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_第1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_第2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师因素1、教学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2、教学方法落后。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二、现变现状的对策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乐于读文言文,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以学生、活动、质疑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文言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运用工具书、看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少讲,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课后,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盲点、弱点予以释疑。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会使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注释了。2、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字词句的,也有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教学贵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成为会学习的人。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讲能力获得的一般规律,十分精彩。阅读重“感悟”,所谓由感而悟,感而能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当然,在感悟的同时,文言文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能找到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了。下面谈几种阅读的方法。1、诵读法。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其中“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例句中却是两个词,要分开来读。“地”指“土地”,“方”指“方圆”,因此在诵读时,应这样停顿:今齐地/方千里。如果“土地”连读,理解自然就会错。因此,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整体的认知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真正做到“整体感悟”。诵读不仅要读准句读,还要读出语气,这样才能走进作品深处。如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读时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则不可如此热烈,语气自然要收敛一些,因为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其实,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一个学习过程。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诵读除了要语音准桷,句读准确,字正腔圆外,还要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2、找规律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词汇、语法进行深入而灵活的分析,从而提高文言文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可辨别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我们可据此处理文言文教学内容。(1)下位关系。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概念,新学习内容与已知内容之间是下位关系。例如初中阶段学习了宾语前置的特点,遇到“古之人不余欺也”,就会意识到它是宾语前置句。并明了其义,这是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2)上位关系。其定义是学习的内容是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切概念从属其下。例如,学生已学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十年春,齐师伐我”、“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等等之后,归结古文纪年法: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和干支纪年。这是感性认识到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过找规律法,可以把文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3、拓展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还应重视文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这些经典名篇中吸取精神养料。(1)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让学生自学乌江自刎,从而对项羽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各写了一篇与项羽的对话,在文中,学生能很好地帮项羽剖析他之所以失败的悲剧,告知项羽并非“天亡我也”,而是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最后的失败。(2)引进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看异同,说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苏洵的六国论后,引进其子苏轼、苏辙写的六国论,通过比较知道对于同一历史史实,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明白,同一材料,在作文中只要稍加改变,皆可成为绝好的论据。三、注重迁移,灵活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在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