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简述.doc_第1页
唐诗格律简述.doc_第2页
唐诗格律简述.doc_第3页
唐诗格律简述.doc_第4页
唐诗格律简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格律简述(1)唐诗的种类唐诗有两种,一类是古体诗,顾名思义是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代以前的诗体而写的诗;一类是今体诗,顾名思义是唐代诗人按照当时新兴的诗体而写的诗。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五古。五言古诗字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都有几十句,但句句五字。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个字。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七言古诗字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而柳宗元的渔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个字。古体诗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唐代的今体诗(近体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律诗。律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城五律。五律的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十二句。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绝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绝句比律诗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规定,因此后人把没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两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唐诗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五言古诗(五古)古体诗 七言古诗(七古) 杂言诗(可归七古)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今体诗(近体诗) 五言长律(五言排律) 绝句 五言绝句(五绝) 七言绝句(七绝)(2)唐诗的平仄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进一步归类。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平声和柔圆润、尾音较长、起伏小。仄就是四声中上、去、入三种声调的总称。仄是侧、不平的意思。仄声起伏大,音尾短,甚至没有。律诗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平仄,使平声仄声互为调节,产生高低变化,充分表现了汉语声调的和谐性。下面试以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一下律诗安排平仄的三条主要规则:山居秋暝王维空 山 新 雨 后,天 气 晚 来 秋。明 月 松 间 照,清 泉 石 上 流。竹 喧 归 浣 女,莲 动 下 渔 舟。随 意 春 芳 歇,王 孙 自 可 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上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到:第一,句中相错。即一句中的偶数字(称音步或节拍、节奏点)平仄要交错。前平,则后仄;前仄,则后平。第二,句间相对。即单句与双句的偶数字平仄要对立。单句平,则双句仄;单句仄,则双句平。第三,联间相粘。即上两句的双句与下面两句的单句中的偶数字平仄要相同。上句平,则下句也平;上句仄,则下句也仄。律绝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部分,因此同样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五律和七律各有四种平仄句型,以及各由这四种句型错综变化而成的四种格式都与这三条规则有关。另外,律诗调平仄主要看偶数字,即五律看二、四字、七律看二、四、六字,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过律诗中还有些其他的平仄规则,如果影响到这些规则,那么“一三五”也要“论”的,“二四六”也无法“分明”了。由于这些内容比较专业,也比较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从古汉语教材及一些介绍格律的书中进一步了解。最后讲一讲普通话的四声与古代四声的联系与区别。普通话的四声是由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不管是阴平字,还是阳平字,大部分来自古代的平声字;普通话的上声字大部分也来自古代的上声字;普通话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古代的去声字,一部分来自古代的上声字(但无论是来自古代的去声字,还是来自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也都属于仄声)。仅从以上的情况来看,以普通话的四声来了解平仄格律是不会产生矛盾的。问题是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字中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古代的入声字。其中普通话中来自代入声字的上声、去声字,因为同属仄声,我们可以不去分辨,但普通话中来自古代入声字的阴平、阳平字就不得不加以识别了,否则将会影响我们对平仄格律的认识。比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普通话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识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吴语或粤语等依然保留入声的一些发音特征的方言读读看,如果发音短促急收的一般就是入声;二是从一些古汉语书中的入声字表中去查找。(3)唐诗的押韵押韵就是诗词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押韵的那个字就叫韵脚。近体诗在押韵上也有一定的规则:第一,押韵句必须是偶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隐夜雨寄北则句首也入了韵。第二,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句子的末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所以看某一诗句是否是韵句,不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韵相同或相近,还要看是不是平声字。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尽管末尾的“后”字与下面诗句的韵脚“秋“、“流”、“舟”、“留”韵腹、韵尾相同,但因为它是仄声字,所以就不是韵脚了。第三,压韵的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换韵,除了首句押韵的字以外,临近的韵不可通押。唐代古体诗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韵句并非一定是偶句,单句也可以押韵。例如李白将进酒的最后几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裘”、“酒”、“愁”为韵脚,二、三、四句都押韵。第二,韵脚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平仄互押。例如上诗中“裘”和“愁”为平声,而“酒”为仄声。第三,不必一韵到底,中间可以换韵。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用了九个韵,其中有两处是临韵合押的。不过古体诗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押韵方面追求格律诗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则,如杜甫的垂老别,全诗一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唐诗的用韵有专门的韵书,韵部分得很细,但读者大多数是和普通话对应的。(4)唐诗的对仗对仗,顾名思义就是两个诗句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一条规则。五律或七律一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乘“尾联”。没联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按近体诗规定,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那么如何才算是对仗呢?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副词与副词相对,等等。第一, 指词性相对。第二, 指词组结构类型相对。第三, 指内容意义相对。第四, 指平仄相对。如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等等。对仗有工对与宽对之分。所谓工对,就是对仗工整,严格遵守以上的规则;所谓宽对,自然是指对仗不太严格,没有完全按照以上的规则。一般第二联要求可以宽些,第三联必须工整。对仗偶尔也可以出现在第一联或第四联。对仗还有流水对、借对等等。如果能进一步了解,会对吟诵的语调设计大有裨益。律诗中也有不遵循上述对仗规则的作品,因为被诗评家称为佳作,而冠以“变体诗”归入其中。例如崔颢的黄鹤楼第二联两句后四字都不符合对仗格律,由于语言运用、写景抒情有特色,被人誉为“唐代七律第一首”。前面我们讲过,绝句可以认为是五律和七律的截句。因此可能截的是八句中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也可能截的是第三联和第四联,也可能截的是第四联和第一联。因此对仗的情况应该视上面的四种可能而论了。那么唐代的古体诗用不用对仗呢?对这一形式应该说在唐以前的古体诗中就早已存在了。唐代的古体诗也用对仗,但与近体诗的对仗有所区别,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可以看成是上下对仗的句子。但这些对仗的句子,可以在诗中随意出现。另外,律诗按规则对仗句中的词不能重复出现,古体诗中却没有这条限制。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五 言 绝 句A 式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平平 仄仄 仄 仄 仄 平平诗例: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B 式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平 平 平 平仄仄 仄 仄 仄平 平诗例: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李商隐 登乐游园)C 式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 平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李 端 听 筝)D 式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平 仄 仄 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 平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落 日 秦 云 里,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七绝平仄格式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B 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诗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C 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D 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五 律 第 一 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杜甫春望)五 律 第 二 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五 律 第 三 式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七 律 第 一 式平平仄仄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