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doc_第1页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doc_第2页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doc_第3页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doc_第4页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法哲学以法的理念、本质等为研究对象;法理学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区别:1、属性不同,法哲学着重于思辨,法理学侧重于分析和清晰性;2、重点不同,法哲学重点在于法的价值和本性,法理学重点在于法律规范和案例;3、研究方法不同,法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方式,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经济、案例分析;4、区域不同,法哲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而法理学存在于英美法系。自然法学派是产生最早的流派,基本观点:1、国家制定的法是实在法;2、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绝对的法叫自然法;3、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主要观点:1、自然法是居于某种价值的判断,该判断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理性相一致;2、自然法的原则是不变永恒的,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为人的理性掌握;3、只有符合自然法和实在法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法律是独立于道德、宗教、伦理的社会现象,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1、法律、实施、客观评价;道德、标准、主观评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2、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唯一来源;3、应当对实在法进行评价,但评价不能影响法的效力;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可以用客观主义的公式概括法律,对法律进行技术分析。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主要观点:1、法律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政党、纪律、宗教、规范等与法律同等重要;2、法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运行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没有绝对的价值,法律价值的基础是社会生存的条件。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1、把法的想象放置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观察,科学地确证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现象相对独立的内在机理辩证的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论:1、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角度;3、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1、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理解为一定法的现象的基础出发来阐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产生条件和途径;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把法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系统来看待,揭示各个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法的本质层次: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不同,规范作用基于法的规范性进行考察,社会作用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作用来考察;2、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规范人的行为,后者规范社会关系;3、所处层面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前者是颁布法律,后者是法律被适用和实施。法律的作用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1)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2)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2法律的社会作用:一、法律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1)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2)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3)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二、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1)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2)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3)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4)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5)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法的规范作用: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法的作用的重要性:1、自从有了国家后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调整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调整手段;2、法律以其稳定性和预测性为剧变的社会生活确立相对稳固的规范基础;3、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法的一般分类:国际法与国内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法的特殊分类: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根本法,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律,即为公法;而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律即为私法。法律效力,中国实行综合原则:1、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2、中国法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适用。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构成,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特点。同时,法律规则也应具有可诉性、合逻辑性、合体系性、可预测性等特性。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比较:1、内容上,规则,明确具体,其目的在于削弱并防止法律上的自由裁量;原则,相对模糊,只为行为设定概括性的要求,在适用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2、适用范围,规则适用于某一类的行为;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适用范围宽广;3、适用方式,规则全有或全无地应用于个案,原则可以存在于同一法律中,应用于同一案件;4、作用,规则形成法律中“坚硬”的部分,原则通过引用自由裁量权,是法律制度有弹性,保证法律制度的稳定、安定、适用性。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地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特点:1、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地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法制体系,是指法律运转机制和运转缓解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特点:1、是一个呈纵向的体系;2、是一个法制运转体系;3、是一个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体统;4、法制体系包容着法律体系。法学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特点:1、是一个意识形态;2、是一个思想范畴;3、具有属国性。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联系:1、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2、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3、法学体系反过来会成为法律体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根据。法律部门,亦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3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整体性原则、均衡原则、前瞻性原则。程序,是指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法律程序的特征:1、时空性,法律程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2、法定性,依法进行的;3、技术性,具有实践操作性;4、逻辑性,行为需要符合逻辑要求;5、自主性。正当程序的特征:1、角色的分化;2、程序外因素的阻隔;3、直观的公正;4、对立意见的交涉。正当程序的标准:1、程序的参与性;2、中立性;3、对等性;4、合理性;5、程序的自治性;6、效果性。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示为旧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相继。法律继承的主要内容:1、法律技术、概念;2、反映商品-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3、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4、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移植的范围,一是外国的法律,二是国际法律和惯例,通称为国外法。法律移植的必要性: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2、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3、法律方面的对外开放决定;4、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改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的社会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机制与框架、具体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法律改革的内容,总目标是建立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国家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3、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4、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5、一国与两治的统一;6、国情与公理的统一。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1、从阶级层面来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产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来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民主立法程序中形成并存在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的国家意志;3、从生产方式层面来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4、从社会作用层面上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1、政法体制的改革;2、法律体制的重构;3、法律精神的转换。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从立法权限划分的角度看,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1、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一指最重要的国家立法权即立宪权和立法律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2、多级(多层次)并存,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3、多类结合,指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4法律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法律制定有如下特征:(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2)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3)法律制定既包括法的创制活动,也包括法的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活动。(4)法律的制定是一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通常包括提案、审议、表决和公布。公布法,亦称法的颁布,是指由有权机关或人员,在特定时间内,采用特定方式,将法公之于众。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法律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法律生成与法律制定的区别:1、生成是客观的,从社会实践中演变而来,制定具有主观性,是人制定的;2、生成对法律的认识是社会生活的体验,制定是国家主权和意志的体现;3、生成符合英美法系判例法的特点,制定符合大陆法系制定法的特征。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段性、关键性、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立法准备阶段、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立法完善阶段。立法:第一,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一切国家机关制定和变动各种不同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第二,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和变动法律这种特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第三,立法是指一切有权主体制定和变动规范法律文件的活动。立法的特征:1、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立法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4、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立法原则: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立法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法认为法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2、自然法认为法是人民理性的体现;3、实在法学派认为法是人民制造的;4、实证法认为法是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指定的;5、社会法学派认为法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由时机的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等一系列认识、观念和理想的结晶。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法律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权利能力,又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想象。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关系,是法所调整或构筑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5义务关系;3、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法律行为内在方面:动机、目的、认知能力;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行为、手段、结果。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确定、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五、法以程序性作为重要标准。“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或称法的效力,即法律规范作为表现国家意志的指令对主体行为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这种约束力不以行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并以国家强制力为最终保障手段。法律制定的原则,是指立法者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的具体化。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指贯彻于整个立法活动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则。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及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出新的规范;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定的规范以法律效力。社会主义法具有如下特点: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国家意志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4.国家强制实施和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法律概念是法律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基础上对经常使用的一些专门术语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概念。法律渊源,又称“法源”或“法的渊源”,通常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律规范的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也就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法的渊源就是由资源、进路和动因三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事物。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1、立法;2、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3、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4、国家和有关组织的政策;5、国际法;6、习惯;7、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8、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9、外国法;10、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其他法的形式。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称。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法的清理,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2、法的汇编,是在法的清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3、法的编纂,又称法律编纂、法典编纂,指立法主体在法的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同一部门法家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其存废,对其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统一和系统的法。成文法是由一定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按照特定程序制定的以文字的条文形式表现的法律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成文法与不成文化的比较:1、表现形式不同;2、组成形式不同;3、内容不同,成文法内容明确,不成文法较模糊;4、作用不同,成文法事前指引,预防为主;不成文法具有6滞后性;5、程序不同,成文法通过特定程序制定,不成文法经过案件推理或案件习惯形成;6、司法创造性,不成文法体现了一定限度的裁量权;7、效力不同,成文化普遍适用,不成文法针对具体行为。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律实施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法律的遵守、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适用。法律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及授权组织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与司法等比较,执法主要有以下特征:(1)执法的主体具有特定性,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所属的公职人员,以及法律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及人员。(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4)执法活动具有主动性。(5)执法权行使具有优益性。执法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司法又被称为“法的适用”或“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的特点:专属性、程序性、专业性、权威性。司法的原则: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司法责任原则、司法公正原则。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法律方法的特征:专业性、法律性、实践性。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法律监督概念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谁监督(监督的主体)、监督谁(监督的客体)和监督什么(监督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完整的法律监督。国家监督是以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为主体、以国家的名义、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法律解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2.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3.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是由法律调整的特殊性及其运作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法律解释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其次,法律解释是寻求对法律规范的统一、准确和权威的理解和说明的需要。再次,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最后,法律解释是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之关系的媒介。7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特征是:1、它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2、以法律与事实为两个已知的判断,即作为推理的前提。3、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4、法律推理的目的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法律推理的方法有两大类:一是形式逻辑方法;一是辩证逻辑方法。法律推理按照这两种方法可以分为形式推理、实质推理(辩证推理)两大类。法律关系是依法建立的社会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在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特征:1.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2.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3.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按劳分配,即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和企业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促进效率的方法:1、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步;2、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着物质利益而奋斗;3、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着效益的目的占有、使用或转让财产;4、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作模式,使之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5、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6、实施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法如何实现正义:法律分配权利义务确定正义;通过惩罚违法活动来保障正义;通过补偿受害损失恢复正义。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一、正义对法律有积极的评价和推动作用。二、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正义推动了法律精神的进化;2、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3、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4、正义提高了法律的实效。法对正义的促进作用:1、法促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2、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3、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4、法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人权的分类:1、人身权:人格权与自由权,即生存、健康、名誉、宗教与监护的权利;2、政治权:参政、知政、议政、监督权;3、经济权:劳动、财产、平等发展权利;4、文化权: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受教育的权利。基本权利,是指那些关于人的先天既存的和后天能够实现的价值在法律上的一般承认。基本权利中的“基本”有如下六方面含义:1、基本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2、基本权利的不可取代性;3、基本权利的不可转让性;4、基本权利的稳定性;5、基本权利的母体性;6、基本权利的共似性。人权对人的价值表现为:1、人权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2、人权是人关于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3、人权是人和人和谐共处的共同尺度。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的特征:1、人权主体的普遍性;2、人权内容的广泛性;3、公平性;4、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5、人权标准的原则性和宽容性的统一;6、国际性。8如何建立合理的秩序:1、符合生产方式;2、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发展。法学上的自由:1、法的自由,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受到法保障或得到法认可的,由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人的权利;2、特征: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人权;应是受到法的认可和保障;属于行为自由的范畴,不包括思想自由;是一定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法的价值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对各种具体的价值目标加以统筹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谋求价值总量最大化的过程。法的价值整合的基本原则:兼顾协调原则、法益权衡原则、维护法律安定性原则。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法律责任的种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责任。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责任自负原则。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惩罚、补偿、强制三种。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财产和精神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社会主义法制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的,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4.法治代表某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就现代社会来说,法治的价值基础和取向至少应包括:(1)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并且是以维护和促进全体人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的。(2)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法律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一)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制主要侧重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实施,而法治除上述要求外,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制约和权利保障等内涵。(二)法治和法制与人治的关系不同。法律与自由:一、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1、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2、将责任与自由联结。3、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助;三、法律确保和保障自由的原则。1、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2、消极自由保障原则。3、公益干预原则。(非干预)4、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有限干预)民主政治与法治的联系: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构建和运行必然要实行法治,离开法治就没有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民主又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9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