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讲.ppt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讲.ppt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讲.ppt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讲.ppt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范畴的涵义,“范畴”这个词,无论德文(kategorie)、英文(category)、法文(categorie)原意都为种类、类别、等级。 “范畴”意为根据事物的本质,将事物归于不同的类别。,在汉语中,“范畴”一词来自于尚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一语,据南宋蔡沈的解释:“洪范九畴,治天下之大法,其类有九。” 洪范篇将封建帝王安邦治国方略分为九畴。 “畴”之原意为耕作的土地,引申为同类、类别。而“范”法则也,规范也。 可见“范畴”所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涉及其相关的各种类别关系。所以,“范畴”的基本涵义是区分类别及类别之间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从广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 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以下八对: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等。,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的内容,(一)思想与行为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三)疏通与引导 (四)言教与身教 (五)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六)教育与管理 (七)内化与外化 (八)个人与社会,1、思想与行为的涵义,所谓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 所谓行为,是指人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使自身机体作出的连续反应过程。简言之,行为就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意识是人们在待人处事等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品质、意志、态度、情调等比较稳定的思想特性和倾向的总和,它是人们的世界观、特别是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直接表现。 思想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历史、世间的事、物、人己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真伪程度,是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知觉、辨别、分析和选择。,思想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可以概括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意识和思想认识虽有区别,但两者密切不可分割,它们在支配人们的行为时,往往共同发挥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源。,人的行为是社会环境、社会因素、身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行为产生的机制:人的行为作为反应,是以环境或体内所发生的刺激为基本条件,由人的感官把接受的刺激作为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综合,然后通过运动神经把综合的信息传向肌肉等运动器官,并依靠许多肌肉的协调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的行为不仅依赖于人的生理基础,而且依赖于人的心理诸因素的交互作用。,人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本能性行为; 二是自觉性行为。,2、思想与行为的辩证关系,思想与行为二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对立性表现:,首先,思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行为是一种物质运动,它具体表现为人的机体的活动。 其次,思想的活动过程不可见,行为的活动则是可见的。 再次,思想处于支配地位,行为则处于被支配地位。,统一性表现为:,第一、思想支配行为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内在根据; 第二,行为反映思想,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 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总之,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无思想的行为,也没有无行为的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深化、完成思想,行为的结果检验着思想,又形成新的思想。行为是思想的继续,而思想又是行为的结果。二者正是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中达到统一的。,3、研究思想与行为的意义,(1)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行为避免不正确的行为; (2)进行人的行为预测。,刺 激,反 应,行为标准,价值判断,环境刺激,思想,+,(道德判断价值判断),行为,1、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涵义,(1)教育主体的涵义 (2)教育客体的涵义,教育主体:,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和个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包括两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当成行为对象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为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呢?,?,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在受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修身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却是客体。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客体地位是变化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始的时候,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过程与受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修身过程的统一。,2、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辩证关系,(1)主体之间的依存关系 (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形成独立的主体结构。缺少教育者或缺少受教育者都无法形成思想政治过程。,主客体相互转化 只在行为者之间发生,即只在居于主体地位的人和居于客体地位的人之间发生。 主体支配客体,客体制约主体 主体对客体的支配主要表现在:A、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素的选择和匹配;B、按照主体的需要来发挥客体要素的功能;C、按照主体的需要对客体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客体对于主体行为的外在条件,支持或限制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居于客体地位的行为者与其他客体要素的关系 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居于客体地位时,相对于其他要素(环境、目的、手段等),仍具有主体性,对其他要素仍具有支配和制约作用。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几种要素之间主要是如何合理组合或匹配的问题。,3、研究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意义,第一,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双向互动规律。 第二,有助于弄清自我教育的发生机制。 第三,有助于充分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双向互动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自觉、自律的活动。,正确的教育,自我教育,客体,主体,客体,1、疏通与引导的涵义,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 引导是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2、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密不可分。 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继续。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通又疏,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不能正确引导;不去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3、正确处理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第一、疏和导的关系。疏是导的开端,而导则是疏的继续,没有疏,就谈不上导;没有导,疏就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第二、疏和“度”的关系。疏导只限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第三、疏和“输”的关系。没有疏导,灌输就失去了针对性和生命力;同样,没有灌输,疏导也就失去了时代性和正确性。 第四、疏和“束”的关系。既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又要约束规范,严格管理,做到教管结合、刚柔相济。,1、言教与身教的涵义,言教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 身教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教育对象做出榜样,将教育内容身体力行、以此感化教育对象,引导他们按照教育者的要求进行实践。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就是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教育对象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说服人 一要靠真理的力量, 二要靠人格的力量。,2、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做好言教。 其次,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1、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涵义,物质鼓励就是发给奖金或实物,使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人物得到应有的物质利益,并使受奖者和广大群众受到鼓舞和激励。 精神鼓励就是采用表扬、嘉奖、发给奖状、记功和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办法,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实行表彰,使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突出贡献与劳动功绩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鼓舞和激励先进者更先进、后进者学先进。,2、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辩证关系,第一,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实行必要的物质鼓励。 第二、关心群众的精神需要,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 第三,贯彻竞争激励原则。,3研究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第二,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精神鼓励的巨大作用。,1、教育与管理的涵义,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与管理的辩证关系,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是不相同的,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自觉,不带强制性,管理是行为管束,带强制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大,管理的刚性强; 思想政治教育重情理和说服,管理重制度和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起软约束和内在约束的作用,管理起硬约束和外在约束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先进性的要求,管理只能符合社会共同意志。,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它需要管理来规范、调控和保障。 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强化和支持。,启示:,第一,要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管理之中。 第二,要科学地把刚性的管理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党规国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总结:,管理离不开教育,否则,就可能变成简单粗暴或惩办主义;教育也离不开管理,否则,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事倍功半。两者虽然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却功能互补、缺一不可。,3、研究教育与管理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开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第二,有助于丰富现代科学管理的内容。,1、内化与外化的涵义,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等内在意识的过程。,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转化,个体意识,社会要求,原有水平,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者,帮助,个体意识,转化,外在行为,内部认识,外部行为,督促,2、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发展阶段,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素质,良好素质的外在体现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其结果。,对立:,首先,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次,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 再次,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 最后,内化与外化的方法不同。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完成;外化则主要是通过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的。,统一:,第一、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内化与外化的目的相同。内化与外化的最终都是为了通过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第三、内化与外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也有内化。,3、研究内化与外化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第二,有助于深人研究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条件。 第三,有助于深入研究双向互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客体的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环境 教育,推动,自我意识,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内化),(外化),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转化,个体意识,教育者,帮助,个体意识,转化,外在行为,督促,1、个人与社会的涵义,个人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是一个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独特的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第一,个人的现状是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个人是一个特质结构。 第三,个人是一个内在动力结构。 第四,个人是其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