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理论和方法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 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 教学设计,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把技 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层次,以及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层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目的、以促进学科教学改革为己任。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人类 正在步入信息社会。正如在工业 社会中,每个人必须具备 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一样, 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 够 生存和发展。 信息素养是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而信息技术素养又和技术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 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 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 对应该承担的 社会责任的理解。 技术素养包括三个要素: 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 和 应 该 承担的社会 责任等。 技术素养的构成 如图 1所 示。 图 1 技术素养的构成要素 技术素养的发展经历了 关注技术本身、把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技术 转化为能力和责任三个阶段, 如图所 示。 图 2 技术素养的发展阶段 知 识 能 力 情 意 关注技术本身 技术作为工具 用来解决问题 技术转化为 能力和责任 技术阶段 工具阶段 素养阶段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因此, 信息素养 可以看作 是 一个人运用信息技术 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对应该承担的 社会责任的理解。 当前,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信息技术课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 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表述。 综观当前 教学 改革的实践,大多数教师只是把 计算机和网络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用来演示教学的内容,而没有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 本质和特点,正确把握整合的 实质 。为此,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做 深入探讨 。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 的 教学设计, 以 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 仔细 分析上述概念,可以看出: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过程是逐步创建新的教学结构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 新的 教学媒体来使用,而是要把信息技术 与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相结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逐步 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如图 3所示。 图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与 原有 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有机 结 合,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结构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信息化的教学内容 、 数字化教学媒体资源。 2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 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 策略、构建整 合 信息技术 教 师 学 生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信息化的教学内容 信息化环境 数字化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设计 原有教学结构 新的教学结构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目的是 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 。 如上所述,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效果,这仅仅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初级目标。高级目标是通过整合 优化 学科的知识结构 ,加快 教学内容的更新,形成信息化的教学内容 和数字化教学媒体资源,促进课程的改革;同时,通过整合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进而促进了 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根据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层次,以及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层次。三个层次还可以细分为八种不同的整合类型,如表 1 所示。 表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整合的层次 整合的类型 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要求的 信息化环境 备注 关注技术的应用 简单应用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演示 单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 层面的 整合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 信息呈现、简单的人机交互 多媒体网络教室 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 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 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 校园网、互联网 探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的工具 校园网、互联网 合作型学习、协作型学习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 网络学习平台 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远程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 网络协同工作平台 关注 学生素养的形成 网络教学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的改革 学生的学伴 虚拟学习社区 课程 层面的 整合 现代远程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构建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 1 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 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是整合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在这一层次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一般用来作为教学内容的演示 (如 PPT 演示、动画和音视频播放),或是教学信息的呈现加上简单的人机交互(如判断对错、客观选择等),不具备智能判断和多路径程序设计。 2 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层次 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中级阶段。在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 的 工具、信息交流的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 。 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由学生 自己 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进行 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 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也可以设计 成 专题活动由 学生 进行自主学习。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3 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层次 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在 这一层次中, 关注的重点从工具的使用提高到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对信息技术运用 过程中的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养成。 教学和 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 学生 主要依托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个性化的 支持和服务。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一、第二两个层次属于教学层面的整合,重点是教学策略 和教学资源 的选择;第三个层面属于课程层面的整合,重点是 研究 信息技术引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引起 教学和 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多数处于第一层次,普遍关注技术的应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开始了第二层次的运用,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案例。但是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深入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创造合适的主客观条件,改善学校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高层次的整合 从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出发,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也应该提到 研究日程之上。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便于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特提出 以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供参考 :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必须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 。 ( 1) 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所组成,过分强调教师的 “教” ,忽视学生 学习 的 主体 地位固然不对;但过分强调学生的“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是有害的。正确的 观点 应该把教学过程 看作 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现代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有待完善的、发展中的 “ 人 ”。首先,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附 于其他任 何人 ;但又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人格方面,都需要提高和完善。教育的职责就是 要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过程中, 应该以上述现代教学观和现代学生观为指导,考虑整合的目标和策略。 2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成败的关键是教学设计。 当前盛行的针对一节公开课的整合设计或针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对于课程整体改革的作用 却 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只关注了个别 的 “点”,而没有从 课程的整体出发进行优化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学科教师首先通过课程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形成本学科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学科和教学目标要求,分别对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研究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科教师根据各知识点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织形式 )和教学媒体、资源,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然后进行教学 实践和评价;在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中,根据需要学生探究、研 究的主题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模式,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过程和评价体系,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程序如图 4所示。 图 4 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 在教学设计中,要 注意综合发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学习平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 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 要 重 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应 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评价、调查问卷、档案袋评价、 Blog、教学反思等),以 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 提高评价的效果和效率。 4 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目的 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从学科教学的需要, 要有利于 学科教学目标 的达成。 在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整合时,要突出 学科的特点, 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而不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 5以促进学科教学改革为己任 信息技术与 课程 的 整合不仅仅 限于教学层面, 应该 进一步 把信息技术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因素 ,从课程的层面促进学科教学改革 。 课 程 标 准 课程总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目标体系的确定 评价 学习策略的选择 学习资源的选择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适合课堂教学 适合自主学习 设计方案的实施 课程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需求分析 单元 (主题) 学习活动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基础 学生 具备 的 信息素养 是 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基础 , 它 的 高低 直接关系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成效。因此,对学生需要具备 的 信息素养做 出客观的规定,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中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 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其中 学生 信息 素养规范 ( SETC S) 对从 学前至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做 出了明确的 规定 , 可作为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的依据。 该 学生信息素养规范 ( SETC S) 分为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两部分 :基本要求有五条,其中第一条为知识要素、第二、三、四条为能力要素、第五条为情意要素,涵盖了信息素养的全部要素;绩效指标是对各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 共分为 5 个学段:第一学段(学前小学2 年级)、第二学段(小学 3 6 年级)、第三学段(初中 7 9 年级)、第 四学段(高中 10 12 年级)和第五学段(高等学校学生)。 1 基本要求 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A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B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A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等)的方法,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 B运用技术工具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C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激发创造力。 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A在教师指导下,与同伴、家长及其他 人合作,创作、发布自己的作品。 B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人们开展有益的讨论和交流。 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A 运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报告所得结果。 B使用技术资源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A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对运用技术持积极态度。 B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 2 绩效指标 * ( 1)第一学段(学前小学 2年级) 完成小 学 2 年级学业的学生应该做到: * 各表中 B 级指标为最低要求, A 级指标为高层次要求。经济发达、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应达到 A 级水平。表中每项绩效指标后面括号中的罗马数字,指的是与该项行为相关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基本要求的类别。 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级 级 1会使用计算机、录像机( DVD、 VCD 机)、录音机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能用准确而恰当的术语进行技术交流。(、)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智力玩具、数码相机、常用工具软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说明自己的观点、想法。(、)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 1会使用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技术设备,部分学生会简单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术语进行简单的技术交流。(、)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自己的作品。()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玩具、照相机、简单工 具软件)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 ( 2)第二学段(小学 3 6年级) 完成小学 6 年级学业的学生应该做到: 级 级 1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 2会选择恰当的技术系统和软件来支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3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 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 4有效地运用技术与他人充分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作品。() 5会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6能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和资源的危害。() 1会使用计算机、录像机( DVD、 VCD 机)、录音机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能用准确而恰当的术语进行技术交流。(、)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 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智力玩具、数码相机、常用工具软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说明自己的观点、想法。(、)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 ( 3)第三学段(初中 7 9年级) 完成初中 9 年级学业的学生应该做到: 级 级 1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必要时会把相关 设备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知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会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和相应外围设备提高自己1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 2会选择恰当的技术系统和软件支持学习,提高学重庆沿建武汉分公司陈斌恶意欠薪 的创作能力,促进集体合作与课程学习。(、) 3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技术资源设计、制作、发布、演示自己的或集体创作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 4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与同伴、教师、专家及其它人一起研究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交流观点、信息,并能讨论解决方案。(、) 5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 的问题。() 6能积极地使用技术。在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的后果。() 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3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 4能有效地运用技术与他人充分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作品。() 5能 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 (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6能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和资源的危害,能有意识的利用技术解决相关问题。() ( 4)第四学段(高中 10 12 年级) 完成高中 12 年级学业的学生应该做到: 级 级 1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广泛使用技术的利弊;能根据需要设计和构建适合自己使用的技术系统,并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 2会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研究、分析 和解决问题。(、) 3能经常而又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支持学习、研究、交流和创作。(、) 4会使用技术工具和资源来管理、交流个人信息或专业信息。() 5能与同龄人、教师及其他人合作,利用新技术环境(如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 6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地使用技术和资源,能积极利用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并能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