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院(系)名称化学化工学院专 业 名 称化学学生姓名王婷学号090614062指导教师张俊完 成 时 间2013年05月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婷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学号:090614062指导教师:张俊3摘 要: 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无论从教育的理念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史无前例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 改革师范教育, 建立新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为了追求新课程的理念, 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 并培养和形成新的职业素养。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主阵地的, 有必要通过深化认识新课程、深化认识师范教育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进行教育创新,以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新课程素养,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分析了师范教育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及表现, 对师范院校如何推进教学改革以适应新课改, 如何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新型教师, 提出了一些策略。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师范院校 教师教学改革 培养策略1 前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经过新中国60 多年的奋斗, 特别是改革30多年的发展, 我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师范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1。随着新世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便捷化时代的来临, 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改革以便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新课程,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成果,而且是规模最大、最深刻、最彻底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是对课程的理念、目标、标准、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的全方位革新, 是我国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新课程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反映了国家对新课程寄予的厚望, 目的在于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 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和新的学生观, 并形成全新的教师职业素养(新知识素养、新能力素养、积极高尚的心理素养等)。实施新课程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中小学教师。目前, 作为推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即迅速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这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阵地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肩负着为中小学提供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新型的人才的重要大历史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质量决定了新课程推进速度及其质量。为培养出具有新课程理念、新知识结构, 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 以便满足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师范院校需要制定一套符合且适合新课程理念追求的完善的培养策略来组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进行教育创新。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我国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而作为教师培养主体的师范院校在这前所未有的变局中不仅未起到为基础教育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而且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针对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应如何作出反应,即怎样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 这是师范院校必须回答并解决好的大问题。本文试图对新课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粗浅的看法, 以求正于方家。2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素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这次的课程改革也给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本次课改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 是这次课改成败的关键。2.1、 健全的人格。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 教师角色正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促进学生整个人性或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转变1。人格 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 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塑造是其关键因素。在校学生主要模仿教师的行为, 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教师人格作为榜样,教师拥有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2、广博的知识背景。新课程要求的是综合性课程,强调的是课程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相互的交叉渗透。新课程的内容涉及多门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因为只有拥有了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以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2.3、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前提是教师具有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原来的课程,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这对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使得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像以往那样教死书,而是要学会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种改革设想都要求教师自己去思考揣摩、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去实践并完善。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中小学阶段,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营造的一个创新教育和创造思维的情境。2.4、沟通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的教学活动权威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要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使教学过程真正的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就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创造轻松的氛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能分享他们学习过程的酸甜苦辣。2.5、 科研能力。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教师即研究者” 这一观念要突显出来。于与专家的学院派的研究不同, 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 他们以研究者审视的眼光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地积极地进行反思性的思考和改进创新, 使教学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由于他们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到科学理论的认识层次, 这使得他们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实践。3 师范教育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之前, 师范院校已有种种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弊端。随着新课改的启动,师范院校痼疾未去,又添新病。归纳起来,目前,师范教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不熟练师范生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理应掌握一些基本功,如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小学教师另加简笔画)。但一些师范实习生和刚毕业的新教师写起粉笔字来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板书设计全无美感不说甚至还有时还出现错别字;还有部分学生未能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乙水平,相当多的实习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很多新教师教态不自然,身体语言运用不当,“三板”教师(上课时抬头望天花板、低头看地板、转身看黑板)大有人在, 他们不能与学生有正常的目光和情感交流3。这使得很多师范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还要练习教师的基本功,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不得不经常进行大练基本功、基本功大比武大奖赛等活动。本应在学生阶段完成的基本任务却要放在教师阶段才能完成。3.2、师范实习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新课程理念强调综合化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不再按知识体系编写,而是多门学科的综合,如音乐课本包含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新课程同时强调学科逻辑与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知识经验的关系。而很多教师( 包括师范实习生和新教师) 只能“教教材”,而没有学会合理利用教材教,更不能联系科技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实际,从而远离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实习生只懂得本学科知识,对带有综合性特别是跨学科的知识和现代新兴学科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渗透文理的知识。3.3、师范生缺乏动手能力不少化学、物理专业的师范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和仪器制作及维护能力差,不能把实验操作与教学讲解有机联系起来、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及启发学生思维。对于活动教学、校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更是茫然。这类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遇到的最大的教学困难就是实验教学。3.4、实习生教学手段落后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power point 渐渐取代粉笔和黑板,到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到网络教育的开发, 都要求教师具备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但很多师范实习生和新教师却不能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更不要说利用多媒体上课了。3.5、师范生教育科学知识不扎实,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严重欠缺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本学科专业学好了就可上好课,对教育学科不重视, 致使教育科学知识薄弱,实习生和相当多的教师不能以教育科学知识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此外,他们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的了解。有调查表明,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但他们又不能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做出及时的梳理,所以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30%以上。针对问题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是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而师范实习生和新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训练及对中小学生心理了解不多,因此他们严重欠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6、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师范生在校期间虽然对新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但由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对新课程的理念不甚熟悉。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实习生不重视学生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学习,他们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学习而重视教的过程,有时甚至用教代替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过多,更不能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探究。由于他们对知识的传授给予了过分的观注, 从而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未能把握素质教育的真谛, 即以学科为纽带, 以知识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的方法,以便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第一职能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第二才是教学生求知。即使部分实习生和新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有较深入的理解, 但由于缺乏实践锻炼, 也未能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4。3.7、新的师范毕业生不能顺利进行教师角色转换,不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很多教师包括师范实习生一直使用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环节,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堂练习,强调的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训练学生的考试技能。人们习惯给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教师在教学中也习惯于做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实施课程教学时强调学生接受学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让学生做机械训练。很多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间或有师生双边活动,也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评鉴。而且他们提的问题几乎都是“是不是”、“对不对”这一类的;有时最多换成填空式的问题,设问的思维质量不高。从表面上看,似乎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由于问题的限制,学生不能进行开放式的回答,束缚了思维。这种教学就是著名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新教师不能做到角色转换,不能充分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就不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和学生一起快速成长。3.8、教育科研能力欠缺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拥有科研意识和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保证。由于师范毕业生缺乏科研意识,所以他们做不出像样的专业论文和科研论文。3.9、实习生缺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按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去教书,他们只是人们口中的教书匠。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要从以往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地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为各科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空间。而来自课改试验区的报道表明,相当多的教师(包括师范实习生和新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不知道在这空间中该做些什么。据调查,绝大多数师范实习生没有教学参考书就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练习册就出不好练习题和测试题。新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自由空间。3.10、实习生和新教师的师表形象有待树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他们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能只靠说教。中小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更看老师怎么做。很多实习生敬业精神不强,其言行甚至有违教师职业道德,部分男女实习生公开在实习学校勾肩搂腰,各种违反实习纪律和实习基地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上现象都表明师范教育跟不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致使师范生不能满足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大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因不适应新课程而不得不“回炉”,这是对师范教育的极大讽刺。4 师范教育滞后于新课改的原因分析造成上述师范教育严重滞后于新课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培养目标定位不当历来,师范院校都只是片面的强调了要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学科专业型教师,而教育学科的教学则被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就才培养模式来说,师范特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原因是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争论使然。教育实践应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对教育见习,很多学校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学校对教育见习采取学生自我安排,分散见习的办法。教育见习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由于缺乏必要管理和指导,学生未能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教师指导,所以不能进一步了解教学的一般过程,不能及时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另外,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六周,每个实习生上课46节左右,实习生往往刚熟悉环境,刚摸到点教学的门道,实习就结束了。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很难立即进入角色,适应快的也要23年才能“入行”,可以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是不合格的半成品。4.2、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科学社会的发展步伐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陈旧,忽视学科前沿性的发展,而且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使其远离了学生的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的不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使用现代多媒体上课的教师不多5。师范院校的教师不能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等方面对学生今后从教起到示范作用。4.3、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为改变文科学生科学素质不高,理科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的状况,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构建文理全方位渗透的知识结构。不少院校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拥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大意义,所以如果师范生缺乏很高的科学素质对其今后从事教师工作不利。同时教师的工作是陶冶人、塑造人的事业,师范生人文素质的不高不仅影响其本人今后作为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更对中小学生有不良的影响。5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范教育改革对策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原有的课程体系有了很大创新与突破,这一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使得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外,仅增设一门新课程通识教育是解决不了师范教育滞后于新课改进程的问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 要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改革教育方法6。5.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新课标下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并热爱教育事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目标定位要从专业对口型转向素质适应型。5.2、建立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进的培养模式我国师范教育长期以来虽然也都采取了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进”的方式,即将教师专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但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弊端。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其一,教师教育课程及教育活动分散在几年中进行,这些活动在学生看来是相互分离、缺乏联系的;其二,由于教师专业教育的时间过长,教学分散,造成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很难组织开展。针对上述弊端,一些院校(包括有师范教育职能的综合大学),提出了教师教育“3+1”(师专“2+1”)模式,即前三年(师专前两年)学习学科课程,最后一年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7。如果教师教育工作全部由教育学科单位承担,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就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其三,教育实践由专业教学单位承担,教育理论课程则由教育学科单位承担,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严重分离,指导教育实践的教师因为缺乏足够的教育理论的支撑,指导只是在经验层次停留,而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师由于很少关注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很少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使其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从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5.3、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专业设置方面而言,要适当设置一些如历史与社会、科学等与当前中小学综合课程相应的专业。师范院校也应调整思路在调整专业设置时,改变过去的完全因应中小学课程设置专业的做法,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实行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师资,可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与新课程内容要求相应的模块化的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保证学科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又可使学生掌握与综合课程相关的知识,如“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的培养即可采用这一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为构建具有师范教育特点的课程结构,要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以便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可以说是双专业教育,即要兼顾学科教育与教育学学科教育。当前,必须提高教育学学科课程的比重。在学科课程方面,要改变原有课程“繁、难、偏、旧”的状况,选择好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科技社会进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并根据综合化课程的可选择性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在压缩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的课时时,适当增大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材受教,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必修课程应包括文科的科学素养和理科的人文素养。在学科教学内容体系方面,要关注学科的前沿科学,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关注重视现代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加强公共教育课程。新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减小教材难度,压缩学科专业课程,使教师专业化。第一,增加教育学的课程课时。师范院校应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育学科知识的多寡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学者,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的专业训练不一定能成为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中的教育学学科课程的比重都很大。各师范院校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学的课程学时太少,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各师范院校的开设的教育课程主要有教育心理学(54学时)、教育学(54学时)、普通话和教师口语(20学时)、现代教育技术(28学时)、学科教材教法(约60学时),总学时约220节左右,约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9%。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课时,使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第二,调整教育类课程设置。一直以来,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课都是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近些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新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和教师口语”、“硬笔书法”等课程。东北师大等学校率先对公共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于1997年编写了四本公共教育课新教材(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与教师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对传统教育学局限的突破。研究和反思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的前提2。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向,即“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因此应设置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这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使之成为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针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还应开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改善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还应开设“教育政策法规”和“班主任工作概论”等课程。5.4、加强和改进教育实践环节,增强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力度新课标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部分,即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因此,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光有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又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1)、改革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育实践,不能光听几节课、上几节课、做几天班主任了事,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强理论指导,使师范生学会反思,做到边实践边研究,使师范生在完成职前教育时就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便走上工作岗位时可从容执教。(2)、巩固和增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要加大投入,建设、建成一定量的稳定实习基地,以满足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实习的量和实习工作的全面性的要求。(3)、增强模拟实习或试教环节。模拟实习就是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真实环境,在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和方法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在试教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要经过试教、自我反思、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认真总结。模拟实习或试教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实习。(4)、提高教育实习的管理,认认真真完成教育实习内容。第一是要让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生。师范生入学之初,就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1到2天的见习,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实践能力会有很多帮助。第二要保证见习时间,学生在学了一定的公共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学论之后,见习应有12周的时间。第三要加强对教育见习的指导和管理。学生见习应有专业教学论教师的带队指导;见习生要制订见习计划,用一定时间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协助中小学教师搞好教学、抓好管理事务,并随时写出见习体会;要组织有中小学任课教师、见习指导教师和见习生参加的交流讨论会。如此,既可使见习生在观摩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学习中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从而在观摩、吸收、借鉴教学经验时做到事倍功半的功效。(5)落实好教育实习工作。教育实习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师范毕业生能否毕业后立即上岗的问题,所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这一实践环节。首先,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目前,各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周,占学生在校时间的4%(师专为5.6%)。显然,实习时间在整个学习时间中的比例过小。借鉴国外的做法,教育实习至少要在10周以上。其次,要加强指导力量。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熟悉基础教育。每位教师指导的实习生不宜超过15人,以免力不从心。指导教师应制定指导计划,作好课堂教学过程的简明记录,写出评析意见和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督促各小组实习生交流、讨论及作好记录。还有就是指导实习生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到中小学,影响和带动实习基地学校教师改进教学。5.5、改革教学模式高师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原则,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对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特别重视公共教育课程的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师范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公共教育课程兴趣不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课程的讲授是从理论到理论,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因此, 公共教育课程应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实例,并逐步采用案例教学。这不但能增加师范生学习公共教育课的兴趣和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更能使他们认识到公共教育课程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使他们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掌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好的吸收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6 总结与建议目前,师范院校中,无论是在认识还是实践方面,对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改革做得都不是很到位。由于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当;学科教学内容落后,跟不上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弊端。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调整对策培养新型人才;建立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要全面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力度,教育实践环节要加强和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加大力度。总之, 在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时,高等师范院校应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根据新课改及时调整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使二者保持良性互动, 协调沟通, 这样才能形成双赢互利、共同发展的好局面,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致谢:本文的最后,我真挚地感谢我的导师张俊教授。本课题从开题到策划,再到撰写与定稿,都是在张老师悉心的指导下完成的。张俊老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负责;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一名杰出学者所具有的素质,并深受其影响。感谢在四年学习和生活中,那些传授我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们,在此向他们致以我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对本论文进行评阅的所有老师。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经常与我一起探讨交流,帮助我解决许多问题,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对我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感谢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与我很大的参考和启发。参考文献1.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教育部 2007 2号文件.3. 张立昌. 教育研究. 2001,12,18.4. 国家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 . 2001.5. 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M .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张维仪. 教师教育 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 高艳. 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 .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of teachers from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 Wang ti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o. 090614062Tutor: zhangjunAbstract: As the eighth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vigorous development, no matter from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goal and curriculum content, the basic education cu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