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doc_第1页
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doc_第2页
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doc_第3页
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doc_第4页
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贵竹采后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 杨少瑕,于莉,邱逸斯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为研究富贵竹切口保鲜及贮运问题,分别于xx年、xx年不同季节对湛江市霞山区、湖光镇、东海岛和南山村等地区多个富贵竹加工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富贵竹(Dracaenasanderiana)采后的主要病害包括由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V.Tiegh.)引起的黑腐病、尖镰孢霉(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引起的茎腐病、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sp.)引起的炭疽病和紫变青霉(Penicilliumpurpurogenum)为主引起的青霉病。 关键词:富贵竹;采后病害 :S436.8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xx-0345 0引言 富贵竹是湛江市花卉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湛江以来,出口创汇稳步增长,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但随着富贵竹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一味地追求利润而缺乏管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成为制约富贵竹加工出口的主要障碍。由于采后加工的工艺要求,富贵竹经剥叶剪切产生大量伤口,富贵竹在加工过程时间长,极易受到病菌的侵染。被病菌侵染的富贵竹在长途运输中腐烂严重,常常造成出口产品被整批退回,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 出口富贵竹竹条在长达20多天的避光运输中,腐烂死亡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经常被整个批次退货。盛爱武1调查在出口运输的过程中损失率达30%50%。采后腐烂主要归因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导致腐烂的病原菌可大田或加工过程。在贮藏保鲜方面,刘奕清2尝试通过硝酸银对出口水培富贵竹霉菌的控制,并对贮运富贵竹进行保鲜处理,霉菌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余前媛3通过对富贵竹茎段保鲜研究,有效防止植株腐烂。吴士彬4通过正交试验法在金边富贵竹模拟贮运保鲜试验中的应用,减少了富贵竹叶片的黄化率。在大田栽培方面,李润唐5通过3种肥料对带叶富贵竹的试验,进行贮藏保鲜效果的对比,减少叶片黄叶率。而富贵竹采后腐烂在加工过程中尚无人研究,了解富贵竹采后病害的主要种类及病害发生情况,对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治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富贵竹品种 大叶富贵竹(Dracaenasanderiana)。 1.2试验方法 1.2.1病害调查分别于xx年3、12月,xx年7、9、10月对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银河、一方、金阳、巧手)、湖光镇(木华、福记)、东海岛(潭西村)、南山村(宝鑫)等不同区域8个富贵竹加工厂进行10个厂次的病害种类和发病程度调查。 1.2.2病原菌分离鉴定将采集的病害样本用保鲜袋分装标记带回实验室。对采集的各种病害样本进行症状描述。对病害样本进行组织分离6,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菌,并观察接种发病症状。病原真菌分离使用PDA培养基,将分离纯化的病菌进行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病害种类及发生概况 由于富贵竹的加工工艺特点,湛江市的加工厂普遍都是以竹塔、竹条及竹条的各种造型进行销售。富贵竹在加工中都要进行剪切及剥叶,病菌多由茎杆的切口以及各种伤口侵入危害。如表1病害调查结果显示,黑腐病、茎腐病、炭疽病以及青霉病为主要的采后病害,加工期间检出率较高。黑腐病可在不同季节条件下侵染发病,特别是每年的68月发病率比较高,在湛江市不同加工厂发生普遍,工厂间检出率为87.5%,田间也偶有发生。 2.2富贵竹采后病害的鉴定 2.2.1富贵竹黑腐病 (1)症状。侵染初期,竹条切口处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出现菌丝并开始腐烂,腐烂向整个竹条蔓延并在切口产生大量黑色分生孢子。湿度大时呈软腐症,内部中空残留纤维物质并呈黑色(图1a)。干燥时茎秆枯黄,切口黑色,茎秆内部充满大量分生孢子呈黑粉状(图1b)。该菌主要从切口、受伤芽眼或伤口侵入,造成竹条腐烂。接种试验表明,黑曲霉主要从切口侵染危害且发病严重,切口接种发病部位的组织可观察到细胞核膨大,而离发病部位较远的组织则无膨大现象。刺伤接种发病极轻,只略形成小病斑,但经较长时间仍可从干燥的小病斑分离到病菌,具有一定的潜伏侵染性。该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迅速危害严重,外运集装箱中发病率高。 (2)病原,在PDA培养基菌落圆形平展(图1c),产孢面边缘可呈黄色,为未成熟的分生孢子梗顶囊;28培养3天可产生黑色分生孢子,菌落背面产生黄色。在查氏培养基上25培养7天,菌落平均直径41mm,菌落中心稍凸起有不规则的辐射状沟纹,质地紧密,菌落仅中心为灰黄褐色,边缘为白色稀薄菌丝,无渗出液。菌落背面为嵴状沟,产生鲜黄色。分生孢子梗具足细胞,分生孢子头初为球形,老后分裂(图1d),顶囊表面全部可育,产孢结构双层(图1e)。分生孢子球形老后横向变扁,黑褐色,孢子表面有不规则的脊状突起或纵向条纹(图1f),孢子常链生。根据中国真菌志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V.Tiegh.)7。 2.2.2富贵竹茎腐病 (1)症状。3月对霞山区的银河、一方、金阳、巧手等园艺厂的病害调查中发现,该病发生普遍。主要在切口产生红点及表面产生乳黄色粘分生孢子团的腐烂竹条中分离到此菌,为多种镰刀菌属的真菌复合侵染引起,其中以尖孢镰孢菌侵染为主。调查显示镰刀菌在湛江不同富贵竹家工厂中的分布极为广泛且种类多,除了造成腐烂外,还可使竹条切口出现红色点,剖开见维管束变红(图2a)。经分离纯化的病菌接种也产生同样的症状,初期竹条切口产生“红点”经组织切片显微观察为富贵竹维管束变红。纵切可观察到维管束内部为红色物质阻塞(图2bc)。随时间增加维管束变红数量增多,且向竹内延伸。 (2)病原。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白色纤细,菌落平展,背面中心有时可产生浅紫色(图2d)。可在培养后期形成乳黄色的粘分生孢子团,与竹条上所产生的相似。自然菌大型孢子较狭长,培养菌则较宽度较大。该菌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型至长椭圆形,着生于由菌丝直接生出的短小或较长的单出瓶梗上,常呈假头状。大型孢子两端弯曲,中间较直(图2e),在分生孢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内形成,多数3隔,(2333)m(34)m,少数为4隔。两端较细,顶端略呈弯钩状,足细胞不明显,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图2f)。大型分生孢子产孢结构分枝多且复杂,孢子梗短而粗,单瓶梗(图2g)。 该菌与Booth著的镰刀菌属中所描述的尖孢镰刀菌属中的美丽组8:(2746)m(35)m接近,只是大型孢子略小。根据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将其鉴定为尖镰孢霉(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8。 2.2.3富贵竹炭疽病 病原:自然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圆形至椭圆形,先闭合后开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呈琥珀色(图3a)。分生孢子盘较大,(174.8503.7)m(102.8257)m(图3bc)。分生孢子单胞,有或无油滴,有油滴的13个,多数2个,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为(20.636)m(5.17.7)m。刚毛混生于分生孢子梗间,深褐色,24隔,常见的为3隔,从基部向顶端渐尖,基部色深,极少数有分枝,大小为(61.7154.2)m(2.575.14)m。PDA上菌落呈细绒毛状,菌丝灰黄色(图3d),培养时间久可在培养基中产生黑色颗粒状物。根据以上特征将其归入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sp.)8。富贵竹茎杆上未见病菌的有性型。 2.2.4富贵竹青霉病 (1)症状。受病菌侵染的切口面,初期产生红色(图4a),进而随菌落而产生不同的颜色。在不同条件下可使切口呈红色、青灰色、灰色等不同症状。该病在富贵竹加工厂中十分普遍,主要造成上切口变色,温湿条件适合情况下可加速竹条切口开裂、腐烂。 (2)病原。该病以青霉菌属(Penicilliumsp.)居多,其中分离率较高的菌株特征是:在PDA上菌落边缘呈淡黄色,杂有橙色及红色,培养后期菌落呈青色至青灰色,不产子囊壳或菌核。菌落绒毡状,可产生水溶性红色色素使培养基变红,颜色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加深(图4bc)。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双轮,对称,间枝1层,孢子梗瓶型密集顶端较长,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球形,表面光滑(图4d)。根据真菌鉴定手册将其鉴定为紫变青霉组(Penicilliumpurpurogenum)8。 3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富贵竹市场潜力很大,已经成为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9。然而,富贵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成为制约富贵竹加工出口的主要障碍10,至今尚无关于富贵竹采后加工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广东湛江富贵竹加工厂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并对病原进行鉴定,发现富贵竹采后的主要病害包括由黑曲霉引起的黑腐病、尖镰孢霉引起的茎腐病、丛刺盘孢菌引起的炭疽病和紫变青霉为主引起的青霉病等,对广东富贵竹的病害防治和出口创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富贵竹是研究的鲜切花观叶植物,过去对鲜切花的贮藏保鲜研究侧重在采后处理技术和保鲜剂配方的研究,如采收时期、包装材料、保鲜技术、贮藏中的温度和湿度、运输等对鲜切花保鲜的影响11;采后有关生理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植物激素、自由基清除酶系等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膜脂过氧化12;鲜切花加工过程中生物防治对其保鲜效果是研究和应用的趋势。一般认为,鲜切花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大部分取决于采前的生长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组成、营养、水分、植物保护和园艺措施等都会影响鲜切花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鲜切花的品质形成和采后品质变化13,因此,探讨鲜切花采后加工病害防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防治采后病害的处理方法仍是化学防治为主14,由于生物防治方法控制采后病害具有一定优势,植物提取物被认为是化学杀菌剂替代品最好的开发资源15。 参考文献 1盛爱武.富贵竹切口保鲜及贮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xx(9):329-331. 2刘奕清.硝酸银对出口水培富贵竹霉菌的控制效果J.农业科技通讯,xx(11):51-52. 3余前媛.富贵竹茎段保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xx,36(18):7568-7569. 4吴士彬.正交试验法在金边富贵竹模拟贮运保鲜试验中的应用J.福建热作科技,xx,34(3):12-14. 5李润唐.3种肥料对带叶富贵竹贮藏效果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xx,12:85-87. 6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3-24. 7齐祖同.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00-101. 8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615-621. 9田大业.保鲜产业大有可为J.中小企业科技,xx(1):17. 10盛爱武,乔爱民,高飞,等.富贵竹切口的保鲜及贮运研究J.园艺园林科学,xx,21(9):329-331. 11张小波,王敏利.鲜切花的综合保鲜与贮藏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xx(2):130-132. 12陈丹生,蔡汉权.玫瑰切花保鲜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xx,23(6):814-818. 13陈龙涛.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