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2018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2018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2018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2018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整合,复习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完善下列知识网,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结构。,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实验简答题解题思路【典例1】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b接,接,接a。(2)U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3)装置中CCl4的作用是。(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中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装置。你认为装置应加在之间(填装置序号)。瓶中可以放入。(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其他溶液。你认为可将溶液换成,如果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解析:本实验要求证明实验室制备的Cl2中有H2O(g)和HCl(g),即证明Cl2中含有H2O(g)和HCl(g)杂质。可以用无水CuSO4检验水的存在,对于HCl易溶于水,既可以用AgNO3溶液检验Cl-,也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H+。对照本题中的几个装置,很明确知道装置中AgNO3溶液可以用来检验HCl;装置显然是制备Cl2的装置;装置中装有CCl4,联系到Br2、I2易溶于CCl4的性质,不难推出它是用来吸收Cl2、排除Cl2对HCl检验的干扰;装置的U形管内应是CuSO4,用来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因此装置的合理的连接顺序为,则可以圆满解决(1)至(3)问。,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4)因为Cl2是否被CCl4完全吸收是最后检验成败的关键,那就应该检验确认Cl2是否被完全除尽,因此在之间加入装置的目的就很明确(检验通过CCl4后还有无Cl2剩余),结合Cl2的特性可以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但装置图本身易给我们造成错觉,错误的选用“碘化钾淀粉溶液”,如果再仔细考虑HCl易溶于水的特性及题目中检验HCl的要求就可以避免此错误。(5)比较Cl2和HCl的检验只能从检验H+入手,但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HCl,只要看一看反应Cl2+H2OHCl+HClO就会发现,HClO有漂白性,如果气体只是HCl,其水溶液只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如果混有Cl2就会因HClO的存在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再褪色,因此可得出结论:可以换成“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应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且不褪色”。,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答案:(1)efdc(或fedc)(2)CuSO4(3)吸收Cl2(4)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5)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解决实验简答题的一般思路明确实验目的(该实验要求我们做什么?)明确题干、题图含义(认真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一个装置的设计意图),理解题目给我们完成实验目的提供了什么依据和有效信息明确解答问题的落点是什么?即试题给我们设置了什么样的问题情景,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问题。如果理清了思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候甚至不能百分之百理解题意,只要运用好解题技巧,也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典例2】已知A是一种常见非金属单质,B是氧化物,E是A的氢化物,D是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若E、D的水溶液均呈酸性,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若D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若E、D水溶液均呈酸性,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解析:(1)从框图中可知单质可被O2氧化,同时E、D的水溶液显酸性,说明A应是S,E是H2S,B是SO2,顺次推知C是SO3,D是H2SO4。(2)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难溶于水的只有H2SiO3,则A是Si,B是SiO2,C应是硅酸盐,D是H2SiO3。(3)当A是S时,均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1)2SO2+O22SO3(2)SiO2+2OH-=+H2O(3),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解答推断题的突破口(1)特征现象:有颜色的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和溴蒸气(红棕色)等。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SO2等。在空气中点燃后火焰呈淡蓝色的气体:CH4、CO、H2等。通常可作为保护气的气体:N2和Ar等。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只有NO。可溶于氢氟酸的酸性氧化物只有SiO2。能与NaOH溶液作用产生H2的非金属只有Si。,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化学中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典例3】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C、D、E的化学式:C;D;E。(2)检验B溶液中阴离子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是。(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足量NaOH溶液。C、D按体积比11通入水中。A+H2O2。,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无机框图题由于题目字数少,题目及所提供的信息新颖且简洁,因此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1.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1)审读仔细读题,审清题意。读题,包括阅读求解要求。求解要求往往亦能给学生以重要的启示,这点不能忽略。(2)找析找准“题眼”,即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及所学知识,应用正逆向思维、发展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找析”是解题的关键。(3)解答看清要求,认真解答。“解答”是解题的落脚点。(4)检验看推理是否符合题意。“检验”是解答正确的保证。在上述各步中,最重要的是第(2)步:找解题的突破口。找到了“题眼”,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但第(4)步也不要忽视。,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2.寻找“题眼”有下列一些途径(1)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寻找。(2)从典型性质去寻找。(3)从反应现象去寻找。(4)从反应类型去寻找。(5)从反应条件去寻找。3.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猜测论证法、迁移法、分割法、枚举法等。,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典例4】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回答下列问题:(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中加入的物质是,其作用是;(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解析:(1)由题中信息知A装置为NH3的制取装置,故A中加入的物质是NH4Cl和Ca(OH)2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B装置的作用是干燥NH3,所用药品为碱石灰(或CaO)。(3)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为2NH3+3CuON2+3Cu+3H2O,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且右管口有水珠出现。(4)D中冰水的作用是冷却,得到无色液体氨水。若检验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变蓝则说明NH3的存在。若检验H2O的存在:用无水CuSO4,观察是否变蓝。,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气流中的水蒸气(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且右管口有水珠出现2NH3+3CuON2+3H2O+3Cu(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CuSO4粉末检验,无水CuSO4变蓝,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常见气体的制备,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强化点一,强化点二,强化点三,强化点四,1,2,3,4,5,1.M、N、X、Y均为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其他产物已略去):下列选项符合的是()A.M:N2,X:O2B.M:Al,X:NaOHC.M:Fe,X:Cu2+D.M:Ca(OH)2,X:Na2CO3解析:A项为氮气的连续氧化,正确;B项,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B错误;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与铜,亚铁离子与铜离子不能继续反应,C错误;D项,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二者不能再与碳酸钠继续反应,D错误。答案:A,1,2,3,4,5,2.如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2,3,4,5,(1)向装置中缓缓通入少量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溶液褪色。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的溶液Y可能的组合是。(2)若打开活塞K,品红溶液褪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的溶液Y可能的组合是。,1,2,3,4,5,解析:(1)当关闭K时,气体X必须经过洗气瓶,A中Cl2被Na2SO3溶液吸收发生反应Cl2+Na2SO3+H2O=Na2SO4+2HCl,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中SO2溶于水生成H2SO3,再和NaHCO3反应生成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中CO2与Na2SO3不反应,同时CO2也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中HCl和NaHSO3发生如下反应:HCl+NaHSO3=NaCl+H2O+SO2,产生的SO2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2)当打开K时,气体X不通过洗气瓶直接进入品红溶液中,Cl2、SO2均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Cl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1)D(2)B,1,2,3,4,5,3.A是一种酸式盐,它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气体B,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可得到蓝色喷泉。若向A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气体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1,2,3,4,5,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为。(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3)写出反应AC的离子方程式:。(4)A与过量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解析:根据无色气体B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推知B为NH3;根据无色气体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推知C为SO2;因为A为酸式盐,所以进一步推知A为NH4HSO3,NH4HSO3与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能发生反应NH4HSO3+2NaOHNa2SO3+NH3+2H2O。答案:(1)NH4HSO3(2)碱石灰向下排空气法,1,2,3,4,5,4.为了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中有SO2和H2O,选用如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B中为无水硫酸铜、C中为品红溶液、D中为氢氧化钠溶液。,1,2,3,4,5,(1)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a接,接,接。(2)仪器B、C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SO2和H2O?B中,C中;若将B、C装置前后对调,对实验有何影响。(3)D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4)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2,3,4,5,解析: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故检验SO2前先检验H2O,即气体先通过无水硫酸铜,再通过品红溶液;如果B、C装置前后对调,则无法证明是否生成了H2O;SO2有毒,是大气污染物,故需用NaOH溶液除去。答案:(1)bc(或cb)edf(2)白色粉末变蓝品红溶液褪色如果C装置放在B之前,则不能检验出反应是否有水生成(3)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大气(4)2H2SO4(浓)+CuCuSO4+SO2+2H2O,1,2,3,4,5,5.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其中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1,2,3,4,5,(1)三位同学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而不用排水法,其原因是。A.氨气难溶于水B.氨气极易溶于水C.氨气密度比空气大D.氨气密度比空气小(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如果他们的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填“甲”“乙”或“丙”),收集不到氨气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2,3,4,5,(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闻到有刺激性气味B.棉花被气体冲出C.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D.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红(5)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