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感召生命、用生命感召每一天.doc_第1页
以生命感召生命、用生命感召每一天.doc_第2页
以生命感召生命、用生命感召每一天.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命感召生命、用生命感召每一天何为感召?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感动并召唤”。在人类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将感召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就大业,改写历史。感召不是为伟人所专用,在公司文化建设中,感召的力量也可以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感召的氛围也可以像花朵的芬芳一样弥漫公司。感召需要感情来召唤,感情亦分真感情和假感情。真感情是一种付出与奉献的心态,是一种心地无私的情感。而假感情是以感情作为交换条件而付出,建立在获得自我利益的基础上,这种付出是一种投资,需要得到回报。我们提出的“以生命感召生命”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以真爱感召真爱。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有真爱的付出,只要就有真爱的付出就有真情的感召。我们希望从领导到每一位员工,这种真爱的感召就像强烈的磁场一样凝聚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颗心;就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浸濡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每一个人。 我致力营造的是一个“人人会感召、事事能感召、处处皆感召”的公司文化氛围。“感召”是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背后的价值与信念。由于感召需要真爱的释怀,需要人性的回归,所以感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赏识生命”。在公司文化的建设中,感召的氛围一直伴随着公司文化的沉淀,真爱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走向成功! 一、梦想在感召中孕育 “公司文化”可以有多种解释,而我们理解的公司文化就是“一个公司如何以一种生存方式去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的演讲。马丁路德金为所有黑人缔造了一个反对种族歧视,争取人权平等的梦。他用生命和意志感召人们投入到对黑人有价值的梦想之中,他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这些没有让他退缩,直到饮弹身亡,然而他构造的梦想没有因此停顿,而是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延续。“我有一个梦”不仅仅是马丁.路德金的个人的梦,而是所有被歧视,被奴役的黑人的梦,马丁•路德金的成功和伟大是因为他感召人们看到了现实和梦想的可能。他感召到无数黑人参与这个梦想,感召到渴望平等的人们强烈的呼应和支持。 故事给我一个启发:感召其实就是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激发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一个会感召的领导,首先应该会发现每个人的内需,然后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以帮助他们拿到他想要的成果。要想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上下形成正面积极的联动感召力,“信念的统一,心态的引领,思想的改变”尤为重要。由于公司员工不同的地域,各自的地方文化造就不同的个性特质与价值观,只有找准共同的需求和共同利益,领导的梦想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梦想。首先我和同事们一起分析公司生存的环境,优胜劣汰是私营公司竞争的必然法则。狮子要不停奔跑才能捕捉羚羊,羚羊要不断奔跑才能不被捕获。因此“忧患中生存,危机中发展”便成了公司及员工共同的生存观。由于公司的生存状态取决于员工的生存状态,员工的生存状态又依附公司生存状态,因此“同心同行,共创双赢”成了公司的发展观,公司利益高于一切便成了大家的追求。要想团队赢,首先每个人要做最好的自己。员工不光要认真做对每一件事,讲究做事的效率,更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追求高效完美的结果。因此“认真只能作对,用心才能做好”就成了统一的工作信条。公司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是校长的个人意愿,更重要的是转化成集体的价值观,校长的梦想和追求要与员工的梦想和追求同步,公司上下才能形成真正利益上的共同愿景,员工才能真正担负起我们校训中提到的“同心同行,超越进取”的责任和使命。 二、习惯在感召中改变 公司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是人,而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习惯的形成源于心态和信念。公司有位男员工抽烟很厉害,几次戒烟没有成功。问其原因,他说吸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告诉他:“你的吸烟量严重影响了你及周围人的健康。”他却说:“现在戒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这位员工看来吸烟影响健康的痛苦属于未来,而改变的痛苦属于现在。未来很遥远,最好现在别痛苦,所以很多人选择让现在舒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解口不去改变。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组织中的隐形墙”,他指出:“习惯性防卫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不知不觉地运用他来使自己的看法免于受到挑战,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自我感觉安全的空间。组织中的习惯性防卫形成了阻碍团队学习的隐形墙。只有全队成员承认并消除习惯性防卫后,学习型组织才能真正建立。”显然,要想把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员工,而且大多属经验丰富的公司行政及骨干员工的心态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心态和信念之所以难于改变是因为有自我防御的本性,当感觉外界有人想进入自己内心时,会本能地抵抗和抗拒。心态的形成是长期的,人们很执着地相信自己以前的经验,相信过去经历产生的信念和看法,然而这些经验会让很多员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小心翼翼,明哲保身。而这些建立在以员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心态和信念往往是形成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大敌,会成为改革创新的障碍。昨天的成功经验造就今天的问题,会成为今天以及未来发展的障碍。员工们习惯于崇尚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生沉淀,是竞争资本,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他们很难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一旦适应不了就以受害者心态逃避环境或埋怨指责环境。可想而知,员工一旦用过去的经验来面对新环境,用过去的思维来看待新事物,心态各异,公司就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因此,在公司文化建设上我把重心放到员工心态引领上,对员工培训采取“双轨并行”策略,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关注“摆在人心中” 的关于心态、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素质。我对员工们说:“不管你们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还是为了寻找发展平台,选择你所想要的,接受你所选择的,面对环境的改变,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在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面显眼的牌匾,上面写着:在菊小这个团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意味着团队的成长,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团队的成功,成功需要改变,承诺更需做到! “七多七少”是改变员工身心语(身心语指行为、思想、情绪)的指南:多挑担,少推卸。(能挑一百斤,绝对不挑九十九斤);多互助,少互拆。(补台好戏连台,拆台一起倒台);多吸收,少排斥。(吸收才有收获,排斥一无所有);多反思,少借口。(反思促进发展,借口阻碍进步);多改变,少埋怨。(改变自己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埋怨环境只能让你受害);多学习,少满足。(学习越多,越感觉知之甚少,只有“半瓶水”才会响叮当);多自信,少自负。(自信建立在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上,而自负却不是)。“七多七少”身心语的提出借鉴了儒家“行道中庸,方是懿德”的辨证哲学观点,在做人方面强调员工要“以真爱待人待己,以诚心关注人生”,做到“何人不可亲,何事不可为”的仁者风范。在处世方面强调“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的灵活机动的智者作派。从根本上是要求员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身体的行动、心灵的语言、情绪的控制做到和谐统一。在员工的“心灵盛宴”上我成为了烹饪大师,每周五例会我都会精心煲好利于员工心智成长的“心灵鸡汤”:“走进寓言,感悟人生”让员工们通过一个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明白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解读菜根谭让员工们领悟国粹儒家中庸之道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辨证哲学观点;聆听著名培训大师余世维的讲座,从企业人奋斗的视角来看待今天员工的现状,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创造情境体验让员工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信念,然后做出及时调整和改变;看似游戏的团队拓展训练使员工在游戏中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清晰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不要任何借口、谁动了我的奶酪等风靡企业的书籍也成为员工们的精神食粮。每一次的“心灵盛宴”都是对校长的一次考验,需要融入丰富的“智慧调料”,员工们才食之有味。悄悄地,我发现员工们变了,做事不再斤斤计较、做人不再自以为是、有困难大家一起扛,有荣誉大家一起分享。 三、快乐在感召中获得 “全心以赴”比“全力以赴” 更重要,“快乐工作”比“满负荷工作”更有效,这是我倡导的工作价值观。有一次,我和一位员工聊天,这位员工抱怨道:“做员工很痛苦”。我问道:“是身体的苦还是心理的苦?”他回答说:“都有。”我告诉他:“如果是由于工作累引起的身体之痛是无法回避的,但苦是一种态度和感受。痛不痛无法选择,但苦不苦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两者都无法选择,你就选择不做员工,特别是菊小的员工。”这次谈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一直受害于工作的员工,让他清晰地区分出痛是一种生理反应,苦是一种心智选择,快不快乐是一种心灵体验,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再苦你也是快乐的,如果你把工作当成负担,再轻松你也是痛苦的。不是有人说:“痛并快乐着”吗?“痛苦”与“快乐”本身就是相互相成的,难怪会有“痛快”一词。中国的许多词汇中其实蕴涵着许多辩证的哲学观点,“有心”的领导要善于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教育引导员工。我们员工喜欢习惯性地抱怨工作太累,收入太低,把自己摆在受害于工作的角色。要想让员工快乐并满足地享受工作,管理者除了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体现人文关怀外,最关键的是要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概念,指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动。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自动操作的内在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一个人的方向和对外界做出的反应,所有的后果和成果不是根源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根源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哈佛大学隆纳海菲兹教授也有精辟论述:“处理棘手的问题,通常需要心智的改变,而改变心智是领导的精髓所在”。心智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信念的宽度影响成果的取得。有感召力的领导不是从成果入手,也不是从行为入手,而是从信念的层面入手,避免隔衣搔痒的治标不治本的管理。知识分子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对自身的目标期望过高,但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又患得患失,害怕付出,更不愿承担责任,不敢面对失败的后果,出现问题后喜欢找借口给自己下台,或直接推脱给别人。有很多校长最头痛最棘手的就是无法“拿捏”员工的心态,“重也重不得,轻也轻不了”。其实,校长在抱怨员工的时候,也在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受害”是一种负面的心态,常用语是:“都是你的错。”这句话的重点是觉得自己因为别人的所作所为而受到伤害感。受害的形式表现在:受害环境不好、受害他人的看法、受害做事中的阻力、受害没有拿到想要的成果受害的心态能换取别人暂时的同情,却改变不了受害的处境。要想使员工快乐起来,领导首先要快乐起来,学会放下所有的受害,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能帮助你实现你想要的目标。只有心智上的改变才能拓展自我与员工要兑现他们的承诺,我相信他们在兑现承诺中更多的能够看清自己的思维、心智、行为模式的盲点,在这份体验中联系实际,作出新的行为选择,去活出自我,找到真我,让生命精彩,让家庭和谐,让企业发展。成功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是借口,当他们言行一致去兑现时,强大的成功力量定会帮助他们走的更高更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学习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观念。事实上这只是学习的表面。学习一方面要学习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观念,同时通过学习认识找到自己的盲点和误区,再找到自己改进的出路和方向,最后最重要的积累行动的能量。这最后一点也是很多人忽视的,为什么要养成上课学习的习惯,就是生命需要物质能量,所以得吃饭,天天吃,也需要心灵能量,所以上课,经常化。人认识到自己不足以后,决心去改变,可是社会的洪流需要你用能量去抵抗,逆境和挫折会不断的消耗尽你的能量,在你的能量体没有具备良性循环以前,如果你不能及时再次储存能量,你就会说的一套做一套,想的一套做一套,痛苦中徘徊,伤心中挣扎。想想你两天不吃饭参加篮球赛会是什么样子,很多无法坚持行动的人,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没有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