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古尊宿语要是编成于南宋初年的一部比较重要但不大为现在 人们所熟悉的禅宗语录,反映了唐代至北宋期间的语言现象,编者为 赜藏主。 本论文主要研究古尊宿语要中的疑问句,按照传统的四分法, 把疑问句分为选择问、正反问、是非问和特指问四大类。论文从三个 平面理论( 即句法、语义、语用) 角度来考察,句法方面侧重于疑问 句问句本身的结构形式,语义、语用方面侧重于疑问句问旬和答旬之 间的内在联系。本论文的重点放在语义、语用的分析上,试图在禅宗 语录疑问旬的研究方法上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疑问句;古尊宿语要;句法;语义;语用 a b s t r a c t g u z u n s u y m 朋d ( 古尊宿语要) i sac h a n z o n gs a y i n g si n s o u t hs o n g e a r l yy e a r s ,a n di t i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b u tn o tw e l lf a m i l i a rt o p r e s e n tp e o p l e i tr e f l e c t st h el a n g u a g e s c e n e sf r o mt a n gd y n a s t y t on o r t h s u n g ,t h ee d i t o ri sz e z a n g z h u t h i st h e s i s m a i n l yr e s e a r c h e s o nt h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i n g u z u n s uy u y a o ( 古尊宿语要) ,a c c o r d i n gt o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u r r e p a r l i t i o n c h a n n e l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m a j o rt y p e s t h es e l e c t i v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h ep o s i t i v e a n d n e g a t i v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h er i g h ta n dw r o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n d t h es p e c i a l l ys u b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h et h e s i s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f r o mt h r e e f l a t s u r f a c et h e o r y ( t h es e n t e n c e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m e a n i n g a n d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u s e ) t h e s e n t e n c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u t st h ep o i n ta tt h ef o r mo fs t r u c t u r ei nt h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m e a n i n g a n dt h el i n g u i s t i cu s el a y e m p h a s i so n t h ei n t e r n a l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o ft h ea n s w e ra n dt h eq u e s t i o ni n t h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p o i n to ft h i s 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 m e a n i n g a n d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u s e ,t h e t h e s i s a t t e m p t s t om a k es o m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t h es t u d yc h a n n e li nc h a n z o n gs a y i n g s 7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g u z u n s uy u y a o ( 吉尊宿语 j 刁;m es e n t e n c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m e a n i n g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u s e 引言 古尊宿语要是我国一部很重要的禅宗语录,又名古尊宿语、 古尊宿录,反映了唐代至北宋年间的语言现象,所收录的禅家师 徒问答之语十分丰富,口语成分非常多,史料价值高。古尊宿语要 编成于南宋初年,编者相传为赜藏主,藏主是寺院主管佛经图书的职 事僧,赜藏主生平事迹不详。日本宇井伯寿博士在第二禅宗史研究 一书中指出,赜藏主可能是古尊宿语录卷3 7 末尾的士圭跋文中 所提到的守赜僧挺,柳田圣山也同意此说,但都无确实证据。因此, 关于此书的原编者仍待考。 古尊宿语要刊行后,流通天下。一百多年后,“板亦漫矣, 两浙丛林得之惟艰”( 物初大观序中语) ,于是,热心禅学的女信徒觉 心居士于南宋咸淳三年( 1 2 6 7 年) 出资刊刻出增订本古尊宿语录, 并请物初大观作序。这个增订本在古尊宿语要母本2 0 家的基础 上新增加了临济、云门等8 家。明朝永乐十一年( 1 4 1 4 年) ,古尊 宿语录入大藏经,在觉心居士增订本古尊宿语录的基础上又增 加了怀让、马祖等9 家,得3 7 家4 8 卷。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 尊宿语录。由此可知,古尊宿语录是在古尊宿语要内容不作 增删的基础上增加了1 7 家罾。现在没有古尊宿语要的单行本,而古 尊宿语录有由萧蓑父、吕有祥点校的中华书局版古尊宿语录 , 我们用作论文语料的便是中华书局古尊宿语录中有关古尊宿语 要的相应部分。 本文之所以选取古尊宿语要作为疑问句研究对象,是因为考 虑到以往对禅宗语录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六祖坛经、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神会语录等几部书,对这部书语言 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有武汉大学卢 。参阅萧楚父、吕有祥点校的中华书局版古尊宿语录前言,2 6 页。 。参阅萧蔫父、吕有祥点校的中华书局版古尊宿语录前言,2 7 2 8 页。 。在古尊宿语录点校凡例中指出,古尊宿语录以明径山本为底本,以日本婿续藏经本 和柳田圣山主编禅学丛书中影印日本无著校写宋本* 古尊宿语要为参校本,同时参考苏渊 雷点校五灯会元。 烈红老师的博士论文( 古尊宿语要) 代词助词研究( 这其中包括在 古汉语研究上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 ,其他有关古尊宿语要 的论文很少,而对疑问句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从三个平面理论对 疑问旬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另外,以往古汉语疑 问旬研究集中在疑问旬问句方面,答句研究还没有,本文将从问句、 答句两方面联系起来探讨,尤其是禅宗语录问答系统讲究“机锋”和 “顿悟”,许多疑问句答句往往看起来是“答非所问”,这同样宗语 录注重“顿悟”、“说即不中”、“应机勘辫”有关,这有特殊的语用价 值。 论文共分四部分,正反问、选择问、是非问、特指问各一部分。 其中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特指问的研究都是分为三大部分。第 一部分为句法形式,主要是从疑问句问句本身来考察;第二部分为语 义特征,从疑问句本身和问答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三部分为语用 研究,主要从答句和问答系统来考察。对于特指问的研究,因为特指 问类型在古尊宿语要中很多,我们就选数量最多、功能最强的“如 何”疑问旬作代表进行研究( 以下古尊宿语要简称语要) 。 第一章语要选择疑问句 选择问是指发问人提出并列的两项以上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语 要中选择疑问句的句法形式符合这个要求,它一般是提出两个选择 项进行询问。语要注重阐发禅理,其思维不囿于常规,其答句与 一般选择问句不同,问答系统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分析有它的特点。 一、语要选择问的结构特点 1 1 一般而言,选择问选择项必须是并列关系,在结构上是相 同的。 1 ) 阀:“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 ”师云:“青山自青山,白云自 白云。”( 睦州8 9 ) 呲 。例旬用括号注明出处,前面部分为语录所出自的禅师,后面阿拉伯数字为该例旬在* 古 尊宿语录中的页码 2 ) 问:“寒时又寒,热时又热。寒底是,热底是? ”师云:“杖 头傀儡人长弄。”( 石f 11 4 3 ) 3 ) 燕王问日:“人王尊耶? 法王尊耶? ”师云:“若在人王,人 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 赵州2 1 0 ) 4 ) 师问菜头:“今日吃生菜熟菜? ”菜头提起一茎菜。( 赵州2 4 5 ) 5 ) 师又云:“且问仁者,什么处是千圣同你处? 行时坐时, 起时卧时? ”( 神力2 0 6 ) 6 ) 石门遣使驰开堂书至,师乃集众于法堂上,使才近前人事, 师约住云:“是洞上宗乘? 是雪岭家风? ”使云:“书中已载。”( 首山 1 3 5 ) 但也有前后结构上不完全相同的,例如: 1 ) 师云:“为复意在芸田翁处,为在仰山处? 为复总不恁么? ” ( 神鼎4 6 0 ) 2 ) “诸上座,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乃云: “德山引颈,龙牙剑罄。”( 法华4 9 2 ) 1 2 前后选择项可以各自独立成句,也可以在一句话里并存。 1 ) 时有僧问:“是心生,是身生? ”师云:“身心俱不生。”( 赵 州2 4 7 ) 2 ) 师云:“江西米贵贱? ”僧云:“不曾入酆。”( 睦州1 0 0 ) 3 ) ( 师) 云:“未审出世与未出世是一是二? ”师云:“妙用当机 显,回光只在人。”( 石门1 4 8 ) 在1 ) 中,两个选择肢是独立的,2 ) 、3 ) 两个选择肢在同一句 话里并存。 1 3 选择问标记词的运用:语要中用得最多的选择问标记 词是“是”、“即是”,并且它们都是成对出现,“是”在选择肢的前后 都可以,而“即是”一般放在选择肢的后面。语要的选择问形式 有如下几种: 1 ) 云:“见与不见,是同是别? ”师云:“山河不碍青霄路,妙 用纵横处处通。”( 石门1 4 5 ) 2 ) 师问僧正:“唤作糖饼是,不唤作糖饼是? ”正云:“不可不 唤作糖饼。”( 睦州1 0 3 ) 3 ) 才相见,展坐具次,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 ”楚云:“自 家看取。”( 首山1 3 5 ) 在1 ) 中,为“是,是”,2 ) 为“是,是”,3 ) 为即是,即是”。这三类标记词,词义虚化的程度略有不 同:“是,是”还带有判断语气,至于后两种,我们可以把 它们看成是纯粹的选择问标记词。 另外,“为”、“为复”、“为当”、“还”也是常用的关联词,它们 都放在旬首。例如: 1 ) “这六个汉,为复野干鸣? 为复师子吼? 道,道! ”师云:“水 急鱼行池,峰高鸟不栖。”( 承天1 7 3 ) 2 ) “我道声色如泡。为复为你说破,为当为你讨声色? 试商量看! ” ( 子湖2 0 3 ) 。据梅祖麟研究,“为”作为选择问的关联词在五世纪时就已经出现,本注释一些观点和例子 均引自梅祖麟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4 1 4 页例如: ( 1 ) 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松之注) ( 2 ) 岂薪檩之道未弘,为网罗之目尚简? ( 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 3 ) 问望之立意,当趣如管晏而止,为欲恢廓其道,日昃不食,追周召之迹然后已乎? ( 汉 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 后来,选择问关联词语“为”复词化演变产生“为是”、“为复”、“为当”等,这些复词 单用或双用所构成的选择问流行在南北朝和唐代,一直延续到南宋。因此在语要中有这 种例子,其它外典中的例子也有很多,如: ( 1 ) 王江洲夫人语谢遏日:“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 ( 世说新语+ 贤 嫒篇) ( 2 ) 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 ( 王维问寇校书双溪诗) ( 3 ) 为复是四大违和? 为复是教化疲倦? ( 敦煌变文集5 7 8 ) ( 4 ) 师日:“为当求佛? 为复闷道? ”( 粗堂集) 在演变过程中,先秦的一些选择问关联词语逐渐被“为”、“是”、“为复”、“为当”、“还” 等取代。“是”“为”都是系词,作用基本上一样,只是以后“是”字在口语里淘汰“为” 作系词的位置,只是一个系词替代另一个系词,结果“是”交成选择问的记号。在现代汉语 里,基本上是系词“是”作选择问标记,而没了“为”据梅祖麟研究,“还”字最初用作选 择问记号是在祖堂集,祖堂集选择问用“还”字最多的句型是“还v p 也无? ”或“还 v p 也不? ”,如: ( 1 ) 和尚在曹溪时,还识和尚不? ( 祖堂集i 一1 4 9 ) ( 2 ) 有一人不受戒而远生死,阿你还知也无? ( 祖堂集i 一1 8 2 ) 祖堂集还首次出现“还”字用作选择问标记。 ( 1 ) 古人还扶入门,不扶入门? ( 祖堂集1 1 1 - 8 4 ) ( 2 ) 祖意与教意,还同别? ( 祖堂集v - 10 6 ) 蔫 3 ) “且道神鼎恁么道,为当违古人,顺古人? 别有道理? ” ( 神鼎4 5 5 ) 4 ) “与么道,还留是非,不留是非? ”保福云:“未却是非。”( 鼓 山6 9 9 ) 1 4 选择肢可以是句子、词、词组,它们之间可用关联词结合, 也可以不用。有的形式上看起来很简单,有的看起来比较复杂。 1 ) ( 师) 问僧:“近离甚处? ”云:“长水。”师云:“东流,西流? ” 僧云:“总不恁么。”( 汝州1 1 2 ) 2 ) 学云:“即今和尚是满是溢? ”师云:“争奈你问我。”( 赵州 2 1 6 ) 3 ) “虽然如是,你且道云盖在船头在船尾? ”( 赵州3 5 4 ) 1 5 疑问语气词“也”、“耶”放在选择肢末尾。 1 ) 僧问云:“幢子一截上天去也,入地去也? ”师云:“也不上天, 也不入地。”( 赵卅i2 4 6 ) 2 ) 师云:“此语为复与前来语,同耶别耶? ”( 神鼎4 6 0 ) 二、语要选择问的语义理解 语要选择问的语义理解分为选择项的语义关系理解和问答系 统之间的语义关系理解。 2 1 选择项的语义关系 选择问中,在结构上以双项并列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三项或三项 以上的。,现以双项选择为例分析,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可类推。设前 项为a ,后项为b ,从语义上讲,a 与b 往往为同范畴的事物、性质 或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并列同类选择关系。有时a 与b 似乎没有这种 语义上的联系,但只要进入a b 这一选择问框架,在发问人看来,a 与b 便实际上已具有了这种语义上的内在联系。例如: “诸上座,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乃云:“德 山引颈,龙牙剑譬。”( 法华4 9 2 ) 。例如: 师云:“为复意在芸田翁处,为在仰山跫? 为复总不恁么? ”( 神鼎4 6 0 ) s a 与b 的语义关系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2 1 1 对立关系:即a 与b 形成语义上明显的对立。 2 1 1 1 正反型:a 为肯定项,b 为否定项,否定标志为“不”。 1 ) 问:“说即振动乾坤,不说即丝毫不挂。说即是,不说即是? ” ( 睦州9 1 ) 2 ) 问:“五日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落声色即是? 不落声色 即是? ”( 石门1 4 2 ) 2 1 1 2 反义型:a b 为一对反义词,从而形成语义上的对 立反义关系,在形容词或动词上比较明显,有时也可以是名词。 1 ) 师云:“江西米贵贱? ”僧云:“不曾入酆。”( 睦州1 0 0 ) 2 ) 云:“见与不见,是同是别? ”师云:“山河不碍青霄路,妙 用纵横处处通。”( 石f - j1 4 5 ) 3 ) “谁复释迦毗庐文殊普贤是有是无? ”( 承天1 6 8 ) 4 ) 南泉上堂,师问:“明头合? 暗头合? ”泉便归方丈。( 赵州 2 1 5 ) 5 ) 师问菜头:“今日吃生菜熟菜? ”菜头提起一茎菜。( 赵州2 4 5 ) 1 ) 、2 ) 是形容词,3 ) 是动词,4 ) 、5 ) 是名词。 2 1 1 3 颠倒型:a b 一般为体现施受关系的句子,只是a 和b 的施受关系恰好颠倒。 1 ) “法身吞却拂予,拂子吞却法身? ”( 云峰7 6 3 ) 2 ) 问:“牛吃草,草吃牛? ”师云:“回头一就尾,宛转万重关。” ( 法华4 9 7 ) 2 1 2 差异关系:即a 与b 并不形成截然对立,仅仅表现出 一定的差异。此可能还是语义上的对立,在问者心目中,是事实的对 立。 1 ) 师云:“正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 ”峰拟议,师托 开云:“将谓同参,元来不是。”( 杨岐3 4 9 ) 2 ) “且道正当十五日,用钩即是? 用锥即是? ”( 石门1 4 1 ) 2 2 问答系统之间的语义关系 选择疑问句的句法研究主要从问句本身来考察,一个句子能不能 成为一个疑问句,是看它表不表达一种疑问语气,有没有疑问标记, 这基本上由问句本身所决定;而答句千差万别,从句法形式上很难看 出端倪,语义研究则从答旬和问答系统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2 2 1 针对性答句:答句从选择肢中选取一个作为答案,这 种答句在语要选择问中很少。 1 ) 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师对云:“有主 沙弥。”( 赵州2 0 9 ) 2 ) 琊云:“船来陆来? ”师云:“船来。”( 法华4 9 7 ) 3 ) “与么道,还留是非,不留是非? ”保福云:“未却是非。”( 鼓 山6 9 9 ) 4 ) 师问僧正:“唤作糖饼是,不唤作糖饼是? ”正云:“不可不 唤作糖饼。”( 睦州1 0 3 ) 在1 ) 、2 ) 中,回答很直接,而3 ) 、4 ) 要委婉些。这种针对性 答句在选择问句甚至语要疑问句系统中都不占多数,这是语要 疑问旬的一个特色。 2 2 2 模糊性答句:答句很模糊,将问题回抛给对方。 1 ) 才相见,展坐具次,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 ”楚云:“自 家看取。”( 首山1 3 5 ) 2 ) 师约住云:“是洞上宗乘? 是雪岭家风? ”使云:“书中已载。” ( 首山t 3 5 ) 2 2 3 两可或两否型答句:答案不是从两个选择肢中选取一 个,而是全选或者全不选。 1 ) “且道正当十五日,用钩即是? 用锥即是? ”遂有颂云:“正 当十五日,钩锥一时息。更拟问如何,回头日又出。”( 石门1 4 1 ) 2 ) 时有僧问:“是心生,是身生? ”师云:“身心俱不生。”( 赵 州2 4 7 ) 3 ) 师一日问僧:“是凡是圣? ”僧云:“非凡非圣。”( 首山1 3 6 ) 4 ) 师云:“只如与么道,是宗国师,不宗国师? ”太尉云:“宗 与不宗。俱是彰也。”( 鼓山7 0 1 ) 5 )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 ”师云:“疏不得,亲不得。”( 投子 6 7 4 ) 2 2 4 “答非所问”型答句 :这类答句又可分为两类。 2 2 4 1 相关型答句:答句内容不是直接回答问句内容,而 是用反问、诃骂等方式对选择问的前提条件提出质疑来进行回答。 1 ) 问:“五日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落声色即是? 不落声色 即是? ”师云:“问从何来? ”( 石门1 4 2 ) 2 ) 师云:“即今是昼是夜? ”云:“不问即今。”( 赵州2 2 9 ) 3 ) 问:“上上人一拨便转,下下人来时如何? ”师云:“汝是上 上,下下? ”云:“请和尚答话。”师云:“话未有主在。”( 赵州2 1 9 ) 4 )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 ”师云:“才出家,未受戒,到处问 人。”( 赵州2 3 7 ) 5 ) 问:“十二分教,是有是无? ”师云:“无与么恶言语。”( 投 子6 7 3 ) 2 2 4 2 表层无关型答句:答句内容跟问旬内容没有直接关 系,不是直接回答问句提出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直接从选择问的选 择肢中选择答案。 1 ) 问:“正当午时,唤即是,不唤即是? ”师云:“腊月二 十五。”( 神鼎4 6 3 ) 2 ) 戚殿丞入寺,游山行次,见栗种遂问:“黄底是,白底是? ” 师云:“粟。”( 法华4 9 3 ) 3 ) 问:“佛法禅道是同是别? ”师云:“梳头不洗面。”( 鼓山7 1 7 ) 4 ) 云:“见与不见,是同是别? ”师云:“山河不碍青霄路,妙 用纵横处处通。”( 石门1 4 5 ) 5 ) 问:“人人具眼,逢访道人,道即是? 不道即是? ”清云:“头 上仙陀。”( 首山1 3 2 ) 6 ) 问:“承吉有言,良由取舍。舍即是,不舍即是? ”师云:“大 洋海底钻龟卜。”( 汝州4 3 3 ) 。“昝非所问”不是说答句和问句完全没有联系,这里只是在表层语义这个层面上讲的,在 深层语义上,它们之闻有内在的联系。 7 ) 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 ”师云:“赤水求朱,孙宾打瓦。” ( 法华4 8 8 ) 2 2 5 肢体型答句:答方不是用语言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而是用肢体动作来暗示答案。 1 )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 ”师作拳安头上。( 赵州2 3 9 ) 2 ) 师问菜头:“今日吃生菜熟菜? ”菜头提起一茎菜。( 赵州2 4 5 ) 三、语要选择问的语用价值 选择问句要求在所提供的选择肢中选择答案,它的答案具有一定 的限制性。邵敬敏在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中指出:“( 选择问) 与 一无所知的特指问相比,体现出一定的范围性;它与整个句子作为一 个疑问点的是非问相比,又表现出某种选择性。所以从语言应用角度 讲,它与特指问、是非问一起形成互补格局。”。但在语要选择 问中有许多答句不遵守问答系统合作原则的语例,在同期外典中这种 不遵守问答系统合作原则的例子很少,这样就产生了特殊的语用价 值,语要等禅宗语录许多问答之问是“答非所问”,很有语用价值。 关于语用理论的探讨,现代西方和国内有许多语言学家都曾谈过 这个问题。 沈家煊在语用和语法研究中曾说,语用学作为语言学内部跟 音韵学、句法学、语义学并列的一个分支,还是近二十年内才出现的 事,至今语用学的定义和范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要的说法是: 语用学是从语言的功能或用法出发研究语言的结构;语用学是研 究如何在语境中消除语句的歧义:语用学是研究语句的言外之意或 “语力”,即:语用学= 语义学一属于真值条件的语义圆。 不管如何定义,我们认为语用学总是离不开三个方面:( 1 ) 语言 的使用者( 说话入和听话人) ;( 2 ) 使用语言的环境,简称“语境”; ( 3 ) 语句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言外之意或“语力”。在论文中我们 着重强调第( 3 ) 点。 莫里斯( m o r r i s1 9 5 8 ) 把语用学定义成是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8 7 页 。见吕叔湘等著语法研究入门【c 】商务印书馆2 0 0 3 2 7 1 页 使用者关系的学科。因此,语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语言符 号和符号实际所承载或传递的信息量之间的差异问题。语言正常负载 意义是语言的常规意义,语言的超载意义就是语言的含义,语用学就 是用来研究语言符号常规意义以外的种种“语言含义”的,我们对 语要疑问句问答系统的语用研究采纳了莫里斯的观点。 按照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含义可以通过交际双方都要遵 守的“合作原则”和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推得。格莱斯认为,遵 守合作原则产生的是一般含义,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是特殊性质的含 义。这种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在论文的考察中都将涉及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义是指某话的表层意思是什么,语用则指 某人在某种情况下说某话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语用含义不等同于句子 的表面意义。 在本论文中,语义研究侧向于表层、常规意义研究,而语用研究 侧重于深层、特殊意义的研究。 3 1 针对性答句:问答系统遵守合作原则,理解焦点是根据疑 问焦点来进行回答。 1 ) 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师对云:“有主 沙弥。”( 赵州2 0 9 ) 2 ) 啷云:“船来陆来? ”师云:“船来。”( 法华4 9 7 ) 在1 ) 中疑问焦点是“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理解焦点是 “有主沙弥。”2 ) 中疑问焦点为“船来路来? ”理解焦点为“船来。” 3 2 模糊性答句:问答系统不遵守选择问合作原则。疑问焦点 要求在几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作为答案,但回答没给出明显答案,让 你自己从中去选择,有的通过深层语用含义可以分析出明显的答案。 1 ) 才相见,展坐具次,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 ”楚云:“自 家看取。”( 首山1 3 5 ) 2 ) 师约住云:“是洞上宗乘? 是雪岭家风? ”使云:“书中已载。” ( 首山1 3 5 ) 在1 ) 中已经展开了“坐具”,然后问“展即是,不展即是? ” 疑问焦点就是问句,答句为“自家看取。”表层意义上看起来比较模 糊,它的深层语用意义已经显示了答案:“展即是。”2 ) 中,疑问焦 点是“是洞上宗乘? 是雪岭家风? ”而答句为“书中已载。”不直接 回答疑问焦点,用“书中已载”来作答,暗示要提问者自己去调查、 去体会、去理解,而不要人云亦云。 3 3 两可或两否型答旬:两个答案都是或都不是,问答系统不 遵守合作原则。 1 ) 云:“未审是真是实? ”师云:“真即实,实即真。”( 赵州2 4 0 ) 2 ) 僧问云:“幢子一截上天去也,入地去也? ”师云:“也不上天, 也不入地。”( 赵州2 4 6 ) 3 ) ( 师) 问僧:“近离甚处? ”云:“长水。”师云:“东流,西流? ” 僧云:“总不恁么。”( 南院1 1 2 ) 4 ) 代云:“你会了不入,不会了不入? ”克宾云:“我总不恁么。” ( 云峰7 6 1 ) 在1 ) 中,疑问焦点是“是真是实”,二选一,而理解焦点为“真 即实,实即真”,问答系统不遵守合作原则,其语用价值就是告诉我 们:真就是实,实就是真,真实一体。不要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2 ) 中,疑问焦点是“上天去也,入地去也”,丽理解焦点为“也不上天, 也不入地”,问答不遵守合作原则,疑问焦点提出两个极端作为两个 选择肢,而答旬则两者都不是,“也不上天,也不入地”。3 ) 中,选 择问旬疑问焦点为“东流,西流”,而答句则两者都予否定,“总不恁 么”,不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疑问焦点为二选一,而理解焦点不在“东 流”或者“西流”,因为除此以外还有“南流”、“北流”等,体现了 朴素的认识论。4 ) 中,也是体现了这种朴素的、科学的认识观。 3 4 “答非所问”型答句: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考虑它们的语用 价值。 3 4 1 相关型答句:表层意义上看起来答句和问句内容毫无 关系,它回答的不是问句的疑问焦点,而是就问话者的有关方面来进 行回答。 1 ) 问:“说即振动乾坤,不说即丝毫不挂。说即是,不说即是? ” 师云:“道什么? ”僧再举。师云:“这脱空谩语汉! ”( 睦州9 1 ) 2 ) 学云:“即今和尚是满是溢? ”师云:“争奈你问我。”( 赵州 2 1 6 ) 在1 ) 中疑问焦点为“说即是,不说即是”,而答句焦点却是用 反问形式来回答,“道什么”,接着用诃骂形式来回答,“这脱空谩语 汉”。反问形式也好,诃骂形式也好,答话人的用意是想用反问和诃 骂这种表层语义来表达深层语用意义,对对方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者要 对方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其中的禅理。2 ) 中,疑问焦点为“是满是 溢”,而答句却问对方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即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 这是就对方提问的主观动因方面来进行回答。 3 4 2 表层无关型答句:我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3 4 2 1 答句跟问句内容无关,不是直接回答问旬提出的内 容,而是通过打比方等修辞方式来收到深层语用效果,得出的结果是 明确的,是针对性的。 1 ) 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 ”师云:“青山自青山,白云自 自云。”( 睦卅l8 9 ) 2 ) 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 ”师云:“黄尚书,李仆射。”僧 云:“不会。”师云:“牛头南,马头北。”( 南院1 1 1 ) 3 ) 云:“未审出世与未出世是一是二? ”师云:“妙用当机显, 回光只在入。”( 石门1 4 8 ) 在1 ) 中,疑问焦点为“是同是别”,答句却为“青山自青山, 白云自白云”,表层语义确是答非所问,但这看似无关的问答之间却 有深层语用意义,答话者用“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两个不同 的事物“青山”和“白云”来说明它们之间是不同的,进而用“青山” 与“白云”来比喻“祖意”与“教意”。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答案: 祖意与教意是别。2 ) 中的语用效果也是一样的。3 ) 中,疑问焦点为 “是一是二”,答句焦点为“回光只在人”,那么我们就知道:对“出 世”与“未出世”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这样,“出世”与“未出世” 是“一”了。 3 4 2 2 答句跟问句内容无关,不是直接回答问句提出的问 题,这同无关型第一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类通过打比方等修辞 方式作用后可以找到针对性答案,而第二类通过打比方后找到的答案 却是两可的或两否的。 1 ) 问:“看经即是,不看即是? ”师云:“青山无异路,东西任 意游。”( 汝州4 4 0 ) 2 ) 问:“色身病,法身病? ”师云:“江山无阻碍,日月镇长明。” ( 汝州4 3 8 ) 在1 ) 中,疑问焦点是“看经即是,不看即是”,答旬从表层语 义上看与问句毫无关系,但在表层语义之下隐藏有深层语用意义,通 过打比方,用“青山无异路,东西任意游”来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或行 为没什么不同的,那么问句的答案就出来了:是两可的。2 ) 中,答 旬焦点为“江山无阻碍,日月镇长明”,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没有 什么毛病发生,万事万物都很正常。那么是对疑问焦点两否的回答。 3 5 肢体型答句:答句不是直接用话语来回答,而是通过一些 肢体动作来生动形象地给出答案。 1 )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 ”师作拳安头上。( 赵州2 3 9 ) 2 ) 师问菜头:“今日吃生菜熟菜? ”菜头提起一茎菜。( 赵州2 4 5 ) 在1 ) 中,答句不是直接用语言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把拳头 安放在头上,“拳”和“头”是不同的,用来说明“祖意”与“教意” 是不同的。2 ) 中,菜头提起一茎生菜,说明今日吃生菜。不假言语, 用肢体动作同样能起到表达深层语用效果的目的。 第二章语要正反疑问句 一、语要正反问的结构形式 1 1 “v p 不v p ”型 “v p 不v p ”型是正反问最普遍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正反疑 问句中,这种形式占压倒性优势,在语要中这种例子也有很多。 1 ) “且道肯神鼎不肯神鼎? 试商量看! ”( 神鼎4 5 5 ) 2 ) 师日:“次问耽源,源恁么颂。且道尽善不尽善? 虽成方便, 须体解始得。”( 神鼎4 5 9 ) 3 ) 有俗官问:“和尚依教不依教? ”师云:“光剃头,净洗钵, 作么生不依教? ”( 睦州9 1 ) 4 ) 问:“回互不回互? ”师云:“总不恁么。”( 法华4 9 4 ) 5 ) 问:“问不转时如何? ”师云:“即今是转不转? ”云:“谢和 尚点破。”( 神鼎4 6 2 ) 6 ) “你欲破不破? 我今举起,大家求此事。”( 大隋6 5 3 ) 7 ) “又问龙济:劫火洞然,大干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济 云:。不坏。”( 杨岐3 6 2 ) 其中“v p ”可以是v ,也可以是v 0 ,形成“v 不v ”和“v 0 不v o ” 两种形式。1 ) 、2 ) 、3 ) 属于v o 不v o ,4 ) 、5 ) 、6 ) 、7 ) 属于“v 不 v ”。语要中没有“v 不v 0 ”型和“v 0 不v ”型。 1 2 “v p - - 是否”型 “v p 是否”型是“v p 是不是”型的变体,这种句式的特 点是“是否”通常放在一种动作、状态完成之后,来征求对方的意见。 另外在语要中还有一例“是也不是”型,我们也把它放在这一类 里来讲。 1 ) 师云:“见说石桥作两段,是否? ”僧云:“和尚什么处得这 个消息? ”师云:“将是华顶峰前客,元来是平田庄里人。”( 睦州9 7 ) 2 ) 问僧:“你是行脚僧,是否? ”僧云:“诺。”( 睦州9 8 ) 3 ) 师云:“近日打杀一门僧,是否? ”僧无语。( 睦州1 0 0 ) 4 ) 师问:“你解二十四家书,是否? ”主云:“不敢。”又云:“法 华经云: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是否? ”主云:“是。” 师云:“你是讲得七本经论,是否? ”主云:“不敢。”( 睦州1 0 0 ) 5 ) 又问:“讲金刚经,是否? ”主云:“是。”( 睦州1 0 5 ) 6 ) 又云:“经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 见如来。是否? ”主云:“是。”( 睦州1 0 5 ) 7 ) 问讲楞严经座主:“经中有八还有四义,是否? ”主云: “是。”( 睦州1 0 5 ) 8 ) 日:“当东行西行,总不思量。是否? ”师曰:“恁么时,谁 道是不是? ”( 南泉1 9 3 ) 1 4 9 ) 宿问:“见说座主解讲经,是否? ”主云:“不敢。”( 南泉1 9 4 ) 1 0 ) 师上堂云:“说底法即便是也,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吃粥 吃饭,合掌顶礼,粗言细语,斗打相争,挥拳掉臂,是也不是? 若道 不是,即法有二见;若道是,为什么不休去,不歇去? ”( 道吾4 3 5 ) “是否”前面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 要求对方就前面的意思加以肯定或否定。例1 0 ) 中的疑问标记是“是 也不是”,意思上虽然相同,但在形式上却异于“是否”,这可能与此 句之后的第二轮提问有关,前面提问是“是也不是”,后面紧跟着回 答“若道不是若道是”,并且这个句子的问答结构同其他的 “v p 是否”型正反疑问句不同,它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设问句, 自闯自答。我们姑且把它放在“v p 是否”型中。 1 3 “( h d v ) y p 否”型 1 ) 风穴认得便问:“上座是当时问南院啐啄同时话者否? ” 僧云:“是。”( 叶县1 0 7 ) 2 ) “如空劫时,有修行人否? ”( 南泉1 9 1 ) 3 ) 日:“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 ”师日:“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情计所有。”( 南泉1 9 1 ) 4 ) 日:“还许学人修行否? ”师日:“老僧不可障得你。”( 南泉 1 9 2 ) 5 )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赵州2 4 5 ) 6 )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赵州2 4 3 ) 7 ) 迸云:“还吃得否? ”师云:“吃著便死。”( 大隋6 5 5 ) 8 ) 问大普云:“千万像中,还有自己否? ”老宿云:“有。”( 鼓 山7 0 0 ) 9 ) 长庆问:“见说即君是中塔,还是否? ”( 鼓山7 0 0 ) 1 0 ) 云:“某甲就和尚乞取手中拄杖得否? ”师云:“君子不夺 人所好。”( 赵州2 2 8 ) “( a d v ) v p 否”型中,可以不用h d v ,如1 ) 、2 ) 、3 ) 、1 0 ) , 也可以用h d v ,如4 ) 、5 ) 、6 ) 、7 ) 、8 ) 、9 ) ,其中的h d v 一般为“还”、 。这种句式可以看成“( h d v ) v p 得否? ”型,也可以就看成“( d v ) v p 否? ”型 本文从君一种。 1 5 “曾”。如果说a d v 为表否定意义的“莫”,那我们就不再认为它是正 反问。如: 1 ) 师勘云:“见说刘铁磨,莫便是否? ”磨云:“什么处得者个 消息? ”师云:“左转右转。”( 南泉2 0 6 ) 2 ) 惠宗见师不安,问:“莫是时节至否? ”师云:“即今是什么 时? ”( 鼓山7 0 0 ) 3 ) 师问僧:“莫便是新到否? ”僧云:“是。”( 洞山7 2 1 ) 这里的“莫v p 否”型疑问句,我们把它看作是非问而不是正反 问,吴福祥在这方面有论述。,我们采取的是吴的观点。 另外,在语要中还有一例“h d v 不”型,其中“不”和 “否”可能是同一个词,我们暂且也把它归入“( h d v ) 否”型中。 这一例是: 师云:“还可趋向不? ”泉云:“拟即乖。”( 赵州2 1 1 ) 1 4 “( h d v ) v p 也无( 未) ”型 1 ) 僧便问:“只如长安街里还有贵也无? ”师云:“有。”( 睦州 9 7 ) 2 ) 师云:“四十六也未? ”僧云:“莫错。”( 睦州1 0 2 ) 3 ) 问:“园头瓠予开花也未? ”僧云:“开花已久。”师云:“还著 子也无? ”僧云:“昨日遭霜了也。”( 叶县1 1 2 ) 4 ) “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 ”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 恁么。无事,珍重! ”( 首山1 1 9 ) 5 ) 师云:“路上曾逢达磨也无? ”僧近前不审。( 首山1 3 5 ) 6 ) 云:“更有安身立命处也无? ”师云:“一生长是镇天涯。”( 承 天1 7 3 ) 7 ) 问:“空劫中还有人修行也无? ”师云:“唤什么作空劫? ”( 赵 州2 2 7 ) 8 ) 庞居士问大梅和尚:“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 ”梅云: “你向什么处下口? ”( 大愚4 8 2 ) 9 ) 日:“未审法身向上还有事也无? ”师云:“有。”( 神鼎4 6 4 ) 。见( 语要) 是非疑问句1 4 节, 1 0 ) 师云:“有人如今问玄沙意作么生。且道这个人还彻也未? ” ( 大愚4 7 8 ) 1 1 ) 僧问:“承古有言,须弥为槌,虚空为鼓。还许学人打也无? ” 师云:“无你下手处。”( 法华4 8 9 ) 1 2 ) 上堂,问:“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 无常吞。还有吞不得者也无? ”( 大隋6 5 7 ) 1 3 ) 学云:“还从师得也无? ”师云:“终不相辜负。”( 投子6 7 8 ) 1 4 ) 进云:“未审还副得他问也无? ”师云:“隋州纸贵。”( 智门 7 3 3 ) 1 5 ) 问:“巅山严崖,还有佛法也无? ”师云:“有。”( 云峰7 5 0 ) 这种句型是正反问中最主要的形式,尤其是“( h d v ) v p 也无” 最多。不同于“( h d v ) v p 否”型,“无( 未) ”前都有语气助词“也”, 而“否”前则没有。同时前面的a d v 可以是“还”、“更”、“便”、“曾”, 也可以不用h d v ,这些副词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在旬首的例如 3 ) 、4 ) 、6 ) 、1 1 ) 、1 2 ) 、1 3 ) 、1 5 ) ,在句中的例如1 ) 、5 ) 、7 ) 、9 ) 、 1 0 ) 、1 4 ) 。另外在a d v 位置上可以用动词“未审”、“且道”替代,但 这种动词一般只出现在句酋,如9 ) 、1 0 ) 、1 4 ) 。再者,一个疑问旬 中可同时出现几个副词或动词,如9 ) 、1 0 ) 、1 4 ) ,丰富了句式的多 样性。 二、语要正反问的语义关系 我们从问句本身和答句两方面来考察正反问的语义关系,问句本 身我们主要从正反疑问程度方面分析,答句着意语义理解。 2 1 正反疑问句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提问的句子,它的疑问焦点 就在正反两个方面的疑问信息上。这正反两方面的疑问信息是完全对 立的两个极端,两者之间非此即彼,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形式。在这种 鲜明的对比中,也还有个正反程度对比值的问题,这主要是通过正反 框架、修饰词等方面所体现出来。 2 1 1 正反结构框架中,所体现的正反对比度依次为:“v p 不v p ”型为最高级,“v p 是否”型为高级,“( h d v ) v p 否” 型为低级,“( h d v ) v p 也无( 未r 型为最低级。 a 有俗官问:“和尚依教不依教? ”( 睦州9 1 ) b 宿问:“见说座主解讲经,是否? ”主云:“不敢。”( 南泉1 9 4 ) c 日:“还许学人修行否? ”师日:“老僧不可障得你。”( 南泉 1 9 2 ) d 僧云:“学人还得也无? ”庆云:“大远在。”( 智门7 4 1 ) 对比程度依次为:a b c d 。 在“v p 不v p ”中,动词的正面和反面紧挨在一起,对比度十分 鲜明;在“v p 是否”型中,前面说解一件事情,接着用“是否”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但它与前面的述题结合得不十分紧密: “( h d v ) v p 否”型,如果说把v p 看成是“正”方面的话,那么“否” 就是反方面,用一个副词“否”来表反的一方面,就显得较虚,这类 副词“否”、“不”、“无”、“未”后来演变成表是非问的“么”: “( a d v ) v p 也无( 未) ”型较之“( a d v ) v p 否”型,中问还插 入语助词“也”,语气更不坚决。 2 1 2 修饰语对正反程度有影响,这里的修饰语指h d v 中的 “还”、“曾”、“更”、“便”和动词“未审”、“且道”等。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