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pdf_第1页
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pdf_第2页
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pdf_第3页
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pdf_第4页
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o u r n a l o fE n g in e e r i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9 6 6 5 2 0 1 0 1 8 ( 6 ) 一 0 9 1 3 0 7 土体 剖面温度物理模 型试 验研究 术 唐朝生 施 斌 高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磊顾 凯刘 春 南京2 1 0 0 9 3 ) 摘要利用 自主开发的土体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系统, 研究了土体剖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改变土体表面的覆盖层 属性 , 对比分析了裸土和混凝土板覆盖下土体剖面的热传递特点。结果表明: 在恒定热源作用下, 土体剖面温度迅速上升到 一 定值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 初始升 温速率 随深度 的增加 而呈指 数递减 , 最 终平衡温度 随深度 的增加 而显著衰减 ;温度在 土体 剖面上的传递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混凝土板覆盖下土体的初始升温速率和最终平衡温度较裸土高;土体剖面热通量反映 了土体中热量的传递特征, 其变化规律与上下土层间的温度差变化规律一致。 关键词土体剖面土体温度物理模型热传导热通量 中图分类号 : T U 4 1 1 1 文献标识码 : A PHYS I CAL M oDEL TES TI NG oF TEM PoRAL VARI ATI oN oF S oI L TEM PERATUE I N DEPTH l ANG Ch a o s h e n g S HI Bi n GAO L e i GU Ka i LI U Ch u n ( S ch o o l o fE a a h S ci e n ce s a n d E n g in e e r i n g , n g U n i v e r s it y , n g 2 1 0 0 9 3 ) Ab s t r act A p h y s i ca l mo d e l e x p e ri me n t a l s y s t e m is d e v e l o p e d in o r d e r t o i n v e s t ig a t e t he t e mp e r a t ur e v a ri a t io n wit h t i me in s o il d e p t h p r o fil e Th e t h e r ma l co n du ct io n ch a r a ct e ri s t ics in s o il p r o fil e wi t h d i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e co v e F S b u t u n d e r t h e s a me h e a t s o u r ce a r e co mp a r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T h e o b t a i n e d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a ) t h e s o l l t e mp e r a t u r e in cr e a s e s q u ick l y a t t h e b e g in n in g s t a g e a n d t h e n t e n d s t o a r e l a t i v e s t a b l e v a l u e ;( b ) w i t h i n cr e a s in g d e p t h , t h e in it ia l t e m p e r a t u r e in cr e a s e r a t e o f s o il d e cr e a s e s e x p o n e n t i a l l y ; a n d( C ) t h e fin a l e q u il i b riu m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s o i l a l s o d e cr e a s e s wi t h i n cr e a s in g d e p t h I t is o b s e r v e d t h a t t he da mpi ng a n d r e t a r d in g e f f e ct s o f s o il t e mp e r a t u r e wit h de p t h a r e o b v i o u s By co mpa ri n g wit h ba r e s o il , t h e i ni t ia l t e mp e r a t u r e in cr e a s e r a t e a n d fi n a l e q u il ib ri u m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s o il wi t h s u rfa ce co n cr e t e p l a t e co v e r a r e hi g h e r Th e t he r ma l fl u x in s o il p r o fi l e, wh ich is me a s u r e d b y t h e rm al f l u x p l a t e, r e fle ct s t he t h e r ma l co n d u ct io n cha r a ct e ri s t ics i n t ime, a n d d ir e ct l y d e p e n d s o n t h e v a ri a t io n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g r a d i e n t b e t we e n s o il l a y e r s Ke y wo r ds S o il p r o fil e, S o i l t e mp e r a t ur e, P hy s ica l mo de l , Th e r ma l co n d u ct io n, Th e r ma l flu x 收稿 日期 : 2 0 0 9 0 7 2 4 ;收到修改稿 日期 : 2 0 1 0 0 7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4 0 7 3 0 7 3 9 ) 第一作者简介 : 唐朝生 , 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环境工程研究工作 E m a i l : t a n g ch a o s h e n g n j u e d u cn 9 1 4 J o u r n a l o fE n g i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2 0 1 0 1 引 言 土体温度是决定土体物理状态的重要参数 , 其 随时间和空问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土体与周围环境发 生能量和物质交换 的特点和过程。在 自然界中, 温 度制约土中水 的蒸发、 渗流以及土一 水相互作用机 制 , 并最终影 响土体 的工程性质 ( 强度 、 变形 、 渗透 性、 持水能力、 液塑限等) 。 。随着人类工程、 经济 活动强度和频率的不断增加,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 快速发展, 某些局部土体原有的温度场平衡被扰乱, 由温度变化所导致 的各类工程地质 问题也逐渐凸 显。如温度升高加剧了冻土融沉、 熔岩发育、 地面沉 降和水土流失等, 并因此诱导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面或地下的一些工程结构物也常常因为土体温度 场的突然改变而失稳甚至破坏。因此, 了解土体与 外界的热量交换以及温度在土体中的传递特点对指 导人们工程实践活动和避免相关工程地质问题有重 要意义。 由于地表是土体与大气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 主要场所 , 过去几百年来人们对地表温度场随气候 发生周期性的 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开展了大量的 研究。随着地下工程( 地铁、 隧道、 地下商场和固体 废弃物地下处置库等) 的快速发展 , 土体 内部温度 随深度的变化和分布特征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过 去普遍认为土体内部 的温度场是基本恒定的 , 但事 实并非如此。许多研究表明, 地表以下特别足浅层 土体( 一 2 m 内) 的温度受气候 的影 响非常显著 。 这主要是因为土体是一个导热体 , 在温度梯度作用 下, 表层土体的热量会向下传递 , 其传递速率和影响 深度受土体结构、 成分等土质条件的制约 , 特别是土 体的密度和含水量两个参数 , 对土体的比热容、 热传 导 系数 和热 扩散 系 数 等 热 物 理 性 能 有 重 要影 响 。因此 , 要准确预测地温场和土体热状态随 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 作。 目前 ,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基本集 中在地表和近 地面大气温度的测量, 并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各种数学预测模型 。但对地表 以下土体温度 场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 , 相关 的理论也还 不成熟,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 1 ) 开展这类试 验需要大量布点进行长期观测 , 研究成本高, 耗时费 力 ;( 2 ) 影响土体热特性和土 气热交换 的因素多 , 且不易受人为控制和调节, 研究难度大。已有的现 场监测试验一般具有持续时间短 、 布点数量少和监 测深度浅等特点, 受当地气候条件 、 地质条件、 地形 条件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所得数据随机性大, 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 明显的局限性。然而, 近些年 来 ,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越 来越多的工程活动发生在地面以下甚至在深部地质 体中, 仅仅了解地表和大气温度 的变化无法为这类 地下工程的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热性质参 数。除此之外 , 城市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地 表覆盖物的属性 , 特别表现在草地和裸土被大量的 混凝土所替代 , 地表与大气界面问的物质能量交换 过程及土体内部温度场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因此, 为了克服前文中提到现场温度监测试验 中存在的困 难和不足 ,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温度在土体内部的 传递特征及传递机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物理模 型试验是可取的途径。 本文利用课题组开发的土体温度物理模型试验 系统 , 通过控制环境温度 , 研究了土体在给定热源条 件下剖面温度的传递特点;通过改变表面覆盖层的 属性 , 分析对比了裸土界面与混凝土界面对剖面温 度传递的影响。相关结果能为今后类似研究的开展 和土体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2 试验设备 图 1为课题组所开发的土体温度物理模型试验 系统示意图。该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 模型箱 、 热源 、 温度和含水量监测装置 以及数据采集装置。 模型箱高 1 6 5 0 m m, 内径 3 0 0 x 3 0 0 m m, 箱体四壁和箱 图 1 土体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示意图 Fig 1 S k e t chy d r a win g o f t h e p hy s ica l mo d e l e x pe r ime n t a l s y s t e m f o r s o il t e mpe r a t u r e 1 8 ( 6 ) 唐朝生等 :土体剖 面温度物理模 型试验研 究 9 1 5 盖均由隔热材料制成 , 箱盖上开有排气孔 , 以便土体 水分的蒸发 , 底部开有出水 口, 以便模拟降雨入渗和 开展饱和土试验。热源 固定在箱盖上 , 其主要功能 是对土体表面进行加热 , 通过控制热源的功率可调 节温度的高低和加热速率。在土体 内不 同深度处埋 藏有温度传感器( T l - 7 ) 和含水量传感器 ( T D R 1 7 ) , 主要用于监测试验过程中土体剖面温度和含水量的 变化。温度传感器 1 1 D位于土体表面 , 用于监测 土 气界面温度的变化。其中温度传感器类型为铂 电阻 P t l 0 0, 精度为-+ 0 1 o C, 含水量传感器采用 T D R, 精度 为 2 。当土体表面有覆盖层时 , 在覆盖层与土体 界面处安装有热通量板 , 用于监测 界面间热量的传 递情况。试验过程中所有数据均可 自动采集并保存 在 电脑硬 盘 中 。 3 材料和试验方法 中, 然后再取适量的土体对小槽进行填实 , 直到与周 围土体的干密度大体一致。试验中共埋设了 7组温 度和含 水 量 传感 器 , 对 应 编号 分 别 为 T l7和 T D RI7 , 埋设 深度分别为 3 5 、 1 8 5 、 3 3 5 、 5 8 5 、 8 3 5 、 1 0 8 5 、 1 3 3 5 m m( 距土体上表面, 图 1 ) 。 土体填充完毕待系统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后 , 固定好箱盖, 设定热源功率对土体进行加热。本次 研究采用了两种热源 , 分别为 白炽灯和水浴。采用 白炽灯时, 功率为 4 0 W, 灯泡距 土体表面 约 1 5 cm; 采用水浴时 , 设定水浴温度从 3 0 逐渐增加到 4 5 和 6 0 , 水浴 箱底面距土体表面 约 l O cm。为了研 究不 同表面覆盖物对土体剖面温度传递 的影响, 本 文分别对裸土( 无覆盖物) 和有混凝 土板 覆盖 面的 土体 开 展 了试 验 ( 图 1 ) , 其 中混 凝 土板 厚 度 为 3 0 mm。由于试验采用 的土样为风干下蜀土, 初始含 水量 比较低 , 在试验过程中不考虑土体剖面含水量 变化 , 剖面温度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 试 验材料 4 试 验结果 试验中所用土样为南京地 区的下蜀土。下蜀土 普遍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 形成于第 四纪晚更新 世 。土样取回后经风干碾碎 , 并过 2 mm筛 , 相关物 理力学性质如表 1 所示 。 表 1 下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T a b l e 1 P h y s ica l a n d me ch a n ica l b e h a v io r s o f Xia s h u s o il 液限塑性最佳含最大干 比重W L 指数水量 W 密度 粒度成分 ( ) ( ) ( ) g a m一 3 2 试 验方 法 首先在模型箱底部 填 8 0 mm厚的细砂 , 均匀击 实 , 目的是为了在开展饱和土或渗 流试验时改善土 体的排水条件 。然后称取 5 k g 过筛后的风干下蜀土 ( W= 5 ) , 倒入箱 内并手动击实直到厚度为 3 5 ram, 其对应的干密度为 1 5 3 g a m 一,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 箱内填土高度达 1 3 5 0 m m。在填土过程 中根据 事先 设置好的间距埋入温度和含水量传感器 , 为了保证 数据的可靠性 , 传感 器必须与土体保 持 良好 接触 。 由于 T D R的尺寸相对温度传感器要大得多 , 在埋设 时需要特别注意 , 以避免对土体 的扰动。本次研究 中, 首先在击实好的土体中开挖出尺寸与 T D R相当 的小槽 , 将 T D R 的 4根 探针沿小槽 水平插 入土体 4 1 白炽灯 加 热 图 2给出了试验 中裸土剖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加热前 , 试验箱中土体初 始温度为 1 5 2 , 打开热源后 , 土体表面的气体温 度( ) 迅速上升 , 经过 0 3 5 d后达 到 4 0 3 c IC, 此 时 关掉电源 , 经过 0 6 2 d的散热后 1 1 D 基本恢复到环境 温度 1 6 4 C。然后再次打开热源 , 对土体持续加热 到第 5 d , 1 1 D的最终平衡温度为 4 3 6 。在此过程 中, 只有 T 1 、 T 2和 受到热源的影响, 影响深度为 3 3 5 mm。通过对 比可以发现, 随深度的增加 , 热源的 图2 裸土剖面温度随时问的变化 Fig 2 Pr o fi l e t e mpe r a t ur e v a r ia t io n wit h t ime o f b a r e s o il 蛞 笛 己 赠 9 1 6 J o m。 z o f E n g in e e r i n g C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2 0 1 0 影响强度逐渐减弱 , 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例如 : T 1 经过 0 7 5 d 后达到第一个峰值 3 1 4 , 第 5 d的 温度为 3 7 2 ; T 2经过 0 9 3 d后达 到第一个峰值 2 3 8 , 第 5 d的温度为 3 7 2 ;T 3经过 1 1 1 d后 到第一个峰值 1 6 6 , 第 5 d的温度为 1 9 3 。 当土体表面为混凝土板覆盖时, 剖面温度的传 递过程如图 3所示 , 其试验过程与图 2所示的裸土 相似。打开热源前 , 土体的初始温度为 1 8 3 , 加 热到 0 0 8 d时, 关闭热源, 此时混凝土板上方的气体 温度( rI D ) 达到 3 5 8 。在第 0 4 7 d时, 重新打开热 源, 持 续加 热 到 第 2 5 d , 的最 终 平 衡 温 度 为 4 9 6 。从图 3中可 以看出, 此次加热过程 的影响 深度也为 3 3 5 m m, 剖面温度 T 1 、 和 r 乃 的变化趋 势与图 2相似 , 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 且最终平衡温 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但是在有混凝土板覆盖的 情况下, 土体剖面的最终平衡温度略高于裸土, 且温 差随深度增加 而减小, 如 3 5 mm处最终 温差约 为 3 , 3 3 5 m m处最终温差约为 1 ( 图2和图 3 ) 。 5 O 4 0 p 赠 3 o 0 0 O S 1 O 1 5 20 25 时间 d 图 3 混凝土板覆盖下土体剖 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Fig3 P r o fi l e t e mp e r a t ur e v a r ia t io n wit h ti me o f s o il wit h co ncr e t e pl a t e co v e r 试验中在混凝土板和土体接触面问安装有一块 热通量板, 监测界面间热量的传递情况, 相关结果如 图4所示。由于热通量板介于温度传感器 1 1 D和 T 1 之间 , 因此监测到的土体热通量大小 取决 于 m 和 T 1的温度差。结合图 3和图 4的数据可以看出, 打 开热源后 , 由于1 D的温度迅速升高 , 而 T 1的升温过 程相对滞后, 和 T 1间的温度差逐渐扩大, 导致土 体热通量也迅速增加, 并在第 0 0 8 d时达到第一个 峰值( 4 4 9 W m ) , 此后由于热源关闭, 土体热通量 开始减小 , 在第 0 1 7 d时变为负值 , 这是 因为此时 T 1的温度高于 T O( 图3 ) , 热量传递的方向发生改 00 05 1 0 1 5 20 2 5 时间 d 图4 混凝土板与土体接触面间热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4 Th e r ma l f l u x v a r ia t io n wi t h t ime b e t we e n t h e in t e r f a ce o f co n cr e t e p l a t e a n d s o il s u rfa ce 变。当第二次打开热源后 , 土体热通量再次增加, 在 达到第二个峰值后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 通过计算 图 2和 图 3中加热前期 ( 0 2 d ) 曲线 的平均斜率 , 便得到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初始升温速 率( o C d ) ( 图 5 ) 。从 图中可以看 出, 土体初始升 温速率随深度 的增加呈指数递减。靠近土体表面, 混凝土板覆盖下土体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裸土, 但 随着深度的增加, 土体表面覆盖层属性对初始升温 速率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1 0 0 0 5 0 1 D O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35 0 剖 面深度 一 图5 裸土与混凝土板覆盖下土体剖面的初始升温速率 Fig5 I n it ia l t e mp e r a t u r e incr e a s e r a t e o f ba r e s o il a n d co n cr e t e p l a t e co v e r e d s o il a t d iff e r e n t d e p t h 4 2 水 浴加 热 为了实现加热过程 中热源的温度可控可调, 研 究小组根据模型箱顶部的尺寸, 设计了一个水浴箱。 图 6给出了采用水浴箱对裸土加热时 , 剖 面温度 ( TO一 ) 随时问的变化关系。从图上看 出, 土体 的 初始温度约为 2 0 , 当水浴温度分别设定为 3 0 、 4 5 和 6 0 时( 第 4 d到第 6 5 d发生仪器故障) , 土 惦嚣巧佑协 0 蚓赠雅 刊 柏 0 T P 瓣瑙赙柬 1 8 ( 6 ) 唐朝 生等 :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 究 9 1 7 体剖面温度随水浴温度 的增加而增加, 在深度方 向 也存在一定 的滞后效应 , 这与 图 2和 图 3所观察到 的现象相似 。以土体表面温度 为例 , 在三次升温 作用 下 , 最 终平 衡 温度 分 别 为 2 5 8 、 3 4 5 和 4 3 3 , 与水浴的设定温度差分别 为 4 2 、 1 0 5 和 l 6 7 。说明在加热过程 中热源到土体 表面存 在一定的热量损失 , 损失量 随热源温度 的增加而增 加 。 5 5 50 45 4 0 越 3 赠 30 2 5 2 0 0 2 4 6 8 1 0 1 2 1 4 1 6 时问 d 图6 水浴作用下裸土剖面温度随时问的变化 Fig 6 Pr o f il e t e mpe r a t u r e v a r ia t io n wit h t ime o f b a r e s o il b y h e a t in g wit h wa t e r ba t h 5 讨论 5 1 热量在土体 中的传递及影晌因素 自然界中土体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表处辐 射能、 热能和潜能发生交换 的时空特点及强度 , 在温 度梯度作用 下, 热量会从地表向土体 内部传递 , 增加 地温场的强度 。由于土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孔介 质 , 包含 固、 液 、 气三相 , 因此 , 热量在土体 中的传递 过程异常复杂 , 一直是人们 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归 纳起来 , 热量的传递存在三种基 本模式 : 传导 、 辐射 和对流。以图7为例 , 则热量在 土颗粒和孔隙流体 ( 气) 间的传导机理 和途径有 以下几种 形式 : 热 量在颗粒内的传导、 颗粒接触面 问的传导 ( 当土颗 粒相互接触时) 、 颗粒一 流体传导 、 颗粒 一 流体一 颗粒 传导( 当土颗粒被孔 隙流体分开时) 、 孔隙流体 中的 传导 、 颗粒对相邻介质的热辐射和孔隙流体 ( 水和 气) 的对流等。 Y u n等 指出, 土体 中各相 的热导系数存在显 著 的差 异 , 一 般矿 物成分 的热导 系数大 于 3 Wm k , 孔隙水的热导系数为 0 5 6 wm k ( 0 C时) , 而 l 1 I l l j I j I I l热 量 土 颗 粒孔 隙 流 体 ( 水 气 ) 图7 热量在土颗粒及孔隙流体间的传导机理和途径 F ig 7 T h e r ma l co n d u ct i o n me ch a n is ms a n d p a t h s be t we e n s o il pa r t icl e s a n d p o r e flu id 1 颗粒 传导; 2 接触面传导;3 颗粒 一 液体传导 ; 4 颗粒一 流体一 颗粒 传导 ;5 孔 隙流 体传 导 ; 6 颗 粒 一 颗 粒辐 射 ; 7 颗粒辐射 ; 8 孔 隙流体对流 孔隙气体的热导系数非常小 , 只有 0 0 2 6 wm k 。 由此可见 , 热量在土体剖面的传递速率和影响深度 将受土质成分、 含水量 、 孔隙率等因素的影响。通常 情况下, 土体 中石英含量越 高、 含水量或干密度越 大 , 热量在土体中的传导速率也越快 。李守 巨 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 : 岩土材料 的导热系数 随孔 隙 比的增加而减小;张延 军等 列发 现温度对土体 的 导热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中模型箱 内土 体为分层击实 , 各层土体的干密度基本一致, 因此剖 面的热传导性质受孔隙率或密实度 的影响可忽略不 计。由于土体初始为风干状态, 含水量较低 , 则热量 在土体剖面的传递主要是以固体颗粒间的接触面为 途径 , 孔隙流体的影响较小。根据文献 7 对干土 开展的热传导研究结果可知, 模型箱 内风干下蜀土 在加热 过程 中剖 面 的 热传 导 系 数 应 该小 于 0 5 W m一 k。 热量在土体剖面传递过程 中, 一部分热量由土 体所吸收 , 表现为土体温度的增加 , 另一部分热量则 通过模型箱边界散失 , 这两个过程均会导致 土体剖 面温度梯度的改变 。由 图 2 、 图 3和 图 6的结果可 知, 土体 的温度一 时间曲线 明显分为两段 : 升温段和 相对平 稳 段。在 加 热初 期 , 温度 上 升 速率 较 快, 0 5 d内土体的温度 已经达到整个加热过程 的 9 0 以上 , 这主要是 因为刚开始加热时土体与热源 以及 土层之间的温度梯度大, 热量传递速率快。随着加 热时间的延长, 土体吸收的热量多 , 温度逐渐接近热 源的温度 , 上下土层之间的温度梯度逐渐减小, 热量 的传递速率开始下降 , 直到等于热量通 过边界的散 失速率 , 此时土体热量的收支达到平衡 , 温度趋于稳 9 l 8 J o u r n a l o fE n g in e e r i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2 0 1 0 定。但图2 、 图3和图 6的结果还表明, 稳定之后土 体的温度明显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进一步验证了 热量在土体剖面传递过程 中的损失。由此可见 , 深 度变化引起的温度衰减和滞后 , 可归因于热量传递 路径中土体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 土体升温速率随深度的变化反映了热量在剖面 的传递速率。图5的结果说 明, 尽管热源的功率不 变 , 加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递 减。这主要是因为在土体剖面上 , 下层土体升温所 需的热量都来 自上层土体传递的热量, 换言之 , 下层 土体的升温速率取决于上层土体热量的传递速率。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 深度的增加会加剧温度的衰减 , 表现为上下土层温度梯度和热通量的减小, 从而上 层土体对下层土体的热传递速率也因此而降低。 5 2覆盖物对土体温度场的影响 对比图 2和图3可知, 在混凝土板覆盖下 , 土体 温度平衡时较裸土高 , 土体 的初始升温速率也高于 裸土 ( 图 5 ) , 说明土体剖面温度场的变化受覆盖物 的影响 , 主要原因是不 同的覆盖物具有不同的热物 理性质。通常情况下 , 混凝土的热容量低于裸土 , 热 导系数较裸土高, 而表面反射率相对裸土要低, 使混 凝土能吸收更多的辐射并转化为热量 。除此之 外 , 由于混凝土板的覆盖 ,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下层 土体热量的散失。这进一步解释了城市热岛效应产 生的一个原因 , j 。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原有的 自然土体表面被大量人为材料 ( 水泥、 混凝土、 沥青 等) 所取代, 极大地改变了地表 的热特性 以及地表 一 大气和地表一 下层土体之间的热量和物质交换。但 是, 城市热导的成 因机理非常复杂, 影响因素繁多, 地表覆盖特性的改变只是其 中之一。除此之外 , 地 下工程特别是城市地铁在施工、 营运过程 中, 由于原 有地质体被混凝土取代, 围岩的传热规律 、 温度场演 化的时空特征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 , 实际工程中, 有必要对围岩系统传热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价, 以 改善地下空间内的热环境, 节省工程投资。在接下 来的工作中, 本课题组将对其它材料覆盖下土体剖 面的传热特点开展模型试验研究 。 5 3 土体热通量 土体热通量是研究土体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参 数 , 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采用热通量板 。热 通量板的原理很简单, 制造热通量板材料的热导系 数一般是恒定的, 因此只要通过封装在板 内的温差 电堆( t h e r m o p il e ) 感应板上下表面间的温度梯度 , 便 能计算出通过板 内的热量。根据傅里叶定律 , 土体 的热导系数 A与热通量 G存在如下关系 : G= 一A ( d T d z ) ( 1 ) 式中, d T d z即土体剖面方向的平均温度梯度。本 文假定模型箱 中混凝土板的温度分布均匀 , 且与板 上方空气温度 1 1 D 一致 , 通过热通量板的热量与通过 土体的热量相等 , 则根据图 3中 1 1 D 和 T 1 的数据以 及图 5中测得的土体表面热通量值 , 由式( 1 ) 可计 算得模型箱内风干下属土的热导系数为 0 1 1 Wm k 一。S a u e r 等 通过试验 测试 了另一种 风干黏土 ( 砂含量 3 2 , 粉粒含量 2 5 , 黏粒含量 4 3 , 含水 量 3 6 , 干密度 1 3 9 g cm ) 的热导 系数 , 其结 果为 0 2 6 Wm k , 略高于本文的研究结果 , 这主 要是因为 S a u e r 等采用的土样中含砂量 ( 3 2 ) 远远 高于下蜀土( 0 2 ) ( 表 1 ) 。 尽管热通量板具有小巧 、 方便、 耐用和快速测量 等优点 , 并被广泛用于大气科学、 农业、 林业和生态 学等领域的现场土体试验中, 但需要强调的是 , 通过 热通量板测得 的土体热通量数据一般较真实值偏 小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1 ) 热通量板的埋入会导致周边土体热流 的紊乱 ; ( 2 ) 热通量板与土体接触面对热流的通过会产生阻 碍作用 ;( 3 ) 土体 中各相之间相互转换 ( 液 气 ) 所 消耗的能量无法通过热通量板测得。因此 , 直接采 用热通量板所测的数据应该通过适 当的修正 , 否则 只能作为定性的参考。 6 结论 本文通过 自主开发的土体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系 统 , 研究了土体剖面温度的传递特点和规律 , 分析了 表面覆盖层对土体剖面热传导性质的影响 , 得到如 下结论 : ( 1 ) 开发的土体温度物理模 型试验系统具有较 好的灵敏性和精度 , 为开展室内土体温度场试验提 供了良好的平台。 ( 2 ) 在热源作用下, 土体剖面温度随时间的变 化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 : 迅速升温和相对平稳阶段 , 其中升温阶段土体的温度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终平 衡温度的9 0 以上。采用水浴作为热源, 能较好地 实现热源温度的调控。 ( 3 ) 温度在土体剖面上的传递存在明显 的滞后 效应 , 深度增加 , 温度衰减越显著。靠近热源越近, 1 8 ( 6 ) 唐朝生等:土体剖面温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9 1 9 土体的初始升温速率越 高, 但 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 递减 。 ( 4 ) 不同覆盖层对土体剖面温度传递过程和特 点有一定影响。在混凝土板覆盖的情况下 , 由于表 面热物理性质的改变, 剖面土体平衡时温度较裸土 高 , 土体的初始升温速率也高于裸土 , 但随着深度的 增加 , 混凝土板覆盖层对初始升温速率的影 响程度 逐渐减弱。 ( 5 ) 热通量板能用于监测模型箱 内土体剖 面的 热量平衡情况 , 利用澳 0 得的热通量数据初步估算 了 9 1 O 1 1 模型箱内风干下蜀土的热导系数 , 结果为 0 1 1 Wm 1 2 k 。 本文仅对 干土剖面温度 场变化开展 了初步研 究, 在不同含水量或者饱和条件下, 由于存在显著的 水分蒸发和热 一 水耦合作用 , 土体剖面温度和热传 导性质将更加复杂 , 也更接近实际情况 , 这些工作将 在接下来的物理模型试验中逐一开展。 l 1 3 J 1 2 3 4 5 6 7 8 参考文献 【 a g u ms J G Ef f e ct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O il s o me e n g in e e ri n g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l a y s o i l s C I n t C ro ft E f f e ct s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He a t o n E n - g in e e ri n g B e h a v io u r o f S o il s t t ig h wa y Re s e a r ch B o a r d P u b l is h e r s , W a s h in g t o n, D C , S p e c Re p , 1 9 6 9, 1 0 3:1 8 61 9 3 Ct o r i P T h e e f f e ct s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p h y s i ca l p r o p e rtie s o f co h e s i v e s o l l J j G r o u n d E n g i n e e ri n g ,1 9 8 9, 2 2( 5 ) : 2 62 7 B r u y n D D , Th imu s J F T h e in fl u e n ce o f t e mp e r a tur e o ff me - ch a n ie al ch a r a c t e r is t ics o f B o o m cl a y:T h e r e s u l t s o f a ft in it ia l l a b o r a t o r y p r o g r a mm e J E n g i n e e rin g G e o l o g y,1 9 9 6, 4 1 :1 1 7 1 2 6 Wu J , No f z ig e r DI I n co r p o r a t in g t e mp e r a t u r e e f f e ct s o n p e s t i- ci d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t o a m a n a g e me n t mo d e l J J E n v i r o n Q u a1 , 1 9 9 9, 2 8 :9 21 0 0 H i l l e l D I n t r o d u ct i o n t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o i l p h y s i cs M U S A: El s e v ie r Aca d e mic P r e s s ,2 0 0 4 Mih a l a k a k o u G On e s t ima t in g s p it s u r f a ce t e mp e r a t u r e p r o fi l e s J E n e r gy a n d B u i l d i n g s , 2 0 0 2 , 3 4: 2 5 12 5 9 Yu n T S , S a n t a ma rin a J C F u n d a me n t al s t u d y o f t h e r ma l co n d u c t i o n i n d r y s o i l s J G r a n u l a r Ma t t e r , 2 0 0 8 , 1 0: 1 9 7 2 0 7 Wie r e n g a P J , Nie l s e n D R , Ha g a n RM T h e rm al p r o p e r t ie s o f s o i l b a s e d u p o n fie l d a n d l a b o r a t o ry me a s u r e me n t s J S o i l S ci - e n ce S o ci e t y o f A me ri ca P r o ce e d in g s ,1 9 6 9, ( 3 3 ) : 3 5 43 6 0 1 4 1 5 1 6 1 7 【 1 8 1 9 刘 为民,何平 , 张钊 土体导热系数的评价与计算 J 冰川冻 土 , 2 0 0 2 , 2 4 9 ( 6 ) : 7 7 07 7 3 L iu We imin, He P in g, Zh a n g Zh a o A calcu l a t i o n me t h o d o f t h e r ma l co n d u ct iv it y o f s o il s J o u r n a l o f Gl a cio l o g y a n d Ge o e r y o l o g y, 2 0 0 2, 2 4 9 ( 6) : 7 7 0 7 7 3 Kr is h n a ia h SDe t e r min a t io n o f in flu e n ce o f v a r io u s p a r a me t e r s o n t h e rm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o i l s J I n t C o mm H e a t M a s s T r a n s f e r , 2 0 0 3 , 3 0 ( 6 ) : 8 6 1 8 7 0 Co s e n z a P , Gu e r in R , T ab b a g h A Re l a t io n s h ip b e t we e n t h e r - ma l c o n d u ct iv it y a n d wa t e r co n t e n t o f s o il s u s in g n u me ri ca l mo d - cl i n g J 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i e n ce ,2 0 0 3, 5 4 :5 8 1 5 8 7 李守 巨, 范永思 , 张德 岗, 等 岩土材料 导热系数与孔 隙率关 系 的数值 模 拟分 析 J 岩 土 力学 ,2 0 0 7 ,2 8( 增 ) :2 4 4 2 4 8 L i S h o u j u , F a n Yo n g s i, Z h a n g D e g a n g , e t a1 N u m e ri c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r e l a t io n s h ip b e twe e n t h e rm a l co n d u c t iv ity o f g e o t e e h n ic al ma t e r im a n d it s p o r o s i t y Ro ck a n d S o il Me c h a n ics , 2 0 07, 28 (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