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pdf_第1页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pdf_第2页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pdf_第3页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pdf_第4页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肯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V o 1 5 5 J u ly N O 4 2 O O 9 四川类前 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一 岩相古地理特征 郑 荣才 , 戴 朝 成, 朱 如凯 , 翟 文亮 , 高 红 灿, 耿 威”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 成都 , 6 1 0 0 5 9 ;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0 0 8 3 内容提要: 通过对 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一 山耦合关系分析 , 确 定该盆地属 于类 前陆盆地 , 晚三叠世须家 河 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 的, 由川 I 西坳陷 、 J I I 东北坳陷 、 渝东一川东南坳 陷三个盆一 山耦合 次系统组成的“ 三坳 围 一 隆” 构造一沉积格局 。以盆缘地表及盆地 内钻井 剖面的须家河组 和香溪群地层 划分 、 沉 积相和层序地层 分析 、 基 准面旋 回划分及区域等 时对 比为依据 , 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 范围内可追踪对 比的 2 个 超长期 ( s L S c 1 一S L s C 2 ) 和 5 个长期( L S C 1 -L S C 5 ) 基准面旋 回层序 。以此为基础 , 选择各长期旋 回层序上升 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 单元 编制 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 图。编 图结果 表明须家河组 各时期岩 相古地理面貌 、 相带展 布规律和沉 降 沉积 中心及其迁移方 向, 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 山 大巴山两造 山带 非同步 的、 但交替 发育的逆冲推覆 作用与“ 三坳 围一隆” 构造沉积格局控制 , 盆一山间的耦合关 系具有造山带 隆升蚀顶与盆地横 向生 长、 沉降 、 充填的物质循环平 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一沉积格 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 长期 、 长期旋 回层序 的沉积充填作用 , 古地理面 貌 、 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 I 中古隆起为 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 上三叠 统须家河组 ; 盆山耦合 ; 构造一沉积格局 ; 层 序岩相古地理 1 区域地质概况 1 1 晚 三叠世须 家河期构 造格局 四川 盆地 是 扬 子 地块 上 的一 个 多 旋 回沉 积盆 地 , 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构造运动 , 由构造挤 压作用使扬子地块西缘和北东缘开始缓慢上升 , 从 岛链逐 渐演化 为强烈逆 冲推覆 的构造 山系( 邓康 龄 , 1 9 9 2 ; 郭 正 吾 等 , 1 9 9 6 ; 童 崇 光 , 1 9 8 5 ; 吴 崇 筠 等 , 1 9 9 2 ) 。晚三叠世初 期 , 组成 四川盆 地三叠 纪沉积基 底 的 中、 下三 叠统 海相 碳 酸盐 岩地 层 遭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剥蚀 , 旋 即发生 马鞍塘期 、 小塘子 期和须 家河期 由海 相到陆相 的沉 积超 覆作 用 , 从 而结 束 了上扬 子 海盆 震旦纪一 晚三叠世 早 、 中期 的海相 沉积史 , 并延 续到侏 罗 白垩纪的红层 碎屑岩建 造 。 现今 四川盆地 的构造格 局 于印支运 动后 期开始 出现雏形 , 经燕山运动至喜马拉雅运动改造后才得 以定形, 为一以龙门山断裂为西界、 七曜山断裂为东 界 、 城 口断裂 为北界 、 峨眉一 瓦山断裂 为南界 的菱形 构造兼地貌盆地( 罗志立等, 2 0 0 2 ; 童崇光, 1 9 8 5 ) , 面 积约 1 8 1 0 k m。 ( 图 l a ) 。 已有 研 究成 果 ( 邓 康 龄 , 1 9 9 2 ; 刘和 甫 等 , 2 0 0 0 ; 刘 树 根 等 , 2 0 0 3 ; 罗 志立 等 , 2 0 0 2 ; 李勇等 , 2 0 0 6 ; 童崇光, 1 9 8 5 ; 吴崇筠等, 1 9 9 2 ) 业 已证 明 四川 中生代盆 地成 因与大 陆板块碰 撞过程 中 , 来 自北 西 侧龙 门山造 山带 和 北东 侧米 仓 山一大 巴山造 山带侧 向挤 压 的冲断构造 加载 和巨厚沉 积物 的重力负荷双重作用 , 导致位于俯冲陆块边缘的川 西 和川 东北 两地 区岩石 圈发生强 烈挠 曲变 形与构 造 沉降作 用有关 , 成 因上 虽然具 有前 陆盆地性 质 ( 张 明 利等 , 2 0 0 2 ; 宋 岩等 , 2 0 0 6 ) , 但 仍然 有 别 于具 A 型 或 B型 俯 冲 带 的 前 陆 盆 地 ( Al l e n , 1 9 8 6 ; D ic k in s o n , 1 9 7 4 ) , 在国 内外 的压 性 盆 地 分类 位置 中 , 被列 为 特 殊成 因类 型的“ 中 国型 盆地 ” 、 “ C 一 型前 陆 盆地 ( 罗 志 立等 , 2 0 0 2 ) ” 、 “ 前陆类盆地( -t b 肇才, 1 9 9 8 ) ” 和“ 类前 陆盆地 ( 陈发 景 等 , 1 9 9 6 ) ” 等 , 本 文 采用 陈发景 教 授 的“ 类前陆盆地” 观点对其进行描述 。四川类前陆盆 地的盆一山耦合关系可视为一个大系统, 局部的构 造一沉积格局受三个盆一山耦合次 系统控制 , 分别 是 : 龙 门山前 陆褶皱 冲断 带及 川 西 类前 陆 盆地 次 系统 ; 米仓 山一大 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及川东北 类前 陆盆地 次系统 ; 雪 峰 山前 陆 褶皱 冲断带 与渝 东一川 东南类 前 陆盆 地 次 系统 。因 此 , 区域 上 形成 注: 本文为国家重大专项 ”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 开发 ” ( 编号 2 0 0 8 Z X0 5 0 0 0 0 0 3 一 O 1 ) 的成果。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7 2 3 ; 改回 日期 : 2 0 0 9 0 3 一 O 1 ; 责任编辑: 章雨旭 。 作者简介 : 郑荣才, 男 , 1 9 5 0年生 。教授 , 博导 。主要从事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Ema i l : z h e n g r c c d u t e d u c r l 。 第 4期 郑荣 才等 :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一岩 相古地 理特征 非 常特 征 的三坳 围一 隆 的构 造 沉 积 格局 ( 图 l a ) , 包括川西坳 陷、 川东北坳 陷和渝东一川东南坳陷在 内的各挤压坳陷盆地 , 具有相互连通和共同具备 同 一 前陆隆起的特殊构造性质 。 就 晚 三叠 世 须 家河 期 而 言 , 由于该 时 期 川 西坳 陷 和川东 北坳 陷所 受到 的龙 门 山与米仓 山一 大 巴山 两造 山带 非 同步 的侧 向挤 压 和 逆 冲影 响强 烈 , 构 造 运动 的 主应力 场方 位 各 异 , 而 雪 峰 山前 陆 褶皱 带 的 滑脱拆离和冲断作用开始于晚侏罗世 , 之前 的晚三 叠世须家河期至中侏罗世始终处 于沉静休眠状态 , 因此 , 须 家 河 期 的 四川 I 盆 地构 造 一沉 积 格 局 主要 受 川西坳 陷 和川东 北 坳 陷 控 制 , 而 此 二 坳 陷 的构 造一 沉积演化又具有非同步的, 交替发育的、 但又相互制 约的特殊性 ( 高红灿等 , 2 0 0 5 , 古俊林等 , 2 0 0 4 ; 高志 勇等 , 2 0 0 5 ; 郑荣 才 等 , 2 0 0 8 ) , 并 于 盆 地 的 不 同部 位 表 现 出极大 的差 异性 : ( 1 )川 西 类 前 陆 盆 地 的 盆 山耦 合 次 系统 , 自 北西向南东方向具备由龙门山逆冲推覆带逐渐过渡 为 川西 前 渊 坳 陷带 、 川 中前 陆 斜坡 带一 前 陆 隆起 带 的构造 格局 ( 图 2 a ) 。 ( 2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的盆一山耦合次系统 , 自北东向南西方向具备 由米仓山一大 巴山逆冲推覆 带逐渐过渡 为川东 北前 渊坳 陷带 、 川 I中前 隆斜坡 带一 前 陆隆起 带 的构造 格局 ( 图 2 b ) ( 3 ) 由于龙 门 山 和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 两造 山带 的 逆 冲推覆 作用 是非 同步 的 交 替 过程 , 对 应 造 山带 的 逆 冲推覆 活跃 期 , 是 类 前 陆 盆 地 前 渊坳 陷 带急 剧 沉 降和陆相地层强烈沉积充填期 , 因此 , 由龙门山和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 两造 山带 非 同 步 的逆 冲 推覆 作 用 , 致 使类前陆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不断地往复迁移于 川西和川东北两个类前 陆盆地 的前渊坳陷带( 郑荣 才等 , 2 0 0 8 ) 。 ( 4 ) 对 应龙 门山造 山带逆 冲推 覆活跃 期 , 川 I 西 类 前 陆 盆地 的急剧 沉 降和沉 积充 填作 用分 别 出现在 晚 三叠世 须家 河早 期 、 晚侏 罗世 和晚 白垩世 , 所 对应 的 各地层 单元 具有 自北 西 向南东 方 向减薄 的楔 状充 填 体 特征 ( 李 勇 等 , 2 0 0 6 ) 。对 应 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 造 山 带 的逆 冲推 覆 活跃 期 , 川 东 北类 前 陆盆 地 的急 剧 沉 降和沉积充填作用分别 出现在须家河晚期、 早一 中 侏 罗世 和早 白垩 世 , 所 对 应 的各 地 层 单 元 具 有 自北 东向南西方向减薄的楔状充填体特征。而对应雪峰 山前 陆褶 皱 冲 断 带 于 须 家 河 期 至 中侏 罗 世 的平 静 期 , 渝 东一 川东 南 类 前 陆盆 地 则 以发 育 连 续 的板 状 充填体为主 , 其 自东向西减薄 的楔状充填体于晚侏 罗 世才 开始 出现 。 ( 5 )上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一山间造山带隆 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 沉降和充填 的物质循环耦 合关 系 , 始终控 制着 该 盆 地 须 家河 组 类 前 陆 盆地 的 构造一 沉 积格 局 、 古地 理 面 貌 、 相 带 展布 格 局 、 生 储 盖组合 特 征及须 家河 组油 气藏 分布规 律 。 1 2须 家河组 地层 由于 四川 盆地 上 三 叠统 须 家河 组 地层 厚 度 、 岩 性 和岩 相 的纵 、 横 向变 化很 大 , 对 其进 行划分 和 区域 对 比难 度很 大 , 故须 家 河组 地层 划 分 和 区域 对 比一 直存在 争议 , 至今 尚无 统一 标准 。在本 项 目研究 中 , 笔 者根 据基 准 面旋 回的 级 别 划 分 和 等 时 对 比法 则 ( 邓 宏 文 , 1 9 9 5 ; 郑 荣才 等 , 2 O O 1 ) , 以地表 露头 剖面 和 单 井精 细 的沉积 相 和层 序 分 析 为基 础 , 从 基 准 面旋 回分 析 人手对 须 家河组 进行层 序地 层划分 和建 立层 序地 层 格架 ( 图 1 b和 图 2 a 、 2 b ) , 在此 基 础上 再进 行 区域对 比取得 很好 的效 果 , 证 实 张健 等 ( 2 0 0 6 ) 对 四 川盆 地各 部位 须家 河组 地层划 分及 其与香 溪群 对 比 关 系的认 识是 可靠 的 , 因此 , 本 项研 究采用 张健 的划 分方案进行区域地层对 比( 表 1 ) , 对 比结果认为川 中、 川西南和川南的香溪群基本上都能与川西和川 东北的须家河组进行逐段对 比, 并不存在香溪群与 须家 河组 的上 下叠 置关 系 。 2 层序地层学特征 2 1层序 划分 方案 以地 表露 头和钻井 剖 面 的沉 积 相和层 序地层 精 细分析为基础 , 综合测井和地震剖面中所能识别的 层 序 界面 、 最大 湖泛 面 及 其 与构 造 作 用 和沉 积 作 用 的相互 对应 关 系 , 再依 据层 序界 面 的地质属 性 、 区域 分布、 产出规模和时间跨度等特征( 高红灿等, 2 0 0 5 , 高志勇等 , 2 0 0 5 ; 古俊林等, 2 0 0 4 ; 郑荣才等 , 2 0 0 8 ) , 以对应 周缘 造 山带盆一 山耦 合过 程 中的两个 强烈 逆 冲推覆 和构造 挤 压坳 陷 的成 盆 期次 , 首先 将 须 家 河 组 划分 为分别 代 表“ 须 下盆 ” 和“ 须 上盆 ” 成盆 期次 的 2个 与构 造层 序相 当 的超 长 期旋 回层 序 ( 表 2 , 图 1 b 和 图 2 a 、 2 b中的 S L S C 1 、 S L S C 2 ) , 在此基 础上 , 再将 须家河组划分为 5个具备区域性湖进一湖退旋回性 质的、 分别与须二至须六段相 当的长期旋 回层序相 当( 图 1 b和图 2 a 、 2 b中 的 L S C1 L S C 5 ) , 以及最 多 为 1 7个 中期 ( MS C 1 MS C 1 7 ) 旋 回层序 。其 中在 须 三段 、 须五 段和 须二段 、 须 四段及 须六 段 中广 泛发 育的黑色页岩段, 分别为相 当超长期和长期旋 回层 序 的 凝 缩 段 。 而 于须 二 段 、 须 四段 和须 五 段 及 须 六 486 地质论评2009矩 d 第4期郑荣才等:四川类前 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 理特 征 487 u【 s等IJ 卜矗 n口f 主011侣旨 koku上 B I【 nuE -0l L14窭 甚葛j】 u0口ojF翟 k0芒0 u E 碍JJ口c c磊c目3L10晶1 10=【 】 一2c0石 2u二 卜 一甚 联难嗵霉净一蹬g暑强暴擦 川毒吲翠划晕舞娟l 【 臣 _ I丑 c百0 qcB Iu-U Jc詈 舌荔 u暑 -0 c0110u唧k0 廿cIl口c订口时暑。 l E0l 。u1000 i一 圃榴惜嗣疆宣幂三条爱型划霉蠹蛔童温 l l f 要 一 0 。善Nl l:叠 訾 0in d一非群鉴蜡淞。 d善 N11= BJ罟 墨 0 型 =l=啦群 蕃目 L d ,u【 I( 1N l I:g c至挈 IR 1 1H l :, 非 群妄_ 1l制斟 k ,: 。N1130cg u: 10 。 非 群 蔷_ l _备甲 。 :0Nl l l_叠Ix211 Ix= , 担裂妄螂鲻蚓 ;k , 。c0N113矗n0蔷5 Llq ,d=非梨 妄髯 , u u ( 12 1一;gcB lxug 【 】 _u R I磊c。d - ,鼍 睾 士 藤裂淞 : l 0I J ( 1Nl I:叠c至5E 爿u0 , t,靼蔫 蔷弓:犍 一k 二 : 一一一 I _ 1 l I l l I l _ 隰 朋戚9。 舭舢 l n4 咖l l 抵剿,隰厢 毒i荤差主;i量; i 熟 洲 忡州w叩 。,趔k从b小岖川埘 Mh帆 慨。m :工:; l= ,= =口 岫姗 搋 胁舭恻l“ 阙肌嘶 l 佣I 肿I懒Mh、m M帆M州M 。MM1n y伊1 w ” 粥 碰 1碰 488地质论评 2009矩 龙门山造山带 广币磊弧 碥 门 匕挚 殴k蕊 瓢井 西前渊坳陷 充嬖 哆磊囊 囊 100井 L张l井 惑 太 、_ 惑 = 心 川中前陆占隆起 釜夏爱饼 渝尔 一 川东南坳陷 600 400 200 o(m) 回 砾 岩 conglomerate (b) 日 泥 岩 mudstone 田 白云岩 dolostone 图2四川类前 陆盆须家河组层序地层 格架和充填模式 Fig2 Fra mew o rkofsequ en cea ndfil lingm odeloftheXujiaheFormation, intheS ichua na nalogou sforela ndbasin (a)川西 坳陷地层 格架和充填模 式;(b)JI 东北坳陷地 层格架和充填模 式; (a)frameworkofsequ en ceandfillingmodelinthewesternS ichu andepression;(b )f ra mew o rk ofsequen cea ndfil lingmodelinthenortheasternSi chuandepression 一 藩 蒸 愚 患 S 第 4期 郑 荣才等 : 四川 I 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一 岩相古 地理特征 表 1四川盆地上 三叠统 须家河组和香 溪群划分方案对 比表 T a b l e l Di v i s i o n o f t h e U p p e r T r i a s s i c Xu j i a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t he Xi a ng xi Gr o up i n t he S i c hu a n Ba s i n 西南油气 田分公司长期延 用的钻井层段划分方案 张健( 2 0 0 6 ) 本文划分方案 川 I 西 川 I 东北 川 I 中 川 I 西南 川南 渝东 川东南 划分方案 下侏罗统 白田坝组 自流井组 须六段 缺失l 须六段 香六段 香六段 香六段 须六段 须六段 香 六段 须 须五段 须五段 香五段 香五段 须五段 须五段 香五段 香五段 家 须 四段 须四段 香 四段 香 四段 须四段 须四段 香四段 河 香 四段 组 香 须三段 须三段 香 三段 香三段 香三段 溪 须三段 须三段 香 三段 须二段 须二段 香二段 香二段 香二段 群 须二段 须二段 香二段 香 一 段 f 小塘子组 须 一段 香一段 香一段 须二段 须一段 须一段 香一段 须 一 段 段底 部普 遍 出现 的大型 冲刷 面及 岩性 、 岩相 转换 面 , 分别 为相 当超 长期 和长期 旋 回层序 底界 面 。此二 类 界 面都是 区域 上 的重 要 等时对 比标 志 , 因此 , 超长 期 和 长期旋 回层 序 的岩 性 、 岩 相 和厚 度 虽 然 在 区域 上 变化很大 , 但于盆地范围内仍可进行等时追踪对比。 2 2 层序 地层 格架 在单井岩芯和测井剖面精细的沉积相与高分辨 率层序分析基础上 , 运用旋 回等时对 比法则 ( 邓宏 文, 1 9 9 5 ) , 以长期旋 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 ( 即层 序界 面和洪 泛面 ) 为优 选 时 间地 层等 时对 比位 置, 以最具等时对 比意义的中期旋 回层序为等时地 层 对 比单元 , 通 过 以井 一震 对 比为 约束 条 件 的须 家 河组 多井 的连井对 比 , 建立 以 中、 长期 基准 面旋 回为 等时单元的地层格架( 图 l b ) , 可将单剖面的一维地 层和岩相信息转化 为二 维和三维信 息。在此基础 上 , 采 用从超 长期 旋 回到长 、 中期 旋 回的多 层次逐 级 对 比技术思路 , 将砂体纳入相关时间尺度和层次 的 地层格架中进行追踪对 比和编制层序一岩相古地理 图。这一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对 比技术和编 图 方法 ( 郑荣才等, 2 0 0 2 , 2 0 0 4 ; 靳松等 , 2 0 0 6 ; 柯光明等 , 2 0 0 6 ) 有效 地提高 了 砂体对 比精度 , 是 当前砂体等时对 比 和岩相古地理编图最重要 的技术方法 之一 。 3 须家河组层序一岩相 古地理特征 岩相古地理研究 中除要求进行地 层等 时对 比外 , 另 一 个 焦 点 问 题 是 如 何选择等时地质体来编制更 加接近 地质 实 际 的等 时 图 件 。采用 以高分辨率层序分 析 为核心 的层 序一 岩相古 地 理编 图技 术 , 将 岩 相 古 地 理 研究 和编 图与沉 积学 和层 序 地层 学 的研 究 紧密结 合起 来 , 利用层序界 面和其 它关 键 界 面划分 的地 质单元 为 等 时地层 单 元 编 图 , 应 该 是 编 制等时岩相古地理 图和预测 砂体最有效 的手段 ( 柯光 明 等, 2 0 0 6 ) 。为了深入了解四 川 I 盆地 须家 河组砂 体 的分布 状况 , 首先对遍布盆地 的二百余条地表和钻井剖面 进 行沉 积相 和层 序 分 析 , 在 区域 地 层 等 时 对 比基 础 上 , 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相域 ( 或区域性湖进、 湖退 相 域) 为等 时地层 单元 编制 沉积 相 图 , 编 图结 果 表 明龙 门 山和米仓 山一 大 巴 山两 造 山带非 同步 的逆 冲推 覆作 用 和独 特 “ 三坳 围一 隆 ” 构 造 沉 积 格 局 , 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地质时期的古地理面貌, 相 带展布规律和沉降一沉积中心的位置及迁移方向。 3 1 L S C 1 ( 须 二段 ) 层序一 岩 相古 地理 特征 L S C I层 序沉 积期 是 四川 盆 地 由海相 沉 积 过 渡 到 陆相沉 积 的转折 期 , 也 是 “ 须 下 盆 ” 储 层 的主 要 发 育期 。该时期受松潘一甘孜造 山带隆升的影 响, 龙 门山造山带构造隆升和逆冲推覆作用较为强烈 , 而 米 仓 山 大 巴 山造 山带 则 处 于稳 定 低 幅 隆 升状 态 ( 郑荣才 , 2 0 0 8 a , 2 o o 8 b ) , 因此 , 该时期盆一 山耦合过 程主要受龙 门山构造山系的逆 冲推覆作用控制 , 相 关的前渊坳陷和盆地的沉降一沉积 中心位于龙 门山 前 缘 的川西 坳 陷带 , 层 序 厚 2 2 3 m1 5 4 0 m, 平 均 厚 6 1 5 8 m, 远大于J l I 东北坳陷带( 1 2 1 0 m5 5 9 O m, 表 2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Tab l e 2 The di v i s i on o f h i g h - r e s o l ut i o n s e q ue nc e s t r a t i g r a ph y of t h e Up p e r Tr i ass i c Xu j i a h e F o r ma t i o n 地层系统 构造活动状况 基准面旋回层序 组 段 超长期 长期 中期 六 段 L S C 5 MS C 1 5 一 MS C 1 7 须 五段 川西和川 东北都 强烈坳 陷, S L S C 2 L S C 4 MS C 1 2 一 MSC1 4 家 四段 渝北一川东南稳定坳 陷( 须上盆) L S C 3 MS C9 一 MSC1 1 L S C 2 MS C5 一 MS C 8 河 三段 川 I 西强烈坳 陷, 川东北 和 S L S Cl 组 二段 渝北一 川东南稳定坳 陷( 须下盆) L S C 1 MS C1 一 MS C 4 490 地质论评2009钲 d 第4期郑荣 才等:四川类前 陆盆地须家河 组层序岩相 古地理特 征 图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 家河 组须二至段须六段长 期上升、下降半旋回相域层序 一 岩相古地理图 Fi g 3Sequen ce ba sed lithofaci es a ndpaleo geographi cmapsoflong - termsemi cycleofthe2nd 6thMembers, theXujiaheFormation,U pp erTria ssic,intheSichua nBa sin (a) 一 L scl上升相 域 层序 一 岩相古地 理图;(b) Lscl下降相域层序 一 岩相古地 理图;(c) L S C 2上升相域层序 岩 相古地 理图;(d) LS C 2下降相域层序 岩 相古地 理图;(e) 一 Lsc3上升 相域层序 一 岩相古地理图;(f) L sc3下降相域层序 一 岩相 古地理图;(g) 一 L S C4 上升相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h) L sc4下降相域层序 一 岩相古地 理图;(i) 一 Lsc5上升 相域层序 一 岩 相 古地理图;(j) 一 Lsc5下降相 域层序 一 岩相古地 理图;B D P辫 状河三角洲平原;B DF 一 辫状河三角 洲 前 缘;sLB 一 浅湖砂坝;SI 。 浅湖;CI。 一 滨湖;LB 一 湖 湾;B R辫 状河;FA冲积扇;F D P - - 扇三角洲平原;FD F扇三角洲 前缘; (a) - - Sequ ence - ba sedlithofa cies a n dpaleogeographic mapsofL SC lrisinghal f - cycle;(b) - - Sequ en ce ba sed l i thofa cies andpaleogeog ra phi c mapsofLS Clfallinghal f - cycle;(c)Sequen ce ba sedlithofaciesandpaleogeographicmapsofI。SC2risinghalf - cycle;(d) - - Sequen ce ba sed lithofa ciesandpaleogeographicmapsofLS C2fal linghalf cycle;(e) - - Sequen ce - ba sedlithofacies andpaleogeographicmapsofL SC3rising hal fcycle; (f )Sequen ceba sedlithofa ciesandpaIeog eo graphi cmapsofL S C3fal linghal fcycle;(g) - - Sequen ce ba sedlithofaciesand pakogeographi cmapsofI。S C4risinghal f cycle;(h) - - Sequ en ceba se diithofa ciesandpaleogeographicmaps ofL SC4fallinghalfcycle;(i) Sequen ce basedlithofa cies a ndpaleogeographicmapsofI, S C 5risinghalfcycle;(j) - - Sequ en ce ba sedlithofa cies andpaleogeographicmapsof L S C5fa i l inghal f - cycle; B D P braidedriverdelta pl ain;BDF - - braidedriv er deltafront;SIB shallo wla custrin ebar;SL - - shal lo wlake; CL co a s tallake;I,B lakebay;B R brai dedriver;FA al lu vialfan;FDP fa ndelta pl ain;F DFfandeltafront 平均3 110m)和渝东 一 川东南坳陷带(21 25 3m , 平 均 14 5m)。 311LS Cl上升 相域岩相古地理特征 该相域 相当于须二段中、下部,为基准面持续缓 慢上升 的湖侵沉积期,岩相古地 理面貌有 如下特点 (图3a): (1)由于 沉积物供给量 极其充沛和远大于可容 纳空间,致使沿 川 西坳陷和川东北坳陷的盆 缘发育 有数 个相连成片 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且始 终 保持 主动进积方式从盆缘 朝盆 内方向推 进,具有自三个 坳 陷向川 中隆起方向逐层上超 的沉积充填 模式 。 (2)位于盆地中部 一 南部的川中古 隆起上也以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主,扇体由南向北东方向延伸 , 厚度逐渐加大,三角洲前缘位于安 岳 一 潼南 一 铜梁 一 线,围绕古隆起 东 、西两侧边缘的资阳、遂宁、南充 和营山等地厚度较薄,以发育 浅湖(或前三角洲)为 主,浅湖中散布有数个浅湖砂 坝。 (3)渝 东 一 川 东 南 坳 陷以巴县 一 重庆 一 长寿 忠县 一 线为界 ,以东 为缺失须二段 沉 积的古 陆,以西 主 要为滨、浅湖和小型三角洲沉积区 ,厚度也较 薄。 (4)基准面上升达 最大湖泛 面的沉积 期,全 盆地 进入滨、浅湖和前三角洲环境,广泛发育兼具烃源岩 和隔层性 质的 暗 色泥岩段(即 “ 腰带子 ” 暗色泥岩 段),形成须二段 最重要 的区域等时对比标 志层。 312L S Cl下降相域岩相古 地理特征 该相域相当须二段上部,为加速湖退 沉 积期,由 于可容纳空间迅速减少 ,沉积 物供给量高于 可容纳 空间,沉 积作用以进积为 主。岩相古地理面貌(图 3b)与上升 相域类 同,特 点为: 川西坳陷 、川 东北 坳 陷和渝东 一 川东南坳陷的盆缘诸三角洲 沉积体系 相连成片的格局变化不大,仅宽度变窄、厚度减薄和 规模 缩小; 川 1中古 隆起及其周边地区以发 育滨 、 浅湖相沉积为主,湖中散布有 较多浅湖砂 坝; 沉 积厚度 的变化总趋 势 与上升相域相似,但 厚 度 普遍 变薄;在米仓山前缘的南江与广元二地 之间和川 中隆起的局部地区 ,出 现间歇曝露侵蚀作用而缺失 地质论评 相当须二段 上部 的该相域 地层 。 3 2 L S C 2 ( 须三段 ) 层 序一岩 相古地 理特征 L S C 2层序沉 积期是 盆地 周 缘 构造 山系逆 冲推 覆 活动 的暂 时休眠 期 , 也 是 “ 须 下 盆 ” 烃 源 岩和 区域 性优 质盖层 最重要 的发育期 。该 时期 围绕川 中前 陆 隆起的三坳沉降幅度差异极大, 以川西坳 陷的沉降 幅度特别巨大为显著特征 , 须三段最大厚度可达千 米 以上 , 而川 东北 坳 陷和 渝东一 川 东南坳 陷都 以稳 定低幅沉降为主, 须三段厚度一般为百余米, 川 中前 陆隆起则 以稳定 低 幅 隆升 为 主 , 须 三段 厚 度 最 薄一 般为数十米 。因此 , 完整的 L S C 2层序沉积记录仅 保 存在川 西坳 陷。 3 2 1 L S C 2上升 相域岩 相古地 理特征 该相 域 相 当须三 段 下部 , 区 域上 为 自三个 前 渊 坳 陷带 向川 中前 陆 隆 起 逐 层 上超 的 广 泛 湖侵 期 沉 积 , 岩相古地理面貌有如下特点( 图 3 c ) : ( 1 ) 川西坳陷基准面上升不仅速度快而且幅度 大 , 可容 纳空 间持 续增长 , 沉积 物供给量 出现 由接近 至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量的变化 , 其西侧 的盆缘仍发 育有较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 , 沉积作用 以持续稳 定 的加积一 退积作 用和 自西 向东 朝川 中古 隆起 方 向 超覆 为主 。 ( 2 ) 位于川西坳陷的沉降一沉积 中心厚度一般 为 3 0 0 m 4 0 0 m, 以坳 陷西 侧 的鸭 子 河构 造 厚 度 最 大可达 6 0 0 m 以上 , 为 大套滨 、 浅湖 和沼 泽相 暗 色 泥 岩 、 碳质 泥岩夹 薄煤层组 合 , 是川 西 和川 北地 区最重 要的成煤时期( 黄其胜 , 1 9 9 5 ) , 具备形成优质烃源岩 和区域性 盖层条 件 。 ( 3 ) 川东 北坳 陷 除局 部 发育 有小 型辫 状河 三 角 洲 , 主体以发育滨 、 浅湖和沼泽相 的暗色泥岩为主, 厚度 一般不 足 l O O m。 ( 4 ) 渝东一 川东南 坳陷 以发育河 流一滨 、 浅湖沉 积为 主 , 湖岸 线 与 盆 地 东 部 边 界 大 致 平 行 , 厚 度 为 1 0 O 1 5 0 m : ( 5 ) 川 中前 陆隆 起为 滨 、 浅 湖沉 积环 境 , 发 育有 数个孤立的浅湖砂坝, 厚度仅为 2 0 m6 0 m。 3 2 2 L S C 2下 降相域岩 相古地 理特征 该相域相 当须三段上部 , 为快速湖退沉积期 , 岩 相古地理面貌( 图 3 d ) 与上升相域相基本一致 , 特点 如下 : ( 1 ) 川西坳陷的三角洲沉积体 系略有扩大而厚 度减薄, 近期在大邑地区该相域的三角洲前缘相带 钻获高产工业气流, 说明须三段也具备巨大的油气 勘探潜力 。 ( 2 ) 各坳陷沉降中心的沉积厚度差异仍很大, 仍 以川西坳陷厚度为最大 , 一般为 1 0 0 2 0 0 m, 在鸭 子河构造带厚达 4 0 0 m以上 , 仍为沼泽化滨、 浅湖相 的大套暗色泥岩、 炭质泥岩夹煤层组合 , 与上升相域 大套 暗色泥岩共 同组成 了川西坳 陷最重要 的生烃 中 心 。 ( 3 ) 另二个坳陷和川中古隆起也都以沉积滨、 浅 湖和沼泽相的暗色泥岩夹薄煤层组合, 具备生烃能 力 , 但厚度都很薄 , 一般不足 5 0 m, 川 中地区局部侵 蚀缺 失该相 域地层 。 3 3 L S C 3 ( 须 四段 J 层序一 岩相 古地理特 征 以“ 安县运动” ( 王金琪, 2 0 0 3 ) 构造不整合面为 须家河组上、 下两个“ 成盆期” 的分界面, “ 须上盆” 成 盆期盆一 山耦合过程受龙门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作 用 明显强 于“ 须 下 盆 ” , 尤 以 L S C 3层 序沉 积期 的龙 门山造 山带的逆冲推覆作用最为强烈 , 米仓 山一大 巴山造山带于此时期也开始进入有强烈逆冲推覆作 用的隆升阶段( 刘和甫 , 2 0 0 0 ; 郑荣才, 2 0 0 8 b ) , 致使 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急剧加大 , “ 须上盆” 沉降一沉 积 中心开始 向川东 北 坳 陷带 扩展 , 早 期 主体 仍 位于 逆 冲推覆作用 更为 强烈 的龙 门 山造 山带前缘 的川西 坳 陷带 , 中 、 晚期 则迁移 至川东 北坳 陷带 。 3 3 1 L S C 3上升相域 岩相 古地理特 征 该相 域相 当须 四段 中一 下部 , 为 快 速 湖侵 沉 积 期 。因受基 准面快 速 上 升 和可 容纳 空 间 急剧增 大 , 同时又受 到周缘构 造 山系 逆冲推覆 作用和 沉积物供 给量 骤然增 多 的双 重 影 响 , 在 快 速湖 侵 过程 中整个 盆地 的沉积 作用始 终处于超 补偿一 补偿状 态 , 因此 , 岩相古地 理 面 貌 ( 图 3 e ) 相 对 须下 盆 发 生极 大 的改 观 , 出现 如下几 个特点 : ( 1 ) 沿逆冲推覆带的盆缘发育有规模 巨大的冲 积 扇和扇 三角洲 裙带 , 如 川 西坳 陷 自南 向北依 次 展 布 的天全一 卢 山冲积扇 、 筇崃平落 坝扇三 角洲 、 崇 州 九龙沟冲积扇、 彭洲新华狮子山冲积扇、 绵竹孝泉一 新场一 合兴 场扇 三角洲 、 江油 中坝 扇三角 洲 、 安县扇 三角洲 、 广元朝天冲积扇。川东北坳陷 自西 向东依 次展 布 的有 南江 阮 家湾 冲积 扇 、 通江 铁 山一 平溪 扇 三角洲 、 万源石 冠寺 冲积扇 、 宣汉 固军 坝和七里 峡扇 三角洲等。沉积厚度 以川西和川东北二坳陷为较 大, 一般为 2 0 0 3 0 0 m, 在孝泉一新场一合兴场地区 最厚可达 4 0 0 6 0 0 m, 发育在广安一带的辫状河三 角 洲前缘 也可厚 达 2 5 0 3 0 0 m, 此 二地 区都是 重 要 的储 层发育 位置 。 ( 2 ) 渝东一川东南坳陷盆缘 以发育辫状河带的 第 4期 郑荣才等 :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 征 北部以发育滨 、 浅湖 和浅 湖砂 坝为 主, 厚度一般 在 l O O m 左 右 , 但 其 南 部 及 相 邻 的川 南 地 区 也 以发 三 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扇体分布面积较大, 但厚度相对 较薄 , 一般 为 1 0 0 2 0 0 m。 ( 3 ) 川 中前 陆 隆起 育 辫 状 河一 辫 状河 三角 洲 沉 积体系为主 , 厚度在 1 5 0 2 0 0 m之 间, 也是重要 的 储 层发 育位 置之一 。 3 3 2 L S C 3下 降相域 岩相 古地 理特 征 该相域相 当须四段上部 , 为基准面缓慢下降 的 稳 定湖退 沉 积期 , 该 时期 沿 袭 了上 升 相域 古 地 理 格 局 的基本 轮廓 ( 图 3 f ) , 特 征如 下 : ( 1 ) 盆地周缘仍 以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 洲沉积体系为主, 并普遍表现出向坳 陷中心进积的 趋势 , 其 中以发 育 于川 西 坳 陷 的辫 状 河 三 角 洲 裙 带 自西 向东的进积作用, 以及川中前 陆隆起带的辫状 河 三角洲 自南 西 向北 东方 向的进积 作用 最为 明显 。 ( 2 ) 沉 积 厚 度 依 然 以川 西 坳 陷 为 较 大 , 一 般 为 1 5 0 2 0 0 m, 在孝泉一新场一合兴场及其 以西地 区 可厚达 3 0 0 4 0 0 m, 是 “ 须 上 盆” 储 层 的次要 发 育层 位 和位 置 。 ( 3 ) 其余两个坳陷有所减薄 , 一般不足 l O O m, 而 川 中前 陆 隆起带 上 的厚 度进 一 步减薄 为 6 0 m 以下 。 ( 4 ) 因受基准面局部大幅度下 降和穿越地表影 响 , 沿构 造 山系分 布 的盆缘 和川 中前 陆隆起 北段 , 甚 至 于盆 内都 出现 了小 面积分 布 的间歇 暴露侵 蚀 区 。 3 4 L S C 4 ( 须 五段 ) 长期 层序一 岩 相古地 理 特征 L S C 4层 序是 龙 门山造 山带 逆 冲 推覆 作 用 的休 眠期, 因此, 在川西坳陷是继 L S C 3层序强烈坳 陷和 充填期后 的稳定沉降与沉积充填过程。但在川东北 地区是米仓山一大巴山造 山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前渊 坳 陷强 烈 沉 降 的继 续 活动 期 , 沉 降一 沉 积 中心 的主 体基 本上 由川 西坳 陷带迁 移 到川东 北坳 陷 。 3 4 1 L S C 4上升 相域岩 相 古地理 特征 该相 域 相 当须 五 段 下部 , 为基 准 面 持续 稳 定 上 升 的缓慢 湖侵 沉积期 , 岩 相古 地 理 面貌 ( 图 3 g ) 与 须 四段 比较 有很 大差异 , 特点 如 下 : ( 1 ) 围绕构 造 山系 的盆缘 , 在川 西和川 东北 两坳 陷都以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为主 , 但在南江阮家 湾 、 通 江铁 山和平溪 、 万源 石冠 寺发 育有规 模不 大 的 冲积扇和扇三角洲。 ( 2 ) 区域上 , 包括川中前陆隆起和渝东一川东南 坳陷在 内, 以广泛发育滨、 浅湖和沼泽相的大套暗色 泥岩、 粉砂岩、 炭质泥岩夹薄煤层组合为主 , 因此 , 该 域 相是川 西 和川东 北地 区“ 须上 盆” 重 要 的成 煤 时期 ( 黄 其胜 , 1 9 9 5 ) , 也 是 烃 源 岩 和 区域 性 盖 层 发 育 时 期 。 ( 3 ) 浅湖 中广泛分布孤立的浅湖砂坝 , 大部分集 中发育在川中古隆起带的中、 北部 。 ( 4 ) 沉 积厚 度相 对前 期 明显减 薄 , 以川西 和川 东 北 两坳 陷 为较厚 , 一般 为 1 5 0 2 0 0 m, 在 平落 坝 、 孝 泉 一新 场一 合兴 场 和 中坝 等地 辫状 河和 阮家湾 冲积 扇 、 石 冠寺 冲积 扇及 平 溪 扇 三 角洲 的等 地 的厚 度相 对 较 大 , 可 达 2 O 0 3 5 0 m, 为储 层 主 要 发 育 区 , 但 在 渝东一川东南坳陷较薄 , 为 4 O 6 0 m, 川中前陆隆起 上 的厚 度也 不大 , 为 6 0 l O O m, 以浅 湖 砂 坝 的厚 度 为 较大 。 3 4 2 L S C 4下 降相 域岩相 古 地理特 征 该 相域 相 当须 五段 上 部 , 为 基 准 面缓 慢下 降 的 稳 定湖退 沉 积期 , 岩相 古地 理 面貌 ( 图 3 h ) 与上 升 相 域基 本一 致 , 特点 如下 : ( 1 ) 因可容纳空间递减缓慢和沉积物供给量不 足 , 沉积作用以加积一弱进积为主, 辫状河三角洲沉 积体 系仅 发育 于川 西坳 陷南 段 , 有 较大 面积 和厚度 , 一 般 为 1 0 0 2 5 0 m, 以平 落坝 、 白马庙 和大 邑等辫 状 河三 角洲 沉积 区为 较厚 , 可达 2 0 0 3 0 0 m, 为有利 储 层发 育相 带 。 ( 2 ) 除 了在 川东 北坳 陷发 育有 小型 三角 洲 , 川 中 前陆隆起带发育有数个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