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1页
xx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2页
xx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3页
xx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4页
xx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抗旱应急预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1 定义1.2 干旱等级划分1.3 编制目的、原则1.4 编制依据1.5 适用范围1.6 工作原则第二章 *县概况2.1 自然地理2.2 土壤与植被2.3 气象水文2.4 水资源状况2.5 社会经济2.6 干旱灾害概况2.7 防旱工程体系第三章 防旱救灾组织体系及职责3.1 *县人民政府防旱指挥部3.2 各镇(街道办)人民政府防旱指挥部3.3 应急联运机制第四章 抗旱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4.1 防抗旱情监测与防抗旱情信息收集4.2 预警预防行动4.3 预警支持系统第五章 抗旱预案应急响应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 应急响应发布5.3 指挥流程5.4蓝色旱情预警(轻度干旱)响应5.5黄色旱情预警(中度干旱)响应5.6 橙色旱情预警(严重干旱)响应5.7 红色旱情预警(特大干旱)响应5.8 信息报送和处理5.9 指挥调度5.10 抗旱救灾5.11 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5.12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5.13 应急结束5.14 预案终止后的调查和总结第六章 旱灾效果评价与善后工作6.1 抗旱、救灾效果评价6.2 抗旱善后工作第七章 附则7.1 名语解释7.2 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解释前 言旱灾,乃*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历史资料记载和系列气象统计:*县不发生旱灾的年份仅为14.5%。干旱最严重时,丘区河流几乎断流,部份井水干枯,大多数塘、库、堰无水可取,部份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重者造成小春无收,大春减产。建国以来,尽管*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大改善,但农业还占主导,全县65.42万亩耕地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旱作农业,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落实“防抗并举”的方针,科学开展防旱抗旱,使防旱抗旱工作规范化,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科学制订防旱抗旱预案和措施,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减轻旱灾损失,提高防旱抗旱工作效益。根据*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公室制定的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结合我县现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按照现状年与设计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编制了*县抗旱预案。本预案的编制,由于时间紧,编制人员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编委会 二七年四月六日第一章 总则1.1 定义*县抗旱应急预案是指防抗干旱灾害方案的统称,是在现有防旱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干旱等级灾害而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是各级抗旱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是防抗旱灾的非工程措施。*县抗旱应急预案是全县防抗旱灾工作的依据和规范,预案一经批准,必须依法执行。各镇(街道办)抗旱预案和各部门专业抗旱预案是全县应急预案的延伸和补充。1.2 干旱等级划分根据省防办抗旱预案编制导则,保持上下一致性,农业干旱按类型分为春、夏、伏旱和冬干等,按程度划分为四级,即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大干旱。*盆地干旱程度划分标准(表1-1)。表11 *盆地干旱程度的划分标准干旱类型出现时段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大干旱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春旱3月4月30390.540490.550590.5600.5夏旱5月6月20291.230391.240491.2501.2伏旱7月8月20291.430391.440491.4501.4秋旱9月11月30390.640490.650590.6600.6冬干12月1月30390.440490.450590.4600.4在轻度、中度、重度干旱中,如果旱期达到相应标准,但旱期日平均降水量小于相应标准,则干旱程度升一级。在特大干旱中,如果日平均降水量大于相应标准,则干旱程度降为严重干旱。旱灾标准:冬干:122月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至-为一般冬干;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小于-为严重冬干。春旱标准:34月连续3039天总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为一般春旱;连续等于或大于40天总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为严重春旱。夏旱标准:56月连续20-29天总降雨量小于30.0毫米为一般夏旱;连续等于或大于30天总降雨量小于30.0毫米为严重夏旱。伏旱:7-8月连续20-29天总降雨量小于35.0毫米为一般伏旱;连续等于或大于30天总降雨量小于35.0毫米为严重伏旱。1.3 编制目的、原则编制目的:确保*县防抗旱灾安全,做好各类旱灾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提高对旱情灾害的应急快速和处理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以减轻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的饮水安全、保障农业在干旱情况下达到稳产高产。编制原则:贯彻各极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服从大局;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蓄水保水安全保障为基础,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投入抗旱救灾,确保全县安全度旱。*县防抗旱灾工作的重点:一是按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二是确保农作物苗情生长,力争抗旱夺丰收。在严重干旱出现后,实行全面抗,重点保,力争少损失。1.4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2)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3)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报旱制度、报旱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等。(4)关于*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省减灾规划(19982010年)、*县统计年鉴(2005)、*县水利志等。(5)*省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省节约用水办法等。1.5 适应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的预防和抗旱应急处置。*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编制*县抗旱应急预案,镇(街道办)抗旱指挥部编制本辖区抗旱应急预案,县级有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编制专业预案。1.6 工作原则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不断提高防旱现代化水平。防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坚持因地制宜,城乡城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坚持确保农村、农业、农民安全度旱,为*县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防旱安全保证为首要目标,实行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坚持依法防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汛抗旱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坚持在防汛抗旱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章 *县概况2.1自然地理*县位于*平原西南隅,北倚*市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南靠新津县、彭山县、仁寿县,东与龙泉、简阳接壤,西与崇州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7511041533,北纬301332304012,东西宽45.5公里,南北长49.2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06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区325.52平方公里,牧山台地区166.94平方公里,东山丘陵地区512.99平方公里,龙泉山区61.55平方公里。县境内的地形受地质构造、岩性、流水作用控制有明显的差异,沿西北东南向展布,依次为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东南部为龙泉山脉,最高峰位于永兴镇金台村龙神埂,海拔969米,最低处位于黄龙溪镇陈新村大河滩,海拔437米,最大高差532米。西北部平原平均海拔500米,由北向南地面坡降为3.2。整个地形为东高西低微向南倾斜地势。县内地貌主要受岩性、构造和外营力作用的控制,由西向东展布为冰水流水堆积扇状平原,侵蚀堆积台地及构造剥蚀丘陵、低山。地 貌 类 型 简 表表21成因类型侵蚀堆积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构造剥蚀地形形态类型漫滩及一级台地二级阶地(河间地块)条状、带状平原宽谷垄岗中谷圆弧状、坪状浅丘平谷圆顶状,坪状浅 丘窄谷脊状低山2.2土壤与植被*县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地貌的差异,地带性土壤和植被已被反映区域性的土壤水平分布和人工植被所替代。2.2.1 土壤县内成土母质类型较多,共11种。其中,主要成土母质类型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等地层。在不同的水热条件下,形成4个土类,4个亚类,21个土属,44个土种的土壤。4个土类是砂质粘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1)砂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丘河流两岸,丘陵和台地也有分布。根据母质和发育阶段,又可划分为冲积性水稻土、黄土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3个亚类。PH值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壤肥力高。(2)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平原河流和山丘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呈条带状分布。经流水冲刷搬运,沉积发育而成。可划分为紫色冲积土和灰色冲积土两个亚类。土壤透气性能良好,PH值呈微碱性,土质松散,肥力较低。(3)黄壤土分布于牧马山台地区、平原也有极少分布。根据母质来源不同,可划分为妾石黄泥土和冲积黄泥土两个亚类。土壤PH值呈微酸性或酸性,土质粘性、通透性差、较贫脊。(4)紫色土主要分布于东山丘陵地带和龙泉山低山,成土母质主要是侏罗系、白垩系砂泥岩,自然肥力较高,养分补充快,基本上承受了母质的颜色和理化性质,PH值呈微碱性或碱性。可划分为五个亚类:砖红紫泥土、红紫泥土、黄红紫泥土、棕紫泥土、红棕紫泥土。2.2.2 植被县境内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暖性竹林四类。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频繁,现有植被的组成主要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和人工林及次生林。植被垂直分布带不明显。龙泉山一带为桤柏混交林,牧马山为马尾松、青杠混交林,丘陵平原住宅四旁为慈竹林和桉树林等。经济林有柑桔、桃、梨、李、枇杷等数十种。全县主要树种38科55种,覆盖面积达15万亩。农作物可终年栽培,大田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为主。2.3 气象水文*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空气潮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长年云雾多,日照少,属全国日照低值区。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7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6.2,全年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达25.4,1月最低,多年平均5.4。*县多年平均降水量904mm,最多年降水量1291.3mm,最少年降水量645.6mm。降水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冬春季节阴沉细雨,夏秋季节各月降水日数多,雨量大。全年以7月份降水最多,多年月平均降水250.2mm,1月最少,多年平均降水仅5.6mm。夏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以上。2.4 水资源状况县内多年平均径流深393.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462亿立方米(见表2-2)。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109.59亿立方米(见表2-3)。地下水总量2.0159亿立方米(见表2-4)。*县各区不同代表年地表径流量表表2-2 单位:亿立方米项 目分区多年平均变差系数CV偏差系数Cs不同代表年年径流量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50%75%95%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平 坝 区409.151.48040.342CV393.11.4233311.21.1267212.90.7708牧马山区415.10.69230.332CV398.40.6651315.40.5265220.00.3673东 山 区369.01.89230.352CV354.21.8170280.41.4384188.20.9654龙泉山区457.00.28120.352CV438.70.2700347.30.2138233.10.1435全 县393.84.34620.342CV378.44.1754299.53.3054203.62.2470*县各河、渠多年平均过境水量、配水量和可利用量计算表表2-3 单位:亿立方米项目分区河渠名称多年平均过境水量配水量典型年可利用量(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亩)备注P=50%P=75%P=95%平 坝 区岷 江66.40.99600.80000.72003.4761过境水江安河10.64.34744.08123.418513.7628配水、过境水杨柳河1.51.35811.27491.14748.8619配水洗瓦埝0.250.16250.16250.16002.4525配水小 计78.756.86406.31865.445928.5533牧马山区锦 江25.860.56000.24890.2489过境水牧马山干渠0.810.24400.25130.26627.2235配水小 计26.670.80400.50020.5151东 山 区新南干渠1.991.17341.05640.950816.7151配水老南干渠0.380.76150.73400.660616.7535配水古佛堰府河0.09370.09370.0937提引水鹿溪河1.80.00700.00600.0050过境水小 计4.182.03561.89011.710133.5564全县合 计109.599.70368.70897.671169.2454在P75%时,全县水资源总量136964万立方米(见表2-5)。全县水资源贫富悬殊较大:在P=75%时,平坝区,产水模数22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牧马山台地区,产水模数6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东山浅丘台地区,产水模数6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龙泉山区,产水模数3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空间分布不均,由西至东减少幅度甚大。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90立方米/人。4、水资源特征水资源特征:一是时空分布不均,夏秋丰富,占87%,冬春少,占13%;二是受地域、地形条件限制可利用量少(表2-5);三是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趋于恶化。资源性缺水与污染性缺水并存。*县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表2-5 单位:万立方米区 名幅员面积(平方公里)频率(%)地表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水资源总量产水模数当地降水过境水可利用量平坝区325.52P=5014233686401167894551252P=7511267631861040084853226P=95770854459880070967188牧山台地区166.94P=506651804018081649988P=755265500215791184662P=95367351511100992454东山浅丘台地区512.99P=50181702035665974512374P=75143841890148003808564P=9596541710132002995551龙泉低山区61.55P=50270076277645P=75213842218036P=95143527146225合 计1067P=50417549703620159158949129P=75330548708916821136964111P=9522470767111312711230892地 下 水 可 开 采 资 源 统 计 表表2-4分 区地段数量面积(平方公里)富 水程 度(立方米/d)机 井沉 井开采模数(104立方米/平方公里d)开采资源 量(104立方米/a)名称代号降深(米)布井数量(个)保证系数涌水量(立方米/d)开采资源 量104立方米/a降深(米)布井数量(个)保证系数涌水量(立方米/d)开采资源 量(104立方米/d)平坝区1226.13200030005690.714001159.24290.733601169.282354.751000200052460.77002066.441030.716802076.48219.75500100051580.7350663.64650.7840655.2635115.851000200056500.77005460.042710.716805463.36225.00500100052720.73501142.441120.78401128.964430.2610050054710.72101186.9241950.75041179.36合 计18271.74186611678.5277511672.7牧山区1 123.3810050032100.7175441.003700.7525441.002 1150.13100300203450.681051284.443 128.5110022450.72882.322820.78482.66东山丘陵台地区1 2129.13100300206850.681022550.262 268.4100206840.68272679.083 23.911002340.72834.752120.78436.791 371.08100300202490.68102927.032 3148.14100300205180.681021928.523 351.8810024670.728477.2721560.784478.30合 计674.5634378404.673201038.75低山区1110.130.6975.99全县可开采地下资源总量20159.18 104立方米/a注:表中符号d表示日;a表示年。_2.5 社会经济2006年,*县辖21镇、4个街道办事处,84个居民委员会、183个村民委员会,1480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92.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98万人,占总人口的61%,非农业人口35.71万人,占总人口的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人口平均密度为869人/Km2。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75.15万亩,粮经比5.4:4.6,粮食总产量28.05万吨,较上年下降1.9%。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195.99亿元,人均GDP 21144元(2578美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11.01亿元,农业总产值18.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66.00元。2.6 干旱灾害概况2.6.1 建国前的旱灾情况解放前,*县丘陵地区全靠塘、堰、冬水田蓄水灌溉,若天久不雨,即出现旱象。据不完全资料:民国时期大致每隔23年有一次偏旱,57年即有一次大旱,亦有连续数年旱灾的情况。其间共发生旱灾12年次,又以民国十四年(1925年)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旱情最为严重,人畜饮水十分困难。2.6.2建国后旱灾情况解放后至1958年,*县丘陵地区兴建了不少蓄水工程,取得一定效益,但若遇冬干春旱,再加夏旱,丘陵大面积田地仍然受旱。从1957年开始,陆续兴修了老南干渠、牧山干渠、新南干渠和配套工程后,丘区农田用水才得到基本保证。但旱地作物仍难摆脱干旱的袭击。据资料记载:1959年至2006年间,*县共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19年次(见表2-6)。*县1951-2006年干旱情况表表2-6干旱年份出现月份出现天数旱级19515640大旱1952420中旱1957525中旱1959528中旱19615644特旱19755641中旱19764780大旱19775645中旱19795653大旱1982524中旱1986541特旱19905642特旱1991522中旱1993535中旱19944540特旱19965626中旱19994524中旱20034520偏旱20065762特旱由上表可知:*县解放后干旱仍然严重,仍然是构成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1959年至2006年48年间,发生旱灾共有16年次,平均每3年一次旱灾,其中特大干旱5次,平均每10年出现一次。 2.6.3旱灾的成因和特点旱灾成因县境内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支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冬季(122月),偏北季风带来干燥寒冷的极地气流,降水相应减少,因而常常有冬干的现象出现。冬干不利于小春作物发育成长,并且消耗工程蓄水迅速,从而影响大春用水。春季(34月)气温上升,蒸发量随之加大,此时东南和西南季风未入境,往往造成春季少雨,留下“春雨贵如油”的民谚。春旱对丘区旱作物及水稻播种、移栽和小麦扬花结实均有严重影响。夏季前期(56月)当气流受青藏高压脊控制时,经常会连晴少雨。夏旱可以危及旱地作物生长,水稻泡田栽插、幼苗生长。盛夏时(78月)青藏高压与低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迭合,会形成连晴高温的伏旱,危及水稻和旱地作物生长。旱灾特点由于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支配和岷江水资源过度开发(达83%),下游河道断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层次地降水施工,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墒能力下降的影响,其特点是:1、旱灾频率增加,建国前(19001949年)发生中等干旱13次,平均4年发生一次,P=4。建国后(19512006年)发生中等干旱19次,平均3年一次,P=3。并且双季旱、三季旱增多。2、灾期时间增长,最长旱期(1976年)达到80天。3、河渠断流,水质劣化,有水的沟渠全是工业和生活污水,水质达到类和劣类。4、干旱的危害程度增大,干旱不光是影响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的问题,而且还危害到农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2.7 抗旱工程体系抗旱工程体系初具规模,截止2006年,全县建成大、中、小水利工程63996处,其中:小(一)型水库4座,蓄水能力852.74万方;小(二)型水库41座,蓄水能力757.38万方;山平塘8656口,蓄水能力3560.6万方;石河堰198处,蓄水能力157.77万方;微水池2620口,蓄水容积40.88万立方米。牧马山小(一)型电力提灌站5座,装机容量3260千瓦,有效灌面7.03万亩;村社小型电灌站1363处,总装机容量25949千瓦,有效灌面7.15万亩。自来水厂14座,供水能力3778万立方米;企业自备水工程211处,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51593处,供水能力4230万立方米。全县各类抗旱工程体系加上都江堰渠系,总引、蓄、提能力为103312万立方米。其中都江堰灌区引、提水97063万立方米,水库、山平塘、石河堰供水5469万立方米,直接从江河提水780万立方米。第三章 防旱救灾组织体系及职责3.1 *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县人民政府设立*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县的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3.1.1 县抗旱组织机构*县抗旱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县长、县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管抗旱工作副主任、县水务局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县人民武装部、县计经局、县农工办、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粮贸局、县农发局、县交通局、县统计局、县广播电视局、县卫生局、县邮政局、*县电信分公司、*县移动通信分公司、县公安局、县供电局、县环保局、县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指挥部成员单位,其负责人为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县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属常设机构,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各镇(街道办)成立相应的抗旱指挥机构,由镇人民政府镇长任指挥长,镇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设立办公室。3.1.2 县抗旱指挥部职责:(1)执行国家防总、省、市防抗旱指挥部的决定,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专业处置”的原则,开展防抗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研究确定应对全县防抗旱灾突发事件的重要决策和指导意见;(3)负责全县防抗旱灾事件的预防、组织、协调和指挥全县抗旱突发事件的处置;(4)督促检查全县各镇(街道办)县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启动防抗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工作;制定各项抗旱措施,落实抗旱物资和经费;统一指挥*县的抗旱工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驻县部队按本预案规定职责对受灾地区进行抗旱救灾。负责全县防抗旱灾工作的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安排全县防抗旱应急演练和培训,制定应对防抗旱灾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计划;承担上一级防抗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有关应急任务。3.1.3 县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承担*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县防旱抗旱工作,其职责是:(1)负责全县防旱抗旱规划的编制和审查,负责全县防旱抗旱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定;(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3)及时了解、掌握旱情、灾情和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状况,及时向指挥长报告,发布旱情、灾情报告;(4)及时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提出抗旱防汛决策参谋意见并具体实施抗旱工作;(5)传递上级抗旱救灾工作指令,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抗旱救灾措施的落实。(6)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抗旱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和抗旱防汛资金的分配工作;(7)督促有关部门、镇(街道办)制定防旱抗旱预案。开展防旱抗旱宣传和培训工作;(8)完成指挥部领导下达的有关任务,做好防旱抗旱的日常工作。3.1.4 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的职责:抗旱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在县政府和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是:县委农工办:组织协调农口各部门做好本行业的抗旱防旱工作,负责灾区农、林、牧、渔业救灾,并组织恢复生产。县水务局:协调抗旱防旱工作,统一合理调配水源,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及时调处水事纠纷。负责监测工程蓄水量河道径流量,及时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提供水情和有关水文情报。负责编制城市抗旱应急供水计划,组织实施。县气象局:负责旱情监测和预报,按时向防汛抗旱防汛指挥部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气象预报、降雨实况和土壤墒情等相关资料,组织实施人工降雨工作,并提供抗旱防汛建议和意见。县园林局:负责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县邮政、通信部门:优先传递抗旱信息和邮件等。县计经局、县财政局:协调安排抗旱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和及时到位,并监督使用情况。县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检查灾情,负责灾民的生活安排、救济,负责救灾物资的筹集、管理、发放。县广播电视局:按照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实事求是地报道发生的旱情灾情,宣传抗旱方针政策和动态。县统计局:协同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旱灾的调查、核实、统计、上报工作。县农发局:负责提供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及收集旱情、苗情,推广应用有关抗旱农业新技术,制定农业救灾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灾后灾区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农资的调拔供应、技术指导,帮助灾区人民搞好抢收抢种,恢复生产;负责农业灌溉机具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指导;县交通局:保证优先运送抗旱、救灾的人员和物资。县供电局:保证抗旱、救灾用电的优先供应。县粮贸局、县供销联社:负责抗旱救灾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并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报送物资储备情况。县卫生局:负责组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做好饮用水质的检验工作,指导群众做好水质消毒,保证饮用水安全。县公安局:负责抗旱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查处水事纠纷,严厉打击偷窃、破坏抗旱设施的犯罪行为。 县人民武装部:根据旱情需要,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担负重大抗旱任务,加强防火安全监督管理。县环保局:做好污染源监测,控制污染排放。其它有关部门在干旱期间,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根据指挥部的救灾指令,无条件地提供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抗旱救灾任务。3.2 镇(街道办)防旱抗旱指挥部各镇(街道办)设立防旱抗旱指挥部,在县防旱抗旱指挥部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区的防旱抗旱工作。其防旱指挥部由本政府和有关部门、当地驻军、人民武装部负责人等组成。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3.3 应急联动机制当发生旱灾时,各镇(街道办)、县级各部门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县防旱抗旱办公室报告,并由县防旱办公室整理后上报县委、县政府、市防旱抗旱指挥部,同时通报县防旱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县防旱指挥部统一组织抗旱,各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防旱专业预案要求,开展相应工作。第四章 防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4.1 防抗旱情监测与防抗旱情信息收集防抗旱情信息的收集、监测和预警按统一渠道,分级、分区域、分专业的原则实施。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和分工分别对*县防抗旱情信息进行监测、收集、核实、上报和管理。4.1.1 气象信息。*县气象局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全县防抗旱情工作提供长、中、短期天气预报,高温天气预报和降水量等气象信息。4.1.2 水情信息。*省都江堰管理局、*省东风渠管理处*一站、*省东风渠管理处*二站负责提供影响控制*县各水文监测站的实时水情和雨情信息。*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应根据降雨情况及时作出主要江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并将预报峰值及发生的时间立即通报*县防汛抗旱办公室。4.1.3 工程信息1、堤防工程信息最枯水位时应急时上报。各流域站、镇(街道办)水利站和各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抗旱指挥机构。发生旱情地区的镇(街道办)防旱指挥机构应在每日7时前向县防旱办公室全面报告工程运行现状;堤防、涵闸发生重大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1小时内报到县防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水库工程信息(1)水库管理单位对水库水源调配、蓄水、水库关键部位加密监测,并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批准的水源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旱指挥机构报告。(2)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应1小时内报到县防指办公室。(3)塘、堰、山平塘、微水池蓄水保水信息旱情发生后,各镇(街道办)对辖区的水库、山平塘蓄水保水情况,每天向县防抗旱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一次。(4)地下水位信息县水务局要分别在平坝区、牧马山区、东山台地区、龙泉山区设置地下水位观察点,将地下水位下降情况及时报告县防抗旱灾应急指挥部。4.1.4 干旱灾情信息(1)旱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旱灾面积、受灾人口以及农业、农民的损失。(2)旱灾情发生后,出灾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县防旱指挥报告干旱受灾情况。各级防旱指挥机构应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级政府和上级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重大灾情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到县防指办公室,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上报,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4.1.5 汇总及上报各级防旱办公室负责对气温、水情、旱情、灾情等旱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理,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向上级防汛指挥上报旱情灾情。4.1.6 防旱信息传递、共享和发布由县防旱指挥部负责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各镇(街道办)、各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县防汛信息指挥系统对防汛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和传递,同时尽量与市应急联动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共享。4.2 预警预防行动4.2.1 预警预防准备工作(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干旱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准备。(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旱组织指挥机构,落实防旱责任人、防旱队伍,加强防旱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输水工程建设任务,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涵洞、泵站、排水管网等各类防旱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和维护、保养,保证防旱设施正常运行;对跨旱期施工的防旱工程和有碍防旱的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旱方案。(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江河湖库和城市防旱预案、旱情预报方案、防旱工程调度规程、堤防决口和水库垮坝应急方案。(5)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旱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旱重点部位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料,以应急需。(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旱通信专网、防旱工程体系的预警反馈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旱情、水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7)防旱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期整改。(8)防旱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旱日常管理工作,严禁河道非法采砂和随意侵占行洪河道的行为,对在江河、湖泊、水库、滩涂、人工水道、蓄滞洪区内建设的非防汛建设项目,若未经审批并影响防汛抗旱的依法进行拆除。4.3 预警支持系统4.3.1 干旱风险图干旱风险图包括全县旱灾风险分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分布图、*县水利工程抗旱能力分布图。4.3.2 *县旱灾风险分区图(附图一)全县分为特大风险区、重度旱灾风险区、中度旱灾风险区和轻度旱灾风险区四大区。见表4-1。特大旱灾风险区:主要为龙泉山低山深丘区,分布在太平、合江、永兴、三星、大林、黄龙溪6个镇以旱地作物为主,受旱面积约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其主要特征是水利设施配套少,依赖积蓄天然降水,干旱出现的概率高,超过10%。重度旱灾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林、三星、合江、永兴、太平、籍田、煎茶、黄龙溪、公兴9个镇的旱地作物及部分水田,受旱面积约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主要特征是水利设施薄弱,干旱出现的概率高。中度旱灾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林、籍田、煎茶、三星、永兴、兴隆、合江、太平、黄龙溪、永安、公兴、黄甲、胜利13个镇的旱地作物及部分水田,受旱面积约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8%。其主要特征是水利设施薄弱,干旱出现的概率较高。轻度旱灾风险区:主要分布东山和牧马山丘区以及龙泉低山深丘区20个镇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农作物都将受到旱灾影响。*县旱灾风险分区图表4-1风险分区受旱农田(万亩)分 布 乡 镇 名 称特大风险区4.5太平、合江、永兴、三星、大林、黄龙溪重度风险区8.2大林、三星、合江、永兴、太平、籍田、煎茶、黄龙溪、公兴中度风险区12大林、三星、合江、永兴、太平、籍田、煎茶、黄龙溪、公兴、兴隆轻度风险区30大林、三星、合江、永兴、太平、籍田、煎茶、黄龙溪、公兴、兴隆、永安、正兴、黄甲、胜利、白沙、万安、华阳、中和、新兴4.3.3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分布图(附图二)农村人饮困难是我县水利的一大问题,旱情一旦出现,就有部分乡镇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根据不同等级旱灾情况列出人畜饮水困难情况,详情见表4-2。*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分布情况表表4-2风险分区人口(万人)分 布 乡 镇 名 称特大风险区0.11三星、合江、永兴重度风险区12三星、合江、永兴、太平、大林中度风险区24三星、合江、永兴、太平、大林、黄龙溪轻度风险区4三星、合江、永兴、太平、大林、黄龙溪、4.3.4 水利工程抗旱能力分布图(附图三)都江堰对全县供水能力20790万立方米。2005年全县大、中、小水利工程中:小(一)型水库4座,共蓄水852.74万方,库容639.94万方;小(二)型水库41座,共蓄水757.38万方,其中兴利库容672.63万方;山平塘8656口,共蓄水3560.6万方;石河堰198处,共蓄水157.77万方;微水池2620口,蓄水容积为40.88万立方米。牧马山小(一)型电力提灌站5座,装机容量3260千瓦,有效灌面7.03万亩;村社小型电灌站1363处,总装机容量25949千瓦,有效灌面7.15万亩。常年引、提、蓄水总量10.3312亿立方米。全县耕地66.19万亩(其中田33.51万亩),有效灌面64.2万亩,保证灌面59.4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9%)。不同等级干旱年由于降水及径流减少,水利工程抗旱供水能力将随之减少。特大干旱年、严重干旱年、中度干旱年全县抗旱可供水量分别为19622万立方米、23091万立方米与26341万立方米。缺水量分别为10690万立方米、7221万立方米与5448万立方米,缺水率分别为35、24与18。第五章 抗旱预案应急响应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按全县旱情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由低到高分为蓝色轻度干旱、黄色中度干旱、橙色严重干旱、红色特大干旱四级。各级抗旱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在旱期实行值班制度,全程跟踪旱情、水情、工情、灾情,根据出现的旱情灾害情况分级响应。中度干旱发生前,实行全面抗、全面保,力争抗旱夺丰收。严重干旱出现后,实行全面抗、重点保,争力少损失。县政府和县抗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县抗旱安全的重大抗旱调水的运行调度,其它抗旱工程的运行调度由所属地方人民政府和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必要时,视其情况由上一级防旱指挥部直接调度。县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旱情灾害发生,由地方人民政府和防旱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并将情况上报上级抗旱指挥部。因旱情灾害而衍生的疾病流行、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当地防旱指挥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全力抢救和处置,防止灾害蔓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5.2 应急响应发布红色旱情预警(特大干旱)应急响应由县防旱指挥长批准,县政府发布。橙色旱情预警(重度干旱)应急响应由县政府分管防旱副指挥长签发,县政府发布。黄色旱情预警(中度干旱)应急响应由防旱副指挥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