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doc_第1页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doc_第2页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doc_第3页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doc_第4页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论文 【-工作计划表】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盐业昌盛,人称“东南一大都会”。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扬州文化发展到了巅峰。而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的得到如此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扬州盐商,大批盐商汇聚扬州,为扬州的经济文化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代史书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最高达千万两”。扬州盐商以晋商和徽商为主,其中又以徽商为众。徽商素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他们认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历代盐商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之下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热衷于学术研究。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 热衷于参加儒学活动的盐商众多,其中首推“扬州二马”。“二马”安徽祁门,“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市,有书史之藏”,出生在“文献之邦”祁门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世人称“世业儒”。现今扬州东关街仍然保存着当时二马兄弟建造的“街南书屋”。二马兄弟不仅在街南书屋中结社吟诗、著书立说,而且还热衷于与各友人结伴出游、登山涉水、吟诗唱和,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见证。以“扬州二马”为首的扬州盐商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以“贾”养“儒”,以“儒”促“贾”,将“贾”与“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贾”与“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扬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热衷学术研究 明清时期盐商作为扬州城市文化活动的标杆,他们亲自参与儒学活动并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以“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为代表的盐商,如江昉、程梦星、程晋芳、汪启淑等,在学术研究上大都有不俗的成绩。 江春在扬州建有随月读书楼、康山读书处,并著有随月读书楼时文随月读书楼诗集黄海游录水南花墅吟稿深庄秋咏等。 程氏家族是著名的儒商世家,先后涌现了数十位的文学名士,其中程梦星、程晋芳叔侄的学术研究成果最为卓著。程梦星曾任翰林修书,擅长诗作,对李商隐的诗作研究颇有心得,编著了重订李商隐诗集笺注李商隐诗集外诗笺注重订李商隐年谱李商隐诗话等一系列的研究著述。程晋芳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现可考为其经学著述有:周易知旨编30卷、尚书今文释文40卷、尚书古文解略6卷、毛郑异同考10卷、读诗疏笺钞(稿藏上海图书馆)、春秋左传翼疏32卷、礼记集释20卷、诸经答问12卷、群书题跋6卷、桂宦书目2卷、勉行堂文集6卷、勉行堂诗集24卷、蕺园诗集10卷。 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因此一般商人致富后往往重视培育后代,望子成儒,通过科举考试而寄身儒林。坐拥万贯家财的盐商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特别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并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一)重视家学 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因为入仕不仅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 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曾经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一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 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一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琯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 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 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文化知名度。清代著名的诗人赵翼,蒋士铨,陈祖范等人就相继担任过安定书院的院长。姚鼐,茅元铭,胡长龄等名流曾任梅花书院的院长。没有盐商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扬州书院的辉煌成绩。在盐商的支持下,明清时期扬州的书院一共培养了348名进士,其中包括十一名一甲进士。 盐商对扬州书院教育所作出的巨大投资得到了回报,书院成为“商”与“儒”联系的桥梁,融洽的“商”“儒”关系,奠定了扬州崇儒尚贾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的扬州书院成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盐商通过出资资助书院的方式为扬州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至今仍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在积极出资筹办各大书院之余,盐商还积极的兴办各种诗会、文会,出资帮助学者们刻印他们的藏书。 (一)兴办文人雅集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聚集起来饮酒流觞、吟诗作文的风雅活动。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效仿古代文人的这种组织形式延请大量的名流己的私家园林中研究学术、探讨文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 小玲珑山馆的主人即出资重建梅花书院的马曰琯。马氏兄弟二人兼盐商巨擘与文人雅士的身份于一身。马曰琯“好学博古”,马曰璐“善于工诗”,二者皆儒雅好文,乐善好施,乐于结交各类文人,是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饱学之士。马氏兄弟建造别业“小玲珑山馆”用于接待文人,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小玲珑山馆中吟咏流觞、谈论诗文。方士庶,叶芳林二人所绘制的九日行庵交讌图真实的再现了其时举办文人雅集的盛况。 程氏筱园的主人程梦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使他“于艺时无所不能,尤善书画弹琴,肆情吟咏”。1916年,程梦星在扬州动用由盐业积累的资本构筑了私家园林“筱园”。筱园落成之后,程梦星在筱园之中延揽各路的学者名流,艺术家,诗人,使得筱园的文化氛围浓郁。马曰琯和程梦星同出徽州,同在扬州,他们一同举办各种文化诗会,书墨飘香的扬州文人雅集,在扬州营造了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得扬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 (二)筑书楼,刻藏书 扬州盐商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大都修建书楼,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为扬州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典章。小玲珑山馆中有一处聚书楼,是马氏兄弟专门用来贮藏图书之地。清史稿都曾赞到“扬州马曰琯小玲珑书馆富藏书”。马氏兄弟不惜重金收藏各种珍贵古书,馆中藏书多达百橱,数十万卷之多。马氏兄弟的藏书楼成为了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除了马曰琯兄弟之外,程氏筱园中亦有藏书五万多卷,汪氏、项氏等其他盐商家中也大都藏书颇丰。扬州盐商的藏书也慷慨的向各类学者开放。著名的学者厉鹗、全祖望、吴敬梓等都曾在扬州盐商的私宅中借阅过相关藏书,盐商的大量藏书为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盐商还出资刻印各类书籍。盐商刻印的书一则多为前人善本,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就是在盐商出资,官方的主持之下刻印的;二则多为时人的著述,如马曰璐本人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厉鄂的宋诗纪事一百卷;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均为盐商出资刻印。 扬州盐商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四、交各路文人雅士,资助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创作盐商广交士人、学子,开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各地文人慕名前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为南北要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谢堃书画所见录载“海内文士,半集淮阳”,明清时期扬州聚集了一大批诸如全祖望、厉鄂、陈祖范、汪士慎、郑板桥、金农等一流的诗文书画名家。这些学界的名流巨擘在扬州讲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一)资助文人墨客 众多文人学子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商对他们研究与创作的资金支持。资助文人雅士完成他们的研究与创作,是盐商为扬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学子之中不乏寒门子弟。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郑板桥,他的艺术人生与扬州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在真州(今扬州仪征)的一个小书馆中做教习先生,当时贫困的郑板桥连从家乡兴化到扬州的船票钱都支付不起,在扬州一度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幸得上天垂怜,在郑板桥的不惑之年,他中了举人,后又在四十四岁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出仕。郑板桥为官数十年,即便他艺术才华横溢,但依旧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深刻体验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的归隐田园之心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那一年,终去官归隐扬州,之后继续在扬州靠卖画营生。卖字鬻画终究不是营生之道,郑板桥经常有断炊之愁,日子过得十分潦倒。幸得“扬州二马”的赏识,出资资助郑板桥的书画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不至于为生活所忧,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创作,专心致志的提高自己的才能。郑板桥也曾为马曰琯画扇并题诗为马秋玉画扇以表达自己对于二马兄弟资助之情的感恩。 不止郑板桥一人,当时聚集在扬州的诸如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一群知名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盐商。盐商乐于结交这些文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做学问、搞创作,也方便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对研究与创作都大有裨益。用何柄棣先生的话来说“:十八世纪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与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除了给予这些文人墨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盐商还帮助他们刻印作品,如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都是由盐商出资刻印的。盐商对文人墨客的赞助客观上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繁盛,离不开盐商的支持。 (二)资助士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花费大都不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言:“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岁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可见明清时期科举的支出不菲,如此高昂的的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出生贫寒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扬州盐商主动担当了寒门士子的投资人。明清时期的考场一般都在省城或者京城,距离考生的家乡甚远,而盐商对学子的赞助主要就是提供寒门学子从家乡到考点的路费盘缠。 扬州盐商还给前往江宁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在江南建造了舒适的会馆,以供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积极应试。盐商出巨资修建的会馆仅供去参加科考的莘莘学子使用,连他们自身都不得占用会馆的资源,可见扬州盐商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广大学子也不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