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秋下荆门】.doc_第1页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秋下荆门】.doc_第2页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秋下荆门】.doc_第3页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秋下荆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秋下荆门】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荆门人都知道现荆门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而议筑城壁以御边防”,荆门始有城。但陆九渊在荆门任上仅一年有余,就不幸去世。虽说现荆门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陆九渊去世的1192年左右,距今也不过才八百多年。但在陆九渊之前,却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到了荆门。尤其是唐代,不仅王维、陈子昂,甚至大诗人李白都有多首描写荆门城及城外风景的诗篇。唐诗中的荆门与今天的荆门有什么联系呢?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40岁的王维(701761)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经襄阳沿汉江南下荆门时,王维写了一首五言诗,这就是著名的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楚塞三江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中所写是作者从襄阳南下所看到的荆门一带的景色。从“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来看,公元740年的唐代荆门不仅有城,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比较古老的“郡邑”(郡者,州郡;邑者,城邑)。从诗中所写来看,这个“郡邑”在汉江之滨,襄阳之南,离襄阳不是太远,其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楚塞三江接,荆门九派通”两句说明了这一点。 比王维更早写荆门的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约659700),这就是他的度荆门望楚。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这首诗是陈子昂二十一岁时,初次由蜀入楚所写,大约写于公元680年。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当他从四川经宜昌进入楚国故地荆门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从“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来看,陈子昂在1300多年前经过荆门时,荆门也是有城的。 与王维同年的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竟有两首写荆门的名篇。其中一首为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是作者在秋天离开荆门时所看到的荆门景色,江边树叶已落,作者乘船顺风而下。诗人此行的目的是“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也就是说,此番诗人游荆门,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荆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游过荆门之后,诗人要访“名山”、“入剡中”了。 李白的另一首诗就更是脍炙人口了,那就是他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离开四川,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公元726年,李白沿着46年前陈子昂走过的路,来到楚国故地、历史名城荆门游历。这首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