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ppt_第1页
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ppt_第2页
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ppt_第3页
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ppt_第4页
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前言,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向年轻一代展开何种教育,使孩子们学到什么,对社会展示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最终将影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对课程改革的关注就是对国家未来和民族未来的关注。,每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素质,特别是其未来公民的素质。美国前劳工部长赖希在著名的国家任务迎接21世纪一书的开头写到:“留存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这一切将依赖于教育体系,尤其是依赖于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要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振兴。,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高中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就是加大课程的适应性,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用不同的课程支撑不同学生的发展,最终创造一种使学生脱颖而出的课程机制。,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我们的教育。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关键。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管理和评价等都要实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已有了巨大的提升,2005年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比较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要缩小差距,提高综合国力,最可持续的动力是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教育全面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改革之一就是课程改革。,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外,素质教育的深化必须进课堂,在课程不改的情况下,任何所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举措都只能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变化,任何形式上的变化都不会有实质性进展。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整个课程模式、课程体系都发生改革时,素质教育在课堂内才真正能有所进展。,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高中课程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内容难度的看法,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课程改革有利于克服传统课程与教学的不足。现实中某些教学实际已异化为一种分数的教学。现实中某些教学实际已扭曲为一种促使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脱离生活、社会现实。,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主要问题课程的规定性、统一形象,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内容繁难,忽视学生生活经验,难以反映科技和深灰发展的新成就;,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表现为:重理论、轻应用;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教学过程应试倾向严重。,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管理权高度集中、统一,学校缺乏自主权。,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文、理两条路径选择课程,同一路径的学生只能按同样的要求、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参加同一张试卷的考试。,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已不是令人羡慕的合乎人性的天堂,令人厌倦的作业和令人厌倦的课堂使得一个又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厌倦了有趣的知识世界,甚至厌倦了整个如花的人生。“欢乐的童年”、“有意义的人生”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可望而不可及。教学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了,学生所应该感到的教学的善在一定程度生被教学的恶所取代。,二、深入理解高中课程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高中课程目标: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高中课程目标的制约因素:1.学生发展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因此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特别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包括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社会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需要课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于课程。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关注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的主体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现实中课程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改革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如果目标一味地注重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根本不考虑学科本身能否实现这些功能和目标,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学生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实现的,只有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所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这次课程改革首次利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来构建高中课程体系及结构,从而使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模块的设置与使用,将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其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不仅直接改变课程的结构与面貌,影响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而且从课程内在机制上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提供切实保障。,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出现离不开个性的发展。一个高中生,光是学好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发展方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突出高中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是当今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潮流。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1.学习领域高中课程共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设置学习领域的目的:学习领域的设置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拓展教师的专业领域,使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内更好的理解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防止陷入学科本位;,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学生打好基础,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学习领域的设置将分别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背景下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学习领域的构建是高中阶段促进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中,原来的十几门科目被并,综合为八大学习领域。之所以叫做领域,是因为各学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门类包含多科知识。这个改革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领域的构建也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比如数学强调的是思考,而不是重计算,逻辑思考的能力重于背公式,终于解题技巧。再比如外语,强调对外语的应用能力,而不是记忆。可以说,学习领域的构从总体上保证了课程价值相近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2.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1个或若干个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12-13个科目。科目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所有科目都由国家制订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规定学生学习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科目的设计打破原有学科的体系结构,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将通常需持续2-3年才能学完的科目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门科目都是各自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载体,并体现出学生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科目也就是学科课程科目。在高中阶段,科目的设置是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高中阶段历来倍受重视。本次课改对原有的科目做出了新的调整,在保留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和艺术科目,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课程上的知识。,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加之对课程多样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弹性、缺乏整合等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由来已久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并根据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了通过构建重基础,基于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多样化,有选择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高中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因此,模块式的课程最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3.模块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同一科目中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模块及其真正的运作,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得到充分的落实。,模块设置的作用:按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为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提供了整合的空间,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内容更新)模块课程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特色课程),模块课程能引发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模块的设置使学校有可能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有可能解决因并行科目较多而带来的每一学科周学时少而分散的问题,减少每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并学科目的数量,使学生在一段时间里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几门课程。(减轻负担)模块课程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并为学生形成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创造条件,为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提供保证。(课程个性化),由模块构成的课程结构还具有使分科课程产生综合教育效应的功能。因为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它可能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学生可通过制定恰当的个人修习计划,使不同科目的模块相互关联,从而在分科课程体系的背景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学习的综合化,在统一的课程计划中实现课程学习的个性化。(课程综合化),模块学习的一般形式模块学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递进关系的、类似于“串联”性质的学习。另一种是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类似于“并联”性质的学习。,高中课程三层次结构的基本运作关系学习领域规范着学生素养的基本范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的质量保证,它是每一个学生每一年都要学习的,任何一个学生在任何一年都不得缺失任何一个学习领域。科目是学习领域的实体,规定着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素养的基本保证,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每一个科目,任何科目不得缺失,但不一定每学年都的学习每个科目。,对于模块,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某些模块学还是不学,在什么时候学。但是,学生不能选择学还是不学某个科目或学习领域。,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强调课程的多元化和选择性。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引入,将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以及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为学生形成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创造条件。这对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不同的学生脱颖而出、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中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立有效地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编制科学实用的学生指导手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的导师制导师的职责导师指导学生的依据导师指导学生的原则,切实推行学分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构建校园文化,(检查教案不如关注课后记)呼吁校长给教师更宽松的环境,三、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投入、全面筹划、稳妥推进、科学求实、扎实有效。,(一)进一步认清课程改革的意义,正视前期课改的成绩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19992001两省一市实施第一轮课改实验20002003十八省市分两批参加第一轮课改实验20042006先后九省市分两批参加新一轮课改实验2007黑龙江省进入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04年9月至今,我部先后4次组织专家通过听课、访谈、与学生和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调研:总体上比较平稳,多数学校克服困难认真组织实验,广大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积极探索。,通过问卷调查表明:70.9%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很必要;75.3%的教师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76.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事实将有助于学校的发展;68.9%的教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可以操作;92.8%的教师表示将调整目前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喜欢新课程、新教材。,实验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包括经费、政策、教师编制、舆论环境等);新课程对传统的学校课程组织模式提出新挑战,多数学校适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高中课程内容较新,模块较多,师资队伍从数量、结构到整体素质尚不适应课程改革;而新课程培训经费和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岗位上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缺乏制度上的保障;高考改革相对滞后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新课程的实验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有阶段性,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课程改革工作只能以教育规律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特点,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一)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四)处理好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一)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程改革不是搞什么“运动”,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一夜之间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对过去几十年教育方法的全盘否定。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原来的教育成果和失误,课程改革是在教育成果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关于教与学的问题教与学要科学定位。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学校教育的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会有学生长足的发展。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应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在实践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内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教学模式问题、师生互动的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等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必然要面向世界。教育需要这种姿态放眼世界的开放姿态。不过这种姿态应该是严肃的而不是猎奇的,是深入研究的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是立足本土的而不是食洋不化的。在教育方面,思想和操作是血与肉的关系,蕴藏于教学策略之中的思想,转化为课堂细节的理念,才是有生命力的。,关于高考问题如何对待高考?“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恢复高考的原态。,应当把高考当成一种正常的疏于教育内部的考试,不能无限制地延伸考试的外延,使之承载过重的功能。应当把高考当成学生检验学习过程的一种手段,不能无条件的强化考试的就业意味,使之变成谋求职业的演习。应当把高考当成学业阶段的一种测试,不能无范围的扩大考试的迭加效应,把所有的一切寄托在这里。,正确处理高考和课程改革的关系,不要将二者对立起来,努力寻求二者的结合点,在重“双基”、重素质、重能力上下功夫。只谈高考不顾课程改革是不理智的,但只谈课程改革不谈高考是不成熟的。学校重视高考是对的,但不是升学唯一,高考唯一,要升学和就业兼顾,高考和特长并存。,不少家长都是素质教育的衷心拥护者,可常常又是应试竞争的无可奈何者。家长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性,但他们更知道惟分是举下现实的残酷。在整个高考制度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在国家与个人或家庭利益这样一对矛盾前,家长的选择很务实:发展全面素质很重要,但需要跨过升学的门槛。,家长代表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这无可厚非;教师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应有职业的使命感,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实施素质教育有理”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的制度设计,是社会人事制度、教育评价等制度的创新。,当我们强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就无法推进的时候,实质上说明我们本身的素质还不足以驾驭高考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缺乏整合高考和课程改革的内功。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考高不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障碍和阻力。,(二)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的确立,将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体验。关注学生得到的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三维目标落实中的问题1、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2、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是目标中的基础部分,使整个目标体系的起点,只有掌握“双基”才能进一步发展,并在掌握“双基”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学什么),(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成所有的目标)领导要明确这一点,这是导向问题,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此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其它两个目标更好地实现。(怎么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搞的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把学生引向人生观怀着以最终目标。(为什么学),(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行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存在的问题:1.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秦始皇的功与过林则徐不环保)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把握主旨,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同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意领会、独特认识与共同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通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性(价值引领)教与学的关键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浮浅表层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这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和无效的原因。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构建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3.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其实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四)处理好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关系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着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表现形式如下:1.“对话”变成“问答”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式。,问答不等于对话,从精神的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高中教学中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把学生带入怎样的学习状态?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的增强,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围绕“问题”凸现出来。,(一)课程内容问题化,教师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判断,形成“认知冲突”,是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嘴笨球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二)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学生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更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的问题。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入学科内容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此外,还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三)探究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具有了促使学生思考的基础。然后就要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程学习过程。那么,由谁来展开问题?展开谁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展开问题?由于设计思想不同、教学目标或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不同的情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教师会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励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一种是教师引导让若干学生找出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一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并且都把问题外化,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起点上都进入积极参与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结症,提出自己的猜想,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己的发现和原有知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既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能寻找到以有的知识欠缺,二者之间的冲突,就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2.有活动却没体验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针对以往教学过分夸大内隐、观念的活动,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给课堂教学带来清新的空气。,4.有探究之行却没有探究之实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就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的“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的“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1)好奇心;(2)怀疑精神(批判精神);(3)求证精神。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5.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在学习方式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