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doc_第1页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doc_第2页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doc_第3页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doc_第4页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1 一、本次规划背景.1 二、规划对象概况.2 三、相关规划简述.5 四、国内外实践总结.9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总则规划总则.12 一、指导思想.12 二、规划原则.12 三、规划依据.12 四、规划范围.12 五、规划期限.13 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现状与特征发展现状与特征.13 一、区域发展研究.13 二、城乡发展特征分析.15 三、城乡发展条件研判.19 第四章第四章 发展战略发展战略.21 一、区域发展定位.21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22 三、发展模式.24 四、战略措施.25 五、区域协调.26 第五章第五章 城乡人口发展引导城乡人口发展引导 .29 一、城乡总人口预测.29 二、人口城乡分布预测.32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措施.33 第六章第六章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37 一、空间管制目标.37 二、县域空间分区及管控措施.37 第七章第七章 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40 一、城乡居民点现状概况.40 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41 三、各级城镇发展引导.44 四、农村地区发展引导.50 五、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控制.61 第八章第八章 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布局 .62 一、现状分析.62 二、产业调整思路.62 三、产业发展策略.63 四、产业布局策略.67 第九章第九章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同享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同享.69 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69 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71 三、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72 四、城乡文明创建规划.73 五、城乡科技创新规划.73 六、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74 第十章第十章 城乡设施统筹共建城乡设施统筹共建 .75 一、城乡综合交通规划.75 二、城乡水资源利用与一体化供水规划.77 三、城乡一体化排水工程规划.78 四、城乡一体化电力电信工程规划.81 五、城乡供热工程规划.83 六、城乡燃气工程规划.85 七、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规划.86 八、环卫工程规划.86 九、城乡一体化综合防灾规划.88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城乡旅游统筹发展及县域历史文化保护城乡旅游统筹发展及县域历史文化保护.93 一、旅游资源评价.93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95 三、旅游发展规划.95 四、旅游城镇和服务设施建设.96 五、旅游宣传.96 六、县域历史文化保护.97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城乡生态保护规划城乡生态保护规划.97 一、城乡生态保护规划的意义.97 二、城乡生态环境现状及区域要求.97 三、规划原则.99 四、规划目标.100 五、区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100 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101 七、区域景观生态绿道网规划.101 八、城乡生态绿地规划.101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103 一、建设期限与规模.103 二、居民点建设.103 三、产业发展.104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05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107 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科学地推进城乡一体化.107 二、构筑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创新机制、体制.107 三、加快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激发城乡一体化的动力.107 四、实施教育兴县的战略,强化人才科技支撑.107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本次规划背景一、本次规划背景 (一)区域发展新要求(一)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探索农村地区,探索农村地区 发展之路发展之路 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 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处理城乡 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 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 ,科学发展理念贯穿 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新型城镇化:是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强调公共服务 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强调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 之路,而城乡协调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并着重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 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3 年 12 月 12 日至 13 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 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 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陕西省政府关于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全面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 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加快统筹城乡发 展,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内容。 落实咸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方案文件 要求,提出咸阳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即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 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原则,努力构建“政策规定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 水平相当”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力争使咸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和城乡 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在我国,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 斗目标,就必须将美丽乡村作为未来建设的重点。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 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但是近几年,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只做面子工程,或者是不遵循农村地区 的发展实际,搞“大拆大建” ,或者是不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美丽乡村发展思路不相 符。 (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及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及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随着国家加大对咸阳、武功交通投入的增加,铁路、公路、 高速公路条件大大改善,进一步突显出武功重要的区位优势。这将给武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 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武功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 表表 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 相关上位规划相关上位规划对武功县发展方向的论述对武功县发展方向的论述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以地方小工业、乡镇工业、农村中心地为主 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 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提高经济发展 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 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 是西安大都市的十个卫星城镇之一,以食品、医 药工业和物流服务为主导 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为咸阳市卫星城镇,以食品、医药工业和物流服 务业为主导 武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 关中食品工业基地,以发展加工工业为主的、商 贸繁荣的现代化宜居小城市 相关规划对武功的定位,需要武功在区域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衔接协调。 (三)区域交通条件正不断改善(三)区域交通条件正不断改善 武功距离陕西省会城市西安较近,毗邻杨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 设施的投资力度,这将又一次提升武功的区域交通条件。从以前依赖于普通公路,转向依托 高速公路和铁路去实现真正的快速交通,将极大地改善沿路地区的投资环境,并带动武功的 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四)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四)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 “十二五”是武功县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全面实施城镇化和 工业化发展战略,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县城作为全县发展最大的载 体,必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整合城乡功能,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突出城 乡特色,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带动全县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规划对象概况二、规划对象概况 (一)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兴平,西连杨陵、扶风,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 北与乾县相接,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武功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农业始祖后 稷教民稼穑于此,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 县城东距省会西安市 60 公里、咸阳市 50 公里,西距宝鸡市 8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8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快捷便利。 (二)自然条件(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状 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依次为头道塬、二道塬和三道塬。全县大致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 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 河谷阶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冲积而成的河谷阶地。三级阶地,海拔 432510 米,包括长宁、南仁等,面积 97256.1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6.5%;二级阶地包括 普集街部分、大庄北部及小村、普集等,面积 40650.9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6.9%;一级阶地, 海拔 411450 米,包括普集街部分、大庄等,面积 119151.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0.2%。 黄土台原:系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准平原,海拔 500600 米,包括苏坊、游风、武功镇、 贞元、河道等乡镇,面积 331779.4 亩,占总面积的 56.3%。 山前洪积扇:由于洪积和坡积而成,分布于漆水河和漠浴河之间的三角塬面,包括本县 西北的苏坊一带,海拔 490570 米。 2、气候特征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 自然光、热、水匹配,对夏作物较有利。但干旱多有发生,以春旱时间较长,夏(伏)旱危 害最烈,秋霖与少光低温常使秋作物成熟推迟,产量、质量降低。 气温:年均气温 12.9,极端最高气温 42,是关中西部地区的热中心;极端最低气温 9.4。全年无霜期 221 天,最多年为 255 天,最少年为 183 天。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 633.7 毫米,最大降水量 979.7 毫米,最小降水量 327.1 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 6、7、8 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 50%以上。每隔 26 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 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 的影响。 风力:全县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西北风。年平均风速 1.8 米/ 秒,月平均风速最大为 6 月 2.2 米/秒,最小为 9 月 1.4 米/秒。各季以春季风速最大,秋季最 小。 光照: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2094.9 小时,年辐射总量 114.86 千卡。 3、河流水系 境内河流均属渭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湋河、漠峪河等。 渭河:是县内较大的过境河,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河县鸟鼠山,全长 787 公里。自扶风县入本县,经大庄、普集街东注兴平市,境内全长 20 公里,流域面积 90 平方 公里。河床宽窄不等,一般在 8001000 米,最宽处约 2000 米,最窄处不足 700 米。境内 19541979 年平均流量 147 秒立方米,最大流量 1100 秒立方米,最小流量 65.5 秒立方米, 年均径流 46.4 亿立方米。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最大为 8 月,占年流量的 16。 漆水河:境内第二条过境河,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发源于麟游县招贤镇宁里沟, 经永寿、乾县,由游凤入境。东南行经游凤、苏坊至武功镇,又南流注入渭河。全长 250 公 里,境内流长 24 公里,流域面积 157.2 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 4.32 秒立方米,最大流量 265 秒立方米,最小流量 0.03 秒立方米,年径流量 13623.6 万立方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天旱 上游截流灌溉,常呈干谷,雨涝成灾。 湋河:境内第三条过境河,古称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县北老爷岭,经岐山,自 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全长 100 公里,境内流长 10 公里。年平均流量 0.57 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 413 秒立方米。年径流量 1785.2 万立方米,天旱断流。 漠峪河:发源于永寿县麻亭岭,自乾县城西夹谷中南流入境,经苏坊至武功镇城东北处 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 6 公里。年均流量 0.03 秒立方米,年径流量 86.4 万立方米。此河在一 年多数时间里无水。 4、土壤土质 全县共有塿土、黄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类。其特点是:塿土类占总 土地面积的 76.7%,主要分面于渭河各级阶地上,具有土层深厚、上虚下实、保水保肥等优 良特性,是本县最肥沃的农业土壤。黄土类占总土地面积的 17.6%,主要分布于塬边梯田、 沟坡及部分河谷地,疏松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占全 县总土地面积的 5.7%,主要分布于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渍水滩地,主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5、自然灾害 县内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危害最大的为干旱,其次如雨涝、霜冻、风、雹及地震、 虫、疫病等。据相关统计,干旱占各种灾害次数的 67,涝占 21,霜冻占 3,大风占 5,冰雹、暴雨、干热风等各占 1。 (三)自然资源(三)自然资源 1、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2.7 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 1.7 亿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 253 立方米,总计 1.27 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 1.34 亿立方米,已开采 1.6 亿多立方米, 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 1.5988 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 9924 万立方 米,占可开采量的 62%。 2、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 58 种,果树 10 种,林木 68 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 11 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 18 种,以油菜 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 5 种,阔叶用材树 40 种,庭院风景树 7 种, 灌木 11 种。已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 15 种,50 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 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 5 种,以鸡为主。鱼类有 10 种。 3、文物古迹资源 武功县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古为有邰国之地,建县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同时为唐太 宗的出生地,苏武长眠之处。自古以来,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史记载,周民族始 祖后稷曾出生在这里,世称武功,是中国古农业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摇篮。被列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0 处,如城隍庙、苏武墓、教稼台、报本寺塔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的有 25 处。县境内不仅地面文物丰富多彩,且馆藏文物也极为珍贵,计 1800 余种,其中 一、二、三级国宝 46 件。 (四)历史沿革(四)历史沿革 武功县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先周遗址表明,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先民已在此劳动 生息。相传唐、虞时,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 扶风中南部,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商朝后期,有邰又成为周族活动的地域。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 350 年)设郡县,邰地分为武功、邰、美阳三县,属内史。武功县治所在渭河南今 周至、眉县之间。唐武德三年(620)置稷州,已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本县东部设扶风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为武亭。元复武功县旧名,属乾州,属奉元路。明、清沿袭旧 制,属西安府。民国 2 年(1913)废府设道,属关中道。17 年(1928)废道,直属省辖。27 年(1938)10 月,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属其管辖。 1949 年 5 月 19 日武功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1950 年 5 月,改属宝鸡专员公 署。1956 年 6 月,撤专署,归省直辖。1958 年 12 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并为兴平县, 直属省辖。1961 年 9 月,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隶属宝鸡专区。1971 年 10 月属宝鸡市,1979 年 3 月属宝鸡地区,1980 年 6 月又属宝鸡市。1983 年 1 月,以杨陵 公社和杨陵镇设杨陵区。1983 年 10 月,武功县改属咸阳市。 (五)社会经济概况(五)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和人口 目前,全县辖 8 镇 4 个三农发展服务中心,212 个行政村,6 个社区居委会。8 镇为普集 镇、武功镇、小村镇、贞元镇、大庄镇、苏坊镇、游凤镇、长宁镇,4 个三农发展服务中心为 南仁、河道、代家、普集街。 2013 年,全县总户数为 134522 户,户籍总人口为 46.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 267274 人,占总人口的 57.9%;非农业人口为 193753 人,占总人口的 42.1%。总人口中,男性为 239530 人,女性为 221497,性别比 100:108(以女性为 100 计算) 。 2013 年,全县常住人口为 43.9 万人,出生率为 10.7,死亡率为 6.4,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 4.3。城镇化率为 39.3%,城镇人口为 17.3 万人。 表表 武功县域村庄情况一览表(武功县域村庄情况一览表(2013 年)年) 乡镇乡镇 行政村数量行政村数量 (个)(个) 行政村名称行政村名称 游凤镇游凤镇 13 岸底村、三合村、渠子村、张尧村、李堡村、游凤村、腰子村、新村、桂营村、 董堡村、焦阳村、高庙村、付家庄村 苏坊镇苏坊镇 18 岗上村、周营村、苏西村、苏东村、铁陈村、凤北村、凤南村、李家村、佑所 村、樊村、尧庄村、金龙村、金塬村、田庄村、凹里村、蔚村、代家村、瓦腰 村 武功镇武功镇 22 羊圈村、桥东村、尚坡村、联合村、八一村、绿野村、华山村、积山村、武塔 村、徐杨村、龙门村、坡底村、二水寺村、上营村、韦北村、新庄村、新寨村、 凉马村、古凤村、松林村、洛阳村、聂村 代家三农代家三农 服务中心服务中心 14 贾晁村、北晁村、代家村、李家村、南留村、小王村、仁义村、许家村、景庄 村、大寨村、牛寨村、麻西村、韩坡村、邵寨村 贞元镇贞元镇 19 西川村、东川村、中川村、桃大村、桃宋村、桃北村、望人腰村、法牛村、南 可村、北可村、北杈城村、颜西庄村、西伊店村、马家庄村、余村、宋家村、 丁刘村、马凤台村、铺邑村 长宁镇长宁镇 22 东坡村、镇北村、镇东村、新城村、镇南村、镇西村、寨大村、寨阳村、皂陈 村、北照村、孔雀村、金城村、田大村、田段村、田刘村、岗子村、焦胡村、 焦赵村、焦布村、上焦村、上庄村、葛家村 河道三农河道三农 发展服务发展服务 中心中心 14 三马村、田南村、皇西村、皇中村、庄子村、河大村、西坡村、河东村、东马 村、西马村、八王村、长兴村、咬马村、青口村 大庄镇大庄镇 25 大西村、大东村、方寨村、乔寨村、北韩村、贺家村、张堡村、南立节村、北 立节村、坚强村、曹家村、布王村、许家村、圪崂村、枣林村、金牛村、南店 村、北店村、段家湾村、王尧村、张寨村、文徐村、观音堂村、孟王村、高村 普集镇普集镇 20 屈家村、李大村、田桂村、闫家村、半个城村、史家村、董家村、朱家村、西 高寨村、义老村、义李村、义南村、洪寨村、营上村、营南村、营西村、谭寨 村、北显村、南显村、令新村 小村镇小村镇 12 仁村、薛小村、尼安村、薛祥村、金铁寨村、烧台村、水渠村、西崆峒村、东 崆峒村、薛固村、马坊寺村、照官村 南仁三农南仁三农 发展服务发展服务 中心中心 18 倪远村、南仁村、凹里村、上显村、西何村、东何村、兴城村、北坡村、熊家 村、董辛村、肖马村、上寨村、下寨村、曹店村、弓家村、何家村、靳塬村、 赵村 普集街三普集街三 15 正村、何家村、梅花村、黄家村、柳林村、高王村、永新村、永丰村、永台村、 乡镇乡镇 行政村数量行政村数量 (个)(个) 行政村名称行政村名称 农发展服农发展服 务中心务中心 香尧村、香西村、普中村、普东村、普西村、南寨村 合计合计 212212 2、经济发展 2013 年,全县实现 GDP 9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3%;人均 GDP 为 23095 元,较上年 增加 5182 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7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 48.5 亿元,增长 20.4%;第三产业增加值 26.8 亿元,增长 9.7%。产业结构调整为 22:50: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 49.9 亿元和 1.3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26.8%和 25.5%。农民人均纯收入 9335 元,比上年增长 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677 元,增长 10.5%。 由下表可以看出,武功县 GDP 大致为咸阳市的 5%,人均 GDP 仅为咸阳市的 61.3%、陕 西省的 54.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比较乐观。 表表 武功县与咸阳市和陕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武功县与咸阳市和陕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20132013 年)年) 武功武功咸阳市咸阳市 武功占咸阳市百分比武功占咸阳市百分比 (% %) 陕西省陕西省 武功县占全省百分比武功县占全省百分比 (% %) GDP(亿元) 95.91860.45.216045.20.6 人均 GDP(万元) 230953769561.34269254.1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20.7315.46.61526.11.4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48.51076.24.58911.60.5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26.8468.85.75607.50.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49.92054.52.415934.20.3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266773037487.822858116.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3358538109.36503143.5 目前,武功已基本形成以食品、机械、医药、现代农业为主,旅游和商贸流通为辅的产 业体系。 其中,食品、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向县城工业园集中,钢构产业发展迅 速。2013 年,武功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4 户,完成工业总产值 96.4 亿元,同比增长 30.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0 亿元,同比增长 23.2%。同时,武功被确定为全国农副 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现代农业发展快速推进,设施蔬菜、优质果业等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增加, “畜、沼、 菜” 、 “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成效初显。2013 年,武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2.3 亿元, 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