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3.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位。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韩非在扬权篇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4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6 “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B宗法等级趋于崩解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7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8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9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A百家融合的趋势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 D“尚同”的治世理想10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11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A. 人性本善 B. 礼法并施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2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13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14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15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16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7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8“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19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20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21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22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23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王阳明思想主张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24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25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主张A.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 引发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出潮流C. 实质上要求限制君权、君臣共治 D. 彻底颠覆传统儒学中的君臣关系26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7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循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28“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对于这一谜语谜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始于战国行于后世而精于宋 B能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C由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 D传入欧洲后消除了对宗教的迷信29下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3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这一“顶峰”的存在印证了A理学注重自然的探究 B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C商贸的创新驱动效应 D科举制度的选才功能3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32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C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33下图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 B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C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34.右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部分秦简,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A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B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C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D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35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3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37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38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39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写道:“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材料中显示出A章回小说成为文学主体 B英雄故事表达了市民心声C罗贯中的作品风靡全国 D俚曲俗谣中诞生的新诗词4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4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42 19世纪40年代,我国思想界“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 B. 明清商品经济蓬勃发展C. “经世致用”治学传统影响 D. 海国图志的推动43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世道必进44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45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D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46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47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它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4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挽救清王朝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分)(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8分)50(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的名文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8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6分)5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