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漫溯(su) 百舸(g ) 慰藉(ji) 强人所难(qing)B. 夜缒(zhu) 拜谒(y) 踟蹰(ch) 浪遏飞舟()C. 忸怩(n) 跫音(qing) 不惮(dn) 有恃无恐(sh)D. 箕踞(j) 谥号(y) 刀俎(z) 怒发冲冠(gun)【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溯应读s;C项怩应读n,惮应读dn;D项谥应读sh。【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溯,s。形声。从水,朔(shu)声。本义:端直地逆流而上。怩,n 形声。字从心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近、亲和,引申为缠绕、烦人。心与尼联合起来表示不胜烦恼。本义:烦恼。惮,dn 或D,(dn) 怕,畏惧:不惮烦;肆无忌惮。形声。从心,单声。本义:畏难,怕麻烦。惮D,惊骇。震赫,撼动。谥,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谥。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平时要多观察形近字的区别,扎实掌握。2. 选出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 )A. 陨身不恤 含垢忍辱 阴谋秘计 长篇累牍B. 脍炙人口 痛定思痛 赁屋授课 黯然泣下C. 微漠悲哀 桀骜不训 鸾凤和鸣 淋漓鲜血D. 甚为寥落无端谍血菲薄祭品嗷嗷待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应结合词义来识别。A项,陨殒(殒:牺牲);C项,训驯(驯顺);D项,谍喋(血流出来的样子)。【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陨殒(殒:牺牲)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民调显示,朱立伦和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B. 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沉寂许久的BBS是否已成明日黄花,它未来的方向在哪?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C. 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各家品牌的汽车设计风格都是怎么变化的,今天就从欧洲车说起,每个大品牌挑选一个典型车型,管中窥豹。D. 日前,“310”特大跨国电信诈骗系列案在厦门集中宣判,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整治电信诈骗,既是工信部,也是运营商责无旁贷的职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D项,责无旁贷已经有职责的意思,语义重复。【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B.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C. 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A“由于所导致”句式杂糅;B“执行工作”搭配不当,“工作”改为“任务”; C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放在“文物”之前)(3分)【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 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 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 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 当。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造句类比法。有的 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规律标识 法。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 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B项,“纪传体著作”错误,应该是左传编年史。点睛: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断代史-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二、名著名句默写6.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_,_!(3)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来洗涤旧迹,_。【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软泥上的青荇 (6). 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7). 以时间的流驶 (8).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浅”“萧”。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后面小题。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7. 第二节中的“蓓蕾”“夕阳”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8. 第三节和第一、二节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7. “蓓蕾”含苞待放又孕育希望,表现思念者的等待和希望。“夕阳”距离遥远又即将消失,写出了思念的渺远和无奈。 8. 第三节直抒胸臆,第一、二节间接抒情,将情感蕴含在意象中。(2 分)第一、二节通过意象描写,营造了浓浓的思念氛围,形象生动又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并为第三节直接抒情蓄势;第三节直接表达深沉深切的思念,抒情浓烈,很有感染力。【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意象情感的把握能力。答题关键词“蓓蕾”“夕阳”“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析是从意象特点入手,“蓓蕾”含苞待放又孕育希望,表现思念者的等待和希望。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距离遥远又即将消失,写出了思念的渺远和无奈。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 自引而起 绝袖 绝:断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最终 D. 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成功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秦王还柱而走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而乃以手共搏之 籍何以至此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右手持匕首揕之 乃以手共搏之11.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A. 沛公安在? B. 忌不自信。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不然,籍何以至此?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答案】9. C 10. D 11. C 12. 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解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卒”通“猝”,突然。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虚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选项中,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用”/介词,表原因;C项,副词,“于是”/副词,“才”;D项,均为代词1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题中,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它为宾语前置句。12.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劫”“报”。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平得宰天下 宰:分割 B. 陈涉起而王陈 王:称王C. 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D.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具:详尽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B. 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C. 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D. 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15. 用“”号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16. 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答案】13. A 14. D 15.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16. (1)(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逃跑了。(落实“或”“亡”)(2)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过问支出情况。(落实“然”“恣”)【解析】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中A项应该解释为“掌管,治理”。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由原文可知,题中D项,“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但因他吝啬于爵位和土地,人们又都离开他。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5.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断句,抓住关键虚词“之”“者”“彼”、主语“士”、转折连词“至于”。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6.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或”“亡”;(2) “然”“恣”。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掌管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跟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铁血柔情林觉民萧萧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相关链接: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摘自孙中山序)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 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B. 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C. 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D. 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18. 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19. 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 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答案】17. BC 18. 追求进步、立志革命强国之决绝执着:厌恶科举,阅读进步书刊,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投身革命工作义无反顾:为了理想,自费前往日本留学;为了革命,舍弃亲人与爱妻,参加广州起义;面对牺牲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审讯,他信念坚定,从容赴死。 19. 正面突显了林觉民心怀壮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用张鸣岐和李准在审讯林觉民时的言行态度,侧面表现了林觉民的才华和精神,使之高大形象更加丰满; 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惋惜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0. 观点明确,且结合文本论述清楚,表达简洁流畅。参考示例:观点: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利,无私无畏,壮烈牺牲,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意义重大。理由: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牺牲了自我的幸福,为天下人谋福利,精神可贵。林觉民追求革命理想,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其勇敢的精神让人敬佩。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林觉民这些烈士的精神,鼓舞了民众,为辛亥革命的最后成功做出了贡献。【解析】17.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 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C 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随后”的表述不准确;D 项“起义前夕”的时间表述不够精准。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被称为铁血男儿”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题干“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题。正面突显了林觉民心怀壮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用张鸣岐和李准在审讯林觉民时的言行态度,侧面表现了林觉民的才华和精神,使之高大形象更加丰满; 同时“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惋惜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0. 试题分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牺牲的意义”, “怎么看”“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观点及理由”。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五、语言文字运用21. 修改下面两个加线的句子,使之与所给的上联或下联构成两副完整的对联。(1)上联:心中塞外,依山楼榭尽白日;下联:在睡梦里游江南,临绿水的轩斋点染轻轻烟雾。修改后:(2)上联:晋阳湖,碧波粼光闪烁,碧绿的湖水荡漾;下联:天龙山,峻岭绵绵,青山起彼。修改后:【答案】示例:(1)下联:梦里江南,临水轩斋染轻烟。(2)上联:晋阳湖,碧波粼粼,绿水荡漾。【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解答此题,必须掌握有关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难度不大。【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本题实质考查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上下联要形成对仗,另外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对于不同体裁的文体常识平时复习应学类归类,然后强化记忆。22.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本报北京5月16日讯: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少年科学院第三届小院士表彰大会上,徐芳硕等来自全国的50位小院士受到表彰。这是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全国少儿中开展体验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是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科学院为引导和鼓励少年儿童学习科学家精神,热爱科学,参与科普实践活动而设立的最高荣誉称号。小院士表彰活动作为xx年国家“科技活动周”的重点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重在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举行)【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这是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能够揭示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要求有必要的人物(对象)(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事件(表彰大会召开)。关键信息单位、人物、内容,语句通顺。人物(对象)2分,事件2分,语句通顺1分。【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拟写新闻标题答题要点:主体+事件 事件+结果。一般使用较对称的两个短句( 或对偶句 ) ,文末不用标点。内容上 :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主体(人物、单位、事物)和事件。要求:标题必须 简洁、确切、醒目,既要概括主要内容 ,又要有很强的吸引力。23. 语文老师组织学生编辑一本供同学们阅读的校本文选,将下列文章篇目按内容分成了两个单元,请仿照第一单元标题示例,为第二单元拟写一个标题。第一单元:灯下白头人昨夜,慈母又入梦回家老屋游子吟示例第一单元标题:亲情萦怀第二单元: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思录【答案】示例:岁月沉思【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仿照第一单元标题示例,为第二单元拟写一个标题”,第一单元标题“亲情萦怀”是从整体上概括了文章表达的主题“亲情”。第二单元中的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思录共同的主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