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鲁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鲁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鲁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鲁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鲁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二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生:(默读)(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师:知道腰鼓与其它鼓击打有什么不同吗?生:腰鼓击打起来更投入师:是的,腰鼓击打起来更加投入,有激情,手舞足蹈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看看在读时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师:的确不好理解。生:为什么三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把你的问题放在心里,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我读的内容在第9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觉得这段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充满生命力,充满激情。师:这种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纠正“蓦”字读音及意思)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生:声音。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生:(齐读)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为什么“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我觉得在山崖敲鼓有回声,师:我明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那为什么“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生:因为鼓声热烈,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师: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有同学会欣赏着一节!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生:(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生: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鼓声激昂。师: 还有谁勾画的也是这一句,除了排比句式还有其它原因吗?对这句情有独钟肯定还有其它原因生: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生:(全班齐读)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什么区别?生:骤雨是很大的雨。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生:打雷的声音。师:还有呢?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生:(指名读)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生:(轻声自由读)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生:(感情朗读)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生:(感情朗读)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他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生:(感情朗读)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生:想!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生:(背诵)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段,谁来读?生:(指名朗读第6段)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生:(摇头)没有。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生:(摇头)没有。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生:(摇头)没有。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读句子,说感受)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 (板书:搏击?)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生:(轻声自由读)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生: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生: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生: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生:(指名读)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生:懂了!(齐读)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师:你被震撼了么?生:震撼了!师: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的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12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齐读第16段)(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