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说明 .doc_第1页
道路设计说明 .doc_第2页
道路设计说明 .doc_第3页
道路设计说明 .doc_第4页
道路设计说明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段-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 路 设 计 说 明10 1、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1.1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及依据1.1.1 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7)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8)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9)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3)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1.1.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 F20-201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1.3 设计依据1、业主与我公司的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2、 规划部门关于本片区道路的设计红线;3、本道路1:500地形图及片区总体控制方案;4、相邻已设计道路施工图资料。1.2 主要技术标准序号指标 街、 兴街、 垭路A线、B线1道路等级支路支路2设计速度30km/h20 km/h3路面类型沥青砼沥青砼4标准轴载BZZ-100BZZ-1005路面设计年限10年10年6交通等级轻轻7地震基本烈度772、设计概要2.1 工程概况 本项项目所在地点为 火车站周边,市政道路含 垭路、A线、B等道路。其中包含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以及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本册图纸及说明为道路部分。由于近年来车流量不断增加,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本道路现状路面出现了较多破损,水泥路面存在较多裂缝、错台、掉角、碎板、磨耗层脱落等病害,沥青路面老化严重。通过实施本道路的改造,能大幅提高本道路的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快速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本项目所有道路均为改建道路,我院委托后立即组织人员现场调查,掌握了本道路的使用状况。经过与业主的多次方案讨论确定:街(西段、华兴街)、 垭路、 街0+000+200段仅对沥青面层进行改造;其余水泥路面道路对整个路面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出行的舒适性、便捷性。以满足片区交通的需求,并满足人民生产生活要求。本道路设计采用的坐标系和高程系为1999年营山城建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现状路面情况2.2改造设计1、改造设计原则本道路改造工程贯彻“安全、耐久、舒适、和谐、环保、节约”的设计理念。确定整治原则如下:(1)以路面改造设计为主,合理控制路面改造标高,重点防止路面反射裂缝,彻底处治原路面病害。(2)维持原道路横断面组成不变,完善该道路的交通和服务功能。(3)充分考虑主线道路与周边道路、建成区域的高程衔接,以保持现状为主。2、改造设计的目标(1)全面提高本道路的道路服务水平,体现交通方便快捷。(2)彻底改善本道路的道路行驶安全性及舒适性。(3)确保道路周边环境友好,提升道路的整体形象。3 道路设计3.1平面设计本项目道路为改造道路,道路平面均按现状道路布置,人行道至道路两侧建筑边缘。市街:0+0001+80段,车道宽9m,01+804+49.595段车道宽8m;路、 街:车道宽9m;兴街(西段):车道宽14m;A线:车道宽8m,B线车道宽5m.所有道路人行道为车道边线至建筑边缘范围,宽度不等以现场实际为准。详细情况详见平面设计图。本道路坐标系1999营山城建坐标系。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通道,路段上均布设盲道。 3.2 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主要根据现状道路高程,考虑两侧建成区地坪标高、地块场平标高,结合城市防洪标高,桥梁涵洞控制标高及相交道路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针对道路沿线地势特点,整体纵坡线型除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的标准外,为满足排水要求,本项目设计中道路最小坡度控制不小于0.3%,对于难以满足要求的路段采用了加密路面排水设施的方式来满足排水需求。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路面高程。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道路位于老城区,周边建筑均已建成,施工时应与周边建筑合理衔接。具体线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本道路设计高程系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3.3 横断面及路面排水设计本项目道路横断面布置与现状一致,均为一块板。其中,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位置为中心线处路面标高;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原则上横坡度为2.0%,可根据两侧建筑高程适当调整。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15cm。详细情况详见横断面设计图。3.4 路基设计路基采用土质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本项目为道路改造,路基应在破除原路面结构后平整压实,合理利用原路基。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5%以上,路基顶回弹模量30MPa。对局部不能满足要的采用级配页岩换填。填料级配的建议值见下表: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指筛孔尺寸5040302010520.50.075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52863.5 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原则、标准及结构组合根据本道路的现状使用情况、交通量特点,经综合考虑,本道路路面结构改造如下:街(西段、华兴街)、 路、 市街0+000+200段:先铣刨原沥青面层至原基层,自上而下采用以下结构进行路面加铺:上面层:4cm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改性乳化沥青黏层(PCR)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改性乳化沥青黏层(PCR)其他道路:破除原路面面层及基础至设计标高,在按以下结构新建上面层:4cm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沥青:0.6cm ES-2稀浆封层沥青基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30cm级配碎石人行道:面层:6cm C30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10cm C20水泥混凝土基层路面计算材料参数取值及各层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要求见下表(表列弯沉值)。路面材料参数表 材料名称路基换填顶部级配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0CAC-13C厚 度(cm)302064回弹模量(MPa)30200110012001400劈裂强度(MPa)-0.50.81.4弯沉值 (1/100mm)310164635043(2)材料组成和技术要求 路面用沥青、水泥、碎石、砂、矿粉等材料的质量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沥青砼面层路线所在区域属于四川省沥青性能气候分区1-4-2,即夏热冬温湿润区,上面层沥青采用成品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70号(A)沥青,下面层同样采用70号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最小50JTJ T0604-2000延度5 (cm)最小20JTJ T0605-1993软化点()最小70JTJ T0606-2000运动粘度135 (Pas)最大3JTJ T0625-2000闪点()最小230JTJ T0611-1993溶解度()最小99JTJ T0607-1993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2JTJ T0661-2000弹性恢复25()最小90JTJ T0662-200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1.0JTJ T0610-1993针入度比25 ()最小65JTJ T0604-2000延度5 (cm)最小15JTJ T0605-1993SHRP:原样沥青动态剪切 76 G*/sin (KPa)最小1.0AASHTO M320-03 T315-04RTFOT试验后AASHTO M320-03 T240-03动态剪切 76 G*/sin (KPa)最小2.2AASHTO M320-03 T315-04压力老化后AASHTO M320-03 R28-02动态剪切 31 G*sin (KPa)最大5000AASHTO M320-03 T315-04蠕变劲度 -12 (MPa)最大最小300AASHTO M320-03 T313-04M 值0.3SHRP路用性能分级PG76-22AASHTO M320-03注:1.SHRP指标作为代理商或供应商对每批次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承诺,其余常规指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2.JTJ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粗集料、细集料、填料选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为满足表层抗滑要求,表层石料应抗滑、耐磨,其石料磨光值应大于42。粗集料采用的矿石(粒径不小于8cm)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表 技术项目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2830视密度 不小于(g/cm3)2.602.50吸水率 不大于()2.03.0坚固性 不大于()1212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级)54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不大于()1518水洗法0.3mm部分), 不小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不大于()3砂当量 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s)30细集料质量要求和规格表指标名称表观相对密度含泥量砂当量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单位%天然砂粗砂T03282.5T03335.0T03345010090-10065-9535-6515-305-200-100-5中砂10090-10075-9050-9030-608-300-100-5细砂10090-10085-10075-10060-8415-450-100-5机制砂S1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宜采用石灰石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和拌和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矿粉质量要求技术项目技术指标视密度 不小于(g/cm3)2.50含水量 不小于()1.0亲水系数 小于1.0外观 无团粒结块塑性指数 小于()4粒径(mm)0.600.150.075通过率()1009010075100上面层应具有平整、坚实、抗滑、密水的功能,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的技术品质。该路处于高温多雨地区,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和抗水损害性能尤为重要,因此,本设计推荐用内掺沥青用量0.4%的沥青抗剥落剂的AC-13C沥青砼表层作上面层。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配合比设计,施工拌和设备的改进,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培训等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完成。下面层若矿石碎石与沥青的粘附性未达到规范规定的4级要求,应通过试验于矿粉中掺入1.5%的水泥作为抗剥落剂,以增强粘附性。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技术指标满足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表试验项目改性AC13C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 不小于98.0流值(0.1mm)20402040空隙率()3535沥青饱和度()65806580矿料间隙率()空隙率为3%时, 不小于1311矿料间隙率()空隙率为4%时, 不小于1412矿料间隙率()空隙率为5%时, 不小于1513残留稳定度(48h)() 不小于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 不小于8075动稳定度(次/mm) 不小于30001000路面空隙率(%) 不大于77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mm)0.50。AC13C、AC20C矿料级配范围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74926280507226451644123382451741337AC-13C10090100688538682440153810287205154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应选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大于6小时),且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要求的42.5级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集料:粗集料采用矿石(粒径不小于5cm)轧制碎石,细集料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配合比:施工时应根据具体材料和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上基层和下基层的水泥掺量建议分别为5%和4%。混合料中的碎石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混合料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范围要求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6cm,6mm以下颗粒的含量不大于35%(体积比),压碎值30%,CBR值不应小于60%,其级配应接近圆滑曲线,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要求;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指筛孔尺寸37.531.526.5199.54.751.180.60.075级配砂砾1009010065854570305515351020410289压实度:沥青砼面层:96% (马歇尔试验孔歇率36%)水泥稳定碎石(车行道):98% 级配碎石:97%以上压实度标准除沥青混凝土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外,其余压实度均为重型击实。3.6 人行过街设施及无障碍设计人行道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按质量计):水:胶结剂:碎石:水泥=113:100:1518:310,水泥采用42.5级硅酸盐水泥。考虑暴雨季节因素,为防止基层过多积水,影响地基,在基层处设置专用透水管道,通向道路边的排水系统,用于排除过量的雨水。透水混凝土面层及水泥混凝土基层每间隔5m设置伸缩缝一条,伸缩缝采用假缝,缝宽6mm,板缝应尽量正交设置,板块不宜出现锐角,板缝应用填缝料填充,填缝材料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透水混凝土耐磨性(磨坑长度)不大于30mm,透水系数(15)不小于0.5mm/s,连续孔隙率不小于10%,抗压强度(28d)不小于30MPa,弯拉强度(28d)不小于3.5MPa。土基抗压回弹模量E030pa,压实度93%。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觉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铺设一般距绿化或行道树池0.25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残视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不得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残视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需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道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人行过街设施在梯道口设置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相连。并按规定设置扶手、平台、无障碍标志等。3.7 桥涵纸市街03+50处有一现状桥梁,本次改造不涉及桥梁改造,已建桥梁维持现状。对于桥梁原有搭板、铺装层和伸缩缝如有破损,应按相关规范和营山县现行标准予以修复。3.8过街预埋涵为满足小三线过街需求,避免道路建成后破路。在主要道路交叉口设置一定的预埋管涵。在纸市街00+16、01+34、02+25、03+23、04+45;碑垭路:00+08、01+71、03+15;华兴街(西段):01+40;华兴街:00+32、01+47、03+05;A线:00+15、01+45共计14处过街预埋管涵。预埋涵管覆土厚度不小于70cm,涵管两端检查井井深暂按1.5m,施工时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埋深略作调整。 每处埋设过街管涵均为2根d500圆管涵,过街管涵埋深可根据现场小三线单位需求进行调整。涵管采用钢筋砼管(级)。3.9行道树道路现状行道树保留利用仅对树池进行改造。4、道路施工要点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内容,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对。 2)控制性点现场交桩,并按相应的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控制测量,复测平面及高程控制桩。据此测出相应道路中心,路面宽度及纵横高程等样桩。 3)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管线等,该拆除的均应拆迁完毕,不能拆迁的应作好保护工作。 4)应沿道路路基边界作好排水措施,场地内水系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加以沟通,以保证施工期场地雨水排放,避免施工期场地积水。5)道路施工应制定冬、雨、高温等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进行路基、基层、面层的施工。6)鉴于拟建道路位于营山县城区,周边人流量较大,道路施工时需采取有效的道路分流、疏导和警示等措施,减小对城区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拟建道路沿线还分布大量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沿线分布大量的地下管网,故在道路修建时需事先查明道路沿线地下管网、地下障碍物的分布,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现有市政基础设施造成破坏。4.2平面及纵断施工前应首先核对已建相交(或相接)道路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相接(相交)管线位置和管底高程,并与设计文件比较,如发现现状与设计不符需立即通知业主和设计单位,确保道路、管线衔接准确无误。4.3 路基施工1、对于设计范围内填方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杂填土、耕土、草皮、树根、淤泥、垃圾等,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0米的台阶,台阶表面作向内倾的3%的横坡。2、路基回填禁止采用泥炭、淤泥、冻土、有机质土、强膨胀土等不适于用作路基填料的土,需符合本设计说明2.2.4一节中的相关要求。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基填料。 3、路基施工过程中严禁路基土遭受雨水浸泡和暴晒。4、管沟回填部分压实度同路基要求,检查井周回填应采用砂砾石。5、路基碾压时应分层处理,每层虚铺厚度应与压实机具相适应,碾压之前应注意将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左右,填筑至路床顶面的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0厘米。 6、应保证土基回弹模量30MPa。 7、路基开挖前,应掌握地下管线情况,临近管线等构筑物位置要求人工开挖,确保构筑物安全。 8、路基应作与路面一致的横坡。 9、涵洞等台背后1.5倍于路基填筑高度范围内填土采用砂砾石回填,压实度不小于 96。10、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不足部分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执行。4.4基层施工1、底基层和基层材料应根据具体材料分成5级(不包括天然砂在内,建议分级范围:0-2.36,2.36-4.75,4.75-9.5,9.5-16,16-31.5(单位:mm),以保证合成混合料级配稳定满足要求。2、0-2.36mm和2.36-4.75mm两种规格材料必须采取搭建防雨硼,以保证施工时混合料含水量可得到有效控制。3、夏天施工时如果水泥温度高于50,应停止施工。4、基层和底基层严禁采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及标高调整。严禁有意进行表面提浆。基层摊铺前应对下层表面均匀洒水润湿,洒水时间应视施工气温而定。基层和底基层间还应洒一定的水泥浆,确保层间粘结。4.5 路面施工1、掺加抗剥落剂的工艺要求:沥青脱桶后应先进入一个带搅拌的掺配罐,经加入要求量的抗剥落剂并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用于混合料的拌和。2、面层施工时,必须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与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之间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油采用慢裂的洒布型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即可喷洒,洒布量0.7kg/m2(沥青用量),宜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沥青乳液,使其能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然后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沥青乳液。在基层表面不得形成油膜,也不得漏洒。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3、沥青层之间需设置粘层沥青。粘层油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透层沥青洒布后,应待其充分渗透,水分蒸发后方可铺筑下封层,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下封层应具有与基层表面足够的粘结力,现场可采用快速行使的重载车在新铺的下封层上急刹,以检验层间的粘结性。在正式铺筑沥青上、下面层前,应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洒布量0.4kg/m2(沥青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透层油及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透层油(PA-2)粘层油(PC-3)沥青标准粘度计 C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50筛上剩余物含量 不大于(%)0.1储存稳定度5d 不大于(%)5与石料的粘附性,裹复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