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读者与文学价值的实现摘要:作家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文学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价值。可能性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观念,作品潜在的文学价值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其实现方式、所实现的价值内涵具有多元的性质。读者的作用是将可能性的文学价值向现实性、必然性的文学价值进行转化。关键词:读者;文学价值;价值实现文学的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两者对于文学价值都有重要意义。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审视一下文学价值的实现问题,那么也得承认,作家与读者都是文学价值的实现者。不过与文学价值的生成相反,作家创作的作品并不是仅供个人欣赏的,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使个人的审美欲望得到满足的价值实现,对于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而言,只具有相对意义;对于文学价值的实现,读者的审美满足才具有绝对意义。作家不能因自我欲望的满足而使作品获得长远的、客观的文学价值,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在读者、特别是世代读者的广泛接受中,才能实现作品的文学价值。从文学阅读对于文学价值实现的绝对意义、决定作用来看,可以说,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文学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作品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以前所负载的是可能性的文学价值,不是必然性的文学价值。只有在阅读以后,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有强烈的审美效果,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要,使读者情感激动,心灵震撼,改变了它们精神面貌,提升了它们的精神人格,达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才把作家创造、作品负载的可能性的文学价值转化为必然性的文学价值。文学价值的可能性并不是抽象的空虚与乌有,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作家在创作中满足了个人的审美需要,具有现实性;他所创作出的作品文本在负载价值结构和因素上,也是现实的。这里把作家创造与作品负载的价值构成看成是可能性的文学价值,是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形态着眼的,是从文学的整体、动态过程着眼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之所以只具有可能性的文学价值,是因为它首先和主要是满足他个人审美需要,首先和主要是从个人的观点去预测可能满足的社会的审美需要,这对于他个人而言其生成的文学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却没有社会的现实性与必然性。它或许恰好能或许恰好不能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或许恰好能够或许恰好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因而只有一种社会文化的可能性。可能性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观念,它说明作品潜在的文学价值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其实现方式、所实现的价值内涵具有多元的性质。因此,作家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具有什么样的文学价值,都有待于读者的检验和确证。只有在广泛地、长久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之后,才能确证作家个人创造需要的满足。同时,当它又具有社会、普遍、必然的审美意义时,才真正实现了文学价值。在西方文论史上,首先明确地论述文学价值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的第七章“文艺的真价值”中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因为若果不同习惯、不同生活、不同嗜好、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作品持同一意见,那末,各式各样的批评者的一致判断,就使我们对于他们所赞扬的作品深信不疑了。”1(P85-86)朗吉弩斯把“崇高”作为文学价值的内涵和境界,且认为只有在一切时代获得一切人共同赞赏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崇高。这一观点奠定了西方文论中文学价值的实现尺度和检验尺度的观念。只有在不同时代各阶层读者的长期阅读的筛选中,能持久不衰地流传的作品,才算是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品。17世纪法国理论家布瓦洛在朗吉弩斯读后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实际上只有后代的赞许才可以确定作品的真正价值。”2(P304)不是一个读者,而是众多的读者,不是一个时代、时期的读者,而是许多时代的众多读者的阅读、喜爱,才是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检验尺度。这是一个检验的过程,一个确认文学价值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在抒情性文学中,意境的形成是文学价值的标志。唐人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意境是在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体验中建构起来的。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塑造也是文学价值的标志。从别林斯基开始,就把在世代读者中流传不朽的人物形象看作文学典型的重要特征。何其芳据此提出了典型的“共名说”。其要义是,“同中国的和世界的许多著名的典型一样”,一个典型形象的“名字一直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个共名”。3(P204)也就是说,文学典型的确证要经过读者的阅读,要让典型的性格特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实际作用。“共名说”不一定是完善的典型理论,但它强调文学价值的实现在于读者的阅读,在于作品在读者中经久不衰的流传的观点,则是很有意义的。其实,艺术作品自身的价值是潜在的。只有当它接触了人并为人所利用的时候,才获得实际价值。如果人们从艺术中得不到任何东西,那么这就不成其为艺术。从价值关系而言,艺术作品离开了读者和观众的接受,仅凭自身独立的存在,也可以说并无任何价值。文学价值的实现具体体现在读者阅读作品时的审美效应上。在文学价值实现的环节中,价值关系主要是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读者主体与作品文本的客体存在,构成一种主客体关系。在分析这种主客体关系时,一些学者容易只注重读者对文学价值实现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作品文本作为价值载体的客观制约作用。接受美学就存在着这种理论缺陷。尧斯认为,读者的接受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决定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S=A+R。S是作品的文学价值,A是作者赋予的意义,R是读者赋予的意义。A是不变量的常数,因此S的大小,取决于R的值。上述公式也可以用AR来表示。我们在上面论述的作家创作在文学价值生成时的作用和作品文本对文学价值的负载,可以看出作家与作品对文学价值的基础的制约意义。文学价值在实现过程中,既不能忽视读者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否定作家创作的意向在作品中的存在,不能否定这种存在的客观制约性。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读者的接受才使作品具有文学价值。作家是文学价值的自觉创造者,这种自觉的意向凝结在作品上,在文学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具有规范性与导向性。契诃夫曾说:“凡是是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做永久不朽的、或者简单的称为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去,而且召唤您也往那边走!”4(P217)文学价值的实现首先是作家创造的预期的文学价值对读者发生了与期待相吻合的作用,使可能性的文学价值得以实现。文学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在于读者在阅读欣赏中把作家的艺术创造精神,把作家艺术地把握的社会人生意义体验出来,对周围的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有新的体认和领悟,仿佛重新认识人生,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在精神的追求与探索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然,文学价值本身并不是单纯进入的认知价值与道德价值,而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价值。读者在把握作品内在地包含的人生意义时,必须通过审美体验,达到审美的愉悦。“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5(P715)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总是首先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和外部形式,沿辞讨情,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受与体验,激起思想感情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享受。审美快感有种种特征,它开始于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伴随着审美感知发生的是情感的潮涌,特定形象感知所发生的情感既是品位的对象,有作为推动联想、想象的心理动力,让各种心理功能自由而协调地活动,其中的滋味往往超越语言的边界,是不可言说的,是只可神遇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心摇神驰。这不只是生理感官的愉快的满足,它上升为一种超感性的精神追求的满足,一种沉浸于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的满足。文学价值所赖以实现的读者的审美快乐,并不止于知觉、情感与情绪的层次,而是在快感的体验中,实现了精神视野、境界的突破与升华,超越了旧有的精神视野,上升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读者在每一次审美的阅读活动中,都在作家的引导下,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有新的体验,都对世界有新的把握。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作家对世界的新颖、独创的审美把握,作家把现实生活中客观的审美价值反映出来,并且概括了他个人体悟到的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与世界价值关系的新的发掘与开拓,大大超出于一般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维定势。读者的有效阅读,就是对作品中凝聚的有创造性的价值内容的感悟。经由审美阅读,读者在自身的愉悦状态中,把作品中的价值内容确证出来,使作家的创造具有了文学价值的现实状态。这既是读者接受的精神洗礼,作家创造的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即具有什么文学价值的确证,又是作品的文学价值的具体实现。尽管接受美学时常夸大读者的作用,但它们在面对阅读事实时,又不得不承认作家对读者的精神引领和提升作用。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价值的实现在于作家在作品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界模式,它使读者局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期待视野遇到了障碍,而造成“期待的失落”,帮助人们突破日常感觉的习以为常性,建立一种新的审美视野、生活视野。尧斯说:“读者之所以得到(假设的)非读者所没有的特权,是因为停留于波普尔想象中的读者并不必然首先去冲击一种新的障碍以获得新的现实体验。阅读经验能够将人们从一种生活实践的适应、偏见和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这种实践中,它赋予人们一种对事物的新的感觉,这一文学的期待评价视野将自身区别于以前历史上的生活实践中的视野。历史上生活实践中的期待视野不仅维护实际经验,而且也预期非现实的可能性,扩展对于新的要求、愿望和目标来说的社会行为的有限空间,从而打开未来经验之路。”6(P50-51)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向传统的偏狭审美视野提出挑战,展示出一种新的审美视野、生活视野,使读者的视界和心灵境界向上提升,就是它的文学价值的所在。读者在接受中实现了对日常感觉的习以为常性的突破。“文学和读者间的关系能将自身在感觉的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审美感觉的刺激,也能在伦理学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道德反映的召唤。”6(P51)这样就实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价值的作品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对读者审美视野的改变,不仅有政治思想的意义、道德意义,而且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更新,审美心理结构的旧的改变和新的形成,这也就是对读者的人的审美塑造。福克纳说过,诗人和作家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必仅仅是诗人的记录,它可以是一根支柱,一根栋梁,诗人永垂不朽,流芳于世。”7(P225)优秀作家把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新的探索写入了作品,当读者体验到它的时候,它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读者的心灵,这使读者会用一种新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和人生,对生活也会有一种更为高远的追求。这就是为作家创造而由读者所体验的文学价值,也就是可能性的文学价值向现实性、必然性的文学价值的转化。在文学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读者所受的新的审美视野的冲击是由作品提供的。在这方面作家的创造对于文学价值的实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毕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读者的阅读不是消极被动的,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家所提供的现成东西。读者的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同时又是对作品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解释、发现和重构。在文学价值实现过程中,读者的审美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作品的存在既非纯主观的、又非纯客观的,他不可能完全呈现现实的各种面貌,而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结构(schematicizedstructure)。读者只有在想象中,才有可能将作品语言所力图要描画的现实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图景描绘出来,才会对作品的意义、价值有所把握。正如沃尔夫冈伊瑟尔所指出的:“每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的核心,是发生在作品的结构与作品的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自身只不过提供了图式化了的方面(schematizedaspects),作品的主题通过这些方面就可以产生出来,而这种实际的产生过程是通过一种具体化活动发生的。”8(P27)所谓“图式化结构”、“图式化体貌”(“schematizedaspects”译为“图式化体貌”更为确切)都是英伽登现象学美学术语,二者是同义的,即指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结构样式。它并不是外在现实事物具体的形象,又不是主体经验汇聚的理性概念,而是一种抽象的兼容主客体因素的意向性结构。它并不直接呈现结构中容纳的意义,但却涵纳着与人类生存、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和体验。而这些东西只有在读者的想象中才能复活,才能体现与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图式化结构”包括作品文本的艺术结构、艺术方法。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而言,音乐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恰好说明,它的相反表述也是正确的,只有能分辨音律的耳朵的聆听,音乐才是存在的。作品负载的价值只有在读者对“图式化结构”的想象复现中才能显示与实现。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文学家只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伊瑟尔根据布思在小说修辞学等著作中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隐含读者”的含义表明,作者在创作时总要考虑到读者,是为预先存在的读者而写作的。作者在作品中留下了与读者交流、对话的可能性。依据作者所认识的读者阅读能力与方式,作者设置了作品的“图式化结构”,它召唤着符合“隐含读者”水准的读者去揭示与实现其文学价值。伊瑟尔说:“本文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且要靠想象去填补本文中所谓的空白,也就是说在一个本文中存在着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需要去加以填补。”9(P296)需要读者填补的是“图式化结构”中提供、暗示而又可在想象中复活的人生世相与意义、价值,而“图式化结构”又是依据“隐含读者”的水准设计的,是作者与读者交流、对话的场所。读者在阅读中,与作者与本文的对话中,可以达到作品文本的历史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视界融合,从而让读者体验到作品的实际价值。把作品中未成现实形态的价值,在阅读的想象中体验与浮现出来,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是读者在文学价值实现中的主体能动性的常见方式。其次,读者作为阅读主体,具有相当复杂的心理结构,他可以依从文化惯例和作者勾画的“图式化结构”,体验到作者意欲实现的价值形态,同时他又可以发挥自己阅读的前结构文化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