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新课程八年级第三单元桥之美一课,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科学小品文,它用优美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桥之美。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难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方法: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三、检查生字词情况。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方法: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二、总结全文。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