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教学过程: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一)默读:读准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晨兴理荒秽( hu) 但(只要)使愿无违。晨兴:早上起来。 荒秽:丛生的杂草。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草木长: 草木丛生。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柳暗花明:闲乘月:翻译归园田居: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草木丛生,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游山西村: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情感。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归园田居朗读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游 山 西 村朗读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三)背读:朗诵和快读结合,直至背诵。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讨论归园田居(一)导入激趣:(二)找出诗歌意象,发现诗趣品味突破点。确立讨论话题:“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1.学生自由讨论:(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作者的“愿”就在这里。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作者的“愿望”就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2.教师点拨: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资料补充: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市)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29岁出仕,41岁时任彭泽令,仅入十余日,君里派督邮到县里,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就弃官回乡了,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躬耕务农,避世村居,虽生活窘困,但仍与诗酒为伴。在归隐后,陶渊明写了许多诗作,这些诗作都反映了他归耕后从事农耕过程中获得的欢欣快乐,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在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中所写的作品,较能代表并反映他当时的状态。 陶渊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隐田园,寄情山水。他否定污浊的現实,热爱纯朴的田园,因而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讨论游山西村:(一)导入激趣: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二)找出诗歌意象,发现诗趣品味突破点。确立讨论话题: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留恋?1.学生自由讨论。2.教师点拨: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婉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简直无法用盲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敷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3.资料补充: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蝎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人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任隆兴府通判时,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三竞争激发,引导发现。1用课文原文填写。归田园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友情的诗句是: 。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诗人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诗句是: 。2归园田居是东晋时的文学家 所写,一共 首,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里“愿”的涵义是: 。3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所写,他的字是 ,自号 。游山西村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是:“ , 。”四联想激发,引导无限拓展。1.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提示】(分组讨论交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旬“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盲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2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提示】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3.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第二课时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1解释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使: 征蓬: 胡天: 侯骑: 楚国: 海楼: 2)指导学生朗读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3.围绕“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说说使至塞上的基本内容: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讨论使至塞上1.情景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2. 找出诗歌意象,发现诗趣品味突破点。确立讨论话题:1)“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景色。【提示】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讨论渡荆门送别1. 情景导入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2. 找出诗歌意象,发现诗趣品味突破点。确立讨论话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提示】(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三竞争激发,引导发现。1按课文原文填空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远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渡荆门送别中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写得最好,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3渡荆门送别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4找出渡荆门送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