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doc_第1页
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doc_第2页
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doc_第3页
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doc_第4页
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 杨柳 随着对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笔者在观课中也发现,由于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没有安排练习,许多教师虽然有练习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练习缺失、练习无序、练习时间不当、练习评价缺少针对性等随意的现象。 怎样使略读课文教学的练习从随意走向规范呢?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教师重视方法、重视引领。从教的层面看,学情、课程标准、教科书、单元导读、课文、回顾拓展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练习设计的依据;从学的层面看,在前置练习、过程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阅读过程中,以上的设计依据也可以充分体现。 一、前置预习有常规 由于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两个学段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略读课文学习前布置预学作业。常见的要求是: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至于怎么读,怎么想,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个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几乎成了略读课文甚至是精读课文常规却又收效甚微的“开场白”。这样的前置练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没有得到提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环节”。那么,前置性预习怎样体现规范性呢? 1规范助学单 根据课程标准和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和基本学习要求,我们为三至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助学单”的定位是指向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常规练习,如了解内容、厘清思路、欣赏语言等。每一篇课文的助学单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练习: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并读通课文;个性化练习: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对内容了解、概括或梳理的题目;质疑性练习: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困惑,提出问题。预习单一般在学习课文前发给每一位学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火烧云预学单: (1)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如:红彤彤_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_ 茄子紫葡萄灰_ (3)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是从_和_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它变化多端,先变成_,接着变成_,然后_。 (4)读了课文,我有这样的疑问_ 这一学习单把摘录、书写表示火烧云颜色的词语,学习概括和提炼、发现问题等基础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示了课文的表现特点和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对学习单的要求和体系了然于心,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略读课文学习中“常规练习”的效率。 2用好助读资料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放”比较多,而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的,我们认为,部分略读课文后面所附的“资料袋”,可以适时、“优先”使用,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学生“自读”的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相对于教师提供和学生自行搜索,这些课后的资料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在表述上也更规范,既可以成为阅读的铺垫,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理解“真正的荷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引导他们先读课后的资料袋,再阅读课文。 当然,在资料的查找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多媒体、工具书等途径查找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提取等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笔者设计的前置性练习是: (1)请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丝绸之路”,浏览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 (2)查找两到三条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摘录其中的关键词。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关于“丝绸之路”的描写。 这份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筛选、摘录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些资料也能帮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 二、互动练习有落实 和一般的课内练习一样,略读课文的练习也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只是略读课文的练习,在互动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上,更多地关注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朝着“举一反三”的方向努力。真正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逐渐由帮扶走向独立。下面以“概括”和“对比阅读”为例进行说明。 1概括练习重过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落实?一是要根据各年段阅读的要求,二是要从学到用,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段以练习概括段意为主。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一课,笔者这样设计“概括”练习: A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选择下面的一种要求进行概括。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小柱子和小伙伴(),感到(),接着写小柱子(),练就(),镇住()。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B概括与交流。 (1)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之间要相互仔细聆听。 (2)同桌相互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 (3)根据同桌的建议再进行概括,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交流。 (4)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教师、发言者、聆听者共同评价。 这个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读段的总体要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了“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读到概括,从交流到聆听,从评价到改进,展示了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强化简单的“概括”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学生尝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得到提炼,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到用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图表式、圈画关键词、写小标题等,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有过程才能促落实,有落实才能出效果。 2对比练习有步骤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安排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在精读了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学生对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欣赏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和人民对领袖的深深爱戴。以下是两篇课文“对比”阅读的设计。 根据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凭借单元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的事例、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对语言进行比较、欣赏。这样的阅读形式,要求明确,步骤清晰,学以致用,打通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关联了单元学习内容,使形式与规范相统一。 三、后续练习有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连接着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它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略读课文学习的后续练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形式、新的阅读体验、新的阅读挑战。略读课文的后续练习形式丰富,如语言欣赏、方法迁移、内容补充等。规范的后续练习应该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法、拓展有效。以下是笔者进行的尝试。 1原文拓展 原文拓展是指以教材为基点设计后续练习,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内引外连,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如在夸父追日教学后,笔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夸父逐日的古文。 然后设计后续练习: 先仔细读读这篇古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古文中的每一句话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内容? 试一试,这篇古文应该怎么读? 这样的后续练习与原文关系紧密,能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可以是内容延伸。在学生学完略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是同一主题的书。这样的课后拓展,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视野。如教学景阳冈一课,笔者以学生的口吻,编制了后续练习,鼓励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1)我要把水浒传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2)我要做一张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 后续练习的另一种形式是方法拓展,这是为课外阅读引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类练习的设计。如在大瀑布的葬礼教学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意在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实践的空间。 (1)我要设计两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a._ b._ (2)我要当一回调查员,利用双休日考察小区的环境,再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我要模仿课文的写法,把调查报告改成演讲稿,在班会课进行演讲。 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