪异,委积而不除。”太平经 中告诫统治集团改弦更张,诏告天下,推行善政,否则便会遭到人民反抗而垮台。 而这种结果,无论对于现在的统治者还是人民自身都不是划算的。统治者将会丢 掉一姓之私的政权,人民将会罹于战祸,社会生产力将会遭到一次大破坏。另一 方面,它又劝导人民百姓恪守中和之道,与统治集团相合一,同患难。当然,仅 仅靠劝说统治集团认识到危险,推行中和之道,只能是农民阶级和上层有识之士 的一种善良的愿望。 中华易文化的一个重方面,就是它形成了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以辩证方法为主体的经验的、非形成逻辑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致 力于“通几”,即易传系辞上传所说的:“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 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 速,不行而至。 系辞下传说:“知几其神乎!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何谓“几”? “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可见“通几”就是深究并把握 事物变化之所以然。这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考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模糊性、协调性与包容性的特 色。( 二) 奉常处变的循环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封闭性、循环变动性与崇尚绝 对的相对性的特色。( 三) 寓理于象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取象寓理性、 典型经验性与类化推理性的特色。( 四) 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 超理性的偶然性和征兆性与象外之意的神秘性和理解的顿悟性的特色。它们之问 既有联系又相区别。从横向看,它们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为本体,结成了 一个经验纵合型的多元互补的认识结构体系;从纵向看,每一种思维方式都贯穿 王明,太平经合校【啪中华书局,1 9 9 7 第1 4 6 页 1 2 第一章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i i i i i i i i i im l - 2 - - i 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原则。易卦系统,反映了作易者已经具有种通 过阴阳对统一求得系统的动态平衡的意识。这种动念平衡意识,又决定了易 以中和为特色的天人和合的价值取向。 纵观太平经全书,可以说全面地沿袭、重点地发展了周易所奠定的 这种以辩证法为主体的、经验型的思维方式。它尤其强调“天人合一”、崇尚绝对 的天道循环和那种超理性的神秘的征兆性。 太平经认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啦人的生命是精、气、 神三者的结合。它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 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 与共为一道。”g 正因为组成人的生命之精气神三元素受之于天,故天人实为一体, 天地之道与人道是合一的。由是可知,天人之间是相互感应的。本来,把天地看 作是客观自然现象,肯定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感应在关 系,这是今天的自然科学所能证明的。比如太阳黑子运动,月之圆缺,海之潮汐, 风雨雷雹,地震、干旱等,都能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便是其例。但是太平经 却从汉代的流行迷信中吸取了阴阳之说,把自然与人的感应关系扩大到自然与人 类社会;同时又把自然人格化,认为天是真善美的集合,主宰着人类世界。太平 经这种天人合一的感应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为谴告说。即是说,上天始终都把君王的统治置于监督之下。对他们的 善行或恶行用灾害与丰稔、乱与治来表示意见。君王行恶,便要受到谴告。如说: “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锄“夫大灾异变怪者,是天地 之大谈也;中灾异变者,是天地之中谈也;小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小谈也。”“见 大恶凶不洋,是天地之大怒也;见中恶凶不详,是天地之中怒也;见小恶凶不详, 是天地之小怒也。灾异变怪,大小记之,勿失铢分也。 锄 所以,王者当顺天地阴阳之法治理天下。否则“天威一发,不可禁也;获罪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3 4 页 王明( 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7 2 8 页 王明太平绎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1 6 页 王明,太平绎合校f 岫中华书局,1 9 9 7 第3 1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天,令其天死。”i 用天人感应说申天而屈君,限制人君的荒淫残暴,应该说是 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其二为“人副天数”说。人副天数浼在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中便有提倡。 内经以为,人身- d , 天地,天之天地阴阳、四时节侯等等,都与人身之构造、 形体、情感相副,故日“人副天数”。武帝时,儒学神学大师董仲舒亦极力宣扬论 证这一确凿之说。太平经也吸取了这一思想。如况: “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藏, 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 “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 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 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 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热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 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乖错也。”谤 在这里,无形之“天气化的各种现象不仅具有情感意识,而且与人相副为 一。这是对神学糟粕的兼容与发挥。 其三为“承负”说。这是太平经的一个独特理论。所谓“承负 ,是指当 代人对其前代列祖列宗的善恶行为负有后果的责任。即是说,前辈人建功立德, t 。 后辈人当享受福泽报应;反之,前辈人犯下罪孽,后辈人则无辜受过。如说: “几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 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 菩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 不能及此人也。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卧承负三千岁,民三 百岁,毕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铆 这种承负是代相累积的结果。家族、皇室、国家都不能摆脱这种因果联系。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2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9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2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2 2 页 第一章太平经作者及其重要思想 _i im l 因此,君、臣、民等都应为善不能为恶,以免殃及国家、子孙后代。这种承负说 直接来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 的说法,尔后中 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办与此有关。“承负”说的目的在于劝善,但不能因此而抹煞 它的神学色彩。 太平经这部“安王大法”,尽管对统治集团的残酷统治、倒行逆施和腐败 诸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出发点和落脚处仍在王治太平。所以,它主张变是 是制度形式,不变的是道,是本,从而在变中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如说: “阳,君道也;阴,臣道也。事臣不得过于君。事阴过阳,即致阴阳气逆而 生灾。事小过大,即致政而祸大。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 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君道衰,臣道强盛。是以古之有道帝王,兴阳为至, 降阴为事。”暂 “阳者,君也;阴者,臣也。君盛则服,民易治;臣盛则君治侮乱。此天自然 之法也。”咎 这里所谓的“兴阳”之术,实际上就是要树立君主的无上权威,太平经以 “兴阳”为自然之法,就是要达到“君盛、臣服、民治”的目的。他还通过阳“一” 阴“一一 的爻象论证绝对权威的合理性。它认为,“一 就是“道 。如说: “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 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元气之首,万物枢机。天 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宁,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 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尘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 一之为本,万事皆行。”固 这里迸一步强调了遵守“一 的重要性。“一”为元气之首,万物之枢机。尊 一则万事顺遂,否则便“不能活生”,难以生存。这种崇尚绝对的贵一思维,无疑 是易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理论的翻版。 易传坤文言 王明太平经合校【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4 8 页 e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5 8 6 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中华书局,1 9 9 7 第7 3 3 页 1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太平经是对中华易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周易免于秦火,汉代继易传而后,把易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发展的黄 会时期。汉代易学的研究,一大体可分三个系统。其一为以孔子为先师的儒门 系统。这个系统以齐人田何为代表,衍生出了“施( 仇) 、孟( 喜) 、梁丘( 贺) 之学”,是为汉代易学一大流派。其二为承喜别传之焦( 延寿) 京( 房) 系统,而 焦又更受之于某隐士( 疑为道家方士) ,从而形成了“京氏之学”。其三为费直、 高相为代表的民间易学。“施孟梁丘之学”渊自儒门,但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