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 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 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 作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张格娟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将头发留得参差不齐,染成黄的、白的、红的、蓝的颜色。总之,怎么另类怎么染,怎么新潮怎么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酷。这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沮丧地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这可是我花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师傅说:“没办法了,实在要修,只能换底面了,还不如买一双新鞋。”紧挨着年轻师傅的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不过,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不影响美观。”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我只好放下鞋子走了。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时,在琳琅满目的鞋子中,一眼就看见了那双鞋。果不其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而且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看样子是故意做成这样的,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一个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就顺口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打断了他的回答,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妈妈不但要做农活,还要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又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欣慰像他这一代人还能接受鞋上的补丁,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啊。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都是崭新的,可让我费解的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直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吧?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子,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老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选自短小说精选,有改动)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一开篇对城市中一群染发扮酷、追逐新潮的孩子的介绍,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B小说对人物心理神情的描写真实传神,如第二段、第十三段都写到了妈妈心疼,细致地刻画出了妈妈珍惜财物的心理。C老年修鞋师傅是一个修鞋技艺高超又善于洞察他人心理的人物形象,他理解家长的心思,也明白年轻人的追求。D文中“左瞧瞧”“右看看”“奔过来”“亲一口”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子发现妈妈的创意时的喜悦兴奋之情。E本文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小小说。语言精致典雅,取材小中见大,立意深远,发人深思。5“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情节设置的常见特点,这篇小说在这方面有充分的体现,请任选一处情节做具体分析。(4分) 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D朱启带钤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8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有钤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9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12. 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 己可以搁笔了。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5分) (2)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岁 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 爇(ru):焚烧。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14. 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15.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3) 名篇名句默写(5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杜牧阿房宫赋中“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表达了对统治者若不吸取教训必将重蹈覆辙的告诫。(2)“_,_ 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3)庄子逍遥游中用“_,_”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5、 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新华日报曾说过“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当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 古人做学问讲究“博学”“转益多师”,今人求学也不可师心自用。 当下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既不懂得网络技术又不愿意去学,如此身无长物便很难跟得上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选址、创新设计到研发制造、组织施工,经历了22年的风雨同舟,于9月25日正式启用。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B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C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东西也越来越多。D电视、广播、影像、媒体、信息所组成的世界,在“影像化生存”的今天,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冰雹活动 与天气系统有关,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很大。我国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 ,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 ,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 ,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 ,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21. 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xx年至xx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善于思考的习惯;三是与人交流的习惯。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文答案1. D 2.C 3.B4.A、C(选对一项3分,两项5分)解析项,小说第十三段妈妈心疼,是因为孩子们不在意、不理解老一辈的良苦用心。D项“妈妈的创意”有误,妈妈的本意是节俭,创意属于修鞋师傅。E项对本文语言特色的判断有误。5参考答案: “我”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把鞋交给老年师傅补,但当“我”去取鞋时,看到的是一双风味别样的鞋,惊为“巧夺天工”初看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在年轻师傅不愿接手这个活的时候,老年师傅主动答应补鞋,并谈了他的补鞋设想,这就说明老年补鞋师傅对如何补这双鞋已心中有数。“我”问儿子什么叫“补丁”,没想到儿子回答的是电脑的“补丁”初看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哪有带“补丁”的鞋子呢?“补丁”当然属于电脑。“我”用心良苦,做了好多铺垫才把带补丁的鞋交到儿子手中,深怕他不能接受,没想到儿子不但接受了,还非常欣喜初看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一开篇就交代了城市中孩子们追逐新潮、扮酷的特点。儿子能接受带补丁的鞋子“我”很欣慰,没想到第二天儿子的同学们带着故意剪破的新鞋来要她再去找老年师傅做“创意鞋”初看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原因同。(4分,任答出任两点即可,情节概括准确简洁2分,分析合理2分)6参考答案:年轻和年老修鞋师傅的对比。年轻师傅不愿意接活,并认为修这双鞋的意义不大,不如买一双新鞋;年老师傅理解家长的心思,不仅答应修,还修得很有创意。“我”与儿子及儿子的同学们的对比。鞋划破了,儿子觉得该扔了,我却很是心疼;修好鞋后,我欣慰的是节省,儿子兴奋的是修好的鞋很酷!(5分,一点2分,两点5分;找出其他对比点,分析恰当也酌情给分)7C D (4分)8(4分)答题要点: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以下选一例即可)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了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9(4分)答题要点(任两点)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的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与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10、答案:C。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11、答案:D。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12、答案:A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13、 答案:(1)(5分)党论之祸起,他被谏官管师仁弹劾,出任河中知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利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为所”句式,“知府”,“便”“祠”,句意1分) (2)(5分)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句意2分)【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